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情感和道德的培养

如何加强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情感和道德的培养,第1张

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还相当迟缓和艰巨,但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现代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幼儿教师专业化主要分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社会性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培养和促进幼儿社会化水平的发展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是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为前提的,后者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程度。

本文从探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路径出发,结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求,通过教师与幼儿的行为互动从而将两者融合起来,达到幼儿教师专业化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环境

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还相当迟缓和艰巨,但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现代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幼儿教师专业化主要分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1]。社会性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培养和促进幼儿社会化水平的发展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是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为前提的,后者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程度。

本文从探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路径出发,结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求,通过教师与幼儿的行为互动从而将两者融合起来,从而将两者融合起来,达到幼儿教师专业化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社会对幼儿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空前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提高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质量、实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为确保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要探析目前幼儿教师专业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11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偏低,综合素质不高

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的、心理学的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门知识,需要自然科学的、工具性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幼儿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幼儿教师不再是一个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匠,而是应承担多重社会角色如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游戏的参谋和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儿童教育研究者等。由于缺乏应有的幼教职业训练和实践提高的有效机制,不少幼儿教师不仅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深厚,而且在教育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12科研意识有待加强,科研能力急待提高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正是脱离科学研究使幼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地位,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使他们获得应有的尊严。有的幼儿教师“不敢”研究,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幼儿教师,没有接受正规的有关研究方面的培训加上加上资源缺乏,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怎么可能有资格搞研究呢?有的幼儿教师则本质上就缺乏研究意识。自身教育理论素养不高,同时还缺乏实践中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长期未能得到积极训练和有效提升,以至于对幼儿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困惑,难以运用教育理论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难以探究其问题的成因、条件及解决途径。

13职业倦怠现象突出,敬业精神有待加强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而现实中他们的职业倦怠却比较突出,敬业精神也有待加强。很多幼儿教师对工作失去了乐趣,疲于应付,出现了职业倦怠,这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专业成长。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有着职业本身的原因,也存在着社会方面的原因,如幼儿教师编制少,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很低等,而造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观原因,则在于她们自身的敬业精神不足。面对幼儿世界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不去认真钻研、自我反思,只凭有限的经验穷于应付,以至于身心疲惫,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产生职业倦怠,进而影响自身专业化发展。

二、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

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幼儿教师培训机构的帮助,还需要幼儿教师个人、同事等方面的主观努力和共同合作。

21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幼儿教师专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针对当前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方面的法律不完善的情况,相关政府部门的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为幼儿教师学习提供制度保证。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一些合适的进修机会,比如带薪休假、定期培训。其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对幼儿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现状进行充分的考虑,培训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实用高效,通过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可行的培训,在提高理论的同时也要对提高幼儿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22幼儿园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应该积极为教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教职工提供一种支持性的园所文化。通过改善幼儿园的教学流程、管理制度,通过提供多样的活动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也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方式进行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奖励措施。对幼儿教师进行多元化培训,以便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质量。

23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首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推动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让自我教育成为幼儿园的风尚。幼教事业的陕速发展,幼儿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和严苛,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其他爱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其次,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学会反思自己,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学会刨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其他幼儿教师进行合作,放弃那些孤立、沉默的工作方式,学会积极交流和讨论,通过幼儿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能力的相互激发,从而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制约因素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制约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31家庭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最初的环境,父母、家长是幼儿最早的、最密切的接触者。家庭对幼儿早期的社会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父母、家庭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是最深刻、最长久的。

32幼儿园

社会化最根本的途径是教育,而早期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幼儿园。虽然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不能脱离家庭的影响,但是在校的师生互动、集体生活、同伴交往、激励机制等有着比家庭更丰富的机制和途径。

33社会

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大环境。社会的影响渗透到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如心理、行为、情感、价值取向等等。

34文化

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这方面的影响体现在文化认同上,文化认同有一种预定人的社会角色的功能,以确定人在文化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其与幼儿的社会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5自身因素

幼儿的一些自身因素也会影响其社会化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有幼儿的智力水平尤其是情商(情绪商数)、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等。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与其社会化发展有较显著的相关。

四、幼儿教师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两项原则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教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直接、重大的影响。尽管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都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但是幼儿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质与水平。

