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儿的意思是傻,疯,有毛病。
看起来像是骂人的话,就跟“你少了一根筋了啊”差不多,但在某些私人场合,或关系比较亲近的朋友之间,又代表着亲密,戏称以及客气话。唐是什么意思要看它当时所处的语境,可贬可褒,不可脱离环境一概而论。乐清方言主要有四种 北面大荆话,中部虹桥话,中南部乐清话,南部柳市话。
清江是乐清方言的分界线,清江以南讲瓯语,以北讲大荆话。
对今人来说清江不算什么,可对古人来说那可是很大的障碍。清江以北的地界一直和黄岩和温岭相连,而且黄温离大荆较近,所以居民自古和黄温联系较多,移民、交流等等,所以那边讲的话属于黄温方言系统的台州话。
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方言其实并不时只有一种方言,好几种方言都被“古汉语活化石”的称号。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吴语、闽南语以及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素有语言化石之称。甚至现今都保留着很多与古语相同的语法和发音。不过哪一种方言最能体现“古汉语活化石”,这个一直是有争议的。
参考资料:
1、潮州话
潮州话属于我国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次方言,是广东省内三大民系中的潮汕民系母语方言的代表,也多称作潮语。由于有机融汇了中原古汉语和闽南土音,并保留了许多中原古汉语中最正宗的文化因子,直至今天,潮州话仍以蕴含深厚、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独特、表现力强等特点被誉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
参考资料:
2、闽南语
闽南话是来自中原的河洛话,闽南人的根在中原,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据著名的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的研究,河洛话的语音系统与隋朝的陆法言《切韵》基本一致。《切韵》中反映的中原河洛古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活化石”一样保留在中原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中。
参考资料:
3、粤语
粤语是南方方言中和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较为接近的方言。比如,它单音节词很多,类似古汉语的表达,而普通话中有很多词带“子”字,粤语中“子”为结尾的就很少,“鞋”就是鞋子,“箱”就是箱子。侯兴泉举例说,先秦时,“跑”叫“走”,“走”叫“行”,在今天粤语方言中,“走”依然是“行”。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也举例说,宋词如《满江红》里有很多短促的入声,如果借鉴粤语来念的话,就可以体会出它的独特的风格来。
参考资料:
4、客家话:
客观条件使得客家尤其是客家起源圣地汀州几乎原样保存了古中原的文化、语言和风俗。尤其应该是语言保存得最为完整,客家话和古中原语言的相似度可能达到70-80%,甚至达到90%以上。这也就是有学者研究用客家话读诗经等古籍非常的押韵顺畅的原因。而客家话、粤语和闽南话系出同源,在最初是完全一样,只要看现在这三种民系语言之间有很多是音意完全相同的,有很多是音同意不同,有很多是意同音不同就知道了。
参考资料:
5、吴语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参考资料: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分布温州的三个区、永嘉,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地,闽语分布平阳的南部地区,苍南的大部分,蛮话分布苍南的钱库等周边、畲客话主要是畲族等少数民族说的饿和金乡话主要分布在苍南的金乡。此外还有大荆话和罗阳话主要分布在泰顺。畲族说的是客家话,客家话属于汉族方言。蛮话认为是土著语,很可能是吴语与古越语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殊吴语。苍南的金乡话,认为是官话与吴语的混合语。
1、温州话你拿杯的意思就是经典中国国骂‘尼玛逼’的意思。
2、温州话,是一种吴语方言,亦被民间称为瓯语,为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一带汉族本地居民所使用之汉语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吴语-瓯江片,属于南部吴语。温州话发音、用词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极大差别,和北部吴语也无法沟通。
