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煜周蔷虞美人的事

关于李煜周蔷虞美人的事,第1张

李煜与大小周后的爱情

李煜的皇后有大小之分,大周后名蔷,小字娥皇,小周后名薇,都是大司徒周宗的女儿。两姐妹都是钱塘美女。周宗是南唐的重臣,娥皇经常随父亲出入宫廷,她容貌美丽,精音律、善歌舞、通书史,采戏弈棋,无不绝妙,是五代时期的一位才女。中主李璟很喜爱她,就做主让她嫁给了李煜。娥皇在十九岁与李煜成婚。李煜即位后,立为皇后。

娥皇音乐才华出众,尤其擅长弹琵琶。单是因为她修复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一事,便实在是可以称得上是大音乐家。《霓裳羽衣曲》原是从西凉传入的法曲,经过唐玄宗李隆基的润色,成为规模盛大、气势宏伟的大型舞曲。杨贵妃当年之所以能集玄宗三千宠爱于一身,除了因为她天生丽质之外,也是与她最善于舞《霓裳羽衣曲》有关。只是在安史之乱之后,《霓裳羽衣曲》便失传了,到五代十国时只保存了残破不全的曲谱。当时一些宫廷乐人和民间乐人都曾试图修复它,均未成功。李煜得到残谱后,娥皇和他一起“变易讹谬,去繁定缺,遂清越可听”。修复乐谱之后,二人又按乐编舞,编成了霓裳羽衣组舞。他们又调集教坊宫娥,由娥皇亲自教习。这之后,娥皇便经常在宫中举行大型的霓裳羽衣舞歌舞会了。

李煜的《玉楼春》一词记载了此事: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丝策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这首词的上阙描写了春殿霓裳羽衣歌舞的盛况,下阙写了歌舞之后余兴未了的情景,夫妻俩陶醉在艺术的天堂里。

娥皇本性天真淘气、活泼娇柔,在李煜的《一斛珠》有写道: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几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扈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红茸”就是红色的茸线毯子,“檀郎”就应该是李煜他自己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他的小名叫“檀奴”,所以后世把一个女子所爱的那个男子叫做“檀郎”。娥皇在毯子上扯出点红茸线,含在嘴里边嚼,嚼完以后含笑吐向着李煜,实在是顽皮得可爱!

李煜和娥皇也是包办婚姻,但却是非常成功的包办婚姻,这是因为李璟眼光好吧。如果不是李煜当了皇帝,试想这样一对才子才女帅哥美女生活在一起,该是多少美满幸福的事?

李煜和娥皇在一起的幸福,或许能把那些苦痛与屈辱都冲淡了吧,只是他们幸福并不长久。

李煜在位四年,娥皇得了重病,卧病在床。他们的四岁儿子很孝顺,看母亲生病了,也学着大人去佛堂前祷告,祝愿母亲早日康复,谁知因为年幼不小心,从高高的椅子上摔下来摔死了。爱子的死使娥皇悲痛万分,病情更加严重。

正是娥皇生病期间。李煜和她妹妹周薇相爱了,李煜和周薇的爱情一直是被后人所非议的,但我们也许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人,也许更不能以普通人的心态去揣测一位皇帝的爱情。我们也不知道到底那时究竟又发生了些什么事情才促使他们爱情的发生。但可以确信的是,他对娥皇的爱情是真的,对周薇的爱情也是真的,而且他的至爱应该是姐姐娥皇。

那个时候娥皇身患重病,受不了丝毫的刺激,李煜和小周后的爱情只能是偷偷的进行着。李煜的一首《菩萨蛮》描写了他和小周后浪漫而艰难的幽会: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但后来娥皇还是知道了这一事情。陆游《南唐书"后纪传》说:“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事幔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患怒,至死面不外向。放后主过哀以掩其迹云。”大概就是说,娥皇抱病躺在床上,突然从帐后看到妹妹在床前,惊问:“妹妹什么时候来的?”天真的周薇没有仔细考虑便回答:“来了几天了。”娥皇马上明白了一切,她翻身向内,不再说话,至死都没再翻转身。

