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当中,蔡晓光用一句话点明了周蓉的自私,蔡晓光说周蓉,浪漫的年代,你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地追到大山里头,知识光荣的年代,你又一举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本完了研,研完了博。家里边呢,唯一的女儿,父母宠着,兄弟让着,结了婚孩子也不用自己养着,你这前半生过的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一、什么事儿都想得太理想化了
在这部电视剧当中,周蓉其实也是非常自私的,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人的感受,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也就是因为它是家里面唯一的女孩,所以大家都宠着她让着她,别人都在替他负重前行,但是他却从不觉着反而觉得这个是自己应得的。蔡晓光都在那儿说周蓉多大了?38了吧,就好像还是18岁一样,没有变过什么事都太理想化了,你真的是过得太顺了。
二、理所当然的享受别人的付出
所有人对自己的付出她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管是当时去追求爱情,还是后面读书读研养孩子等等,她没有一点不好意思。要知道周容她还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她不可能不知道应该怎样成长,只是她不愿意面对而已,她想要生活在这个理想的生活当中,就是因为知道,但是不做,才显得更加自私。
三、周秉昆在替他们负重前行
这一家三兄弟当中,老大比较自私,老二也是自私的人,只有老三周秉昆,他一直都在小胡同里照顾自己的家长,只有周秉昆,在替他们负重前行。如果说没有周秉昆的话,他们两个人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考试,没有时间去上大学,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帮助一下,周秉昆总害怕自己弟弟太差会连累到他们。
为何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答案很简单,江湖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没有具体的边界,正是因为有人扛着“江湖人士”的名号与其他人产生各种爱恨情仇,这才有了江湖中的种种恩怨纠葛,继而上升到门派之争的高度,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中人多半不会明白其中道理,久而久之那些江湖中的仇怨就已经说不清道不明了。
但武侠的故事毕竟是虚构出来的,书中的角色情感也皆由作者带动而并非发自角色内心,如此一来便容易出现一些角色情感缺失的情况,说白了,就是作者对角色情感把控不够周全的情况,当然,这些小的漏洞对作品整体影响微乎其微,但要细品的话还是会有明显突兀之感,就比如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主角三兄弟之间的感情。
书中的萧峰、段誉、虚竹三人的感情可以用情同手足来形容,虽然三人一同出场的戏份并不多,但每一场几乎都是生死对决,少室山一战时萧峰面临群雄围攻,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段誉愿意站出来与他共进退,此时的虚竹更是与萧峰毫无瓜葛,居然也愿意当场与之结拜,接受天下群雄的考验,三人在这种情况下痛饮一杯已经算是生死之交了,即便相处时间不长,感情也足够坚固,而到了后来宋辽大战时段誉、虚竹带着群雄救萧峰就更是让三人之间的兄弟情义更加牢固了,这是故事主线剧情需要的人物情感,若是从书中细节来看,其实三人之间的情感并不牢固。
首先从大哥萧峰的视角来看待虚竹、段誉二人,萧峰是契丹人之子,却流落中原成了汉人养子,造成这一切因果的罪魁祸首是那慕容博没错,但是实际上带着中原群雄去围攻萧远山夫妇的人却是玄慈,玄慈这些年来一直背负着愧疚而活着不假,但这并不能弥补他当年犯下的错,所以萧峰对玄慈之恨应该是极深的,他又如何能与仇人之子称兄道弟?萧峰对段誉的情感后由段誉视角再谈。
再看看虚竹对萧峰、段誉的态度,当年雁门关外一役由虚竹父亲玄慈带头,所以玄慈理应受罚,但是叶二娘当年可没有造过什么孽,她为了保全玄慈的名声忍辱负重生下了虚竹,却被萧远山掳走,当然,叶二娘后续的所作所为的确是让她成了一个大恶人,但一个失去孩子的女人即便是疯了那也是情理之中。而到了数十年后的少室山一役,萧远山又当着天下群雄的面逼死了玄慈和叶二娘,让刚刚与父母相认的虚竹顷刻间又失去了他们,虚竹心胸再宽厚,这逼死双亲的仇又怎能释怀?他还能与萧峰称兄道弟?至于虚竹对段誉单方面是不存在什么仇怨的。
再说说以段誉的视角来看萧峰和虚竹吧,段誉是段正淳的儿子,虽然后来证实是只是养子,但在故事的前半段段誉可都是把段正淳当亲爹的,亲爹的女儿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姐姐或妹妹,那么故事前半段萧峰一直死咬着段正淳就是当年的带头大哥,并且还为了复仇付出了实际行动,虽然是由阿朱代替段正淳赴死,但萧峰要杀段正淳的心是铁一般的事实,段誉这心里难道不得提防着这位大哥?更重要的一点是被萧峰杀死的阿朱也是段誉的妹妹,感情妹妹的命不值钱?他与萧峰不算有仇?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接着是段誉对虚竹的感情,事实上两人从最初见面时就一见如故,似乎并无瓜葛,但多数人也许忘记了原著中的一个设定,而那设定就是段誉杀虚竹的理由,原著中段誉在琅嬛福地学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的时候可是拜了神仙姐姐答应了“神仙姐姐”的要求的,原著第二回道:“神仙姊姊,你吩咐下来的事,段誉自当遵行不误,但愿你法力无边,逍遥派弟子早已个个无疾而终。”也就是说段誉此时的心态是“最好逍遥派的人已死光了,否则还得我出手”,所以在虚竹成为逍遥派掌门之后,段誉也该履行他的承诺了,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
事实上三兄弟之间所留下的这些情感漏洞都是很难圆的,因为要深究的话,三人就不可能成为兄弟了。
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就非常情投意合,同一张桌上吃饭,同一张床上睡觉,情感极为深厚,然而他们之间的情谊真如大家看到的这般,不能同生就要共死么?至少从最终三人的结局可以看出,当初结义的誓言并没实现,那他们之间的情义究竟如何呢?
