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必读的作文材料

高三必读的作文材料,第1张

高三必读的作文材料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时代精神更为崇尚世俗与自由。当代青少年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就是“”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朦胧的童年式的印痕,他们天生具有历史记忆的缺失,而改革开放后潮水般一涌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形态消解传统权威,对历的政治意识形态起到了直接解构的作用。大众文化猛烈的冲击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的精英文化和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成为不断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承载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众文化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成长。

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大众文化消费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在大众文化的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正由于大众文化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这种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赋予青少年乐观的生活观,广阔的生活空间和多样的生活色彩

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青少年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据笔者调查,听音乐磁带,参加其他活动(如跑步、玩其他球类、游戏等)、听cd、看**、在家看vcd、使用电脑(但不玩游戏)、在家看录像带、踢足球等都属于高参与度的活动,大众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场所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尤其是电子化生活已成为青少年所追求的时尚,并且开始处于上升的趋势,电脑与网上世界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网络对于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种信息收集渠道,而更多的是一种交友娱乐方式。

2大众文化的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青少年的消费主义观念

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大众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大众文化的运行必然使青少年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消费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大众文化的炒作和现代广告来实现的。“炒作”实质上是当代大众文化对宣传的重新界定,并由此将宣传的中性意味消解掉了,保留了宣传中的广而告之的功能之时把夸大、虚假注入其中,它所依靠的手段仅仅是喧闹的媒体渲染。《泰坦尼克号》以文化帝国的一个极端例证向我们展示了文化炒作现象,《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上映引起无数青少年的狂热,他们为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付出了一张张门票,这部被称为“雕刻精美的萝卜花”的好莱坞大片并无多少思想内涵,但依靠其浮夸的外壳、巨额投资以及别具匠心的炒作注定了大片的命运,随之而来的所有副产品从文化衫到时装表,从印花信纸到铅笔橡皮,从儿童拼图玩具到少儿科技模型,都有“泰坦尼克号”的影子,青少年并以此作为消费时尚,让这部雄壮的泰坦尼克号捞足了钱。由此可见,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现代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青少年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广告对青少年的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准确而又生动的广告定位,使得某一产品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进入广大青少年的心中,并且在他们的心中占据一个牢固的无以替代的位置,不停的灌输着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更多以青少年个性的彰显、炫耀性消费为广告定位的切入口,使现代广告强化了青少年消费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青少年的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意识上,可谓是的时尚,青少年需要通过来获得同伴艳羡和流行的认可。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青少年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3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当代青少年“酷”的时尚

据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1997年以来在京、沪两地进行的一次探索性调查表明,510名受访的青少年中,5%的调查对象经常用“酷”这个字眼,19%的调查对象经常用“酷”这个词,41%的调查对象偶尔用这个词;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表示喜欢“酷”的东西。这项调查表明,“酷”已成为时下青少年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青少年一代成为“酷”的一代。在笔者调查的数百名青少年中,男女中学生对“酷”的理解有显著差异,女生更乐于认为“气质冷漠,不轻易说话”为“酷”(343%对男生的169%),而男生则将充当电脑黑客当作一件更“酷”的事情(196%对女生的85%)。

青少年更多的将“酷”表现为一种有吸引力的现象,一种欣赏的对象,他们或认为“酷”代表一种个性,“酷”是有自己的个性、见解,举止风度带着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气质,接近于帅,或认为“酷”代表一种前卫的风格。在受访的青少年中,大多将“酷”理解为冷,或为高仓健式的孤傲,或为王杰般的忧郁,还可以理解为高消费,模仿明星的动作。“酷”的形象代言人是大众文化明星,香港的男明星几乎一统天下,刘德华以14%的比例独占鳌头,成龙以5%居第二,以下依次为周润发、郑伊健、林志颖、郭富城、张信哲、周华健,前八位几乎全是以青春偶像定位的男明星。由此可见,“酷”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源于大众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歌星影后的英俊、潇洒、冷面、反叛,是它的注解。

“酷”之所以会走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青少年文化消费心理,在青少年看来,“酷”是一种挑战、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的特性,“酷”是个性的一种充分张扬,而不是简单的追随与模仿,它比较需要投入心理成本及独特的个人目标。从对“酷”的内涵分析中,可以看出,“酷”满足了青少年彰显个性的心理需要。在文化工业的背景下,以彰显个性为特征的文化成为泯灭自我的刽子手,批量生产的大众文化无法代表人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中,人们一步步迷失“自我”,“从众”心理成为工业社会最明显的心理状态,人们害怕茫茫人海的孤独,但更渴望异质化的表现。青少年作为工业社会的大众,为得到被众人发现的满足,也必然选择“酷”这一彰显个性的生活方式。

形象消费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主要方式,随着形象化文化的浸透,形象由一种代表文本的直观性解释异化为文本自身,异化为本体的形象必然要有一个被展示的载体以成就一种文化的潮流,明星作为文化潮流的外化形态必然成为大众追逐的对象。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制作人已普遍接受了包装意识,目前“酷”相已成为文化市场上走俏的包装形式,从影坛到歌坛,不少人争相扮酷,许多人陷入了“流行歌坛流行酷”的巨大误区,以为冷艳就是艺术的成功,面无表情就是艺术。作为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大众文化明星就这样成就了一种“酷”式文化潮流,青少年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领导群体,也必然是这一文化潮流的最早接受者。

“酷”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酷”的本质内涵是现代竞争下产生的孤独感、挫折感和焦虑感等痛苦心情的“克隆”,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态,是人类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青少年一代不应是冷酷的一代,病态的一代,更不应该将病态的“酷”作为一种前卫的风格。青少年应充分展现自我个性与风采,而不应将“酷”作为个性的彰显,应做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一代,文艺工作者不应视酷为艺术,以酷自我定位作青春偶像,应发展多元化的文艺风格来领导时尚,教育工作者应加强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及时纠正这一不良倾向。

(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层面,它的变化更能代表青少年文化的流行轨迹,体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冲击,经调查发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文化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

大众文化对于人性的重构是其重要的实践功能。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为青少年追求个性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人格的嬗变的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大众审美现象的崛起为当代人格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巨变已极大触动了我国的文化精神体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形成新的震荡和冲击。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人的生活逻辑。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成熟度的认定上,认为自己在心理上“很成熟”和“比较成熟”的人不很多,同时大多数人都同意“我觉得大部分同龄人都很幼稚”这一观念,在种种群体特征的认同中显现出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标示的代际群体的尺度:“自我肯定,坚持自我”。可见理性精神在当代青少年身上的体现是,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2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使青少年文化正在经历世俗化的洗礼,世俗性成为当代青少年文化的精神特质

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世俗化首先是一种对乌托邦的理想主义的反叛,对宗教般迷狂的反思,“追求世俗的幸福”是它不变的目标;其次,由于大众文化的盈利性特征,使它在传播过程中,蔓延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是世俗化的另一种情形。世俗精神在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调查显示,虽然多数中学生将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其价值观已明显向个人本位偏移,在中学生人生价值的调查中,只有三成的人愿意“做人民公仆”将社会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三成的人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人生理想实现的首要因素;四成的人主张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结合下实现人生理想。如果说中学生价值观向个人本位的偏移只是初见端倪,而大学生价值观则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北京六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在人数和比例上都是最多的,分别占366%、271%、234%。

