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和魏延都得罪过曹操,那他们二人中,曹操最恨的人究竟是谁?

张松和魏延都得罪过曹操,那他们二人中,曹操最恨的人究竟是谁?,第1张

历史上,魏延和张松都曾经得罪过曹操,魏延曾经毁了曹操的容貌,而张松则坏了曹操的一统大计,但对比两人,曹操更恨的是魏延。

曹操对魏延开始欣赏,想要招揽他到自己麾下

在三国初期的时候,曹操对魏延还是十分欣赏的,魏延是属于那种威风凛凛的武将,曹操特别钟爱这一类型的武将,甚至还想要将收揽到自己的麾下。魏延和关羽的长相颇有些相似,且擅长使用大刀,武艺也很不错。不过魏延性格自命不凡且骄傲狂大。就在曹操想要收服他归降时,魏延破口大骂,恼怒了曹操。

魏延诈败而走,庞德救下曹操

魏延其人非常狡诈,在二强战斗期间,曹钧厚钧起火曹操不退反而向前进,使得全军向前压上,而魏延在这关键时刻诈败而走,轻松逃脱了庞德。这时候,曹操还在山坡上指挥胃炎,却从树林中悄摸走到前阵,冲出来一箭射中了曹操的人中,危急关头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要不是庞德及时赶到,杀退了魏延,救下曹操,曹操可能就毁了命。即使最后在医生的救治之下,曹操也面临了毁容。

张松差点坏了曹操的一统大计

张松是刘璋麾下的别驾,这个人是一个半大不小的官宦,一开始就有判刑,他去见了曹操之后,想要归顺曹操,但曹操瞧不上眼他。张松后来又归顺到司马懿旗下,和曹操成了死对头,张松和曹操多次对对方互相贬低,甚至张松海一再的卖弄才能,暗讽曹操的作品不如自己。再加上曹操曾经为了一统之计,拉拢司马懿,但却被张松给从中作梗,差点坏了大计。

曹操只要一照镜子,就会想到魏延,正是因为这次将自己的容貌毁了,令曹操十分痛恨。至于张松,只是差点毁了大计,曹操对他并没有更深的恨意。

张松这句话的意思是讽刺曹操在战争中屡次失利,其中“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是指曹操在赤壁之战和华容道两次战役中遭遇了挫败,而“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则是指曹操在潼关和渭水之争中再次遭遇了失败。

张松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为了激怒曹操,试探他的度量。事实上,曹操虽然在这些战役中遭受了挫败,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坚韧,这也是他在战争中的真实状态。

纵观三国时代,刘备可谓是大器晚成之辈。而不少喜爱三国故事的读者也都知道,刘备在他的创业过程中,有两个地方对他是至关重要。第一个地方便是荆州,刘备在这里拉起了最初一批班底,如诸葛亮、马良、黄忠、魏延等人,都是出自荆州。不仅如此,就连蜀汉集团中的精锐部队,也是出自荆州。

至于第二个地方,那就是益州了。而刘备前期四处奔袭,先后依附过袁绍、刘表等人,也是直到入蜀以后,刘备才总算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且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在攻取益州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正式形成了。而刘备之所以能如此顺利的进取益州之地,这其中还少不了一个人的帮助。此人,便是张松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张松字永年,乃是深受刘璋信任的益州别驾。刘璋因为汉中张鲁的威胁,所以便派出了张松,令其带着益州地图前往许昌投效曹操。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因为张松面相丑陋,又加上后者出言不逊,所以将张松赶了出去。正因如此,曹操也错失了益州之地,反倒是便宜了刘备。

那么在历史中,是否出现过这件事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三国志刘二牧传》记载:“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能看到,曹操确实是轻慢了张松,从而错失了益州之地。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这件事是发生在曹操平定荆州以后。而在演义中,曹操拒绝张松则是出现在赤壁战败以后。

所以说,事情已经很明朗了。曹操在得到荆州以后,正是志满意得之时,而他对待益州和使者张松,也是没放在心上。这就导致张松心中愤恨,以至于出言不逊,这才惹恼了曹操。在《华阳国志》中,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公时已定荆州,追刘主,不存礼松;加表望不足,但拜越嶲比苏令。松以是怨公。”正因如此,曹操对张松的轻视,反倒是让刘备捡到了一个大便宜。后者得张松之助,从而顺利进取益州,这才造成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

