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看见野玫瑰

男孩看见野玫瑰,第1张

看黑泽明**《八月狂想曲》。意外的发现很多年前赵传那首歌《男孩看见野玫瑰》是来自日本歌曲《野玫瑰》。当时很喜欢歌词,觉得写得很好,因为那个野玫瑰就像我一样,男孩看见的就是我啊!喜欢有刺的东西,像你保护的心,永远危险也永远妩媚(我不妩媚,但有魅力)。你是那年夏天最后最奇幻的那朵玫瑰,如此遥远又如此绝对。

赵传的歌《男孩看见野玫瑰》:

喜欢容易凋谢的东西像你美丽的脸

喜欢有刺的东西也像你保护的心

你是清晨风中最莫可奈何的那朵玫瑰

永远危险也永远妩媚

男孩看见野玫瑰

荒野上的玫瑰

清早盛开真鲜美

荒野上的玫瑰

不能抗拒你在风中摇曳的狂野

不能想像你在雨中藉故掉的眼泪

你是那年夏季最后最奇幻的那朵玫瑰

如此遥远 又如此绝对

当时一直以为是赵传写的歌,今天查了一下,并没有说是翻唱,作词是李废,作曲黄韵玲。这可真是离谱,明明就是抄袭。继续查更是吃惊,原来也不是日本歌曲,而是舒伯特的曲子。18岁的舒伯特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用自己所有的钱从一个小男孩手里换了一件旧衣服和一本《歌德诗集》。里面的一首《野玫瑰》,被舒伯特改编成了曲子。听了一下,果然日本歌曲和赵传的歌都来自舒伯特的曲子。

歌德的《野玫瑰》:

男孩看见野玫瑰,荒地上的野玫瑰

清早盛开真鲜美,急忙跑去近前看

愈看愈觉欢喜,红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说我要采你,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说我要刺你,使你常会想起我

不敢轻举妄为,玫瑰,红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终于来折它,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刺他也不管,玫瑰叫着也不理

只好由他折取,玫瑰,红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看来当年我当年喜欢赵传的歌是有原因的,原来有着那样的渊源。早上想起曾经在海边拍的照片,下午翻了一下以前的相册,从最初的黑白相册,到后来的彩色相册,再到后来的电子相册,有很多照片。把青春年少时候一些照片翻拍了几张我比较喜欢的,有一张穿着白色短袖蓝色调的百褶短裙和白皮鞋,拿着一个有淡桔色斑点的草帽,站在水库边,风鼓起了我的裙子。(看腿的颜色,我当时一定穿了连裤丝袜的,不过照片上显得很自然。那时候总是觉得腿太白了。)有人说:“四分之一个世纪了,你还是那么纯真。”这一点,真的是不可磨灭的。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变,还是像荒野上的玫瑰那样,有一颗保护的心,永远美丽永远绝对,像最初一样那么纯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其短短的31年留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大量杰作,特别是艺术歌曲不仅精致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尤为出众的是他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概括说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两大特点:

  一、结构简单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常用三种形式,一种是分节歌,一种是通谱歌,还有一种其实也是分节歌的一种,叫变化分节歌。

  所谓分节歌即一首歌曲用一段旋律演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歌词。分节歌是德奥歌曲包括民歌常用的形式,舒伯特用这种形式写成了《野玫瑰》、《摇篮曲》等作品。《野玫瑰》歌词选自歌德的同名诗,这是一首亲切平和的像奥地利民歌一样的歌曲。16小节的一段旋律朴素清新,这16小节的旋律有三段不同的歌词(中间还有2小节的钢琴间奏),诉说着舒伯特的浪漫情怀。歌词大概是这样的: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赞美,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少年说我摘你回去,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就是这样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从夜空中飘来,寒冷、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人们似乎闻到了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的分节歌,顾名思义,在重复同一个旋律时,对这段旋律的和声、调性、钢琴织体、速度等做一些变化。当时德奥作曲家已经意识到民间歌曲形式的局限性,想要把这种固定不变的分节歌改变一下,舒伯特也站在了这个行列。比如他的《鳟鱼》、《圣母颂》、《小夜曲》、《冬之旅》等,都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情绪的紧张激动和变化,或者改变调性、或者改变和声、钢琴织体、速度等以适应歌词,这种音乐材料的鲜明的对比获得了强烈的很有色彩的效果。比如《鳟鱼》,末尾的一段音乐中,调式、钢琴织体包括速度都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又如《圣母颂》作品始终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使听者如同置身于中世纪古朴而肃穆的教堂之中。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描绘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真诚地祈求圣母玛利亚的情景。同时,人们还可以从这首小曲里,感受到作者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所体验到的痛苦和哀怨、幸福和希望。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

