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宰相裴寂是如何在李世民继位后遭到疯狂打击的呢?

唐朝第一宰相裴寂是如何在李世民继位后遭到疯狂打击的呢?,第1张

裴寂是唐朝第一位宰相,他与唐高祖李渊感情甚好,他对李渊李唐的建立帮助十分巨大,并且深得李渊信任。就这样一位对李唐的建立兢兢业业的人!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裴寂为什会被免官削邑、流放最后病死呢?这会不会是公高盖主的原因?还是当初不同意李世民为太子?所以导致李世民的忌惮?不管是动因如何?我们先看看裴寂究竟这个人吧?

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西眷房,隋末时期,曾经担任过晋阳宫副监,并且和唐高祖李渊结实甚好,后来参与策划了太原的起兵事件,将晋阳宫物资充充军。在唐朝建立以后,裴寂被李渊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经奉命摔兵征讨过宋金刚,虽然失败了,但是仍然深受李渊的信赖。后来担任过左仆射和司空等重要的职务。

哪李世民为什么拿裴寂开刀呢?是真的因为功高盖主?还是裴寂哪里得罪过李世民从而遭受报复?

其实,李世民对裴寂的所作所为,绝不仅仅是“报复”二字所能概括的,或者说基本与报复没有半点关系!那究其实,李世民为什么要对裴寂出手呢?说真的当时李世民真正要对付的人根本不是裴寂本人,而是另有其人!换句话说,李世民这么做是想通过对裴寂的打击,来个“杀鸡儆猴”。哪他到底是想警告谁呢?当上皇位的他还有什么顾虑的呢?爱才的他竟然要做出谋害忠良的地步?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在他继位三年的时候,李世民想要趁早入主太极宫,他始终认为自己是采用非正常手段即位的,本来就已存在合法性危机,若始终不能入住太极宫,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皇权危机。所以,要想彻底巩固已经到手的皇权,李世民就必须正位太极宫。

但是,李渊毕竟还是太上皇,只要他一日不移出太极宫,李世民就搬不进去。这显然是李世民在继位初面临的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哪该怎么办?难道要强迫自己的父亲搬出太极宫吗?不!这点当然是行不通的。任何强迫手段都会让李世民招致骂名。他想来想去就只有这个办法:敲山震虎拿裴寂开刀,达到逼李渊搬出太极宫的目的!这才是裴寂一案的终极内幕。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其间,大大的重用贤臣,努力的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在继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之后,又开创了“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期间宰相叫做李林甫,李林甫在后代也被称为一代奸相,一共做了19年的宰相。李林甫在位期间,向唐玄宗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堵塞边疆之地的将帅入朝的道路,而且建议用那些少数民族将领担任节度使,这样做直接导致后来的安史之乱爆发。

一、唐朝宰相李林甫

唐朝宰相李林甫可以说是不学无术,而且满脑子的坏心思在位19年,但是都是独断专权的。唐朝的官制对于宰相其实是一个群体,经常会有10多位宰相并列,但是李林甫就会把那些没有才学也没有能力的官员给推荐上来,当宰相方便自己控制。唐玄宗在位期间,朝中大多数的宰相都是李林甫提拔上来的,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那些成就比自己高的人当了宰相。

二、李林甫做了什么间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李林甫在当宰相的时候,为了阻止那些边疆的将帅回来当宰相,就像唐玄宗建议用那些少数民族的将士担任节度使。李林甫当初给这个理由是,文人去担任节度使或者是将帅的话,会害怕战争不会上前去打仗,所以不如用那些少数民族的胡人。因为这些胡人出身非常卑微,又孤立无援,所以不能结党营私,这些人又比较强壮彪悍,所以敢于拼命,如果朝廷能够善待这些人的话,这些人一定会为朝廷效力。

但是事实上李林甫的想法就是让这些少数民族的将士继续保持粗鲁而不要去学习文字,只能够去领兵,打仗不能够入朝当宰相,这样就能够保证自己的位置了。结果这个方针实行下去之后,这些少数民族的人手握重兵又操控了地盘,管了财政,最后还把民事给管了,逐渐形成了藩镇。但是唐玄宗依然相信李林甫,还是对这些人以诚相待,非常信任,最终导致安禄山等人的藩镇逐渐扩大,最终形成安史之乱。

在历史上一直有一种说法,唐代大诗人、官至唐朝宰相的元稹,成也太监,败也太监,这种说法来自哪里,元稹和宦官之间到底有什么纠葛?