其实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手足之间都会有间隙,更何况是三位异性兄弟了。只不过在大的利益上方向一致时,那么在外人看来自然是一体的。同样的,虽然当时刘关张三人各有心思,但最早都是想在乱世之中立足,关张二人需要刘备皇叔的身份来造势,刘备则需要关张的骁勇来支撑乱世之中接踵而来的纷乱征伐,同时有此二人在自己身边,也能彰显出自己的仁义亲和,因此看上去三人的关系一直很好。然而刘备是脸厚心黑的人,从当年他顾及名声,宁可抛下妻子,也不愿放弃百姓,还当着赵云的面将自己的儿子摔在地上,可见其收买人心的功力。毕竟在乱世之中,他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关羽大意失荆州时,刘备当时的反应如何?书上说,刘备当时口中喊着关羽的名字,大哭不止,以致晕厥过去。而此时刘备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呢?失去的可是荆州啊!要知道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乃是是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提及的,蜀汉要一统天下的重要支点,一旦失去荆州这个支点,那就意味着刘备难以从蜀汉出兵远征,从此蜗居在蜀地再也没法一统天下了。所以当时刘备会昏厥过去,主要还是因为荆州被东吴夺走了,但关羽毕竟是自己的二弟,如果在这之后不将为关羽复仇的话挂在嘴边,并付诸行动,怎么能获得将这份巨大的损失换回军心的好处。毕竟大家看见刘备这般心痛,自然会有一种倘若自己身死,主公定然也会为我这般悲痛的感觉,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虚假感受,才是支撑刘备最终继续披着仁义外衣装作为关羽伤心的原因,因此,刘备这一次的哭泣,完全只是为了自己。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不太认同,毕竟刘备心念二弟身死而泣也无可厚非,但若真的意气相投,为何不真应了那句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甚至于假借关羽之死出兵东吴的时间,也是在关羽死后的三年,若真是意气相投,为什么不当即出兵征吴?这就说明所谓的情义,依旧是自己发展之外才需要考虑的东西。这一点在张飞被杀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刘备得知张飞死后,他的反应是,顿足曰:“三弟休矣!”。
当时刘备夜观星象,发现情况不对劲,当即请教算无遗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诸葛亮掐指一算,当即回答刘备,说只怕我蜀国又要失去一名上将,果然没过多久,阆中张飞的部将赶来称有急事要奏,这个时候刘备才觉察到不对劲,猜测到可能就是张飞出事了。当时刘备的反应确实就是如此,大家可以理解刘备当时仅仅只是略有惊讶:“啊?三弟出事了吗?!”
等前来的部将将事情一五一十的道出后,刘备这才证实张飞确实继关羽后又战死沙场,于是“先主放声大哭,昏绝于地”。毕竟有了上一次经验,这一次驾轻就熟,说晕就晕了。
关羽死的时候反应如此强烈,三弟死了就仿佛没什么事一样,实在是让人心寒。可张飞毕竟是蜀中重臣,当时蜀中人才断层,这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过关羽之死损失了荆州,让刘备很难再逐鹿天下,与此相比,张飞之死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电视连续剧《人世间》中没有离奇坎坷的剧情,没有炫人特情的视觉影像,却给观众们产生很强的艺术美学震撼人心。这也是一部50年以来平常人的发迹史,也是一部50年以来平常人的心灵史。
它写了生活中的痛苦,却不依靠苦命叙述诱人;写了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却没有售卖便宜的理想主义者。它的所有风采反映为一种叙述上的恰如其分。
作品中充满着一种富有时代感的现代主义精神实质。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朱家三兄妹踏入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从身不由己到主动把握自身的运势,通过她们的成长历程,作品真正地演绎了从60时期末到2016年的历程,从这当中体现了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中的疼痛、成长和再生。
“光字片”这是一个非常隐喻的生活场景。狭窄而混乱的街道,狭窄的室内空间,都带来了一种挤压的抑郁感。三兄弟姐妹在这里长大,他们的根在这里,对善恶的理解来自这里。
正是这个地方催生了三兄弟姐妹和他们的下一代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包括周秉义在身居高位后为人们做实际工作的动力。人与环境的相互渗透给了作品情感的深度。
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展示普通人美丽情感的同时,并没有避免他们的局限性。“光字片”老邻居在苦难中互相帮助,时代进步,邻居之间也有摩擦和矛盾。
在这里,对生活复杂性的详细分析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现实渗透。同时,这也是一种浸透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