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意义有哪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意义有哪些?,第1张

       (一)情感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情感元素,可丰富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使学生的审美趣味更具层次性,能够衡量美丑与善恶现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要贯穿于教学的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绘画技巧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线条粗细不均和颜色搭配不够协调的情况要有所了解,因为这是小学生内心的实际反映,把这些情况进行细节化处理和深刻化处理,提高学生绘画技巧,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如果对学的生情况不了解, 要求学生以统一的标准进行美术创作,教师提供过多的指导,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无形中会降低教育价值,影响对学生审美情绪的培养。

     (二)情感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情操

      现阶段,综合素质体系中包含艺术情操的内容,艺术情操已经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以考试成绩为主评判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科学的,艺术情操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艺术情操涉及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与创作意识,学生能够把自身的情感和美术创作融为一体,借助情感教学深刻地感知作品艺术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艺术情操。

       (三)关联教学内容,树立学生爱国意识

       小学美术课堂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利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地树立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些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作者爱国的热情,在欣赏相关作品时,学生在心灵深处会自然而然地生成爱国情感。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形式,每一个区域都存有特定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与实践,把祖国的瑰宝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图画美和建筑美,多个维度上提供学生的爱国情感。 

    新课改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国情感。 新课改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适当拓展,不要受到教室和课本教学资源的限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参观和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 师生之间真诚地进行情感交流,是培养师生感情的关键途径。 这种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参与学习活动,是让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方案。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小学美术的教学不再单纯以传授美术知识、讲授美术技能为主,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美术素养的培养。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作品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逐渐渗透情感教育,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艺术情操,延续学生情感体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交流是教学的主要方式,更是新课程下实施教学的重要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占据着课堂的主动权,和学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学生的交流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新课改就要求在课堂上师生要保持平等,教师要做一个合格引路人,把课堂交予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绘画技巧,并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的同时,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绘画技巧的习惯。

(二)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学生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为实现这一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情感教育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3]。

例如在人美版二年级《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痕迹,寻找大自然中的痕迹,然后将自己的发现反映到画纸上,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点评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在外出后的表现。对于那些在外随意践踏草坪、采摘花草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告诉学生要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中的一切生灵。通过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写生,不仅可以增进他们与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与责任,还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

(三)延续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美术教学内容中适时地加入情感教育,不仅能让枯燥的学习生动起来,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以一种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美术内容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延续。

例如在人美版三年级《一张奇特的脸》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先将一张画有人脸的放在讲桌上,先让学生从正面观察人脸,它是一个笑着表情,然后让学生换个方向观察,它变成了一个难过的表情,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情的变化规律,此外,老师还给学生播放大笑、愤怒、哭泣等的声音,让学生互相做出相应的表情,引导他们观察同学在做不同表情时的五官变化。

通过简单的游戏,将课堂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亲身感受美术课堂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进而实现教学目的。学生不仅会在课堂上展现出对表情变化的兴趣,在课后也会与同学互做表情游戏,展示自己对表情变化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更好的延续。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美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从三方面进行了尝试: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三、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 心理素质 自尊心 自信心 自控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从而促进个性日益完善的教育。当今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教育应从过去单一技能的培养改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肩负着以独特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的美术教师,如果要成功地把美术课上成博得学生们喜爱的课,教师就要优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群体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碰伤他们脆弱的心灵。

1、利用美术的学科特性,与学生从心底里坦诚地沟通情感,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表达。

美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沟通,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引起共鸣。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和学生坦诚地进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过多地去束缚和限制他们。比如,同样的风景,在某同学的画中体现出来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在另一个同学眼里,则有可能是乌云密布,荒凉一片。这样,让他们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都在美术作品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乐于学习。

2、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兴趣而言,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迷恋美术,有的倾心文学;所以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埋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心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在负面爆发,引起学习差、纪律差、思想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特别是成绩不太好的孩子)的其他方面所潜在的创造力,有这样一则事例:有一个男孩,成绩很差,没有任何特长,是个典型的后进生。老师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把他视为后进生,而是千方百计找出这个孩子的优点,帮助他找回失去以久的自尊。有一天,这个男孩随手画起来,被老师看见,老师马上对他的画大加赞赏(其实那只是男孩随手涂鸦),并帮助他修改,还推荐给当地的一家小报。男孩受到了鼓励,从此画画更加用心,后来终于成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正是因为老师发掘了这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鼓励,才使这个被视为后进生的孩子,扬起上进的风帆。所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

二、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肯定他,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

1、在教学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的真好!”“没问题,你肯定行!”。并同时和学生建立多些联系:如和孩子们交流时距离上稍微靠近些;或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平缓的声音、和蔼的表情提醒孩子们慢慢来,别着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2、教学的内容多选择孩子们熟悉或喜欢的,特别要注意形式和方法应适合孩子们各阶段的智力发展和能力表现,避免孩子觉得太难,没有信心。