(2)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诸如实业家比尔·盖茨,歌星任贤齐、童安格。大众文化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青少年的成功观到爱情观几乎都带有明星的印记。大众文化所塑造的魅力人士对青少年一代更具时尚动员力。从自我塑造方面来看,对当代青少年稳定动员力的是那些有一定成就又具个人魅力的人士。大众文化明星的成功之途是千千万万青少年所梦寐以求的,最近成千上万的青春少女对张艺谋选秀所表现出来的狂热可见一斑,这反映了他们“投机取巧”、“一夜成名”的价值观念,体现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误区,这实际上是媒体误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文化媒体给大众制造了明星之路就是“潇洒走一回”的假象,使千千万万青少年对明星梦趋之若鹜,很多青少年由于仅仅看到赵薇式的成功,就以为当明星完全归属于命运的机遇,这使他们只看到明星的成功,而未看到明星成功的艰辛。青少年对明星的追逐不仅仅是对明星之路的艳羡,明星崇拜的同时也是信仰缺失状况下的填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更加崇尚自由与个性,领袖不再是人们敬奉的神明,中国本身有缺乏宗教信仰的根基,当代中国缺乏神祗,更缺乏英雄。在英雄与上帝退场之后,明星自然被推上宝座,青少年对明星之路的追求和对明星的崇拜说明了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的世俗性。

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功利性还表现在校园文化所呈现出的商业化趋向上,这种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尤为突出,这使大学文化越来越受到来自大众文化的严峻挑战,大众文化已逐步扩展到高等学府这块历来被认定是属于精英文化的领地,校园文化模仿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校园文化的发展更具功利色彩。如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有些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不大,如十大歌王比赛只是模仿文化炒作,只为少数人的“成名”。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青年一代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当代青少年相信金钱和权力的威力,他们相信权力尤其相信金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认为金钱、权力和声望是当代成功人士所追求的目标。当代青少年的功利性意识及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利益驱动性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文化“物质主义”的精神特征,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物欲的满足以追求世俗的幸福。

(3)青少年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虽然各种各样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口号仍然萦绕在他们的耳际,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取代了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允诺和动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

通过分析青少年对媒体的接触情况可以发现,当代青少年更愿意选择娱乐性的节目类型,而对于政治型的节目却缺乏热情。青少年对专业板块性质的电视节目、开放性的注重受众参与的综艺类节目尤其喜欢,经常观看综艺类节目的人最多,其下依次为影视类、音乐类、体育类、科技教育类、新闻类。即使从大学生对看电视的诉求来看,大学生对娱乐的关注超过对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的关注,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沉重而艰难的话题不再是大学生媒体的重点,体育类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其下依次为影视剧、新闻类、综艺类、社会类。从媒体接受的诉求来看,当代大学生正从思想先锋转化为时尚先锋。

生活于大众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一代,从政治倾向和选择上更少理想主义色彩,政治不再是当代青少年关注的焦点,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成为政治的简单动员对象和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社会观呈现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现实化的色彩。

(4)受大众文化的冲击,当代青少年文化世俗性的精神特质呈现庸俗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在适合大众消费的同时,由于其商业追求,以娱乐消遣为主,不可避免的造成固定化的消费模式,不仅把自身推向平庸低俗,也把大众推向平庸低俗。

受大众文化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和“波普主义”所代表的颓废主义的精神生活取向上。青少年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主要表现在青少年行为和成功观念的利益驱动性及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上。青少年颓废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则表现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特有的反叛性的消解,当今的青少年对现实的适应性大于批判性,对于现实生活采取极为冷漠的态度。在部分青少年中流行着“一无”、“二没”、“三拉倒”的口头禅。“一无”就是无所谓,“二没”就是干活没劲、玩也没劲,“三拉倒”就是“一切都拉倒吧”。这是一种消极的文化倾向。这种消极颓废的文化倾向已逐渐渗透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中。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另类活动的追求已成为一种追随潮流性质的行为:上网与染发在中学生流行程度较高,在校谈恋爱、逛酒吧成为有一定好奇心驱使但可能谨慎尝试的行为。在极谨慎的条件下在校中学生会尝试的行为有:性行为、做朋克头、抽烟。全国11所高校1000名研究生婚恋和性价值取向调查表明:80%以上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的宽容,对婚外性行为或第三者插足有663%持“理解”、“说不清”,有438%的人把“托付终身”放在第一位,342%的选择“感情深厚,不一定白头偕老”,这体现了文化进程中扬弃和背叛的关系,也反映出研究生性价值取向的迷失。

(三)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以更为明显的消费性和娱乐性的姿态登上中国文化的舞台,伴随着大众文化繁荣的现代步伐,当代青少年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个性化、感性化与低俗化的趋向。

1当代青少年审美追求的个性化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的生活使青少年的审美呈现明显的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这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青少年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表现为他们追新求异,展现绚丽多姿的自我,从自己的服装样式、发型设计乃至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都体现了新时期青少年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这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自由意志,表明新时期青少年对自身发展的重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以及对审美自身的追求。

2当代青少年审美追求的感性化

大众文化的类像化特征一方面利于大众文化产品的接受与理解,另一方面也造就大众审美趣味的感性化。青少年审美追求的感性化表现为他们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图形、图像成为当代青少年阅读的主体内容,从青少年对媒体的接触情况来看,**与电视成为当代青少年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同时,大众文化正以图解的方式冲击着文字这种媒介,成为一些杂志的主角,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此外,古典艺术、精英文化也正不断以图形的形式展现给青少年,如《红楼梦》等名著被影视化、光盘化,《老子》、《庄子》漫画化,甚至出现了《图解资本论》,把严肃的学术著作也予以图解。大众文化对形象化的追求使青少年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使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特征,如大学生对**的诉求更为强调对视觉的冲击,调查表明视觉效果突出、制作精良的美国大片更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美国片占据了大学欢迎的影片的前六席,他们分别是《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魂断蓝桥》、《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

青少年审美情趣的感性化还表现为包装、表演与虚幻,大众文化往往通过精美的包装向大众提供一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大众文化的虚幻往往遮蔽青少年对现实的视线,如娱乐剧《还珠格格》及其续集,不过是一个毫无思想内涵的“故事大王系列”,却俘虏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小燕子赵薇成了他们追逐的偶像。

3青少年审美情趣的低俗化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但高雅艺术的审美对青少年具有永久的魅力,青少年仍然在从古典艺术的神圣与抒情,长篇名著的理智与深邃,革命文艺的激情与斗志中吮吸甘露,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寻求生命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vcd、迪斯科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

大众文化的流行必须借助于高雅文化的扶持,它本身具有高雅文化的痕迹,当代青少年内心仍然存在着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如《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罗马假日》等古典西方影片历久弥新,仍归属于大学生最喜欢的**行列。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社会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1

  一、 设计思路:

 随着我的肚子逐渐隆起,小朋友的好奇也日渐升温。他们常常会驻足在我身旁,一会儿听听,一会儿摸摸,还问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于是,我们根据小朋友们的兴趣需要开展了主题活动:“我”,活动“在妈妈肚子里”就是在主题背景下的一次学习活动。本次活动有机综合了常识、语言、音乐等内容,意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进一步激发小朋友爱妈妈的情感。

  二、活动要求:

 1、通过看看、讲讲、唱唱、跳跳等不同表现形式,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体验生长的快乐。

 2、鼓励幼儿改编歌词并用动作表现出在妈妈肚子里干什么,提高幼儿想象力。

 3、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三、重难点:

 重点:通过看看、讲讲、唱唱、跳跳等不同表现形式体验在妈妈肚子里生长的快乐,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难点:鼓励幼儿合作仿编歌曲。

  四、活动准备:

 关于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从受精到逐渐长大)的若干、音乐磁带、录音机。

  五、活动流程: 看看讲讲 —— 大胆提问 —— 创编歌曲

  六、活动过程:

 (一)看看讲讲:在妈妈肚子里

 T:“我们的区域活动中有很多关于“在妈妈肚子里”的,我知道小朋友都很想了解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一 天天长大的。现在,倪老师在墙壁上贴了很多,有的是小宝宝刚刚到妈妈肚子里时的,有的是小宝宝逐渐长大的,有的是小宝宝刚刚出生时的,你们去看一看,和好朋友说说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

