为什么要做文本分析

为什么要做文本分析,第1张

我在的《文学批评和理论》那个栏目里,现在有11篇文章,其中谈文本的,只有三篇。分别是《专业点评王兆山的幸福诗》、《卞之琳〈断章〉分析》,以及《〈大别山油菜花开〉文本分析》。之所以进行文本分析,主要是基于现在文学界的浮躁之风,想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一点儿事情。课改以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精读大大削弱,泛读大大增加。本来以前的精读,很多都是不到位的,包括选文,课文中的选文都有些问题,读时往往也不到位,最后的教学效果就差了。读不出东西,是中国教育带给阅读的大的问题。在文学界,文学评论往往是套用国外的框框来谈国内的文学,另外,有些做文学评论的人,恐怕连文本都没有读。那么那种文学评论也好,批评也好,想到位,不可能。还有一种文学评论,从作者的宏观上评,谈了很多外国引进的新词儿,这个理论,那个理论,然后从作品中找出一句两句往里安。呵呵,这种评论,不敢恭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评论,干脆不谈理论,什么理论都不谈,只谈作品,用平实的语言,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作者写得好的在哪儿,写得不好的在哪儿,一点点地给他抠,一点点地分析,这种分析,谈不上漂亮,但很实在。我的作品很少改,写完了,当时动一动,或贴出来的那几天可能会动一动,以后往往会一字不改的。比如今天贴出来的《告别过去》,1986年写完就是那个样子。现在依然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己写作时比较细致,而这种细致的功底,除了平时的训练之外,还得益于那种文体分析似的阅读。大家可以看看前三篇文章,基本上都是这样谈的。今后,本博客肯定会分析更多人的诗作,甚至散文,实实在在地分析文本。其实这种文本分析,对三类人作用很大:一是对于初学写作者,或者诗歌散文小说写得不是很好而想学习写作者,这种文本分析作用很大。二是对作者。这个就不谈了。三是对中学生,特别是那些阅读考试得分较低或者得分一般的中学生,如果跟着我们学习文本分析的话,提高点成绩,那还是有些用处的。因为我们所有的结论,都来自于文本,是从文本中得来的。另外,今天在这里,就谈一谈《春暖花开》那首诗。那首诗最后定下来的文本是:我的女人像鲜花般开放春天的大地上洒满阳光我爱过的女人花中之花你是否记得那天天空蓝得像水洗过一样花儿如潮涌般漫过你的身旁这是最后的定稿,这首诗有好些朋友都参与过,我听过各种意见,说好的,坏的都有。最后的定稿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为什么这么定呢,就是因为第一句和第二句。它们很好懂,很好记,大家也记得住,而且一开始就对大家的阅读形成冲击,所以就选这个。至于后面,全是为它服务的,对它起着衬托、补充或完整的作用。全诗的中收就是第一二两句。而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在作为写作者的我看来,定稿之前,可以想这样弄那样弄,定稿之后,一字不易。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1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且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通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我从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几年,我认为它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现简单地总结如下:

 1教学中的拓展阅读进行得不够深入和广泛。拓展阅读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可是在很多常态课堂上,同主题的或关联主题的拓展阅读往往进行得不够深入或不够广泛。教师的阅读积累不够广泛和丰富,学校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条件不够理想等原因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由于家庭因素,学生很少买书;再加上学校图书室设备的不齐全,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

 3 由于部分教师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不理解,对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教主体课文,没有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4 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阅读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很大,教学空间封闭。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考试化”导致了部分教师把阅读教学课变成分析课。课上教师滔滔不绝、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和思考,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则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显的认识,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2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它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这种综合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看来,我们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仅仅说“读懂课文……”是不行的,应该说“喜欢阅读课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级还应该有“欣赏……” 另外,不论是否明确表述出来,教学目标都应该按照不同的年段有“评价……”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把“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这种表述不仅仅有知识与技能,而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含有过程与方法,是三位一体的目标表述。