比如,他们刚接触一个较没把握的课题会觉得很紧张、无助、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样画”和“老师,你帮帮我”等一些语言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或者会在作画中出现用线断续、画面简单,形象小、涂色轻等问题。如果在课堂上接受到了这些信息就要及时调整课题的难易度了。一般在新课题开始时多用简笔画先练习造型、或采用一些能够落笔大胆、肯定、表现粗犷风格的工具,让孩子使用自己的线和颜色。作业要分步完成,要求别太高。尽量给他们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评论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有些孩子虽然其他文化课的成绩不太好,家庭和学校给他们的评价是“差生”、“没出息”,各方面压力太大,造成有自卑心理。平时纪律散漫,无心上学,自暴自弃。其实,这类学生大多聪明机灵,对除了学校安排的正规课程以外的某些东西特别感兴趣。他们也希望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另外一面,得到家长和老师同学们的肯定。因此,多举办一些展览,哪怕是班级、年级之类小范围的展览也好,让他们有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展出完了再适当评奖,评出优秀等级,(得奖概率要尽量大些)给这些同学以肯定的评价。还可以带他们去参与社会的美术活动,让他们觉得自己“行”,增强孩子们的成功感,认识到自己有价值,受人尊重,奠定自信的基础。告诉孩子,你对语、数、英等一些学科不感兴趣不要紧,我们可以去考美术学院,一样也是有出息。多倡导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这样,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整体的学习氛围积极向上,各方面协调,均衡发展;使他们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使以后遭到困难和挫折,也初衷不改,勇往直前,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三、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主要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控制主体自身的一种特殊的能动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事例说明,许多人的事业成就,往往主要的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少年儿童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尤其是培养自控能力,是促使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1、从实际出发,培养孩子在做事时始终保持兴趣和耐心,逐步增强自控能力。

一般来说,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缺乏自控能力在少年儿童身上是常见的现象,诸如思想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始终如一;或想到了,但做不到;或所谓“只有五分钟热度”,凡此等等,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经足够的训练,尚不成熟的表现,也是难免的弱点。但是这种情况却给学习造成一些困难。因此,美术教学首先要想办法培养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整个作画的过程。在课堂上多设“怎么样?”“为什么?”“还可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吗?”的疑问方式,吸引他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在有感官刺激的、内容丰富的气氛中很快会找到感觉,从而延长了注意力。另外要安排好固定的作息时间。当孩子要画画的时候尽量不要让他人或其它的事情干扰他们的情绪,尽量让他们在安静的空间里自然进入绘画状态,中间不要品头论足,打断孩子的绘画思路。孩子在画画时常出现浮躁、应付了事、情绪不稳定等现象。我们要耐心疏导,采取多表扬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课程安排要符合孩子实际能力,逐渐延长作画时间,让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从而克服各种放任、散漫、无恒心、无决心的情况。

2、从理想出发,树立孩子们心目中的榜样,学会排除困难,持之以恒,使自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们都会承认,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但在这个同一的起跑线上起跑以后,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渐渐地拉开了距离。不少孩子在稚嫩的心中怀抱着雄心壮志,但如果自控能力培养和发展得不好,就不能坚韧不拔地把自己的志愿付之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如,在画难度较大的画时,遇到些技法上或其他方面的困难;在写生过程中,在野外忍受不了苍蝇、蚊子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冬天太冷;夏天太热;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些同学就会坚持不了而放弃。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观念上打基础,不断地强化孩子们的理想和信念,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名家名作,给他们讲名家如何克服困难的故事,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一个榜样,坚持训练。所谓“成在坚持,贵在坚持,难在坚持”。认识到应该做的,就要排除一切干扰,一定做到、做好,本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在本事上磨练,养成习惯。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水平是有层次和阶梯的。我们提倡高标准的追求,同时注意脚下的层次和阶梯,主张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综上所述,把健康心理发展的教育有机的结合到具体学科中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该学科的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深远意义往往是远远超越该学科自身价值。我要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书的目的本来就是育人。

