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莫
迈入婚姻的爱情就像是一副汤药,能抚平女人心里的伤痛,而婚外的爱情就像是一把刺刀,直刺女人的心脏,伤得体无完肤。
婚姻里,女人总是憧憬着美好,可是未来的路谁也不知会走向何方。曾经美好的爱情,也会像日晒雨淋的塑料,渐渐褪去颜色。
当爱情不再,婚姻便变得平淡而乏味,不甘寂寞的男人,会渴望爱情,渴望那份悸动。在婚姻里再也激不起浪花,那么不甘寂寞的男人,便会把视线转移到婚外的世界。
男人在婚姻里变心,女人对于婚姻的憧憬被毁坏。
我认识一个叫顾宇的男人,他就是在婚姻里变过心的男人。他正直事业巅峰,可是婚姻越来越不是他想要的模样。在他眼里妻子只会洗衣做饭,是个上不得台面的女人。
当他身边的女人都对他投来爱慕的信号时,他渐渐失去了理智。女人的魅力、任性和撒娇让他一步步痴迷于婚外的爱情。
婚外的爱情就像是自由的鸥鹭,能翱翔于无尽的天空;而婚姻则像是笼中的鸟儿,会禁锢自己的自由。顾宇的感受也是如此,他觉得婚姻只剩下一张纸。
顾宇的妻子,岳敏,是陪着他一路打拼走过来的患难夫妻。当岳敏知道丈夫背叛了婚姻时,她心里满是绝望、伤心和怀疑,她胡乱的捶打着他,对他指责着。
“你怎么能背叛我?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不容易,才有了现在的生活。你是来试探我的,是不是?你说过要爱我一辈子的,不是吗……”
丈夫的沉默不语,让岳敏渐渐确定,这一切都是真的,他变心了。但最终她选择为了孩子,原谅丈夫。
起初,她愿意为了他回归家庭,出于她对他的爱;如今他变了心,她选择了原谅,也是出于一份爱,但不是爱情,而是对于孩子的疼爱。
而那些对未来的美好与憧憬,都在岳敏知道丈夫变心后,就像玻璃掉在了地上,破碎了。
女人得知男人变心,会有一些不敢相信,但是却能为了孩子,而选择原谅。
在岳敏 的指责 里,顾宇有了几分清醒,他决定要和婚外的女人断绝联系,哪怕她是他的“真爱”。
当顾宇和婚外的女人肖美提出分手时,肖美哭得让他心疼,她寻死觅活的说:“你不是说要我最好的生活的吗,你不是说要让我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吗,难道这一切都不过是哄骗我的谎言?”
顾宇理智地说:“我们是不光彩的,趁早离开,是对你好。”
在顾宇的绝情下,肖美像发疯了一样,不去上班,满世界的找他,整日喝得烂醉……
肖美的闺蜜见不得她折磨自己的样子,最后打通了顾宇的电话,希望他能来安慰安慰她。但顾宇说,他不会再去见她了,他给不了她幸福。
顾宇也是在闺蜜的嘴里得知,他带给肖美的伤害,比他想象的还要多。肖美成为了别人嘴里的第三者,公司也辞退了她,她变得一无所有了。
而回归家庭后的顾宇,却怎么也得不到妻子真正的原谅。她不再为他妥善打理吃穿,也不再和他有过多的接触和交流。她只将自己的心思,全部投放在孩子的身上。
婚外的感情,看似甜蜜,却带着刺。 会刺伤身边所有的人,让生活变得不尽人意。
顾宇努力地去照顾孩子,努力地去培养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希望能换 得妻子 真正的原谅,可她的心却像冰冷的石头,再也捂不热了。
经历一次“三角恋”的感情后,顾宇痛彻心扉,狠狠地甩了自己两耳光说:“男人追逐婚外的感情,被伤透的是女人,也是男人再也回不去婚姻里的一道坎。”
男人追逐婚外感情的本身,就是在伤害两个女人。
婚姻里有了爱情就像是一剂温暖的药,能暖了女人陪同男人历经风霜却无所畏惧的心。而在向往着爱情的男人眼里,婚外的爱情就像是娇艳的玫瑰,想要去追逐,想要得到永恒。
可现实中,婚外的爱情就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能同时烫伤婚姻里和婚外的两个女人。
就像顾宇和妻子以及婚外的女人那样,一段不被认可的感情一旦发生,它所带来的影响绝不是男人所能预料的。它所带来的后果其实是,具有毁灭性的。
男人放弃婚外的感情,即便是回归了家庭,婚姻也回不到从前了。
