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审美的诗句

关于提高审美的诗句,第1张

1关于审美的诗句最好是一些名人的

这个很难界定,弄不好变成了成语或者诗句的罗列。

但是我还是菊以两个例子,但愿,对你有用: 1: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形容诗句或者艺术品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禅宗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

宋·严宇《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2:黄绢幼妇,外甥齑臼 这是一个谜语,黄绢(色丝)-绝,幼妇(少女)-妙,外甥(女子)--好,齑臼(受辛)--辞(繁体)。

语出自《世说新语·捷悟》。 邯郸淳作《曹娥碑》,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

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

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此即由来! 此外,古典的诗文中也有很多不少审美的好句子,但以看看《唐诗三百首》就会有很多收获! 。

2谈谈诗歌对提升个人审美修养的作用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

而今天的古诗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清一色的串讲几个词句而已,无人再问意境之美,意境之深。如果只抓住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意境的领悟,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实为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其实,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审美素质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必须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动来进行教育。因此,古诗教学就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那么,怎样再现古诗中的意境呢?古人好讲含蓄之美,往往移情于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为再现古诗意境,只有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优势,通过画面、音响渲染、语言描述、声画联璧等手段来实现。 一、画面再现。

这实际上是把浓缩在诗句中的情境显现出来,绘制一幅幅形象真切的幻灯片或挂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原诗中的美。 对于一般的文章来讲,倘若作者描述详尽,学生基本上能唤起平时的意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具体的画面。

可是古诗有着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每一个词句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加之诗歌的跳跃性和古今词意的差异,学生虽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懂每个词句的意思,但对古诗的经典所在诸如“这首诗成功之处在哪”、“诗人通过什么表达什么”之类就不求甚解了。 绘制画面首先要围绕诗人的情感来设计,真实地再现彼时的情景,创造出为主题服务的氛围。

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诗人是在流放至白帝城被赦召回时写的,轻舟顺水而下,一日千里,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哪表现出来呢?你瞧,江面上一叶小舟乘风而来,诗人伫立船头,把酒临风,两岸美景一闪即逝,如同那沉郁于怀的心病(诗人因致力改革、皇上听信谗言而遭朝廷流放),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天空晴朗开阔,两岸景色如画,江风清爽扑面,联想到那刚失去的东西,现在又奇迹般的回 来了,同连日来诗人逆流而上、心情沉重相比较,如今这舒畅的心情,怎一个“快”字了得! 其次,制作画面要抓住诗人的意识流,把诗人的主观镜头变为直观的图景。

诗人的灵感,往往是缘情而发,而作诗时又不受时空的限制,那意识流纯属一种暗流在脑海里流动,欣赏者只能是捕风捉影、咬文嚼字了。因此,在制作画面时只有抓住诗中的意象,才能客观具体的再现出原诗的意境,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在画面中体现出来。

如《宿建德江》,这是孟浩然飘零他乡,宿投建德江时所作。那时正值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羊牛下山。

目睹此景,触目伤怀,游子突然间乡愁倍增,惆怅满怀。明月升起来了,江面清静,野外的一切都找到了它的归宿,而诗人却远离故乡,仍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好孤独啊!明月,今晚只有你我为伴,共享良宵了。

恍惚间(主观镜头):故乡、亲人、团聚,同样是明月皓空,觥筹交错,众宾喧哗,天伦之乐!倏地(闪回现实镜头):月落江 底,江水潋滟,喧哗之声,萦绕在耳。顿时,诗人思接千里,犹如故乡就在眼前:好近啊,故乡的明月! 第三,绘制画面要注意周围景物的陪衬。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是身处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眼前某件事物触动了诗人的灵感,故而诗兴大发,充分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在情感的牵引下,去寻觅那特别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意象。如《宿建德江》,在绘制画面时倘若能抓住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牛羊下山这些景物作为陪衬,那么那种远离故乡的羁旅之愁也就油然而生了。

再如《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远离朝纲的孤独心情。在制作画面时就应抓住周围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这些景物来烘托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

二、音响渲染。 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的确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给教学中的信息发射与反馈形成了一种屏障。

