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第1张

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知识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二、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 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9、 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①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②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③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③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③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拓展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

 一、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要数抑郁症。因此导致的自杀等现象给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抑郁症表现为:有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迟钝,注意力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时求教于心理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二、 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因学习压力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过分注重结果和不恰当的比较分析现状,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等问题是青少年出现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办法是首先个人要自信,再者要有信心。下面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国外某著名科学家一天到一个学校去讲座,学校的老师说你是大科学家,也培养了不少人,你看我们这里的学生谁将来最有出息,大科学家就指了两个孩子,若干年后,这两个孩子果真在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而那位老师再遇到那位科学家时,讲起当年的往事,大科学家吃惊地说,我是随便指的,真的是随便指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这说明什么就说明自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换了你,要是个大科学家说你将来肯定有出息,你肯定一下子就感到什么都有了希望,做什么事情都努力了、有信心了。再讲一个故事,郑渊洁是有名的现代作家,他当兵复员回家后在一家工厂当工人,觉得自己没什么本事,但也想要过好日子啊,就想努力干点什么,想来想去,不花什么钱,成本又比较低,于是,就开始写作,一开始写诗、投稿,几乎是投一篇退一篇,写一百篇退一百篇。就是几乎近一年时间,突然有一篇发表了,于是就又有了信心,又投了好多也没有发,信心慢慢又没有了,突然,又发表了一篇,信心又来了,然后,发表得越来越多,后来他自己看了以前那些被退的诗看,发现以前的诗写得真是很臭。但怎么会慢慢变好呢就是靠了信心。我觉得只要有足够的信心,你有50分的能力也许能发挥到80分或者更多。如果没有信心,你有100分的能力也许只能发挥20分。这就是要求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自信和信心的培养。

 三、 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问题

 同学们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你们思想还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你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你们中的不少人迷恋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你们的身心健康,部分同学因交错友,甚至吸烟、吸毒、偷窃等事(举吸烟的例子)这当然与我们的环境即家庭、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风气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只要同学们把住一点,我们思想上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行动上要提高素质、服务社会,以你身边你喜欢的、崇拜的、敬佩的人为榜样,去要求自己、去落实自己的行动,相信你会很成功。 五、 异性交往给同学们带来的心理问题

 这主要是心理和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目前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比上个世纪提前4至5岁。高中生绝大部分已属于生理成熟的人,渴望异性交往,交友越迫切。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你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由于处理不当,出现早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脑子里尽想此乱七八糟的事情,那么怎么样就能处理好这些事呢我讲三点:

 1、 异性交往宜泛不宜专

 即鼓励多交,忌只交一个。异性同学的广泛交往,对他们的自身的学习、思想有促进和帮助,也有利于情绪的振奋,而异性同学之间的单独交往、言谈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再加上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这样会由本来正常的同学交往发展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恋,广泛的异性相往能避免异性们双双陷入早恋的识区。

 2、 异性交往宜短不宜长

 青少年中两个异性同学的交往不宜过长,有的同学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形影不离,初中这没有感觉,到了高中长此下去,从相聚到离不开,步入早恋,所以在异性同学的交往中注意接触时间短些,范围广些,从而可经了解各种禀行、气质的异性同学,这会使不同人有更多接触机会。

 3、 异性交往宜疏不宜密度。

 异性同学间的交往是正常现象,但一定不要一门心思地钻在里面,男女同学有性别之差,人的一些潜意识往往在异性单独交往时发掘出来,过多频繁地与异性交往会唤起人的热情,激起人的冲动,所以男女同学的交往频率要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中学生生理意识的觉醒,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关心、爱慕和愿意接近的心理行为,都属于正常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友情”和“爱情”,友情姓“友”是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贵在一个“义”字;而爱情姓“爱”,是自觉、自愿的相爱,讲求心心相印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默认。我们提醒大家,当你感到对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产生愿意和对方在一起的热望,就应该注意及时划清界限避免跨入早恋的误区,避免让心理上过早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 人际交往的压力给同学们造成的心理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伙伴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丢面子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超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少经验,很难面对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爱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不能自拔。那么我们要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我们要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希望,用正常心态增强信心培养的技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

1、心理: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2、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简称,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神经病指中枢与周围神经或者说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表现出解剖学上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神经有器质性的病变。

3、神经症: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轻性心理障碍的总称。神经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观感觉方面的不良,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表现为当事人一般社会适应能力保持正常或影响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对自己的不适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动求治。

4、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

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5、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生理自我,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心理自我,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自我,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其中,自我评价处于核心地位),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一个人最主要的体验是自尊心,另一个重要体验是责任感)。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受自我体验影响,最主要形式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扩展资料

避免令人担忧的不良心理状况的方法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3、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4、热爱生活,乐于参加工作与学习。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7、人格和谐完整。

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大学生心理健康

精神病和心理病其实还不太一样,那么情感障碍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病呢?