通过相关部门和幼儿教师培训机构的帮助,以及幼儿教师个人、同事等方面的主观和共同努力,提升了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幼儿教师如何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呢?本文通过实践及经验得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与幼儿实现双边互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路径,幼儿教师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坚持以下两项原则。

41坚持情感支持性原则

坚持情感支持性原则是指幼儿教师与儿童的日常交往中,积极地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感染、激发幼儿的社会性情感。这是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独特而非常重要的原则。在这一点上,社会性教育与认知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儿童接受知识、认识事物现象的效果,更多取决于知识的正确性及其是否有趣、有吸引力,而幼儿教师对儿童的行为指导、情感培养、价值观念的教导等,如果离开了儿童与幼儿教师间的积极的情感基础与互动,则几乎不可能有良好、有效的教育效果。师生间的积极关系、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的情感投入和感染,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并为教育、指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11建立双向接纳、爱与关心的情感联系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最主要的交往对象。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基本情感态度和幼儿对幼儿教师的基本情感倾向对幼儿社会性教育效果影响至关重大。可以说,幼儿教师能够通过自己与幼儿进行积极、恰当的情感交流,与幼儿建立起双向接纳、爱与关心的情感联系,是幼儿教师展开社会性教育培养的基础。已有实证性研究和观察经验一致表明,幼儿教师对幼儿温暖、关系、接纳、理解和支持的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儿接受幼儿教师教导及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首先,幼儿教师必须爱孩子。这是无条件的,不管孩子是否聪明、机灵、乖巧、招人喜欢。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必须持有温暖、亲切、关心、慈爱的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这将使幼儿情绪积极愉快,乐于与幼儿教师接近、交流,也更愿意接受幼儿教师的教导。

其次, 幼儿教师应积极地接纳、尊重幼儿。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自己对幼儿的关注、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身体性接触(如抚摸、拍头)和鼓励性言语(如表扬、赞赏)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和被尊重感,并有一种充分的被接纳感,感受到自己为老师所喜爱、所接纳,使幼儿与老师的相互作用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中发生。第三,幼儿教师还应对幼儿持有理解、支持的情感态度。幼儿年龄较小,难免能力弱、行为显得可笑,甚至常常好心办坏事。对此,幼儿教师必须坚持理解、鼓励、支持的原则,积极地肯定、鼓励幼儿,不仅要给幼儿以具体方法、策略上的支持,更要给以情感、心理上的支持,以给幼儿努力克服困难、行为进步的动机与力量。当然,幼儿教师还应善于体察幼儿的情绪、情感、需要等心理状态,并给以及时、适宜的反映。只有在这样的情感交流背景基础之上,幼儿教师才有可能与幼儿建立起积极的相互接纳、信任、爱与关心的情感关系,成为教育和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这种情感支持本身也会成为幼儿社会化学习的榜样,促进对幼儿的行为指导。

412积极的情感投入和情感激发

要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社会性情感、行为,幼儿教师不仅应当在教育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以积极、温暖、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幼儿,还应有意识地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投入自己的情感,以此来感染带动幼儿,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幼儿教师在其教育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自己的情绪、情感,并善于对孩子进行情感激发是其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情感在幼儿社会行为的产生中有着强烈的动机作用,有助于推动幼儿做出所期望的社会行为:相反,缺乏社会性情感,则谈不上相应社会行为的促动。情感的投入和激发在社会性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观察和教育实验反复揭示和验证了这一点。

角色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3]比如,一天配班张老师因地上有水不小心滑倒了,晕倒在地。这时,许多小朋友看见和听见了,他们或旁观,或看看走开,或愣着不知所措,或哈哈大笑地说:“真好玩,老师那么大了,还摔跤”。这时主班王老师看见了,马上急切地冲了过去,努力将张老师扶起、按人中,并焦急、关切地询问: “张老师,你怎么了”“张老师,你哪儿不舒服”……又转身对小朋友说:“张老师晕了,坐不住,怎么办”“张老师晕得那么难受,该怎么办”在老师的真情感染、带动下,小朋友逐渐地参与进来,他们有的忙着抬桌子让张老师躺下;有的怕张老师躺在光桌板上冷,搬来了娃娃家或自己的被子给张老师盖上;有的给张老师倒来了水;有的帮张老师揉胳膊、腿;有的则焦急去找医生……由于王老师的真情投入,感染、激发了孩子们的善良情感,使其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在积极的投入、参与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42坚持行为实践原则

