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事情都有它的故事,比如是甜的、苦的、酸的……今天我观看了《超级演说家》里面的内容真是震撼人心。
《超级演说家》每轮有四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薛来。他的导师给他取了一个称号叫“薛不来”,因为他为了这次比赛而突然失踪。今天他讲得是关于人能不能突破二维,二维指的是人的眼睛所看见的事物。由此而能把它画出来。但盲人是看不见的,他只有思维。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正常人触摸某种事物能把它一模一样地画出来,而盲人用他们的手去触摸某种事物,却画的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能突破二维去看三维、四维吗?薛来认为是有可能的。在二维中如果前面有阻碍就必须得突破它,这样你的思维才能有所提高。薛来认为二维世界是一个正常人的一生,如果你没有创造出奇迹,那么,你的一生也就平淡的度过了。
薛来可以说他是一个天才,他在科学的领域中畅通无阻,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例如,这次的“我们能突破二维”。他就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把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让人们知道思维也是可以突破的。薛来的思维是独特的,在人们眼中一切都是平凡的,没有那么多的奇迹。可他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导师认为薛来是科学界的王,他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越飞越高,让我们知道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超级演说家》这个大舞台,凝聚了许多震撼人心的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他们演说的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道理。舞台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令人想往的地方,而对他们来说舞台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那里停留一次也会令他们很满足。但如果他们成功地站在那里,他们还会有许多神奇的故事。我们将深刻地记住他们的往事,也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得到启示。
薛来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科学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只有你真正的去了解科学,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今天又看了一集超级演说家,不得不感叹竞争的激烈以及现实的残酷
在这一集中,他们都各自很清楚的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说的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拾不失幽默风趣,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
他们在努力,在拼搏,在为了人生的光辉而不断的发热,这样的人真的很值得敬佩
反思自己,有时候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也能够对某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就是不敢说出来,没有冷静和理性的沉淀自己的思想,并且表达出来感染和影响其他人
他们的精神气质很感染我,很有热情和激情,真诚,或者这些并不是他们,但是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并且不怯场,不紧张,在台上能把自己的思路很清晰的说出来,
而且做到抑扬顿挫,很是不容易,我觉得并不是自己的词汇比他们少,而是自己的思想还是不够成熟,思想的境界还是不够高想想自己,要去努力,这样你的运气才会好
生活真的有好多无奈,但是你必须去努力,改变现状
他们很睿智,从他们身上,我也看到了他们的优秀的品质不然,机遇也不会偏向于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下,也看到了弱者遭遇淘汰的惨状,从这些上面,要学会
反省自己多努力,凝练自己的思想,然后用犀利和有力的语言取说服对方,这一点真的台重要了,让别人佩服你,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善良,而是因为自己的能力现在
自己真的还有许多要做,努力,坚持,果断,做自己,坚持自己的观念、立场和信仰
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魅力和熠熠生辉,坚持原则敢于向困难说不,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生活,加油
《我是演说家》(i'm a speaker)第二季是一档由北京卫视大型原创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由华少和鲁豫、乐嘉、张卫健三位导师组成全新阵容。
《我是演说家》摒弃了繁复的表现形式,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现出中文的博大精深、汉语的精美绝伦、将“语言的力量”一一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弘扬了中华文化,展现出中国力量。《我是演说家》是北京卫视大型原创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摒弃了繁复的表现形式,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现出中文的博大精深、汉语的精美绝伦、将“语言的力量”一一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弘扬了中华文化,展现出中国力量,描绘出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动人梦想。
节目沿用上一季的导师“3+X”形式,由四位导师轮流担任X导师。三位常驻导师手中拥有选择键,X导师则手握淘汰键。一旦选手开始演讲,常驻导师只要按下选择键,那么X导师无法对选手进行淘汰。如果三位常驻导师没有按下选择键,X导师没有按下淘汰键,
则选手演讲结束后直接加入X导师阵营;如果X导师先按下淘汰键,那么其他三名导师则无法再进行选择,该名选手停止演讲直接被淘汰出局。
有一种声音,沁人心脾,直抵内心;有一种美丽,朴实无华,温文尔雅;有一个人在学习中前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她就是语言艺术工作者——董丽娜。此次,她坐访节目我是演说家与我们分享她的生活日记。
节目中,董丽娜解惑了盲人生活中“找钱”方式,展示盲人识币小妙招,并“听声辨位”操作触屏手机。从梳头至出行,带你走进视障人士的生活。节目现场,她还带来诗朗诵《一种希望》。即使我们失去光明,但知识会带给我们力量,学习会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只要你知道光在哪里。
我想说曾经不懂事的时候,我也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平,但是我现在不这么认为,我
会觉得命运不管如何,它不会把你逼上绝路,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真的能够看得见的话,
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真的去寻找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我特别想对所有的
视障人士说一句:命运虽然给了我们一双看不见明天的眼睛,但是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看
不见明天的未来。我可以接受命运的特殊的安排,但是绝不能够接受自己还没有奋斗就过
早的被宣判,不要把自己的梦想逼上绝路,要相信你的潜能比你想象中更强大。
不要把自己的梦想逼上绝路,要相信你的潜能比你想象中更强大。
89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便成了奢望,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
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
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而且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
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115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么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那封写给大学的信中写到:“仅此奉上12000美金的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的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一个中国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