岳敏知道丈夫变心后,为了孩子,原谅了丈夫,可她真的能从心底原谅他吗?不能,她不过是为了孩子着想,将就了一场婚姻。
不管顾宇怎么去努力,妻子的心都像捂不热的冰冷石头。其实,她在知道丈夫变心时的那一场绝望、伤心和怀疑里,就已经彻底心寒了。
于是,在生活里,她才不再愿意为他妥善打理吃穿,也不再和他有过多的接触和交流。这一切都是因为顾宇经历了一场婚外了感情,伤透了她的心。
女人的心一旦在婚姻里被男人寒了,就不再对婚姻和男人有过多的期待,她会为了孩子将就一场婚姻,但婚姻再也回不去以往的平静了。
感情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旦摔碎了,就很难再回到过去。
人生就像是一场又一场的追逐,爱情和婚姻也是人生的一场追逐。可是有的人,却在追逐的时候,走上了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婚姻总是像获得一份成功后,从喜悦渐渐归于平淡。再也看不见曾经携手走来的人,是如何的珍贵和优秀。
当爱情在婚姻里消失看不见了,或者婚姻不再如意了,悸动的心也就渐渐像墙角的枝头,伸出了墙外。贪恋于婚外的感情,贪恋于它的甜蜜。
婚姻其实最考验人心的就是归于平淡后的生活,婚外的感情也许美好,也许很甜蜜,但只要它一开篇,注定最后受到伤害的一定是身边的女人。
别去尝试婚外的感情,因为谁也伤不起。
经历一场婚姻的感情,受到伤害的其实还不止只有两个女人,还有再也回不去的婚姻,再也回不去的夫妻感情,再也回不去的家庭和睦。
以婚姻太无趣,而涉足于婚外的感情,是对彼此的不尊重,更是一种不能自律的表现。
夫妻之间感情淡了,更要懂得去培养感情,培养出新鲜感。在婚姻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从一而终懂得自律,那么婚姻才能细水长流。
-END-
今日话题:
夫妻一场,一方变心后,还能继续相伴前行吗?
欢迎留言讨论。
孩子对家长爱的霸占,在成为一种甜蜜负担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这个问题:为什么在孩子心中,异性父母的地位“超越了”同性父母呢?
3岁前是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期,4岁左右进入 情感 敏感期,3-6岁是孩子“吃醋”的高发期,这些时期,孩子对异性父母表现出的 情感 依赖,会大于同性父母。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在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里,俄狄浦斯王子受到神谕诅咒,命中注定必然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为妻。虽然他一生极力避免,但命运还是让他犯下“弑父娶母”的大罪。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在女孩身上也存在着恋父情结。也就是说,儿子更偏爱妈妈,女儿更偏爱爸爸。
这种恋父或恋母情结,是一种普遍的 社会 现象,也是人的本能愿望,以性本能为核心,不可避免。
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双亲的刺激加强这种倾向(比如母亲可能会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
因此,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下,幼儿从3岁左右甚至更早开始,会对异性父母产生一种带有性幻想和性冲动的亲密依恋感:
男孩认为妈妈就是属于自己的,爸爸是和自己争抢母亲的“敌人”;同理,女孩也会认为妈妈干扰了自己在爸爸心中的地位,把妈妈看作“对手”。
你一定有听到过很多孩子从小就说:长大了我要娶妈妈/爸爸,我最爱妈妈/爸爸!