情感障碍属于心理病还是精神病要根据其具体的情况来决定。如果是单向情感障碍则属于心理病,主要是指因为感情生活障碍引起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情感高涨或者情绪低落,因为存在心里排斥反应,所以无法与伴侣以及家人进行正常沟通。如果是双向情感障碍则属于是精神疾病,不仅会出现情感异常,还会伴随躁狂抑郁等精神疾病表现。出现情感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加强护理。

有时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官方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又名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D),英文别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原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主要症状

顾名思义,双相情感障碍通俗来说就是有抑郁和亢奋两种情绪交替发作的病。

平常人有抑郁情绪和亢奋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情绪并不是很激烈,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有一下三种症状发作:

一 抑郁症状

会突然陷入抑郁情绪,没有任何前兆,这种心情是一种极端性的跌落,相比于单向抑郁症来说,双向抑郁症状的时间极短,但是很频发,这种心情的下坠式好比说把一个恐高的人用绳子吊在悬崖边让他忽上忽下。

我就是双向抑郁,会在生活中突然抑郁,这种情绪抑郁是无法自身控制的,正常的人如若有抑郁情绪,一般是因为生活中的烦恼,遭遇到的困难,眼前的烦恼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而双相障碍患者并不是因为有心事或烦恼才抑郁。

比如我在生活中会突然的哭泣,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过但就是很悲伤,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手中的工作,无法控制情绪只能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起身去接一杯水或者去洗手间洗个脸。

二 狂躁症状

此狂躁非彼狂躁,而是一种兴奋的表现。同双向抑郁症状一样,毫无征兆的兴奋,大笑,激动,突然很想说话,恨不得抓住个人就要聊聊心事,症状发生时间极短却频发。

会变得比自身正常时还要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是相对于双向抑郁患者此症状发作较少,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三 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通俗来说就是两种情绪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交替进行,一个很兴奋的人会在刹那间变得抑郁,不久后又莫名变得狂躁又兴奋,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也可能人格分裂的前兆。

在我严重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出现过这样双向情感交替发作,朋友说我会在很兴奋的和他们聊天打闹的时候突然颤抖流泪,情绪从一个心情兴奋的极端到另一个悲伤的极端,只能靠吃镇定药品逐渐平静下来,似乎自己完全不可控制被体内的另一个神经操控着。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遇不到此类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或者他在用自己的办法不让身边的人知道他有此类疾病,严重时我一般随身带着药品,以此来镇定自己的情绪;不严重时我一般会刻意躲避人群。

最后希望所有双相障碍患者可以早日康复,被世界温柔相待。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现代社会每天都在飞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现代人也有着很大的压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压力,最终造成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那么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呢?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1

 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个体心理问题的类型划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问题:

 主要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

  2、适应性心理健康问题:

 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地生存状态的过程。而适应性心理问题则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3、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有时候也称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研究的范畴。

  扩展资料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心理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心理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儿童。有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现实。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2

 一般心理问题可分为三类:一、不良状态。二、轻度心理障碍即传统意义上的焦虑症或轻度抑郁症等。三、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治疗时需首要考虑系统的药物治疗来干预,同时可辅助心理治疗。心理疾病也是非常严重的,不能单一的使用药物治疗,还需要接受心理疏导,同时查找清楚诱发因素是什么。

 心理问题不同于心理疾病,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以及情绪等。心理问题可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

 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是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是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是现代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研究范畴。主要体现在自负或缺乏自信,志向愿望过高或偏低,责任性目标缺失的几个方面。

 适应性心理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主要是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研究的范畴。

 障碍性心理问题也称之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包括焦虑性障碍、疑虑性障碍、恐怖性障碍、强迫性障碍以及性障碍几种。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3

  如果对心理问题性质进行分类,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遇到困难的事件,或者是自己难以处理的经历的某些重要心理刺激,遇到这样的事件以后出现心理上的反应,比如紧张、担心,也会影响睡眠,这种表现和自己的压力事件密切相关,压力事件解决或者不面对压力事件以后表现就不明显,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反应性的心理问题;