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

 一、巧借乡土资源,让真实的生活情境得以呈现。

 教材中有些话题的内容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有距离,学生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交际时无话可说。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结合本土特色,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事件或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从而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农村阅读条件和阅读资源很难和城市相比,他们没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没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没有昂贵精密的实验仪器,但是农村有清泉小溪、有鸟语花香、有民间玩具。面对大自然、面对自己的家乡,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读什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书籍”。小学生读书,得从培养兴趣入手,选择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书籍,读好书,读经典。在“读什么”解决好之后,便应该注重“怎么读”。教师可以和学生走出去,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亲身体验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民间语言、民风民俗,书本中描述的现象、事实、问题,通过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找到答案;相反,生活实践中疑难、困惑在书本中得到解释。无论何种文体,均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找到契合点,在老辈们口传的故事中去玩味寓言所蕴含的意味深长的道理,体验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和智慧高尚的道德光芒;在潺潺的流水、阵阵的花香、小鸟的啼鸣中去品读散文精美、流畅的语言,感受家乡如诗如画、斑斓醉人的美景。在民间社火、庙会中去感悟神话故事中主人公神秘非凡的本领,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令中诠释国学经典,解读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是对农村有限的阅读资源的扩展,也是对阅读环境的利用,生活本身就是一部让人阅读一生的百科全书。

 二、活用乡土资源,让虚拟的生活情境得以创设。

 话题与交际情境需要互相适应。有些话题单从内容上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能没有距离,但如果在课堂情境下交际,学生无法产生说的欲望,有话不想说,距离便由此产生。这时,我们可以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引发交际的需要,以消除距离。一位老师在上完《冬冬读课文》后,告诉孩子们,冬冬最近很郁闷,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又外出做馒头了,她又成了一名留守儿童。作为她的朋友,你要怎么来帮助她呢?接着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全班交流。由于创设了具体的虚拟情境,孩子们打开了话匣:“我要打电话给冬冬的妈妈,让妈妈来安慰她。”“我想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冬冬家,我们陪冬冬玩游戏,这样她就会开心啦!”“冬冬,我在‘巧巧手’上学会了做布娃娃。我想做一个布娃娃送给你。晚上你可以抱着她睡觉,这样就不会寂寞了。” ……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有效运用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问银河》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问银河》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反思5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在积累字词后知识的实践步骤,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但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惑,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教学的难题,需从对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入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许多老师对此感到非常头疼,主要问题是无法将字词知识的教学和阅读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有些老师虽然做了一些尝试,但经常是顾此失彼。笔者借鉴许多老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从全面把握、具体深入、教给方法、培养能力等这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把握阅读内容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看得那么仔细,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就因为他“身在此山中”,不能客观地看,所以尽管认真求索,仍然不识全局。由此联想到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学习杜甫的方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全面把握阅读的内容、主旨,居高临下,把握全局整体之后,再引导学生“下山”细细观赏,寻异探胜。

 1 把阅读安排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2 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分角色读、男女分读、默读、诵读、浏览等等,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要让目光与文字进行亲密接触,以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当然这样的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3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那么一堂阅读课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呢?这一步完成浅层次要求:

 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准确把握字词的基本意;

 ②根据背景及作者思想情感,概括文章的大意,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基本理清文章结构。

 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简单化,即老师读一遍学生读一遍就了事;二是形式化,老师提出要求然后学生去阅读,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更正公布答案。教师只是充当“提出问题 ”和“明确答案”这个环节的“中间人”的角色。这种阅读学生是没有兴趣的,正确的应是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课文,围绕问题在小组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这样的阅读才能落到实处。

  二、具体深入

 在全面把握整体以后,“下山”细赏这一过程,不能跑马观花,还得具体深入。阅读教学中的深入,好比挖井,不能浅尝辄止,而要先选好地形,深挖一口井,见到井水。阅读教学中,要选准突破口,深入探究。俗语说得好:“七篇八篇,不如七遍八遍。”这就是少而精的教学法,每学期的基本篇目,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讲透,精读,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读出收获来。对于其它课文,当然不是不管,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从精读中所学的要领方法,自己去学习体会。解读环节是阅读课的核心,在老师的指导组织下,把学生组织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去,从而对文本进行解读,那么解读环节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应该引入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必须以问题为中心。我认为老师所提问题应该是带全局性的整体性的,也就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应该是能让学生结合教材谈出生活体验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启迪学生灵性、诱发学生悟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创设的环境应该尊重学生个性,这个环境应该理解关心信任学生的。也就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性。

  三、教给方法

 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备课时,在自己的教本上注了种种符号,写上各种批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圈点批注,它是教师自己读懂、读熟、读通课文的好方法,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在读书方法上,要学生领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这个道理,并不断诱导帮助,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动笔,圈注什么,教师也要向学生讲明白

