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
作者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2、“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写文章方面要求自己言文如一,文风方面要求简洁,重视语文求完美。
课文第二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作者表现了叶圣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

扩展资料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叶圣陶是五四运动首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其座右铭“文学为人生”甚为有名。
他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南腔北调有何表达效果——这个逗南腔北调地说的是叶圣陶先生不熟悉普通话,但仍然努力地用自己腔调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这个表达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做法。原句: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 教育 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的美称。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叶圣陶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小县城,之后考入草桥中学, 毕业 后在小学任教。因在学校受人排挤而开始小说创作,因此改了名字,叫叶圣陶。之后,叶圣陶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任国文教员一职,还参与编写了小学过问小说。
在1918年的时候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之后叶圣陶和周作人,郑振铎等人一同发起了“文学研究会”,之后又与胡愈之等人创办了《公理日报》,在此宣传反帝爱国的思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叶圣陶才开始创作通化,也诞生了我国第一本童话《稻草人》。九一八事变之后,叶圣陶还发起并成立了“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叶圣陶还担任过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抗战结束之后,回到北平,做起了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主任,之后还担任国全国文联的委员。新中国成立之后出任过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馆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还是第一到第五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以及第一届和第五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老先生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九十四岁。
对叶圣陶的评价
他的原名叫叶绍钧,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叶圣陶。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家境清贫。叶圣陶勤奋好学,很快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后人对叶圣陶的评价很多,生活艰苦朴素;为人高风亮节、平易近人;做事刚正不阿,全神贯注等等。叶圣陶的评价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叶圣陶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他教书育人,勤勤恳恳10年,在 教学方法 上积累了宝贵的 经验 。他热爱文学事业,离开教师岗位后,加入到新潮社,又参与到文学研究会组建工作。在这期间他写出著名的童话《稻草人》,稻草人展现的是那个年代,社会底层劳动者受压迫的凄惨生活,气氛悲凉压抑,反映出叶圣陶忧国忧民的情怀。
叶圣陶深爱祖国的热土。日军侵华后,他投入到了抗战文学创作中。他写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极富讽刺意味的描写了农民群众丰收成灾,却因为战争背景厄运连连。不得不走上反抗三座大山的路程,可以说相当接地气。
叶圣陶的评价还突显在教育方面。新中国的全新样貌给中年的他展才华创造了广阔的疆域。他一头钻入到教育事业的研究中,对 语文 教材的编写工作给予极大的贡献。他把朱自清的《背影》选入到课本中时曾说:“这篇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简直太干净了。”叶老在文学和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因此德高望重,是学界公认的教育大师。
叶圣陶原名叫什么
叶圣陶作为名满华夏的教育学家和文坛巨擘,在语言艺术造诣上声名显著。“叶圣陶”这三个字并非叶老先生的真名,叶圣陶原名叫叶绍钧,他为何不用原名,改用字这还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息息相关。叶圣陶小时候聪明伶俐,刚12岁出头就考入了苏州元吴公立小学。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清政府即将覆灭之际,各地军伐势力互相割据混战,一片破败衰落不堪的景象。叶圣陶痛心疾首,强国救国就成了他的志向。他请求教书先生章伯寅为自己赐字。章先生感慨:“绍钧是你的名,有诗言‘秉国之钧’,字就叫秉承好了。”并教育他要爱国,爱家乡的土地,鼓励他要通晓 历史 地理 。随着满清政府的垮台,苏州在1911年10月15日光复。叶圣陶在第二天找到了先生说:“清朝已经覆灭,皇帝都没了,我还是不当臣子了。”先生笑道:“你名绍钧,有诗言:‘圣人陶钧万物’,就改为‘圣陶’吧。”叶圣陶满意而归。
从此以后,叶绍钧就在《小说丛书》和《玻璃窗内画象》两本杂志上以“圣陶”为名发文。他把姓氏“叶”和“圣陶”组合在一起,构成了闻名遐迩的“叶圣陶”。叶圣陶在文学界的地位非同凡响,一提到这三个字人们心中就会显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他循循善诱,潜心尽力教书育人。“叶圣陶”这三个字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叶绍钧这个原名,甚至使叶圣陶原名的存在变得毫不重要,这也是一个笔名的魅力所在。
1 叶圣陶的故事有哪些
2 叶圣陶的童话故事
3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4 班级先进事迹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故居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