元稹生于晚唐,他出生的时候,盛唐的光辉早已不在,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元稹出生前的二十多年,唐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元稹生活的唐朝时期虽然国家暂时安定,但各地的反叛势力依然强大,经常不听朝廷召唤,唐藩镇叛乱的事情时有发生。 

元稹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时候天资聪颖,史书记载“九岁能属文”、“年少有才名”。元稹没有辜负家人对他的期望,多次在全国考试中名列第一,如愿进入仕途。进入官场的元稹和同在朝廷为官的白居易,二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二人被合称为“元白”。

“新乐府运动”主要就是要用诗歌的形式针砭时弊,要求政府革新朝政。这种文化运动自热会得罪不少人,引起很多朝廷中既得利益人的不满。

元稹三十一岁的时候,被朝廷提拔为监察御史,此时的元稹意气风发、心怀憧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办事刚正不阿,在管辖的属地平反冤案、打击地方豪强,为民申冤。在此期间元稹弹劾了河南尹房式,而房式是唐朝大名鼎鼎宰相房玄龄的后人。

因为这次弹劾元稹被皇帝召回,回京的路上,在朝廷设的驿站内,元稹和奉命出来办事的宦官仇士良和刘士元发生冲突,宦官仇士良和刘士元趾高气扬的要求元稹给他们腾房,元稹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他不知道的是二人就是来找茬的,势单力薄的元稹被二人身边的侍卫一顿拳打脚踢,打的头破血流,并被赶出了驿站的房间。

,气愤的元稹向朝廷反应了自己的不公遭遇,朝廷内一时无人不知,但最后的处理让元稹大跌眼镜,唐宪宗最后不仅没有处罚殴打他的宦官,反而说元稹“失宪臣体”,由监察御史被贬为参军,外放。十多年后才被朝廷再次启用。回到官场的元稹,由于坚持初心、为官清廉刚直、一直起起落落,期间又数次被贬。

唐朝的中后期,宦官已经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左右皇帝的决策。到了唐穆宗时期,有一个叫崔潭峻的宦官深得唐穆宗的信任,崔潭峻则十分喜爱诗词,而他最喜欢的就是元稹的作品。由于对元稹的倾慕,向皇帝推荐了元稹。

元稹也因此,官职一路提升,而此时的元稹为官也有了一些变化,变得不像之前那样刚正,学会了逢迎。元稹本人的能力自不必说,加上崔潭峻的帮助、元稹的职务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官职宰相。

元稹最后能官至宰相,成为朝廷文官的百官之首,虽然中间有宦官的帮助、但更多是靠元稹本人出众的能力 ,因为他后来做了宰相时间也不长,卸任后就招来很多非议。说他最早被贬是因为宦官,最后权倾一时也因为宦官。

宦官和元稹在官场的作为,确实是有些纠葛,他最早的跌落谷底和最后的权倾一时,其中都有宦官的影子,但元稹能在官场中多次起起落落,没被打倒,最后官至宰相,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才华、能力。

 

 

唐朝第一宰相裴寂,为何在李世民继位后遭到疯狂打击?

