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故事才更贴近生活,让人回味无穷。就像《闯关东》主要讲的都是以前长辈经历过的事,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的,困苦的生活总是让人难以忘记,而那些时候也总是有纪念意义的。很多人在看《闯关东》的时候都深有感触,不由得想起自己年轻时候吃的苦,而且这些电视剧重要的一点就是更贴近生活,让老百姓更容易去接受。
小家故事很能反映社会现实,更能被大众所接受。小家故事总是最能深入人心,戳中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特别是经历过这些事的人,当他们看到类似的经历时都会感同身受,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而且小家故事一般都是有故事背景的,虚构的并不多,大多数还是遵从事实的,现在有些电视完全被改的面目全非,特别是抗战剧,还有历史剧,拍出来被大众吐槽,不受欢迎,而这些小家故事即使有一点改编,也会让人觉得很舒服,容易让人接受。
小家故事更让人有亲切感。跟这些相比,古装剧还有青春偶像剧都离我们比较遥远,而且他们受众都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小家故事类型的剧情会吸引人,上到老年人,中年人,下到年轻人。年纪大一点的是因为曾经经历过,想回忆一下。而年轻没经历过但是想体会一下,而且往往这种电视剧很有教育意义,值得人深思。
总得来说,小家故事普遍更受大众欢迎,它能将小家的故事在大众面前展现的淋漓尽致。
文 一本 情感 簿
朱开山,是一个被“神化”了的男人,好像就没有他不会的。
论拿捏人心,他心思细腻,考虑周全;论对敌破敌,他善于隐忍,谋而后动;又天生神力,一身横练功夫,在剧中虽然多次只露出冰山一角,但也着实惊人。
不仅斗得了乡绅恶霸,还能打得跑兵痞流氓。
另外,他还参加过“义和团”,是首领人物,说明领导力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他放下兵器,种地也能种得出“花”,有模有样。
说是文武双全都委屈了他。
但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朱开山的一身本事和脾性,三个儿子就没有一个能继承老朱衣钵的。 严格来说,朱开山的三个儿子,每人只取了其一 。
老大朱传文: 继承了朱开山的勤劳本分,吃苦耐劳。但遇事不懂变通,常常口无遮拦,得罪人不说,愚昧而不自知。
老二朱传武: 继承了朱开山的勇猛激进,敢打敢拼。但也常常顾头不顾尾,冲动易怒,没少做让别人收拾残局的事。
老三朱传杰: 继承了朱开山的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做生意是一把好手,但对于时局的变化,出手不够果断,没有魄力。
但不得不说,三个儿子找媳妇的本事,却是不俗,个个好眼光。“完美”的婚姻搭配,也不过如此了。
朱传杰小时候,就跟着夏玉书的父亲学习经商。
原本的朱传杰是一个非常有灵性的人,常常可以举一反三。 最重要的是,那时候的他肯学敢做,默默学习每一位“老人”的言行举止,最后都化为己用。
但是,想必每一个观众,对于朱传杰,也都有这样的看法:
小时候那么活络的一个人,为什么长大之后却显得那么庸俗,抛开当时环境不谈,仅仅是老本行的做生意,在待人接物上,就始终都没有小时候那么出彩。
甚至很多时候,都显得木讷,眼神里也不复往日的自信和灵气。
非要给他的变化,找一个理由,那就只能是“夏掌柜”的潦草收场了。
对于传杰来说,夏掌柜既是贵人,也是他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夏掌柜在传杰心目中的形象,是智慧、精明、稳重、自信的化身, 传杰一直将夏掌柜视为榜样和标杆,甚至是信仰。
可夏掌柜的结局,却是惨淡收场,做生意失败导致家破,不自律“借烟消愁”而导致人亡。
由此,夏掌柜的“倒塌”,就是传杰心中的“殿堂”轰然倾倒。
夏玉书,是一个活在传统 社会 ,想法却很现代的女性。 对于很多事,她不喜欢扭扭捏捏,犹豫不决,而是单刀直入,有快刀斩乱麻的魄力。
但夏玉书的缺点也明显,考虑问题不够“接地气”,空谈理想而常常忽略现实。 可以说,夏玉书是想得太少,习惯性地把事情往好的一面想,而忽略可能的坏结果。
当传杰和夏玉书,这样两个优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人,“组合”在了一起,却显得十分和谐。