娥皇一死,李煜非常悲痛,那悲痛里或许还有着负疚的成分,他形销骨立,走路需要拄着手杖。他写了长长的悼文悼念娥皇,并自称“鳏夫煜”。“昔我新昏,燕尔情好。媒无劳辞,筮无违报。归妹邀终,咸爻协兆。他仰同心,绸缪是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终往告。呜呼哀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句便是来自这里,只可惜写这句话的人并不能与他爱的人偕老。

李煜写了很多的诗词悼念娥皇,即使在娥皇亡故多年之后,李煜仍然触物伤怀,不能自持。

娥皇死后第三年,李煜立周薇为皇后,史称小周后。小周后也非常美,和大周后的活泼个性相反,小周后文静端庄。有趣的是,舜生有重瞳,他同时娶了娥皇和女英这一对姐妹,恰巧重瞳的李煜也先后娶了一对姐妹,第一位妻子也叫娥皇。

旧人已去,新人又来,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都已经无复当年娥皇时的盛况。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身边有的是密探,这首词第二天就被人送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龙案,赵光义顿时龙颜大怒。又是“往事”又是“故国”,充满了伤怀之痛、故国之思,到现在还忘不了自己的亡国之君的身份,这不分明是要造反吗?老子已经忍你很久了! 其实,赵光义早就对李煜起了杀心。李煜虽出身帝王之家,却是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典型的一代词人。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沉醉艺术,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公元975年十二月,宋军兵临城下,他因沉迷于诗画竟然还浑然不知。公元976年,李煜只好放弃抵抗,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陇西郡公。

投降后的李煜过起了实际上的软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据野史记载,连他的皇后小周后都经常被赵光义召进宫去彻夜不归,“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小周后回来之后连哭带闹,令李煜心酸气愤不已。但李煜却是一个“性情中人”,即使作为囚徒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心情,经常长吁短叹,怀念过去,以至于“日夕以泪洗面”。

赵光义派南唐老臣去试探他,他明知左右皆是赵光义的耳目,却不肯把自己的真实心理掩饰起来,而是拉着老臣的手,放声痛哭。太平兴国三年,宋太宗命徐铉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赵光义闻之大怒。就连他的文学作品也一改往日风格,常反映亡国之痛。这样的举动,怎能让当政者放心呢?

这次一看这首《虞美人》,赵光义终于下定了决心,决定杀李煜以绝后患。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宋太宗命人给李煜喂下牵机酒而毒杀。牵机药,据说就是中药马钱子,服用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李煜大量服用后,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痛苦而死。

玉楼春·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是离别词,写得既深婉又层深,既含蓄又充满激情,堪称言尽而意永的佳作。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在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在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在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在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玉楼春·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首词开端的“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同时在其遣辞造句的选择与结构之间,词中又显示出了一种独具的意境。“樽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在“樽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于是“樽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在这种转变与对比之中,隐然见出欧公对美好事物之爱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二种情绪以及两相对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张力。

  在“归期说”之前,所用的乃是“拟把”两个字;而在“春容”、“惨咽”之前,所用的则是“欲语”两个字。此词表面虽似乎是重复,然而其间却实在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拟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语”则已是张口欲言之际。二句连言,反而更可见出对于指向离别的“归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转的深情。

  至于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所以况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就曾说过“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在”。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二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而此种情痴则又正与首二句所写的“樽前”“欲语”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所以下片开端乃曰“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再由理念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上片的樽前话别的情事。“离歌”自当指樽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所谓“翻新阕”者,殆如白居易《杨柳枝》所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与刘禹锡同题和白氏诗所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欧阳修《采桑子》组词前之《西湖念语》,亦云“因翻旧阕之词,写以新声之调”。盖如《阳关》旧曲,已不堪听,离歌新阕,亦“一曲能教肠寸结”也。前句“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如此叮咛恳切,正足以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

  末二句却突然扬起,写出了“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遣玩的豪兴。欧阳修这一首《玉楼春》词,明明蕴含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然而他却偏偏在结尾写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在这二句中,他不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而且他所用的“直须”和 “始共”等口吻也极为豪宕有力。然而“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因此在豪宕之中又实在隐含了沉重的悲慨。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欧词此数句时,乃谓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

虞美人‘李煜

南唐立国在唐朝灭亡30年后,有人说南唐皇室的李氏,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后裔,但已难找到确切的证据来证实了。李煜是南唐第二代皇帝李璘的小儿子,原无缘于皇位的继承,终日以诗酒自娱。不承想他的几个哥哥因争皇位先后死去,皇冠最终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