  通体歌典型的是《魔王》,情节大概是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歌曲在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一气呵成,气势宏大。几个不同人物(讲故事的人、父亲、病儿和魔鬼)的不同角度、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鬼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讲故事者宣叙性的音调,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惊恐的神情。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景和气氛。这首叙事歌成为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

  二、内容丰满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有歌颂大自然的比如:《致春天》、《听、云雀》,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如《致音乐》、《爱的使者》,有描述神仙与人间的,如《圣母颂》、《地神》、《异乡》,也有表达他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如《城市》、《海滨》等等。这些情感含义不同的歌曲,舒伯特都很好的用声乐与钢琴两种简单的音乐载体直接单纯又深刻动人的表达出来,这也同时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奇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通常是声乐部分展示各种场景和心情,钢琴伴奏部分则描绘出明媚的春天、凄冷的寒风、茫茫的冬雪等,比如《魔王》,钢琴伴奏中持续的三连音音型描绘出马蹄声;《城市》歌曲中,用钢琴琶音织体弹奏一个个减七和弦,造成远处灰色迷蒙的城市景象,是人物凄凉心境的表现;又比如《幻影》,钢琴伴奏的四个和声动机,将夜深人静人去楼空的街头小巷中,孤独的流浪人突然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那种惊吓、孤独、以至悲痛欲绝的心情表想的淋漓尽致。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一直是抒情性的、单纯的、朴素的、有民间风格的,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由于舒伯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中,他的音乐仔细听来又有点敏感、容易激动和忧伤的色调,这和舒伯特自己的那份不得志、孤独是有关的。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舒曼、勃拉姆斯以及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

 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特征的差异,其歌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表达情感是共通点。中西方音乐美学在思想内涵、演唱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方艺术间存在着差异,又有一定的融合之处,由于文化环境不同以及社会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存在差异。中国艺术审美习惯于综合,而西方艺术审美则惯于分析,加强中西方艺术差异性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音乐美学视角出发,对造成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间差异的原因,做以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音乐美学

 1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相同点

 11重视创作形式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在创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均重视改编民歌。西方艺术歌曲是基于本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音乐的研究,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在民歌创作方面,西方以美声唱法为主,譬如《我的太阳》《友谊地久天长》等,这些作品被广泛的流传。而我国本身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歌演唱的形式较多,以民歌为主题的代表作包括《玛依拉》《在银色月光下》等,是基于民歌进行改编的。

 12重视织体调性的创作技巧

 中西方艺术歌曲重视伴奏织体的创作技巧,因为伴奏织不仅能够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同时能够烘托歌曲的气氛,展现和声的优美之处。西方艺术歌曲多以浪漫的旋律为主,发挥伴奏织体与调性的作用,使得歌曲的艺术情感更加的浓郁,代表作包括《菩提树》与《魔王》等。与此同时,中国的歌曲创作者也重视旋律伴奏的创作,多采用民族调性的织体,进行歌曲写作,极具本民族特色,代表作包括《茉莉花》与《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2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差异分析

 21美学思想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歌曲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最早起源于西周,受礼乐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影响较深,观点迥异的音乐美学思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思想的制约,使其处于保守发展状态。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西方音乐美学在中世纪时期,受宗教思想的禁锢,在近文明时期-20世纪期初,才得以发展。音乐成为专业学科,是以“五线谱”的出现与应用为标志,伴随新美学思想的出现,使得西方音乐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西方美学思想呈现批判创新的发展态度,重视联系具体作品,以解决作品中的审美问题。