对传杰来说,玉书的魄力让过于谨慎小心的他,学会了当断则断;而夏玉书,也会因为传杰,遇事而多想多看。
朱传武,是朱开山最喜欢的一个儿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朱传武虽然看起来很爷们,更有血性和冲劲,但做事不顾后果的毛病,也着实让每个人都头疼不已。
好在 朱传武最后当了兵,血性和敢打敢拼的血性成为了他的利器,而军人的令行禁止,也最大程度地约束并改善了传武的冲动。
也正是因为这样,传武这个刺头,最后反而成了朱传武最骄傲的儿子。
虽然传武的“原配”是秀儿,这一点是既成事实。但观众都清楚,在传武心里,始终只喜欢鲜儿一个人。
鲜儿是一个评论两极化的人物,有人觉得她很可怜,因为太过无私害了自己。
也有人觉得她太“作”, 事事瞻前顾后,既讲究情理,也追求道理,可以说,在“不自私”的这条路上,鲜儿始终都做得太出彩了。
而传武,恰恰就是一个完全不讲道理和情理的人,性子上来了,牛都拉不住 。只要是他想做的事,完全不管别人怎么想,哪怕会捅出大篓子,也完全不理会。
此外, 鲜儿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是可以冷静思考的 ,即便是两难的抉择,也会倾向于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这与朱传武,又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
虽然二人直到最后也没能真正在一起,但不得不说,如果二人可以结婚,也必定是天作之合,佳偶天成。
这样,两个人都不至于太过自私或无私,既可以替别人多考虑,也不会因此而委屈了自己。
朱传文,文化程度不高,脾气却不小。
种地当“少东家”的那段时间里,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训帮工,而且说话没有轻重,有时候说的话,别说帮工,就连朱开山都听不下去。
面对帮工以及后来的厨房伙计,朱传文窝里横的脾气始终没有收敛,说话也总是黑着一张脸。
他总觉得自己是“不可或缺”的,是家里的顶梁柱。可以说,自视甚高。
可要非说朱传文一无是处,倒还真不是。种地时,他确实是最卖力,同时也是最能帮到父亲朱开山的人。
开饭馆时,他当大厨,不怕苦不怕累,醉心于研究新的菜品,把饭馆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所以,说他是朱家的功臣,也不算过分。
但他整天琢磨“一家之主”的身份,以及随时随地表现自己“老大”、“大哥”、“长子”身份的做法,实在令人生不起好感,以至于常常不被人尊重。
可以说,传文居家过日子,是一把好手,但在为人处世上,就欠缺很多。
但那文不同,婆婆经常训斥她,她不生气,反过来还能把婆婆哄得喜笑颜开;传文文化水平低,那文就每天陪他练字读书;传文经常因为不被尊重而伤心,那文也会及时安抚他的脆弱心灵。
与韩老海一家的博弈,也是那文凭借欲擒故纵的麻将技艺,替朱家人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
最后,传文因为胆小怯弱,听信了RB人的话,做了“朱家叛徒”,也是那文坚定立场,甚至不惜“大义灭亲”,让朱传文改邪归正。
当然,那文也并非没有犯过错,比如她也曾怂恿朱传文“分家”。
这时候,朱传文老实本分的特点,就起了作用。对那文略施惩戒后,那文才按下心思,不再提分家的事。
可以说,那文和朱传文的婚姻,是真正最接地气的婚姻,那文因为王府格格的出身,屋里屋外的家务活一样都不会,但传文却样样在行。
朱传文心眼小,又时常犯糊涂,小事上,那文能包容传文的小缺点,大事上,那文也能坚定立场,拨乱反正,将传文带回正途上。
这样的夫妻,称得上“完美”二字。
朱开山总说自己“教子无方”,可不如意事常八九,岂能事事尽如人意。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因为我们都有缺点,但“好”的婚姻,“完美”的婚姻却是存在。真正好的伴侣,就是能相互弥补对方的短处,把彼此的缺点,变成优点。
朱开山生了3个儿子,虽然每个儿子单独拎出来,都不够好,但3个儿子挑选媳妇的眼光,却都挺不错。
所以,我们在找伴侣时,也应该本着 “三观一致,性格互补” 的原则来做决定。
这样,才是真正的“神仙夫妻”,完美婚姻。
秀儿跟传武之间是典型的强扭的瓜,不知道秀儿是不是也是这种感觉,她就是喜欢强扭瓜的感觉,否则为何她会一直那么轴呢?可关键是这个强扭的瓜,也没有为秀儿解渴啊!