他不仅具有高雅的文人气质,且极具文学艺术才华,在这些领域中,堪称大师级人物。李煜,天资聪颖,好读书,“精究六艺,旁综百氏”,对音乐、书法、绘画均有较高的造诣,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词。有人说他的词“终当以神品目之”。

做为政治舞台上的帝王,他却扮演了毫不入流的角色。在大敌当前之时荣登宝典的,李煜的大敌,就是赵佶的老祖宗赵匡胤,而李煜面对强敌,不思反抗抵御,自登基之时便打定主意当儿皇帝,不时给宋太祖进贡,还说:“割地以通好,玉帛以事人,亦古今之事也。”对内李煜则不理政事,虽好声色,却不荒*,对小姨子感情真挚,写出了不少男欢女爱之词,流为千古名篇。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是对帝王能否有作为的一个考验,可惜历史选错了人,没找治国能君,却选了风流才子。这种人生定位的舛错,不仅是李的不幸,亦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幸。

公元978年的七夕,是李煜42岁生日,在软禁之所,众妾侍女为这个已被囚禁2年的俘虏皇帝举行了小小的家宴,想到自己心爱的皇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无耻霸占,国破家亡。这对既有过皇帝之尊,又具有诗人气质的李煜来说,刺激之大,可想而知。想到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他悲从中来,写下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这首感慨之词,刺激了气量狭小的赵光义,派人送来一壶毒酒,强令饮下,当夜,李煜手足痉挛而死。这首流传千古的词,真真成了他生命的绝唱。

苏幕遮 范仲淹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南乡子

南乡子 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本篇虽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么为人所知,但是它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零六九),王安石任参加政事,开始实施新法,激烈改革。新制内容强调以国为本,付诸施行,却屡屡与民争利。苏轼主张改革当采渐进方式,逐步而行。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求务新,操之过急,指出其损民为国而不自知的谬误。王安石激进求速之心,使其用人不察,整个官场群小当道,一片混乱。熙宁四年初,苏轼曾向神宗进言,提醒君上切勿「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得到神宗望其「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的鼓励。但是,君臣之间的对话,后来为王安石所知,王极为不悦,便让苏轼权充诉讼繁多的开封府推官,想藉此职位束缚他,让他无暇再向皇帝搬弄新政之非。但折狱明快的苏轼终使王安石失算,反而声名更显。之后,苏轼上「谏买浙灯状」,持论恳切,神宗随之下诏改命。单纯、赤诚的苏轼倾尽全力,复多次上书,议论新政之过,奋不顾身,但思为国族苍生效力。

可叹的是,生花之笔虽可尽抒己志,终究难为劲敌所容。拗相公王安石利用自己的亲戚谢景温,以莫须有之罪诬陷苏轼,说他居丧护苏洵之灵榇返蜀时,曾滥用官府卫兵、贩卖私盐图利、购置家具、陶瓷。谢氏到处派人搜集证据,但是查了一年,终无所得。虽然如此,嚣烦险恶的京城还是逼得他请求补外。最后,他在熙宁四年六月来到了丽都杭州。

杭州的秀山丽水让苏轼一到,便不由咏叹「故乡无此好湖山」。离开京城,这里成了他的栖身处、游赏地。自然以无私的胸怀拥抱他,老百姓以纯朴的感情崇敬他。同僚与他共事融洽,其它年长他近二十岁,又是他上司的陈襄,对苏轼而言,不仅是长者,也是知音。

陈襄字述古,反对新法,居朝时,曾请求神宗贬斥王安石、吕惠卿以谢天下。神宗向他询问何人可用?他首先推荐的便是司马光、苏轼。宋史列传第八十载:「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许。寻直学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书诏小失,出之陈州,徙杭州。……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刘寻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盈纸细书,大抵皆民事也。」熙宁五年五月陈襄来到杭州,熙宁七年七月改知南都(今河南商邱)。共事的两年多,他们两人时以诗词相唱合。施政时,颇能协调一致,举凡赈济饥民,消除蝗灾,浚治钱塘六井,奖掖后进,皆不遗余力。这将近八百个日子里,他们在彼此生命里,互放光亮,彰显人情相系的可贵,验证了共赴理想绝非妄想,而是逆境中不懈的坚持。