首先,曹操并非是容不下张松。要说张松相貌丑陋,引得曹操心中不喜,那么同样丑陋的王粲,又如何能得到曹操重用?要说是因为张松出言不逊,那么请看陈琳的例子。后者在袁绍帐下时,曾奉袁绍命令写下了征讨曹操的檄文。陈琳在这篇檄文中,就曾把曹操的祖宗们给骂了个遍。可即便如此,曹操对陈琳依然是礼遇有加。而曹操之所以无法容忍张松,其实是因为他明白一点:自己暂时消化不了益州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考虑,曹操的大本营是北方,而益州却在西南方。即便曹操对益州有想法,但是隔着这么远的路程,曹操管理起来益州,也非常不方便。一方面,在陆路上北方和益州之间还隔着汉中张鲁。而张鲁与刘璋素有仇怨,他是不可能坐视刘璋与曹操联手来夹击自己的。另一方面,曹操在赤壁战败之后,已经失去了荆州南郡等地,所以北方通往益州的水路也就此断掉了。由此可见,曹操对于益州,可谓是鞭长莫及了。

再从当时局势来看,如果曹操顺利取得刘璋的投效,那么他至少要派遣一对人马进驻益州。但此时的曹操刚刚在渭南之战中打败了马超,人员有所折损不说,他还需要一段时间稳定关中局势。在此情形之下,曹操也不能再分出精力去管理益州事务。

其次,按照曹操长远的眼光来看,他未必看不到孙刘两家之间的隐患。而这个隐患,便是荆州了。赤壁一役后,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到了荆州三郡,算是有个了安家之地。可刘备一旦坐大之后,孙刘两家势必会因为荆州这个地方产生出嫌隙来。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驱赶张松这件事上,作者通过种种细节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但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

三国时期的曹操因为以下一些原因而看不起献地图的张松。

01    张松卖主求荣

张松是被刘璋派出来,代表他来与曹操商量合作的事宜。若是张松正直,这本来是一件绝佳好事。可是张松是怎么做的呢?他表面上与曹操谈着合作,私底下却绘制出一幅地图,以当作是敲门砖,想要转投入曹操的门下。这种行为正是卖主求荣。曹操最是看不惯这一类人,不然也不会杀死一代名将吕布。虽然吕布并没有卖主求荣,但是他卑微乞求曹操不要杀他 。曹操并不喜欢人品卑劣之人,他更偏爱于正直不阿的人,故看不起张松。

02    张松能力不强

据不少史书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张松长得也不怎么好看。这倒也无所谓,只要能力强,也没有人会对此有所争议。可偏偏的是,张松在曹操的将领之中,并不能算得上是出众。张松在刘璋处可能算是出众,也有过不小的名气,可是在曹操处就不值得一提了。更何况,张松不懂得看人脸色,处处顶撞曹操,让曹操很是不爽。试问你会喜欢一个顶撞你并且揭露你的弊端的部下吗?想必答案是不会,曹操也不例外,故看不起张松。

03    张松过于傲气

正是因为刘璋知道自己实力不足,才派张松前去与曹操商讨。这时候是张松有求于曹操,希望曹操能同意他们的提议,可是张松的姿态丝毫没有低下来,还是那么的高高在上。曹操本来就是一个傲气十足的人,面对一个与自己傲气不相上下的人,这个人还是来求自己的,自然也不会喜欢。于是,曹操看不起张松。

综上所述,曹操因为以上三个原因而看不起献地图的张松。

三国时期,有众多出色的能人贤士,他们纷纷趁此乱世,寻找机会,择良木而栖之,以求得到重用,并出人头地。但是在这些人出现的背景之下,还有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良主,亦或者说是权势极大,足以在竞争激烈的乱世中笑到最后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却是十分难寻的。困难有二,一是寻不寻得到,毕竟良主的条件也算得上苛刻了;二则是寻到的良主,是否可靠。

若是千辛万苦的奔赴过去,却发觉寻到的良主,实际上不堪大用,畏首畏尾,那即便有再多的才能,又能真正得到几分的发挥呢?但这也只是选择之一。良主对于麾下的人才,同样也是有所要求的。他们同样也会分析判断,看前来投靠自己的人,是否心性坚韧,富有才能。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而在演义中,曾记载曹操对于前来送地图的张松,十分看不过眼,这又是为何呢?

