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坚持拆北京古城墙的时候,林徽因做出了什么样的预言?

郭沫若坚持拆北京古城墙的时候,林徽因做出了什么样的预言?,第1张

1953年,一个宁静的夏夜,突然,某间屋子里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绝对不能拆!”一个女人大声说道,话音刚落,剧烈的咳嗽声响了起来,她是林徽因,这一年她的肺病已经很是严重,医生是不准她大声说话和情绪波动的。

但是这天她得知北京的古城墙要被拆掉了,林徽因顾不得身体安危,直接冲去质问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对方沉默不语,林徽因满眼是泪。一旁的梁思成沉默片刻,说道:“五十年后你们一定会后悔!到时候再盖的就是假古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昔日的北平被选定为新首都,并且正式更名为北京。此时的中国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北京作为一国之都,当然要率先发展起来,于是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第1种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主拆派”,第2种是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主留派”。郭沫若认为,北京城这些老城墙、老建筑都是旧时代的产物,留着根本就是“堵路、阻碍发展”的东西,必须拆了,那些城墙的砖用来铺新公路正好;梁思成认为,这些老城墙完全不用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只要通过合理的规划,一定能让它们和城市发展共同存在。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1950年梁思成先生就和朋友陈占祥(现代城市规划的专家)写了一篇《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里面详细介绍了首都应该如何建设,建筑物应该如何规划,如果按照里面的建议,北京城以后将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城市”。

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旧物可是大帽子,谁敢轻易去碰?所以支持梁思成先生建议的人寥寥无几,在苏联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北京在“拆”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1952年,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被拆除;1953年北京的牌楼一座一座被拆除,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气到痛哭;1957年历经400多年风风雨雨的的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因为它们“妨碍交通”,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无比讽刺的事情。

2004年,北京开始进行永定门城楼的重建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永定门城楼再次“重现生机”,话不多说,大家直接品品如今的永定城门楼。

其实不止北京,不止永定门城楼,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古建筑重建工程,目的是重现历史文化建筑,增加城市的文化含量,所以如今遍地开花的“XX古城”、“XX建筑”,大多数都不是真迹,而且重建工程通常需要花费几百、甚至上亿元资金,劳民伤财。

当年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五十年后你们一定会后悔!到时候再盖的就是假古董!”竟一语成谶,若是他和林徽因能看到如今的景象,恐怕会更加痛心疾首。

历史需要被铭记,而历史更需要一个载体,这些古建筑便是历史的载体,它们一旦被破坏,就无法重头再来,重建古建筑很容易,但重建文化绝非易事。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如今更是承载了很多东西,里面有不少人文历史值得我们研究,就像长城,经过千年屹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梅一段历史,告诉别人自己在这里坚持了多长时间,见证了祖先的多少磨难,但它看上去还是那么巍峨挺拔,守护着这座江山,故宫虽然也经过好几次的休整,但照样还是那么的宏伟。

历史是不能够忘记的,所以留下来的这些承载物更不能随意的毁坏,也许史书记载会出现差错,但是这些东西屹立在那里千年,它们不会撒谎,就好比北京,经过这么长时间,它也有很多历史文化,因为当年八国联军侵华,导致不少建筑都被破坏,而剩下本来就不多的,还在自己人手里毁掉了,让人感到惋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自然就成了首都,当时很多人把梁思成的方案否定然后采用苏联的,将内城建立成行政中心。

而对于老北京这个见证过历史的城市,认为它是旧社会的代表,因此该拆的要拆,该破的要破,建国初期的时候,郭沫若主张要把城墙拆掉,这样北京才能发展,而梁思成林徽因却选择留下来,两边就一直僵持着。郭沫若觉得这边,城墙只是个防御的作用,现在新中国成立都安定下来了,自然不需要城墙,可梁思成等人觉得,这个墙不仅仅代表中国历史,上面每个划痕都值得人回味,更能让每一代年轻人从这上面了解历史,知道革命先辈不容易。

这个墙早就不是抵御外敌那么简单了,而是见证了历史,在建筑学来说,这些城墙都该保留下来,可在发展派来说这些就是封建时期留下来的,应该全部拆除,反而还影响了北京的发展,在当时那个时代而言,人们对于旧的一切都会反对,所以支持梁思成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但是梁思成林徽因没有放弃,继续奔波,可最后城墙还是被拆了。