坚持行为实践原则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社会认知观念、技能、知识,更必须为幼儿提供大量实践的机会,并对其行为实践进行指导。行为实践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培养的又一重要原则,它在幼儿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功能。但现在因多种主、客观原因,常常为不少幼儿教师所忽视。而实际上,在我们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时,我们不仅要使幼儿逐渐具有正确、积极的社会性认知和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活动中实践、锻炼,把相应的观念、认识、情感变为行动,尤其能在以后相应的情景中自觉产生出适宜的社会行为。这是我们社会性教育的目的,而且这也才是完整的社会性教育过程。可以说,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的养成是我们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幼儿社会性认知和情感上所作的一切工作最后都是为了他们能产生出实际的相应行为,养成行为习惯、品质。因此,行为实践是社会性培养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21幼儿教师要注重帮助幼儿所学得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与自身的实际行为联系起来,并教给幼儿具体的行为方式。

为达到这个目的,幼儿教师首先应帮助幼儿明确其所学到的种种行为规范都是与自己的行为密切相关的。规则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对每一个幼儿行为共同的期望与要求,不仅约束其他幼儿的行为,也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帮助幼儿在行为规范与自己行为间建立联系。这样不仅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更应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么做)。其次,幼儿由于年幼、普遍缺乏社会行为的经验,有时即使产生了作出一定亲社会行为的愿望,但由于没有了解、掌握适宜的行为方式,常常做了但不能产生良好的结果。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教给幼儿相应的具体的行为方式,即示以幼儿“如何去做”。这样,使幼儿不但认识到自己应该帮助别人,同时掌握一些帮助别人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方法,为其今后在实际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422幼儿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行为实践的实际机会。

只有在实际的生活、活动过程中,幼儿才能进行社会知识经验、行为规则的具体学习的实践,并将与规范和自己行为有关的社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通过实践逐渐养成习惯,内化成为一种品质。由于幼儿通常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和创造这种机会,他们受环境和活动条件本身的影响很大,因此幼儿教师不仅不能限制,而且应该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充分的社会性实践的机会,例如,提供丰富的有益于幼儿间友好交往、关心、合作、分享、谦让等的活动、机会,以使幼儿在这些方面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提高其发展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要注意对幼儿的实践行为进行随时的观察、指导。幼儿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幼儿提供活动和实践的机会,更在于结合幼儿的行为实践,予以及时的指导、反馈,这样可使行为实践的效果更好。

423幼儿教师要给幼儿协商、讨论解决问题的机会

行为实践意味着幼儿教师应当避免一旦看见幼儿间产生什么问题就自己包办处理,而应当有意识地把这个问题展出给幼儿自己,让他们有机会协商、讨论,并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发生拥挤,解决小朋友间的抢夺或帮助某些小朋友解决困难时,幼儿教师不一定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和指令来处理这些问题,而可以有意将这些问题摆到孩子面前,让幼儿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所具有的行为、能力,来分析讨论、商量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幼儿教师既要充分意识到在每日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哪怕是一件小事的教育意义;又要相信幼儿的能力,锻炼幼儿的行为。

424幼儿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景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情景中去。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幼儿通常不会主动地将其在某一教育活动或情境中学得的认知、行为推广,迁移到其它相应场合。比如,在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了小朋友摔倒后应予以帮助的教育之后,有的幼儿就只会在本班或基本相同的情景下做出帮助行为,而不能在其他的场合(如院子里、马路上看见他班小朋友,不认识的弟弟、妹妹、老人摔倒了)助人。而我们行为教育的目的是幼儿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境等条件下,只要他人需要帮助,都能表现出同类的行为,而非仅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即助人行为要能成为幼儿行为习惯的一部分,成为幼儿一种内化了的行为品质。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幼儿将行为扩大、迁移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使之对在其他场合、情境中需帮助的人也能予以关心、帮助。

五、结束语

本文从分析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因素出发,探讨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关键路径,结合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综合因素,得出教师专业化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坚持情感性和实践性两项原则将教师与幼儿的行为互动融合起来,从而达到幼儿教师专业化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协调统一。

正确、健康的情感教育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呢?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分析,主要应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含中国***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2爱祖国的教育(含有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情感的培养,以及只有提高素质,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和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才能使我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3爱集体爱同学的教育(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和乐于协作、勇于负责、无私奉献等情感的培养)。