唐代首次开放首次致辞的名称被称为燕。成长后,大便很清楚,这是一个优雅的儿子。杨健成立了隋朝后,沉默曾担任左侧亲属,七州司参与军队的地位,以及历史的历史。六元的关系,李源,非常好。两人经常坐在一起,喝酒,他们特别和谐。在隋朝,唐纳西李元和燕之间存在古老的友谊。

在李元起义期间,沉默也站在祖先周围,在所有战争中都有一个沉默的人物。后来,严丽和李源已成为魏国永。李元在皇帝面前,也是在他沉默的时候,这是为了说服李元从军队中。可以说李源仍然关注沉默。后来,它已成为总理。并建立了一个由李文民迫害的赫胜民。

作为唐代部长,在资格中,当他采取几个原因给他一个定罪时,他没有带皇帝,蔓延到了该领域。只有唯一可以说有许多问题〖自负〗,日子很开心,但沉默挑战了上级的尊严,结果严重修复。沉默在大唐的建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时,李世民在士兵的边缘,也有一个起义,但他必须通过他的父亲李元的同意,所以我想到了我父亲的好朋友。

由于与李渊的关系,他起身并在燕的劝说下建立了一个唐代。可以看出它内部高。沉默是李元的兄弟。当他士兵时,沉默使用了便利的力量,阳乡宫的财政资源大力支持老朋友李元。根据原因,我说我感谢唐代。李世明应该像这个叔叔一样磨练,为什么你攻击他?

事实上,这是正常的,皇家生意不正常。自古以来,它是球场的孩子。每个皇帝都必须培养自己的信仰,沉默为李元的好兄弟一直是李元的支柱。王朝的重要部长依附于李元。在总理之后,李世民继承了宝座。当然,这不是古老的皇帝和李世民的朝臣,所以我不觉得松了一口气。

沉默自然是慢慢褪色。李世民一直在战斗之外,大弟弟李建成包括两名正在盯着王位的人,而总理的沉默不会为李世民说话。李世民的父亲是李元。在李渊期间,我喜欢长子李剑城,我认为李建成非常稳定,适合王子,而李世民擅长战斗,是一个伟大的一般,每个都有自己的优势。唐代的第一首总理参加了唐代的建立,并建立了一个由李文民迫害的赫胜民。

那时,玄威改变,李渊已经问过多少沉默?当时我甚至没有和李世生说话,所以我来到李世民永远不要相信沉默。在隋和洞代结束时,沉默是隋朝的官方。这时,沉默有助于李元。在隋朝期间,沉默和李元有一份好工作。出于这个原因,李元得到了裴裴的帮助。可以说李渊可以去军队,第一个英雄是一个沉默,所以李渊就是很好地了解优点。

经过进一步分析这种情况后,经过进一步分析这种情况:“幸福大门之外,一切都是小偷,如果你有一个小节日,你就会死;如果你想判断部队,你会有自然。怎么样?”李元听取了对沉默的彻底分析,点点头,同意部队的建议。沉默参与了太原的规划,唐代建立了很大,先后推动左仆人,锡基亚,以及总理的官员。

沉默可以活到旧的末端,但宣波的变化的外观改变了沉默的生命。在宣波的变化中,沉默不支持李世民。事实证明,沉默是错误的。李建城在宣波的变化中失败了,所以沉默的地位受到影响。三年来,沉默在怪物中,他是李世民的官方地位,回归原来的普州。

被冷却的封神之战。

630年3月27日,李靖率领三千轻骑夜袭阴山,彻底击破逃往那里的东突厥部落。

上一次中原王朝大举粉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还是由七百多年的汉将卫青完成的。李靖这一战,不但确立了唐朝在东亚的霸主地位,也让自己一战封神,成为大唐的头号战将。唐玄宗时设立武庙,遴选古今十大名将,入选的唐将第一人,就是主持过平定突厥战役的李靖。

唐太宗接到前线捷报时,更是激动说,这是大唐的雪耻之战。

打了一场被视为封神杰作的大胜仗,谢幕仪式却如此冷淡荒凉,李靖的脚,怎么突然就疼了呢?其实,李靖的脚,没那么疼。

唐代有个宰相叫李义琰,给父母改葬的时候,发现舅舅家祖坟的选址不错,就想让舅舅让出这块地,把自己的父母埋进去。皇帝听后大为震怒,觉得李义琰仗势欺人,连自己姥爷的坟都挖,欺负百姓更是家常便饭,决定把他罢免。