这些话听起来是童言无忌,但这是孩子内心想法的真实体现。
虽然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由人的性别引发的,但是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尽量去平衡这种关系,让另一半也多多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爸爸也是爱儿子的,妈妈也是爱女儿的,不会因为性别而改变,爱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
你的孩子是否有过这样的问题:
“孩子聪明,但就是不好好学习,聪明劲没用在学习上。”
“放学到家就把自己锁屋里,谁也不搭理。”
“作业写5五分钟,找铅笔花15分钟,拖延大师第一名。”
“什么事也不和家长说,关心一下就炸毛。”
“起床磨蹭,吃饭磨蹭,睡觉磨蹭,做什么事都磨蹭。”
心理学家张国维曾说: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在家庭治疗中,有一个词叫做“三角关系”。它指的是孩子出生后,父母和孩子形成的共同关系。
健康 的家庭,三角关系是流动的,没有敌对,没有联盟,彼此关爱,互相支持。
可如果父母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怨恨,孩子就会被卡在三角上,成为平衡矛盾的工具,引发更复杂的家庭矛盾。
家长如何保持家庭中“三角关系”的平衡?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三种关系。
与自己的关系:
你选择什么样的情绪?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连续的,无止境的笑声从杨迪的手机传来,这是妈妈张佳丽收到杨迪的转账后,给杨迪发来的一段哈哈大笑的语音。
杨迪在节目中吐槽妈妈在家族群里发语音,全程15秒里不带任何喘息只有“哈哈哈”语音。
平日里的张佳丽随时随地都能笑起来。
付款时网络延时刷不上,她自己哈哈笑半天,老板也懵了;儿子挣钱了第一次给自己转账,她竖起大拇指,在电话里直夸儿子真厉害,笑声再次响彻办公室,同事们也跟着笑翻了
作为妈妈,张佳丽并非没有操心的事。
小时候的杨迪是班里的“开心果”,常常逗得老师同学们捧腹大笑,各类文娱活动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唯一就是学习成绩并不好。
有次杨迪 历史 考了9分,妈妈看到后抱怨说闭着眼睛都比儿子考得高,杨迪解释,题目太难了,她选择相信孩子,从来没有因为成绩责备过杨迪。
高三时,杨迪经常带着一群同学到家排小品,妈妈也从来不阻止,还会帮忙给同学们弄水果,她始终认为,不用这么严肃,孩子们玩得开心重要。
对于孩子,张佳丽永远是鼓励式教育,不管杨迪做什么,她都会说“好”“棒”。
事业上,张佳丽也没有停滞不前,努力提升学历。她和杨迪说,自己快乐最重要,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
即使和丈夫偶尔闹矛盾,张佳丽会和丈夫说,有什么情绪我们两个承受,不能在孩子和两方父母面前表露出来,把吵架的情绪带回家肯定是不行的。
自己的情绪选择自己消化,面对杨迪时,妈妈也不恼火,又是一张笑脸。
我们情绪是主观的,不可控的, 但我们的行为是可控,可以选择的。
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一个快乐的妈妈,是一个接纳自己,懂得取悦自己的妈妈。 对孩子表达爱的同时也传递了快乐的能量,孩子也能收获到愉悦的情绪。
如今的杨迪,凭借自成一派的搞怪风格受到广大网友喜爱。
从2005年短视频中的扮丑角色,到如今各大综艺节目的 搞笑 担当,一路走来,出生普通家庭,长相普通的杨迪身边不乏否定、质疑的声音。
曾有一次节目颁奖,杨迪被通知去领奖,但到现场后,主办方一直没有叫杨迪的名字,杨迪还纳闷自己到底有没有获奖。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杨迪长得太“丑”了,没叫他上台领奖。最后,杨迪在后台收到了对他满是羞辱的奖杯。
杨迪在接受《人物》采访时说:“我妈对我影响太深了。她教会我人生没什么可愁的,凡事都有办法,都有路。活着就要乐乐呵呵,开开心心,哈哈大笑的。”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是百炼成钢,是一次次跌倒也能够站起来的勇气。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就是给了他足够抵抗未来挫折的力量。
与伴侣的关系:你选择如何爱TA
有句话说:你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地爱TA的父/母亲。
关于父母秀恩爱,网友们分享了被“虐”的瞬间:
“一家四口拍照,p图只p自己老婆。”
“两人散步时会十指相扣走在前面,剩我在后面与夕阳相伴。”
“两人‘联手’打斗地主,对,是手牵手!”