第一、 曹操虽为一代奸雄,多疑自负,却也看不上卖主求荣之辈

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言明了曹操不愧为一代奸雄的本质。其因为多疑,在被追杀的过程中,因听到了吕伯奢家中的磨刀声,便以为是其也想要杀了自己。后来便杀了吕伯奢一家。而在知晓了其不过是在磨刀准备杀猪时,又自负的说"宁叫我负天下,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名言。这一件事,将曹操多疑自负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会喜欢品行卑劣之人。

这一点从曹操收服的大将中便不难知晓。其在攻打吕布之时,即便吕布有当世之名,并在曹操面前摇尾乞怜,以求活路,但曹操依旧下令斩杀了吕布。但吕布麾下,拒不归顺,一身硬骨的张辽最终却被收入曹操麾下。其中纵然有对于吕布不良品行的考虑,但也不难察觉,曹操或许更青睐忠义、不屈之士。但是前来送地图的张松,显然不是这样的一类人。

刘璋当时派出张松出使曹操,目的是让其代表西蜀,与曹操商议联合之事。这对于任何一个正直的谋士来说,都是一件光荣的使命。但是张松是如何表现的呢?他表面上代表刘璋出使曹操,私底下,却画了一张西川的地图。企图借此可以投靠势大的曹操。虽说树倒猢狲散,但是此时的刘璋还是张松的主子,但张松却能做出这种卖主求荣的事,曹操怎么会看得起他呢?

第一,张松是刘璋的臣子,并非在野名士或者己方幕僚,对于其轻慢的态度过多忍让则会导致国家形象的折损。简单的说,倘若美国国务卿来到中国访问,他见面就问候了主席的全家老小,而且还对我国领导颐指气使,这种事情若是发生在小公司或者小军阀当中还是可以忍让的,可是我国是大国,毕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岂能忍让?同理,曹操此时乃中国第一军阀,况且他以国家首辅自居,岂能再像早期那样对于一个狂妄之徒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这是第一点。

第二,张松在见到曹操之时一昧想着要测试这个家伙有没有足够的器量统一天下,可是他这种行为在曹操以及其幕僚眼中看来简直就是一厢情愿式的愚蠢行为,归根到底,他没有让曹操感觉到他身上有“奇货可居”的价值。他在曹操眼中就是一个身价低微的使臣,还是个弱国求和的使臣,而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手握“西蜀地形图”的经纬之才,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的落差,直接导致了曹操对于张松的厌烦以及张松对于自己被驱逐的不解与疑惑。而刘备对于张松的礼贤下士应当归功于诸葛亮的情报工作。值得留意的是,刘备也不止一次的对于相貌丑陋的人表示出了鄙夷(在其驻守荆北的时期,庞统只身一人前往试探,结果刘备只给了他一个县令,这竟然也是因为相貌问题;而曹操在得知凤雏的身份之时,表现出来的礼贤下士就和刘备得知张松握有西蜀地形图之时相同了),但是在诸葛亮告知刘备此人手中有至宝之时,刘备对他表现出来的尊敬完全不亚于当初三顾茅庐之时,因此,可见这两人对于人才的礼遇与否,第一是要看此人是否有利用价值,倘若没有,诸如貌丑、个子矮、声音难听之类的问题便会逐步浮出水面。

第三,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曾经遇到过祢衡,正如LZ所说,曹操召见了祢衡,可是祢衡的狂放最终让曹操望而却步,却又舍不得此人才华落入他人之手,只得杀之。对于祢衡此等才名远播的名士尚且痛下杀手,一个才名远不如祢衡的张松又凭什么不能赶走呢?可见此时曹操已经不想,或者说是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礼贤下士了,魏国公的身份钳制了他的腰板,他绝对不能向庶民低头,也许也已经不考虑向庶民低头了。

