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介绍下才女林徽因的生平?

能否介绍下才女林徽因的生平?,第1张

1904年

6月10日,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住宅。

原籍福建闽侯,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为政知县候选,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他资助青年赴日留学的学生,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祖母游氏,生有子女七人。

徽因父林长民(1876年生),字宗孟,为孝恂长子,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早稻田大学,习政治法律;叔林天民(1887年生),字希实,早年亦留学日本,习电气工程;大姑林泽民,嫁王永昕;二姑生一女后去世;三姑林嫄民,嫁卓定谋;四姑林丘民,嫁曾仙舟;五姑林子民,嫁李石珊。

徽因之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冈革命烈士。

1909年

是年,迁居蔡官巷一宅院,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等居此,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

1910年

是年,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善诗文、工书法,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创办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并任校长。

1911年

是年,祖母游氏因心脏病逝世于杭州。

是年,武昌起义后,林长民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传辛亥革命。

1912年

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长民为福建代表,任参议院秘书长。并与汤化龙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

4月13日,正式成立"共和建设讨论会",拥在日的梁启超为领袖,电其归国。

10月27日,将"共和建设讨论会"、国民协会等团体合并,林长民参与组织民主党。

是年,林长民住北京,全家由杭州移居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们人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并侍奉祖父。

1913年

是年,林长民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母亲何雪媛(1882年-1972年,林长民第二夫人,浙江嘉兴人)带妹妹麟趾(后夭折)去北平,住前王公厂旧居,徽因留沪。

是年,林长民与第三夫人程桂林(上海人)成婚,一说1912年。

1914年

是年,林长民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全家迁居北京。

祖父林孝恂因胆石症病逝。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妹燕玉。

1915年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弟桓(现在美国俄亥俄美术学院任院长)。

1916年

4月,袁世凯称帝后,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红道路,林长民仍留北京。

5月,林长民去津,又同二娘程桂林回京。

秋,举家由津返京。

9月,在梁启超支持下,林长民参加并组织"宪法研究会。"

是年,林徽因与表姐们同人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弟恒。

1917年

张勋复辟,全家迁居天津,惟徽因留京。后徽因同叔叔林天民至津寓自来水路,诸姑偕诸姊继至。林长民由宁归,独自回京。

7月17日,因支持段棋瑞讨伐张勋复辟,林长民被任命为司法总长

8月,举家由津返京。

11月15日,"安福系"崛起,林不再受重视,辞司法总长之职。

1918年

3月24日, 林长民与汤化龙、蓝公武赴日游历。家仍居北京南长街织女桥,徽因自信能编字画目录,及父归,阅之以为不适用,颇暗惭。但徽因料理家事,屡得其父褒奖。

是年,认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是年,成立国际联合协会中国分会,林长民是发起人之一,任协会总干事,为国联事务常住欧伦。

1919年

是年,林长民任巴黎和会观察员,著书立说,抨击亲日派,反对日本承认德国在华权益。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弟暄。

1920年

春,林长民赴英讲学,林徽因亦随父去读中学。

3月,林长民赴瑞开国联会,由法去英,居阿门二十七号

7月,林徽因随父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9月回伦敦,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

9月24日,徐志摩由美到英。

10月上旬,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1年

8月,徽因随柏烈特全家赴英南海边避暑。林长民独居伦敦。

9月14日, 租屋期满,因归期延至10月14日,徽因借住柏烈特家,林长民住他处。

10月14日,徽因随父由英赴法,乘"波罗加"船归国。

11、12月间,林长民、林徽因抵上海,梁启超派人接林徽因回北京,仍进培华女中读书,林长民暂居上海。

1922年

在培华女中读书。

3月,徐志摩赴柏林,经金岳霖、吴经熊作证,与张幼仪离婚。

春,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

9月,徐志摩乘船回国,10月15日抵达上海,不久北上来京,林、徐暂告不欢。

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弟垣。

1923年

在培华女中读书。

春,新月社在西单石虎胡同七号成立,林长民、林徽因等参加并祝贺。

5月7日,梁思成带梁思永骑摩托车去追赶"国耻日"游行队伍,至南长街口被一大轿车将左腿撞断, 住协和医院。彼时林徽因到医院探望。7月出院后,终身留下残疾。

是年,林长民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曹锟贿选总统时,他在沪参与反直运动。

是年,林徽因经常与表姐王孟瑜,曾语儿参加新月社俱乐部文学、游艺活动。

是年,林徽因毕业于培华女中,并考取半官费留学。

1924年

4月23日, 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在日坛草坪讲演,林徽因搀扶上台,徐志摩担任翻译。文载:"林**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一时成为京城美谈。

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林徽因、徐志摩等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演出前,林徽因饰一古装少女恋望"新月",以示新月社组织的这场演出活动。

泰戈尔在京期间,由林徽因、徐志摩等陪同,前往拜会了溥仪、颜惠庆。

6月,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同往美国留学,7月7日抵达绮色佳康奈尔大学。

林选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梁选水彩静物画、户外写生和三角。

9月,结束康校暑期课程,林、梁同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

同月,梁思成母亲李惠仙病故。

是年,"有几个月(林徽因、梁思成)在刀山剑树上过活。比城隍庙十五殿里画出来还可怕。思成后来忏悔了。"

1925年

在宾大学习。

1月18日,林徽因与闻一多等在美参加"中华戏剧改进社"。

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通电张作霖,林长民受邀为"东北国民车"政务处长。

12月24日,郭部兵败,林长民被流弹击中,死于沈阳西南新民屯,年49岁。

1927年

9月, 林徽因结束宾大学业,得学士学位,后转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

12月18日,梁启超在北京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礼"。

1928年

3月,结束舞美学业。

3月21日,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

9月, 梁思成、林徽因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为主任、教授。林徽因回福州探亲,受到父亲林长民创办的私立法政专科学校同人欢迎和宴请。