 第二、属于病理性质或疾病性质的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上的痛苦,言语、行为上的表现明显异常,给自己造成痛苦,也给家人或者身边其他人带来困扰。如果出现严重紊乱的行为,就更确定这种情况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表现。

 只要出现自己难以调整的状态,或者遇到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但难以调整的状况,都应该及时去精神科就诊,接受专业的评估,以便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早日恢复健康。

 心理问题的概念是一个很宽泛的、很笼统的概念,我们在日常生活或者场合使用的时候,它的含义不一定比较明确,但是一般是指出现让自己痛苦的,或者带来一定困扰、造成与他人关系不良影响的心理活动方面的问题。

 心理问题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障碍,这几类。

  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从时间、现实刺激的强度、社会功能是不是受损、是不是出现泛化来确定。

 1、 时间一般不超过二个月。

 2、 现实刺激不强烈。

 3、 社会功能不受损。

 4、 不出现泛化。

 有以上几条就可能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1、 时间超过二个月。

 2、 现实刺激强烈。现实刺激是不是强烈一方面与问题有关,一方面与求助者自己的感觉有关。比如一个人遇到了地震,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强烈的。但是,如果丢了100元钱,这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强烈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不强烈的。

 3、 社会功能受损。因为有了现实中的困难影响了求助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比如,因为恋爱失败导致记忆力下降,无法正常听课;或者不愿意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这就是社会功能受损。

 4、 出现泛化。简单的讲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个女人被一个男人骗了,就会觉得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这就是泛化了。

 有了以上几条就可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内心冲突的变形。

 在心理学里,把内心的冲突分为变形和常型。

 区分的方法就是这种内心的痛苦是不是与道德有关,是不是与现实有关。如果与道德和现实有关那么冲突就是常型,如果与道德和现实无关,那就是变形的。变形的冲突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神经症。常型的冲突就不是神经症或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什么叫内心冲突与道德有关或无关呢?

 比如,如果一个觉得与妈妈生气了,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这叫与道德有关。如果,一上街就紧张,怕见生人,内心痛苦,这就与道德无关了。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痛苦是夫妻经常吵架,这就是与现实有关的。如果他的痛苦是由于自己不断的洗手,而自己想控制控制不住,这就是与现实无关了。

  那么,如果冲突是变型的,是神经症还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呢?采用以下的打分方法来鉴别:

 1、病程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分;3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分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分。

 2、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当事人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1分;中度者没有摆脱,评分2分;重度者-当事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或异地修养娱乐也无济于事,评分3分。

 3、社会功能轻度者-能照常工作以及人际交往轻微妨碍,评分1分;中度者-社会功能受损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明显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分2分;重度者-社会功能受损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分3分。

 如果总分为3分,还不能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如果总分大于6分,神经症的确诊就可以成立。

  神经症的种类

  1、恐怖症

  (1)广场恐怖症

 广场恐怖症又称场所恐怖症,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或独自于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家)的其他地方如商店、剧院、车厢或机舱等。

  其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焦虑症状。患者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而无亲友救助, 或失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这种恐惧是对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 预感到自己或所爱的人将发生可怕的后果。见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很多病人在焦虑程度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

 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

 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具体可表现为:恐惧被别人注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或者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张口结舌,怕吃饭时由于有人注视而丑态百出,在公共厕所里怕因恐惧而解不出小便;

 或者,由于旁边有人而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伯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等。由于害怕,他们拒绝参加各类聚会,也可能回避所有公众场合如餐厅、剧场和公共车辆等。在极端的情况下,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除焦虑外,还有面红、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症状。

 患者多数有自卑感和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虽然也可见到抑郁、强迫症状,但不如广场恐怖症时多见。本症与广场恐怖症的不同在于,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而不是害伯无法离开。

  (3)特殊恐怖症

 特殊恐怖症又称简单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

 最常见的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如狗、猫、蛇、老鼠)、昆虫(如蜜蜂、蜘蛛)、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如放射性疾病、性病、艾滋病),等等。

 特殊恐怖症以儿童常见。

 成人特殊恐怖症中动物恐怖通常起于儿童期, 登高、幽暗、雷雨等恐怖则起于青年或中年。病人在接触特殊的恐怖对象和场合时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惊恐发作,可伴有某些植物性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头晕等。病人通常有回避恐怖情境的习惯,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