 首先要对准文章的要点重点,即体现文章的主题、中心、论点的内容。另外还有圈注的方法,如划要点、编提纲、摘警句、作批注、写心得等等。

  四、指导阅读方法。

 要让学生完成所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教给他适当的方法。我主要让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方法,整体阅读就是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的完整阅读,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等主要方面准确把握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具体问题与整体关系上,整体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大家知道,写文章前是先整体构思,而写文章时总是语素组成词,词连成句,句缀成段,段联成篇的。而理解文章的顺序则是:篇----段----句----词。因此,所有具体问题都与整体息息相关。所以,整体阅读就显得十分必要。整体阅读的方法如下:

 1拿到文字材料后,应从头至尾把所有文字符号都读完。

 2对有关的字、词、句、段作出标记,特别是对不会认的字,不懂的词,读不断的句,以及朗读的语调、感情等作出标记,出现的问题要依靠同学自己在小组内解决。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老师可作一些抽查。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给老师。

 3注意相关背景、有关资料、注释条款。

 4把握内容:看标题、抓主旨,用复述的方法。这一步非常重要,关系到第一个环节的成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最好形式。

 5理清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这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初读课文所必须达到的。

  五、培养能力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泰维克说:“学问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充分理解和熟练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纵观历史,有的人虽然“学富五车”,但终生写不出“半部论语”自然界、科学界也不乏“学者‘,可是多数人从未有所发现或没有一件发明创造。相反,有的人读书不多,学的也有限,却能见解独到,著书立说,有所创造。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能力的高低所致。我们的学生中,眼睛盯在“学”上而手不释卷的,也不乏其人,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教师没有讲到的地方,更是一筹莫展,这就是“死读书”。相反,能力强的学生,一经教师指点,便能领会,抓住要点。

 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问题,应引导学生多方位设疑,抓住较为典型的问题,多侧面、多方位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方位设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推动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求索,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阅读教学的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会读,面对一张试卷不会做,又特别是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是一片茫然。我们期待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吴兴梅《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语文艺术教育研究20xx

 [2]尹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三部曲》河北教育20xx

 [3]施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小学教学参考20xx

 [4]田玉《谈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xx

如何在汉字书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温景祥

摘要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肩负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大使命,汉字书写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部分与日常内容,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以汉字书写为抓手,在汉字书写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通过组织书法比赛、强化书写训练、开设书法欣赏课程等方式,立足于语文本身,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从而达到综合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汉字书写;语文素养;审美创造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诗意的文字符号,作为表意文字,它在方寸之间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道:“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之谓书。书者,如也。”这揭示了汉字含包万物、传递信息、形象准确的综合特点。中华文化通过汉字来记载、传播,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载体。所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明,不能好好地书写汉字,不能对汉字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就不能说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一、汉字书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1]因此,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确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最为深刻的认识。而笔者认为,汉字书写能力是基础的基础,在书写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它更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它不仅“为使用它的人提供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包含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还为探讨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3]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中国人消灭汉字之时,也就是他们的文化消失之时。”所以说,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必须高标准完成的任务。提高书写汉字的能力,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言并获得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在中华文化中获得审美乐趣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高中阶段重视汉字书写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润泽,气质得到提升,会使他们变得更细心、严谨、认真,从而受益终身”。[4]高中生正处于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汉字书写教学提出更好要求有助于他们的综合发展,他们在了解汉字书写发展史的过程中,也在建构自己对汉语言文字的知识,有助于他们从形象上与思维上共同领悟汉字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汉字书写教学实践

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求学生规范书写的说辞,无非是端正身姿有益健康、书写工整卷面分高、认真书写字如其人、敬畏书写责无旁贷等。而事实上,学生对于这一套说法已经麻木不仁、“耐药力强”了。说教的方法自然无法让学生心动而行动,唯有向学生展示汉字书写的魅力,让汉字本身的美来吸引学生,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介绍在书写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一)在书法比赛中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才兼乎趣而始化。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中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举办书法比赛,可以让书写优秀的学生展示自己练习的成果,也可以鼓励一些能够认真练字的同学。笔者多次以校园风物为题材组织毛笔和硬笔书写比赛,以写“荷”、写“竹”、写“柳”等经典古诗文为书写内容,统一书写的纸张,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学生们在查找、整理、抄写这些经典作品的时候,主动参与语言实践,认真理解文本。而获奖的学生被选拔出来并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参加市级、省级的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获得了多个省市级特等奖以及一、二等奖。文章大家姚鼐说:“凡书少时未读,中年阅之,便恐难记,必须随手抄纂。”可见,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这些经典诗文的过程是一种内化学习的过程,而通过比赛获得师生的肯定,在自信与兴趣中学习经典诗文更是事半功倍。

