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思考(2)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思考(2),第1张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思考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要素

 (一)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分析相配合

 人的一生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各有不同,家庭对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具有“奠基”意义和直接作用,家庭成员的经历、学识、能力、价值取向等教育资源是独特而丰富的,其中的影响有的甚至终其一生。学校是专门而系统的教育组织机构,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阵地,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场所。社会是影响人的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活生生的教育素材影响人的知、情、意、信、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高职思政教师要充分考虑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多维性、多层次性、综合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通过学情分析,重视家庭、社会影响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可能产生的巨大冲击,思政教师应以可信度的事实有力回答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使学生信服。

 (二)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要求相结合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其首要因素是他的知识储备,研究和了解与新知识学习相联系的知识储备的程度,合理地设计教学,达到有效的学习[3]。高职思政课的学习能促进人的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着眼于高职学生的长远提升发展,同样需要知识的传授。因此,学情分析不能忽视对其知识储备状况的分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缺少了“知识”,“情感”和“思想”会因缺乏原料而无法活动,能力的提升就是无源之水;知识也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的建构依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离开“知识”价值观就成无本之末[4]。因此,学情分析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是片面的。实践中发现,相同的知识内容在与不同的学生相遇产生的效用各不相同,有了学生先备知识的了解,高职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课程学习和素质培养的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思政教师的学情分析应是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结合。而高职思政课的情感和价值观分析应体现专业和职业的诉求,因为每一个高职学生,他在走进职场的同时,要做好融入职业的心理准备和价值观建构,后者才是制约或促进高职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三)共性分析和重视个性相统合

 人始终处于特定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外界社会环境与这个整体发生交互作用。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动中找寻学生成长的规律,继而探索和研究当代高职学生教育的规律性,这是高职院校学情分析坚持共性分析的意义所在。

 坚持共性分析,不能忽略高职学生的个性分析,教育的规律性就源于个性的普遍性,这是一个尊重个性、倡导个性、彰显个性的时代。就高职思政教育而言,“存异”和“求同”两者比较,某种意义上“存异”教育更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发展,更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价值,更代表现在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存异”教育的依据则是掌握高职学生个别差异。

 在高职思政教学中,重视个性分析,在个性分析中尽可能的详细和具体是高职思政教育者的一项重要能力,这对于课时要求多、授课人数多、专业背景复杂、教学内容要求高的高职思政教师是挑战,但这是高职思政教师的职业要求。其实个性分析,在找寻差异的时候,共性的一面也就显现出来,个性中体现共性,共性中包容个性,所以共性分析,在对普遍性进行基本分析时,了解掌握了独特差异性,这些独特差异性的交汇点就是学情分析的共性所在。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路径

 学情分析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离不开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一)学前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前,思政教师对高职学生整体状况和个别特征的分析把握,包括生活经验、认知成熟度、知识储备、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等。学生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有机的主体,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他们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生长点,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心理和学习风格,并用新滋生出的知识信息和认识体验进行推论和判断。教育的本质是生成性和发展性,而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5]。

 学生的学前学情分析直接影响了高职思政教师对一次课、一门课的教学设计,成为“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依据,高职思政教师以高职学生现有心智发展水平为基础,找出与新内容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预设可能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取舍教学内容和处理教学设计,并设计符合学生体验与接收的先后顺序,“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6]。

 (二)学时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中,思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兴奋点的动态观察及相应的推进学习[7]。相比于学前学情分析的静态特征,这个过程动态、即时变化而无规律,有时会让思政教师较难驾驭而无所适从。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把握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情分析实施的难点,由于高职思政课堂的学生总体投入程度较低,高职思政课堂学情的把握难度更大。要解决高职思政课“学时学情分析”这一难点,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如果课堂只是“教师教”,教教材或执行教案,没有“学生学”,有教无学就无法做到学时学情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保证学时学情分析顺利进行的关键。

