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完败日酋阿南惟畿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声望在国内外可谓“如日中天”,原本这个老虎仔的性情就比较刚烈,如此一来挟赫赫战功之威,更加眼高于顶。在他看来,只需要对蒋氏和陈诚负责,其他各色人等均不在话下,遂日渐骄狂。雪上加霜的是,战区内部唯一能劝动薛岳的参谋长吴逸志,又因为私聊美国人于1943年底被重庆免职,资历较浅的参谋处长赵子立上位。
(薛岳剧照)
赵子立1949年成为起义将领,根据他的回忆,薛岳对军事委员会“四巨头”之中的政治部长陈诚尚能买账,那毕竟是他的伯乐和前任,也是他得以执掌兵力最雄厚战区的坚强后盾。而对于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应钦则完全不放在眼里,后者自重庆发来的命令或者公文,如果薛岳认为不合己意,往往会在上面直接批示“不理”、“胡说”等字样,黄埔系二号人物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同样降不住薛岳,1939年一战长沙时白崇禧曾经代表军委会要求第九战区撤守衡阳,遭到薛岳的断然拒绝,最后竟然真的逐退了冈村宁次,薛岳因此私下里没少翻其白眼。再加上两人历史上的恩怨,以及广东人对广西人的“传统不服”,所以白崇禧的指令和公文,待遇跟何应钦基本相同。
军令部长徐永昌那是晋绥军出身,更指挥不动第九战区黄埔系的骄兵悍将,按照赵子立的说法,哪怕是委员长侍从室发来的电文,薛岳觉得不妥或者有问题的,也会批上“存”或者“待办”然后束之高阁,足见薛岳当时的狂妄。而一位手握重兵的将军但凡目空一切、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时,往往就是危机来临的前兆。
1944年4月,侵华日军酝酿的最大军事行动“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河南段已经打响,鬼子纠集了空前的兵力,第一战区兵败如山倒。但是薛岳认为这不过是日军在中原地区的局部行动,因为从1942年1月的长沙大捷以来,日军已有两年多没有对第九战区发动攻势,明显是被打怕了,所以战端未启,薛岳已经严重轻敌。
(白崇禧剧照)
战区新任参谋长赵子立判断,日军竟然能够在河南动用了整整一个战车第3师团,此次攻势必然不比寻常,提醒薛岳湖南段也有可能也燃起战火,并且由于第九战区许多部队调往云南,所余战力只核算为60个团,应该预作准备并向军委会请援。薛岳极不耐烦:“敌军胆怯已成事实,现在虽有风吹草动,但兵来将挡水淹土屯,我军以不变(指其天炉战法)应万变,其奈长沙何”?
而重庆军委会根据种种情况判定日军确有纵贯南北之企图,军令部次长刘斐(徐永昌都懒得交流了)遂于5月14日致电薛岳:“敌打通平汉路后,必定向粤汉路进攻,企图打通南北交通线,其发动之期,当在不远,务需积极准备,勿为敌所乘,以粉碎其企图”。然而薛岳对桂系出身的刘斐向无好感,看完电报就丢在一边没有任何反应。
杜的军事指挥能力虽好,但资历浅,水平低,而国军又特别讲究资历和水平。所以在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在每一个位置上,他都不是负责指挥,而是作为副手负责指挥。无论在东北还是淮海战役,他都是以副手的名义协助总司令。起初,他在东北协助熊式辉,然后是魏,然后是淮海战役中的刘智。
为什么会这样?解放战争初期,国军夺取东北,在过去的第一波部队中,新军和新六军两大部队,都是印度支那远征军时期编练的,都是黄埔军。这样的军队,其他民族的高级将领很难只动。在杜远征军期间,他先后担任过总指挥和副总指挥,所以指挥这两支骨干部队比较容易。
淮海战役也是如此。我曾想过合并华中华东两个战区,由白崇禧负责指挥,但白崇禧拒绝了。最后主席只能派国军名将刘智坐镇。刘智资历够,但能力一般,并不实际负责军事指挥。于是,最后决定派一个军事指挥能力很强的副手给刘智,负责实际的军事指挥。起初,宋希濂被选中,后来杜被换掉。
也就是说,解放战争时期,杜被主席用做消防队长,在东北和徐州放了一段时间,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派系斗争,不愿意教别人指挥黄埔的部队,交给隶属黄埔的杜更放心。另一个原因是,杜当时的资历和水平还不足以独立负责一个主要战区的指挥,所以他只能给别人当副手。
解放战争初期,夺取东北的时候,军政是两个集团,各自为政。杜只主管军事,不干预行政事务。解放军退到松花江以北后,主席认为大局已定,下一步要进行一定的建设,需要资历较深、水平较高的人来负责。这时参谋总长陈诚和国防部长白崇禧正在互相拆台,于是主席决心换人,派陈诚去东北代替杜。
陈诚到达东北后,他的权力比杜大得多。他精通军政,不仅掌管军事指挥,还掌管东北的党政系统。他是中国东北的最高军事长官。这种权威从未在杜余明身上获得过。但陈诚的军事指挥能力其实很一般。不仅白崇禧这样的名人看不上陈诚、杜,连陈诚也看不上。陈诚到东北后,很厉害,负全责。结果解放军春夏秋的进攻,让陈诚损失了师长,丢了面子。
