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人调护,自去经心。——《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大意:我们出门在外,没有人护理调养,所以我们自己要多多经心关照自己啊!
2、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大意:我们钟情于一个人,就算他长的丑也不会嫌弃。
3、人珍我弃、人弃我取。——《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大意:别人要的时候我不要,别人不要的时候我要。
4、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大意:粗茶淡饭,一生淡泊名利,没有必要去远游他方为生计劳累奔波。
5、情深不寿,寿则多辱。——《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大意:当我们过于沉迷和执着感情,这样注定不会太长久,而过于突出的人,势必会受到屈辱。
每个星座其实都是有前世今生的,那个每个星座的前世都是什么呢?
1、白羊座:岳飞
白羊座的人生之路往往比较多曲折,会经历大起大落,但是即使面对的困难再多,勇往直前的白羊也不曾放弃过,有时候他们的倔强让人佩服,但有时候也让人可惜,岳飞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为国奉献最后却身首异处。
2、金牛座:鲁肃
金牛座的人有远大的抱负和优秀的能力,但是往往因为太过老实、不争不抢而导致自己失去好的机会,鲁肃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默默无闻,谨慎过日子,最后却沦为平庸。
3、双子座:曹操
双子座是著名的双重性格,你永远猜不到他们在想什么,但是又不能否认他们突出的工作能力,《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就是这样子的角色,让人又爱又恨。
4、巨蟹座:诸葛亮
巨蟹座的人往往比较缺乏安全感,他们总是希望等到最佳的机会再出手,但是最后往往讨不到好处,小心谨慎又精于算计的性格和诸葛亮如出一辙。
5、狮子座:项羽
狮子座的人代表了权力,他们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但是太过固执和自负的性格往往导致他们吃苦头,典型的例子就是霸王项羽。
6、处女座:狄仁杰
处女座的人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于所有的事情都希望可以按计划执行,掌握在自己的手心,在做决定之前会理性分析结果,说的就是狄仁杰了!
7、天秤座:刘备
天秤座的人人脉关系非常好,往往能够利用这一点来招兵买马,成就自己的事业,刘备就是这样子的角色,他的社交能力突出,也许自身能力有所不足,但是有许多人愿意俯首称臣,助他成功。
8、天蝎座:朱元璋
天蝎组的人性格多疑,不愿意相信别人,他们的观察细致,往往能看穿别人的真实想法,朱元璋就是这样子的人,他的成功不是机缘巧合,也是有一定手段的。
9、射手座:唐伯虎
射手座的人像是一阵风,他们不喜欢被约束,追求自由和个人平等,对他们来说,充满冒险经历的人生才是多姿多彩的,就如同游戏人生的唐伯虎一样。
10、摩羯座:秦始皇
摩羯座是典型的奋斗型人格,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永远不满足,有比较大的野心,典型代表就是秦始皇——中国第一任皇帝。
11、水瓶座:李世民
水瓶座的人喜欢与众不同的东西,喜欢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追求创新的有趣的事物,李世民就是这样子的人,甚至古代他的思想超前,提出了很多创新手段。
12、双鱼座:李煜
双鱼座的人喜欢幻想,他们可能会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无法自拔,多愁善感是他们的标签。我国古代皇帝李煜就是这样子的角色,身处皇位却喜欢作诗,留下了许多作品,而且风格都比较悲伤、断肠。
1、不要说没体力,不要说对手肘子硬,不要说球太滑,你只需做好基本功。就算对手难缠,就算他小动作多,就算他嘴里不干净,你只需做好基本功。
2、其首选精致的猪肘子肉、山东大枣都为上乘原料,二者合烹为肴,相得益彰。
3、红枣煨肘肘子
是川菜烹调师善于烹制的风味菜之一
4、或者
更准确地说
我被肋骨挨的一肘子、外加耳边的呼喊吵醒了
5、在肘子凉亭里
割草者为巫医筛掉小鱼
6、施主,贫僧是来化缘的,请问有酱肘子么?炸鸡腿也行,善哉。
7、肘子以腕关节或肘关节为中心切下来的肉
比如说猪肉
8、我的饭来了
是甜点心和山羊肘子
9、穆大叔做的很好
一肘子把麦迪打醒啦
9、祝您造句快乐
天天进步zaojv!