3、温州话(瓯语)可以根据其区域粗略地分为纯瓯语区、准瓯语区和半瓯语区三类。纯瓯语区说纯正口音,包括温州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永嘉、及乐清局部,人口230万。准瓯语区口音略有偏差,涉及泰顺、文成、平阳、苍南、龙港,合计人口320万。半瓯语区涉及乐清95万余人、洞头4万余人,合计人口100万。
4、温州话(瓯语)内部一致性很强。但温州地区的方言除温州话(瓯语)以外还有闽南话、蛮讲、蛮话、畲客话、大荆话、黄南话、南田话、罗阳话、莒江话、金乡话和汀州话等[1],纷繁复杂的程度可谓“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其差异性也很大,包括语音差异和词汇差异,以至于两种不同方言之间的通话有时很吃力。
非常多的。
温州市区话(鹿城、瓯海、龙湾)相差不大的,永嘉全境,瑞安全境,乐清南片,平阳城区,苍南龙港,洞头部分
大荆话,乐清北片,雁荡山附近
闽南话,洞头大部分,苍南城区,平阳水头
满话,这个比较广,
金乡话,苍南金乡一带的通用话。
其他的大家可以补充
莘塍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比较有名的有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永嘉学派重要代表、兵部尚书蔡幼学,当代音乐家缪天瑞、眼科专家缪天荣、作家缪天华、著名的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夏鼐等。莘塍还是老革命根据地,刘英、林去病、龙跃等一大批革命前辈都曾在这里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 温州话(吴语瓯江片)
温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瓯江片,是南吴语的代表。温州本地方言以瓯语最为重要,一般泛指通行温州各地的温州话。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 瓯菜
温州的鱼类食俗,源远流长,传统深厚,见于史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史记·货殖传》载:“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果蔬赢蛤…”说明当时人们不仅会制作以鱼类为原料的鱼羹,而且还以“果蔬赢蛤”作为佐餐食品了,张华的《博物志》中也说:“东南之人,食水产鱼蚌螺蛤以为珍味,不觉其腥,”《逸周书 王会解》载“欧(瓯)人蝉蛇,顺食之美”、“且瓯文蜃”,说的是当时的瓯越人,吃蛇、蛤为生,认为是上等珍品,后来经过温州历代人民的创造、丰富,以鱼类为主的食俗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逐步形成了菜系,并一直传承至今。瓯菜是在长期的温州民间食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古籍记载和调查,在清时已初具雏形,当时,以海鲜人的菜肴已十分流行,建国后,经过厨师们的努力创造,于80年代终于完成了瓯菜的定型,奠定了“以海鲜入为主:轻油轻芡,重刀工;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细巧稚致”的地方特色,并跻身于全省菜系的行列,90年代,温州瓯菜又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名厨辈出,并以全国瞩目的地方菜系驰名国内外,现瓯菜的烹调方法达30多种,己列入《中国菜谱》的名菜46个;同时,还拥有各种瓯菜多达250个,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瓯菜菜系。 最有名气的小吃:莘塍五香干
如果挑选一样最有莘塍特色的小吃,恐怕非莘塍五香干莫属。
莘塍五香干始创于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又名“庚春园”五香干,以口感和回味鲜美远近闻名。
过去,往来于瑞安城区和塘下、温州市区的轮船在塘河穿梭,小贩售卖五香干的叫卖声和船舱里悠然婉转的瑞安鼓词声,构成了许多莘塍人的集体回忆。一百多年来,从肩挑手提在街头巷尾轮船车站叫卖,到摆上超市商店货架;从散装称斤算两,到真空包装明码标价;从本土销售,到走出温州,走出国门……莘塍五香干的包装变得更好看,保质期变得更久,不变的是浓浓的温州瑞安味道。 最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米塑
莘塍街道上村村,65岁的民间竹编艺人李道永家里,花瓶、花篮、鹰、鸡、鱼篓、鸡笼等传统手工竹编工艺品琳琅满目。
2008年,瑞安竹编手艺被选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道永被推选为这项“非遗”传承人,并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李道永说,莘塍上村的竹编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篾”(即竹编),莘塍上村也因此被誉为竹编“专业村”。据《莘塍镇志》记载,当地传统名优产品红十字竹箩曾获温州地区竹箩比赛第一名。