李义琰自己识趣,主动申请退休,他的理由,就是脚疼(足疾)。陆游曾写诗说到,足疾这种病啊,跪拜行礼不方便,但是要去游山玩水,我能逛悠到太阳落山。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半官半隐,提到自己的脚病时也说,这病啊,严重倒也不会严重,但是好也好不了,是典型的政治失意病。

李靖脚没那么疼,他的脊梁骨,倒是有点疼。

戳他的人,是宰相萧瑀和温彦博。萧瑀是南朝梁国昭明太子的后人,隋炀帝的小舅子,唐太宗的表姑夫,地地道道的皇亲国戚。贞观初年,萧瑀还兼任御史大夫,负责纠察百官过失。可谁会天天犯大错呢?没有。所以,为了表忠心显才干,但凡有人犯了点小错,萧瑀一定揪住不放。房玄龄有错,他揪,魏徵有错,他也揪。

李靖功劳是大,但没能约束住手下士兵掳掠突厥的金银财宝,当然更要揪。好东西皇帝还没见着,你李靖怎么能让大头兵都给分了?而温彦博的原因更简单,几年前他随军出征突厥,结果打败仗当了俘虏。

后来他还被突厥送到山沟沟里,上演了一出唐代版的苏武牧羊。如今李靖凯旋,温彦博的面子往哪儿放?更何况,温彦博素好争辩,是个和人吵架能吵一天的主。李靖纵兵劫掠,落人口实,温彦博和萧瑀捞到这个机会,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于是,烤地瓜一样热气腾腾的李靖,瞬间就被两人拍成了拌黄瓜。

当然,要拍凉李靖的,不只有萧瑀和温彦博,还有唐太宗。

贞观初年,突厥大举入寇,一路打到长安城外的便桥,唐太宗倾尽府库,才换来两国盟约,突厥退兵。便桥之盟,也是便桥之耻。为了灭掉突厥,唐太宗亲自督察士兵训练,大臣劝说他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万一哪个不长眼的射箭没准头,皇帝的安全怎么保证?唐太宗却说,只有我和大家在一起,将士才会内心感动,发奋图强啊。

按照唐太宗的说法,汉将李陵带着五千人去打匈奴,结果做了俘虏,而李靖用三千人灭掉突厥,是古今都没有过的大功勋。功老太高,就容易骄傲。唐太宗以兵纵劫掠为罪名,把李靖一通批评,但随后又给了封赏,以此作为敲打。炙手可热的李靖,在唐太宗一个巴掌一个甜枣的操作中,实现了迅速冷却。

仗,打赢了,人,倒凉了。那么,李靖这一场被冷却的封神之战,又有着哪些影响呢?

平定突厥之战,帮助唐朝取得了东亚的霸主地位。战争结束后,原来散居在北方广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部落,失去了突厥这个依仗,随即共推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在东亚的第一强国地位,至此,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集体认可。唐太宗听到消息后说,我已贵为天子,难道还要自降品级,去做统领草原各部的可汗么?喜悦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李靖的拐拄了一年多,再次出山时,是打完突厥后的第五年,那一次,唐太宗亲自点将,李靖正常发挥,把西边一个叫吐谷浑部落杀得片甲不留。李靖的脚,是一点都不疼了。

唐太宗亲冒矢石平定天下,本人又酷好良弓,应当知道雕弓易折的道理。或许,在他的眼里,战功赫赫的李靖,就像是那把雕满花纹的弓,想要得到长久的保存而不被折断,就必须磨掉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功勋记忆。

人们常把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这两件事,放在来一起说,可比起一味的诛杀功臣,能让功臣不死,良弓得藏,才是更为高明的帝王心术啊。

历代评价:

1、唐李靖、郭子仪,皆出儒生,立大功。

——赵匡胤

2、李靖用兵,淳风天文,张旭草书,有唐之三绝也。其尊慕若此。

——蔡襄

3、李靖盖天下之奇才也。

——陈亮

面对皇帝的询问,上官仪是怎么回答的呢?上官仪出语惊人。他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这句话实在太出人意料了。废后可是国家大事啊,况且,人们常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婚。人家夫妻吵架,你怎么一上来就劝分。皇帝还没有明确表态,上官仪怎么就先说出废后的话来呢?我想,要清楚上官仪为什么这样做,还得是先分析上官仪的出身和为人。上官仪就是武则天赏识的著名才女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唐朝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出身非常具有典型性。上官仪人物风雅,文采斐然,五言诗写得绮丽妩媚,号称“上官体”。有一首他的诗流传很广,叫做《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写得仙风道骨,配上高头大马和马上长衫飘飘的上官仪,真是太帅了。李治是一位风流皇帝,文学艺术的造诣很深,这样的一个人物对他太有杀伤力了,所以上官仪的仕途非常顺利。但是,既然是个文人,那就有文人性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气。上官仪是什么性格呢?简单说,就是心地单纯,又恃才傲物,而且,对某些原则还有点死心眼。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讲实在是太不利了。因为是读书人出身,又死心眼,所以对儒家经典学说很是认可,对女人参政议政很抵触;又因为心地单纯,所以对怎样处理和皇帝家庭的关系这样复杂的政治问题了解不深,不知道在帝后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表态;更因为恃才傲物,所以觉得自己什么都懂,非常轻率地发表意见,不计后果。这样的性格使得上官仪就像一个炮筒子一样,直统统地把废掉皇后之事提到桌面上来了。而唐高宗心里正憋着对武则天的怨气,现在缺少了武则天的周密筹划,换上这么一位不知轻重的高参,这火就给激发起来了。所以,上官仪这么一说,唐高宗本来还没有明确目标的心,一下子坚定起来了,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武则天的后宫情报网救了她的命。武则天最初建立的情报网范围不大,仅仅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人;后来随着武则天争夺皇后大战的升级,情报网的范围逐步扩大,在高宗身边也没少安排人手。因此,当唐高宗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时候,情报网马上启动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左右奔告于后”,皇帝身边的宫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后宫,向武则天报警。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武则天是怎么表现的啊?这真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她没有犹豫一分一秒,风风火火赶来面见唐高宗。面对气势汹汹、犹如从天而降的武皇后,本来就心虚的唐高宗吓傻了。那上官仪可是著名的笔杆子,也算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现在废后的诏书墨迹未干,武则天已经领着人从天而降,真是神速啊。

武则天和唐高宗是十几年的夫妻了,对唐高宗的性格武则天拿捏得非常准确。她知道,唐高宗是一个多情而又懦弱的人。于是软硬兼施,她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和唐高宗多年的感情,历数自己为家庭作出的贡献,然后再声色俱厉地质问唐高宗:我到底犯了什么罪?经过她这么一搅和,唐高宗连自己为什么要废掉她都不知道了,毕竟有深厚的夫妻之情,有诸多不忍。面对多年来依赖惯了的妻子,唐高宗害怕了,他为了推卸责任,吐出了一句话:“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俗话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拿别人当替罪羊实在太卑鄙了。不过,客观说来,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性格真是绝配。没有他的懦弱,就无法成就武则天的刚强。既然皇帝把罪过推给了上官仪,上官仪马上就大祸临头了。不久,许敬宗奉武则天之命上奏,声称上官仪、王伏胜曾侍奉废太子忠,三人暗中勾结谋逆作乱,按律处斩。这又是一个一箭双雕之举:上官仪除掉了,而废太子李忠的威胁也彻底解除了。最可笑的是,当年正是上官仪起草了废李忠为庶人的诏书,现在,两个人倒莫名其妙地成了同党。上官仪死后,他家的女眷被没入后宫成为奴婢,其中那个还在呱呱而泣的小女婴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才女上官婉儿。这就是武则天,她居然能把仇人的孙女培养为自己的心腹。这是后话。