(二)在书写训练中提高古诗文理解力

1以书写训练揣摩文言词义与音声节奏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古今不分”和“言文不分”。所谓“古今不分”,就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古今用同样的字,字义却发生了改变。如果引导学生在书写训练中观察字形,通过对字形构造的分析来理解字义,学生对古诗文的内容会有更准确的把握。在指导学生进行汉字书写的时候,老师会用分析字形的办法来解释字义,如“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等,如讲解“班”字的写法时,告诉学生“班”字是中间是刀的象形,两边是两串玉,学生便明白“班”作为“分”的意思。[5]所谓“言文不分”,就是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时候不知不觉中用现代汉语的词义代入其中,对诗意产生误解。所以,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以书法临摹的形式进行精选文段抄写训练,学生比较容易进入古诗文的语境,按照古人的言文意识理解这些学习内容,再就临摹的内容以竖排、从右往左、不断句的形式让学生抄写,学生为了能够准确抄写而不得不尝试断句,由此则利用了汉字形、音、义结合的特点,如抄写吴均的《与顾章书》,学生如果掌握了文本的“宫商”,把握抄写的节奏感,便能享受到抄写的乐趣。这种口与手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2以临摹书迹领会作者创作的情感变化

文言文是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复合体,古人在写作时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在书迹当中,如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东坡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有传世墨迹,虽然《兰亭集序》已经不是真迹,但也可从神龙本的勾摹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用硬笔临摹这些经典作品,可以领悟书写过程中的“三维效果”(汉字结构是二维的,书写过程中笔与纸面或轻或重的接触又是一维),可以感受到王羲之在书写不同的“之”字时的兴致,可以感受欧阳修每一个“也”字所传达的委婉曲折之美。苏东坡的《赤壁赋》有作者书迹,也有赵孟頫、文征明等名家书迹,让学生对照临摹,更加可以深刻感受到苏轼无拘无束,胸怀开朗,超然独立的情怀。

3以抄写经典引领学生养成“涵泳工夫”

学习古诗文不宜急切匆忙,而应该“涵泳其中”,仔细品味。可以说,摘录古诗文精华部分反复抄写,是引领学生精读经典的正确做法。宋濂所说的“手自笔录”“弗之怠”而成名家,朱熹所谓读书要有“涵泳工夫”,都是强调对经典内容的反复琢磨、深入领会。读古文要“立体的懂”,就是要求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到句段再到作者炼字之笔的全面领会。汉字作为表意符号,认真书写的过程其实是对字形与字义之关联深刻领会的过程,也是对文法认真揣摩学习的过程。在书写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专心致志地进行语言积累与实践,更容易精熟古诗文行文用意的方法,由此而熟能生巧、触类旁通,方可将建构的文言知识运用到不同的语言文化学习情境之中。

(三)在书法欣赏中掌握创造美的方法

书法是汉字使用过程中产生美的意识并加以控制的结果。书法发展到今日,既完美地展现了汉字本身的结构美感,又表现了作者的情绪变化以及性格气质、哲学观念等丰富内容。李霖灿说:“翻开任何一册论书法的书,什么悬针垂露,飞鸟入林,高峰坠石,如纤月之出天涯,若众星之列河汉,什么导之则永注,顿之则山安和所谓天垂不缩,无往不复,简直是由艺术欣赏一直谈到了人生体会,使人如入宝山,美不胜收。”[6]书法艺术包含了平衡结构、空间分割、象征等创造美的方法,这些都是运用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来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1分析结构,熟悉“气韵生动”