 1、幼儿自由结伴去找图讲述,并相互交流。

 2、除了上的,你还知道些什么,也可以和好朋友说说。

 (二)大胆提问:在妈妈肚子里

 1、你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关于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秘密,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大胆的提问,你们的问题越多,知道的秘密就越多。

 2、幼儿质疑(老师根据幼儿的问题随机做好直接回答或把问题反抛给幼儿进行讨论)。

 3、教师结合进行小结:爸爸和妈妈结婚后,觉得很孤单,他们想如果家里有个小宝宝那该多好啊!于是爸爸把许多叫“精子”的小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精子在去妈妈肚子的途中遇到许多“卵子”,如果他们成为好朋友,拥抱在一起就会变成小宝宝。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器官叫子宫,小宝宝就住在里面。子宫壁上有一层膜,那就是胎盘。胎盘上有一根脐带,连着小宝宝的肚脐,帮助小宝宝吸收营养和排出身体里的废料。就这样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了,当他大得在子宫里呆不下时,小宝宝就出生了。

 (三)创编歌曲:在妈妈肚子里

 1、“你们知道小宝宝要在妈妈肚子里呆多长时间吗?这么长的时间,小宝宝在妈妈肚里干什么,让我们用好听的歌声来告诉大家。”

 (复习歌表演:在妈妈肚子里)

 2、“小宝宝除了会在妈妈肚子里洗澡,睡觉外,还会干些什么?”(老师就幼儿回答的内容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3、幼儿分小组创编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表演他们编得歌曲。

 5、小宝宝要在妈妈肚子里呆十个月,又是踢又是跳的,妈妈累不累呀?妈妈这么辛苦才生下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对妈妈?(激发幼儿爱妈妈情感) [中国]

 附:歌曲《在妈妈肚子里》

 1=C 4/4

 5 3 6 5 3 1 | 2 2 4 4 3 3 5 | 5 3 6 5 3 1 |

 小 宝宝,小 宝宝,躲在 妈妈 肚子 里,又 是哭,又 是笑,

 小 宝宝,小 宝宝,躲在 妈妈 肚子 里,洗 洗澡,睡 睡觉,

 2 4 3 2 1 ||

 顽皮 又可 爱。 聪明 又健 康。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四个“困难”的各自特征,尝试根据其特征分组制定合理的解决;

 2能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体验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3体验“寻人”成功的喜悦,感受合作的力量及有不怕困难的勇气。

  活动准备:

 故事、四张“困难”图(沙层、淤泥、岩层、岩浆)、(挖沙队用抽沙机工作、挖井队用挖井设备抽水、钻机工人用钻机工作、消防员穿戴消防服耐高温)、泡沫纸板、塑料铲子、笔、草裙舞视频。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当侦探的积极性

 1出示并讲述故事情节:黑人小朋友在沙滩上玩沙,突然,沙滩上出现了一个大坑,同时,黑人小朋友失踪了。

 2教师提问引发幼儿猜测:咦!他们怎么不见了,会去哪呢

 二、清楚困难特征,分组制定

 1教师展示寻找路线图及四张“困难”图,帮助幼儿了解四个“困难”特征。

 师:在寻找黑人小朋友的路程可不那么轻松,从沙坑开始一路往下就会遇到重重困难,第一个是要越过厚厚的沙土,第二个困难是要穿过渗水的淤泥,第三个困难是通过坚硬的岩层,第四个困难就是经过高温的岩浆。你们有信心完成侦探任务吗

 2鼓励幼儿自由分组谈论并绘画解决。

 师:小侦探们,时间紧迫,只有十分钟来商量,所以今天我们分成四组,每组先制定一个困难的解决,然后我们再一起去寻人,这样就会快得多。

 师:(分别在四张桌子上摆放好“困难”图)现在,请你们根据各个困难的特征(沙土——厚、淤泥——有水、岩层——坚硬、岩浆——高温)大胆地贡献自己的想法,并把合理的想法绘在图上。

 3教师巡回观察各组讨论及记录情况并适时参与交流。

 三、集中交流讨论,合作体验寻找

 1邀请各组代表介绍该组。

 师:每个小组请一名小侦探代表介绍下你们的解决,说说遇到这种困难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小组代表介绍)

 2情境体验,合作寻人,并在“破案”过程中一起修改或丰富解决方法。

 师:现在有了你们的解决,我们一起出发吧,在这过程中大家要团结合作、互相帮助,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如果遇到我们解决不了的困难时还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过第一关:厚厚的沙层阻挡了我们的路,我们该怎么办呢还可以找谁来帮忙(出示挖沙队用抽沙机工作图)

 过第二关:渗水的淤泥阻挡了我们的路,我们该怎么办呢还可以找谁来帮忙(出示挖井队用挖井设备抽水图)

 过第三关:坚硬的岩层阻挡了我们的路,我们该怎么办呢还可以找谁来帮忙(出示钻机工人用钻机工作图)

 过第四关:滚烫的岩浆阻挡了我们的路,我们该怎么办呢还可以找谁来帮忙(出示消防员穿戴消防服耐高温图)

 四、收获成功的喜悦,分享“寻人”收获

 1出示并讲述故事:这里,又有一个沙坑,我们一起爬出去看看吧(幼儿体验爬的动作)!哇,你们看,黑人小朋友在那,我们终于找到了!

 2播放非洲草裙舞音乐视频,集体跳舞庆祝。

 师:黑人小朋友为了感谢我们的小侦探,邀请大家一起跳舞庆祝呢。

 3引导幼儿分享“寻人”收获。

 师:在今天的侦探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要跟呢(引导幼儿从解决困难的智慧、合作的力量、感谢别人的帮助等方面讲述)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围棋一直是我园的特色课程,十多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黑白世界中演变出的无数有声有色的“战局”,开掘了幼儿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有研究表明,孩子学围棋的最佳年龄是5岁左右,我园开展围棋教学是从小班下学期开始,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意在让孩子们在初入围棋之门就感觉“棋乐融融”,萌发对围棋的喜爱之情。

 活动目标

 1.认识围棋棋盘、棋子,知道下棋要下在交叉点上。

 2.能够正确迅速地寻找到围棋的交叉点。

 3.在活动中不与他人碰撞,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配有围棋儿歌的音乐。

 2.大围棋盘一块,立体围棋格一个。

 3.围棋子若干。

 4.地面上画有围棋盘。

 活动过程

 一、韵律活动进场

 1.师:“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锻炼锻炼身体吧。”

 2.幼儿随着音乐边跳边进场。

 (评析:我采用了小朋友非常熟悉的《健康歌》音乐,欢快鲜明的节奏、热烈奔放的旋律风格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运动兴趣。将原有歌词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围棋儿歌,更加切合本次活动主题,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

 二、认识棋盘和交叉点、棋子

 1.认识棋盘

 (1)师:“看,今天小黑和小白两个好朋友来到了这里,我们跟他们打声招呼,他们的家在哪儿呢”

 总结:他们的家叫棋盘。

 (2)师:“棋盘是什么样子的棋盘上面有什么呢”

 总结:棋盘是方方的,上面有许多横线和竖线。

 2.认识交叉点

 (1)师:“小黑和小白要回家了,谁来送他们回家送对了吗”(请两个小朋友将小黑和小白送到棋盘上)

 (2)小黑送到了横线上,教师出示立体的围棋格演示横线太窄,小黑站不稳,会掉下去,所以横线和竖线都不是他们的家。

 (3)小白送到了围棋格中,教师同样演示围棋格中间是个陷阱,小白会掉下去,所以围棋格也不是他们的家。

 (4)送到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上对不对呢教师出示立体的围棋格,演示小黑和小白站在交叉点上很稳,所以交叉点才是他们的家。

 3.认识棋子

 (1)师:“小黑先回家,小白后回家,它们玩轮流回家的游戏叫围棋,小黑是黑棋,小白是白棋。”(教师示范操作)