熙宁七年陈襄的僚友为他转调南都,曾举行了几次饯别之宴,苏轼在这期间做了多首别诗相赠。本阙即陈离杭州,苏轼远送至临平,回程所写下的作品。了解以上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面对别离,词家何以情深难舍,泫然泪流。至于词文内容,以下略作浅析,和大家一起分享前人这生命交会的闪亮故事。

鹧鸪天 秦观

 1雨打梨花深闭门,古人评为情景双绘,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结合它的上句,“甫能炙得灯儿了”,刚刚把灯油熬干了,又听着一叶叶、一声声雨打梨花的凄楚之音,就这样睁着眼睛挨到天明。词人不是直说彻夜无眼,而是通过景物的变化,婉曲地表达长时间的忆念,用笔极为工巧。

  2词的下片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试按照词中的时间线索,说明作品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词中的时间线索是倒叙式的,也就是先说当时情景,再不断的往之前的事件推。

  词的上片写思妇凌晨在梦中被莺声唤醒,远忆征人,泪流不止。“梦”是此片的关节。后两句写致梦之因,前两句写梦醒之果。致梦之因,词中写了两点:一是丈夫征戍在外,远隔千里,故而引起思妇魂牵梦萦,此就地点而言;一是整整一个春季,丈夫未寄一封家书,究竟平安与否,不得而知,故而引起思妇的忧虑与忆念,此就时间而言。从词意推知,思妇的梦魂,本已缥缈千里,与丈夫客中相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境中得到了满足。这是何等的快慰,然而树上黄莺一大早就恼人地歌唱起来,把她从甜蜜的梦乡中唤醒。她又回到双双分离的现实中,伊人不见,鱼鸟音沉。于是,她失望了,痛哭了。

  过片三句,写女子在白天的思念。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可是如李白所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怀愁怨,触绪纷来,只得“无一语,对芳尊”,准备就这样痛苦地熬到黄昏。李清照《声声慢》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意相似。唯李词音涩,声情凄苦;此词音滑,似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然无限深愁却蕴于浅语滑调之中,读之令人凄然欲绝。

虞没人在宫中的地位

一般人都认为,后宫之中都是母以子贵,嫔妃们拼命向皇帝邀宠,就是为了生下皇嗣,给自己争得地位,也让自己后半辈子有所保障。但是在某个朝代,宫中存在强势的皇后或者宠妃,即便是生下皇子,甚至儿子当了太子、皇帝,也不见得就能一飞冲天。

那就是汉顺帝的虞没人,为皇帝生下帝王却地位没有变化。除了皇后之外,低一级的就是贵人,而且汉朝时贵人的封号并没有严格的数量规定。只要稍微得宠的妃子,封个贵人是起码的。

虞美人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后

在东汉中期,皇帝们的生育能力急剧下降,汉顺帝就只有一子三女四个孩子,虞美人为他生下了独子刘炳和长女刘生,但是地位却比贵人还低,足以说明他没受到皇帝的宠爱。在后来的朝代中,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后,原来的皇后晋升为太后,新皇帝的生母也能够当上太后,形成两宫并立,共享尊荣的局面。

虞美人没有晋升地位的原因

道理是这样的,但是汉顺帝驾崩后,刘炳继位成为汉冲帝,虞美人的运气实在太差了,除了缺少丈夫的喜爱,她还遇到了一个强势的皇后以及外戚集团。汉顺帝的皇后是梁妠,她和她的兄弟梁翼以及整个梁氏外戚,在汉顺帝驾崩后,拥立了汉冲帝、汉质帝以及汉桓帝。在这三朝之中,梁氏外戚横行天下,莫与争锋。所以说呀,这宫中的位置不是那么好抢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汴京城的夜晚总是繁华而喧嚣,何况今日又是七夕节。无数对恩爱缠绵的夫妻情侣相伴而出,观赏着街上如织的灯火和喧闹的市集。抬头仰望星空,冷月高悬,牵牛织女遥遥相望,寄托了每个痴男怨女的缱绻情思。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

而在汴京城的某栋孤寂小楼里,有个男人正哀怨的吟出这句诗来。这男子相貌清秀,天庭饱满,齿白唇红。其左眼乌黑如墨,竟有双瞳相连。他虽然相貌不俗,但此时此刻却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忧伤,满是愁意。