“结婚30多年,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也要视频通话。”
父母之间彼此包容、相互扶持,彼此流动的爱意就如同源源不断的泉水,滋养着孩子。
蛋糕再好吃,听说一千遍也不及尝一口来得真切。 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爱与幸福,自然也学会了如何创造幸福。
一个不需要耗费精力去消化大人的情绪,能够用全部力量向上生长的孩子,又怎么会不优秀呢?
只是,许多孩子没有这样的幸运。
有网友无奈表示,自己思考了30年还是没有好办法改善父母之间的关系,又时时被他们的关系问题影响,被迫做父母之间的传声筒。
妈妈经常对她说:“等我死了,你爸爸再找个年轻的吧,他现在什么都无所谓。”
爸爸也不甘示弱,扯着女儿说:“我辛辛苦苦在外工作,你妈妈整天在家待着瞎说。”
父母互相诋毁的话语,让她无所适从。
孩子无法在父母之间做出权衡,最终选择自己承担焦虑与不安,被迫成了父母情绪的垃圾桶。
心理学中有一个“婚姻倾斜”的概念,是指家庭中父母一方有采用破坏性方式来支配家庭成员的倾向,而另一方却显得依赖和柔弱,对其逆来顺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失去建立平等关系的能力,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演员景甜曾在节目中透露,自己从小就看到父母吵架,尽管父母在疫情之后选择了离婚,但提到父母的婚姻,已经长大成人的她哽咽道:“那么小的孩子看到父母的争吵,真的是特别大的伤害。”
很多人都会有“为孩子好,不离婚”的想法。
事实上,伤害孩子的并不是离婚这件事本身,而是孩子被迫经历父母吵架的恐怖与害怕,感受到父母释放的负面情绪。
貌合神离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痛苦,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对子女最好的教育之一,是父母恩爱。但是当爸爸妈妈无法继续相爱,那么,好的离婚,胜过坏的婚姻。
夫妻之间无论感情好坏,都做到自我负责,不去侵犯到孩子的边界,孩子自然会有成长的空间。
与孩子的关系:
你选择如何与孩子互动?
儿子在学校运动会上,拿了一金一铜一个第五名,开心地回家了。
此时,他的妈妈傅首尔还在外工作。临睡前,儿子把奖牌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还嘱咐爸爸,一定要让妈妈看见呀!
傅首尔忙完工作,到家已是深夜,由于第二天一早还有行程,傅首尔给孩子留下一封信,表白“心意”。
在信中,傅首尔告诉孩子,看到他的金牌感到很骄傲,更为他在思维班里积极、乐观、专注的进步感到高兴。
与此同时,还给了孩子具体的建议,供孩子参考,最后,不忘夸孩子是最好的儿子!
傅首尔看到了 孩子的想要分享,期望得到肯定的情绪,同时,也以自己的理解,真诚地与孩子沟通。
父母在具体的事项中肯定孩子的进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被共情、被认可,内心也是欢愉的,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自信,愿意与家长沟通与表达。
傅首尔工作忙碌,与儿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两人并未因聚少离多而关系疏远,母子俩的互动方式多种多样。
在一次《奇葩说》中,傅首尔在现场念了儿子给她准备的小纸条:“老妈,加油,我支持你!第二名也很好!”