 (2)请小朋友送另外两个黑棋和白棋回家,检查是否送到交叉点上,再进行一次。

 (评析:此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幼儿直观形象地理解围棋的有关知识,我创设情境,让幼儿送小黑和小白回家,引出他们的家到底在哪里的问题,立体的围棋格通过稳与不稳的区别生动地演绎了为什么交叉点才是他们的家,小朋友先看再送最后评价,了解了棋子与交叉点的重要关系。我还通过小黑、小白的先后轮流回家,暗示了围棋的基本规则,使幼儿对围棋知识有了粗浅理解。)

 三、玩“找交叉点”游戏,巩固围棋知识

 1.在地面棋盘上找交叉点

 (1)师:“地板上也有一个大棋盘,请小朋友找找交叉点在哪里,小朋友屁股底下有大棋子,等会儿请你把大棋子送回家去。”

 (2)幼儿找交叉点站好,教师检查是否正确。

 2.游戏

 (1)师:“小朋友拿的棋一样吗谁是黑棋宝宝谁是白棋宝宝等会儿请你去找个好朋友一起玩游戏,两个好朋友必须一个是黑棋,一个是白棋。”幼儿在音乐声中玩“找朋友”的游戏,教师个别指导。

 (2)师:“听,可能是大狮子来了,我们应该躲在哪里才安全呢等会儿听到信号赶快躲到交叉点上去。”教师帮助个别幼儿。

 (3)游戏再完整进行一次。

 (评析:小班孩子的注意力不稳定,我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地面上的大棋盘为幼儿创设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幼儿通过个别寻找交叉点并正确摆放围棋,懂得了下棋要下在交叉点上的道理,而且内化为技能,在后面的游戏中听到狮子音乐的信号,能迅速正确地躲到交叉点上。)

 四、韵律活动表演

 1.师:“大狮子灰溜溜地走了,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庆祝胜利吧。”

 2.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表演围棋操。(评析:让幼儿拿着围棋表演围棋操,一来舒缓了刚才躲避狮子时的紧张情绪,二来让幼儿感觉到学围棋就像玩游戏般快乐。)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真聪明,躲过了大狮子,老师奖励你们黑、白颜色的糖果,回去后请你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吃,怎么吃呢你吃一颗黑的,我吃一颗白的,轮流吃。”

 活动评析

 小班孩子具有好玩、好动、爱游戏的特点。如果采用灌输围棋知识的方法,会扼杀孩子对围棋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把呵护孩子的兴趣放在首位,着力围绕“趣”来展开。

 一、渗透增“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说:“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如果纯粹对幼儿进行围棋教学,色彩的单调、方法的单一、内容的枯燥肯定会给幼儿带来乏味的感觉。我把健康领域中的游戏渗透到围棋教学中,巩固了幼儿对交叉点的认识,强化了幼儿寻找交叉点的技能。还整合了音乐《找朋友》与《狮王进行曲》,大大增加了围棋教学的情趣。

 二、情境激“趣”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平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兴趣是同化过程的一种动力。”因此,我精心创设符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情境,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我将黑棋和白棋以可爱的娃娃形象出现,牢牢锁定孩子们的注意力,棋盘比作围棋的家调动起了孩子们温馨的生活经验,较好地完成了“认识棋盘、棋子”的教学目标。我再以小黑和小白要回家为由请小朋友送它们回家,更是激发了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三、“趣”破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下棋要下在交叉点上,并能找到交叉点。我采用了直观法,利用立体的围棋格直观地表达了棋子要落在交叉点的道理,教学重点顺利突破。还在地面上布置了一个大棋盘,先是几个幼儿示范找交叉点,强化大家对交叉点的认识,接着让全体幼儿去站位,符合小班孩子好动的特点。幼儿在看、找、站的系列活动中,提高了观察、判断能力,寻找交叉点的技能得到了有效强化。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初步感受家庭的'温暖。

 2、会念儿歌,理解词语:幸福、亲亲热热。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诗歌,感受家庭的温暖

 活动难点:理解词汇

  活动准备

 每人一张全家照

  活动过程

  一、相互介绍"幸福的家"

 1、提出问题

 (1)这是谁家的照片?

 (2)照片上有谁?

 (3)一家人在一起感觉怎样?

 2、丰富词汇:亲亲热热、幸福

  二、欣赏诗歌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

 2、幼儿随教师一起学习诗歌,可指着自己的全家福进行朗诵。

 3、采用小组、个别,男、女还分组等多中形式朗诵

  三、共同布置墙饰"幸福的家"

 1、播放诗歌磁带,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全家照贴在墙饰中

 2、附以诗歌图示。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照片和具体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词汇以照片为媒介,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地学习兴趣。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5

 最漂亮的人

 设计意图:

 近几年,“最美”这样一个称谓非常流行,“最美教师”、“最美妈妈”等,她们的故事感动人心。可在平时生活中,我发现大班幼儿关注身边人漂亮与否仅仅停留在衣服、鞋子、长相等表面的东西,而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淡薄,体会不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我想借用生动的绘本情节开展教学,必能吸引并真正打动孩子。《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就是这样一本具有一定情感教育意义的绘本。书中主人公乔治主动大方、自信乐观、不求回报的个性特征以及动物们感恩回馈的态度行为,都对“漂亮”有了更深一层的诠释,呈现了善良、无私的美好情感。于是,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社会认知发展需求,以此绘本为素材,充分挖掘内涵,设计生成了社会活动《最漂亮的人》,旨在引发幼儿对心灵美的关注,并在其幼小心灵中种下一颗人心向善的种子。

 活动目标

 1认识热心、善良的乔治,感受乔治帮助别人的快乐情绪。

 2理解“最漂亮的人”的真正含义,体验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故事、各种音效等制成的PPT课件,故事片段相关制成的拼图4幅。

 2幼儿有合作玩拼图的经验,会唱歌曲《粉刷匠》。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认识主人公乔治的外表。

 (1)出示绘本封面和封底,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什么人长着这么长的腿小动物们喜欢他吗你怎么知道的

 (2)出示乔治以前“邋遢”的,请幼儿猜猜小动物们为什么不喜欢他。

 (3)依次出示乔治在服装店买的东西,说说穿上新衣服的乔治的样子。

 师:这样的乔治大家都不喜欢,他对自己也不满意。于是,他走进了一家服装店,先挑了一件白衬衫,配上了一条条纹领带。看看,他又选了什么还少点什么

 师:穿上这些,乔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出示“穿戴整齐的乔治”。)

 2分段设疑,从心灵上感受乔治善良的个性。

 (1)结合课件,说说乔治怎样帮助长颈鹿,学习乔治快乐唱歌。

 出示:乔治遇到了谁它怎么了乔治是怎么做的呢(幼儿猜想,出示对应的验证。)

 出示乔治快乐走路的,尝试学习乔治快乐歌唱:“领带送给长颈鹿,给它做围巾,可是你们瞧瞧我,还是最漂亮,哎嘿!”(师手插裤袋,夸张表演。)

 师:小朋友,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快乐吗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快乐的。你们也来跟我快乐地唱一唱吧!

