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文学的作用有哪些
文学的作用有哪些,文学大家可能觉得离我们很远,因为文学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文学是什么,更不知道文学具体有什么作用,下面我分享文学的作用有哪些,一起来看下吧。
文学的作用有哪些1浅谈文学的作用
一、前言:
最近上知乎,看到有一篇文章《这一类书,我建议你少读为妙》,作者批判了纯文学的无功利性,通过不合格的逻辑演绎归纳,总结文学书,还是少读的结论。
在此,我提出个人观点: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文学当然比不上专业书籍,因为专业书籍是知识的系统化。但如果作者想鼓吹文学毫无作用可言的话,纯粹乃是消遣娱乐的话,这种认知上的缺陷,未免也太可怜。这是一种愚蠢。苏格拉底说:无知即罪恶。作者的无知戕害了太多人。文学有没有用?文学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呢?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
二、文学的积极作用
(1)文学的社会认识作用:
第一、文学具有知识性。
文学能描写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文学也是
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比如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上屈原的《离骚》,各种草木鸟兽,纷至沓来。有木兰、秋兰、霹荔、等各种植物香草。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掔(qian 第一声)木根以结茝(chai 第三声)兮,贯薜荔之落蕊。
不查找辞海,你根本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其中薜荔就是一种植物,又叫木莲,常绿藤本植物,叶椭圆形,花小。可制作凉粉、有解暑作用。茝是古书上写的一种香草名。
所以,文学也对我们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第二、文学具有认识社会性。
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同样学到生活经验、从历史题材作品学到历史事件,社会常识等。
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封建晚期的薛、贾、史、王四大家族兴衰为背景,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深刻揭示出了封建末世危机。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就说道:“《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就是了解社会的认识作用,好的严肃文学作品中能够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特征。比如著名的司汤达的《红与黑》,通过描写于连的悲剧,深刻展现了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后的社会现实。展示了社会生活巨大的面貌。具有清晰的认识作用。也深刻鞭挞了复辟王朝的黑暗。司汤达特意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第三、文学具有认识自我性。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文学提供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场所,从而能够进行认识,人物的阴暗心理,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无疑。从而能够深刻进行反思人物为什么这么做?把外在认识,转为内在体验,从而能深刻理解人性。充分地理解文学形象,也充分理解自己。《三国演义》还有人当做商场、官场认识指导手册呢。
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人性的黑暗面。从而警醒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邪恶。鲁迅的《阿Q正传》更是十足经典,通过描写精神胜利法,让我们认清国民性。(精神胜利法在当下更是常见),让我们警惕,通过自我批判获得自救。
(2)文学的教化作用
中国老百姓的许多道德观念,很多是来自文学作品的,包公的正直无私、秦桧的阴线恶毒,岳飞的忠贞爱国都在文学作品表达了出来,从而也就受到了道德价值观的熏陶,培养了明确善恶是非的的价值判断观念。但我们需知文学的教化作用也是有限的,毕竟,文学不如法律来得爽快。直接定刑,惩罚人民。教导你不要犯罪,让你长记性。
(3)文学的干预现实的作用
革命作家,对大众疾苦具有深切同情的作家,都会不自觉地走上批判现实的道路,他们满怀激情,积极改变社会,控诉黑暗。通过文学作品来达到揭露的目的。他们的武器不是冲 锋枪、不是刀剑,不是火炮。就是一支笔。一支控诉黑暗的笔,一支战斗的笔,一支注满血的笔。
鲁迅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文学更是形成了革命文学传统。文学干预现实的中介是我们的心灵,它是通过你的情感体验,来作用于你的人格。
对现实直接作用的大都是严肃文学作品。(文学的形态有三大类:一是通俗文学,二是纯文学,三是严肃文学。)
(4)文学的审美教育(美育)的作用
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一种审美的人,在人类三大永恒价值真、善、美里面,文学起到了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真、善是美的基础,美又能积极引导人向善。它们三者互相联系。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个性教育,它是知识教育(智育)、道德教育、(德育)、体育所不能替代的。文学的审美教育在于能够全面发展自由的人格,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就是造就“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人”。文学的审美教育还在于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丰富人的情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伟大的情怀至今让我们感动。难道不是吗?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笔下的美妙的童话更是让我们如痴如醉。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一种无用之用,但这并不等同于没有作用。它当然不能带来任何实际效用,我们可以说文学的审美本质就决定了文学注定是无用之用。它没有任何现实功利性。
(5)文学的消遣娱乐作用
文学的'消遣娱乐作用体现为对原始欲望的宣泄升华,以及消除了心理压力。文学的这种作用更多体现在通俗文学作品中,武侠、警 匪等题材就是如此。
(6)文学的终极关怀的作用
人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文学既可以是精神需要,也可以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文学的终极关怀体现在给人诗意,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在阅读体验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得到心灵的慰藉。具有超越现实,关怀人的生存状态的作用,是有限功利性与无限超功利性的统一。
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更是能深入到哲学层次,探讨人类的生存问题,达到哲学的高度。从而促使我们思考人的存在之意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禁闭》《西西弗斯的神话》,加缪的《局外人》等存在主义文学作品,无疑揭示了现代文明的荒诞。表现了人的异化主题。启发当时人们思考,探究人与他人的关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更是在一战后的充满死亡、恐怖气息的社会里,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概念,积极宣扬人的价值。存在主义哲学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三、文学的消极作用