 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作曲家们的音乐视角与审美情感。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作比较:这两首歌曲均是将玫瑰花作为创作素材,其中《玫瑰三愿》这首歌曲是以“淞沪会战”为创作背景,歌曲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提琴与钢琴作为伴奏,旋律以淡雅宁静为主,弥漫着忧郁的情绪,而作品《野玫瑰》是歌德根据德国的一首民谣改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旋律较为明亮简洁,内透着欢快活泼。

 22歌曲演绎方法上的差异

 歌曲的演绎方法最能体现歌曲的情感内涵,不同的演绎方式与方法,则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西方艺术歌曲多为美声唱法,注重胸腔共鸣发声,采取科学的发声方式,演唱时追求感情细腻,声音较为宏大,并利用声音来描绘作品的意境。美声唱法咬字较为靠后,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息流畅,咬字圆润,善于运用声音的穿透力,来展现歌曲作品的欢快情绪。中国艺术唱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民歌唱法等,歌词咬字的位置相对靠前,利用喉咙的上下移动,来调整歌曲的声音,注重淡雅,追求高洁的`艺术意境,这与我国民族歌曲的审美相符,譬如:作品《玫瑰三愿》的演绎,注重旋律强弱的变化,歌曲的整体速度较慢,演唱者不仅要表现出女性柔情的一面,还需要确保音色统一。

 23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审美观念注重感性思维,不受固定思维观念的拘束,属于非逻辑性思维。中国歌曲作品讲究意境美,歌曲追求的深远意境,能够给人遐想的空间,使个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得以升华。而西方音乐审美思维方式则重视科学与逻辑思维,在20世纪前,由于西方在包括心理学、数学、生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思维方式,也朝向科学与逻辑思维方向发展。在创作作品时,创作者重视调式和声的合理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技巧的使用,其作品多崇尚理性思维,歌曲结构鲜明,且技法细致,多数艺术歌曲作品中,大胆采用了调式和声。

 第二,以歌曲作品为例分析。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做对比分析:作品《玫瑰三愿》采取单二部曲式结构,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使用的是E大调,这部分的旋律优美,但略一丝伤感,主要对绽放的玫瑰其绚丽多彩的形象进行刻画,而另一部分,采用关系小调#c,进行调性调整,旋律逐渐增强,将歌曲推向高潮来描述玫瑰花,同时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使得歌曲耐人回味。而舒伯特的《野玫瑰》是采用调试和声,在转调与变和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作品共由三段歌词组成,采用的是G大调,歌曲旋律悠扬,富有逻辑性,歌曲将前4小节,作为创作主题动机,贯穿于歌曲的全部,其曲调明亮且流畅,同时,使用临时升降记号来转换调性,旋律多采用四度与六度跳进,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旋律较为简洁。至于歌曲的间奏与尾奏,多使用顿音与装饰音,作为写作手法,营造活泼的气氛。

 24创作方式上的差异

 就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而言,中西方音乐审美艺术存在差异。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与一体性,多数作品不是作曲家的个人行为,而是凝聚了多人的共同创作思想,作曲家还需身兼作品歌唱者或演奏者的双重或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作品演奏或者歌唱过程具有即兴性。然而西方音乐作品创作具有个体性,其一度与二度创作是分离的。而且西方歌曲作品主要是作曲家的个体劳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作曲家不需要兼顾演奏家的职能,只需完成乐谱创作即可;再则,中国音乐作品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创作妙趣,作品较为含蓄与婉转,而西方音乐作品则带有浓烈的宗教气息与道教色彩,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固定,作品具有神圣感。西方后期作品更多融合了生活气息,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直白与强烈。

 本文基于音乐美学视角,对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做以了简要的论述,试图强调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差异、歌曲演绎方法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创作方式差异等方面,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趣味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健从音乐美学视角看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以黄自《玫瑰三愿》和舒伯特《野玫瑰》为例[J]艺术百家,2015(05):228-229

 [2]彭小哲从对艺术歌曲的赏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大家,2011(24):41-42