他就是这首句诗的作者。细细想来这已是他很多年前的作品了。他口中喃喃的念着,仿佛要将这首句诗深深地镌刻在心里一般。其实,这首句诗早就刻在了他的心里。如今念来,已是字字带血声声泪。

往事如刀,伤人伤心。

其实很多年前他的心就伤了。

乾德二年十一月,娥皇卒。

这是一个令他不堪回首的日子,他不能想象曾经与他共同改谱《霓裳羽衣曲》的那个女人会死。那个“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的周皇后,那个向他“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妻子竟然就这么走了,将他一人抛弃在这孤寂冷清的宫殿里。他虽然是个皇帝,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有着三千粉黛的后宫,但他也是个男人。只要抛不开男人的本性,他就需要女人的呵护,需要女人的温暖。更何况他是那么的懦弱。

可这能怪谁呢?他无意接下父亲抛给他的烂摊子。他从没想过要当什么皇帝,他只想当一位逍遥快乐的普通人:填他的词,吟他的诗,作他的画,谱他的曲……他天生就是一个悠闲的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不理俗尘,乘物以游心。而宿命非要让他坐上皇位,披上龙袍,批阅繁杂的奏折。他感到心力交瘁,可是他无奈。既然老天非要他坐上这个摇摇欲坠的龙椅,那他也只能默默接受,总不能与命运抗争吧。他曾亲眼见过他的哥哥弘翼是如何逆天行事,最终毙命的。他没有他哥哥那般的果敢和刚毅,所以他不敢,不敢与命运相抗。

当父亲在弥留之际,将颤巍巍的手搭在他的手背上,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叫着:“重光,重光”的时候,他知道,他以前的自由生活将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将是江山社稷的烦恼和山河飘摇的忧愁。

而娥皇能在他批阅奏折,为国事担忧之际,嘘寒问暖,体贴备至;有时他正为填词为难之时,娥皇会适时的递上一碗茶,让他茅塞顿开,写出精彩华章;他们常常一起吟诗谱曲,填词作画,其乐融融。在他的心中,娥皇不仅是国家的皇后,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以至于在娥皇死后很多年,他再也没找到一个能与他促膝长谈的人。娥皇就是这么一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女人,一个令他朝思暮想的知音。只要有了她,什么皇位权利,什么国家大事,什么荣禄富贵,都可以统统不要。只愿能和她相依相偎,白头偕老,也就满足了。

“真是故国不堪回首啊!”他忽然发出了这么一句感叹。回想起自己在南唐的倥偬岁月,现在想来当真是不堪回首。

当大宋兵马直驱金陵城时,眼见着宋兵闯入宫内,他便知他的南唐已经成为了“故国”。在那一刻,他脑海中无数的记忆飞速掠过,终而归于一片空白……

他被关在这孤清的小楼多久了?几天?几个月?他自己也不大记得了。他自那天被宋朝士兵带到这个小楼之后,他就再也没出去过,整天借酒消愁,哀声叹气,时时把酒吟歌,对月凝思。

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南唐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属四人肉袒出降,北上汴京,南唐灭亡。翌年正月,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十一月,进封陇西公。

门外一阵哭声响起,他皱了皱眉头,无奈的`又摇了摇头。只见一绝色女子抹着眼泪走到他身前,大声哭诉。他看着她那雪白脸庞上沾着泪痕,好似雨后梨花,娇艳已极,不觉心中微微一动:“曾几何时,他姐姐也是这样哭着向我承欢。那时的我无所不应。”是的,对待娥皇,他可以满足她的一切要求,而对娥皇的妹妹,他做不到。即使她和她姐姐长的一样。

有时,一个女人可以代替另一个女人的肉体,而在男人的心中,却无法代替另一个女人在他心中的位置。无论家敏对他多么的殷勤温柔,可他就是不爱她,他爱的是她的姐姐。他时常在想,既然我不爱他,那我为什么要封她做皇后呢?难道我是想让她代替她姐姐的位置?