文学的消极作用体现在文学中的感性描写。特别是涉及到性爱、暴力等描写中,容易刺激性欲,如果是青少年,那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很容易被教唆,被“洗脑”,从而走上强 奸、杀人等犯罪道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要一直坚持扫黄打非的原因。当它流入青少年的视野里,那些渲染色情、甚至突破伦理道德界限的作品,煽动低级欲望的火,简直就是社会的毒瘤!是社会的炸弹!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祖国的花朵,就这样被摧残,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眼睛迷离,挺不直腰板,还谈什么学习啊!还谈什么兴国啊!一个健康的生命都要被狠狠吞噬!《金瓶梅》的性爱的赤裸裸描写简直是丑陋不堪。
所以,我们要坚决防范文学的消极作用,要把握两个标准:一是道德标准,有伤风化的要避免过分渲染。如果是艺术创作的需要,可以不横加干涉。对于读者来说,也不要随意批评不道德。二是美的标准。其实描写性爱也可以很美,比如《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性爱描写就很含蓄。《红楼梦》的贾宝玉的春梦描写也是很美。
总而言之,文学的描写的恰当、取舍与否,要看是否符合审美标准,道德标准、文学形象塑造等多方面因素。对文学的批判的三大原则就是要以真、善、美为基础。真,即文学的真实性,指作品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以及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有无正确的感受和认识。善,即文学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美,即文学的完美性,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和发展。
文学的作用有哪些2从文学的目的来看(也是作用)
文学本身是不带有功利性的。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现实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而只是获得审美体验。——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直接的无功利性就是为了达到间接的功利性。文学的功利性在于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由于文学在其话语结构当中显示了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体现出掌握社会这一功利意图。
举个例子,巴尔扎克写作《人间喜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文学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
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扩展资料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
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张捷德裔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承继了西方人类文化哲学创始人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符号学的理论体系,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二十世纪中叶,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曾经风靡一时,并且占据了当时西方美学理论的统治地位,尽管到了六十、七十年代有所衰落,但迄今为止,在研究现代美学理论方面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对于我们的艺术创造实践,也同样值得研究和借鉴。但在朗格的艺术符号论中,也掺杂着许多荒谬和错误的观点,有些甚至是唯心主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本文仅仅结合个人专业上的艺术体验,对朗格的艺术符号论作些粗略的例证,虽属自抒鄙见,也权作存商求正而已,至于朗格许多错误的观点不再作详细的讨论。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苏珊·朗格的思想实质,我们必须了解其思想来源,那就是对卡西尔的符号论哲学的研究。卡西尔的著作被誉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学术总结",他把康德"经验的规律性和逻辑结构"中的"静态"思想发展为"动态"思想,由此认为: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的精神活动,如寓言、神话、艺术和科学、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种种经验,概念作用不过是符号的一种特殊的运用。符号同时连接了意识的流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文化指向,是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体。朗格接受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她的主要贡献是对不同的符号加以确定,从而给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打下了更为清晰的印记。朗格的艺术理论是其整个符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她以符号行为这样一个人类特有的基本活动为支点,详细地解析了艺术活动的各介方面;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对艺术现象这种无比绚丽多彩、无比神奇美妙的人类活动的展示,进一步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但朗格又片面地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提供并维持这种基本的幻象,使其明显地脱离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且明晰地表达出它的形式,直至使它准确无误地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又如"符号不是反应客观世界,而是构成客观世界"。这些都体现了朗格所存在的唯心思想,她颠倒了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真实关系,错误地认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在于符号的制造、精神的内省和意识的抽象,并将符号的含义远远超离了一般语义学相对概念的狭窄范围,而进入了整个人类文化更为广泛的使用之中。当然,科学思维不同于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在某一个前提下看问题,才能够使我们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在艺术领域里,一件有意味的作品的诞生,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切心理体验的结果,其表现出来的语言图式都是艺术家情感外化的结果。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人们用自己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景致入微观照之后的理想化境界转化为笔下具体的艺术形象时,必需经历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理知)的文化转换过程。个体的情感活动转换为具体的艺术图式时,不仅仅融入了个人的语言、符号、形式,同时也投射出了画家独立的人格精神魅力。