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第1张

  在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是这样要求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这个考点有以下三层意思:1“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是要求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具体地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个性化解读)。2“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进行深浅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和发掘。3“作品的丰富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

本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命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 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难点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2 设题讲根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的内容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3 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进行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4 答案有限制。它不能像平时阅读那样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5 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表述为:“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作简要分析”等。

在解答文学类文本探究题时,要注意以下技巧:

一、 读懂文意

鉴赏与评论前首先应该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要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要边读边想,特别关注重点词句和文段。要精读,而不是粗读,更不是一目十行地跳读。一般来说,读两到三遍是必须的。阅读文本时,要全神贯注,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因为鉴赏与评论的突出特点就是依附于文本,而不是完全独立于文本之外。读懂文本,直到悟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版)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马裤先生》写的是一个身穿马裤的乘客如何在火车上颐指气使,让火车上的茶房伙计十分烦躁,也让同车的“我”不胜其扰,以至走出车站后呼唤声仿佛还在耳边萦绕。在解答这道题时,要意识到是要求回答“我”是否具有人性弱点。这道探究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无论对这个观点认同与否,要想获得高分,就一定要从文章中找依据。

二、 选准角度

选准角度是指要找到评论的切入点。一般来说,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与鉴赏,可以涉及它的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但高考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常题干中会有“某个角度”“一个角度”“两个角度”的限定。针对限定的分析角度,要集中笔墨进行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分析,力求以小见大。

比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几千年来,杜鹃鸟被美化的原因有很多,文章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角度。比如,“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你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文本材料中所提供的内容,解答出来即可。比如,从“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角度:杜鹃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诗“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的外形和高尚的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三、 紧扣文本

鉴赏或评论要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名词术语,要避免泛泛而谈或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而随意地褒贬。要从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基调。同时,要知人论世。因为文学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理想、志趣,并与作者的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又因为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

比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在②段和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明确探究的方向,结合文本,深入文本,多元化地感悟和体验。提出自己明确而又有创意的见解,辅以辩证、规范的答题。首先,要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生活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有不同的感受,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四、 言简意赅

首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自己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和引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结构要清晰,短巧,完整;语言要精炼,明晰,严谨。不刻意地去追求语言的华丽美或雕琢美,而要力求做到语言表述得简洁、流畅和规范。一句话,语言表达时切忌拖泥带水,而要做到准确流畅,言简意赅。

比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作品这样写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比如对小说中典型环境的作用,比如对小说中情节内容的作用等。答题时只要围绕小说中的三要素来回答即可。首先,要抓住这样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它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如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其次,是从环境角度来考虑,有助于表现小城平时的生活状态;再次,从情节内容来考虑,这样写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时,要注意避免以下失误:

一、 漫无边际

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脱离了作家创作的目的和作品中的时代背景,脱离了作品实际。对作品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甚至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进行无限夸大。

二、 有失客观

有些考生不能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不能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不能结合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进行评价,而是根据个人之见,无限拔高或贬低文章的思想和观点。

三、 述评分离

或者照搬文中词句,罗列堆砌,不作评析;或者脱离文本,单纯评析;或者引述的词句不能恰当地来支撑评析。

四、 人云亦云

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没有表现出针对文本的独立评判,而是盲目地引述某些通用的评价用语,企图“放之四海而皆准”。

(作者系河北省辛集中学高级教师)

2016-12-27 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 懂文章”: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 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 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 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 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下文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一面》)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窃读记》)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山中访友》)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是说法,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表态+分别对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结合文章中心

 6、文中表达了某一种情感,你能写出关于这个方面的诗句吗?

 方法:明确文章中心,写出与这种情感对应的诗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98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