4爱科学的教育(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深刻性的教育)。

5爱美审美的教育(含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和抑恶扬善、知耻后勇、孝敬父母等情感指向)。

6爱学习的教育(含有关兴趣、态度、毅力、意志、动机以及习惯等情感的培养)。

7爱劳动的教育(含自强自力,厉行节约,向父母、邻居、英模等学习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美好情感的培养,以及劳动习惯的培养)。

8思想情感的自我分析、监控和评价方面的教育(含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等情感教育)。

9理想教育。

10体育教育,特别是体育中的思想情感教育。

以上十个方面,是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在多年来进行学科德育和学习情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出来的。这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学校工作核心的教学来说,尤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我们认为,在学校教学中重视不重视“思想、情感”这样一个领域,可视为一所学校究竟是在进行应试教育,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摘 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科学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世界 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心理现象就是情绪和情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比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能使人轻松愉快;失去亲人会给人带来痛苦悲伤;面对别人的挑衅会引起激动或愤怒;美好的事物使人产生爱慕之情;丑恶的现象令人产生憎恶之感。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输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领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应包括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应将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而且应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这和素质教育的总的原则是统一的。另外,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学是否有强大生命力、是否能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关键所在。

三、情感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情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调控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努力运用美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上;再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还体现在自制力上,优秀的教师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保持心态平稳。

四、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第一,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不同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老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埋怨、烦躁等情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遏制了学生认知和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第二,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证明。第三,教师的情感在师生之间产生双向互动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依赖。随之,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情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大阶段,即职前的培养阶段和职后的发展性阶段。职前阶段是教师从业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进行专业情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随着教师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已建立了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教师职前阶段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承担,包括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师范大学以及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学院。就目前情况而言,三至四年的师范教育决定着新入职教师的素质以及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水平。本研究通过对职前教师专业准备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师范大学各师范专业学生1

050名为样本,其中,大二、大三学生750名,文科各专业取样300名(男、女生各150名),理科各专业取样300名(男、女生各150名),体艺专业取样150名(男、女生各75名);大四学生300名,文科各专业取样120名(男、女生各60名),理科各专业取样120名(男、女生各60名),体艺专业60名(男、女生各30名)。共发放问卷1

050份,其中,大二、大三学生750份,回收问卷750份,有效问卷750份,有效回收率100%,大四学生300份,回收问卷261份,有效问卷256份,有效回收率853%,有效问卷总数为1

006份。研究的结论基于全部有效问卷统计数据,并结合访谈与观察得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师范生专业情感准备现状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体现师范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识、态度和体验。积极的专业情感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其程度强弱,直接关系到师范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形成。调查师范生喜欢做教师的程度,在1

006份有效问卷中,只有445%的师范专业的学生喜欢从事教师职业,还有178%的师范专业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从事教师专业。调查“如果现在给你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择读师范专业吗”,结果显示,明确表示“坚决选择”和“还会选择”读师范专业的男女生共有33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4%;明确表示“不选择”和“坚决改专业”的男女生共有26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3%;而表示“不一定”选择读师范专业的男女生共有40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01%。这说明师范专业的学生对师范专业认同感不高。

  对非毕业班学生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明确表示“坚决选择”和“还会选择”的学生中,男生有70人,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186%;女生140人,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373%。而表示“不选择”和“坚决改专业”的男生共有192人,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512%;女生42人,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112%。可见,师范专业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选择师范专业。访谈中,受访女生比男生更看重教师职业稳定和每年有两个寒暑假。从学生的专业来看,表示“坚决选择”和“还会选择”的学生中,文科生58人,占被调查文科学生总数的19%;理科生114人,占被调查理科学生总数的38%;体艺专业学生38人,占被调查体艺专业学生总数的25%。而表示“不选择”和“坚决改专业”的学生中,文科生103人,占被调查文科学生总数的34%;理科生78人,占被调查理科学生总数的26%;体艺专业学生53人,占被调查体艺专业学生总数的35%。相比而言,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要高一些。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明确表示“坚决选择”和“还会选择”的学生127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96%;明确表示“不选择”和“坚决改专业”的学生31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22%;表示“不一定”的学生98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82%。访谈中,不少对教师专业表示认可的毕业班学生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看好师范专业,曾经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甚至有过转专业的想法,经过三年的师范专业教育的熏陶,发现自己逐渐喜欢上了师范专业。毕业班的师范生专业认同感高于非毕业班可能与此有关。