第四,西蜀地处边陲,中间又有汉中与上庸两郡隔绝,与曹操西北的雍凉之地尚且不能接壤,更别提中原与河北了。因此,蜀中在曹操眼里本不属于自己,或许还是个无关痛痒的地方,一个无关痛痒的地方来的使臣,必然也是无关痛痒的,可能这也是曹操心中的一次倏忽吧。

综上所述,四点原因,张松注定不可能跟随曹操,这只能怪罪曹操的情报工作没有做好,否则也不至于错失击垮刘备的良机。

吕伯奢 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买酒;但曹操却误以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尽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担心吕伯奢将告

张松是一个叛徒的典型。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叛徒。不是那种痛感神经过于敏感,由于挨打不过,实在忍受不了皮肉之苦,骨头一软:“行了!行了!别打了!我全说了!”就投降了敌人。他是主动出卖国家利益,暗中给敌人当奸细的那种叛徒。更可恶。按照《三国演义》上讲的,张松是个才子。什么是才子?就是聪明的知识分子。《三国演义》里描写他有过目不忘之才。也就是说他记忆力好。就好像他天天吃“生命一号”,跟吃炒黄豆似的。仗着这点本事,他把曹操身边的那个才子杨修唬得一愣一愣的,情节是,杨修替领导显摆,把曹操新写的一本《孟德新书》(或者是‘孟德兵书’?谈歌手边没书,记不清楚了)给张松看了。张松记性好啊,看了一遍就记住了,然后就给杨修背诵。背完了,就说,“老杨啊,我告诉你吧,这本书早我就看过,不是曹操写的。是你们曹老板是抄袭别人的。在我们西川,小学课本里都选用了一些章节。”杨修听了,大吃一惊,赶紧向曹操汇报。“曹老板啊,西川来了一位才子,他说您刚刚写的那本著作,跟古人撞车了。”读到此处,谈歌心中直骂,你杨修缺心眼儿啊,你倒是弄弄清楚啊?你忙着汇报个什么劲儿啊?此时的曹操倒是一点儿也不显得奸诈了,他稀里糊涂还真的上当了。竟真的怀疑自己的著作与古人撞车了,雷同了。我们现在仍然可以想象,曹操的心情是如何沮丧。“唉!我忙活了好几年,好容易写出来了,怎么跟古人撞车了呢?”得,他一生气,把书给烧了。读《三国演义》,读到张松这个人物时,主要是这个细节引人注目。张松这件事做得有点太阴损了。首先是心理阴暗。哦,就嫌人家慢待了你,就出此下三烂的招数。方式不妥当,行为不善良,为人不厚道。曹先生写本书多不容易啊,点灯熬油的,曹操还不是专业作家,平日里公务繁忙,肯定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用了几年的功夫,辛辛苦苦写成的一本书。你就骗人家给烧了?连底稿都不留。你缺德不缺德啊?这至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遗憾。谈歌读到此处,倒是十分敬佩曹操,有气派,够狠!怀疑自己与古人撞车了,雷同了。干脆烧了。何必重复出版呢。不像当今有些小家子气的人,“天!我写本书得多少心血啊。管他与古人雷同不雷同呢,出版社不出,咱自己花钱弄个书号先出了它。卖不卖的吧,送送人也扬名啊。总归是自己的心血啊。自己生的孩子自己疼啊。”可是曹操没有这样做。显得大气。扯远了,再说张松。这人真不是个好鸟儿啊。应该说,他是卖主求荣的典型,是吃里扒外的范例,是知识分子的败类。刘璋让他出使曹操,是让他代表西蜀跟曹操商量联合的事情,这是光荣使命,重任在肩。他却私下另藏着一个鬼心眼儿,画了一张西川的地图偷偷地带上了。怎么回事?他是看着刘璋的大势不行了,想着另攀高枝,准备拿此图当作见面礼,投靠曹操。果然是这样吗?是。这是他临行前跟密友讲的。他说,“我看啊,这刘璋也快不行了,失败是迟早的事儿,我得想想后路啊。曹操那个企业倒是效益一直不错,待遇也高。我想还是投奔他去吧。可咱也不能空着手儿去吧。这份地图,等于见面礼吧。”树倒猢狲散。可是大树还没倒呢,张松这个聪明的猴子已经准备先跑了。