只是到了东北陈诚之后,主席觉得不能再在东北指挥了,陈诚本人也不愿意留在东北。主席开始物色替代他的人,最后选中了魏。本来,魏不想去的。他觉得东北的局势被陈诚搞得乱七八糟,去了也只是自己背黑锅,不想去。陈诚只好回南京治病,并让妻子去找魏的妻子,说如果陈诚再留在东北,身体就要不行了。请快去找魏吧。
魏抵达东北后,陈跑回南京。战争初期,白崇禧是国防部长,陈诚是总参谋长,但总参谋部负责军事指挥,白崇禧实际上拿不到发票
就军事指挥能力而言,陈诚肯定是远远落后于杜的。但是国军很注重派系和资历。杜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只是一名中将。虽然他在东北和徐州两大战区都担任过副总司令,但是军衔和他所在的兵团司令是一样的,和大部分指挥官是一样的中将。陈诚不一样。陈诚早就是海军上将了。因此,杜不得不依靠他在高层撑腰,而陈诚并不需要。他自己就是大老板。
陈诚是蒋介石嫡系第二位授衔的一级上将,从普通士兵到一级上将,他只用了20年。因诡计多端,排斥异己,被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称为“陈小鬼”。
陈诚,为何得老蒋得宠爱?
一、发奋刻苦,靠炮兵起家
在征战淡水和棉湖之战中,陈诚的炮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次,陈炯明叛军冲击何应钦的教导第一团指挥部,只有两三百米,而团部官兵只剩数十人,幸亏陈诚指挥炮兵不断轰击,积极抵抗,才使敌人溃退。
事后,何应钦说:“当时炮兵运用困难,不像现在有马有车,那时炮必须有人抬……而无论步兵前进有多么迅速,炮兵总是能配合得上,每次都能达成任务,实在是一件非常难得事。”可见陈诚得功劳不小。
在北伐之战结束,陈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从营长,升为师长,经历营,团,师三级官阶,这是不多见的。
二、治军严谨,两袖清风
陈诚在国民党中是以清廉著称,在腐朽贪污成风得国民党内部并不多见,这也是他深受蒋器重的原因。
早在北伐时期,他当时任国民革命军预备第一师第三团团长,有一次,师长严重看到第三团军容整齐,士气旺盛。他就在日记中写道:“将来救中国者必此人也(陈诚)。
陈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忌恨贪污,他在抗日期间任湖北省省长,杀了不少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如宜昌县县长武长青因收受贿赂被陈诚“钦点”枪毙。监利县县长黄向荣因走私受贿被判12年徒刑,陈诚不满,手批枪毙。
美国将军史迪威对陈诚这种清廉得作风深表赞赏,称他是目前条件下,极有可能接蒋介石班的人。
三、老蒋的超级粉丝
陈诚对蒋介石的歌功颂德那时出了名的,据说连打电话都得要立正接听。如果听见陈诚的办公室里有军靴踏地的声音,基本上就知道他在接老蒋的电话。
蒋为什么要陈诚搞军政工作呢?一方面是他清廉又能干,另一方面就是他对蒋崇拜至深。陈诚曾经说过:“要牺牲个人的自由平等来服从领袖,就可获得国家和民主的独立。”这大大符合蒋的胃口。
四、陈诚的政绩
自蒋败于内战,退到台湾后,陈诚被任命为蒋的二把手。
他施行“三七五减租”的土地政策,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保护地主得私有制基础上的,调整了佃农和地主的利益分配,一度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使地主可利用多余的资金投资工商业。
陈诚所著的《台湾土地改革纪要》一书被翻译成英,法,德,阿拉伯等多种文字,成为第三世界国家施行土改政策的参考书之一。在台湾的货币改革,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上,陈诚也倾注了不少心血。
不过,陈诚向来身体不好,在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和东北行辕主任期间,两次染病。陈诚只活了65岁,这个年龄并不是高寿,比起何应钦,顾祝同来差得太远。
陈去世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力真空,而蒋介石也选好了他的另一个接班人,他的儿子——蒋经国。
例如有国军将领归责于陈诚,说陈诚昏庸不会打仗也就算了。胡乱扩充部队,把老兵拆散,加入一半新兵,力量表面看扩充一倍,实际战斗力下降。
有人认为是卫立煌消极指挥不作为。
白崇禧认为第一次四平之战之后没有追击到底,给了共军东山再起的机会。有人说是蒋介石瞎指挥等等
不过我觉得到辽沈战役之时,国民党已经输了八成,国民党最好的情况就是不要输的太惨。战前东北态势对国民党来说已经很险恶了,龟缩在几个大城市里相互之间不敢救援,已经输了。纵观东北45年到48年,到底过国民党输在了哪里呢?