曾经秀儿被传武救过命,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女孩子画本子看多了,她从此便爱上了传武,并且想方设法要嫁给传武,美女爱英雄,可是英雄却无意啊!
秀儿不是不知道传武对她无意,但是她还是一意孤行要嫁给传武,为此他的父亲韩老还是出了十八般武艺,最后秀儿终于如愿嫁给传武了,可传武却在第二天,就带着鲜儿私奔了。
娶了她却不要她,秀儿从此开启了她凄苦的人生,其实秀儿的父母不是没有劝过这个女儿,韩老海希望秀儿放弃,凭借韩老海在当地的名声,还有他们家不错的家底,秀儿若是想要再嫁,也不会很差的,可是秀儿没有听父母的劝说,还是跟着朱家去了齐齐哈尔。可是图什么呢?
传武又不喜欢她,她虽说嫁人了,也只能一个人独守空房,慰藉她的只有套着传武衣服的枕头。秀儿唯一让人羡慕的就是,她有一个通透豁达的好婆婆,很多人都说女人在婆家的地位是自己的男人决定的。可是这却不适用于秀儿,传武视秀儿为草芥,眼里心里根本没有秀儿的一丝一毫的地位。
可是传武的母亲,却真的拿秀儿当亲闺女一样对待。每次传武回家,母亲都会说秀儿的不容易,极力想要撮合秀儿和传武。甚至还帮助秀儿不受妯娌的欺负。
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小心翼翼维护着秀儿的尊严,秀儿能有这样一位婆婆是她的福气,包括后来秀儿跟一郎的事情,也得多谢朱家的两位老人成全。
可即便如此,还是觉得秀儿这样做不值得,为了传武耽误了半生年华,跟一郎还没有甜蜜几天,一郎又以自杀谢幕。韩老海只有秀儿这么一个女儿,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可是秀儿却舍弃了自己的父母,一直跟着朱家。
秀儿为了爱情,为了自己的执拗,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在长大的时候,会慢慢地变得叛逆,会变得不听父母的话,可是父母才是那个最无私爱着孩子的人,很多时候父母说的话还是要听的,秀儿就是典型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例子。
她原本是可以很幸福的,是可以幸福和孝道兼顾的,可是她非要去扭传武这个瓜,最后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传武,甚至还辜负了自己的父母。
不管是执拗认死理的秀儿,还是外柔内刚的鲜儿,她们的人生悲剧,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的性格,而且不听老人言,若是听了父母的话,她们的人生该是另外一番模样。
关内关外
追溯到战国时期,关外的辽西(辽河以西),和北京地区、河北北部一样,曾经属于燕国的统治下。南北朝时期,前燕和后燕也分别管辖这里。而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满人入关,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也就是说在古代时期到清军入关,关内和东北地区(至少和辽宁地区)就颇有渊源。 虽然努尔哈赤于1588年统一了东北地区,建立了八旗制度,并发布满文(建立于蒙文的基础上),导致关外文化和关内文化的差异加大,再加上清政府的“禁垦”政策限制汉人出关, 但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止闯关东的浪潮!
当大批中原的破产农民进入辽阔的东北地区。原居住民,即满人、蒙古人和流民对这些外来客在开始阶段并不是很友好。有记录记载“原有土著,多以恶言相向”,“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 而且匪患严重“本境胡匪,少或三五,多或百十成群,忽聚忽散,出没无常” ,在此环境下,外地人移居至此,要在一个陌生环境开垦荒田、做工打渔等等,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此环境下,广大的汉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辽阔的关东地区,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海战和陆战,东北地区“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闯关东变得如履薄冰。而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闯关东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山东人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统治,加上关内旱情的缓解,纷纷返乡。
闯关东之回忆
据一个闯关东老人回忆:他8岁的时候在哈尔滨,日本人进入关东,要求其去读日本书,一家人气愤不已,离开东北,返回了山东老家。对于这个老人来说,闯关东除了给自己留下那一串串不堪回首的艰难往事,就是他和父母的唯一合影。
电视剧《闯关东》展现的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闯关东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即是一个艰苦的岁月,也是一个奋斗的征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