当时林徽因听说后立马病倒,直接来了一句:拆掉古物,将来一定后悔。老北京在拆掉城墙后,成了北京,很多新思想也都涌入了进来,人们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开始摒弃,老城墙在倒下的那一刻,丢失掉的不仅仅是个防御的功能,更是一段历史,我们没办法去体会当年老祖宗打天下的时候那些伤痕累累,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我们失去的是更多。

如今果然如林徽因所言,如今北京想要把之前的历史补上,却早已回不去了,全部都是新的产物,一切都是假的,真正历史的东西都没了,而存留在人们脑海当中的,会随着时间消逝。也许老城墙是妨碍了北京的发展,交通上会不方便,但换个角度,哪怕不拆,北京照样会堵车,老城墙反而能成为北京的特色,一个真正的历史地标。

所以郭沫若等人拆掉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一段历史,一个国家发展如果不顾及历史,那么就形同虚设,像是散沙,因此见证历史的东西一定要好好地保护起来,这才是正确的。

第一组是林微因,梁思成,金岳霖。林徽因是一位清雅脱俗的高贵女子,嫁给了梁思成,但同时她也喜欢哲学家金岳霖,金岳霖的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家送过去,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这样交往久了,两个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她和梁思成婚后的一天晚上,林徽因告诉梁思成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后来。金岳霖知道后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为林徽因终生未娶。

第二组是徐志摩、陆小曼、张幼仪、林微因(有写微的也有写徽的)。1915年,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他从没爱过幼仪,徐一看照片就说张幼仪是土包子,不过他们有两个孩子。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徽因是这样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但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当徐志摩来邀请他们夫妇出去的时候,他就说:“我今天很忙,叫小曼去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他们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忙得不亦乐乎!这样你陪我,我陪你,郎才女貌,两人心中产生情感。有一个晚上,王赓把正要去睡觉的妻子叫住,对她说:“小曼,我想了很久很久,既然你跟我一起生活感到没有乐趣,既然我不能给你所希冀的那种生活,那么,我们只有分开。宴会后的这两个月里,我一直在考虑,我感觉到我还是爱你的,同时我也在给你一段时间考虑,你觉得你和志摩是否真的相配?”隔了一会儿,他看陆小曼闭口不言,就说:“看来,你意已定,那么,我也不再阻拦。”徐1925年底,陆小曼与王赓解除维持了4年的婚姻,离婚时陆小曼年仅23岁。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比较熟悉和喜欢这两组哈,下面的就不很熟了…

第三组是曹佩声、胡适。胡适屈遵母命于1917年与旌德江村的小脚闺秀江冬秀结为夫妻,胡适在结婚时曹佩声是四个伴娘中最出众者,就在这次婚礼上相互更为爱慕。胡适与江冬秀之间的结合纯粹是一桩封建式的包办婚姻,因而婚后并不幸福。1923年4月,胡适因病到杭州烟霞洞休养,曹佩声随之而来。在这里,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是“驱不走的情魔”,是“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胡适诗《秘魔崖月夜》),也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缠绵热烈的一段恋情,以致有了结晶。 胡适在杭州养病时,和小表妹曹佩声爱得死去活来,胡适称那段日子为“烟霞山月的神仙生活”。

对不起呐,第四组这个不太清楚。只知道是郭沫若流亡日本时和安娜自由恋爱而结合。

由古至今,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总是会对文化进行破坏。比如说,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便“焚书坑儒”;在王莽之乱的时候,“宫室图书,并从焚尽”;在安史之乱时,“乾元旧籍,亡散殆尽”;在乾隆时期,禁书3236种,销毁书籍70000多部不止明朝时期的胡应麟,便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列举了书籍发展史上的“十五厄”,在后来,祝文白在《两千年来中国图书之厄运》中,更是说到了“十五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实也对那些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进行过破坏,有的是书籍,有的是建筑。当时,在北京城内,很多的古建筑都被拆毁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争议最大的便是北京城内古城墙的拆毁问题。