 中西方绘画艺术论文

 一、中西绘画艺术特质的差异

 无论你的艺术造诣有多高,你就无法很清楚的看到中西方在绘画时的特质,因为我们知道,要想看清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他们二者的特质是什么,当你看过中方的画展之后,你会被里面的山水画的美丽风景所迷住,好像畅游在其中不能自拔,而这时如果让你突然去看西方油画时你就会发现,这二者完全是处在不同的一个世界中,因为这二者的绘画艺术的特质不同。无论是从色彩、形状。还是画面的层次感来看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二者的特质不一样的缘故。也许从绘画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其本质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都是有着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所造就的艺术形式的不同。

 在中国由于封建和古老的神学影响下,使得画面不能出现任何反抗的情绪体现,更加注重对美学形体的概念的描绘。情调黯然,强调用真实的环境描写来体现自身情感,大多都是封建神学的描写,所以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绘画艺术的特质,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新事物,是中方的绘画艺术能够上到一个更新的层次中。视觉感官使我们观察事物的唯一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方式。我们都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事物的,用笔画出来的也是如此,都需要用眼睛去观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审美情趣。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以造就的审美感官也就不同,中方和西方在观察事物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也就造成了二者在绘画艺术方面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对待绘画艺术的特质。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

 绘画艺术形态是中国与西方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所形成的艺术意识形态,在世界观和艺术观上,中国和西方就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例如在绘画风格上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在绘画上以温柔婉转为主,画风柔情,能够很具体的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只有一少部分,有一些写实的部分,他们喜欢对一些细节进行描写,例如风景画。中国的风景画的特点显而易见,带有虚幻的绘画艺术特点,忽隐忽现,若现若离。这样的画风会让欣赏者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会增加对艺术的审美情绪。大大提高了绘画本身的艺术性,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而西方就大大不同,一般来讲,西方的绘画更加真实和可靠,因为他们往往喜欢描写一些真是的场景和画面,他们强调人对自然地作用,在他们的绘画艺术形态下,从画中可以体会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而中国认为人是自然地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应该破坏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

 而西方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者,人是自然地救世主是自然的主人。这样的观念差异使得中西方在绘画艺术形态上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国的绘画中动物的地位很高,绘画者在绘画时多注重对动物细节的描写,他们会去看画中的花鸟鱼虫是否有生气、有灵性,是不是栩栩如生。而西方则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在什么环境和场合人物的形象都是最突出的。所以这就是二者的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我们在对待这种差异时应该把二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去看待,要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形态水平不断提高,共同进步。

;

<< 电梯奇遇记 | 首页 | 年少的情事 >>

《海角七号》:男孩与玫瑰

日期:2010-02-15 | 分类:〔文苑〕

男孩看见野玫瑰/荒野上的红玫瑰/清早盛开真鲜美/急忙跑去近前看/心中暗自赞美/玫瑰,玫瑰,荒野上的红玫瑰/少年说我摘你回去/荒野上的红玫瑰/玫瑰说我要刺痛你/使你永远不忘记/我决不能答应你/玫瑰,玫瑰,荒野上的红玫瑰

要理解《海角七号》的底蕴,《野玫瑰》是最重要最不能忽视的关键,也是我们去解读导演魏德圣内心世界的钥匙。影片开始,茂伯骑电单车送信时,哼唱的就是日文版的《野玫瑰》;最后的演唱会上,还是茂伯的厚脸皮催生出来的《野玫瑰》,这就是魏德圣的暗示—《野玫瑰》才是《海角七号》的主节奏。《野玫瑰》是诉说全人类情感与命运的乐曲,所以魏德圣很巧妙地在影片最后通过不同乐器、不同语言来表现这首歌。