11月,梁启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赶赴北京。

1929年

1月19日,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

8月, 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是年,张学良以奖金征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

1930年

秋,徐志摩到沈阳,劝林徽因回北平治病。

12月,林徽因肺病日趋严重,协和医院大夫建议到山上静养。

1931年

3月, 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

9月, 梁思成、林徽因应朱启钤聘请,离开东大,到中国营造学社供职。梁任法式部主任,林为"校理"。

秋,林徽因病愈下山。

11月19日,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

同日,徐志摩为听林徽因学术报告,乘机遇雨触济南党家庄开山身亡。

11月22日,林徽因、梁思成得悉徐志摩坠亡,即以铁树、白花编制小花圈,梁思成随与金岳霖、张奚若赶到徐遇难处处理后事。

同月,由林徽因等主持,在北平为徐志摩举行追悼活动。

12月7日,发表散文《悼志摩》。

1932年

元旦、正月初一,分别两次致胡适信。

6月中旬,林徽因再次到香山养病。

夏,林徽因、梁思成去卧佛寺、八大处等地考察古建筑,并发表《平郊建筑杂录》。

7月至10月,作诗《莲灯》、《别丢掉》、《雨后天》。

8月,子从诫生。意为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

是年,在一次聚餐时林徽因结识美籍学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

1933年

是年,林徽因参加朱光潜、梁宗岱举办的文化沙龙,每月集会一次,朗诵中外诗歌和散文。

秋,林徽因与闻一多、余上沅、杨振声、叶公超等筹备并创办了《学文》月刊。

9月,林徽因同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去山西大同考察云冈石窟。

10月7日,发表散文《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11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去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筑。

11月18日,发表诗《秋天,这秋天》。

同月,林徽因请萧乾、沈从文到北总布胡同谈《蚕》的创作。

12月,作诗《忆》。

1934年

1月, 中国营造学社出版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林徽因为该书写了绪论》。

2月、5月,发表诗《年关》、《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年初,为叶公超主编的《学文》月刊一卷二期设计了富有建筑美的封面。

夏,林徽因、梁思成同费正清夫妇、汉莫去山西汾阳、洪洞等地考察古建筑。

9月5日,发表散文《窗子以外》。

10月,林徽因、梁思成应浙江建设厅邀请,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之后又去浙南武义宣平镇和金华天宁寺做古建筑考察。

1935年

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合著《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

6月,发表诗《吊玮德》,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一、钟绿,二、吉公》。

10月,作诗《灵感》、《城楼上》。

11月19日,发表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冬,林徽因经常与费氏夫妇到郊外练习骑马。

1936年

1至11月, 发表诗《深笑》 、 《静院》、《风筝》、《记忆》、《无题》、”题剔空菩提叶》 、 《黄昏过泰山》、《昼梦》、《八月的忧愁》、《冥思》、《空想外四章:你来了、"九一八"闲走、藤花前、旅途中》、《过杨柳》、《静

坐》;散文《蛛丝和梅花》、《究竟怎么一回事》;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三、文珍》。

5月28日, 林徽因、梁思成等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及山东历城、章邱、泰安、济宁等处作古建筑考察。

9月,担任《大公报》文艺作品征文评委。

10月,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的宣言》中,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日救亡八项要求,林徽因为文艺界发起人之一,并在宣言上签名。

是年,选编《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并为之作序。

1937年

1至7月,发表诗《红叶里的信念》、《十月独行》、《时间》、《古城春景》,《前后》、《去春》;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模影零篇:四、绣绣》。

是年,任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编委。

是年,林徽因、梁思成应顾祝同邀请,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维修计划,同时还到西安、长安、临潼、户县、耀县等处作古建筑考察。

7月, 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纪玉堂赴五台山考察古建筑,林徽因意外地发现榆次宋代的雨花宫及唐代佛光寺的建筑年代。

7月12日,林徽因一行到代县,得知发生"卢沟桥事变",于是匆匆返回北平。

8月, 林徽因一家从天津乘船去烟台,又从济南乘火车经徐州、郑州、武汉南下,9月中旬抵长沙。

11月下旬,日机轰炸长沙,林徽因一家险些丧生。不久,他们离开长沙,经常德、晃县、贵阳、镇宁、普安、曲靖到昆明。

1938年

1月, 林徽因一家住昆明翠湖前市长巡律街住宅,不久,莫宗江,陈明达、刘志平、刘敦桢也到昆明,经与中美庚款基金会联系,组建营造学社西南小分队。

是年,作诗《昆明即景:一、茶铺,二、小楼》。

1939年

年初,因日机轰炸,林徽因一家搬至郊区龙泉镇麦地村。

2月5日,发表散文《彼此》。

6月28日,发表诗《除夕看花》。

冬,梁思成、刘敦桢等去云南、四川、陕西、西康等地作古建筑考察,林徽因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

1940年

初冬,营造学社随史语所入川,林徽因一家亦迁四川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不久,林徽因肺病复发,从此抱病卧床四年。

1941年

在李庄镇。

春,三弟恒在对日作战中身亡。

1942年

在李庄镇。

春,作诗《一天》。

是年,梁思成接受国立编译馆委托,编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为写作《中国建筑史》抱病阅读二十四史,作资料准备。她写了该书的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并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

11月4日,费正清、陶孟和从重庆溯江而上,去李庄访问林徽因、梁思成。

1944年

在李庄镇。

是年,作诗《十一月的小村》、《忧郁》、《哭三弟恒》。

是年,费慰梅到李庄访问林徽因。

1945年

在李庄镇。

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

是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思成,徽因将不久于人世。

1946年

2月, 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住唐继尧后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与张莫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