妈妈在日常中看到孩子的情绪,孩子学会的也是理解家长,成为暖心的小天使。
空闲时间,傅首尔一家在家里办“家庭运动会”,套圈、打乒乓球、零钱大作战……最终得冠军的人,掌握家务分配权。
没有运动场?书桌也可以变乒乓球桌;不会打?爸爸妈妈现场教学。
拿冠军,姿势一定要帅!
颁奖仪式也少不了,新的一家之主诞生后,先奖励自己今天不写作业,安排爸爸给妈妈按脚
游戏 ,是孩子的第一语言。父母与孩子开心互动的过程中,不仅给了孩子快乐的童年,更拉近了孩子的距离。
对于亲子关系,傅首尔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容:“亲子关系就像内裤,每条都不同,样子不重要,最重要舒服。”
如果说教育的核心是亲子关系,那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看见孩子的情绪,同理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最需要的。不论什么样的亲子互动方式,让孩子感到愉快的才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人最幸福?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可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历经4代研究者,历经75年,跟踪了724个人的一生,最终得出结论: 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更快乐和 健康 。
一个懂得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长,一对能够管理好自己情绪的父母,自然也能够与孩子成为好朋友,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教育也就是自然而然会成功的事了。
文学大师马克 · 吐温曾说: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瞬间,也不要辜负。
这一瞬间是荒芜枯燥还是丰富有趣,选择权永远在我们手里,关键在于我们选择如何自处,如何管理情绪,如何保持家庭中“三角关系”的平衡。
2021-08-03 18:06·尹建莉父母学堂
周末带娃参加了一节美术培训班的公开试听课,本想着如果孩子喜欢,我们就报名。
可最后,却因为上课的老师说了这么两句话,败兴而归:
“知道为什么你们画不好吗,因为你们的画意义尚浅。”
“下节课你们就跟着老师画……落笔要大气,还需要掌握好色彩的饱满平衡。”
连我女儿都忍不住在回家路上吐槽:这老师太无趣了!
要在拿笔之前就思考“画的意义”,要是没有意义,那就不用画了?
顾及着大气、顾及着饱满、顾及着平衡……自己的想法什么时候才能被顾及?
短短两句话里包含着大“坑”——开始前追求意义,开始后顾及规矩,没意义又不合规矩了,紧接着就是强行改造。
这样的事情多干几次,孩子的天赋、创意、兴趣通通就被扼杀了。
“雀鸟”入笼
类似这种用自身经验“教化”孩子,限制孩子自由发挥的情况,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次带女儿玩耍,遇见一个小男孩在搭积木,先是搭出一个房子,又在旁边摆了一个“半圆”,然后对旁边的奶奶开心地喊:“奶奶快看,这是我布下的‘陷阱’!”
奶奶瞟了一眼,上手就挪开了男孩摆的积木,要重新帮他摆:“陷阱是一个很深的井,怎么会是这样的?你堆错了……”
男孩立刻气哭,奶奶见状也不高兴了:“你哭啥,我这是帮你。你知道啥叫陷阱不?谁会把陷阱造在家门口,你这应该是水井,水井也挺深,还得有水……”
男孩气愤地对奶奶喊:“你走开,我不要你帮!”
后来隐约听见男孩碎碎念“卡梅利多”这个词,正巧女儿也看过这套绘本,就问了一句:你这个陷阱是捕鸟的吗?
原来卡梅利多(一只小公鸡)曾被困在一个捕鸟的陷阱里(一个倒扣的竹筐),小男孩是在用这个“半圆形”模拟“倒扣的竹筐”。
男孩很惊喜,瞬间就不哭了,挂着泪痕和我们一块玩起来。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玩得开心了,又叫:“奶奶……”似乎又准备说什么。
结果迎来了奶奶的怒怼:“叫我干啥,你不是让我走开吗,别找我呀!”