因为李渊的挽留,裴寂不得不继续在宰相这个位置上,发光发热,为大唐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裴寂能贡献的力量,也十分有限。因为裴寂本人,并不是那种特别有能力的人。让他当一个晋阳宫副监没问题,但要让他做打理天下的宰相,那就有点太难为他了。

裴寂的安稳日子,又过了三年之后,在武德九年这一年,终于被彻底打破。

这一年,玄武门事变发生。

随着李世民干掉了自己的哥哥,迫使李渊禅位给自己。龙椅上坐着的那个人,再不是他的昔日好友,而是好友的儿子。这对于裴寂来说,无疑是一个糟糕的消息。一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是李渊的铁杆支持者,那么对于使用非法手段上位的李世民来说,就是一个大敌。另一方面,早年裴寂出于嫉妒,曾唆使李渊冤杀了另一位好友刘文静。而刘文静这个人,恰好又是李世民原本最看重的一个人。

矛盾自此埋下。

不过,刚登基的李世民,对裴寂还是很重视的,甚至还主动增加了裴寂的封邑。这倒不是李世民大度,只不过是他没办法而已。因为李世民是以非法手段登基,当时唐朝内部,不服他的人其实还有很多。为了稳固皇位,李世民不得不对裴寂倍加倚重,笼络住以裴寂为首的老臣党。

据史书记载,贞观二年年初,李世民去郊外祭祀的时候,还让裴寂和长孙无忌,与自己同乘一车,以示恩宠。长孙无忌自不用说,作为李世民的大舅哥,又是他的铁杆亲信,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的凌烟阁榜上第一人,自然有这个资格。而裴寂能够上车,恐怕就是李世民显示自己重视老臣党的一种举动了。

但是,到了贞观三年,随着李世民的皇位彻底坐稳,抓牢了所有的权力。这个时候,裴寂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这个时候,裴寂已经不再是李世民需要笼络的对象,而是阻挡他继续抓稳权力的障碍。这时的李世民,急需让裴寂滚蛋,然后让自己的人上位。

于是,最开始我们提到的那个法雅案,就发生了。

借助法雅案,李世民很容易的就让裴寂卷铺盖回了老家。同时,这件事还震慑了李渊。因为李渊退位之后,一直住在太极宫。而太极宫,正是皇帝的居所。当年李世民即位,其实并不是在太极宫,而是在自己的东宫内。在裴寂这件事后,李渊也被敲山震虎,乖乖搬出了太极宫,让李世民彻底抓稳了权力。

至于裴寂本人,其实只是一个牺牲品而已。

不过,回家之后的裴寂,也并没有彻底安生。很快,就又有人举报裴寂。这次裴寂的问题更令人无语:当时有个狂人去他家,说他将来能做皇帝。裴寂自然大惊,要将知道此事的家童干掉。结果,派去杀家僮的人,心慈手软把家僮给放了。后来这个人贪污被裴寂抓住,为了保命反咬一口,把这件事抖露了出来。

知道这件事的李世民,直接拍板,将裴寂流放到了今天四川旺苍地区。这个地方,在唐朝的时候,就是所谓的蛮夷之地,是真正的流放之地。

最终,裴寂死在了当地。唐朝初代宰相,就此陨落。

唐代宰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唐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秦汉宰相制度,又直接因袭隋制 ,并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其宰相制度演变之频繁,机构之庞大,宰相人数之多,制度之完善和系统,对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作用之显著以及对中外历史影响之深远,为世界历史所罕见。而这些纷繁复杂的特点,无不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密切相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直接制约着相权的争压和演变,进而影响着唐代历史的兴衰更替。

唐朝宰相制度基本上是承袭隋制,但并非简单的承袭,而是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和发展。唐代统治者为了适应内部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需要,对宰相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因而,唐代的宰相制度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健全起来,其人数之多,对于巩固中央集权作用之显著和中外历史的深远影响,为世界历史所仅见。较之前代宰相制,唐代宰相制有7个独有的特点:

一、三省长官同为宰相。

高祖时代,唐承隋旧,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同掌相权,“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这就把秦汉时代创立的相权一分为三,分隶于三省。而三省之职,中书拟旨,门下封驳,尚书执行。唐代三省制组织严密,机构整齐,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长期发展得产物,也是君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产物。三省长官各有建制,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政,进行集权统治。这种制度的建立,对维护唐王朝的强大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集中多数意见,使行政比较少犯错误,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相权不被一人专断,可避免宰相专权之弊。

唐中期以后,三省逐渐废弛。中书令、侍中二职常缺而不设,即使设也不一定是宰相。特别是藩镇林立、节度使拥兵自重之时,三省长官便成了赏功之官。肃宗朝有宰相16人,其中14人是以他官同平章事为相;代宗朝有宰相12人,其中10人入相时并非三省之长;德宗朝有宰相35人,其中33人非三省长官而入相。这种变化与唐前期相比是有区别的:太宗、高宗、武后时期,虽然也有大量的非三省长官入相,但三省长官仍是宰相,所以三省制能正常运行;后期则摒三省长官于权力中心之外。中唐时期,相权开始旁落,他官参与朝政,而且宰相流动性大,不能保证最高行政集团的相对稳定,不利于政策的连贯性。

二、仆射为相

唐初,因太宗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故自此以后,臣下避不敢居次职,而尚书省副职左右仆射于是为该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总制省事”。但后来太宗以其“官位太崇,不欲轻以授人”,而以他官加“参知政事”之类以及“同三品”或“同平章事”等名号行宰相职。所以左右仆射之职在高士廉、房玄龄死后不再授人(特殊历史时期除外)。贞观23年,太宗死后不久,高宗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一次出现了仆射带“同三品”的称号;玄宗开元以后,凡拜仆射者,不带同中书门下或兼知参知政事者,不再是宰相。其原因是:玄宗即位后,为了恢复皇权,曾着力恢复三省职能,提高宰相权力,但他对宰相的信任倚重却仅限于个别人。开元21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在其后设立五房,分曹以主众务,位列于尚书省之上。这样就使尚书省处于中书门下的从属地位,尚书省长官失去了共同议政的权力,因而仆射“虽居人臣之极地,不过备员而以”。三、他官参议朝政,多人为相

唐初,在以三省长官为相的同时,也以他官参议朝政,临时行使相职。太宗即位后,很注意用人。他重视从台省官员即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秘书监等重要官员中选择有才能的人参与朝政,行宰相职。因此,“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戴胄、侯君集、萧瑀、杨师道。张亮、褚遂良等都曾以他官参议朝政。自此,“参与朝政”、“参议得失”、“专典机密”、“参豫机务”、“同知军国政事”等等名号,皆为临时充任宰相职者所特有。

从《新唐书 宰相表》中可以看到,太宗贞观末到肃宗乾元初,以他官参议朝政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号。“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同中书令、侍中(皆为正三品官)之意。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但这两个名称并不专用,他官居宰相职者仍然是假以“参知政事”、“参议国政”等名称。作为专用名称并入衔还是在高宗以后,高宗时以非三省长官而任宰相由多种临时称号基本统一为“同三品”、“同平章事”二名称。

安史之乱以后,唐政权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吏滥杂,官员的品秩普遍升高。因此代宗大历2年下令:“侍中和中书令宜升入正二品,门下中书侍郎入正三品”。“同三品”之名遂废止不用,而知政事者一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入相,终唐之世而不改。

四、设立宰相议事机构——政事堂

唐初,由于数人同时为相,所以宰相们得一道共商国事,这就需要一个共同议事的办公机构,于是设立了政事堂。并规定诸司官知政事者,午前在政事堂议事,午后归本司决事。政事堂会议,是发挥集体才智,提高管理国家大政效能的一种有效措施。开元21年,张说为相,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在它的后面立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因此,中书令大权独揽,政事堂成了宰相事无不统的办事机构,众言堂成了一言堂。