7月31目, 同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

10月,梁思成应聘赴美耶鲁大学作访问教授。

11月24日,发表散文《一片阳光》。

是年,作诗《对残枝》、《对北门街园子》。

1947年

夏,饱经欧战浸染的萧乾,由上海来清华园探望林徽因,二人长谈七年来各自的经历。

是年,作诗《给秋天》、《人生》、《展缓》、《病中杂诗·小诗(一)、小诗(二)、写给我的大姊、恶劣的心绪》。

12月,做肾切除手术。

1948年

2月18日,作诗《我们的雄鸡》。

2至5月,发表诗《空虚的薄暮》、《昆明即景》、《年青的歌》、《病中杂诗首》、《哭三弟恒》。

11月, 国民党当局迫使北平高校南迁。 清华园展开反迁校斗争,林徽因说:"我们不做中国的'白俄'。"

是年,大军攻城前夕,张奚若带两名解放军到林徽因家,请梁、林划出保护古建筑目标,为此深感新政权对他们的信任。

是年,叔林天民故。

1949年

北平解放,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2月,为百万大军挥师南下,与梁思成等编印《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春,送女儿再冰参加南下工作团。

7月, 政协筹委会决定把国徽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等七人参加设计工作。

1950年

6月,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设计的国徽图案完成并在中南海怀仁堂评选,经周总理广泛征求意见,清华小组设计图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

6月23日,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

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国徽图案命令。

是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是年,妹燕玉故。

1951年

是年,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 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 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

员欢迎。

1952年

是年,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5月,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

是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

10月,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

是年,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江丰在美术家协会的报告上,对林徽因和清华小组挽救景泰蓝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54年

6月,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秋,林徽因不抵郊外风寒,由清华园搬到城里去住。不久,因病情恶化住同仁医院。

1955年

4月1日6时20分,病逝于同仁医院。

4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

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参考资料:

<林徽因传>

来源:“林徽因纪念馆”网站

民国时期的女性,常常被人拿来做比较,比如林徽因与陆小曼、与冰心、与张爱玲等等。

然而在这些出色、优秀、一身才华的民国才女之中,林徽因虽然多受后世褒扬,但她却是比较早离世的一个,林徽因去世那年才51岁。

这样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对感情知进退的人,为什么却没能像冰心那样笑到最后,值得人们去反思。

01

林徽因从小到大,人生经历十分曲折。虽然不及张爱玲那般凄惨,但也诸多隐忍。相比张爱玲“出名趁早”的彻底爆发,林徽因却一生按部就班,没能释放自我。

林徽因的家庭在当时,和冰心一样是名门望族,冰心的父亲任命于海军的次长,而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在当时的北洋政府还拥有着一个司法长的职位。

但和冰心不同的是,林徽因是一个庶出的女儿,她的母亲是一位继室夫人。而父亲林长民还有一个姨太太,他非常疼爱这位姨太太,因为她为林给林徽因的父亲生了四个男孩一个女孩。

在林徽因很小的时候,就看见父亲和母亲经常吵架,这种画面直接影响了她幼小的心灵,这导致林徽因比别人更加的谨慎和勤奋。林徽因多年努力,好不容易让父亲喜欢上自己,并且还带她出国,但这种幸福的日子却并没有过得太久,因为父亲参与了张作霖和郭松龄之间的争斗,结果战败,最终林长民中弹身亡。

童年时代的林徽因和母亲一起住在破落的后院,眼见母亲从富家**变成民国怨妇。林长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只有二十一岁,虽为长女,却无力支撑起这个家。幸好有未来的公公梁启超愿意资助她,不过在美国期间,她还是过半工半读的生活,为了生计还曾去餐厅洗盘子,忙得忘了时间的时候,她曾一度喝冰凉的自来水充饥,这段时期的辛苦劳累也和林徽因后期的病弱有着重大的关系。

02

林徽因16岁那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投身建筑事业的志愿后,一生都在为这个梦想,不懈耕耘。

在她和梁思成初识时,梁思成尚未确认志向,曾想子承父业学习西方政治,但被林徽因对建筑的高谈阔论影响改变了主意。在谈婚论嫁时,林徽因也以梁思成必须与自己到美国学习建筑为条件,这也对梁思成一生的立志起了关键作用。

她对自我理想和实现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远万里赴美国留学,却得知建筑系不招女生。她便“曲线救国”,在美术系注册,但选修了建筑学的全部课程。她全身心投入课业,优异的成绩使她成为课程助教。

在接受美国一家报纸的采访时,林徽因自信地说:“我要带回什么是中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学成归国,她与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建建筑系,将留学时的经验用于学校。林徽因还设计了东北大学“白山黑水”的校徽。

林徽因早年患肺疾,抗战期间颠沛流离,病情加剧为肺结核。但哪怕身患重疾,她依然与梁思成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尤其是骑着毛驴寻觅到佛光寺时,身体羸弱的林徽因,亲自爬上长梯测量。当时终日奔波,仅有三个馒头充饥,晚上住宿的条件很差,因受臭虫、蚊子的干扰,他们常常是无法入眠。

虽然林徽因一直身体不好,但是她却一直在为中国的建设忙碌着。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虽然我妈当时已经因为病重,躺在病床上,但是她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却一点都没减弱,就连她病危之时,想的依然是抗战之后,怎样建设中国,她想到了廉租房……

03

林徽因除了大家看到的温婉外表,骨子里她还是个个性鲜明、争强好胜、疾恶如仇的人。她的身上有近代中国女性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坚毅。