  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的认同感与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有关。调查显示,有545%的师范生表示自己在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经济收入,215%的师范生考虑最多的是职业兴趣,仅54%的师范生考虑的是职业理想。对于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认识,649%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仅185%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好于一般职业,还有165%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低。调查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评价,有428%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有40%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是既做贡献又有乐趣的工作,还有84%的师范生明确表示教师职业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访谈中,受访者普遍认为,教师待遇偏低是影响自己认同教师职业的主要因素。

  2师范生专业知识准备现状

  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调查师范生对学习教师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有919%的师范生认为学习教师专业知识重要,表明师范生基本认可学习教师专业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调查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知识兴趣,有723%的师范生表示对学科专业知识感兴趣,有277%的师范生对学科专业知识不感兴趣。调查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投入的程度,结果是仅709%的师范生表示对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投入。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直接影响了其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兴趣与学习投入。此外,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知识课程的满意度也影响了其兴趣和学习投入。根据调查,有648%的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知识课程表示总体满意。调查师范生对学科知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课程、教育知识课程和通识性知识课程的满意程度,有401%的师范生表示对学科知识课程最为满意,有317%的师范生认可学科教学知识课程,148%和134%的师范生分别选择了教育知识课程和通识性知识课程。导致教育知识课程得不到师范生认可的

因素,可通过以下的调查进行分析(表5)。

 调查师范生学习教育知识课程的方式、师范生对教育知识课程教材的评价及对讲授教育知识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有484%的师范生表示学习教育知识课程局限于教科书;有742%的师范生认为教育知识课程教材要么抽象难懂,要么枯燥晦涩,缺乏指导性;有556%的师范生认为教授教育知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参与不足,或是枯燥,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调查师范生学习教育知识课程的的收获,有991%的师范生学习教育知识课程的主要收获是获得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仅25%的师范生表示通过学习教育知识课程,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可见,教育知识课程在学生学习方式、教材使用、教师教学方式、理论应用于实践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影响师范生对该类课程的总体评价。

  3师范生专业技能准备现状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能力。师范院校一般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开展见习和实习活动,达到培养和训练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目的。调查师范生对各类教师专业技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结果显示,师范生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沟通与合作、教育评价与研究等方面的技能的重要性,普遍表示认可。调查师范生对待师范技能训练活动的态度,仅64%的师范生表示自己是积极参加师范技能活动。关于导致师范生对师范技能训练的认识与态度不一致的原因,访谈中,受访者普遍表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待师范技能训练活动的态度。

  师范生参与技能训练活动的积极性,还与学校开设的技能训练课程本身因素有关。调查师范生对学校开设的师范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满意程度,仅409%的师范生表示满意,229%的师范生表示不满意。调查学校对师范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重视程度,仅472%的师范生认为学校重视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234%的师范生认为学校不重视。调查学校对师范生实践技能考核的要求,仅357%的师范生认为学校对师范生实践技能考核的要求严格,有288%的师范生认为学校要求不严格。调查师范生对所受的实践技能训练与实际应用相关程度的认识,有364%的师范生认为他们所接受的师范技能训练与实际应用的相关程度是有些脱节。

  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师范生只有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访谈中,已参加教育实习的师范生普遍认为,学校在组织与实施师范实习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对师范生实习过程的有效指导,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和考核不太严格等。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师范生目前的职业选择倾向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利益取向的制约,对职业的经济地位和实际利益的考虑往往居于首位,从而背离其专业理想,导致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较低。师范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价值普遍表示认可。由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师范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其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投入,从而导致了师范生专业准备总体不足。作为培养师范生的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培养制度不健全等弊端,具体表现在: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锻炼;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实践性不强,课程与实际教育教学关系割裂,课程实施缺乏与中小学合作,课程效果不理想;学校对于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的考核要求不严格,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和组织,实习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影响了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2建议