但是,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宿建德江》配以忧伤的小提琴曲,《早发白帝城》配以明快的钢琴曲,《江雪》配以幽怨的二胡曲,等等。这将为领悟古诗意境带来很大的方便。

制作音响效果,其作用也不能小觑。如《鹿柴》。

3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 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流着诗的激情,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直至元曲,这些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句,如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精彩纷呈,璀璨夺目。

可是近年来语文这个最富情感的学科却失去了“诗意”,古诗词教学正在变得枯燥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因此新课程迫切呼唤着语文“诗意”的回归。

一、诵读+想象,体验诗词生活 宋代诗人苏轼曾提出“三分诗,七分读”的见解,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诗是读出来的”。因此古诗词教学中就需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朗读时间,让他们在读中入情、读中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与外,受之与内”。

例如李煜亡国后幽居在汴京的一座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他的《相见欢》中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诵读时节奏就要缓慢,调子也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再如如曹操《观沧海》,作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激起了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诗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感情豪迈奔放,一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要想读懂古诗词,读出味道,古诗词教学还必须积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情境,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正如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有感而发之作,那就需要学生唤起大脑中的形象思维,在心中再现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去亲身体验一下诗词中的生活,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

在体会“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辛弃疾:在清风吹拂的深夜,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蝉儿叫个不停,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怎么办呢?行人着急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突然,他惊喜地发现茅店就在他的眼前。”当我们在这一情境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

二、感悟+继承,唤醒审美情趣 经典古诗词历经岁月淘洗,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让学生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有的学生很喜欢朗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想,就是因为岳飞那豪情万丈的爱国情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深深打动了孩子,每每听到他们那么尽情的朗读,我的血是沸腾的!有的学生喜欢读“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也许他们在朗读中深深的体会到了张养浩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更读出了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所以,他们的朗读格外的动情,格外的有气魄!这些都是因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才会吸引、陶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动凝练的古诗词,意境清新深远,学生在含英咀华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熏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能进行心灵的洗涤和美化。

三、运用+创作,为写作插上双翼 学生通过对经典古诗词反复地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丰富积淀、增加人文底蕴,还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提高写作能力。许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少年时代就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引用《千家诗》中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的诗句,就将我国春夏秋冬四季风光活生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但现阶段学生的作文存在种种弊病,如内容贫乏、语言苍白、缺少真情实感等,该如何使学生写出人生的感悟、爆出真实的火花?其实,古诗词中蕴含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引导。

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都是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敏锐的眼睛去看,用聪慧的耳朵去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才会千古传诵。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生活丰富多彩,脱离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写作教学是枯燥无味的。相反,作文源于生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又高于生活,。

4如何提高学生古诗审美鉴赏能力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学生乃至每个人最宝贵、最丰富的文学源泉,她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能让学生从文学的源头汲取到最清澈、最甜美的文学之水,也能让学生在吟咏古诗词时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化,从一句句诗,一个个典故,一幅幅画面中感受一脉相承的经典。中国的孩子都应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都应该是富有书香的孩子,都应该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让精神和性情都安静下来力量。

所以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成为笃定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学习古典诗歌,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古诗文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楚辞汉赋,文思奇妙,词彩华丽,情趣高雅,赏心悦目。

对高中生而言,从诗歌鉴赏中吸收前人思想精华,感受诗歌的精神魅力,是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

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课本将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古代经典的传承。

但在现实中,古诗文教学僵死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条分缕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译,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兴趣减退,只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不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再加上学生学业压力非常大,作业任务非常繁重,这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的欣赏诗歌,古典诗词及其相关知识的积累就显得薄弱甚至很贫瘠。还有,当前的考查模式难度较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经常让她们在面对考题时茫然失措、抓耳挠腮,他们很难从古典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并将它发扬光大,就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便是当务之急了,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无穷魅力,喜欢上它并传承下去。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呢?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主阵地。

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课堂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体的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文学积淀匮乏。

字词理解有困难,不能很好地读懂意思;表达能力欠缺,将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联想思维差欠缺,进入意境较难;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尤其以后两种最为明显。2课堂视野狭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培养。