 (2)猜想乔治帮助小动物的故事情节,体验乔治帮助别人的快乐。

 设置悬念,引导幼儿寻找答案。

 师:开心的乔治就这样边走边唱,可是到了后来,他怎么了(出示“掉裤子”的。)

 师:他的东西到哪儿去了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答案就在后面的4幅拼图里,我们5个人一组,合作拼一拼,说一说吧。

 合作拼图,自由讨论乔治是如何帮助朋友的,教师注意引导。

 分组介绍拼图,在唱唱、跳跳中感受乔治帮助别人的快乐。

 师: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乔治会用什么帮助它(幼儿猜想,出示对应的验证。)

 师:衬衫送给小山羊做船帆,真合适,乔治心里美滋滋的。谁来学他唱一唱

 师:小老鼠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可是少了一只鞋子的乔治该怎么走路呢(幼儿模仿。)

 师:乔治的裤子为什么会掉皮带送给了谁做什么了(唱)皮带送给小花狗,给它做小路,可是你们瞧瞧我,我还是……哎呀,不好,乔治的裤子掉到了脚后跟。

 3师幼讨论,从情感上体验乔治助人为乐的美德。

 (1)讨论:穿上旧衣服的乔治还是最漂亮的吗

 师:现在,刮着风,好冷啊!乔治该怎么办

 师:乔治想再买一身新衣服,可商店门已经关了,他只能捡起墙角的旧衣服穿上。现在的乔治怎么样为什么穿上旧衣服他还这么高兴

 师:你喜欢现在的乔治吗为什么

 (2)出示戴金冠的乔治,启发幼儿思考: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送一顶金冠给乔治戴上金冠的乔治漂亮吗

 小结:在小动物们的心里,乔治最善良,只有乔治才配得上戴金冠。戴上金冠的乔治,即使只穿着旧凉鞋、旧袍子,同样还是漂亮的。

 4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互相关爱的美好事例。

 (1)分享自己与朋友互相帮助的故事,说说帮助别人后自己的心情。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乔治这样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有没有好朋友帮助过你呢帮你做了什么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

 师: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情怎么样

 (2)教师深情介绍“最美妈妈”、“最美老师”等感人事迹。

 (3)启发幼儿说说听了“最美妈妈”、“最美老师”事迹后心里的感受,送上一句真心的祝福。

 (4)送一首最美的歌给最漂亮的人,师生手语真情演绎。

 师:说得真好!石老师心里有一首最美的歌,我们一起送给他们,送给每一位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好吗结束语:孩子们,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会幸福、快乐,我们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活动反思

 《最漂亮的人》是根据绘本《城里最漂亮的人》中巨人乔治和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及其反映的主题,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设计的社会活动。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1视频课件的自然贯穿

 本次活动借用绘本情节开展教学,运用电子、视频画面、特殊音效等多媒体手段自然贯穿,引领幼儿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感受“漂亮”的真正含义,让幼儿在绘本故事设置的情景中猜猜、说说、唱唱、演演,愉快地发现、学习并感受“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才是最漂亮的人”,从而激发幼儿乐于助人、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如:PPT中展示乌黑锃亮的皮鞋和乔治“邋遢”的模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幼儿好奇心被大大激发,纷纷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而当“乔治走进服装店”,一件件带有特殊音效的衣服逐一展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纷纷主动猜想乔治穿上新衣服的样子,“非常漂亮”、“帅呆了”、“酷毙了”等流行时尚的赞美之词脱口而出,可见,幼儿对乔治的新模样充满着期待,这也正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仅仅关注于外表的最初审美经验。活动的最后,播放精心剪辑的视频画面,教师深情介绍“最美妈妈”、“最美老师”等感人事迹,应时应景,孩子们被深深感染。

 2合作拼图的巧妙运用

 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和诙谐生动的绘本图像给了幼儿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大大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猜想乔治帮助小动物的故事情节时,为了避免社会活动中空洞说教的教学现象,教师截取绘本中乔治遇到小山羊、小老鼠、小狐狸以及小狗走在皮带上的情景图画,制成难易程度不同的四块拼图。活动中,幼儿先动手动脑合作玩拼图,再大胆猜测,为小动物匹配最合适的物品,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形式,更让幼儿的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也正与“跳一跳,够得着”的幼儿教育理念相契合,幼儿的自信心和想象力在挑战与合作中得到培养和发挥。

 3“快乐”歌曲的灵活展现

 绘本中的乔治是一个自信、大方、乐观的巨人,他每帮助一个动物都会快乐歌唱,他的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为了让幼儿能够感受和体验乔治的这种快乐情绪,教师尝试将其“快乐歌声”引入课堂,巧妙选用《粉刷匠》的音乐,并配之与主题相统一的歌词(“领带送给长颈鹿,给它做围巾,可是你们瞧瞧我,还是最漂亮,哎嘿”),力求通过教师夸张、有趣的表演感染幼儿,传达快乐。活动中,幼儿像乔治一样手插裤袋,抬头挺胸地快乐歌唱,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他们说着、唱着、跳着,感受和体验着乔治帮助别人的快乐情绪,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幼儿深一层理解“漂亮”的含义做好了充分铺垫。

 4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

 活动第三环节“师幼讨论,从情感上体验乔治助人为乐的美德”是本次社会活动的重点。教师注意从语气变化、氛围渲染等方面引导幼儿发现乔治外表和内在心理的变化,以及小动物们对乔治态度的改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比较,帮助幼儿真正感悟到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懂得爱帮助别人的人才是最漂亮的人。

 总之,本节活动通过多种手段,让孩子从感受故事主人公乔治乐于助人的美德,到分享自己帮助别人的快乐心情,再到认真聆听生活中“最美”的感人事例,幼儿内心深处爱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激发。而最后,在多张“最美”照片和温情的音乐声中,师幼手语的真情演绎则将活动推向高潮,活动主题在浓浓的爱意中得到提炼和升华。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意识。

  教学准备:

 1、男孩子、女孩子卡片各一张。

 2、裙子、短裤若干(与班的男、女幼儿人数相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男、女孩子卡片,让幼儿知道自己的性别。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他们是谁”(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

 2、“那么,你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呢”(教师帮助幼儿区分自己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

  (二)请幼儿选服装,进一步认识自己。

 1、“这儿有许多漂亮的衣服,我们来看看哪些是女孩子穿的哪些是男孩子穿的”

 2、“请小朋友一起选出你爱穿的衣服。”(教师进一步帮助幼儿区分性别)

  (三)组织幼儿结合性别,学会自己上厕所。

 1、“刚才,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了,那谁知道,男孩子、女孩子是怎样上厕所的呢”

 2、组织幼儿上厕所,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孩子们能够知道自己的性别,并会用正确的方法上厕所。

  倪美琪是1955年走进教育园地的。以前,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可是那年夏天,她第一次挨了学生的骂。那个学生曾因调皮捣蛋被时任教导主任的倪美琪作了个处分,毕业后被记入档案,一直遭人歧视,单位里也不被重用,所以见了倪美琪禁不住一泄心头的怨忿。倪美琪受到了深深的震动,她想,以前自以为正确的教育方法看来是不行了,必须寻找更好的教育突破口。正在这时,她读到了由夏丐尊先生翻译的意大利小说《爱的教育》。这本讲述什么是爱,为什么要爱和怎样爱的书,影响了倪美琪的后半辈子。

  1980年,倪美琪第一次用“爱”这个主题给全校师生上了一课。那是一节校会课,很原始的拉线广播。精心准备的倪美琪,讲了很多很多发生在身边的爱的故事,最后她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彼此相爱?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校园、自己的家园?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呢?以前的校会课就等于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扔纸条的,说悄悄话的,推搡打闹的,看小人书的,应有尽有。可这次却意外地安静着,被倪美琪发自肺腑的提问给镇住了。课后,很多班主任对她翘起了大拇指说,讲得好讲得好!