  第一,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教育。

  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教育,首先要把教师职业理想与信念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教育信念和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宏伟目标。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名师讲堂、走访模范教师等多种活动,使他们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教师职业充满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忠于教师职业是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在面对各种挫折、压力、诱惑时具有忠于职守的勇气,培养他们对国家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淡泊名利,甘愿奉献的精神。最后,将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与其日常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专业学习、实践活动、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关心和支持他们,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第二,转变师范院校的办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办学观念的转变。当前,不少师范院校盲目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热衷于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其应有的师范教育特色逐渐被淡化。转变师范院校的教育观念,应不断强化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学校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师范教育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考试以笔试为主,重视考试结果,轻视对师范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的考察的弊端,兼顾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为基础教育学校输送教学研究型人才。

  师范院校办学观念的转变要求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分阶段、重能力。师范院校可尝试“通识教育+专才教育”、“专业选择+课程选择”、“主修+辅修”、“职前+职后”等模式,为师范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北京师范大学的“4+X”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4+0”、“4+2”和“4+3”三种模式。&ldq

uo;4+0”模式指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第四年根据自己的意向,可选修适合基础教育改革实际需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获得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也可选择除教育学之外的各种专业课程,获得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4+2”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后,通过筛选,进入两年的教育专业硕士学习阶段,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将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素质较好的中学骨干教师或教育管理人才;“4+3”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后,报考本专业的三年制硕士研究生。这种培养模式值得其他师范院校借鉴,并结合本校实际,在教育内容、培养方式、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构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关系到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目前,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课程与实践的比例不太合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教育类课程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难以培养新型教师。当前,师范教育要主动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整合师范教育的课程资源,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突出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实现多学科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通识知识课程、教师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之间比例趋于合理,从而使师范生既具备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又能为其提供宽广的知识背景,发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第四,突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习制度。

  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是否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是教师职后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此,教师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统一。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邀请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对师范生进行实践指导,有效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和转化。除传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环节外,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依靠学生社团,举行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技能竞赛活动。学校应调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与基础教育学校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拓宽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的空间和渠道。应健全师范生实习制度,创新实习模式,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重视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的考核。

  第五,强化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师范生专业自主发展。

  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决定其学习的效率和成就。师范生应自觉根据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主提高,不断增强自己对教师专业的认同感,使个人日益接近和符合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和要求。从入学开始,学校就应引导师范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努力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着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准备。强化师范生自我教育实践的主体意识,自觉地参与到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培养活动中。师范生要明确教育实践技能训练的要求和重要性,坚定提高教育实践技能的信念,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长在温室里,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大多数不懂得生活的甘苦,没有经受人生的磨难。如今培养中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一、分析中职学生现状

  现在的中职学生很抢手,有的还没有毕业就被预聘一空了,可是最让老师和企业头疼的是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在企业里干不了几天,就辞职走人了,他们受不了一点苦,没有坚定的意志。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素质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愿做,更不肯认真地去做工作。一些家长对学校也心生抱怨,就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波及了招生工作。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办学效率,以就业引招生,以招生保生存。

  当今的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出色的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吃苦耐劳、就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从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学历不再是首选,学生能否吃苦耐劳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可见,我们中职学校在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亟待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二、端正思想认识,理解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吃苦耐劳是获取成功的秘诀,是每一位渴望走向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条件。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吃苦耐劳都是必不可少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才会垂青于你。中国人最喜欢讲的一句励志的话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流传很久的至理名言精辟地概括出了吃苦与成功之间的必然关系:吃苦耐劳是成功的秘诀。

  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这是因为苦吃惯了,便不再把吃苦当苦,能泰然处之,遇到挫折也能积极进取;怕吃苦,不但难以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会对困难挫折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样的人当然也就很难成功了。

  三、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利用班级、学校活动创造一个人人都应吃苦耐劳的氛围,在班级活动中激励学生应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活动中要乐于吃苦,自觉地向学习中、生活中、劳动中、体育锻炼中的困难作斗争,勇于自我挑战,使学生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具体途径如下:

  1在军训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军训的日子虽苦,却像咖啡一样可以品尝出浓浓的滋味。军训的内容与强度以能让学生接受并能深刻体会、学习到坚持与吃苦的毅力为佳,时间安排上我认为15至20天为宜。军训期间严格要求,要使所有学生都坚持下来,磨炼其意志,增强其吃苦的毅力。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付出泪水,刻苦努力,学习是需要吃苦的,学生是否有吃苦耐劳精神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吃苦耐劳精神。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再次,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最后,从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实训过程是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大好时机。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实训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训课明确要求,实训期间,每位同学必须坚持在自己的实训位置上,认真实训,完成实训任务,不能因为学生怕脏怕累而放松要求;学校要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实训成绩,由实训效果、纪律、态度和表现组成。在实训表现中,要求学生在实训中能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要求学生保持实训场地的卫生清洁,值日生每天三次打扫实训车间,保持实训车间全天候的清洁。