这真是一只聪明绝顶的猴子啊。心眼儿活泛啊。读到此处,心中一叹,刘璋啊,你真是瞎了眼啊!其实,刘璋虽然无能,可是他手底下有许多血性充足的文臣武将啊。文如王累,悬城死谏。武如张任,宁死不屈。怎么就出了张松这样一个卖主求荣的败类呢?谈歌感慨,张松在刘璋手下工作了多年,也是一个高级干部啊,别驾。什么职务?大概是副秘书长一级的重要干部吧?他在刘璋的企业里,至少也得到过不少的利益吧。怎么说叛变就叛变呢?莫非是他的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最大满足(比如职称啊,住房啊,工资啊,或者没让他出国考察啊,种种)?他才想着另投靠他人。如果这样想,就是给张松这类人找借口。这种人其实是人品上出了问题,他才不管曹操是不是汉贼呢(古今中外这种知识分子不乏其人,有奶便是娘,有用就是爹。什么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都是扯淡),他只是想让曹操重视他。只要皇军不亏待我就行了。他到曹操这里出公差,暗揣着一个心思,就是来出卖主子的。他想把军事地图献给曹操。在曹操这里弄上个一官半职的。他蒙骗曹操烧书,就是张氏的表演艺术,先给曹操一个“才子”的印象。这叫先声夺人。终于,曹操接见他了,张松自知机会到了,很是卖力气地在曹操面前卖弄了一通,评论时政,臧否人物,滔滔不绝,炫耀张扬,全方位表演了一番。可事与愿违,曹操就是瞧不起他。我们这里可以分析一下,曹操是一个政治家,他在政坛在风云际会了几十年,说一句替曹先生吹牛皮的话,人家什么鸟儿没见过?张松这种能说会道儿的狂妄之徒,曹操见多了,曹操深知这种人也就是多读了几本书,空担着一个“才子”的名声,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经验。你张松别是到我这儿传销来了吧?你别是想发展我当你的下线儿吧?总之,对张松这种人物,曹操警觉得很。实事求是地说,曹操这里家大业大,也不多嫌一个张松进来,可是曹操不喜欢张松啊。张松这种牛皮哄哄自以为是的表演,曹操看不上么。如果说曹操这里是一个企业,那么,他一定知道任何一个员工,只要在企业里工作,他就不是一个“0”,不是负数,就是正数。像张松这样目空一切的家伙,留在企业里,只能是给企业添乱,他绝对不会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好,就算他嘴皮子好使,把他放在秘书部门,或者广告策划部门,他能够跟这些部门的领导搞好关系么?肯定不行,他还想当部门领导呢。曹操识人,用人,有自己的眼光,这眼光来自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就算是张松掏出地图来,当场献上来,曹操也不一定会留用他。曹操当然喜欢那张地图了,曹操会说,“张先生啊,这张图,我看着不错,我就收下了。我也不能白要您的。您出个价钱,我再多给您添点儿。不能亏了您。可是您想在我这里工作,就不好说了。我现在的企业,也是人满为患了么。就算我硬留下了您,也没法儿安排您啊。位置都满了,干部职数都超员着呢,我最近正忙着精简机构呢。您还是到别处高就吧。”如此说,无论如何,曹操也不会留下张松的。看书到此处,谈歌很是佩服曹操的用人眼光。张松碰了一鼻子灰,大大地伤了自尊心,是啊,热脸贴了个冷屁股,人家把茶壶当夜壶了。他赌着气回来了。可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东方不亮西方亮,姥姥不疼姨家爱。他半道上路过刘备的地面。注意,他只是路过,刘备却没有错过,刘备隆重接待了他。实话实说,刘备隆重接待张松,事先绝对想不到张松兜里揣着西川的军事地图呢。他大概只是想拉拢一下张松,借机会跟张松套套瓷,通过张松走近与刘璋的关系。让张松在刘璋面前替自己多多美言几句,为今后自己图谋西川先进行感情投资。说穿了,刘备也就是这么点心思。只是一次普通的公关活动。他能看得上张松这样的小人么?他怎么会跟这么一个出卖主子的家伙交往呢。刘备多会来事儿啊。好,又是高接远送,又是酒肉招待。