林徽因生于1904年,死于1955年,在她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在那些动荡不安的年代,她个人的命运紧紧地和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三十年代,林徽因的生活条件相对富足,在那样的情况下,她为了钟爱的古建筑研究事业奔波,没有享受到什么生活。

抗战期间,林徽因主动随丈夫一起携全家南渡逃亡,并无任何抱怨。国难当头,她认为个人吃苦受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逃亡途中,梁家不仅缺衣少吃、贫困交加,还经常遭受空袭带来的死亡威胁。对此林徽因并不以为然,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她说:“我们太平时代的考古事业,现时谈不到别的了,在极省俭的法子下维护它不死,待战后再恢复算最为得体的办法。个人生活已甚苦,但尚不到苦到‘不堪’。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租到两间屋子烹调,课子、洗衣、铺床,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中间来几次空袭警报,生活也就饱满到万分。”

林徽因脾气不好,她的侄儿也有说过,那时候一大家子住在一个院子里,林徽因与梁思成时常吵架,梁思成总是吵不过,要么就是沉默不语。林徽因的外甥女后来也说:“二舅妈心直口快,是刀子嘴豆腐心的那种。”可见林徽因性格并不像她的外表看上去那样,就连林徽因的孙子梁鉴也公开说过:“林徽因有些大**脾气,心直口快,我爷爷不容易”。

而也正是这种黑白分明的个性,让她对自己做人做事都有很高的要求,以致于没能有爱惜自己的身体,生活中也从未从个人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

04

王朔曾经在《致女儿的书》一书中,表达了对原生家庭、对母亲疏忽亲子关系建立的怨气。

他甚至认为妈妈有病,是个人格不健全的人。王朔总结说,我父母那一代人,他们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知道教育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别犯法,别给社会添麻烦,别给她丢人,这就是她的爱。

然而,王朔的母亲的行为方式,并非是她个人的问题,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和王朔的母亲一样,林徽因也是这样一个人,在她如何教育儿女方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一个女性,她为什么要这么拼,两个人都如出一辙。

王朔的母亲是个走出家庭的独立女性,也就是新中国建立后官方所极力赞扬的新女性。为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一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代价。她们接受了教育,有着独立的工作,和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但在这个过程中,母亲自己的身份认同却出现了严重的偏颇。新中国建立以来女性的地位看起来是提高了,这种官方所推崇的男女平等,实际上是以女性向男性认同代替了女性对自己身份的清晰认知。

王朔母亲这样的革命新女性以丧失掉女性的特质为代价而成为新女性。这样的新女性在意识形态的鼓励下,承担起与男性同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却是以放弃家庭为代价的,当然更无力去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同样,林徽因也十分憎恶别人以美貌提起她,美,似乎成为她身上唯一的弱点。林徽因曾说过:“真讨厌,什么美人、美人,好像女人没有什么事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

虽然这句话表面听来是不喜欢别人用外表来评价她、轻视她,但实际,林徽因也是极力的希望将这个社会能对男女持平等的看法,并极力希望用事业上的成就,来捍卫自己的独立自强的身份,然而,这种坚定背后,她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多年钻研建筑,和一群嗜烟如命的男人一起工作,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病入膏肓。

女性的独立、女性的坚韧与要强,显然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人的一生很长,以忽略了女性作为母亲的天赐的身份,为了事业断了和孩子的亲子情缘,或者以事业上做出成就,而忽略了对自身健康的照料都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05

林徽因的一生是伟大的,也因为美貌加持才情及事业心常被人津津乐道,但是这样的英年早逝,实在很难不让人痛惜。

有人用“天妒英才”来慰藉林徽因早逝带来的悲痛,就像那么有才华的张爱玲一生际遇坎坷一样,聪明伶俐之人却总是活的惨淡、死的悲凉。反观历史、似乎命运像有一种补偿机制一般,一个地方太好或者太坏,它总在其他方面给你一种平衡。

如果可以选择,你会做哪一种人呢?