就笔者所观摩的诸多课例来看,教师普遍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注重对作品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味。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艺术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自己的课堂为实验田,从朗诵、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深入把握文学鉴赏中思维活动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强化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希望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素养有所帮助。一、诵读——涵永功夫兴味长 古诗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起点是朗读背诵,反复吟诵,品赏韵味。

吟咏随诗人的感情而出,吟咏同时又生发着诗人的感情,声情相随,声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则是诗人声与情的文字记录。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则可通过吟诵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

因此,吟咏是阅读欣赏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朗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更可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有效,就需要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诵方法,从而提高鉴赏水平。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所以,读诗,首先要熟读,就是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

5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古典诗词的时候,只注重工具性,即以知识和技能为主,通常将诗文完整、通顺地给学生翻译一遍了事,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死记硬背,到考试时能够顺利默写名言名句,能够中规中矩地翻译出某些课文中的段落和句子。

但是这和倡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也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失去了美感。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师的人格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首要条件作为教书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教学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身教胜于言传。

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明是非、重操守、知廉耻等传统人格中的积极因子灌输给学生,优美和谐的教师语言,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教师良好的态度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都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二、创设适宜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体味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创设情境,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性美等美育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优秀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在美育的氛围中。

1、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人类关于美的本质、定义、感觉、形态及审美等问题的认识、判断、应用的过程是美学。

2、美学概念

美的内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但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的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艺术美包含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几个基本范畴。喜剧有讽刺、揶揄、滑稽、机智、幽默、怪诞、荒诞等子范畴。

虽然人们都能感受到美,并且能够识别美,但是在回答“究竟什么是美”的问题时,答案却千差万别。总结前人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下列几种:美是形式的和谐(古典主义);美是上帝的属性(新柏拉图派);美是完善(理性主义);美是愉快(经验主义);美是关系(启蒙主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德国古典美学);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

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

(1)美在客观说。这种理论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有精辟的论述。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2)美在主观说。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3)主、客观关系说。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4)超自然说。认为美是上帝、神或某种超越主、客观的“第三力量”创造的。

(5)社会实践说。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是自由的形式。

上述各种美论在相互对立中,又相互影响、批判、吸收、继承,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发展态势。现代西方美学不再遵循传统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演绎的研究方法,而采用自下而上的实证法,强调直觉、潜意识、本能冲动、欲望升华、主观价值、情感表现等主观因素的研究。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先后出现了实验美学、游戏说、快乐 说、移情说、距离说、表现说、心理分析、格式塔等各种美学流派。这些流派对美的探索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也出现了反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尽管尚无定论,但它已使美学与其他科学的研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现代心理学、生理学、数学、信息论、系统论、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等都在不断给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

3、美的形态:美的普遍本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

社会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自然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艺术美: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它的特征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和享受。

4、心灵美

心灵美(spiritual beauty),亦称“精神美”、“内心美”、“灵魂美”。人的精神世界的美。社会美之一。古希腊柏拉图说“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这是“心灵美”一词的发端。

中国古代将心灵美称做“内秀”、“性善”、“仁”、“诚”等。孔子提出“里仁为美”,墨子认为“务善则美”,孟子认为“充实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诚实的、有学问的人,心灵才是美的。

心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教育、学习、磨练以及同假、恶、丑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受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道德准则、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不同时代、阶级的人对心灵美有不同的或某些相似的衡量标准。包括思想意识的美(如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崇高的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等),道德情操的美(如情感、操守、格调的美等),精神意志的美(如进取精神、创造精神、顽强意志、崇高气节的美)、智慧才能的美(如高度的文化素养、知识才能、聪明睿智等)。

心灵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知、意、情的统一。它是人的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内在依据,并通过具体的感性形态而被人们所感知。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对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要求。

5、普遍美感

看上去有“润泽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肤”都是比较“健康”的,一般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于是“润泽感”就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美感”,我们简称为“润泽美感”。

做工比较“精密”的东西,一般都会比较“安全”或有“科技含量”,于是这种“精密感”也便成了一种“普遍性”的“美感”,我们简称为“精密美感”。

而为什么一些“形象”我们看上去会感觉很“可爱”呢?您如果仔细的观察一下的话,您将会发现那些“可爱”的形象,一般都是“手短”、“脚短”、“脑袋大”一幅“傻样”,而这样的东西是安全的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所以自然也成为了一种“美感”,我们简称为“可爱美感”。

