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民间有一种说法,789狗都嫌,这个时期的孩子,即有孩子调皮,也有青少年人的这种心性,他是处于懵懵懂懂成熟,要说成熟也不太成熟那种状态当中,所以说他,一种自我的意识懵懂,他会主张自己的一些权利和想法,然后会跟大人有冲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那种叛逆期吧,这种叛逆期可能和十三四岁的叛逆又不太一样,这个叛逆,其实带着一种懵懵懂懂的,无意识状态。大人就不要太跟小孩去计较。有些时候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你要先让自己离开那个现场,让自己有个冷静的时间,这样子的话,等你冷静状态下你再去回想跟孩子发生的冲突,其实并没有任何很实际上的冲突,就是一股气的问题,孩子不懂事你不可能跟他一般见识的。
两岁半的孩子发脾气总是喜欢打妈妈,这种行为肯定是很不正常的。首先不能定义孩子就是属于坏孩子,孩子生气的时候,可能这些探究是有原因发生的。或许和家庭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则。平时生气或者是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不要动手打人或者是扔东西。因为这样的行为很容易感染到孩子,也会改变他们的性格。
孩子总是喜欢打人,应该反省几点。或许孩子在模仿,本身低龄的孩子模仿的能力特别强。在生活中家长吵架,可能会使用小锤锤打闹的方式来打对方。看电视有些片段,也会有类似打人行为。孩子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很强,也不知道哪些方式是对哪些是错,这些行为就会影响孩子。很多不正当行为之中,应该把控好孩子。比如家长的教育模式和电视情景,都应该随时观察着宝宝动向。
像这种无厘头的发脾气,只是在发泄情绪,有些行为中并不会确定它是坏的,只有根据反馈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出现打母亲没有及时制止,让孩子就会觉得很开心。原来是可以通过靠打的方式,来让家长解决问题。所以在生气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些情况。有些妈妈当孩子犯一个小错误,就及时的纠正,让孩子改变这些事情,能够及时制止才可以帮助缓解这些问题,也能够让孩子知道行为的对与错。
每个孩子都需要倾听内心想法,可以多和孩子做亲子活动,通过亲子子活动来增加亲子关系。也可以多看绘本,有很多绘本中就是教育孩子的生活模式。平时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只有自己懂得表达就不会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作为家长也应该引起重视。
千万不要打孩子,多想想办法安抚孩子。作为家长心里的心魔,每次遇到孩子哭闹时,要么产生带不好孩子的负罪感,要么找遍育儿专家的方法进行尝试,却始终不得章法。其实不会带孩子是正常的,没必要因此有负罪感,会带的才是少数派,多了解孩子,父母的自信才是最好的安抚。
当孩子还处于婴幼儿时期,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发展完全,哭闹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吸引注意和表达情绪的手段。不冷不热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孩子哭闹可能是“逗你玩”,当看到大人们脾气暴躁起来,不停发出声音,对这个年龄段不具备任何复杂思维的孩子来说“十分有趣”。
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因为心烦气躁,忍不住“骂”甚至“打”孩子,试图用严厉的办法来扼制孩子的顽皮心理。而这样惩罚孩子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认,婴儿期(出生到1岁多),孩子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感和不信任感,如果打骂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认知,从而对父母不信任。
影响孩子自我信念和安全感的发展。此外,惩罚会影响孩子的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即大胆的去探索环境,开朗独立等性格。当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则会转换为哭闹、纠缠等方式来获取情感支持。关键的是,依恋的质量将会影响孩子内部工作模式和以后的成长,丧失自信心(我一无是处,被人嫌弃)。
针对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有几个方法爸爸妈妈们不妨可以参考:
1、选择沉默
孩子哭闹时,家长应该具备的第一反应是“闭嘴”。因为低龄儿童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不会有心思去听你说的“大道理”的,你说的话,或者周围发出的任何声音,传进他们耳朵里,可能都是无用的噪音。
如果孩子拉着你胡言乱语的问东问西,闭上嘴,绝对不要回答他任何问题,更不要接话茬,而是继续沉默,一旦坚持10-15分钟,就成功了30%。
2、控制表情
孩子在哭闹时,往往会寻求与家长的视觉交流,就是一边哭一边看你;如果你背对着他,孩子可能还会到你的视线范围内继续哭。因为孩子需要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你,如果你的情绪被影响,那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下次的哭闹强度只会继续增加。
保持微笑或者面无表情,仿佛孩子没有在哭一样,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无法干扰到对方,之后同样的行为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存在道德观念。即某个行为不存在“应不应该”,而是“能不能”,他们只会选择具有成功经验的行为。
当孩子不听话想动手的时候,怎么克制不打孩子?