北京这个城市的历史有3500多年,在整个的历史上 ,北京有800多年是国都,而北京城内的那些古城墙,正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看起来虽说不起眼,有的甚至是 残破不堪,但是,在这些古城墙上,都是岁月的印记,是历史的痕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城墙的命运也是比较坎坷的。从清朝末年的时候开始,这些古城墙就渐渐地开始被破坏了。

在当时,“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都严重损害了北京城的古城墙,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甚至还将好几座古城墙给拆毁,被破坏最严重的的时期,就是在后来的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考虑到这些古城墙已经没有了实质性的价值,于是便打算拆除。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观点。

支持拆除的人中,便有郭沫若,他们觉得,这古城墙在以前是用来防御的,现在并不需要这些东西了,留着并没有什么意义,反倒是会影响北京城的建设。在修建道路或者房屋的时候,就很受阻。不支持拆除的人中,包括有林徽因、梁思成等人,他们觉得,这古城墙在内的很多老建筑,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历史,保护文化。他们甚至联合了很多建筑大师商议,在老北京旁边重新建立新城市,这样,新城市挨着旧历史,既能发展,又能保护。

但是,最后郭沫若一方 并没有采取这个方案,那时候,林徽因已经病重了,但是,看到他们依旧坚持着要拆,她还是撑着自己病重的身体,对他们说了一句狠话:这些八百多年的古城墙,你们现在要拆,将来要后悔了有重建,留着那些赝品,失去了历史的痕迹,最终也不过是多余的摆设罢了!

虽说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一直坚持着不拆,但是,古城墙最后还是变成了废墟。

多年后,林徽因的话也验证了,2000年10月起,人们开始保护那剩下来为数不多的古城墙,还特地修建了古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大都市,元明清等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这也让北京城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没有直接攻击北京,就是为了保护北京城的诸多古迹,这也让无数的历史遗迹得到保护。

那么在建国之后,新中国的首都也是北京,一个国家的建立,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首都的建设,围绕着首都的兴建工作,很多专家也有着不同的意见。

当时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北京城是有城墙的,作为明清的首都,北京城自然要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

在后来的战争中,很多城墙也彻底倒塌,但北京城还存在着不少的古城墙,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些城墙也与新城市的建设有相悖的地方。

现在我们看到的各大城市,早就不像古代的城市一样由四面城墙围着,在枪炮坦克横行的年代,城墙早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到底要不要拆除北京城墙,国内的诸多专家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其中郭沫若是坚持要拆除这些城墙,而另一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人,是反对拆除城墙,两派争论不断,谁都不肯让步。

梁思成认为这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应该保留这些城墙,形成一个古城区。郭沫若则认为应该拆除这些东西,这些不仅代表着封建社会的产物,也会对新中国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终郭沫若的建议被采纳,北京城的大部分城墙都被拆除,如今也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下来。这件事对于梁思成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也没办法看到北京城原本的样子。

其实梁思成的看法还是有道理的,古城墙确实可以与现代城市并存,比如西安在保留城墙的基础上就顺利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也没有人会觉得西安太过违和。

那么郭沫若为何会坚持要拆除这些东西呢?

其实郭沫若的看法是没问题的,很多学者也表示,他并没有错。意识形态的问题先不说,北京城墙要保留下来代价实在很大。

首先大量的城墙已经非常残破了,要想保留它们,每年就要花费大量的钱财来维护这些城墙,后来还少不了要新建一些城墙。

而古城区独立出来,怎么也要建立一个新的城区,这就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新中国刚刚建立,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这些东西对于国家的损耗比较大,也确实没有足够的资源搞好。

梁思成是基于一个建筑学家的角度,他的观点合情合理,但是不太适合当时的中国,梁思成也确实做好了计划,他的重点其实不在于城墙,而是在于多城中心的规划,也表示应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做好两个城市中心的建设。

可当时面临的各方面问题太多了,很难真正按照他的想法实行,郭沫若坚持要拆除城墙,也是一种干净利落的方法,考虑到新中国当时的情况,还有中国的人口情况,也不能完全否定郭沫若的看法。

