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的情感从“喜乐”再到“凄凉”。
2、作者被贬后官场失意,去到山川水影中寻找慰藉,偶然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的高兴,在回看潭上的凄凉景象,又再次勾起了自己被贬官的凄苦境遇。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白话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此文出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这潭中鱼很怪诞: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今儿一口气看了8集怪诞行为学,这才发现,原来每集都在三四分钟左右-。-
1、《相对的真相》 :其实也是应和了中国那句老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两种情景:
A,当你有着7W的年薪,但这家公司的年薪水平是在7w-10w之间,也就是你在最低水平上。
B,你有65w的年薪,但这家公司的年薪水平实在45-65w之间,也就是你拿最高的年薪。
那么,在这两种情景之下,相比而言,更快乐的是那种呢?
毫无疑问的,是B。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所有事情,都建立在比较之上。不管是货物、生活、还是幸福。当你的对比物比你level高时,你自然不会有太多的幸福感。
但这也引发我的一个思考,当一个人长期处于B这种情景时,是不是会因为没有焦虑感而失去上进心呢?个人认为,在一定年龄阶段下,处于这种低焦虑高幸福感的环境中,不一定是好事。
2、《高价之道》 :星巴克和唐恩都乐之争。
时间转回到九年前。那时街头大街小巷都是唐恩都乐的甜甜圈和饮品,便宜好吃。但突然有一天,开了一家星巴克,你经过时会想,why not have a try!
你走进去,发现价格比唐恩都乐贵了好多,但试试就试试呗。你点了一杯咖啡,香浓顺滑的滋味,感觉好极了。你每次经过星巴克,都会习惯性的想要点一杯咖啡。长此以往,星巴克的高价,也就视为常道了。
也就是说, 不要以别人的价值体系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当你清楚自我定位后,明确并坚定的执行自己的价值。开始就坚持高价,以质服人,要比你开始走廉价路线,事后涨价,更容易让人接受。
3、《免费》
现在给你三个选项:
a, 5块钱的货物,免运费。
b,25的货物,25的运费。
c,免费的货物,5块钱的运费。
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哪一个呢?毫无疑问的c。但实际所花的价格是一样的。
其实人们清楚,其中的成本不会有多少的变化,那为什么会对免费的东西如此乐此不疲呢?因为免费是独立于这个价值体系之外的东西,它看起来毫无伤害,而且质量似乎也不错。但正是因为免费这两个字,就会极大的冲击我们的视网膜,让我们冲动的,去买下一大堆毫无用处,但觉得早晚能用上的东西。
4、《社交成本》
人的世界是分为两个的:social&financial。
在社交世界里,很多问题是不能用钱来解决,而要走感情路线。比如说,在过年时你岳母给你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你很享受的吃完后,坚持要为这顿饭付一笔费用,并要求岳母开个价钱。这时,你的岳母会开心吗?相反的,会觉得收到屈辱的可能性更大,对吗?
同样的,你的车抛锚停在路中间,你找到一个好心人帮你换了车胎。感谢的话、交换名片、热情要求以后多联络。这个看起来已经是礼仪周全了。那如果,你要为此付他10块钱呢?
付钱,就是将社交世界,生硬的转化到了金融商务的世界。付钱,意味着他在为你工作,而并不是出于自己意愿的乐意而已。而为别人工作,在社会心理地位上,实际上就无形中低了一级。
这就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在豆瓣上遭狂拍的一个男的。想要300块钱一个月,跟家庭搭伙吃晚餐。这就将人家的情感付出,生硬的转化为了金钱关系。并且只计算了菜钱,而没计算人工成本和情感成本的输出。
这时,看到帖子的人就会想,从单纯的financial角度考虑,我毫无所获,反而还要累死累活加一口人吃饭,这凭什么?
混淆了这两者,问题还是很多哒。
听说你没撒过谎?别急着说“没有”。
先来做个测试呗
1
最近在看理查德怀斯曼的《怪诞心理学》,翻开首页就是这个测试:
(这个小测试能大致衡量一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同时也能衡量你是否善于欺骗自己和他人。)
那么,这种自我监控能力跟说谎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来了解一下,自我监控的定义。
一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强大,就表明其自我约束能力强,同时意志力较为坚定,事业成功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比较注重外人的看法,在意别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也正是因此才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比如在聚会或其他公众场合中,能很快调整自我,让自己的行为更适应所处的环境,不会轻易出现失误,但一旦出现,也能及时处理各种情况,以确保将自己的损失(如自己的名誉或其他有利方面)降到最低。
自我监控能力强也很善于操控别人看待他们的方式。
假设A是一个自我监控能力极强的人,来自偏远的山区,白手起家的创业青年,在商业聚会中,被投资者问及有关父母的问题时,你觉得他会怎么回答呢?
面对3种选择:
1诚实回答,可能错失良机或遇上伯乐。
2转移话题,不成功便成忍,面临尴尬的局面。
3虚构事实,有可能一步登天,能一展宏图。
(A会根据投资者的喜好,做出最适合的判断,但哪种选择性高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因此, 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更有可能成为说谎高手 。
相反,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不太注重自己的行为,也不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对周围的人或事情造成什么影响。
因为他们的行为一般是由他们 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价值观 所左右的,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或影响,所以就算在不同的环境下也还是"同一个人",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 表里如一 ”。
这类人一般喜静,有时候在人群中会显得孤僻,格格不入,有时候特立独行, 在生活中不太会说谎,也不太可能欺骗他人 。
嘿,你额头上 “Q”的尾巴朝向哪边呢?
朝向前额右手侧的,有些人画的Q只有自己能够看到,站在对面的人是看不出来的(自我监控能力弱);朝向前额的左手侧的,另外一些人画的Q则只有他们对面的人才能够看到(自我监控能力强)。
ps:还有一类人,在知道这个测试是用来干什么的后,会说服自己改变内心深处的想法,将Q的尾巴撇到相反方向,强迫自己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有欺骗自己的嫌疑哦。
2
小时候,长辈们常常讲“匹诺曹长长鼻子”的故事,希望借这个故事来告诫我们,不要轻易撒谎,否则鼻子会变长的。但渐渐地,懂事了明事理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是骗人的,不愿再相信了,往往反向而行。
不知不觉中,人越长大,撒的谎越多,只是每个人撒谎的次数多少,频率高低不同。
有研究表明:人们平均一天说两次谎,说谎的内容通常与情感与感觉有关的,包括观点、感受、对人事物的评价。
那人为什么要说谎? 自我需求占主导位置。
谎言可以实现这些目的,对人们社会交往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人们才会选择频繁地说谎。
我们生活在需要说谎的社会,充斥着说谎的氛围,面对着各种谎言,身不由己,唯一能做的是从自身做起,自我要求“诚实”。
虽然不应该说谎,但实际上又有谁能真正做到不说谎呢?
谎言,多正性少负性,多善意少恶意,适当适量,但生活中应该时刻记着“谎言就是谎言,终究会有被揭穿的那一天”。
觉得有用的人儿,点个赞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