命运来临的时候,人的意志也不是完全无力反抗的,命运的事我们无法把控,但是个人的意志却可以自己支配。

以上

郭松龄字茂辰,又字牧臣,辽宁沈阳人,陆军大学出身,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

早年曾入四川陆军小学,后东渡日本习军事,回国后,曾赴广州参加革命。从他这些经

历看,他不是个纯东北的土包子,当他回到奉天投效张作霖时,他既不是东北红胡子出

身,又不是从最低职位跟着张作霖往上爬,而是一个已有学历和经历,且曾到过四川和

广东的中级军官。

他在张作霖下面,先担任辽宁陆军讲武堂的讲师,张学良就是这个时期在辽宁讲武

堂念书。郭办事认真,他在讲武堂担任教官,每届假期期满,必亲自站在校门口监督,

如有学生回校过了规定时间,那怕是一分种,也要关禁闭,决不循情。据说少帅张学良

那时就对这位郭教官印象甚为深刻。郭为人正直,能打仗,也会带兵,张学良虽然年轻,

可是却能知人善任,对郭特别赏识。

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之深,在民国野史上可以大书特书,两人睡一张炕,在一间房

办公,郭一直是张的部下,张的副手,可以说郭的决定就是张的决定。张时常说:“郭

松龄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推心置腹,信人不疑,而郭对张则死心拥护,

真是相得益彰。正因为两人关系太深,所以当郭倒戈后,使张学良在他父亲面前简直无

法交代。

这可由张作霖给李景林一通电报证明。当郭松龄倒戈通电发出后,李景林也响应郭,

自天津给张作霖一电请张下野,把东北交给少帅,张复李景林电说:“你如出关,我拱

手相让。我与张学良今生父子,前世冤仇。”从这句话中可见张老将痛心之深。

张学良、郭松龄之间,不只是相知,而且相谅。郭为人胸襟狭窄,不能容物,性又

燥急,求好心切,张学良都能容忍。两人时常争得吵架,吵完后就抱头痛哭。凡事如果

张学良坚持,郭最后终是服从。

张学良欢喜读中国古书,两人在一间房内,郭见张一天到晚抱的是线装书就生气,

有一天把那些四书五经一齐撕了,狠狠地说:“读这些有什么用?”郭读的是比较有新

知识的书,张学良也气了,伸手就把郭的书箱扔在院子里,两人又跳又吵,最后大哭一

场。

第一次奉直之战,奉军被逐出关,张老将埋首练新军,在沈阳成立陆军整理处,老

将自兼总监,姜登选和韩麟春担任副监,可是实际的练兵工作在郭松龄手中。

第二次奉直战前,有张学良、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四人义结金兰之说,四人向

张作霖表示,此次入关打一场好仗,只许赢,不许输,请张给他们充足的粮饷弹药;四

人且强调击败直军后,不抢地盘,不做督军。这四人变成了奉军中新起的四大金刚。

奉军入关,直系垮台后,李景林的部队占领了天津,天津是直隶督军所在地,李景

林自然不肯把已经到口的肥肉吐出,他首先就扬弃了在关外时的诺言,一心设法如何让

张给他直隶督军。

可是,张作霖早在关外就把这位子答应了直系要角王承斌。王虽是直系,但却是东

北人,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败退出关,吴佩孚命王承斌率军追击,王在山海关适可而

止,张作霖因此对王感激。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王暗中亦未支援吴佩孚,所以张作霖答

应把直督一席给王。

张王的默契,李景林自然知道,可是占领天津的,是李景林的部队,近水楼台先得

月,他占了很多便利。当张老将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天津时,天津著名的曹家花园便成

了张作霖的帅府,警戒的责任也落在李景林手中。

张作霖一到帅府,便一叠声叫人找王承斌,而王承斌却始终不见应召,张心想也许

王是直系,直系垮台,他不好意思来见。他没想到都是李景林在作梗,李既然知道老将

答应过把直督给王承斌,就使尽了力气,不让王见到张,只要老将找不到王,就不会发

表王的直督。他命令他的警戒部队,在王的座车驶往帅府时加以阻拦。王承斌果然施施

然而来,可是他的座车却无法通过赴帅府的路。王做梦也没想到是李景林的花样,还以

为是老将不见他。

不知道李景林做了些什么手脚,张作霖竟然答应了他出任直督。由于李景林食言而

肥,破坏了当年关外的承诺,所以张学良、郭松龄和张宗昌都对李不满。郭松龄嚷着说

要杀李景林。当张学良把这些不满向他父亲陈述时,老将却很轻松地回答:“哦,是这

么一回事吗,我已答应李景林了。”老将既然有了言语,大家还敢讲什么。

奉张这次入关,显然对于国内政局有了更多的兴趣,当他和冯玉祥划分势力范围时,

他得到江苏、安徽、山东、直隶四省,于是就着手安排这四省的督军人选。他有一个先

决的肯定,就是不让他的把兄弟们入关,因为人家都笑他们是红胡子出身,都是些强盗

绿林,为了减除国人的恐惧,他对这四省督军的任命特别考虑。当时,郭松龄有一个拟

议,他不反对大家做督军,只是对于择人择地有意见。他认为直隶是近畿,应该由少帅

张学良担任督军。至于江苏可由张宗昌,张宗昌不是奉军正统,他的军队有白俄,也有

吴佩孚的败军,是道道地地杂牌部队,他与江苏还有一点历史渊源,早在冯国璋任苏督

时,张曾做过冯的副官长。由张宗昌做江苏督军的意见,张老将似乎也同意,所以才有

由张宗昌率兵护送卢永祥到江苏赴任的命令。至于李景林,郭则主张派为由东督军,姜

登选为安徽督军。郭表示自己仍旧辅助张学良,同时勤练军队。

郭的意见没有被张老将接受,李景林督直在天津会议后成为定局,接着14年4月张宗

昌督鲁,9月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这一连串命令使郭均为之不快。郭曾对左右说:

“真是可笑,摇鹅毛扇的军师跑到第一线去挡头阵,简直不知这是什么安排?”