 课堂应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主体通过知识与情感对话、思维与思想交流而构建起来的依据学生适时状况不断增删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理解学习建构的互动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学时学情分析就迎刃而解,思政教师在每堂课上只要注意把控和掌握课堂的重要几个点,如课堂互动环节的交叉点、师生思维的交汇点,课堂讨论的切入点,这些点构成了每次课的学时学情分析关键要点,关键要点的掌握也就是思政教师分析研判每节课所需要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类数据。关键要点包括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状态反应,主要有参与状态、情绪状态等,如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课堂学习的表情和神态,学习达成的效果满意度,都是高职思政教师探寻学生课堂学情的线索和证据。

 (三)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学反思、课后调查、作业反馈获取的有效信息的分析。教师分析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分析不同程度产生的的原因,发现不足以便改善,发现问题以便纠正,考察新知识学习对学生的价值所在,总结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的差距,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为后继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积累必要的学情资料。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的回顾、审视和分析以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活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也是学情分析的进一步深入。课后调查包括师生直接交流的直接调查和借助工具或由第三方开展的间接调查,间接调查如学生评教。高职思政课程的课后调查应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性差异的教学思想,根据思政课程以内化思想品质为课程价值的特殊性,设定一些特定情境让学生进行行为选择从而获得全面的学情信息。课外作业是学情反馈的重要途径,高职思政课程的课外作业应少而精,结合学科内容,合理科学设计、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的课外作业是真实反映学情的前提。

 由于教育主体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分析所遵循的原则各有侧重,内容方法也因思政课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差异各有选择并各具特色。伴随着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学情分析的意识增强、学情分析的能力提高,高职思政课的学情分析也将更具针对性更全面有效。就高职思政课教师学情分析的出发点而言,是为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以学定教、据学施教”的精神,关注学生,把学生看成是生成性教学资源,不断调整教师给予与学生需求的关系,顺学而教,思政教学才有引的方向,导的重点,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

;

   高等校院思政课开展情况 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文章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从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的“课程思政”、以时政话题为突破口增强学生政治意识、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建立比较完备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给出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调查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课程思政”是2014 年由上海各高校率先倡导并实践的。2016 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上海以外部分高校也开始实施“课程思政”。2018年,“课程思政”热潮进入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是将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受教育者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成效。所以,本文旨在了解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以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真实想法,从而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铺垫,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2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为黑龙江省内某所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物流管理三个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调查方式采取问卷抽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共120名,有效问卷115份,样本有效率为958%。

 3调查问卷的设计

 文章主要是从专业课的视角进行研究,所以设计问卷问题时主要是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背景,调查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看法。调查问卷共设置25道题,其中18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1道主观问答题。调查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个人情况、政治认识与价值认同、对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满意度、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等。

 二、调查统计结果及发现的问题

 分析抽样调查所得数据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是认可的,但不同学段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他们的思想容易受社会舆论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供需差距。(1)高职学生对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现状是比较满意的,这在学生对思政改革的态度、专业课中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课程思政”改革前后的听课状态和学习获得感以及学习兴趣的变化等方面有所体现。调查显示:回答“在已安排了思政内容的课程中,你对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时,672%的人选择“很感兴趣”;回答“专业课与思政结合改革后,你的学习获得感怎样”时,736%的学生选择“更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习获得感明显提升”;回答“专业课和思政结合后是否提高了你对学习专业课和思政的兴趣”时,81%的学生选择“是”。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关注度和满意度又有所不同,经历实习和社会实践的三年级学生的关注度与满意度明显高于一年级新生。(2)高职学生深受专业课中思政内容的影响。“课堂学习中你比较关注的方面是什么”:745%的人选择“社会生活”、607%的人选择“专业相关内容”,58%的人选择“时政热点话题”。这说明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对社会生活和自己所学专业内容的关注度最高。因为这两方面内容可以丰富知识储备和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3)高职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容易受现实影响。“你认为什么教育对爱国情怀的培养影响最大”:选择“社会舆论导向”占49%,选择“课本知识教育”占37%,选择“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占14%。这说明他们的爱国情怀最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其次受课本知识教育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结果超出教师最初的期待,原来一直认为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4)高职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和学生的期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学生渴望从专业课思政改革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多的教育,另一方面专业课中思政内容所占比例较小,难以满足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期待。(5)高职学生的实践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与理论知识相比,他们更喜欢获得较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所以,三分之二的学生渴望教学方式的改进,同时,在改进的具体方法上他们更倾向于实践与互动。