临别,再给张先生弄点土特产,滴离嘟噜地装在了张先生的后备箱里。保不齐还偷偷塞了红包呢。自然是大大地满足了张松的自尊心。张别驾这才把地图掏了出来。卖给谁不是卖啊。曹操那里不行,就退而求其次吧。你刘备也将就了。“刘先生啊,我这儿有张地图,您或许将来用得着。您就收下吧。”刘备真是喜出望外啊。好家伙,真是困了人家给了个枕头,饿了天上掉了张馅饼。这张松怎么能把这高级机密的军事地图带出来了呢。还送给我刘备了。“行了,张先生,真是太谢谢您了。您给了我这么大的好处,我一定记住您的恩情。您放心,如果我将来到了成都,当家作主了,我一定好好提拔您的。至少也得给您多长几级工资。”书读到这里,谈歌觉得非常可乐。刘备隆重接待张松这一个情节,很像两个文物贩子在谈一桩生意。虚虚实实,谁也不肯把真实的价格讲出来。最后,还是刘备这个大骗子把张松这个小骗子给糊弄了。张松献给刘备的这张军事地图,给后来刘备进取西川打下了胜利的基础。可惜了刘璋手下那些宁死不屈的文人武将们,如张任者,王累者。可是历史就是这样,小人的卑劣,比英雄的高尚更起作用。卑劣就卑劣者而言,本无关紧要。但是,遇到时机,卑劣者便会搅乱整个局面。刘璋就是坏在张松手里了。读到刘境与张松时,谈歌感慨颇多,刘璋也算是一个正人君子,就算是傻了点儿,窝囊了点儿,也不至手底下出这样的人物啊。以刘璋的目光,就算短浅,也应该对手下的干部们有一个阶段性考察吧?如何就让张松这样虽然有才,可是缺德带冒烟儿的知识分子混入了干部队伍呢?而且还能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机密,还把顶顶要紧的军事地图弄出去了。张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至少也是读过圣贤书的知识分子,至少也应该懂得吃人家的饭,操人家的心啊。这算什么啊?那些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退一步讲,如果是刘备主动找到你家里去了,行贿。扛着一箱子美元或者英镑,晃得你张松眼花头晕,你一时把持不住,犯了财迷。或者你张松碍于组织纪律,不好出面,正赶上你老婆原则性不强,党性不强,一时挨不往,收了刘备的银子,就把地图给卖了。这也算是一说。可是你主动出卖算怎么回事啊?是你主动偷出去卖给皇军的啊。这就是叛国,就是汉奸。这样的人不论多么有才,才高八斗也罢,以至九斗十斗也罢,也都应该坚决杀掉。后人不能以张松这类是人才,就把这叛国的事儿抹去不提了。这是政治上糊涂。谈歌给大学里讲过中文课,有一次讲到了张松这个人物,并连带讲到了历史上一些变节的文人时,比如周作人。一些学生的态度都大大出乎谈歌的意料,他们大都对一些文人汉奸格外景仰,格外崇拜。套用一句流行语,许多大学生都成了一些汉奸文人的“粉丝”了。这就很让人气愤了。真不知道那千千万万为了中华民族牺牲了生命的民族英雄们地下作何感想。还有学生质问我:“人家就是才子么,干吗因为一点政治问题就不依不饶呢?”问得理直气壮。还有的理性十足地讲:“人都有两面性,不能不看到一些才子的另外美好的一面。”写到这里,谈歌的确十分悲哀,谈歌十分不理解,现在的大学里如何连基本的政治都不讲了。基本政治包括什么?至少就包括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格人品等等常识性的问题。世界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也还是有好坏人之分的。如果我们连一些出卖国家出卖民族的奸细们都去景仰。谈歌问这些大学生还有没有一点基本的是非观念了?谈歌给这些学生打过一个比方:比如你家的姐姐或者妈妈,长得十分漂亮,如果让某一个流氓看上了,强暴了,你还能分析这个流氓还是有爱美之心的吗?比如这个流氓还是一个很不错的诗人,你还能平心静气地谈这个问题吗?你还能非常理性地夸奖他的诗歌写得很好么?再打一个比方,一群外国强盗,来到了中国,让一些识文断字的中国人带路,来到了你们家,抢了你们家的牛和羊,强暴了你们家的姐妹,烧了你们家的房子。