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天生拥有的,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逐渐形成的。 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以成长。因此,通过教学活动,增进其人格健全及和谐发展,使孩子的潜能和思绪得以表现,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幼儿从事美术活动对孩子进行早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包括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两个方面,著名英国教育学家赫伯·里德则提出所谓完整人格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心、育格,这个“格”就是指人格。纵观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最早被追求的是其品格教育的功能:着重人的性格的自然完美性,重视精神的熏陶,并使之获得品性高尚。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以正确的早期教育为起点,儿童时期正是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胚芽时期。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孩子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性培养。所以,在美术活动中重视早期的人格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从事美术活动培养和健全孩子的人格 1、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的陶冶。” 而美术教育正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及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令孩子乐学爱学。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令孩子进行自 完善,变得更有智慧,更有爱心,最后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他人。 在《形的随意想象》这一课中, 让幼儿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先随意在纸上乱画一条很长的,没有断裂的线条,相互交错形成一组大小不同的线条,然后根据这组线进行自由想象创造。孩子们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创作中,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感觉各有不同,随着丰富的想象,加上点、线、面的巧妙安排,使画面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物、动物、图案……奇特而富有趣味的造型呈现在面前。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小朋友们觉得画画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因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讲授泥工课时, 又让幼儿比赛做出“麦当劳”的食品,看谁的作品最能吸引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开心玩的同时也掌握了捏、团、压、搓等技巧方法。在这种情境下学习,孩子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多姿多彩的,从而使自己的心境处于愉悦的状态。一个从小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孩子长大才会对人生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 2、在众多的学科中,无论是数学、语文、英语……都有它特定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公式。正因如此,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担心自己达不到一定的标准而对学习有恐惧感,这里也反映了一个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 则通过一系列的美术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鼓起勇气。美术学科最显著于其它学科的功能在于它的独特性,它没有唯一固定评价对与错的标准,允许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的手法去表现。所以孩子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尽情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一团陶土中尽情宣泄自然流露的纯真。进行色彩训练课时, 让幼儿尝试多调色,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后用大笔把画纸填满,最后 发现画面效果是如此惊人的美妙。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到大胆表现的喜悦,随着成功感的产生,自信心也相应地增强了。对自己有信心的孩子对知识的接纳度便越好,并越能学习,在各方面都会得到均衡的发展,素质也将会更高。 3、有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建立。在美育中对孩子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从小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首先就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都应以一种利落的日常程序将其安排得秩序井然。工作前桌面工具要有条理地摆放整齐,创作时画笔不可胡乱把水或颜料甩到地面和墙上,工作完成后自己把东西收拾干净,公用工具放回原处。关于这一点 很坚持。因为这是让孩子学习到如何去担负起自己职责的机会。当孩子完满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后,他会产生自豪、满意的情感,下一次就会很乐意主动地去承担任务了。从小事中对孩子灌输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责任感这种观念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环。 幼儿美术学习有一个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却有些孩子常常画到一半就丢开想去玩,遇到这情况, 不会强迫他继续画,因为这会令他觉得厌烦,但 又不可以孰视无睹这种不负责任,半途而废的态度。所以 采取启发式的手法去帮助他们。 会和他们讲讲故事和提一些问题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做到一半突然不想做下去了, 猜结局会怎样?消防员去救火,到达目的地才发现工具带不齐,没法救人了, 认为这种是负责任的行为吗?……。孩子们听后都意识到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结果有多严重。明白了这一点,他们都会不好意思地重新执起了画笔。 =从收拾用具,整理作品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具体活动中,孩子开始体验到形成责任心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意识会逐渐强化为对学习和工作的认真负责,为以后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幼儿从事美术活动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的现象。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关爱造成他们依赖的性格,让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相互爱的精神。在美术教学中, 常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集体创作活动,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件大的作品,小组进行手工制作等。 在《可爱的家园》纸工课中, 让幼儿按自己的特长在小组里进行分工,画、剪、粘、修改完善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小劳手把关。由于是比赛形式进行,孩子们都很重视作品的效果,同时也很清楚假若其中一位成员不尽职尽责,可能会造成最后的成果不如理想。于是,一种“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自然而然在心底迅速建立起来,制作过程中,互相配合,群策群力。合作活动让孩子在快乐的交往中,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溶入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中,体现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通力协作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一已的愿望置于团体目标之下,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学协调一致。 (三)综合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据研究表明,要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只具备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一名艺术家,着眼的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培养人各方面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但决定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并且落实到生活中,还可以帮助解决碰到各种问题。具有综合才能的孩子将来长大后才可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孩子从事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如剪纸课,可以陶冶对装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培养专注、细致的品格,提高手、脑、眼协调统一的手工操作能力,色彩训练课培养个人的感觉和观察力,让其养成细心观察,感受事物的习惯,陶艺课则从了解接触泥性,熟练运用材料和工具中,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儿童品格教育的过程尤其重要。美术教育毕竟不是把孩子训练成为一个小画匠或比赛得奖高手。只有当孩子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充实了精神世界,丰富了生活积累,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这才是施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孩子长大后,即使不从事有关美术方面的工作,但只要他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身心健康,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也是 所期望的。 儿童美术教育最成功之处是以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前提,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孩子达到精神与人格在每一特定阶段的完整性。从孩子的健康成长中, 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 幼儿从事美术活动还可以开发孩子很多非智力的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43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