如今,李道永是我市一高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竹编技艺外聘老师、瑞安图书馆的竹编教学老师,并经常参加“非遗”文化展演活动。
和李道永同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莘塍人陈贻春则是一名米塑高手。米团在他的手中,经过搓、捏、贴、掐等手法,很快就化成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
陈贻春的陈恒发米塑老店是当地有名的百年老店。创始人陈学金(1898-1970)10岁从师学艺,15岁创办米塑店,人称“娒儿老司”,在温州制作寿桃的比赛中得过金牌。第三代传人陈贻春,12岁随父学艺,今年46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温州米塑)代表性传承人。 温瑞塘河沿岸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九里汇居民区
九里汇,因众多水系均由街旁的伍公河汇入飞云江而得名。九里汇居民区曾是温瑞塘河瑞安段最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拥有120多年的历史,更创下莘塍建镇以来无数个第一:第一个门牌号,第一条水泥路,第一条自来水管,第一座居民区……
坐在船上看九里汇老街,最能品味出其古朴的风韵:这里的店铺是最具瑞安特色的“间”(落地房),售卖的主要为鞋服、电器、杂货、五金等,更有传统手工艺坊夹杂其中,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曾在这里取景。
根据此前瑞安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调查,这里大部分建筑年龄可追溯到清末时期,属百年老屋。清同治(1862-1874)年间,这条繁华的街道已经聚集食盐、酱酒、饴糖、鱼行、绸布、洗染、纸伞、水果、药材等10多个行业,其中就有莘塍中村人蔡世明等人于同治九年(1870)创办的介春酱园,还有云香斋纸店、宝兴绸布店、胡同发南北货店等知名店铺。
根据九里汇规划设计方案,下一步,这里将打造成适合传统居住性街区,保护沿河沿街的历史风貌。 最著名的音乐泰斗:缪天瑞
1908年4月,缪天瑞出生于莘塍南镇村的缪家老宅里,该老宅现为瑞安市文物保护点。缪氏家族是当地望族,多年以来出了不少名人,其中包括我国著名眼科专家缪天荣、化工环保专家缪天成和台湾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缪天华等。
缪天瑞6岁入莘塍小学、12岁入瑞安中学读书,1926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大学。自1949年离开家乡后,60年来,他很少回家乡,但仍能讲一口瑞安方言。2009年8月31日,缪天瑞在京辞世。
缪天瑞一生与音乐打交道,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他出版的学术、翻译专著达30部,其中有《基本乐理》、《律学》等,参与主编《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等。1983年起主编中国首部《音乐百科辞典》,被誉为中国音乐理论界的泰斗。
瑞安鼓词最有名气的艺人:阮世池
瑞安最有特色的文化莫过于鼓词。说起瑞安鼓词,必提阮世池。
阮世池是莘塍垟底村人,12岁从艺,13岁登台献唱。他善于吸收融合其他曲种曲调,形成了“阮派”唱腔纤细华美的独特风格,有浙南“梅兰芳”之称。1958年,全国首届曲艺会演在北京举行,他演唱的鼓词《不靠天》荣获优秀演出奖,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的接见。
阮世池一生奉献给了鼓词事业,整理旧词稿、撰写新鼓词、义务提携晚生后辈、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鼓词名家……现年88岁的阮世池是温州鼓词“阮派”唱腔的掌门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2月24日,我市将第一个“文化良种”基地——温州鼓词演唱基地,安置在莘塍街道下村村莲花公园。
似水年华终逝去,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一致我的假文科生岁月的那些人那些事
前言
715已渐行渐远,咱班的同窗之谊并未减淡,反倒升华。
那一篇篇燃爆的回忆录便是导火索。
吾得令之后,亦时时了然于心,只迟迟未敢动笔,概因:恍若失忆,文思枯竭,乏善可陈。
拜读了各位达人精彩的回忆录后,心中升腾起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我的高中时代真的只有天天刷题,过得愁云惨淡吗?
那些人(浮光掠影)
撬开记忆之门,浮现出的是安静、腼腆、寡言少语,木讷却又敏感的我。
课间的嬉戏打闹、高谈阔论与我无缘,课外的呼朋唤友、结伴而行(或游)也和我无关。我仿佛是绝缘体,将自己隔绝在甘如蜜的深度友谊之门外。
也许是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荼毒,又或是童年阴影的笼罩,亦或源于长期居无定所的惶恐,还可能因我情商低、自我认知差……那时候,简直活活将自己的心关进了铁牢笼,并上了锁。自己不打开,外人没钥匙,以致无法结交到特别亲密无间的好友,只做壁上观的看客。