  4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体育教学环境在室外,风吹日晒,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学生要承受身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这为我们的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生活、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达到成功的彼岸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5在日常行为习惯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俗话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生。”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需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也是如此。学校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吃苦耐劳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卫生评比活动,以这些最起码的生活和劳动习惯为突破口,努力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

  总之,在探索中职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时,我们应该胆大心细地进行实践,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更好地促进班风、学风、校风,促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并能自身不断发展的高素质技工人才,同时使学校发展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有一种情感上的接纳,甚至迷恋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场所有一种割不断的“情结”,是许多职业成功者的共同特征。许多优秀教师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情感世界与教育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为教育之忧而忧,为教育之乐而乐。以校为家,把学生当儿女,这种情感是“爱岗敬业”,最根本的动力源泉,因为宏观世界是内在的,也是持久的。不会因教师职业待遇的高低或条件的优劣而轻易波动。而只有当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时,才能敬重自己的事业。并为之而自豪;才能以恭敬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学生、对事业严肃认真,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⑴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的师资队伍

护理系妇产科教学研究室

孙淑云 女 98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妇产科讲师,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产科学》、《妇科学》、《妇婴保健》、《妇产科学护理学》》的教学研究以及教研室管理工作。

王伯英 女 1962年5月出生。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学士学位,副教授。主要从事《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护理学》,《母婴保健》教学工作。

赵莉敏,女,1977年3月出生,2001年毕业于延安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本科学历,讲师,主要从事《组织胚胎学》《妇产科护理学》《妇婴保健》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杨小丽 女 1980年五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助理讲师,曾带过《妇产科护理学》、《妇婴保健》及《中医妇科学》的教学、临床与研究。

护理系儿科护理教学研究室

儿科护理学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2名,均为讲师,主治医师。主要承担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助产,三年制高职护理、助产的《儿科护理学》、《健康评估》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张攀,女,1995年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儿科专业,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学位,儿科讲师,儿科主治医师。1995年9月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内儿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至今,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在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2年12月获得讲师资格,2003年9月获得医师中级资格,2005年参与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的编写工作,先后主讲《儿科学》、《儿科护理学》、《诊断学》等课程。

杨云红,女, 1998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学历,医学学士学位,儿科主治医师,儿科讲师。1998年入我校护理系儿科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诊断学》、《儿科学》及《儿科护理学》等课程。

⑵ 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有哪些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 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 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 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 [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 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⑶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据有关资料显示,护理学院有教师16 人,其中高级职称者9人,中级职称者7人。1人获博士学位、11人获硕士学位,5人攻读博士学位,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5人。此外,还聘请了3位香港知名护理学者为客座教授。

护理学院拥有先进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设备。有计算机室和语言实验室各一间,护理技能教学中心一个,配备了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已建设成为具有整体化、多功能、开放式以及先进性、网络化、数字化特点的现代化实验室,为专业技能教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中山大学8家附属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成为护理学院大规模的临床教学基地,保证了临床教学的质量。

⑷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护理学院拥有全国一流的护理师资和实验教学资源。学院设有护理学基础、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心理、护理教育五个教研室和一个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 教师47人,其中教授19人,中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具有半年及以上海外经历。护理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设有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门课程获批国家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国家精品课程,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韩国、香港等10余家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的护理学院及科研机构具有密切稳定的实质性合作关系,本院良好的国际合作背景可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就业的机会。

学院借鉴国外一流大学高等护理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山东大学特色的优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丰富选修课资源,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以培养“具有引领护理学发展潜力的、宽广国际视野的护理人才”为目标,坚持小班授课,精英培养,着眼发展,高端就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⑸ 护理学讲师

不是所有的老师一上班就有资格证,面试合格后学校会组织报名考高校教师资格证,很简单,具体考什么忘了,不过会先培训,发大概是4本书,拿到一个培训合格证。过一段时间再去考试,内容都是书本的,嘿嘿,大多数是抄的,很简单就拿到了。不教学也可以考高校教师资格证,不过好像也要依托学校给报名。

关于在护理系当老师的学历要求要看具体学校,有的只要求本科,有的要求博士。

祝好运!