10、卤鸭舌、焖乳鸽、扒鸡、糖醋鱼、水晶肘子等名菜摆满一桌时
高二皮开始向孙玉堂讲述自己见到蔡京的经过
孙玉堂大笑
并向他敬酒。
11、1987年东部决赛第四场
兰比尔冲抢篮板一肘子肘击在伯德的脖子上
连着下巴拐上去
伯德当场倒地。
12、她老人家亲手做的冰糖肘子、红焖鸡、狮子头、千层糕
给谁吃的没有我们这些爱吵架的儿女
二位老人半口也咽不下。
13、倘若有人用肘子招待饭食
足以说明贵客临门
因为日常的饮食常常只是黑面包和片状火腿。
14、只见我们可爱的小耿同志
坐在地上右胳膊肘子支着小便池子头枕着右胳膊
打着欢畅的呼噜酣然入梦了。
15、江团、黄骨鱼、大头鱼等
巴蜀酱肘子
特色汤底姓周的老板
开的主要做鱼的火锅店
名字就叫周渔府。
16、那条路有几处胳膊肘子弯
坡陡弯急lishixinzhi。
17、他们来到了一个肉摊前
“肘子多少钱一斤”。
18、随后
苏福星兄弟就用胳膊肘子顶队员
后来就有六七名男子将3名城管队员按倒在地上。
19、江团、黄骨鱼、大头鱼等
还有巴蜀酱肘子、特色汤底。
20、金孝负屈忿恨
一个头肘子撞去
那客人力大
把金孝一把头发提起
像只小鸡一般
放番在地
捻着拳头便要打。
21、宫保鸡丁木须肉,祝你健康又长寿;拔丝地瓜多放糖,愿你幸福万年长;松子玉米摊黄菜,愿你越长越可爱;东坡肘子红烧肉,不回信息是野兽!
22、你对我真的很好,把我当亲兄弟一样对待,对我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我要好好报答你。这不,我正吃红烧肘子呢,你快过来,快,过来帮我洗碗吧!
23、邻居每天粗茶淡饭,我吃泡面能加根火腿肠,都会开心一点。邻居每天炖肘子煎带鱼,那我这碗泡面就完全值得含泪下咽。这个邻居不一定要住在隔壁,他们在我生活的四处出没着。鲍鲸鲸
24、倒扣在案板上用快刀切成飞薄的大片儿
调好一小碗料汁
就可以成龙配套地上桌
让一家人享用醇厚中透着清爽的水晶肘子了。
25、全套二十四节气经典养生食品如白露甘薯饼、春分太阳糕、立秋肘子等
也首次以整体形象对外展示。
26、至于锅巴肉片“咸鲜微酸”
盐煎肉“干香滋润”
东坡肘子“质地软糯”
这些依靠舌尖上的味觉才能品出的细腻质感
同样是菜肴是否标准的重要参考。
27、那次
芬姐跟老板费了许多口舌
被老板骂了许多立场站歪了、胳膊肘子向下拐什么的
但总算为女同事们争取下了半年的假期。
28、周庄的风味食品周庄有许多特色小吃
最有特色的是沈万三爱吃的肘子和猪蹄
它起源于明代沈万三家
是用来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
当地叫万三肘子和万三蹄。
29、数百年磨合下来
老北京民间“八大碗”的菜单基本固定
即大碗三黄鸡、大碗黄鱼、大碗肘子、大碗丸子、大碗米粉肉、大碗扣肉、大碗松肉和大碗排骨。
30、宋清看着满屋菜色
有长白山人参炖老鸡
鄱湖银鱼丝
酒香椒盐肘子
菠萝古老肉
银耳木瓜冰糖水
海米珍珠笋。
齐帆齐微课主题打卡。
江南是我国五A 旅游 景区集中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她的美丽与富庶令世界赞叹。更是有着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美誉。
广义上,自古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等六省市,被统称为“江南”。
现在一般指在长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苏南及上海地区。广义上还包括江西北部地区、安徽南部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南自古以来有着天然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也有吟诗作画的才子佳人;更有商贾如云凸显经济发达的繁荣。
就连宁夏河套平原,因其经济发达也被称为:塞上江南。足以看出江南的知名度和繁华程度。
江南的美丽与富庶在唐宋时期,已赋盛名。
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奇山异石,曲径通幽,河流密布,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
周庄古镇是著名的水乡,有着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
沈家更是名扬天下的商贾巨富,特别在沈万三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就连皇上修路都要向他借款。
富足的沈家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现在只要去周庄古镇,沈家是一个必去的景点。
众多的江南天然造就的人间盛景,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留下千古名篇,给江南赋予了更多的意境。如:
唐代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宋代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还有江南四大才女:蔡文姬、班昭、卓文君、李清照,她们功勋卓著,甚至被拍成电视剧,家喻户晓。
吴侬软语更是甜到人的心坎里,特别是苏州评弹、上海沪剧,曲调婉转悦耳,流传至今,仍有广泛的受众。
江南的人说话就像唱歌一样,悦耳动听。特别是女人的柔美之声。即使吵架听起来都是那么好听。
我的一个文友说:大学入学时,下铺是扬州的同学,她的母亲来送她,听着她们娘俩的柔美侬语,她的心都化了。吸引着她毕业就到了扬州发展。