我个人觉得是整体战略上国民党放弃农村造成的。共军打国军目标明确,国军就在城里,国军打共军,你知道共军在哪?国军连”家”都没有,你打什么去?这个城市负担害死了国民党。国内其他战场共军有些地方本来有根据地,就算情有可原吧。东北可是白纸一张,国民党玩砸了
徐蚌会战,也就是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刘峙为总指挥。以刘峙平平的能力完全担不起总指挥这个大任,但当时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临时变卦卸任,于是蒋介石无奈之下让刘峙顶上,最后他也不出大家所料,战争惨败刘峙趁机跑路了。
蒋介石准备拉开徐蚌会战的的序幕时,原本指定的指挥官白崇禧突然变卦,不愿意担任指挥员。这种关键时刻,蒋介石只能让大家都不看好的刘峙接任。多方的质疑铺天盖地而来,连刘峙本人都觉得蒋介石这个决定很不合理。但箭在弦上,蒋介石也想不到更好的人选了。
的确,刘峙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真的就输了。对战开启没多久,刘峙就被四面围攻过来的解放军吓傻了,赶紧让徐州周围的部队向徐州集合,并一直向蒋介石告急,认为解放军必然要攻占徐州了。
蒋介石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严令刘峙马上派兵增援东边的黄百韬兵团。可刘峙犹犹豫豫,一直消极应战,并要求蒋介石尽快派兵守住徐州,结果错过战机,黄百韬兵团惨败,全军被消灭。
刘峙打战不行,但小聪明还是有的,关键时候还挺会保命。徐州战争失败后,刘峙也是心大,看徐州没啥盼头了,竟然不知羞耻地提出自己要到蚌埠去指挥。最后他跑得快,扔下杜聿明和几十万军队在战场上周旋,自己早早地坐飞机跑路了。
国民党被称作徐公的是徐永昌,抗战8年中,徐永昌始终担任军委会军令部长,主管作战。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军训部长白崇禧、政治部长陈诚并称为军委会四大巨头。代表中国政府于密苏里号军舰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嗣任陆军大学校长、国防部长,1959年病逝于台湾。
中国政府的代表是军令部部长、陆军上将徐永昌,他郑重地在日本投降书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留下了一段掷地有声受降感言:“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扩展资料:
徐永昌的生平轶事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将星光耀,盟国与日本这里举行受降仪式。中国政府的代表是军令部部长、陆军上将徐永昌,他郑重地在日本投降书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留下了一段掷地有声受降感言:“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1946年6月,徐永昌即因病引隐为陆军大学校长,战局不利时出山为何应钦内阁国防部长,后来又帮助阎锡山内阁协调战事,1949年率陆军大学师生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至台湾后,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资政,其后获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59年7月21日,徐永昌在台北寓所去世。
徐永昌将军一生娶妻三次。张学良回忆他:“他什么嗜好都没有,麻将也不打,酒也不喝------最喜欢女人。他在郑州的时候,已经打败了,那时候国民政府军都来了,他带着山西军队和冯玉祥的军队在前线作战,军队都退了,他老先生还跟那女的在一块堆儿扯,那个女人哭,舍不得。”
不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娶妻三次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他的第三任夫人是李西铭女士,她是北京人,后来随他去台湾,陪伴他余生,2013年因病在台湾去世。徐永昌生育有二子三女五个孩子,长子元章早殁,次子元德生孙二,长孙早殁,次孙良治。长女徐元明女士定居美国洛杉矶,次女徐元昭,最小的女儿徐元容女士,后来定居澳大利亚。
嫡孙徐良治,他的父亲徐元德曾为国民政府在日占领军部工作,娶妻日本人,因此他于1950年出生于日本。他退休前从事营造业,是台湾实业家,他曾经几次回大陆探亲寻祖,见到徐良治的人,都觉得他的长相与他的祖父徐永昌真的是太像了。
-徐永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