东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书法用抽象的点、线、笔画来探究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的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7]“永”字八法中,“横如勒马之用缰”、“点如如鸟之翻然侧下”、“提如如策马之用鞭”等,都是汉字书写由静而动的审美追求,再入邓石如篆书“出”字,没有横平竖直作为支撑,却稳妥而自然地立于眼前,实可为建筑、雕塑效仿之榜样。引导学生认真欣赏书法名作,可以让学生张给我汉字在结字上有丰富多样的布局方法,领略其具有既平稳又多变的审美结构,由此可以掌握作品形式构成的张力所暗示的情感变化,可以领悟中国文化中强调天地和谐的哲学理念。

2分割空间,掌握“计白当黑”

汉字书写,还讲究空间的疏密得当,书法家邓石如说:“字面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里的“计白当黑”是中华民族创造美的独特手法。每个字在空间分割上都有其最合理的比例安排,每件经典书作在空间安排上都有一种整全的美感追求。笔者认为,“计白当黑”与孔子的“观过知仁”理念相近,都是从一面去观照另一面,两个相对的部分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里不仅照顾了长短、大小、疏密、揖让、向背、穿插的关系,还产生了整体生命观,引导学生以健康向上、追求全面的意识来创造美。

3学习象征,领会“言不尽意”

欣赏书法,是从视觉形象进入抽象世界的过程。书法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的书写,取“易象”之符号系统,成为一种用视觉形式来表现内涵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所以,欣赏书法需要进入其象征情感的意义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历代书法名家共同完成的,而这些书法名家恰恰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所以,欣赏书法作品,就是领会每一种笔法所代表的精神活动。笔者曾开设“线条·结构·情感——书法欣赏与临摹”选修课,师生们在欣赏流畅端庄的篆隶、庄严肃穆的楷书、萧散简静的行草中引发一种荒远而高古的感觉与联想,在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正如明代袁宏道所说,古今名篇的共通点在于“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在欣赏书法名篇时,“一边看着文字,沉浸其中;一边又会产生反思,联想甚至幻想,思绪飘远,神游象外。”[8]

结语

汉字书写和语文素养的提升都不只是某一时间段的修炼,而是足以行之以终身的艺术修行和人生修行。爱默生说:“教育与艺术不应面向外部,而应面向内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主动临摹书法作品,将教育与艺术对照起来,汉字的外在美与内在思想联系起来,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60

[3]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1892156

[4]符柏岳敬畏文字润身心,规范书写气自华[J]语文教学通讯2013(6)

[5]鲍善淳怎样阅读古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

[6]李霖灿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

[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

[8]吴靖阅读,让人成为人书屋2014(5)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是检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

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着厌烦、畏惧的心理,把作文当成一

个包袱,真可谓“畏作文如虎”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

可忽视:即教师作文评价过于简单和严厉,这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

腐蚀了学生的自信心。

所以,

语文教师必须努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提高学

生对作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推动力。

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有行动,有收获,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那句

话说的好: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

趣,

调动作文的积极性,

我们不妨采用民主开放的作文评价来提高学生写作的自

信心和积极性。其实,让学生爱上写作也很容易。

一、激励性评语评价学生作品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

20

%~

30

%。而

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

80

%~

90

作文是一种非常个

体化的活动,

学生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虽然这种成果是不成熟的、

稚的、

有的甚至是可笑的,

但他们毕竟在写作的过程中付出了劳动和心血。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在激励中爱上写

作。

写了作文,

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

是学生写作的动机之一,

也是燃起

学生写作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

尤其是所谓的差生,

一旦得到鼓励,

会极大地激

发他们写作的内驱力。

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时机,

将学生在每一处的长处和优点

抓住。对每篇作文的评语,我都力求写成评论欣赏,抓住作文中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写作的勇气,

感化他们智慧的心灵,

诱发他们的巨大潜能,

让他们从心

里流出本该就有的成功之甘泉。

哪怕文中只有一个好的句子或一个好的词语,

要在下面画上赞赏的圆圈、

写上鼓励性评语。

对学生的缺点,

我尽量以委婉的形

式告诉学生,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缺点。

所以,

教师衡量学

生作文时忌用一把简单统一的尺子,

而需要多把尺子。

比如对那些平时写字潦草

的同学,我的评语是:

“谢谢你,让我读到了这么优美的句子。如果你的字体再

工整一些,

老师就该送你一朵花了,

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得到它的,

你有这个实

力。

”事实证明,运用评语激励学生,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又能点燃学生的写

作欲望之火,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激励的形式可以用一句话点评,

也可以活化古人的诗句意境来评价,

“随

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细微处看似不经意,却也传送着真情。

”另外,散文化

的笔调也可穿插运用,如:

