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第1张

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这样,既然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思诚就是追求诚。思诚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这段话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现实和规律上说明了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因此也是为人的根本,这就从根本上论证了诚的意义。

作为人道的根本要求,诚渗透在一切方面。做人要诚实,不讲假话,不欺骗,不作弊,不掩盖错误缺点;与人交往要讲诚信,言必有信,说到做到,不折不扣地履行合同承诺;对国家、对事业、对工作,要忠诚,尽心竭力,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对友情、爱情,也要忠诚,要全心全意,不三心二意,虚情假意。集中到一点,最高的要求是《大学》所说的“诚意”。所谓诚意,是说要能慎独,在个人独处,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实实在在、不折不扣按照道义要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能做到言行一致、内外一致,没有丝毫的虚假不实。

现在我们是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契约、合同为纽带,讲诚信、守信用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自然之道,或者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下的天之道。因此诚信也就有更重要的意义。思诚,追求诚信更应该成为做人的根本。但现实的状况却是诚信缺失,虚假泛滥,作弊成风。这已经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而在对诚信的认识上,又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前些日子看到一篇讲诚信的文章,题为“诚信的妙用”。文章从教师、学生、企业家、商人等各个角度列举诚信的“妙用”。诚信可以带来好处,当然是对的;认识到诚信的这种“妙用”,可以促使人们愿意诚信,做到诚信,也是对的。但是如果只从“妙用”上认识诚信,那么一旦有机会放弃诚信会带来更大的好处,欺诈显示出更大的“妙用”,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诚信,选择欺诈了。对于作弊,有人说现在这种情况下不作弊是傻瓜,正证明了只看“妙用”也可以通向欺骗。还有人说作弊是“被逼无奈”,也是只从个人得失上衡量,而没有从根本的为人之道上来认识诚信的意义。很明显,有这样的认识就不可能坚持诚信。所以,重新认识“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道理也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真正认识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道理,把诚信当作做人的根本要求,树立起追求诚信的自觉,才能奠定重建诚信的坚实基础。

2005年3月10日

以后要是再有不知道哪句话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他输在地址栏里点击搜索也许可以搜的到!!!

太初有道。 其道一为“变”,二为“反”。 圣人用之:明道,通变用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这两句话是《道经》的开篇之首,对于老子全书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它以思辨的形式,道出了规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斯宾诺莎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规定就是否定。”斯氏的这个命题所提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具有无限性的实体来说,在质上对它的每一种确定,都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着否定。 斯宾诺莎曾经把无限性比做一个圆环。因为一个线段当它构成封闭的圆圈时,是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因而在质上是无限的(尽管它在量上是限的)。而其它任何一种开区放问的线段,则无论在量上可以延展多么长,但在质上总是受到起点和终点的规定,因而是有限的(正是在同样的意义上,黑格尔把“绝对理念”也比做圆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命题,与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具有相同的涵义。老子认为,记本身无起点亦无终点,“绳绳兮不可名”(14章),是不可规定的无限实体。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道也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一个超越物,它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事物中。 这里老子实际提出了一种蕴涵矛盾结构的命题,即: 一方面—— 道不可道,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道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14章) 另一方面—— 道可道,名可名。(“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字之曰道。”)(15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圆众甫。”(ZI章) 道有形,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ZI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康德所谓“二律背反”,也就是逻辑上的所谓“悖论”。 黑格尔曾指出:“东方的哲人每每称神为多名的或无量名的,……因为有限的名词概念,不能满足理性的需要。”(《小黑辑》第 109页)老子之所以视道为不可道,不可名其原因盖也在于此。 老子认为,驾驭着方有而又超越千万有之上的道,乃是万物所生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归其根”(16章)。由这一观点中,他引出反感觉论的认识论。他说:“天下有始,司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52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47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意) 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道”。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老于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宇宙现象和人世经验的流动不居中,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观性。黑格尔指出: “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因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他们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见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41页)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 l 解释二 道 道可道,非常道。何谓道? 人道渺渺, 仙道茫茫。 鬼道乐兮, 当人生门。 仙道贵生, 鬼道贵终。 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 高上清灵美,悲歌朗太空。 唯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穷。 北部泉苗府,终有万鬼群。 但欲遏人算,断绝人命门。 阿人歌洞章,以摄北罗酆。 束诵妖魔精,斩腭六鬼锋。 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曾经短浅的探索了一下佛理,毁灭,才是超度的唯一。 道是什么?放弃七情六欲,成为一代圣人,坐观人情冷暖?得道又如何?长生不死又如何?没有七情六欲的支撑,没有追求,没有渴望,那样的生命又有何意义?拿得起,才放得下。拿起是为了放下,是为了经历,但记忆放得下吗?感情放得下吗?也许经历是必要的,但是经历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坚定地放下?难道所谓“道”中唯一的爱,就只是广泛的对万物的博爱吗? 只记得剑圣的一句:“去他的道!” l 解释三 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给我们出了一道谜语,谜面是“道,可道,非常道。” 古往今来,解者过万,唯白居易先生坦城:“闻者不知知者默,此言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 某家想起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甲方乙方》,甲方讨教保密的方法,乙方告之“记住,就是‘打死我也不说。’”甲方难改习性,逢人便讲:“我有个秘密,乙方不让我讲。”听者好奇:“什么秘密?”甲方回答:“就是‘打死我也不说。’”结果急死听者。 “道,可道,非常道。”成了一块遮羞布,反正谁也说不清楚,你要说我不懂,说明你自己不懂,因为老子都说:“道,可道,非常道。”你还能让我说什么好? 梦贞今天终于揭开了老子的谜底:“梨子的味道(道),你们让我吐出来(可道),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非常道)。”如果梦贞给出的这个谜底我们再不开窍,那你的智商就真的有问题了。 大道至简至易,原来老子所说的,就是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谁都知道的一句真理: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l 解释四 道是一种规律,要用心去体会.比如<易经>里的,元,亨,利,贞.即元始,亨通,利益,坚固.可以形容为一颗种子,它是生命的开始,在环境适合的情况下破壳而出,吸收阳光和水分,成长成熟,结下果实,这一过程就是老子所谓的道,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每个人由于先天和后天环境的影响,过程都不一样,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说即离万般,合理还归一.必须明心见性,还你本来面目,道在其中.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方可说道是至简至易.只有这样你才尝得到楼上那梨子的味道. l 解释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就是说:可以为大多数人理解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大道。