6、特殊美感

在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大家都觉得漂亮的时候,突然又出现另外一个更漂亮的,于是对比之下我们便会觉得原先的那个女孩不是很漂亮了,这种就是比较常见的比较之后的特殊美感了,我们简称为“比较美感”。

有些人对自己的感兴趣的事物,感觉到有美感;然而别人却对那些事物不感兴趣,于是那些东西对他们来讲就没有多大的美感可言(有兴趣的事物,必定是在某方面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利益的,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精神上),这种因人而异的特殊美感,我们简称为“兴趣美感”。

我们会发现,自己以前并不喜欢的事物,因为自己喜欢的人对其有好感,而爱屋及乌的喜欢上了它们;这种连带式的特殊美感,我们简称为“连带美感”。

高中作文评语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给学生下作文评语,则是这一环节的点睛之笔。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它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改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注意评语的艺术性和人文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评语中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热情。

关键词:评语 艺术性 人文性

小议高中语文作文评语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现在的学生很怕写作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打击有余,激励不足。很多教师的评语缺乏真情投入,不讲求艺术,多是空话、套话。教师批改作文,不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而是居高临下的大加挑剔。这种传统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不但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禁锢了他们活跃的思维,使其个性和创造力逐渐丧失。 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必须改革,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也就是说作文评语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际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作文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为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呢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作文评语中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评价学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外,更要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觉得那是一种快乐。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真正文质兼美的作文评语应该体现艺术性和人文性,让老师良好的语言熏陶学生,这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让评语充满艺术性

爱迪生说过: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艺术美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充满感情,文学气息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作文评语中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催化写作热情,深化写作认识,真可谓:语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作文评语也应讲求艺术性,不妨也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 新的语言

语言贫乏,干瘪乏味是作文评语的大忌,教师要根据学生具有新鲜好奇的特点,准确地谴词造句,运用新鲜多彩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例如:关于观察的重要性,三次五次总是写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要仔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写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下次写:如果一面观察一面思考,尽可能地让多种器官参加活动,多看、多听、多想、多触摸,那么观察所得会更全面准确。

有位学生写《小螃蟹的故事》,写得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情趣,最后还得出了小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的道理。如果教师看完文章,就大笔一挥,写上什么观察仔细,语言生动,主题思想深刻等等,显然没什么意义,学生也不爱看。不妨可以这样评:自然界有许多小精灵,只要你仔细观察它,它就会给你丰富的联想和有益的启迪。有人观察蜜蜂,赞美它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人观察蚂蚁,佩服它勤劳的品格;而你观察小螃蟹,喜欢它的倔强。看,这些小精灵可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真像你说的一样,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这是你发现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二)进步的期待

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刻板,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很苦的事。其实,学生写作文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大多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教师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应该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进步,在评语中插入征询意见式的语句暗示学生,老师正期待他用行动来回答。

例如:字是人的脸,这次作文书写有明显进步,你的脸上也光彩多了。不过,你一向讨厌的错别字老跟着你,给你的作文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为你开一剂良方:不会写的字问字典,写完作文后,请教老师或同学,你愿意试一试吗这显然比简单的一句错别字太多或请注意错别字效果要好多了。

一学生在《我和爸爸》一文中,语言空洞,条理不清,错字连篇,某老师一跳而过,一个阅字了事。但这种做法只会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使学生产生一种不良习惯:认为作文批改完全是教师的职责,写完作文不检查、不修改,作文发下后只看分数。因此,我就建议这位老师这样下评语:你和爸爸间的真挚情感令老师感动不已,如果能抓住爸爸对你的关心集中起来写一写,效果会更好,你不妨试一试。事实证明,这样的批语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对于上进心不强,作文应付的学生,可以用刺激性的语言下评语,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形成较强的震撼作用。例如:张明曾经和你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可现在,人家连续三次作文得优,而你12个错别字,15个病句,够悲惨了!你呀,你呀!不是没本事,而是没志气!责备中暗含着期待,无疑能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