 三、改进意见与建议

 1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的“课程思政”

 从调查获得的数据可知,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和满意度有所不同,所以高职院校要分学段开展不同的“课程思政”。一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校可以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入手,侧重对学生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等进行培养。二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和骨干课程,学校可以侧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三年级主要是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典型案例和具体的职业环境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以时政话题为突破口增强学生政治意识

 现实世界充满各种诱惑,作为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每天都在网络世界里接触大量信息,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被误导。因此,面对纷纭复杂的世界,高职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恰当地引入时政热点话题,提高学生对时政类话题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做到明辨是非,明确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意识。

 3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方法相对简单,而“课程思政”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因此,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结合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专题展示法等,以便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启迪和品德教育。

 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和创造机会,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然,学生自身也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课堂发言和讨论等触手可及的实践机会,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5建立比较完备的管理体制机制

 要以教材、教师和教学三大关键要素为核心,建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督导评价制度。教师要组织开发能够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校本教材,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最佳结合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满足高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把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业绩考核,做到奖罚分明。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师资培训和师德考核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和育人能力,为“课程思政”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

 [2]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3]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

 

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性:

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提高他们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探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师们对思政课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亲和力: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开展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增加学生对思政课的实践体验和情感认同。

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背景,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使思政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思政课的理论知识。

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高校深入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像以往那样单纯灌输理想、信念,而要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的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的心里去。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切身需求为出发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的源泉,是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人、理解人、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在人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这个基础上来合理地理解和解决人的各种思想矛盾与问题。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成长成才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和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紧紧抓住这个特点,通过理论教育、知识传授、实践锻炼等多方面的工作,紧紧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提高素质,增强竞争力,从而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只有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灌输式教学过程,约束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仅靠教育者单方面的施教行为是远远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受教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自觉自愿地实现自我教育。因此,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主体意识的养成,使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在日常管理方面,要注重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多种形式途径,如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网上论坛等等。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只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为其创造条件,一定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多倾听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接受锻炼,长知识、增才干。

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既面临一些思想问题,在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实际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他们的思想问题的根源。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能为解决思想问题创造条件,甚至一些“思想问题”会迎刃而解。当代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环境,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承载着社会和家长的极高期望。他们一直在升学的压力下成长,考进大学后又身处学业和就业的竞争。比如,不适应大学生活,学业有困难,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异性的关系,不会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健康状况不好,有经济困难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实际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该施以援手时不出手,只会说大道理,那么,即使这些道理都对,也不会收到任何效果。相反,它会拉大我们和学生的距离,使双方在情感上、心理上更有隔阂。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能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温暖,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关心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做学生的贴心人,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别注重从小事做起,把学生当成朋友,经常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以关心学生的姿态深入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困难,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他们有困难会很自然地想到你,有思想问题也会找到你,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才能及时有效、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的疏导与转化工作。

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不断创新务实的工作方法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封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实现从封闭课堂向社会实践的创新转型,将课堂讲授、形势报告等传统的教育形式寓于丰富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动的实践为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寓于乐,付于行。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和校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社会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志愿者行动、团队活动、读书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校情、民情和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艰苦创业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体验和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样既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吸引力。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阵地。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网络是把双刃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高度重视网络的作用,认真研究网络和大学生的特点,坚持堵疏结合,加强管理,积极开展网上宣传,在网上唱响主旋律,努力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和新天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更深层次上的创新。