  2、惊恐障碍

 指的是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发作时间几分钟到半个小时,求助者会伴有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两次发作的一段时间正常,没有不适感。

 但会担心再次发作。发作的场合没有规律性。

  3、广泛性焦虑障碍

 经常和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患者总担心未来有什么不测的事情将要降临在自己或亲人的头上,终日心烦意乱,这称为期待性焦虑,它是本病的核心症状。

 患者的症状与现实生活似乎有些联系,然而其担忧的内容及严重程度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是很不相称的。

 焦虑的内容完全取决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变动,没有中心主题,也没有明确的社会倾向性。

 追问患者,他自己也想不通整天害怕到底在怕什么。

 与恐怖症不同,患者对担心的内容并没有明显的回避行为,但也会表现出轻微的回避性行为如延迟做事、多次检查,然而GAD患者的这种行为并不能有效地减轻他们的焦虑。

  4、强迫症

 求助者表现为强迫症状。

 常见的强迫症状二种。

 其一是强迫观念,就是头脑中不停的想一个问题,比如如果我杀了我的儿子怎么办,知道自己不会去做,但是还会不停的想。想让自己不去想,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想。

 其二是强迫行为,就是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动作或行为。

 比如不停的洗手,要洗很多次,每天用水1吨,每二天用一块肥皂;每天必须锁很多次门;每天必须进出很多次卫生间;打开一包卫生巾前10片必须扔掉;等等。明知道不该这么做,但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这么做。

  5、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有不适感,但是经医院多次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不会消失。

 这些症状的产生、减轻往往下生活事件有关,而且会因生活事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事件的消失而减轻或消失。

 求助者的症状多种多样,如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消化不良,等等,等等。经常被医生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6、神经衰弱

 精神易兴奋的主要表现是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这是一种主观体验,患者感到分心而且控制不住,联想和回忆的内容多是过去不愉快的经历、现在使人苦恼的事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失败或意外。

 注意涣散也相当常见,一方面是患者容易因外界环境无关的刺激而被动转移注意,另一方面是思考不能专注于某一主题,联想和回忆不断把思想引入歧途。

 精神易兴奋的另一表现是感觉过敏。

 许多人表现畏光、喜暗。

 有的人则对声音过敏,怕吵闹、喜安静、讨厌人多。皮肤感觉过敏也相当常见,一些正常人根本不在意的刺激,患者却觉得难以忍受。

 疲劳是神经衰弱患者另一常见症状,患者经常感觉精力不足、 肢体无力、困倦思睡、脑子变得迟钝、记忆力差等。

 患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有烦恼、易激惹和心清紧张。神经衰弱的烦恼往往比较持续,而且缺乏有效的摆脱烦恼的手段。

 心情紧张和不能放松是患者非常难受的症状,因为心情紧张的患者往往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劳感、失眠和脑力活动下降等痛苦的症状。

  6心理生理障碍

 (1)睡眠障碍,主要形式入睡困难、多梦、 睡眠浅易惊醒,患者为失眠而担心和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患者对睡眠的焦虑心境。

 (2)神经性厌食症:求助者消瘦,有时会影响到正常的生理功能,停经,困倦,也会导致生理的改变,如肝功损害,贫血等。求助者,以各种理由不进食,别人怎么劝都不行。会用各种方法来节食。

 (3)贪食症:表现为,猛烈的进食,吃的很多,多的让人吃惊。但食后会去呕吐。求助者多肥胖。

  7疑病症

 总觉得自己有病,经常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都正常,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往往一个症状被医生否定后,会出现新的症状。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

 1、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2、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3、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个性上有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

 4、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但其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5、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常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人际交往、职业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己。

 6、人格障碍者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

  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迁延,常可发展为精神活动衰退等特征。本病患病率高,国内统计可达655‰,占各半精神障碍(不含神经病)终生患病(137‰)的半数左右,是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本病严重损害患者的心身健康,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睬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

 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

 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所谓妄想,即毫无事实根据的想象,如认为有人要谋害他,或者以为自己是伟大的发明家或盖世英雄等。

  精神分裂的早期表现

 1、类神经衰弱状态头痛、失眠、多梦易醒、做事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倦怠乏力,虽有诸多不适,但无痛苦体验,且又不主动就医。

 2、性格改变,一向温和沉静的人,突然变得蛮不讲理,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发脾气,或疑心重重,认为周围的人都跟他过不去,见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别人咳嗽也疑为是针对自己。