(三)心灵的回应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的作文里也难免要出现一些错误、怪异、扭曲的东西,对学生写在作文里的不好的东西,教师也不能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该批评的还得批评,对谬误还要批判。但是训骂、责打是一种批评,入情入理地去说服,指出不足也是一种批评。前者挫伤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因此,他们会产生抵触情绪或变得胆小起来,以后再也不会写大家不高兴看,但又是心里话的东西,从而导致他们离作文越来越远,那颗幼小的心也会离老师越来越远。

比如有一位学生在《车厢里的橄榄球队》一文中倾诉了自己上学挤车的痛苦,他说:我都11岁了,身高才1米30,我认为肯定是坐车时被挤的。文章最后又写到:唉!叔叔阿姨,你们不挤行吗你们的小宝贝不是也要长大吗你们就忍心让他们永远充当‘死球’吗市长伯伯们,你们能‘呼风唤雨’,怎么不来可怜我们这些小学生你们不是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吗,花朵怎么能这样被践踏

老师是这样评的:我替那些大人对你说声对不起。不知道这真诚的歉意是不是能慰平你那被扭曲了的心灵。我能想象你在等车时的焦急;被车撇下时的痛苦;挤在车内的窘迫。我也能理解你由此产生的怨恨。但我也要坦率地告诉你,老师也是这样挤大的,老师还要告诉你,正如你以后会成长为一个潇洒的小伙子一样,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会美好起来的,因为太阳下有阴影,但是更多的是阳光。

对不起表现了大人们的谦和;老师也是这样挤大的实实在在的共鸣;太阳底下有阴影,但更多的是阳光落后是客观的存在,而曙光就在前头。

几句肺腑之言,既是抚慰又是教育,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孩子的心田,比起生硬的说教,不知要好上几倍。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着眼于做人的引导,立足于写作心态的矫正和师生情感的交流,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调,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人格修养,使他们逐步懂得作文既是生命的需要,同时也是享受生活,抒写生活的方式。

二、让评语充满人文性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根据叶老的指点,在作文评语中必须坚持运用爱的效应。那么,如何在作文评语中运用爱的效应呢我有以下三点主张:

(一)热情的赞扬

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无疑给少年茅盾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奋进的动力。

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给他的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写下激励我不断努力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您说我会成为作家的话,是您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成真了,我要感谢您的鼓励。可见,有时老师在学生作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巴金!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二) 情感的抚慰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对作文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一条有价值的评语不仅能指出习作的得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评语中受到启发:即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启发他们对一些作文技法问题的深入思考,培养他们驾驭写作技巧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言为心声,学生在作文中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评语来搭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好现象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坏苗头要及时教育制止。某男生因家境贫寒,在作文中流露出消极自卑的情绪,我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没有人生来就是富裕的,男子汉就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老师一直在默默地支持你!班里有个女生情窦初开,在一次作文里流露出一种对某男生剪不断,理还乱的朦胧的爱意,我就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我很了解你此刻的心情,哪个女孩不怀春但红苹果应该收获在成熟的秋季,我们不应该过早地品尝青苹果的酸涩,不是吗两位同学深深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端正了自己思想上的认识,树立起了成长的信心。

例如:有位学生因为来自偏远的农村,生活较困难,使她在新的城区学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写作文《我》时,她写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与城里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显得太丢人了,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 老师读后感触很大,为了使她能很快自强起来,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飞进了我的丛林,我怜爱她的自卑和娇弱,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我更珍爱并抚慰她洒满露珠的羽翼。你信吗这样一只丑小鸭,真的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从此,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佳作纷呈。后来,她以小作家的称号被重点中学免试录取。事实证明,爱的力量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源泉。

又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伤感,而习作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评语可以这样写: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

(三)感情的延续

孩子的情感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的流淌,这就叫感情的延续。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让他们觉得他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在鼓掌,他们伤心的时候,老师在为他们流泪。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评语理应影响他们做人的尺度,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做人原则成长。所以作文中老师的评语如能达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学生就不会讨厌作文了,而能把作文当成朋友。他们会情愿走进这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清凉世界。

例如:有位学生在《一串纽扣》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明节那天,两个小布鞋儿跪在老师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她们一个烧了一张写着100分的考试卷,一个烧了一串塑料纽扣。她们想起了老师硬把她们从爸爸的板车上拉回学校,想起了老师用买药治病的钱帮她们交了学费,但是老师走的那天,穿的上衣还缺着两个纽扣……