天道自然,人道使然

洪荒世界有没有道

生中含死 死中含生

生杀为则,化变为机

天地无情 死生平等

你往哪个方向变化

常人为什么都怕死

悟道的人为何不怕死

让生命回归生命之源

三界本是一界

常中存变 变必返常

修炼功行是后天有为

化变变化 生杀体阴阳消长之道

没有对待有没有变化

无有有无 化变成有无进退之则

天机自然 人机使然

至行无为 自行妙为

无为为无和无为为有

天道人道 两者不可偏废

无为之规与有无为机

孔夫子闻不到的道

讲终始不讲始终

有无为机 必以终始为则

九宫太极手是太极拳的祖拳

零才是真正的无为

返本之义

知和识是两个层次

什么叫迷

还我妙如之无量光明

天道顺行 人道逆行

顺则为人逆则仙 只在此中颠倒颠

顺本非顺 逆本无逆

圣人争天下之不争

跳出两端 不在中间

逆人道而返天道者夺造化

出处:太极三大哲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这句话是总纲,说的是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当然这个“组成”包括了人体的全部构建元素,其详细内容是:“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首先对上文中的一些名词予以特别解释。其中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味:酸、苦、甘、辛、咸。五位:东、南、中、西、北。六律:是古时候校正音调的器具。相传黄帝时,截竹以为筒,筒有长短之分,故其音色亦有清浊之变;而古人规定其声音有阳的和阴的各六种,再由此而校定其他各种乐器的声音。其中阳的叫做律,有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合称六律;阴的叫做吕,有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合称六吕。六律和六吕又合称为十二律。十二辰:指的是古代的天文学名词。指一年当中,日月在不同月份相交会时所处的十二个不同的方位。它以大火、析木、星纪、玄枵等十二个在一年中当值的星宿所在之方位为标准,来记录日月交会的方位,进而确定出一年的节气。其名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节则指一年之中有二十四个节气:每月都有一节一气,例如正月之中,立春为节,雨水为气;二月之中,惊蛰为节,春分为气;三月之中,清明为节,谷雨为气等等。所以十二节,指的就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这十二节了。而十二经水,指的是古代版图上的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这十二条大的河流。在此是用它们来比喻人体之中的十二经脉,故称十二经水。至于十二时,就是所谓一天当中所划分出的十二个时段,它们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所以这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其在内,有属阴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对应;而其在外,则有属阳的六腑与自然界之六律相对应。六律有阴阳之分,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手足阴阳各经;而且这十二条经脉又与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等相对应。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详细情况。

接着经文专门注明“十二经脉”:“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其主要说的是十二经脉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及对医者临证诊病过程中的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即:人体十二经脉,对生命的维持,疾病的形成,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它的理论,虽然是初学者开始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但只有精研医学者才能精通这门理论。医术粗率的医生认为它很轻易就能学懂,而只有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才能够真正懂得,要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是多么的困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55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