孩子不好好吃饭,你想打他,说明你很爱他,很在乎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克制不打孩子呢?你已经认识到不宜打他,这很好,不打孩子的好方法就是:自己想开点。一,孩子不好好吃饭,说明孩子不饿,你见过饥饿的人不好好吃饭吗?你可以带他多运动,或者给他吃一点健胃消食的药品,让他感到饿,想吃饭。二,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要太在乎孩子的吃饭问题,孩子一顿,两顿吃饭少,不是什么大得 不得了的事情。也就是说,孩子不听你的话好好吃饭,你不必太着急,慢慢 。能够降低对孩子吃饭问题的关注程度,把你对孩子的爱,分散到孩子的各个方面,你的心态就平和了,就不会太着急而想打孩子了,试想一下:邻居家的孩子不想吃饭,你会克制不住打他吗? 追问: 你的回答很诙谐,说的很有道理,同事也这样说过,爱之急,恨之切,我就怕她不吃饭就不能保证身体营养的需要了,怕不利于身体的生长,晚上喝牛奶也是,给她泡的多,叫她赶快喝,最后全部吐掉,搞的我不知道要不要给她吃,看她吃完那饭和菜,就感觉她吸收到营养物质一样,总想给她很多的爱,弥补她失去的,看到她伤心的哭,却更是内疚,唉!但我无法把宝贝当邻居家的孩子啊,我怎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动手打她?这个习惯很不好 回答: 你不能把他当邻居家的孩子,这个问题我不好多解释,我只能把我的经历告诉你,望你能理解。我的老婆在上班,她有胃病,上班很累,吃的也少,当时我的心情和你一样,很着急,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吵架。后来我看淡了一点,把对她的关心转移一下,变为给她看病,生活上的其他方面处处关心,就不单单关心她的吃饭问题了,这样,她吃饭的问题也解决了,我和她的关系也融洽了。我的意思就是:把你对孩子的爱分散到关心孩子的其他方面,不要只停留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孩子想吃饭的时候,你叫他不吃都不行。 追问: 你的意思是不要太刻意关注吃饭吃多少上面,要转移到其他方面,但是,宝宝的其他方面我是全方位关注的,没有不关注到的地方,想想也是,饿了总是会吃的,再说现在的宝宝哪能饿的著啊,出去都是带着吃的,还要买,你的意见也不错,降低问题的关注度,谢谢补充!
拜佛的时候孩子不听话打了孩子一下打孩子是不对的,尤其拜佛时是在熄灭贪嗔痴啊,打孩子时肯定动了嗔心,从修行角度来说,不及格啊。但是既然打了,也不要过于放在心上,以后不再犯即可。真是“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对面不相识,还需从头练”啊。
孩子不听话 打也不听话 怎么办首先呢,对待小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如果你总是打小孩,小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里的作为家长要好好的爱护孩子,要细心耐心的指导教育孩子遇到问题了一定要想办法和他讲道理,树立在他心中的威严如果你不和他讲道理,犯错了就打他肯定不听话,以后肯定还会犯错的而且孩子接触的人群也很关键,让他和教育良好的同学相处,不能听信坏孩子的怂恿不要急慢慢来会好的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你会打他吗?????一般不会的,如果太过分了就会。
孩子不听话 打也不听如何管教孩子
不少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性格倔强,不服从管教。例如,父母要求孩子把玩完后的玩具放到玩具箱子里,可是孩子从来就是不听,每次把玩具玩完后总是扔得满地都是。再例如,带孩子上街去玩,看见什么要什么,父母不给买,就蹲下来不走,不管父母怎么样讲道理,就是不听,而且每次都是这样。
孩子为什么不服从管教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有两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是从3岁至5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较快,已相当于成人大脑的50%—80%,这时,孩子的语言也迅速发展,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判断出事情的“是”与“不是”,其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力图摆脱成人的帮助,自己去独立地做事情。可是由于能力的不足,加上思维的刻板与片面,在很多问题上不服从管教。
第二个“叛逆期”是从12岁至17岁(女孩子10—1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因而,出现了比较强的逆反心理,事事都想摆脱父母,处处都要自己做主;由于思维比较幼稚,再加之经济上的不独立,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事与愿违,他们常表现为固执、傲慢,使性格倔强起来。
另外,家庭教育的不当,也是造成孩子不服从管教的重要原因。不少家庭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比如说今天吃什么饭,明天穿什么衣服,后天去哪里玩儿;或者是要买什么玩具,要看什么电视,什么时候去幼儿园等,都要由孩子说了算。这样的孩子管教起来,确实有点难。
另外一个原因是孩子从小没有得到良好训练。一是父母一连串的命令,让孩子无所适从。如父母说:“把玩具收拾起来,把被子叠好,把鞋袜放进柜子里。”这一连串的命令,让孩子不知道做什么好’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二是模糊的命令,让孩子不了解命令的意思。比如说孩子在墙上玩,父母说:“小心点!”而没有说:“请你从墙上小心地下来。”三是有疑问的命令,好像要参与其实确没有加入进来。如母亲说:“来,我们一起把玩具收拾起来。”其实妈妈并没有与孩子一起共同收拾玩具。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孩子从小就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不服从管教的结果。