老师看了深受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动。我真为那黄土下的老师感到高兴,她生没带来什么,死未带走什么,但她却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两个善良懂事的学生。学生惦记着老师,老师心安;学生勤学上进,老师满足。我也是个老师,假如我的学生在我死后也这样记着我,让我知道他们在进步,假如上帝愿赐给我五倍的生命,我情愿再当上三百年老师。

实践证明:在作文评语中,教师一颗爱心写评语,会使学生变得自尊、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学生巨大的写作热情。

总之,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评语,不应该是简单的,生硬的说教,而应该是娓娓的交谈。因为,老师几句赞美的话,真挚的话,会沟通两代人的心音,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欢乐。而那些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诚挚的希望,富有情感色彩的话,也许将伴随学生们度过整整一生。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1简述社会美、自然美的特征。

2艺术美欣赏的环节和要素。

3什么是审美情感,美感与普通情感的区别。

解析:

1 简述社会美、自然美的特征。

社会美:1、外在美:A、声音;B、容貌;C、人体;D、服饰;(音容体饰)

2、内在美: A、理想;B、道德;C、才能;D、情感; (理德才气)

3、气质美:A、魅力;B、内蕴;

“腹有诗书气自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美”

自然美:所谓自然美是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自然界中自然事物或现象本身之美,是自

然界原有的感性形式引起的美感。它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自然美有如下一些特征:①自然关具有客观性:自然美是自然物本身属性决定的。如梅的冰肌玉骨,兰的秀质清芬,竹的虚心有节。②自然美具有不稳定性:由于自然对象反映生活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自然美的不稳定性。由于自然事物的两重性,决定了自然美的不稳定性,因而也就导致了自然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③自然美具有多样性;自然美的形式有较大的独立性,形式往往胜于内容,侧重形式美。这种多样性根源于自然事物的丰富性和主观感受的差异性。自然美还具有实体性,美的对象实体性,美感的实体性,效应的实体性。形式性,自然美是形式美的交响诗。意蕴性,自然在形式的深处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意蕴。

2 艺术美欣赏的环节和要素。

艺术美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艺术美虽然要以现实为基础,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现实。艺术美具有客观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艺术家对现实的加工、改造和审美创造,艺术美也是不可能产生的。艺术家在艺术中总是融入了安静对生活的感悟与评价,因而艺术就表现出极强烈的主观感 彩。一切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对主体思想感情的表现的统一。当然,在具体的作品中,有的偏重于再现,有的偏重于表现,可以各有侧重;但是,完全脱离了表现的再现,完全脱离了再现的表现,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的。相教于艺术作品带有的主观性,无论明显或是不明显的,现实美则是与各人的情感相结合的。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的社会活动的联系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同一自然物,在各人的眼中表现的美也可以是不一样。就拿一朵花来说吧,有人看到的是它的娇羞,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艳丽,有人看到的是好花还需绿叶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不美和丑的。但是,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丑却也可以转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美。例如,在生活中,噪音总是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但运用到音乐当中的沙球,发出的同样是噪音,人们却觉得它很和谐、动听。

和现实美相比,艺术美是具有特殊价值的。第一,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艺术美则具有集中性。这样一来,艺术美就比现实美更强烈,更具有普遍意义了。第二,现实美带有芜杂性,艺术美具有纯粹性。在现实中,美与不美共处于一体;而艺术美则是经过了艺术家的“精洗”那它自然要比我们看到的现实美更加纯粹,更加精致。第三,现实美带有易逝性,艺术美具有永久性。现实中的美一般是处于活动状态中的,因而它是不固定的,易于消逝。而艺术美进入了更高的审美境界和层次,因此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永远。艺术美它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是,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对于一定的艺术品来说,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越高,他从艺术品中所感受到的美就越多,艺术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而人们的欣赏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艺术美的熏陶。二是,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价值。人们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进行心灵的交流,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们心头燃起为实现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以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后目的。

3 什么是审美情感,美感与普通情感的区别。

所谓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贯穿于审美过程始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和动力。

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价值整体把握和领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85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