  几天后正好学校举办黑板报比赛,几乎所有的黑板上都画着“心”字,都写着“爱”字,都讲着关于爱的故事。倪美琪落下泪来,第一次的尝试让她知道,学生们是多么需要爱的教育啊。

  几年后,倪美琪被调到虹口区实验中学当副校长。她的职务升了,可“爱的教育”却很难进行下去,因为这不符合教学大纲。她占用了课时,就会影响到别的科目。她没有上课的机会了,可倪美琪不死心,她主动跟一些班主任提出:“我来帮你们上班会课吧。”

  她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七个大字,“在生活中学会爱”。

  她告诉学生们,爱的本质是主动的奉献和给予,一个人不能只会心安理得地享受被爱,而应该学会主动地去爱。她跟大家讲快乐王子的故事,讲钢铁战士刘琦的故事。她带着大家去看望福利院的老人,欣赏贝多芬的音乐,聆听爱国老人讲少年时代的故事,唱“苏武牧羊”、“满江红”、“龙的传人”。她经常深情地对学生们说,我爱你们。

  这在很多老师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他们顾虑,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爱,还会不会有师道尊严?学生会不会“骨头轻”?可是不久,他们就信服了。

  过去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是经常的事,现在校园气氛和谐了,踢球误伤了小同学,会上门慰问、道歉。

  过去为个“三好学生”,拉票的,私底下打小报告,甚至还有请客送礼的。社会上有的现象,校园里也有。现在面对荣誉知道谦让了,相互推荐,彼此都能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了。

  让人皆大欢喜的是,成绩都提高了。高三的一次考试,学生们的成绩竟然大幅上升。

  而倪美琪收获的是无数学生们递给她的条子和孩子们的信任。

  孩子们诗意地告诉她,倪老师的教导象钥匙,打开了他闭锁的心;倪老师的故事象手帕,擦去了她自卑的眼泪。他们还告诉老师,他们已经在生活中学会爱了,已经会为疲惫的妈妈洗菜做饭,为年迈的爷爷递上一杯茶,为病中的同学送去帮助和安慰。

  至今,倪美琪已经编写了几十万字关于爱的教材,有25万学生参加了《爱的教育》读书活动。成千上万名学生在倪美琪和其他人共同的努力下,学会了什么是爱。

  第二课:教社会理解爱

  爱是责任。责任不仅是爱的要素之一,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爱。

  ———摘自倪美琪教学笔记

  “现在讲讲容易,可当初,大张旗鼓地宣传爱,是不大能被人理解的。”说起走过的那段漫长而艰辛的路,倪美琪有些感慨。

  八十年代初,爱,还是一个敏感的字眼。

  压力,来自各方。

  权威机构说,你干吗非要叫什么爱的教育,你叫爱国主义教育不就一点问题都没了吗?

  教育部门说,占用了太多的教学时间,是会影响教学大纲完成的。

  家长们说,你干吗一天到晚教我们孩子爱啊奉献的,以后踏上社会,不是要吃亏的吗?

  倪美琪不声辩,她在压力下艰难地前行,她觉得自己有责任。

  1986年的一天,爱的教育曾经被迫中断。在最后一堂课上,每个学生都在流泪。倪老师不再给他们上课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每个人都给老师写了一封信,流着泪恳求老师,“老师,你别走吧,以后我们一定听话。”倪美琪也流泪了,她不能告诉孩子原因,只能把对学生的爱,把对爱的教育的信念藏在心里。

  不久后,倪美琪调到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大环境宽松了,倪美琪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她不再局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多的学校,更大的范围。上课是业余时间,不收钱的,毛遂自荐的。只要哪个学校有需要,她有求必应。一些学校原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一试下来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于是倪美琪开始忙起来了,从虹口区上到杨浦区,又从杨浦区上到高桥。一个小学校长听了她的课说,回去要讲给女儿听。倪美琪一想,这是个好事啊,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她找了17所中小学的校长、政教主任,办起了培训班。

  压力依然存在。但现在的压力不再来自于社会的不认可,而是来自于理论的缺乏。以前她凭的是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在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必须为爱的教育搭建理论框架。

  年过半百的倪美琪,又开始了新的长征。

  她开始夜以继日地读书,读马克思、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读弗洛伊德、马斯洛、巴斯卡利亚。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她阅读、思索、比较、借鉴,终于在读完了近百本书籍,写下了几十万字笔记后,形成了爱的教育理论框架,出版了《温馨———爱的教育之花》、《在生活中学会爱》、《什么是爱》、《爱的思索》等著作,为爱的教育实践者们提供了最切合实际的教学蓝本。

  倪美琪老师幽默地说,自己比较喜欢“拉大旗,作虎皮”。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不少:

  在爱的教育还不是名正言顺的时候,她在上师大一位心理学教授的支持下,在“儿童的情感教育”课题下挂了个子课题。这样,她就可以借着课题的名义搞调研,吸引更多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参加爱的实践;

  1990年,她搞了个大型的爱的教育汇报会。她在幼儿园到高中的17个实验班中,选择召开了13个爱的教育主题班会,主场既有理论报告,又有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班主任、校长代表发言,还播放了中福会专为他们拍摄的名为“特别中队”的电视系列片和“用爱教会爱”纪录片。汇报会获得异常成功,在场有上百位象吕型伟那样的知名人士、领导和教育专家,他们一致肯定爱的教育是成功的,这无疑为爱的教育作了一次活广告;

  第一次萌发出评选“金爱心”教师的念头时,倪美琪已经退休了。为了获得支持,她给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写了封信,说了自己的愿望。没想到陈至立还真的批复了,于是,这个第一次由民间组织发起的“金爱心”教师评选,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媒体的支持,也是倪美琪一直争取着的。东方广播电台的“蔚兰夜话”开播后,倪美琪每天为栏目提供素材,一直持续了半年。那些关于爱的故事,就此随着电波,走进了千家万户。

  第三课:教孩子怎么爱

  爱是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一种能力。有了爱的能力,不仅可以爱一个人,还可以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人类。

  ———摘自倪美琪教学笔记

  倪美琪晚婚晚育,夫妻俩四十岁才得了个宝贝女儿,叫董蕊。

  因为是高龄产妇,孩子生下来后身体一直很弱,而且比较内向,不大爱声响,所以有段时间,倪美琪甚至担心女儿的智力会有问题。蕊蕊长得个小,常常受人欺负。幼儿园的时候,班上的孩子都去看**了,老师独把蕊蕊留了下来。一问,原来是老师嫌她路走不动,不愿带她。对这么一个弱小敏感的孩子,倪美琪唯一的法宝,还是爱。

  孩子七八岁的时候,一次倪美琪心脏病发作,被送进了医院。病好后邻居告诉她,你女儿真孝顺,你生病去医院时,她哭得很伤心。倪美琪乐滋滋地想,自己的爱终于有了回报,女儿已经知道为妈妈担心了。可是接下来女儿的回答却让她失望,因为女儿当时的哭,只是因为怕黑,怕蟑螂老鼠。喔天哪,竟然是这样。后来她读了心理学家的一些书,才知道人并不是天生就会爱的,从被爱到主动爱,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研究证实,儿童在八岁前一般还停留在被爱的水平上。

  倪美琪对爱的教育又有了信心。

  孩子初中的时候,由于个子矮,经常受到男生的讥笑,总是哭着回来。于是倪美琪天天跟她谈心,说拿破仑的故事,说邓小平的故事,身高,并没有阻碍他们成为伟人。慢慢地蕊蕊有了自信心。后来她上了中专,由于文章写得好,被《儿童时代》刊登,还当上了校报编辑。同时,女儿也从母亲潜移默化的行为中,学会了主动的爱。倪美琪再发病,她总是焦急地到抽屉里去找急救药,还不停地问,“不要紧吧,你好点了吗?”每当倪美琪干重一点的家务,女儿都会抢着去做,一起出门,也会帮妈妈拎着包。倪美琪欣慰地想,教育的效果,已经在女儿的身上显现了。

  女儿后来参加财经大学的自学考试,拿到文凭后,又去英国读了三年书,获得了硕士学位。花费了那么大的心血,女儿终于成才了,这让倪美琪很欣慰。

  蕊蕊曾在一家外资企业,当上了小白领,可是没多久,她就辞了职。问她理由,说外资企业没人情味,办公室丢了东西,居然要检查每个员工的包。空调水滴下来弄坏了传真机,老板怪她们没管理好,要扣她们的奖金。而且天天做着一样的工作,象机器一样,蕊蕊不愿意这么一辈子。她对倪美琪说:“妈,我还是帮你一起干吧。”