看着小男孩又快哭出来的表情,不由得一阵心塞,这样的情形在他身上反复上演几次,奶奶的“陷阱”,困住的就是孩子原本优秀的抽象思维能力。
不仅如此,在奶奶眼里,这孩子还会成为一个“好哭、不听话、暴脾气”的孩子,丝毫不会想到这些是自己亲手造成的,日后还会想尽办法“改造”……
“珍珠”蒙尘
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参加过一所小学的公益心理咨询活动。
她遇上了一个一年级小男孩,班主任对他的评价是:内向、不愿与人交流;不爱学习、成绩跟不上。
咨询的过程,班主任全程旁听,希望通过咨询,能让孩子有所反思和转变。
一开始,男孩盯着陌生的咨询师,不愿多说话,不过还是礼貌地回答着问题。
直到聊到男孩喜欢的自然课时,孩子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学、自然故事,蚂蚁、恐龙、吃虫的草……孩子讲得绘声绘色,手舞足蹈,一旁的班主任不禁感到诧异。
这样的孩子,谁说他不愿与人交流,不爱学习呢?
可看了一眼班主任老师后,小家伙却垂下了头,说自己学习不好,老是考不了双百……原来所谓的“成绩跟不上”,只是考不了双百而已。
咨询结束时,转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班主任老师——看着咨询过程中聪明可爱的孩子,想象着他沉默坐在教室里的身影,班主任感到了羞愧:
羞愧于没有足够耐心去发现孩子的闪光处;
羞愧于总是用狭隘单一、自以为是的标准做出评价;
更是羞愧于,自己一直认为“需要被改造的是这个孩子”。
花开百种,各有千秋,却非要进同一个模子里去印刻一下,出来的样子都标准化了,就是优质品,否则就是次品。
原本闪耀着珠玉光泽的孩子,被教条化的标准蒙上了一层灰;教育者及时醒悟还有机会拂去尘埃,否则,孩子将面临的,就是“被碾压、被粉碎”的困境。
“困兽”反噬
在孩子小的时候,单一、刻板化的条条框框是——月亮必须是圆的、河流必须是蓝的、好孩子是必须成绩好、活泼外向的……
及至孩子长大,这些固化标准就变成:男孩学文没出息、女孩学理太别扭、必须考好大学、考公务员……听我为你安排的路、遵照我的意愿过一生。
小问题时就不曾在意,不曾反思,最终出现了一个个有大问题的成年人。
比如曾经有个爆红网络的流浪汉。
他原本在一线城市审计局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博学多才又有一定 社会 地位,是许多父母眼里成功孩子的模样。
可是,他最终却放弃一切光环,选择当个流浪汉,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
小时候的他,喜欢画画,也非常爱读文史类书籍,还想读中文或国际政治专业。
但父亲对他的这些爱好极力反对,用自己的标准限制他、改造他。
最后在父亲强烈要求下,他选了审计,毕业以后进了审计局。
被迫走上一条自己并不喜欢的路,让他难以适应,于是毕业没几年,他就离开家,离开工作单位,开始一个人在外流浪。
以他的能力,自我负责,修正道路,过回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是不可以,可他选择现在这样流浪的生活,更可能是因为被困在“绝境”中太久,一种宁愿自我毁灭也要狠狠报复的心态——
“看啊,你的标准我可以达到,可我偏不如你所愿!”
有人曾问一个执教20多年的老教师:“你教了20多年书,感觉最悲哀的是什么?”