之所以很多学生都不太喜欢听思政课,也是因为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很多什么都特别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也不会在乎孩子在思政课上有什么表现。还有一些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思政课非常的无聊。如果说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将思政课和现实活联系到一起。

大家会发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当中,最在意的是自己的主科成绩。而且成绩考的比较好的时候,他们也会比较开心,因为回家之后也会得到家长的夸奖。但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都不太喜欢听思政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可能也会让学校非常的苦恼,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思政课也是比较重要的。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之所以孩子会对这样的课程不太感兴趣,也是因为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因为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主科学习成绩,在这个时候他们认为其他的科目都可以放在一边。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孩子的思想观念也会转变,他们认为这些科目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实际上父母的这些观点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品德。还有一些孩子之所以会对这样的课程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上课的时候非常无聊。而且在上思政课的过程当中可能还需要背诵,这个时候也会让学生非常烦恼。

如果说想要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将思政科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他们也会觉得思政课比较的有趣,同时还愿意主动的去学习。而且在讲课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可以用比较幽默的方式来向大家讲解书中的内容,这样的话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也可以给学生们看一些相关的动画讲解。

1全面把握专业思政的内涵。

专业思政是高校结合专业教育与专业特质开展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有学者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全过程及各环节都要有机融入本专业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这不仅能使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功能更加丰富,而且能使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更好地体现“因专业施教”的特点。[1]其中,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应当包含思政课程,也就是说,尽管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政特点,但同样需要具备课程思政的思维,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否则就难以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一,既要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让专业课教学有思政味儿,还要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教学具有专业色彩(此外也涉及“管理思政”,即结合专业特质实施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专业特点,但本文对此不做论述)。

专业思政涉及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育人整体,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专业思政的具体内涵和重要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效能。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了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号召,并强调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因此,要积极开展专业思政,把专业教育与专业特质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使专业思政服务于专业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专业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依据。

第一,思政教育载体理论认为,思政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政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2(]P357)由于专业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整合、策略选择、模式运行等,且能够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因此也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即专业载体。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以专业教育中的课程为载体进行的思政教育,而思政课程的实施同样也离不开专业载体。

此外,专业载体有助于协调思政教育不同渠道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学界认为,思政教育存在主渠道与微循环,而当前的问题是主渠道超载,微循环闲置,急需激活微循环,舒缓主渠道。[3(]P146-15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课程是主渠道,专业教育是微循环,只有更好地激发专业教育的活力,才能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专业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第二,思政教育机制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按一定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机理和运行方式”[4](P258)。也就是说,思政教育机制着眼于思政教育各要素的整体调节与运行,以期获得最佳效果。专业教育是统筹思政教育各要素的重要基础,良好思政教育机制的形成离不开专业教育的推动。此外,思政教育的需求满足机制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人本身就是需要的主体;人的需要还是“人从事活动的初始动因,在它之后再找不到其他更深层次的动因。人的需要也是人持续活动、不断推进活动的动因”[5](P206)。

因此,有学者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思政教育的逻辑起点,并认为思政教育的实现过程就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互统一的过程。[6(]P10)可见,思政教育不能忽视人的需要,而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要没有得到激发和满足。

目前,有些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需求远远高于对思政教育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要成为我们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专业思政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大学生对专业教育的需要激发其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思政教育环境理论认为,思政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政教育活动以及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7(]P101)其中,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依次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导向作用、塑造作用。[8(]P196-201)专业教育作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始终的教育,必然会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由专业教育构建的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微观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品德素养形成具有难以替代的塑造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自觉地正视和利用专业教育环境,主动融入各专业教育的环境氛围中,使专业教育为思政教育助力增效。

如果说其他课程是教会我们做一件确定的事情,那么,思政课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做、前进的方向又在哪里。“比如遇到困难时,我们知道抓主要矛盾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精准的方法论,让我们知道路在何方、怎样到达。”

思政专业的相关介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主要理论和技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训练能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党团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7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