  对女儿的选择,倪美琪确实有些为难。她想,自己老了,又是教师,作点牺牲也就罢了,可女儿还年轻,以后还要生活,还要养家,只拿着跟其他退休教师一样的津贴,今后可怎么办哪。可是又想,只有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做得最好,女儿既然喜欢,就由着她吧。

  蕊蕊现在成了“爱的教育研究会”里真正的骨干。她管着20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为贫病的孩子和老人服务;她参照香港“学生领袖夏令营”模式,自行设计了培训模式,每年都要组织150名学生参加活动;她带着外国志愿者去了河南著名的艾滋村,回来后发动了两次捐助,送去了大量的物资和社会的关心;她带队到青海搞扶贫调查,帮着编写《爱的教育》报,因为读的是财会,财务上遇到电算难题,也要靠这个懂电脑的人来解决。白天忙完了,夜里,她还要跟国外的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们联系,前不久,她又报了个心理咨询师的班,因为她觉得,从事爱的事业,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倪美琪女儿董蕊的身上,我们看见的是爱的传递。

  第四课:教丈夫因爱,而爱

  说理解是爱的别名,因为它真的不容易。它需要巨大的宽容和宽广的胸怀。

  ———摘自倪美琪教学笔记

  倪美琪的丈夫原来并不是教师。他在一次因病动了大手术后提前退了休,从此便被卷入了爱的漩涡。

  董兴茂一来,倪美琪就省心了。

  倪美琪对丈夫的评价是:这是个干活不要命的人。

  1993年3月27日“爱的教育研究会”成立。开成立大会的当天很热闹,区、局的有关领导都来了,也表了态,说了很多支持的话。可是散会后夫妻俩发现,研究会一无场地二无资金,完全是个一穷二白的局面。

  当时实验中学的食堂要对外承包,夫妻俩一商量,把食堂包了下来,做得好不光经费有了着落,楼上的更衣室,还可以将就着做办公室。可是对两个从来没接触过经营的老人来说,要找厨师,要管理,要拉客户,要送外卖,还要为实验中学一百多教师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忙得真是一塌糊涂。董兴茂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有时候,甚至还骑着“黄鱼车”四处送饭。一年下来,嘿,还真赚了五千块钱,把夫妻俩高兴得不得了。起先他们想,把这钱给区教育局吧,让他们奖励奖励有爱心的教师,也算这么些年对社会支持的一种回报吧。可教育局长刘海生说:“你们是民间组织,用你们的钱不合适。再说了,我们教育局能缺这点钱吗?”后来还是在陈至立的关心下,问题得到了解决,这钱被用来启动“金爱心”教师评选了。

  董兴茂文笔很好,《爱的教育报》和《金爱心》杂志,他一揽子囊括了从记者、编辑、校对到发行的所有工作。他的身体并不好,一次结石堵住了胆总管,高烧41度,都已经昏迷了,在医院醒过来之后,他惦记着报纸该出了,硬撑着在病床上把报纸给编好了。还有一次他胃出血,可是当天在华师大二附中有个活动。华师大二附中远在张江,别人都劝他别去了,可是活动开始时,他又带病赶到了现场。而他所做的一切,全都源于对妻子的理解,对爱的理解。

  倪美琪年轻时就有很严重的心脏病,后来装了起搏器,现在,又添了高血压。她老是担心很多事情来不及做,自己就撒手去了。

  她思量着,以后可以从那些退休校长中找个接班人。那些校长支持了她那么多年,都是忠实的爱的教育实践者,把研究会交给他们,自己放心。

  她还思量着,办杂志、报纸赚了点钱,要赶紧成立个基金会,挂靠在上海慈善基金会下面,这样,以后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她对自己说,人如尘埃,我一生中做了点有意义的事,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心里是安宁的,快乐的。

  这就是一个爱的传播者。

  冰心曾为他们的报纸写了“爱的教育”四个大字,巴金也在听取了她们关于爱的教育的情况汇报后,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现在,冰心、巴金这两位令人尊崇的老人已去,但爱的字迹犹在,他们对爱的肯定、赞赏,犹在。

  愿爱永存!

  醒梅没有找到

2018年优秀教育工作者主要事迹

 倪同亮是一名普通党员教师,中学生物一级教师。自2008年8月调入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一直担任班主任、备课组长等工作。他在工作中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工作中不辱使命,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绩。

 一、“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学习楷模

 身教重于言教。他班上的学生很少迟到,每天清晨他在6:20之前到校组织学生晨读,晚上即使没有晚自习,也会在校办公一段时间才回家。家人住院治疗,虽经常晚上在医院陪护,但第二天早晨,即使打车他也会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也从未落下一节课。天道酬勤,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所带班级高一(12)班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普遍进步较大,受到了校领导、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情感渗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亲生儿女,用一颗赤诚的爱心去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干班主任工作已有10多年了,倪老师一直坚持在做着一件小事:每逢同学过生日的那天他都会悄悄的送上一张写满祝福语的贺卡和一件小礼品,在送上生日祝福的同时,给予每位同学生活、学习上的关心,激励每位同学面对困难不要畏惧,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学生。

 三、“潜心教学”,做同行的领头人

 倪老师作为备课组长,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带领组员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集体备课、公开课、教研活动等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师徒结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 研究教法,向课堂要质量

 (1)注意精讲精练,教学资源合理共享。

 (2)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2 无私奉献,开展义务补差工作

 3 辛勤耕耘,学科统考成绩优异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倪老师所带高一五个班生物学科,在历次考试中成绩均名列前茅。在2015年2月的期末南京市统考中,我校高一生物均分、合格率、优分率均位居全区公办高中第一名。另组内成员成长迅速,孙锁、倪同亮老师被评为新一届“区教学带头人”。

 工作之余,本人勤于思考,善于动笔,本年度撰写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论文《浅析XY型生物单基因遗传病类型及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在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发表;论文《关于“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两点教学思考》在《新课程研究》发表。

 教育是终身奉献的事业,倪老师将以更加踏实的工作作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献寸心于三尺讲台,忠实于人民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

 优秀教育工作者事迹材料

 曹霞是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时时以一名***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学岗位上努力践行自己的行为准则,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尽职尽责,无私奉献。

 曹老师工作十五年,带高三毕业班四届。其中2010年所带平行班出现一匹黑马,达到本科线;所带班级在同类班级中多次名列前茅。担任备课组长一职,谦虚、求实,团结本组教师共同进步,学科成绩突出。教学中关注反思的力量和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师生关系融洽。在教育工作中,努力配合班主任工作,促进班级教师团体的一致和共赢。

 教科研方面,曹老师努力做一个有追求的教师。认真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公开课活动,先后参加了在苏州举行的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在宝应进行的江苏省高中教学观摩研讨会等。努力参加论文撰写,五年来先后有多篇文章获各类各级奖,发表论文四篇。

 优秀教育工作者事迹材料

 来东胜伊克昭中学执教,已经六个年头。这些年来,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到这个新的教育环境中。我很感动这里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见证着这里教育的每一步发展历程,也分享着这里教育的成果,自己的女儿也深深受益。所以,我更加热爱这片教育热土,与我的同事们,同心共筑这片教育绿园,让更多的孩子,在这片绿园中健康快乐成长。

 在伊克昭中学,我代语文,兼班主任,后来学校工作的需要,我又兼任过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德育主任,到现在的副校长。走过的每一步,自己犹如一个孩子,进入一片新的花园,总是那么新鲜,那么认真地领略每一处的风景。尤其在教育管理这一块,自己总觉得那是一块永远欣赏不完的风景。尽管自己在以前的学校里,自己也一直搞教育教学管理,但这里,又是一片新的天地。