老师回答:“就是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庸人。”
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有的孩子刚对某样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就被大人武断地否定:没有意义,不合规矩。
有的孩子天赋初露头角,却因为大人眼界有限又急功近利,被磨灭了兴趣,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的孩子可能在艺术、运动上潜力无限,却因为父母希望TA拥有世俗意义上的稳定工作、稳定人生而庸碌过一生。
擅长的不让做,不喜欢的却被逼着学,多少“千里马”还来不及跑,就先被“打折一条腿”,瘸着腿被牵上规划好的路,却忍不住自暴自弃。
当不了伯乐,也别当绊脚石
小时候听故事,大人总爱在结尾加一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XX道理……”
《龟兔赛跑》是“不要骄傲自满,坚持就是胜利”;
《狼来了》是“撒谎会失去信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要有同情心,关怀弱者”
……
这些道理流传已久、正确无比、无可反驳,时间一长,遇到同样的事,我们脑海里自然蹦出那个已经成型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限制孩子的思维、破坏孩子的天赋,真不是故意的,是我们自己可能已经被困住了,然后对着孩子刻舟求剑:
比如笃定“陷阱不能像水井”的奶奶;
比如认为“好学生一定要外向活泼、成绩双百”的老师;
比如坚持“写文章没出路,还是选个好找工作的专业更靠谱”的家长。
可尚未形成思维定式的孩子,总能发现不同的精彩和亮点,透过TA们的视角,我们会忍不住感慨“原来还能这样”:
《龟兔赛跑》里的乌龟,答应和兔子赛跑真是太过自信了,赢了是撞大运;乌龟要是没遇到一只骄傲的兔子,输的就是乌龟,还是得有自知之明。
《狼来了》里的小孩一定很孤独,没有家人陪伴,才会撒这么无聊的谎自娱自乐,所以大人要多陪伴自己的小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里的小女孩,为什么受挫了就要自怜自艾?她可以求救,挨家挨户去敲门,说不定就会遇到善良的好心人收留她,就能活下来。
打开思路,会发现孩子也像这些故事一样,从不同的细节、不同的切面,都自有精彩和意义。
那些最后幸福而成功的孩子,都不是靠死守一套教条支棱起来的,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对于我们来说,比盲目铺路更重要的是,别忘了时刻审视自己紧攥的评价标准,做一个不碍事、不挡路的大人。
尹建莉父母学堂:教育学者尹建莉创始,1000万家长信赖。0-18岁孩子的教育问题,这里都有解决方案。关注即赠限时免费 育儿 咨询专业服务。
作者介绍
碎碎,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记录我与这个世界的天马行空。
三角恋是指一个人同时喜欢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这种感情状态也被称为“多角恋”。三角恋通常是由于某个人对两个或多个人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而导致的感情纠葛。三角恋通常会带来很多复杂的情感和行为问题,如嫉妒、猜疑、内心挣扎等。
三角恋是指一个人同时喜欢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这种感情状态也被称为“多角恋”。三角恋通常是由于某个人对两个或多个人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而导致的感情纠葛。三角恋通常会带来很多复杂的情感和行为问题,如嫉妒、猜疑、内心挣扎等。
4 嫉妒和猜疑:由于三角恋中涉及到多个人的感情,所以嫉妒和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被最爱的人,但这并不总是能够实现。
三角恋的特点:
4 嫉妒和猜疑:由于三角恋中涉及到多个人的感情,所以嫉妒和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被最爱的人,但这并不总是能够实现。
1 感情复杂:因为涉及到多个人的感情,所以三角恋通常会显得非常复杂。每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期望都不同,这会导致感情纠葛。
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它的 雏 形 。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某个最初的、或基本的三角关系的部分:父亲、母亲和孩子。在众多由我们参与构成的体系当中,它既是最先接纳我们的,同时也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而在这个基本三角关系当中, 孩子既是改变的媒介,也是改变的体现者。
我们人类的本质属性就是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结合,正如人类胚胎的形成必须源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的相遇。根据萨提亚的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由相同的生命力量所组成 ; 我们激活了生命,而不是创造了生命。
萨提亚相信, 人们具有内在的驱动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而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积极能量,也被称为生命力量,从身体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给我们以健康的推动,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 所以,关于自我价值的问题决不是我们是否拥有它,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去体现它。
