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中国人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中国人有什么习俗?,第1张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各有不同,爱恋当中的人们一定少不了要准备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给自己的另外一半,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大家知道七夕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

⭐1、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依其说法,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夕夜晚女性们聚在一起比赛穿针的风俗,包括宫廷中都年年开展这一活动。

另外,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明确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由之可知,这一风俗至晚在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已经确立,甚至可能上溯到汉代。

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

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2、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地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3、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4、喜蛛应巧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的,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5、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如今,七夕乞巧节已经逐渐演变成情人佳节,大家在这浪漫的日子里,表达着对家人的爱。祝大家七夕快乐

“依依不舍情,悠悠不尽情思”诗句的意思是:表达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和“依依不舍情,悠悠不尽情思”诗句意思相近的诗有:

1.《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别薛华》

王勃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杜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杜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5.《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在《早发白帝城》中最能反映李白作诗的中心思想,最能反映李白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里山。”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兵变所牵连,身陷囹圄。因郭子仪力保,李白才免了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他取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集,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做此诗抒发当时的喜悦畅快之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景抒情,抒其壮志豪情。“彩云”,是写昼与夜交替之景,旨在写时。东方天际泛出一线鱼肚白,天刚蒙蒙亮,东方天空已出现明丽的彩霞,所以“彩云”使“朝辞”更加形象化。“彩云”是晨光初升之景,也是诗仙李白心情由梅雨转为艳阳的写照。“彩云间”3字极写白帝城地势之高,在江陵可望白帝城,白帝城似在彩云间。既主要表现白帝城之高,又突出两地落差之大。这一高一大,才使“千里江陵一日还”掷地有声,才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夸张真实可信。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是诗人以如椽巨笔从时空着眼,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对比,其妙在一个“还”字上。主要表现诗人一日可行千里的欣喜若狂之情,也隐隐流露出途中遇赦得喜出望外之情。诗人正是以船快之意象表现喜获自由和有望施展宏图之志的心情。

江陵并非是李白的家乡,为何却偏用上一个“还”字呢?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欲凭布衣取卿相之位,以实现宏图大略。可事与愿违,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流放夜郎。遇赦出川后,去进剿史朝义叛军。可见诗人并未因政治受挫而心灰意冷,而是壮志不移。故所用的“还”字,真可谓传神之笔。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更为神妙,是李白的神来之笔。诗人继续在时空上做文章,从听觉上写声,猿声未停,言时间之短暂;从视觉上写象,万山闪过,目不暇接。一个“轻”字,直言船快,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述,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写感,精妙绝伦。“猿声”被很快地抛到后面,现在那种流放的生活如同隔世,这流淌着诗人获释后的和喜悦之情。

该诗以“彩云”、“轻舟”、“猿声”等为意象,抒发了诗人乍获自由的轻快、喜悦,急于重归仕途的政治热忱,同时也包蕴着诗人遇赦后的余悸。

这首诗通过对江中船行之轻快的描写,把诗人流放后突遇赦免的那种不可抑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是通篇不着一喜字,而是把这种心情巧妙地融化在极有限的二十八个字之中。沈德潜在他的《唐诗别裁》中对李白的绝句这样赞美道:“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36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