 3、情绪反常,无故发笑,对亲人和朋友变得淡漠,疏远不理,即不关心别人,也不理会别人对他的关心,或无缘无故的紧张、焦虑、害怕。

 4、意志减退,一反原来积极、热情、好学上进的状态,变得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甚至旷工,学习成绩下降,不专心听讲,不交作业,甚至逃学;或生活变得懒散,仪态不修,没有进取心,得过且过,常日高三竿而拥被不起。

 5、行为动作异常,一反往日热情乐观的神情为沉默不语,动作迟疑,面无表情,或呆立、呆坐、呆视,独处不爱交往,或对空叫骂,喃喃自语,或做些莫明其妙的动作,令人费解。

 精神分裂症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各方面疏导,以消除或减轻病者的种种障碍。

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

  1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的综合,是人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对新情景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与同龄人,其智力总体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发挥了效能。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兴趣、爱好等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 、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信心,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

  (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

  (3) 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和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3、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而不是顽固执拗、言行冲动、行动盲目、轻率鲁莽,或害怕困难、意志薄弱、优柔寡断。

  4、人格完整

  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

  (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

  (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至于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的“自我接受”。

  6、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为:

  (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交往动机端正。

  7、适应能力强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当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和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是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行为模式。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活跃,与之相适应,行为上应该表现为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生龙活虎、反应敏捷、勇于探索、勤学好问。如果出现那种所谓的“少年老成”、萎靡不振、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过于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总之,若经常严重的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2种不同的疾病,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分述如下。

一、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统称。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心理活动反应不甚强烈,且未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性的心理紊乱。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某件事情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产生短暂的焦虑、烦恼,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急躁。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就很强烈,且持续时间比较长,以及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人格缺陷,这类人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惊恐、焦虑、抑郁、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病人常感到痛苦万分,迫切要求帮助。心理疾病一般程度较轻,不会对工作生活等造成重大的影响,比如焦虑,强迫症,完美心态,抑郁,急躁,嫉妒,怀旧心理,神经衰弱等等。患者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而感到痛苦,并竭力想摆脱,一般来说通过自身调节或者其他人(比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能够消除。

为什么会发生心理疾病呢?和人身体会生病一样的道理,有个人素质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比如有的人天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擅长与人交流,不能从周围的人或环境中找到心理支待,而且也没有在心理上锻炼自己,就会更容易产生心理不稳定甚至患上心理疾病,这是个人素质的原因;也有环境引起的,如由于某一件强烈的打击事件或是长期处境困难,引起了心理疾病。当发生心理疾病后,也和身体生病一样,要尽快诊治,很多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人们常常有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认为心理疾病是自己能够调整的,认为不必要去诊治或是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是件羞耻的事情。其实和身体生了病一样,生病就应当去看医生,生病不是犯错,只有当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灵时,才能更好地工作与学习,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心理疾病的特点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患者自知力完整——病人本身十分痛苦,且疾病本身不为常人理解,病人主动求治欲强烈。

5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

二、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表现为精神活动失常,是脑功能失常的总称。分为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四类。当机体受到内、外有害因素的作用使脑功能活动失调时,就会发生各类精神疾病。当整个精神活动明显异常或紊乱,精神活动完整性和统一性受到破坏,就表现为精神疾病;如果主要是精神活动能力受到削弱,而无严重持久的精神活动紊乱,就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如果精神活动的发育受阻,就表现为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病是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是由于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大脑功能紊乱。临床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智能和行为等方面的失常,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错觉、幻觉、焦虑、淡漠、妄想、自知力障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精神残疾。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

精神疾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犟迫症、抑郁症等;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轻型精神疾病主要是表现在感情障碍(如焦虑、忧郁等),思维障碍(如犟迫观念等),但患者思维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而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初期患者也可出现焦虑、犟迫观念等表现,但此类患者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将会变的很差,自知力也几乎全部丧失。对由于大脑病变所导致的器质性精神疾病,或中毒性精神疾病需与一般的功能性精神疾病加以区分。轻型精神疾病有以下几种,即:焦虑症、犟迫症、抑郁症、恐怖症等。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

精神疾病的特点

精神疾病则是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患者没有自知力,病人常见幻觉、妄想,并且常常不承认自己的病态,不承认自己有病,基本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需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这些患者拒绝求医或没有主动求医的行为,需要到专门机构(精神病院)进行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而且易反复,不易根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9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