操着吴侬软语的江南美女、帅哥,征服了多少外地才子、佳人的心,执着于江南成长发展,安家定居。
江南的经济发展迅猛,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从2021年全国21届县域经济百强县统计数据显示:江南六省市占有61个 ,占比61%。
据第21届全国县域现代化发展质量基本指数A+优等级县市显示:全国共有51个,优等率273%,江南六省市占了43个,占比843%。
据第21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前100名县市显示,江南六省市占59个,占比59%。
2021年全国百强县前9名:昆山、江荫、张家港、常熟、晋江、慈溪、太仓、宜兴、长沙都来自江南。
江南的经济,毫无疑问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以上。昔日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已然遥遥领跑全国。
江南的山清水秀,风景的美丽,诞生了众多的五A级 旅游 景点,全国200多个,江南就有73个。
苏州园林、周庄古镇等景区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这些都是最好的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这里 旅游 观光、投资发展。
江南迅猛发展的工业企业兼顾了环保建设,继而确保了蓝天白云下的小桥流水人家,依然是美丽迷人的江南水乡, 旅游 的胜地。
上海更是成为国际经贸、金融、 旅游 、工业发展的大都市,领军江南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位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说:“无论是在国内的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旅游 ,还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活跃力、年轻力、创新力、可持续力,上海都有着不可或缺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全国很多省份的工业企业,因为环保而大批停产、转产的时候,江南却能美景、富庶二者兼顾,相得益彰。
这不能不让世人对江南,更加刮目相看。特别是对为江南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报以由衷的敬意了。
祝愿拥有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江南,蓬勃发展,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继续做出卓越的贡献。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特训营主题打卡,第25篇1507字,累计51530字。
在中国古代,许多行业都要求从业者在就业前要经过一定的专门训练。这种职业技能的习得,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家庭或家族式的经营,往往都
依靠这种方式传承技艺,并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故古代称工、商是“家其专业,以求利者”史籍中关于这类家传世业的记载很多,比如《太平广记》说北海人李清,
其家世代从事印染业,十分富有。又说洛阳官锦坊的李氏家族也是“世织绫锦”。陆游也曾说,南宋时亳州出产一种上乘轻纱,一州之内只有两家能织出这种纱,为
了防止技术外传。两家世世通婚,“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铀。唐人元稹《织妇词》中也说:“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民间极其注重
传统技艺的保密工作。除家传技艺外,拜师学艺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授技艺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师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从徒弟角度看,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无疑就意味着找到了一条谋生之道,即民间所言“一技在手,走遍天下”。这一点对于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来说尤其如此。所以,徒弟对师父往往十分恭敬温顺。并心怀感激之情。
在生活中,徒弟不仅要刻苦钻研所学技艺,而且要尽心尽力侍奉师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先生有命。弟子乃食”,“先生将息,弟子皆
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管子·弟子职》)这些规则就是师徒关系的真实写照。
平时,徒弟也必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任情任性,冒犯了师父尊严,比如,徒弟进了师父的家门后要垂手站立。不能随意落座;师父令其坐下时,不能背对着师父坐;告辞出门时应倒退着走等等,这些礼仪规范无不表现了徒弟在师父面前的谦恭温顺。