可很多人愤怒的原因,还是郭沫若当时的说法,拆除城墙有着诸多的因素,但郭沫若坚持下去的理由还是以城墙是封建余孽的象征为主,他的这种说法实在有些不合适,要真按照他的说法,那故宫这些东西更应该拆除了,根本就没必要保留下来。

起码在这个问题上,郭沫若的私心要更重一些,梁思成更多是为了城市规划,古迹考虑,可惜的是,郭沫若的看法被采纳,当时国家也会考虑很多情况,不可能真就认定城墙是封建余孽象征。

除了他们这些专家参与到城墙争论中,还有苏联专家也进入讨论,这件事也并不是单纯的文物保护会议了,还涉及到诸多政治因素。

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得到一个真正完美的解决方案,北京城如今还保留了诸多的古迹,但也没办法恢复到之前的样子了。

还没拆的北京城

现在的北京也存在着拥堵的情况,可北京的发展确实是比较成功的,渐渐成为了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象征之一,里面的很多古迹也能保留下来,不少地方仍然有着历史的意义。

从结果来看,郭沫若坚持的东西,让中国失去了宝贵的财产,后人只能利用相片这些东西去回顾当年的北京城,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没办法扛起所有东西一起行进,有些东西该舍弃还是要舍弃的。

而且拆除北京城墙,这还真不是郭沫若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像吴晗等人也坚持这个看法,这些人不是傻子,他们不可能就因为城墙象征封建社会就提出这样的看法,里面还会夹杂不少其他的考虑。

郭沫若这个人在后世有着诸多的争议,在私德上他有不少的缺陷,他对于古代文化也有一些罪行,但总得来说,郭沫若在新中国的建立中,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着极大的功绩。

要怪,只能去怪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条件去实现梁思成等人那样非常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郭沫若的这种想法是相对稳妥一些的,可所带来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郭沫若本人可能真没考虑那么多,他这个人确实喜欢带私货,当年在武昌的时候,他也曾提出要拆除城墙,可能郭沫若是真不喜欢这些古代的城墙,他也没有那么先进的城市保护理念,这件事上他算是过大于功。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他的诗集《女神》,在自由诗创作上开了先河,并有积极的引领作用。但是郭沫若这位文豪,却背负着越来越多的骂名。究其原因,是和他在婚恋上的始乱终弃有关。

用当下对花心男人的说法,郭沫若是典型的渣男一枚。

郭沫若的第一任妻子名字叫张琼华,她嫁给了郭沫若,等于有名无实。因为张琼华的外形不被郭沫若认可,他挥挥衣袖走人了,让这个女人给他守了一生的活寡。如果说他们二人没有感情,是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这倒也是真的。可是后来郭沫若的行径,就是人们所厌弃的。

郭沫若到日本后,娶的第二任妻子是日本女子,她随了夫姓,入中国籍后改名为郭安娜。郭沫若和郭安娜是自由恋爱,而且女方是背叛自己家庭和他结婚的,二人还有了孩子,可是郭沫若竟然能够始乱终弃,抛妻弃子后,他独自一人回国了。

郭沫若在郭安娜的心中地位极高,她用情极深,后来辗转来到中国寻夫,不料郭沫若此时已另有妻室。

郭沫若的这一任妻子叫于立群,她和郭沫若一共生下六个孩子,她的结局是自缢于北京。

据说,夫人的自缢,和郭沫若的花心有关,因为他和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有染。郭沫若曾经因为于立忱容貌出众,对她甜言蜜语,在郭沫若的疯狂追求之下,两人在激情之中同居了。但是在女方有了身孕之后,郭沫若却没有表现出欢喜,他迂回着,退缩着,请求于立忱打掉胎儿。于立忱打胎之后即陷入抑郁,不久就自杀身故。于立群得知姐姐离世的真相之后,在失望和抑郁中,选择了自缢离世。

鲁迅先生和郭沫若有过离合的过往,得知郭沫若的行径后,斥他为“流氓才子”。

郭沫若和鲁迅先生,都是文坛巨匠,他们二人在文学见解和立场上有争端,这个尚可以理解。

可是郭沫若在婚恋上的风流成性,是世人所摒弃的,这也是世人唾骂他的根本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273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