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教案,第1张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美术鉴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高中美术鉴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面貌。认识手卷这种国画形式并初学其欣赏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画家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

 二、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城市生活画卷。北宋画家张择端用画笔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长卷的艺术魅力及其所包含的古代都市的商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历史文化信息。四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城乡的生活面貌比较陌生但充满好奇,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主寻找长卷中的兴趣点进行细致观察、研究、讨论,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对古代建筑、人物服饰、风俗活动的了解。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水、长条宣纸。

 (教师)课件、长卷复制品、画卷局部打印稿、作业纸。

 教学过程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学生自由猜想)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幅传世名画去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出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2看一看,感知体验。

 让我们展开画卷,跟随画面的场景,体验视觉欣赏之旅吧。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动态展示图。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讲解画作相关信息。(作者、年代、题目含义等)

 (3)了解长卷的表现形式和欣赏方式。

 长卷因是横幅且画面窄长,不能悬挂,只能用手展阅,故又名“手卷”、 “图卷”。这幅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是汴京郊野的风光,中段描绘了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展示了热闹的城区街道。

 欣赏长卷,一般是放在书案上手握长卷两头从右至左的顺序展开欣赏,画作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教师实时演示)

 3探一探,细品互说。

 分发长卷各段落的打印稿,四人小组仔细观察画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人物、动物、建筑、船舶等)仔细观察、研究讨论,完成作业纸。

 各小组代表结合画作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教师补充总结。

 4学一学,尝试实践。

 教师示范国画白描法,学生在长条宣纸上自由临摹长卷中的人或物。

 5评一评,展示评价。

 将学生作业组合成长卷形式,并添加背景,进行展示评价。

 6拓展。

 《清明上河图》摹本很多,最为著名的有明代画家仇英仿本,现为辽宁省博物馆藏。还有清代乾隆年间由清官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的清院本,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馆。

 五、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鉴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五、 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者》或《<清明上河图>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说明:如果条件较差的班级,即缺乏《清明上河图》光盘、课件、较完整的《清明上河图》的班级,可不上第2课时,教学目标中相应减去第3条)

《清明上河图》的色彩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青绿山水”的优良传统。这种技法是山水画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画家先用墨线勾勒出山川、树木、人物,然后设色。张择端在继承唐、五代、北宋初年青绿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上,以自己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独创了“蟹爪树”技法,用笔灵活多样,使人感觉画面仿佛动了起来。

整幅画以手卷形式展现,其中画面有550多个不同身份的人物,60多匹牛、驴、骡等牲畜,28艘大小船只,各种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不同,且存在多处矛盾,三百多棵树也形状各异。更妙的是,在总体上有着严密的结构,但每个局部都有各自的变化和特点,这是张择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经营的独到才能。

总的来说,《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方式,运用色彩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为我们展示了北宋时期百姓们的日常生活,这幅画的作者主要是为了向君王反应民间的一些政治弊病,希望君王你能够改善这些弊病,让百姓们得到更好的生活。中国的诗词书画大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一些情感、描述一些事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一些社会上的现状等等,《清明上河图》正是如此。当然这类的画卷作品有很多,如果我们遇见一些我国古代作品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赏析。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许多弊病,例如:画中有马在街道集市这些地方策马飞奔,一点都不在意路边的行人以及路两旁的小贩,可以看出当时的交通治安是多末的恶劣,一点都不在意百姓们的生死。当然还有,汴京河中有许多运送粮食的船只,但是这些船只大多都是私家的,这主要是告诉君王要将粮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北宋时期朝廷重文轻武,此画也为君王反映了一些士兵的情况。例如:画中描绘了城门的景象,城门这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是此处并没有太多的士兵把守,留守在此地的士兵大多数也是懒懒散散,没有一点紧张意。这幅画还反映了当时的贫富差距太大,高大上的店铺与街道上的乞丐形成鲜明的对比。总之,这幅画放映了当时的很多不良现象。

张择端画这幅《清明上河图》是想要通过画谏,来劝谏天子改善当时社会,让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如今我们生活在安全、幸福的社会,衣食无忧,当然我们社会中还有很多弊病,但是我们要相信国家在我们的手中会变得更和,更幸福。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历史背景: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文化最繁荣的王朝。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北宋,指南针和火药也在北宋得以完善并开始实际运用。北宋在农业和工业方面也是最发达的,北宋初期几十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济总量远超盛唐。在文学艺术方面,北宋更是成就斐然,唐宋八大家中的6位都是北宋时期的,宋词更是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两大瑰宝。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北宋彻底打破了“坊”(住宅区)、“市”(商业区)的界线,商铺可以临街开设,不再采取集中封闭的方式,人身更加自由,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开封开始的,这是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在《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清明上河图》图中画宋汴梁的都市生活万象:首段,描写郊原景色。枯树草桥行旅不绝。中段,描写虹桥之景。大船两艘穿过虹桥,行人云集。末段,画城内街景。歌楼酒市,作坊医家,人物众多,街头繁华。全幅场面巨大、结构严整、笔法细致,是历代流传有绪的名画。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清明上河图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清明上河图》最打动我的,正是普通的市井小民悠闲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长久以来,我们对城市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片面追求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或认为城市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叠加。其实城市不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也不是霓虹闪烁、豪车如流,城市的根本在于人,人才是城市系统的主体,才是城市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我认为,这是《清明上河图》最根本的价值观。

二、文化保护传承。就是要注重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文化不仅是对时空的最好见证,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本质特征,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情感认同与心理慰藉的作用。同样,文化也是最好的城市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宣扬载体,它的真切与深刻是任何标语口号不能企及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根基和灵魂,认真研究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不断使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这也是《清明上河图》解读的城市价值观给我们的重大启示。

三、注重和谐。《清明上河图》不仅描绘了热闹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屋宇,还有卖茶水、算命的摊贩,坐轿、骑马、挑担、赶毛驴运货的过往行人;不仅有市内的繁华,还有青色的城郊,以及穿城而过、给城市以滋养、以生命的汴河,整个画面呈现的市井风韵、人景相宜,是对和谐理念最生动的阐释。和谐是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和谐不仅是物与物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每个人内心的和谐。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城市与依托的山川、河流等大自然的内在和谐、内在血脉联系,还要充分考虑人与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使城市成为和谐的产物,和谐的集合体。这也是《清明上河图》传递出的又一价值理念。

我认为清明上何图留给我们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它的文化,特别是宋文化。宋文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化风俗、历史遗迹,更是其承载和体现的精神价值。宋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宋词中体现的对生命、爱情、祖国的热爱,就是《清明上河图》体现的市井文化,更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2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