接触最多的童鞋就是同桌、隔壁桌或者后桌,前桌是讲台,只能盯着老师了(偷笑)。
印象深的同桌是钱乐芳和林雅红。李青也说和我同桌过,可能短暂,她又温柔,我们之间没有故事,也就没留下印迹。当然,我记得她也是第一排,和她挨得很近,总觉得是隔壁桌(捂脸),她的浓密黑发编织的大辫子、如画眉眼和动听可人的柔声细语,都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一看到名字,形象就浮现在眼前。
乐芳童鞋一头清爽短发,自称假小子,人称小朋友,真的似小朋友般调皮幼稚任性(别骂我),那时还觉得你很自以为是(别打我)。说话语速快,风风火火,语调似在撒娇,语气却是容不得别人质疑,和冷静淡漠慢悠悠的我形成鲜明对比。我俩因个性问题发生过不愉快,仍感觉到当初很委屈又莫名其妙,但始终想不起来究竟因何事而起。
雅红童鞋则有大姐大的风范。大大的眼睛闪着光,扎着蓬松带卷的马尾辫,总是拿笔在手上转(当时很流行转笔吧,我的水平是转一圈即掉,不敢献丑)。当时有点崇拜你,觉得你见多识广,有个性,感情丰富。
非常清楚记得一年暑假,你邀请我去你家住了几晚。这是我为数不多的住同学家的经历之一。当时听不懂你和父母饭桌上的大荆话,感觉好尴尬,现在却能懂一些了。在你家是不是观看了几集《成长的烦恼》?主人公迈克非常阳光帅气。看到你房间里贴着汤姆克鲁斯的海报,第一眼挺惊艳。最开心的是,坐上你亲戚的三轮摩托车,很拉风地免费进灵峰景区游玩。虽然那天阳光很强烈,花草都蔫枯,树木也没精打采,小溪几乎断流,但心情很愉悦、舒畅。那时,石门潭(是这个名字吗)的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许多人在游泳、玩水或嬉戏。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上大学之后,我们还有书信往来的,记得吗?本来一直保存着你的来信,但禁不住我家搬了又搬,如今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和另一位坐第一排的乐芳,也有交集。你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特别吸引人,皮肤白嫩细腻,能歌善舞,乍看淑女一枚,但能言善辩的你,个性也是大大咧咧。好多关于老师和同学的大道、小道消息,我都是从你口里得知。 你曾极力向我推荐《天龙八部》,后知后觉的我是到了大学才看,遗憾没能和你交流心得。大学里,席绢琼瑶亦舒,金庸古龙梁羽生才正式成为我的座上客。
还有,还有,旭鸥灿烂无比的笑脸、青青清脆悦耳的笑声、乐妮温婉动人的姿态、小燕子悠闲稚嫩的话语、陈静懒洋洋而柔中带刚的音调……都深深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一打开记忆的闸门,你们的形象即刻奔涌而出、活现眼前。其实我很羡慕你们组成的家族,可是我的木讷和迟钝阻碍了我融入其中。
记得淑珏和神选的亲密无间(难怪董老师误会),经常看到你们成双成对地出入,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大大的眼睛、迷人的笑容简直能融化我冰封的心;记得与前排同学一起捡金**扇贝一般的银杏落叶,夹在字典里当书签或者逛逛小花园,远观小竹林,话话各路八卦;记得曾看到陈琼和朱巍在后花园互助学习;记得张华、旻燕、培培、晓青的英语水平很高,自卑得我大学志愿不敢填外语专业……
这里要和赵志表示一下歉意。你联系我参加童鞋会的时候,我一时想不起来是哪位,直到见面,才觉得似曾相识,恍然大悟。当年觉得你非常瘦弱清秀,白白净净,由于彼此都较沉默寡言,我们应该没说过话。还有叶湘,和我上同一所大学,但你特别活跃,志向远大,我们很少见面。当然,一直优秀成熟稳重的老班长花翎鸟,也是让我记忆犹新的。叶蓓、朱丽叶,你们的名字如雷贯耳,让我永生难忘。叶是真正的文艺范儿,比那位校园民谣歌手漂亮很多。丽艳干练爽朗,豪气可冲天。伟芳是体育健将兼课外书达人。彦良、云灿和我同是5班出身。同学3年,不记得和潘sir说过话,当时的你同样很安静;饱览群书的云灿,虽憨憨的,但声音洪亮,你那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让我佩服。
仍记得四大美女和四大帅哥的传说,和美女们偶有交集,帅哥是哪四位呢?至今凑不齐(尴尬)。大概是帅哥们都坐后排,接触太少,高不可及,也遥不可及。
忆起年轻帅气的赵章良老师给我们讲心想事成的道理;忆起声甜貌美的高瑜老师,不管我们回答得好不好,她都说Thank you(不对的话后面加上anyway);忆起傅华琳老师中暑晕倒后,一大帮男生的手忙脚乱……
那些事(前尘往事)
依稀还记得,进入文科班之前的暑假,两位董老师来我家家访,感觉受宠若惊。虽已忘了当时所说所做,但自此可能埋下了苦读的志向。这志向还得归功于一位亲戚的刺激(反向激励):女孩子考什么大学,肯定考不上。再环顾班里同学,学神有之,文学奇才有之,学霸不计其数,四大美女和帅哥环绕……简直集中了各路理科班的菁英。我则什么都没有。无才无财无势无颜值无身高的五无女流,能随心所欲、狂狷任性吗?能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吗?能不将青春的最美好时光付诸于此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丑就要多读书,可回忆起来,书还是读得太少。)