从师父角度看,收徒弟可以得到拜师礼,可获得廉价劳动力,技艺又可发扬光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而也愿意收徒授艺。但从另一方面说,旧中国经济不发达,
原料、市场、客户都很有限,招收徒弟又意味着培养了潜在的对手,甚至有可能危及自己的生计,即民间所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同行三分仇”。所以,
师父对徒弟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他们在意志力、人品、能力等各方面严格要求徒弟,很多时候甚至于百般挑剔,使徒弟过着如履薄冰一般的生活。同时,他们也非常
重视培养弟子的封建宗法观念,使弟子对自己终生感恩,不敢做出欺师灭祖之事。
因此,曲艺界中常常有“想要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的说法,在工匠界,也如此。但由于手工业的特殊性,二者之间又存在了很多不同之处。
中国匠人世代相袭,师徒相传的教育制度在历代出现了众多显赫杰出的人才。例如宇文恺(555~612年)是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出身于武将功
臣世家,官至工部尚书,负责规划和主持兴建了隋首都大兴城(唐改称为长安城)和东部洛阳城及其宫殿衙署。还主持修建了隋的宗庙、离宫仁寿宫和隋文帝的陵墓
等重大工程,他所规划的大兴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宇文恺还撰写过一些有关建筑的著作,其中《明堂议表》附于《隋书》中流传下来,提出了建造明堂的设
计方案和依据,并且附有按百分之一的比例尺绘制的平面图和模型,这是当时的巨大贡献。
古代许多传统技艺是在父子之间传承下来的,相当于父亲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财富。例如我们熟知的清朝“样式雷”家族,始祖雷发达(1619~1693年),
字明所,原籍江西建吕(今永修县),明末迁居南京,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工程。在太和殿工程上梁仪式中,他爬上构架之颠,以熟练的技巧运斤弄斧,使梁木顺
利就位。因此被“敕封”为工部营造所长班,负责内廷营造工程,有“上有鲁班,下有长班”之说。
其子雷金玉继承父职,并投身内务府包衣旗,担任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直至清末,雷式家族有玳后人都在样式房任掌案职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
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式家族进行建筑方案设计,都按百分之一或二百分之一比
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作,样式家族的
烫样独树一帜。
这种把专门技艺作为家产传给子孙的民间习俗,官府很早就已认同并予以保护。先秦时期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不改行,各行技艺已是父传子继,《考工记》上说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注日“父子世以相教也”,即是这个意思。《国语·齐语》解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
能。夫是,则工之子恒为工”。耳熏目染,教者省力,学者亦快,结果便形成了《荀子·儒效》上说的“工匠之子,莫不继事”的传统做法。历代官府都沿用这种做
法,有着相同的思路和规定,如《魏书·刑罚志》说“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以及唐宋以来匠户、灶户等“百工”称谓和“匠籍”管理制度,
实际也是由家庭世袭传继手工技艺的习惯派生的。
手工技艺在家庭父子相传的同时,也可以传授给徒弟。在古代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以及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中,往往首先以工匠自己的子弟为徒,使传子与授徒合二
为一。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局招收“幼匠”即学徒工,明确规定主要用局中工匠的子侄,使之以子侄承继父业的形式在局学艺。乾隆年问官方有碑文规定,织造局“匠
内有年老告退,或系病故,其子侄有能谙练织造,堪以充补者,该所管应据实查,……准其承充,此一定之理也”(《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并且这种
“一定之理”还上了《大清会典》,嘉庆年间议准“嗣后工局除正匠外,每炉房(徒工)不得过八人,每磨房不得过六人。俟现定额有缺,方许外人差充。其正匠之
兄弟子侄入厂学艺者,仍规现定数额以内”(《大清会典》)。
手工业者自己的行会、公所也有同样的章程:“不论店问工司,就地父传子业,亦以满师例”;“子承父业,或长或嫡,以亲生一人照满师例,其余亦可向公所报名
入行”(《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一般徒工要学徒3年。是准许亲生儿子一人免去学徒期,其余子侄学艺则与一般徒工的待遇相同。很明显,儿子有学徒和开业上
的优先权,在官方和行会方面也倡导手工技艺尽量要父传子继。