最开始时,我们需要外界来肯定我们自己。 我们的父母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传授给我们,肯定和否定围绕在我们周围数以千计的事件中的一些事件。正是从这里开始,我们了解到可以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怎样与别人打交道,可以预期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以及人们对我们又抱有哪些期待。我们很快发展出了对周围环境的某种掌控能力,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和舒适。
人们会在相似的基础上相聚在一起,在发现和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得到成长。 然而这种尊重和成长并非是自动产生的。正是由于人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最初的希望,失望的情绪常常会歪曲实际所发生的一切。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可能会引发一些自我怀疑、责备、冲突,有时甚至是暴力的内部或外部对话。
当夫妻双方发现无法在对方身上实现自己的愿望时,孩子常常成为他们实现愿望的下一个目标。 通常,我们会否认自己的梦想,但却期待我们的孩子能够代替我们去完成这些梦想。就这样,我们的愿望构成了我们的孩子如何感知和应对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投射的方式,生活得以自我完善。
作为抚育者,父母同时也会教给孩子行为的准则。在基本三角关系里,孩子将学到有关安全、他们的身体、他们可爱的地方,以及他们爱的能力等家庭规则。 家长们会期望,并且常常念叨他们的孩子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并在对某些行为表现出赞同的同时,对另外一些行为予以惩罚。在这种由三个人构成的学习情境中,孩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
就这样,当婴儿成长为儿童的时候,他们从在生存状态上对他人的依赖变成了在身份认同上对他人的依赖。从新生时对任何事物保持开放和接纳的状态,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去避免那些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情景,包括别人的不赞成。 最终他们将家庭规矩作为尺度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如果他们遵从了这些规矩,他们会感到更可能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照此发展下去,他们就培养了或是约束了自己作为人类的各个不同方面的独特本质。
孩子们需要家长的赞同,而家长则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和成功。自然的,父母教给他们孩子的,并不包括所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而只是他们所知道的最好的东西。
低自尊会损害我们学习、工作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如果不觉得我们天生就具有价值,我们将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尝试新鲜事物,追求自己的目标,或是探索自己的意义。
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处于怎样的状态,而不是我们是否拥有价值。
要想重建高自尊,我们需要让个体经历整个改变和转化的过程。 过程是通往改变的唯一道路。
无论年龄和所处环境如何,改变——特别是内部的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发生的。
积极的改变,通过会聚焦于人们的预期、知觉和感觉,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作用。
如果我坚持一个已经无法再实现的期望,这不能促进我的成长,或是实现自我完善。
只有放弃这一特定的期望,我才能够将自己的渴望聚焦到今时今日的情境中,并找到实现的方式。
外部的改变同样可能发生,这种改变表现在我们如何对外部事件做出反应。检验我们的外部反应,意味着承认我们的行为反应,而不担忧它们是好的或是坏的。即便那些令人厌恶的事件也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们同样是我们内部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尊重自己所有的感受,才能够对如何处理它们做出由衷的选择。
换句话说,在如何反应、应对和存在的问题上,我们拥有多种选择。我们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自尊水平息息相关。
为什么我们总也不能让自己过上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活呢?萨提亚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熟悉的感觉太过偏爱,而在大部分的内部或外部世界里,又常常会依靠自动化的反应模式。
在我们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之前,需要首先意识到这些自动化的模式:
即使是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习惯,当尝试去改变它的时候,大部分人仍然会感到极大的困难。而那些处于意识层面之下的自动化模式就更难改变了。
认识自己,认清隐藏在自我认知水平冰山之下的深层渴望,激发内在自我价值,重建高自尊,改变是通往成功人生的唯一道路!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 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社会设置,即组织起来满足一个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丛)从功能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性满足,经济合作,普遍意义上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从关系来说,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