“你的童年很纯真,文章另有一番滋味。

”这样能激发

更多的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即使不用任何典故、妙用适当的比喻、拟人、设问等

修辞手法,学生也会乐于接受。如:

“读你的文章觉得像汪洋恣意的海,宽广大

气但看不到边际。你的文笔调动自如,但少了点约束。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感

氛围中领会着教师的点拨,

既读其评价,

有受其熏陶,

使学生能始终处在健康向

上积极融合的情感状态中。

因为评语的成功赏识刺激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以,

在激励性评语的影响下,

学生的写作激情更多地被调动出来,

写作活动进入

了良性循环,学生又怎么会不爱上写作呢!

二、多种方式的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鉴赏,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博士列·符·赞可夫认为: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作

文讲评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采用何种方式讲评激发学

生的写作愿望,不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传统的作文讲评课,

总是老师在上面喋喋不休地讲本次作文的优点及存在的

问题,

然后拿几篇优秀作文念给学生听,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要不就拿几

篇有问题的文章作为反面教材剖析,

以期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

这样的作文讲评

课,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变些花样讲评作文,

“吊”

起学生写作的“胃口”

可以让作品的作者成为第一个读者,先给自己一个评分,再和其他同学交

换阅读,

感性分等,

共同完成对不规范的标点、

错别字词、

不通顺的语句的修改。

然后教师浏览所有作文,

从字、

词、

句、

篇章的构思、

主题表现等方面综合考虑,

分出问题等级,在分组阅读别人习作。或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与作者本人交流,

与老师商酌;或找出优点;或提出修改意见,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将文

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集体“会诊”

。也可以把优秀作文的作者请上讲台介绍

自己的写作经过,

此举对他本人和其他学生都有极大的鼓舞,

会大大激发学生的

写作兴趣。

也可以把优秀范文张贴于教室内,

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完文章,

要求学生看完后结合自己的写作在课堂上提问,范文作者就质疑问题一一作答。

因为学生有对别人的羡慕之情;

有对自己写不好作文的焦急之情;

更有想从同学

那里获得作文成功方法的求知心。讲评课上学生踊跃的提问,作者耐心的回答,

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把讲评权交还给学生,

可以让学生揭开写作神秘

的面纱,

也可以鼓励学生树立写好文章的信心,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

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正如赞可夫所说: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

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作文讲评的形式多种多样,

只要教师从学生兴趣出发,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写

作能力的角度出发,

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的作文讲评课不仅会受到学生

的欢迎,更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上写作。

三、给学生习作打个高分

多年来,

我们批阅作文总是戴着一幅高倍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的缺点:

或材料

不新、

或主题太浅、

或结构不全,

语言没有文采,

一篇作文批下来,

满篇皆

“不”

几乎一无是处,那些本来“光亮”的东西也因此失去了光彩。因而学生越写越糊

涂,越写越心烦,越写越没有信心,老师呢,越教越无趣,越教越寡味,越教越

没有把握。那我们不妨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习作,给他们的作品打个高

分又何妨!要知道,学生的作文,材料不新,但语言优美;立意不深,但感情真

挚;

语言没有文采,

但结构新颖别致„„学生把作文教给老师,

希望得到老师的

指导和赞赏,老师多几处肯定,多几处称赞,都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激

起进取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

童学习的愿望。

”学生的作文经常低分,会使学生情绪低落,产生焦虑感,对写

作文失去信心,

最终引起回避和退缩反映,

失去作文的兴趣,

形成畏难消极的心

理。如果给学生作文打个高分,学生会重新估价自己的能力与信心,重新审视、

注意自己所要完成的习作,

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对写作的兴趣会逐步提高,

从而不仅让学生树立“我能写”

“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也会激发学生新的创新

动机,养成写作的好习惯。那么作文水平会在自己获得快乐的同时提高了。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

“一次成功可以激励学生千百倍的努力。

”作为

语文教师用自己欣赏的眼光给学生的习作打一个漂亮的高分吧,

满足每一个学生

的渴望,

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和鼓励中去完成习作,

帮助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

欢乐,让每个学生都爱上作文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2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