⑹ 中南大学护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中南大学护理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名单(2010年)共22人

何国平:男,本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区慢性疾病管理、护理教育。

唐四元: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区老年病研究、社区老年疾病护理、护理教育。

张静平: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心理护理、护理教育。

王红红: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艾滋病防治及护理。

廖淑梅:女,本科,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区护理、康复护理。

任小红: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文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

罗阳: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妇女健康保健。

曾慧: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心理及护理。

易巧云: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护理学教育、护理心理学。

周乐山: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儿童健康保健、护理教育。

李乐之:女,硕士,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黄金:女,硕士,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严谨:女,博士,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临床护理。

雷俊:女,硕士,博士,副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临床护理。

李映兰:女,硕士,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贺连香:女,硕士,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王曙红:女,硕士,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临床护理。

王秀华: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老年护理、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

安如俊:女,本科,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丁四清:女,本科,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教育。

谌永毅:女,硕士,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疾病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赵丽萍:女,硕士,副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⑺ 厦门大学护理系的师资

护理系专 教师42人,客座教授1名。42名专业教师中全职专任教师28人,外聘教师14人;专业专任教师年龄在35岁~45岁占548%,高级职称以上占547%,5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现任护理系主任叶本兰教授。

⑻ 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师资队伍

胡慧

胡慧,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护理学院院长,护理学科带头人。兼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百名优秀中医护理标兵。

从事护理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在老年病护理和护理教育研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5项。“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荣获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抗痴呆中药复方筛选体系的建立及温胆汤改良方作用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温胆汤改良方对AD细胞模型JNK、c-jun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中庸'思想与护士形象美”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护理伦理学》、《中老年营养与食疗学》主编,《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针刀护理学》副主编。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

张丽君

张丽君,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湖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硕士生导师,湖北中医药学会妇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丽君同志自1983年大学本科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中医妇科及中西医结合妇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热爱祖国医学,尤其擅长于妇科临床工作,对不育症、习惯性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症等有独到的心得体会。20余年来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撰写专业著作7部,主持或参与省级、院级科研项目多项。

刘虹

刘虹:护理学院副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中医护理学本科毕业、硕士生导师,担任十三届中华护理协会湖北分会理事,湖北食疗协会理事,获全国高校先进心理工作者称号。 承担中医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护理教育学等课程教学。从事护理临床、护理教学及科研工作多年。尤其擅长临床和护理教育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专业著作10部,主持或参与省级、院级科研项目多项。

邢彩珍

邢彩珍,女,1962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副教授,基护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分会委员。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年,担任病区护士长,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较高的护理管理水平。2002年调入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从事护理教学工作。承担《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学》《护理基础技术操作》三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获得领导和学生的好评。自2005年担任教研室主任以来,同时兼任《护理学基础》和《护理管理学》的学科带头人,能带领学科组内其他教师就两门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考评体系等进行系统而规范的重整,取得较好效果。在完成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担任《中医护理与临床》主编,担任《护理学导论》、《孕妇调养及护理》、《临床护理技术》编委,发表论文《护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与对策》,参与省教育厅“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并荣获三等奖;主持校级科研课题一项。近三年每年承担580学时以上的教学工作,连续多年年终考核为优秀。

舒静

舒静,女,1969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副教授,中医基础护理教研室老师,中华护理学会湖北分会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中医护理学基础》、《护理基础技术操作》等课程教学,从事护理临床、护理教学多年。擅长临床护理、教育、康复保健等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业著作6部,参与省级、院级科研项目2项。

王再超

王再超:硕士研究生,副主任护师,第一专业护理教研室专职教师,湖北省护理学会精神心理专业第6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91年湖北中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附属医院工作,在护理临床、管理、教学、科研等岗位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0年7月调入护理学院致力于护理教育,主讲课程:《精神科护理学》;参讲课程:《内科护理学》、《健康评估》、《老年护理学》等课程。20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撰写专业著作2部,参加国家级、省级课题数项。研究方向:老年病护理、护理信息标准化。

⑼ 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师资队伍

2004年至今,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8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9人;硕士生导师3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00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