这样的人事安排,在郭看来是不合理的,有战功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褒赏。郭在奉

系中是陆大派,而杨宇霆和姜登选则是士官派;士官派好像总是占上风,对郭来说是愤

愤不平的。

10月中旬,浙江督军孙传芳组织了五省联军向奉军进攻,杨宇霆在江苏不战而退,

不止退出上海、退出南京,而且退出徐州、退出蚌埠。若不是张宗昌在山东,奉军还不

知要退到什么地方。这时郭松龄正在日本观操,奉张急电召郭返,要他带兵进攻冯玉祥。

杨宇霆丧师失地,回到奉天仍然就任总参议,仍然大权在握,得到奉张的宠信,在

郭来说这简直是太不公平了。有人告诉他,当杨专车赴江苏就任督军时,那种排场简直

和张老帅的威风一模一样;可是当杨兵败失地回到奉天时,老将并不对杨有所处罚。因

此郭从日本回到天津,立即称病住进法国医院,他觉得奉军积习太深,张作霖脑筋太旧,

赏罚不公,恩信不立,这种领导方法是不会有前途的。

一个人先人为主,郭既然已和冯玉祥联系,自然对张老将的一切处置都会不满,不

要说有这些事实做根据,就是没有这些事实,也会找些来的。

郭松龄倒戈的最大背景,是由于郭和冯玉祥签署了一件密约,冯支持郭回师关外,

驱逐张作霖,做东北第一人。

郭为何会和冯联结?据说郭妻和冯妻李德全在北京同一时期念大学,气味相投,这

是一条线索。

可是郭冯联结却是在民国14年秋天日本观操时。那一年日本秋操,曾邀请奉军和国

民军各自选派军官若干人前往参观,奉军由郭松龄领队,国民军由韩复榘领队,双方在

东京均住在一处,因此接触的时间较多。郭的随员中有十九旅旅长高记毅,是郭在日本

陆军速成学堂的同学,力促郭和冯联合,并代表郭和韩密谈。

也许是郭松龄早有倒戈计划,要拉冯玉祥为奥援,所以郭向韩吐露了一个秘密,是

张作霖向日本乞援军火,以进攻国民军,他抵日本后发现此一秘密,大不谓然。他向韩

表示,如果奉军进攻国民军,他决不听命,且会倒戈相向。

这当然是一个极重要的消息,恰巧这时奉张确已布置对国民军用兵,急电召郭速返,

郭奉命匆匆离日,又和韩重申前言。韩复榘也感到兹事体大,遂亦由日本赶返冯玉祥驻

节的包头,向冯报告。冯怕郭有诈,所以他表示既然是郭提议,即请郭亲笔写一个东西,

类似条约,派两个亲信的人专程送来。于是韩复榘衔命驰赴天津,这时已是11月10日左

右,郭已返天津,称病住在法国医院。韩把冯的话转达给郭,郭便拟具一个亲笔条款,

以冯玉祥为甲方,郭松龄为乙方,李景林为丙方,由甲乙两方签字即生效,密约内容包

括:

(一)张作霖勾结日本帝国主义,擅订祸国条约,图进攻国民军,郭松龄誓死反对

(注:这是个捏造的理由,其实张作霖并未和日本签署条约)。

(二)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军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

(三)郭部出关后,专门开发东北,决不与闻关内之事。

(四)直隶、热河请划归李景林。

郭派他的亲信秘书李俞三(坚白)和他的三弟郭大鸣随韩复榘携密约到包头见了冯,

冯加了一条,就是郭的军队统称为东北国民军,然后就在密约上签了字。

郭、冯密约,李景林并未与闻其事,可是李和郭接近是事实,李在直隶受尽了国民

军的气,如果冯玉祥承认直隶是李景林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把热河划归李,当时军阀都

以扩充地盘为目的,李自然会和郭、冯合流的。

如果郭、李、冯真的合流,奉张的命运就未可知了。因为奉军的精锐全在郭松龄手

中,而奉系自从杨宇霆和姜登选在江苏、安徽撤退后,正是低潮时期,形势上的低潮遇

到突变就难以招架。

郭松龄签署了郭冯密约后,即于11月21日夜,由天津专车前赴滦州。

郭松龄起事前,在天津曾由他的秘书齐世英到黎元洪的官邸去邀请饶汉祥。饶身体

素不健康,一身是病,又出名的肮脏,他当时并不知郭要造反,邀请他写一篇大文章,

他表示天气太冷,自己身体太差,打算在开春后再应邀。刘把饶的意思回复了郭,郭送

了一万大洋,请饶务必前往。饶应承了,就由齐陪同到滦州。

郭松龄给张作霖的第一通电报,就是饶汉祥的手笔。饶的通电最大特色就是咬文嚼

字,堆砌许多艰涩的典故,难认的字。通电是要大家一看就懂,才有作用,而饶写的通

电,大家都难看懂。下面就是这道通电:

郭松龄之通电一(14年11月22日)