如何管教孩子
教育不服从管教的孩子,对家长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作为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服从管教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个人的意志,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教育,必须有对策。
1、要充分讲清道理三四岁的孩子只知道“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而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和“为什么不要这样做”的道理。要耐心地给孩子讲清楚应该怎样去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而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10岁以上的孩子要学会判断是非,不要盲目地去做事情,主要是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
2、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听话、懂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但在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既不能事无钜细,什么都管,也不能任其所为,什么都不管,而是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制定行为准则从小就应该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要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改。在制定了行为准则后,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制定和调整行为准则的时候,要争取孩子的意见,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要给孩子讲清楚遵守这些准则有什么好处,不遵守有什么危害。孩子对准则遵守得好,就要给予一定的表扬或奖励,违犯了准则,就要给予批评或处罚。
4、让孩子“闭门思过”
当孩子无理取闹不听管教时,要给予处罚,最好的办法是“闭门思过”。就是让孩子到一个无人的、安全的房间去反省。
一是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反省。针对孩子的不良习惯,事先提出要求,让孩子知道那些行为是不对的,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就要反省。
二是反省的地方要安全并能产生隔离效果。可选择在一个大房间的角落里,或待在床上不准起来活动;也可以让孩子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
三是反省的时间。隔离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以1岁1分钟为好,那就是说,4岁的孩子每次隔离4分钟,5岁的孩子每次隔离5分钟,每增加1岁,就增加1分钟。对不合作的孩子可以适当延长隔离时间,也可以与其他方面的处罚并用,规定在几天内不允许做最喜欢做的事情,如不准看电视、不准玩游戏机、不准踢球等。
四是利用计时器控制隔离时间。有时家长对孩子实施隔离反省后,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忘记了对孩子的隔离时间,这样不利于对孩子的处罚。应用计时器控制隔离时间,这样就能避免不适当地延长隔离时间,以免对孩子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五是让孩子认错。隔离反省的时间到了,要让孩子当着家长的面,承认自己刚才的做法是不对的,并要表示今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应该如何做。如果孩子的态度很诚恳,家长要给予肯定;如果说孩子仍不认错,家长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语言要柔和,态度要坚决,力争让孩子心服口服。
5、让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打手心,可以吗
不同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打手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达到目的,并且,解释清楚打手心是一种惩罚,不是处理问题的方式,
孩子不听话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如果您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一下程桂英老师提出的10个方法。当您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不妨用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养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教育孩子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耐心!
把他能玩的都没收了,看着他写完作业,这小孩不看真不行,你要真管了他肯定听话啊
孩子不听话,要多和他沟通,了解他不听话的原因,针对原因入手。不要简单粗暴,这样孩子只会更加叛逆。孩子多大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