五、翰林学士侵夺相权——“内相”

高宗时,召刘袆之、元万顷等入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武则天专权时期,为排除异己,更是多用北门学士参决朝政,制敕不经中书门下,这样中书门下的定策审议之权开始被侵夺。

开元26年,由于中书事务冗繁,“乃选文学之士为供奉,与集贤学士分管制诰书命”,肃宗至德以后,因“军国务殷”,翰林学士的地位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中,翰林学士正式掌管了制诏权。中书舍人的职权被代行,中书舍人就变为了没有实权的高官。

玄宗时,翰林学士对国家政令还有了封驳权。唐中期以后,藩镇割据,边阵强族经常骚扰京师,皇帝只得在外“避难”,大臣有时和皇帝离散一方,但翰林学士是皇帝侍从,常不离左右,这样军国机务,诏书政令,多出自翰林之手,并经常惨绝军国大政,久而久之,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德宗以后,宰相多选自翰林学士。

六、使职差遣——“使相”

安史之乱后,唐国力大衰,中央集权力量大为削弱,国家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遂选用大批的理财人员主持军国大政,以宰相兼任财政官职,如判度支,勾当转运租庸调支等。为笼络方镇势力,也给节度使加上宰相虚衔。无论是宰相兼使,还是节度使兼相,皆通称“使相”。

事实上,在武德、贞观年间,外官兼任宰相或宰相兼领外官的现象已经出现,但不是普遍现象。玄宗天宝以后,这种风气才渐渐盛行。一般说来,“使相”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方镇地位已经很高,君主为了稳住他们,就加宰相虚衔进行拉拢,以示宠爱。但他们来到京师,却不能行宰相之职,“虽以军功为宰相,皆不预朝政”。所以这一时期的节度使兼相与唐前期的节度使兼相是有很大区别的,前期的节度使兼相,是实授(即以军功入相),武德、贞观时代比较明显,是以军功选拔宰相的主要途径。而中唐以后的使相,纯属荣誉虚衔。;另一种类型,本身就是宰相,因事奉使外出或兼任外官。他们回到京师仍知宰相事,往往集军、政、财权于一身。

使相一职产生,是方镇力量强大,中央集权力量日益削弱的反映。朝廷想以宰相之职宠任、羁縻强大的方镇,非但不能使其感恩,反而使之更加跋扈,宰相身价更加轻贱。

七、枢密使侵夺相权——“枢相”

枢密使设立于代宗永泰2年(公元766年),宦官董秀为首任,起初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并没有很大权力。枢密使设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官署,仅有三间房屋贮放文书,其职责是传宣诏令,但这种地位为其揽权干政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宪宗时,以刘光琦、梁守谦为枢密使,权力逐渐加大。其后大宦官王守澄、杨复恭都相继为之。昭宗天复元年,规定宰相在延关殿奏事,枢密使在旁可提不同意见进行辩论;对皇帝诏敕有不当之处也可帖黄更改,也就是说,枢密使已掌握了封驳之柄,公开参与朝政,侵夺相权。中晚唐掌握实权的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也由他们主张(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宦官掌握了军权)。

总结:有唐一代,宰相制度演变之频繁,机构之庞大,宰相人数之众多(369人之多),制度之完善和系统,在加强中央集权中的显著作用和对中外历史之影响,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有唐一代,名相辈出。如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武则天时的狄仁杰;玄宗时的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宪宗时的裴度以及中后期的理财名相杨炎、陆贽等。唐代的宰相制度,对唐代社会有很大的作用,对后世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宰相作用发挥得好,政治就比较清明,社会就比较安定,唐帝国能获得当时世界上的文明、昌盛的领先地位,健全合宜的宰相制度功不可没!

来自唐朝吧《唐代宰相制有7个独有的特点》

一切荣誉属于唐朝吧taojunno1

采用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97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