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这门艺术,很有可能会在年轻人这里失传!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东北的年轻人留在东北的少之又少,他们大多选择南下打拼,生活习惯等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北人爱唱二人转,是因为东北的冬天很漫长,几乎一入冬,东北人就停止了劳作,待在家里过冬!因为宅在家里非常的无聊,东北人就会唱唱歌,逗逗闷子,打发无聊的时光!在这种情况下,二人转就成为了东北人家家都喜欢,家家都会唱的一门艺术!可以说二人转至今都非常流行,在东北的各大餐馆里面,依旧有传统的二人转表演!餐馆里面二人转氛围都很浓,可见二人转多么受欢迎!
二人转受欢迎是事实,但是大部分年轻人不在东北也是事实!于是二人转这门艺术的传承会出现断层,可能已经避无可避!毕竟,现在很多东北的年轻人,更青睐于搞直播行业,直播行业的发展前景似乎要高于二人转。
传承
想要避免二人转这门艺术在年轻人这里失传,就要把二人转这门艺术推广到全世界,并且建立一些专业的学校去培训二人转演员,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让他们爱上舞台,爱上二人转!唯有热爱,才能将一门艺术代代流传下去!唯有改良才能让二人转艺术雅俗共赏,这是显而易见的!传承不容易,毕竟,想找到合适的传承群体在年轻人当中很难!
网友热议
东北二人转,好玩又热闹,这是一众网友的直观感受!提及二人转,就不得不提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大叔可谓把二人转推向了全国各地,让二人转家喻户晓!相信在本山大叔的坚持下,二人转艺术应该会代代长青。
东北二人转这门艺术会不会失传,就要看有没有年轻人会真正的热爱上这门艺术!
二人转的江湖一直都传说小火苗已经离世了,而且东北二人转转星小火苗似乎也真的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火苗近几年不唱二人转了,也没有她那么多的消息,感觉离我们有点远了,但绝对不是去世了。
火苗简介:
火苗1981年出生,原名霍平,吉林省德惠市人。老师是唐军老师,在他的精心的指导下,逐渐的步入掌握,一直到上台演出。
火苗是二人转抄界家喻户晓的演员,从录制二人转光盘时,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开始火了。
火苗在二人转行业上有这么大的发展,最功不可没的人是火苗的爸妈,还有她的知恩师唐军,每个人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火苗也不例外。
刚刚接触二人转的时候,火苗对这门艺术根本一窍不通,也想过打退堂鼓,在老师唐军精心的指导下,逐渐的步入正轨。活跃在二人转行业当中后结识第二任老师 ,兼火苗的经纪人王文轩。
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回答于 2021-12-02
摘要: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色吧!
二人转又称作“唱蹦子”,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一发展状况
二人转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是和“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这种现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剧团二队。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了二人转的知名唱段。例如《猪八戒拱地》《回杯记》《马前泼水》《西厢观画》《骂鸭》《梁祝下山》《包公断太后》《水漫蓝桥》《二大妈探病》《孙悟空三调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编出大批传统剧目的同时,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也培养出了众多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丑角演员有韩子平、秦志平、董连海、徐振武、尹伟民等等,旦角演员有郑淑云、董伟、李晓霞、关长荣、闫淑平、杨宏伟、孙晓丽、等等。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
二特点介绍
(一)扮妆种类
传统二人转的旦角装束分为两种正装,月装,正装即是戏曲装旦角需要在额前贴片子,还需要挂顶花和偏凤,后面要带线尾子等、有些还需要在戏服上加水袖的,如“穆桂英”装即是仙姑头。不需要戴顶花、而是带假发套、后面可以用真模仿真发的假发套、例如胡玉娘。
二人转下装的化妆分为三种小生装,丑装,武生装这三种装。
(二)艺术特点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三)唱腔特点
唱腔受东北大鼓、单弦、河北梆子影响很大。唱词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四)唱腔分类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二人转的唱腔音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主要曲调;辅助曲调;专腔专调;小曲小帽杂曲杂调。
《呼呼腔》是二人转故事正文的开头腔,曲牌高亢。曲体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乐句都带一个较长的甩腔。上乐句往往散板起唱,然后用刁板进入正常节奏,尾音落在商音上。下乐句落在宫音上。《呼呼腔》的音调,是大波浪式的旋律线条、棱角分明,恰好表现东北秧歌那种大夸、大浪、大扭、大俏、棱角分明的舞蹈技巧,同时,描述故事梗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呼呼腔》板式变化多样,分有”头板“即”慢板“。二板,三板、快板,由于吸收了民歌中的花腔曲调,因而产生了”南边道、大尾巴、对花、敞弦、干板擂“等等不同样式的《呼呼腔》曲调。词格基本为七字句。
《武咳咳》是二人转演唱故事内容的核心唱腔。艺人称它为“宝调”。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
上乐句的落音为“徵”音,下乐句落在“商”。它的音乐旋律完全来自东北方言中的字调和语气是一种“唱着说”的叙事性曲牌。不管怎样变化,始终不离“re、la、sou"三个音。句尾甩腔,能自然流畅的向其它曲牌唱腔过度。
《武咳咳》板式变化多样、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推板及垛句、大段《武咳咳》常有一个”起腔“或叫”领腔“,结尾有一个”落腔“。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
《文咳咳》,过去有人称这个曲牌也叫《上北楼》、《小阴天》,曲调优美、流畅。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分为两个分句,分句的独立性很强,使旋律形成”商、宫、羽、徵“的落音趋势,但它仍为上下两个乐句,两小分局为一分词。
《文咳咳》板式变化,分为中板、慢板、快板,及中间的垛句等等。词格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
《抱板》的曲体结构基本为上、下两个乐句、反复演唱,上乐句一般落在、”羽音上“,下乐句落在”商音上“。大段抱板,开头都有一个刁板腔。它分有”慢打慢唱“、”慢板夹快板“、”慢打紧唱,长调门”、“红板数唱”等变化形式。演唱中常加三字垛。基本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
《三节板》演唱时用大板、甩子伴奏、一打三甩、因而称三节板。这个曲牌是一种抒情、叙事的慢板、旋律起伏较大、大波浪式的曲线。基本分为上、下两个乐句,上乐句落“角”,下乐句落“宫”或“羽”,大段三节板,结束有甩腔。词格基本为十字句。
三表演形式
(一)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今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
(二)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三)表现手法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四二人转著名节目
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更多吉林传统文化,吉林传统文化大全>>>
:
黑龙江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约你看冰雪大世界赏二人转识黑龙江文化
东北秧歌有什么特点东北秧歌历史起源及特点介绍
传统手工技艺之方正剪纸艺术文化概述方正剪纸艺术特征盘点
桦树皮制作技艺有哪些艺术特征桦树皮制作技艺的起源及特征概述
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兰西挂钱起源什么时候兰西挂钱形态特征介绍
二人转有哪些表演形式东北二人转艺术特色及表演形式介绍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不是两个人一起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