按照习惯,为了限制竞争,也为了控制技艺的传播,在传授给一般徒弟时,数目受到严格限制。通常规定,授徒每3年一期,每期一人,不许重叠招收,据说“每人须三年乃授一徒,盖以事此者多,恐失业者众也”(《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
如果不遵守此规定,行会则有权予以惩罚。苏州的金箔行规定每姓只能授徒一人,有个姓董的收了两个徒弟,同行们便按行规将董的衣服脱光,绑在柱子上,命众人咬其肉,顷刻之间从头顶到脚底都被咬尽。行会还规定,一旦确立了师徒关系,师傅则必须尽力传授技艺。
为了使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授类同于家庭内的父子传继,通常要建立一种“准父子关系”,即在学徒期内徒弟不拿工钱,学艺帮工的同时还要侍俸师傅的起居,类似儿子侍奉父亲;学徒期满离开师傅独自开业时师傅赠送一套工具,师傅去世后徒弟要准备孝衣。
大多数的技艺都是以这种方式传承下来,例如景德镇的陶瓷制作技艺就是如此。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师徒制”是一种有效的技能传授方式。但是,今天也有人提出
“师徒制”过时论,其实不然,实践证明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中,要保护和发扬传统制瓷技艺“师徒制”的传承是完全有必要的。
“师徒制”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师傅可以针对不同的徒弟自身的爱好、素质、基础等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授方式,这样因人而教可以更有效地传承技艺。
景德镇当前对传统制瓷技艺的传承仍然主要是通过“师徒制”得以传承,景德镇民间传统制瓷工序,从拉坯到烧成再到彩绘所有的工序都是有师傅带徒弟的。
就一般的技艺如木工、铁匠之类的传授而言,师徒也好,家族也好传承都是一种常态。那些祖传绝技即使招徒弟也极少轻易传授。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宋代秀水有
家制泥鳅干的技术独到,当地人都不懂其法,他家的徒工多方探寻其秘密,都没能学到手。清末广州制革业中的熟皮配料是关键技术,由师傅掌握,配料时在小房内
操作,有时还把窗帘拉住,不让徒弟看见。徒弟只能在日常帮师傅做活时用心观察,对关键技艺还不能随便打问,全靠心领神会,行话叫“偷师”。
手工技艺无论是家庭内部传继还是师徒间的传授,都尽量不扩大范围,越是高超的“绝技”越倾向于单传。但由此一来,却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有些技艺往往
在家庭传继中出现断代,或者是师徒传授时因师傅突然死亡等意外情况而失传,以致于有人戏称所谓绝技、绝活的“绝”含有传不长久的意思。明初吴江有个叫张铜
锁的制锁技艺高超,“远近争购,一时称绝技焉。其子传其技,稍逊其父,至孙不务故业,法遂绝”。(《续外岗志》)明初南京沈万三有一种冶铁用的特殊药物,
可使炉火极盛,因此获利成了南京首富。被朱元璋治罪流放后,某御史向其子索要秘方,说交出秘方便可活动赦免沈万三。可秘方单传,其子不清楚在何人之手,只
有“先世所遗成药”数盒,送给了御史,此后也再没人知道此秘方了。
曾有人考察了明朝时的几家著名的绝活,发现都在家庭内部父子传继中传走了样或传丢了,如:
制笔业中的金陵陆继翁、王自用,吉水的郑伯清,吴锡的张天锡,杭州的张文贵等都有绝技,所制毛笔各有特色,却因“不妄传人”而“惜乎近俱传失其妙;”
制陶业中的宜兴陶家对陶土的“取舍、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彝鼎业中的松江胡文明能“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类,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
织布业中的丁娘子布名声很大,“造法秘不示人”
结果就是这些都慢慢失传了。
师傅授徒时往往不肯毫无保留地传授,总要留一手绝活,到自己晚年甚至临终前才单传给最可靠的弟子,以防过早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更增加了失传的危
险。清初康熙年间北京有个叫董九的建筑技师,设计督建宫殿堪称一绝,他每造一座宫殿之初先“手制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郭,
规模悉具,殆绝技也”。他这手绝活是跟师傅冯巧学的。
冯巧是明后期京城有名的建筑技师,从万历到崇祯,所有宫殿他都参与设计。明朝末年,冯巧已经很老了,孤身一人,董九“往执役门下,数载不得其传。而服侍左
右,不懈益恭”,终于感动了冯巧,“一日,九独侍巧,顾日: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奥”。董九等了几年最终学到了手艺,算是幸运的。
这种防范式传授最容易失传,景德镇魏家的砌窑技术后来也授徒,据说“由于过于保守技术秘密,最后只剩下两个老师傅和两个徒弟。徒弟还没学会技术,两个师傅
就死了,技术就失传了”。我国历史上的许多精湛的工艺品,现在我们只能知其名或见其物,而不懂其制作技法,大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可见在古代,工匠师徒之间,往往是一种博弈加防范的过程,多数情况下,只有家族继承或者家族式师徒中最亲密的徒弟,才能得到师傅真正的手艺。恰恰是手艺的难得,使得徒弟与师傅的感情更加复杂。虽说复杂,却因为有求于人,鲜有工匠师徒间拆伙撕逼的事情发生。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