“(衔略)张上将军钧鉴:松龄渥承殊遇,擢长兼师,职在服从,义当报称。虎头

食肉,万里不辞;马革裹尸,死而无悔。何敢苟安求免,不恤孤恩。顾仰体钧座偃武之

衷,俯察辽民被兵之祸,治乱决无二门,仁勇不可两全,畏罪不言,负心更甚,窃为钧

座披沥陈之。连岁兴戎,现金告匮,钱钞滥发,价格日亏,外币潜乘,寰省殆遍。倚其

调剂,转与维持。刮我方输,易人废纸,血枯见骨,身没及颅。运转不灵,弥缝呈困,

推衍所极,必至无财。士兵苦战,将帅专圻,至于一卒,才折二昏,名为增饷,实同罚

俸。年丰母馁,岁暖儿寒,战骨已枯,恤金尚格。膺宗殄绝,嫠妇流离,衅钟舍年,藏

盖埋犬。此犹不若,抑复何辜?死无义名,生有显戮。推衍所极,必至无兵。军事迭兴,

赋敛日重,邑无仓廪,家无盖藏。强募人夫,兼括驴马,僵尸盈道,槁草载途。桀以逋

逃,骚扰剽掠,宵忧盗难,昼惧官刑,哀我穷阎,宁有噍类。推衍所极,必至无民。藐

兹三省,介处二邦,宝矿毡庐,森林卉服,侨民满路,牧马成屯,陆轨分张,海航密接,

朝发平壤,暮薄辽城,交通不周,责言猝至。入关竞逐,敝墓必枵,盗党生中,敌兵励

北,彼若自卫,宁复戍疆,推衍所极,必至无省。东省果失,北京必危。列强交争,共

管立定。禹甸腥臊,尧封涂炭。谁为祸始,驯至国亡。去岁曹氏攘国,浙省构兵,足冻

伤心,唇亡迫齿。钧座痛正气之不申,惧边人之将尽。钺旗所莅,壶浆咸趋。假使振旅

出关,安民保境,阳樊不取,有卫无侵,岂不渣滓七雄,粃糠五霸。顾乃勉循下意,遽

拂前衷,列阵淮流,耀兵江浦。比闾望燧而忧,刘镇闻风而警。将欲凭陵劲旅,混一寰

区耶?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或乃托命善神,自娱暮晚;或乃托

身联省,暂庇危机。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

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上者固祈百姓之与能,下者亦冀六王之均势。必欲鲸吞

西北,蚕食东南,方诅咒之不胜,岂讴歌之可有。试问辽阳鹤返,慨寄何如?鲁国鹃来,

衔哀奚若?欲致平成,宁非梦呓?将欲多据强圻,取偿军费耶?异族相争,何事不忍,

然日俄之谐,犒币未闻。德法之盟,载书终改。况此孑遗,敦非胞与。谓取之于邻省,

则赤地久荒。谓取之于京师,则白藏早竭。甚或借为口实,鬻我宗邦。所沾不过玉斝之

余,所累已胜铜山之重。狐缘虎视,鼋代猪亡。人盗其资,我负其咎。此其失计,岂待

申言。沪衅甫开,苏师先溃。皖继风靡,鲁复土崩。伏机发于群方,战线延于数省。夫

梦白蛇亘蜿于修路,则头尾难援。巨象跨于狭途,则腹背皆困。政府未令讨伐,反唱调

和。既属有名之师,复居难胜之数。钧座深虑颠危,力持镇定,不谓曳兵之将,独怀卷

土之心,必欲驱市从戎,倾巢赴敌,夷田庐于榛薮,殓队伍于沙场。松龄铜剑常鸣,铁

衣未解,万里之鹤,犹随降志,八尺之龙,久殷汗血。方重围之无惧,欲一胜以何难。

第以是孤军卷甲,长路馈粮,民有讟言,士无斗志。设使前逢坚壁,后遇奇兵,流马难

输,悬车莫渡,毕修之颈,方传赵帐。伍员之肉,岂慰楚军。钧座扬县蔡之余威,主治

吴之伟绩。十年错节,讵利器之易成。三载卧薪,犹痛心之未定。万一项王歌帐,李主

愁台,破竹之势忽成,绝株之忧将见。兴言及此,为愤何穷。松龄亲当戎路,熟察敌情。

钧座委以节旄,乡人托以子弟,收骨之悲,生何以对蹇叔,纳肝之惨,死何以见懿公。

盖自受命以来,无日不回肠欲绝也。昔者祁奚请老,内不避亲。曹璋代兴,下皆效命。

传之青史,播为美谈。汉卿(张学良)车长,英年踔厉,识量宏深,国倚金汤,家珍玉

树。干风云而直上,历雷雨而弗迷。松龄夙同袍泽,久炙光仪,窃愿遵命劻勷,竭诚翊

佐,更张省政,总制辽疆。收毁滥钞,蠲除苛税。严刃以除盗贼,厚廪以养士兵。实行

文治,以息强藩。优遇劳工,以消激党。黉舍矢于普及,宝藏期于尽宣。三省富强,四

邻和睦。钧座婆娑岁月,赏玩烟霞。全主父之令名,享令公之乐事。果箕裘而尽善,虽

脱丽以何妨。夫市朝不改,则农夫无辍米之忧。堂构相承,则部属无倒戈之罪。涂膏之

士,蹈白刃而复苏。槁项之民,临黄泉而更苏。松龄上酬推解,下拯创夷。博采群言,

更无他策。谨当扬旌东返,席橐上求,非得颔颐,宁甘碎骨。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

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等语,合行奉闻。伏希指

示!郭松龄叩。养亥。印。”