《野玫瑰》原为歌德根据德国民歌改编写成的,整首诗用了象征性的手法,用男孩初次看到玫瑰的场景象征着初遇心爱的人时的欣喜,引得男孩“急忙跑去近前看”,“玫瑰,玫瑰,荒野上的红玫瑰”,一方面,玫瑰娇嫩柔美,丰腴多姿,另一方面也是自命清高,坚贞不屈,“玫瑰说我要刺痛你,使你永远不忘记”,从歌德的这首诗里,我们读到的是一种坚贞激越的爱情,写出了男孩与玫瑰之爱的壮美。此外,男孩的粗暴,不是邪恶的,而是出自于年少无知,缺乏对于生活和爱情的经验。所以魏德圣自始至终把《野玫瑰》当做影片的主节奏的意图就十分明显了,即把那些所谓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淘汰者,或者说失败者统统置于这样一个重新自我找寻和定位的语境中,去找寻“自我与玫瑰”。

此时,我们更多的是联想到阿嘉与友子的爱情,阿嘉犹如歌德诗歌中的男孩,看到娇艳欲滴的玫瑰,欲采摘,而玫瑰也不甘示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刺痛了男孩。于是影片的前半段阿嘉与友子一直是以针锋相对出现的,这是第一组对比。

接着中孝介用日文唱出第二段《野玫瑰》那种“悲伤又美好”的氛围,继续沉浸其中。这时,镜头带到已经年迈的友子身旁,她转身发现了身旁的木盒,打开,年轻时如天堂般在海边嬉戏,对着爱慕之人的灿烂笑容瞬间浮现眼前,她拿起泛黄的情书阅读。

而这之后,《野玫瑰》始终没有回复到中文,取而代之的是由一段儿童合唱团将这种残酷发挥到了极致。镜头回到了1945年的基隆港,小岛友子穿着白色的毛衣、戴着白色的针织帽,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已经相约私奔的日籍老师。但直到船笛响起,船就要离开港口时,她最终还是发现了,有一个萎缩的脑袋胆怯地低垂着。她的嘴角开始抽搐,不可置信的眼泪即将落下。**落幕,《野玫瑰》在童声歌唱中再一次响起。

听着片尾那首《野玫瑰》,看着友子发现老师后紧咬着嘴唇,眼泪夺眶而出的场景时,我们想到了在某种诱惑,某种冲动和某种尘埃落定后,两败俱伤的惘然,这也正是“男孩与玫瑰”的最后隐喻:男孩受到了刺痛后依然没能占有玫瑰,而玫瑰即便怎样防备怎样刺痛男孩,最终也难逃被采摘的宿命。

但好在《海角七号》不仅仅停留在“两败俱伤皆惘然”这样一个层面上,而是呈现了在这种“两败俱伤”后怎样去疗伤与寻找自我,将美好摧毁后再重新建立另一个美好上。就像男孩初遇野玫瑰,但最后仍将面对人间的现实与残酷。剧中人的感情往往都是落寞的,劳马受到妻子离世的创伤后无法面对、水蛙始终不能挣脱暗恋也好明恋也罢的有夫之妇的现实困境,最令人动容的是明珠抱着大大在海边用日文唱歌的场面等等,这一批小人物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男孩与玫瑰”最终的自我救赎与疗伤。

导演魏德圣说,影片最后的场面是整部**的原点,是爱情遗憾的开始。一个80岁的老人收到她初恋的情书,她头脑里浮现的已经不再是对负心老师的种种抱怨,而是青春年少的种种美好和自己钟爱的情人……

1、《美丽的磨坊少女》

舒伯特在创作之时,赋予每一个角色固定的调性。例如小溪流用G大调表示,这条溪流引他进入一个爱情的漩涡,听过他的低声细诉,也提供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心情愉快时表现磨坊用C大调,哀伤时则用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描述爱情的幸福时一定是A大调,猎人的出现则用C小调。

2、《野玫瑰》

《野玫瑰》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舒伯特一生作品甚丰,仅艺术歌曲就有643首,被誉为“歌曲之王”。「野玫瑰」这首诗歌因其意境优美,将其谱曲的作曲家很多,其中以舒伯特 music 及威纳(H Werner) music 所作二曲最为有名,亦流传最广。

3、《美丽的磨坊少女》

舒伯特在创作之时,赋予每一个角色固定的调性。例如小溪流用G大调表示,这条溪流引他进入一个爱情的漩涡,听过他的低声细诉,也提供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心情愉快时表现磨坊用C大调,哀伤时则用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描述爱情的幸福时一定是A大调,猎人的出现则用C小调。