当时,我们一家租住在北大街181号(我竟然还记得门牌号)。二层楼的房子,木质结构,没有阳台。楼梯和二楼地板踩起来会咯吱咯吱叫唤,楼梯旁就是个集做饭与炒菜为一体的灶台。为给我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父母腾出了二楼窗户朝南的小房间。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个房间一直陪伴我。 虽小到只容得下一张床、一张小圆桌和一个木柜箱(类似于大床头柜),但这是我的一片小天地,周末和晚自习回家,基本在此度过。
从家骑自行车到母校,不过10分钟路程。我通学(高中入学第一次看到申请单上此词时,完全发懵),每天掐准时间到校(经常梦见自己迟到,很恐慌),一天3个来回,奔波在路上,却没觉得有多辛苦。晚自习回家,仍可作业或啃书到十一、二点(经常躺床上挑灯夜读,产生的后果之一,便是眼睛近视散光了)。即便如此,由于天资所限或方法不佳,成绩也并非如自己所愿。同学眼中的学霸就只是在学吧而已。由于和乐妮、陈琼、青青等学神坐得近,学习方面其实也很自卑。觉得自己拼命努力,也赶不上她们。
这大概跟我是个无计划,更无规划的人有关。一向保持着晚睡晚起的习惯,又特别容易受课外书及电视的诱惑。
那时候没钱买书,就从图书馆借来看,厚厚的外国名著浏览了不少。《简爱》《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飘》……然并卵,都是浅尝辄止。最喜欢的是三毛,省钱买了一套她的书,《梦里花落知多少》便是其中之一。后来喜欢张爱玲、亦舒等等,不赘述。惭愧的是,四大名著,虽靠省吃俭用耗巨资买来了,我却只认真看过《红楼梦》,且常常略过里面的诗句和环境描写,也就大致记得情节、人物了。其他三本里有赤果果的打打杀杀、明争暗斗,不是我感兴趣的,只略略翻过。当时还兴买磁带听流行歌,买疯狂英语,买读者之类的杂志。
那时是不是开始热播日剧、韩剧了呢?迷倒我的《同一屋檐下》《东京爱情故事》《爱情是什么》等等,应该是那个时候播放的吧。其时很迷酒井法子、铃木保奈美等。虽不懂得爱情是什么,但少女心依旧肆意泛滥。黑白电视机盛行的年代里,图像再渣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吗。父母是不允许我看的,幸亏他们常常为生计不在家,使得我能找机会偷偷地看。他们一回家我就赶紧关电视,装作在看书。因此,这些电视剧常常看得有头无尾,半知半解,莫名其妙。高考之前,一个人在家偷偷看香港回归仪式,偷偷感动,偷偷掉泪。在无人陪伴的岁月里,只有书和电视机一直默默守护。
学校里,还能想起董老师在课堂上念王肖柏的诗,惊为天人;记得晚自习课间和同桌一起去小卖部买咸菜饼,到操场上聊天充饥,吃得津津有味,聊的兴致勃勃,难得的享受;记得愚人节虽受骗上当却满心欢喜;记得班集体白石中雁一日游,走了很长很长的路,虽累得半死,但无比兴奋(可惜的是我未留下任何影像,如今虽深刻意识到老照片的重要性,但依旧习惯性地躲避镜头)……
尚记得高考之后填志愿,和母亲的冲突。我想去北方见世面,因受那年狮城舌战的影响,欲报读山东大学。可地域观念很强的她,坚决不同意我离家太远,否则经济断供。于是六神无主的瞎填了几个志愿,白白浪费了我超出重点线好多的分数。但是,后来得知好几位大学同学的分数都高过我,内心也就平衡了(捂脸)。当然,有时会想,如果真的远走高飞,还会是现在的我吗?
这是我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翻出来的记忆,看着是不是挺美好?那些苦涩、焦虑、彷徨和迷茫,经过20年的光阴沉淀,皆幻化成了记忆中的宝石,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后记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近四十不惑。时光就这么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溜走,留不住,挽不回。正如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写道: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那过去的岁月,是我逝去的青春。这青春里最艰涩的日子应属于文科班的一年半吧。虽然我是义无反顾逃到文科班,因为数学和物理(完全接受不了入学考试只有几十分的事实),又因为原理科班的吵闹及班主任的忽视。
我的文科生生涯也非常没有存在感,却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此次同学会。虽加入晚,但本着增加存在感之心、近水楼台先得月之精神,冒然进入了筹备群,参与了部分工作,并见证始末。非常遗憾的是,每次都因故不幸(巧妙)避开了筹委会议的时间,未能和几位美女帅哥(完美主义者)深度合作。好在班长大人分配给我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财务。这可以超越时空局限,再远再晚都耽误不了正事。同学会在继续……
最后,感谢那段时光,感谢遇到了你们——可爱又矫情的文科生们,感谢和蔼可亲的老师们……
希望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