郭松龄通电之二

“天祸中国,内乱迭寻,同类相残,甚于仇雠,敦无人心?而竟出此。推原祸始,

不过一二穷兵黩武之人,为求一己之私欲,遂致残民以相逞。武力统一,已屡失败,效

尤有人,迷不知悟,兵连祸结,兵穷财尽,借债卖国,相因而至。睹国家破残之状,正

军人觉悟之时。松龄等忝列行间,未谙治理。祗知内乱不可以延长,战祸不可以久结。

有土诸公,以保境安民为上策。统兵大员,以安内御外为职责。去年榆关之战,血迹未

干,彼败者急于图报,固不惜国家安危。在胜者何可无餍,而不念人民之痛苦,兵燹何

事,而堪年年有此。特此联合宣告国民,东省健儿,向称强豪,忠爱一家,不让他人。

此次奉军主战者,惟一杨宇霆,因个人丧地之羞,不惜倒行逆施以求报复。松龄等为国

家之元气计,为东三省之安全计,请愿倡导和平,班师出关,要求万恶主战之杨宇霆即

日去职。推举张军团长汉卿为司令,以巩固三省之根本,发达三省之实业,保卫三省人

民为职志。并愿全国袍泽共谅斯旨,各卫其民休养生息,勿恃武力以相凭凌。倘有好乱

之徒,悍不知悔,敢侵及三省寸土者,松龄等力负其责,誓死相抗。正心正志,已在鉴

照。郭松龄率旅团长等同叩。(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郭松龄通电之三

“(衔略)松龄等此次主和罢战,班师出关,请将祸首杨宇霆即日罢免等情,业经

通电宣告,想蒙台览。惟对于杨宇霆祸首罪状仍有不能已于言者。查杨之为人,残忍性

成,阴险万状,排除异己,妬嫉老成。对于东北各军官,无论新旧,多被陷害,或遏抑

不使提升,或排挤使之去职。即如第一次奉直之役,对张都统叙五,事前则多方谗诟,

百计刁难。及事败之后,帅座俯念张都统勋劳,本拟嘱其回奉,乃杨则日夜离间,竭力

阻挠。致使张都统流落京津,沉冤莫白。其嫉害忠贤之事实,足见一斑。乃杨督苏之后,

遍树私党,滥用职权。苛敛民财,诛求无餍。到任未久,已搜括百余万元。舆论沸腾,

怨声载道。以致苏人言及奉军,无不切齿。及与浙军构衅,仓皇出走。置驻沪军于不顾,

遂使二师一旅惨遭杀戮,伤亡殆尽。其丧地丧师之罪,已擢发难数矣。及返奉之后,罔

知忏悔,仍积极主战,以冀雪其苏、沪之耻。值此国家多难,兵燹连年,财尽民穷,岂

堪再有战祸。松龄等关念危局,爱护和平,况当关税会议开幕之时,尤不应发生战事。

此次班师回奉,一俟将祸首驱逐之后,即行率同部曲,屯垦边境,以固国防。如有妄肇

兵戎,操戈同室者,松龄等即视同公敌,力与周旋。倘有包藏祸心,侵及三省尺疆寸土

者,更必视若寇仇,誓死共抵。区区愚忱,天日共鉴。郭松龄等同叩。(民国十四年十

一月二十七日)”

郭松龄致日本公使之备忘录(14年12月1日)

“北京日本使馆芳泽公鉴:此次敝军回奉,本意在顺纳民意,主持和平。对于外侨

生命财产,以及条约上之权利,极力尊重保护各节,业已叠电奉达,谅邀台览。惟是东

省与贵国比邻,经济关系,尤为密切。诚恐贵国商民或有不了解敝军行动之用意,群怀

疑虑,致有不安。特此敬请转达贵国居留官民,凡两国条约上之权利,一律尊重固不待

言。即一切贵国私人对于省政府经济契约或与敝国人民合办实业等项之合法事业,一律

照前继续有效。至贵国人士受政府及各机关雇佣者,亦均继续任用。况多数系龄旧交,

尤可照常任事,不必疑扰。惟在本军举事以后,抵奉以前,其军事期间如省政府或张氏

个人与外人所订一切新条约、契约,均不能承认为有效。再此,敝军旋省,如有抗拒义

师者,势不得不加挞伐。此种作战行为,亦纯系敝军内政问题,应请转达贵国政府通饬

所部官吏,严守中立,不得有供给金钱军械及一切便利军事之行为,致伤两国亲善之友

谊而失贵国公正之态度,且启敝国国民对贵国之疑虑。专此奉达,诸维鉴照。郭松龄。

东。印。(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冯玉祥于11月25日电张作霖,历数张的罪恶,劝张下野,为郭呼应。

冯的通电如下:

“万急,盛京张督办鉴:慨自江浙启衅,祸及直鲁,延逼京畿。风声所至,民怨沸

腾。阁下鉴于舆论之不容,故对外宣言,佯以退让为词,而暗中则节节进行,不遗余力。

重兵环境,迫我宣言。祥以关切之私,曾上寸笺,将阁下颠倒错乱之设施,逐一露披,

期望根本觉悟,借以维持大局,不致糜烂。讵意告者谆谆,听者藐藐。近复主持分途进

兵,再图扰乱长江。阁下何不思之甚,忍令生民涂炭,国本动摇,而不为国家人民一设

想耶?祥承阁下不弃,迭次欲与合作,用敢本君子爱人以德之意,凡人之所不敢言不忍

言者,为阁下一言,作为最后之忠告,请即平心静气一详察之。语云:得人者昌,失人

者亡。况共和国家,民为主体。不顾民生,焉能立国。乃自奉军入关,四出骚扰。因所

部有公取公用之实,致民间来要吃要穿之谣。试思军兴以来,阁下兵威所及之区,横征

暴敛,到处皆是,苛捐勒索,有家难归。凡所收入,多归中饱,军食告竭,重累人民。

民欲偕亡,岂能独乐。诵读古训,良足箴规。为阁下计,全国民情既已共弃,无民孰与

为治?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一也。此次沪案发生,全国人士奔走呼号,惟恐或后。盖鉴于

强邻之侵略无厌,吾民将无噍类。民之不存,国将奚托?阁下偏不注重民主,忍于为虎

作伥。纵容军队,解散学生,残害工人,此显为违人道之事。有稍具常识者,决不忍为。

阁下乃甘违众意,竟悍然为之而不顾,就令牺牲国家,亦所不恤。是诚全国人士所为痛

心疾首而一致声讨者。矧阁下不顾国家大计,轻举妄动,愚蠢无知,每一念及,辄为痛

惜。现在举国救亡,矢集一身。自宜引咎自责以谢国人,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二也。至若

民国成立,几于无岁无战,干戈不得幸免,症结所在,可以一言而决,曰帝制与共和之

思想冲突而已。阁下思想,始脱胎于张勋,继效法于项城。对于效忠于民国者,则看为

仇雠。赞成帝制者,则引为同调。所谓复辟以来诸战役,无一非阁下之一误再误,暗中

操纵,明为主持所酿成。其思想之腐旧,揆之现代新潮流,实有背道而驰之势。夫以德

意志之强盛,威廉二世之英武,其势力之雄厚,较之辽东三省,大小奚若?只以思想背

乎新潮流,遂至一蹶而不振。阁下应知大势所趋,误入歧途,不自警觉。倘再事前驱,

祸更难测。于身于国,两无裨益。此观察世界潮流,理宜及身引退者三也。综上三端而

言,而觉阁下对于中华民国建国之根本,既多轻视。则国计民生,焉能得所裨益。但为

阁下前途计,白山黑水,既系旧治之乡。猛将犀渠,复多识时之士。倘能本平民政治之

精神,毅然以三省政权,完全还之国民,则终老田园,晚景亦自足乐。较之徒争意气,

违反民情,而竞争雄长于一时者,其得失奚啻天渊耶?祥为爱惜国家计,爱惜三省人民

计,爱惜阁下及其左右英才计,谨贡片言,敬祈察之。冯玉祥。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085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