 刚来伊克昭中学,我代语文,兼班主任。尽管自己工作将近20年,一直未曾离开过讲台,但新的环境,新的孩子,新的老师,需要我去适应。而要带领大家顺利地前行,有一定的成效,就需要自己去研究这一切。知己知彼,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与大家愉快地合作。于是,我除了备课,更多地开始研究孩子。每天没课的时候,与孩子们在一起,聊天,探讨问题,一起运动锻炼,一起设计主题活动,一起去打扫卫生。因为自己参与了孩子的成长过程,所以能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心理,准确地把握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也更真切地体会到因地域环境不同,孩子与家庭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以前的认知是需要改变的。这为自己以后的施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我主动融入,所以孩子们能理解、支持、配合老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很顺利。

 同心共筑

 后来我负责年级组工作,德育工作,兼职副校长。这使我的工作性质又发生了变化。管学生,带班级,轻车熟路;管理教师团队,以前也带过,而且队伍比现在的庞大,但要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还需要更多的辛苦与智慧。其中,共同的价值观,是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核心。 我们学校因是新成立的,教师来源一部分是引进教师,大都在40岁左右;一部分是师范院校刚毕业的,年龄在30左右,并且占教师的主体。而且老师们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都不相同。我要把大家带领好,首先必须与大家相处好,在相处的过程中,了解每个老师,也让大家了解我。这样彼此才能很好地配合。尊重每一个人,是我与大家相处的原则。无论谁,个性如何,我都要能包容,都要能接受。人性各有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而去排斥。工作中,尊重个性的差异,,我也逐步了解大家,知其短,更能发现每个老师的长处,真诚地去赞美他们的长处,充分地利用他们的长处,所以,我能与大家和谐愉快地相处,合作。“君子和而不同”,孔子的这一原则,使我受益匪浅。

 在与大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我把学校的理念,管理的规章制度,融入进去。一些重要的事,我喜欢和老师们沟通,能听取大家的意见,把大家的建议和我的想法以及学校的要求融合在一起,让老师们有了主人翁感,老师们也因我的尊重与重视,而更加主动地工作。 学校所倡导的自主管理,班级部委制,以及品质化管理,我总是利用恰当的机会,去给老师们阐述,让大家对教育教学管理能有更深地体会认识,让大家明白,老师除了会教书,更要学会管理,科学、民主的管理,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少走许多弯路,会给我们的事业开辟捷径。这个引导与管理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耐心的。但也是要按规矩来执行的。管理过程中,我既有柔性的一面,同时也坚持学校的规则,逐步培养老师们要按规矩去办事。守规矩,是高效管理的前提。在管理中,把守规矩的理念,逐步给大家灌输进去,大家理解了,接受了,按规矩办事了,各项工作也就能顺利推进了。

 在这个管理过程中, 爱岗敬业,和谐发展,成了我们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引领下,我和同事们朝着和谐发展,教育育人这一目标,积极探索,为伊克昭的教育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一份智慧,把伊克昭中学打造成学子们所向往的教育绿园。

让孩子顺其自然成长的前提,依然是教育。但粗放型的、放任不管的做法,其实是家长不负责任的借口。

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爱好,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不同的成长环境、学习内容、成长机会等,让他们在常规学习之外,多学些“没用”的事,长大后懂得平衡生活、调整心态,有能力面对有挫折、有挑战,在不完美的生活中发现乐趣,这其实才是顺其自然教育的真谛。

而为人父母,是一种永远无法退休的身份。这项世界最难的工作,要求每个家长必须终身学习,和孩子共同学习进步。

想要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学校

国内教育资源、教育手段达不到我们理想中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教育体制只能无奈一刀切。

PS:以澳大利亚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数据显示,澳洲中小学生与教师比为136:1。

家长

因为工作分身乏术,也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

社会

新事物层出不穷、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已经为孩子敲起了警钟。孩子们被被困在城市里,重复枯燥的生活,为家长的焦虑买单。

这样严峻的形势,要让孩子觉得顺其自然的背后,更加需要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关键时机的指引、像朋友般学习相处的智慧。

一起看看国外的家长是怎么做的?

错误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儿童在犯错中学习的是直接经验,如果家长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孩子的 探索 积极性和创造性。

澳洲的父母从小就注重对于孩子独立能力及团队能力的培养。澳洲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尤其是 体育 及户外活动,比如冲浪、徒步行走、郊游。

亲子活动也很受欢迎,家长一边教授孩子正确的锻炼方法一边鼓励孩子进行不断的尝试,对于孩子的一些极小的进步都会给予赞许及表扬,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尤为的重要。

新西兰则认为,一味追求儿童对知识的学习,忽视儿童自然天性,会对快乐童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因此,新西兰父母格外尊重孩子对兴趣、爱好、 情感 等天性的保护,主张通过户外 探索 、自然熏陶等形式,培养孩子的语言、感觉、模范等感官能力。孩子是活动的主导,父母在过程中承担支持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家长留给孩子最有益的财富,不是房子车子,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洒脱精神和宽广胸襟。家长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丰富多样的环境和际遇,让孩子在现实和精神的世界里纵情驰骋。

孩子则通过自我 探索 和 探索 世界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天性”——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

在这样顺其自然式教育理念指导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 教育三方形成了呼应递进的教育闭环,协力让孩子通过尝试和实践去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在。

所以,我们鼓励孩子们走出去,踏出自己的小圈子,走向更大的世界,在不同的环境里,敢于去尝试,勇于去挑战。在一步步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决定自己的成长方式,这才是顺其自然的教育!

招生对象

8-13岁学生(学生专属)

5-13岁孩子&65岁以下家长(亲子专属)

游学城市

悉尼、墨尔本、黄金海岸、布里斯班、海豚岛

招生对象

5岁以上学生及65岁以下家长

游学城市

奥克兰、罗托鲁瓦、基督城、皇后镇

招生对象

12-18岁学生

游学城市

罗瓦、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

招生对象

初二至高二学生

游学城市

酒店、东海岸露营地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这句话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更被予深刻的寓意。在科技技术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新世纪,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使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现在幼儿园的儿童,正是将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非常重大,要使他们将来能承担这一重任,就必须从现在抓起,从幼儿教育阶段起实施素质教育。因为幼儿时期正是他们身体成长、智力形成、习惯养成、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部份,它们都是属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范畴。在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活中,音乐与舞蹈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音乐与身体动作常常是不能分割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学习音乐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一、幼儿舞蹈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构成舞蹈的诸要素中,动作是居于首位的,舞蹈即是以动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幼儿舞蹈亦是如此。它与成人舞蹈所不同的是幼儿舞蹈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学习舞蹈《嘀哩、嘀哩》,通过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和花儿开放的动作,,可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通过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促进幼儿的腿部肌肉的发育。在学习动作、练习动作表演这个舞蹈的过程中,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由此可见,舞蹈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儿舞蹈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格和品德。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虽然人的生理条件,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特点,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微小的。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教育,长期塑造而成的。幼儿园开展良好的舞蹈教育,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因此,幼儿舞蹈也是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工具。舞蹈教学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例《学做解放军》通过各种操练动作和杀敌动作,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爱憎分明的情感。如《采茶舞》中,通过舞蹈表现小姑娘清晨去茶园采茶,与小伙伴们一起劳动,然后跳起了欢乐的采茶舞,最后带着劳动的喜悦回家的场景,以此培养幼儿爱劳动、团结友爱的好品质。通过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本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情。

三、幼儿舞蹈可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

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和维持幼儿注意的动机,引导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对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例:用前倾、低位置的、柔软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直视幼儿;用轻柔的小幅度的、近距离的方式去接触幼儿;用柔和、亲切、缓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语言向幼儿说话,是培养年龄较小的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老师用充满活力的、姿势多变的体态面对幼儿;用亲切、愉快、有幽默感和鼓励性的目光直视幼儿;用速度、力度变化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语言向幼儿说话,这些方法特别有助于年龄较大的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注意力,学习过程中可不断提高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61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