你们对这个带路的中国人不愤恨吗?再比如这个带路的汉奸曾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你还能平心静气地称赞这个带路的汉奸的小说写的很好么?你们还能心平气和地给这个汉奸一分为二吗?事情不打到谁头上,谁不知道难受。抗日战争,我们中国人死了三千多万老百姓,三百多万中国士兵战死。想想这些,我们还能替那些汉奸文人去讲话吗?比如周作人。当今时下,我们的社会情操教育真是成了一个问题,或者强调一下,格外是一个问题。大学只教青年人的学问,而道德情操不仅需要青年人自身培养,也需要环境规范。青年人不能只讲学问不讲情操,张松的问题,是要引起知识分子的自省发问。写到这里,想到一些知识分子的败类,为了自己出国,竟然把国家的一些科学成果都偷偷带到了国外,向国外的企业献媚。这就是背叛民族利益。就是汉奸行为!再往小里说,一些企业,某些知识分子拿着企业的高工资,却把商业机密出卖给了另外的企业。这算什么?难道我们可以说都是在中国,他们不能算汉奸,只能叫叛徒?好,就算是叛徒,通道这种叛徒行为就不算什么了?这至少也是人格上的缺损。他们跟张松应该算是一类人。我们不能原谅张松,同样,也不能原谅周作人。说到底,我们不能原谅卑劣无耻。这是中国人的原则,也是人类的原则!写到这里,心头的悲哀仍然挥之不去。我们的民族的嫉恶如仇的品质莫非真是退化了?古人尚且知道把秦桧这些卖国人物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我们现在掌握了电脑的现代人,一些正在高等学府里深造着的莘莘学子们,竟然学会了对汉奸们的原谅?(不仅原谅,而且崇拜。)我们什么时候偷偷摸摸地有了如此宽容的胸怀?我们什么时候有了对吃里扒外的汉奸们的爱惜之情呢?我们的脑子什么时候开始进水了?写到这里,想起谈歌家乡的一件事情,谈歌的老家是山区,谈歌爷爷那一辈上,村里的古姓开始发达,某家有六个儿子,其中五个都送到外边去念书了。抗战开始,古家这六个儿子有了不同的命运。留在村里的这一个参加了区里的抗日武装。外边的五个儿子有四个参加了***或者国民党,抗战。只有老三当了汉奸。抗战当中,古家的六个儿子死了四个,只留下了老六和老三。老六一直在村里,老三跑到国外去了。老三先是在国外教书,后来在国外做买卖,发了些财。改革开放后,老三以外商的身份回来,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欢迎。可是古家却不认他,不许可他回村。老三一直不能回村。后来老三死在了国外。老三的一个侄子,是一个农民,现在也八十多岁了。他对谈歌说,我三叔叫什么,汉奸!古家不承认他是古家的人。他也是一个读书人,却给日本鬼子做事情,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如果我们古家认了他,我们古家其它人岂不是白死了么?这件事让谈歌十分震撼,莫非我们当代的一些大学生,还不及一个八十岁的农民有政治头脑吗?张松这个内奸人物,实在是知识分子的耻辱。最后刘备要攻打西川时,张松的私通刘备的事情败露了(让他哥哥张肃给举报了。张肃这人还真是有原则,别看咱们是亲哥们儿,可是你当内奸,我不能包庇你),张松就让刘璋给杀了。那时候到没有哪一个文臣武将站出来替张松求情。可以看出刘璋手下的干部们还是有原则,有党性的。如果放到现在就难说,保不准有某些知识分子挺身站出来替张松求情说好话:“刘璋老板啊,您消消气吧,张松可是个有大才的人啊,留下吧。不行就撤职,当个一般干部使用吧。咱们得给读书人留点种子啊。这可是一个国宝级的人物哟。”至少,刘璋手下没有这样政治上的糊涂虫。杀!对张松这种王八蛋。别客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214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7
下一篇2023-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