而写意性较强的水墨山水画创作,更需要画家具备一种"意象"性笔墨思维,即从自然界的表象中抽取最为本质的东西,在内容要素无法掩盖其心里情感理念时,被最纯粹地表现在画面上,从而使其作品成为超离物象的一般存在价值,所以,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朗格认为"意象"是 "即从实际的、因果的秩序中抽取出来,仅为感知而存在的某种东西,是艺术家的创造"(《情感与形式》第57页第二部分:符号的创造,第八章:表象)。实际上"意象"是一种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它既入理又含情。写意山水画的意象表现形式,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也注重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给人以画外的精神联想,而并非单纯的客观描摹。它旨在通过精炼●永的笔墨语言和符号样式来表达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念和思想,抒发个性,寄托襟怀。而"意象妙得"又是建立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真实而又概括地观察和把握之后,才得以因景生意,因意立法,而赋予灵活多变的笔墨形式和符号语言。这种 "独得于象外"而超于自然的以意命笔、借笔达意的手法,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取向。在这里,自然界的繁杂景象己被去掉枝叶,只剩下那些己让心象迹化了的精神本质。"语言能使我们认识到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周围事物同我们自身的关系,而艺术则使我们认识到主观现实、情感和情绪。"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过程。"(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66页)语言绝非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既然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人类的符号能力,就必然创造出服务于情感表现的另一种符号,因此,艺术应运而生。宋人郭若虚曾说"画乃心印",它"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堵"。自然山川的千变万化,给画家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 "有感而发"所建立起来的艺术形象就成了一种情感符号,笔墨仅仅是寄托和传达情感的样式。唐人符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认为张躁的创作是"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所谓"在灵府"的"物",意味着"得于心"的"物",是画家融于内心世界的自然美,通过毫端而宣泄出来,只有这样的"物",才是 "应于"画家的"手"的。与此同时,张躁并不排斥客观的"物" 或自然美,相反地他以频繁地接触自然来丰富自己的"心源",以生成主观的对象来进行造化。"单有形式而无情感,或单有情感而无形式,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所谓"默与神会",是指由心物契合来达到物为心用,情景交融的目的。王维《辋川图》中的那些山、谷。云、水的种种情景,乃是借以传达其"出尘"之意的,也就是说,王维不仅仅歌颂辋川之美,更重要的还在于用笔墨语言写出辋川之美来托出他所自命“一尘不染”的心境。这种以意寄物,落墨写心的意象表现手法,是个人情感理想化后的形式语言的再现。在此,笔墨也就成了其中一者充当另一者的符号意义。"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部溶为一种经验,即溶成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直觉。"(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32页)在艺术创作中显而易见包含着较为突出的情感因素,情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艺术的生命,而这种情感上的"心境"是靠与此相吻合的"语境"来传递的,这也就印证了符号活动的实质含义。所以,艺术符号与其表现的情感内容是不能分开的,只有把人类语言思维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统一起来,再通过直观符号形式和推论符号形式,才能解释艺术符号的抽象意义。但艺术绝对不能等同于一个符号体系,符号只是反应客观世界的一种社会意识活动,而绝不是构成客观世界的本能行为。也可以说艺术符号是构成情感再现的必要因素和途径。南朝宋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这样说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昧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余)画象布色,构兹云岭。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己;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段话反映了山水画家具有一定的主观思想感情,由此出发去接触自然,探索与这主观愿望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描绘;通过这种借物写心的过程,追求画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畅神"的目的。其"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中包含了人类精神自我完满的祟高理想,而营造这样的"大境界",其前提也是需要经过人类情感的"内营"之后,才能实现笔下由符号语言构筑起的"丘堑",而艺术符号本身是单一和苍白的,只有注入画家的情感之后,才能获取符号的生命意义。所谓"胸中有丘堑,笔底见云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自然表象的存在,就不会有画家情感冲动后的意象表现。所以,情感是人以客观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朗格通过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的理论依据,给艺术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无不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但艺术的定义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艺术的真理只有在艺术家各自的艺术创造实践中才能得以证实。
情感评价
文学属于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属于对课题世界的情感评价,文学创造就是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的。由此可见,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o文学创造正式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情感评价”与“诗意的裁判”含义相通。 o“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o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着其自身的内涵。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意思。 o这就把“善”的内涵具实化了,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以上资料由文学追求者提供,http://baikebaiducom/view/829288htm
情感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方面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好评价
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运用“内在尺度”实际已经把情感融入其中,因此,艺术形象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尚善是审美价值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