4、《未完成交响曲》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

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5、《音乐的瞬间》

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此曲据说是1827年舒伯特在格拉茨之旅归来后所创作的,是1828年出版的《音乐瞬间》六首乐曲中的第三首。

关于这首曲子,有这样一段传说: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随后他才知道这其实正是这位朋友记下的他本人即兴弹奏过的作品。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舒伯特有着很高的即兴创作能力。这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

—美丽的磨坊少女

—野玫瑰

—美丽的磨坊少女

—b小调第八交响曲

—音乐瞬间

“野玫瑰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是歌曲《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中的歌词。

《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是杨友友演唱的歌曲,于2023年2月24日发行,收录于同名专辑《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中。杨友友,华语女歌手,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那就错过》、《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

这首歌曲表达了一个人的情感受困、只想得到关爱和理解的心情。歌曲的歌词中,野花就是象征着这种情感状态的人,而玫瑰则代表着那些拒绝或无法理解野花情感的人。歌曲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对别人用心倾听,关注他人情感需要,不要在他们最需要关注的时候离开他们。

《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歌词欣赏

再怎样努力的丑小鸭,变成天鹅也只是在童话,我将漫山遍野开满了花,等你好多春秋和冬夏,放弃了一直呵护我的沙,相信你可以陪我到天涯,脸红过后只剩下红着眼掉泪花,爱过也恨过的我就像一个笑话,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原来你和我只是短暂的相拥,掏了心拼了命也没能让你感动,把我留下吹冷风到千疮百孔,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

她什么都没做就赢走你心动,托了情付了爱却换来彻骨的痛,寒透的心再不能解冻,放弃了一直呵护我的沙,相信你可以陪我到天涯,脸红过后只剩下红着眼掉泪花,爱过也恨过的我就像一个笑话,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原来你和我只是短暂的相拥,掏了心拼了命也没能让你感动,把我留下吹冷风到千疮百孔,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

“野玫瑰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是歌曲《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中的歌词。

《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是杨友友演唱的歌曲,于2023年2月24日发行,收录于同名专辑《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中。杨友友,华语女歌手,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那就错过》、《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

这首歌曲表达了一个人的情感受困、只想得到关爱和理解的心情。歌曲的歌词中,野花就是象征着这种情感状态的人,而玫瑰则代表着那些拒绝或无法理解野花情感的人。歌曲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对别人用心倾听,关注他人情感需要,不要在他们最需要关注的时候离开他们。

《野花做了场玫瑰花的梦》歌词

再怎样努力的丑小鸭

变成天鹅也只是在童话

我将漫山遍野开满了花

等你好多春秋和冬夏

放弃了一直呵护我的沙

相信你可以陪我到天涯

脸红过后只剩下红着眼掉泪花

爱过也恨过的我就像一个笑话

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

原来你和我只是短暂的相拥

掏了心拼了命也没能让你感动

把我留下吹冷风到千疮百孔

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

她什么都没做就赢走你心动

托了情付了爱却换来彻骨的痛

寒透的心再不能解冻

放弃了一直呵护我的沙

相信你可以陪我到天涯

脸红过后只剩下红着眼掉泪花

爱过也恨过的我就像一个笑话

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

原来你和我只是短暂的相拥

掏了心拼了命也没能让你感动

把我留下吹冷风到千疮百孔

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

她什么都没做就赢走你心动

托了情付了爱却换来彻骨的痛

寒透的心再不能解冻

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

原来你和我只是短暂的相拥

掏了心拼了命也没能让你感动

把我留下吹冷风到千疮百孔

野花做了一场玫瑰花的梦

她什么都没做就赢走你心动

托了情付了爱却换来彻骨的痛

寒透的心再不能解冻

《野玫瑰》。路边一朵红玫瑰是歌曲《野玫瑰》,是由三地国小排湾儿童合唱团演唱的一首歌。《野玫瑰》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舒伯特一生作品甚丰,仅艺术歌曲就有643首,被誉为“歌曲之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03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