“这不可能。”他每次都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没人能替代娥皇的位置。”他一生中宠幸过许多女人:家敏、窅娘、黄保仪……可没人能取代娥皇在他心中的地位,娥皇已是他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痕迹。

“怎么了,太宗又把你强留在宫里了?”他轻轻抹去家敏脸上的泪痕,语气中有些无奈和冷淡。家敏点点头。

其实他对此不以为意,他本就对家敏没什么感情,即使有,也仅仅是局限于他的外表。家敏也深知他的心意,所以,她恨他,更恨她的姐姐。对她姐姐浓浓的恨意之中,更多的是嫉妒,嫉妒姐姐能得到他的宠爱,而自己的相貌与她一样,甚至文采并不输于她,却得不到这个男人的心,这让她又妒又恨。

“哎。”他长叹一声,愁绪满怀。缓缓走到桌前,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放下酒杯时,他顺手拿起桌上的一张小笺,上面写着一首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他刚刚写就的,哀怨凄婉之情溢于纸面,读来催人泪下。他口中默默念了一遍,双眼渐渐迷离了,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他轻轻的将小笺放下,又斟了一杯酒,仰首饮尽。

问君能有几多愁,他的无尽愁意化作一杯美酒,一饮而尽……

忽然,他觉得小腹隐隐作痛,转瞬间,剧痛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吞没。他猛然倒地,全身抽搐不止,口中血如泉涌,双眼睁的斗大。无边的痛苦使他俊美的脸庞扭曲的可怖至极。他的头渐渐地缩了下来,双腿蜷在胸口,两手不停的在空中乱抓,似乎要抓住什么东西。片时,他的身体静止了,双手停滞在空中,十指指节发白,蜷曲如勾。头深深的埋在两腿间,似乎在躲避着什么令他感到恐惧的事物。一旁的家敏早已吓得目瞪口呆。

太平兴国三年七月七日,宋太宗以牵机之毒杀害南唐后主李煜,追封其为吴王。十月,以王礼葬于北邙山,小周后家敏亦卒于此年,与李煜同葬。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原文: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注释

1景阳钟——《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武帝以宫深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以应五鼓。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李贺《画江潭苑》诗之四:「今朝画眉早,不待景阳钟。」这里泛指钟声。2绣花重(chong 虫)——花纹繁丽。3冷烟——晓雾。4娇慵——娇羞无力的样子。5宝匣——梳妆盒。6绿荷相倚——池塘里碧荷一株紧靠一株。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评析

 这是一首写春怨的词。上片写女主人公初起时的娇好仪容。「思娇慵」一句承上起下。下片具体写她的情态:「无语理朝妆」,表明心事重重。当她看到池上绿荷相倚相偎,嗅到藕花的幽香时,心际不禁浮起了一股恨意。词中对「恨」、「思」这类抽像的感情着墨不多,但这种感情却寓于每句之中,可谓句句含恨,字字带怨。「相倚」二字,尤见情致。 诗词作品: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诗词作者: 五代 顾敻 诗词归类: 闺怨、女子、写景

被前人誉为 “词中之帝”,《虞美人》能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是因为这是李煜被毒死前的一首生命绝唱。

在古代,古人对赋诗推崇备至,诗写得好的甚至可以得到官职。所以,尤其是唐宋时期,诗人很多,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有一个人很特别。除了是诗人,他还有一个人人向往的职业——皇帝。说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知道你指的是谁了。没错,就是南唐皇后李煜。《虞美人》是著名的碑文之一。此曲原为唐曲,以项羽最宠爱的妃子命名。

李煜作为皇帝的成就并不那么突出,甚至算不上一个称职的皇帝。然而,他在诗歌和赋写作方面的天赋是非凡的。其中有一句被称为李渔的绝句,任何一句都是千古名句,千百年来无人超越!能有这样的评价,我们来看看吧。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伟大的作词家为《虞美人》作词,但没有一个能超越李渔。李煜词虽然继承了晚唐以来文、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在内容上,李煜词的意蕴更广更深,尤其是他的真情实感。即李白的文字有着真挚强烈的感情,能诚实地揭示他的内心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中的绝唱。

值得一提的是,《虞美人》不仅是一首千古绝唱,也是李渔中毒前的一首人生绝唱。即使李渔在这首词中对故国的思念,甚至是人生的不幸,都不值得同情,但这并不影响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虞美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结束语的绝妙比喻。以上就是对被前人誉为 “词中之帝”,《虞美人》凭什么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这个问题的解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203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5
下一篇2023-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