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新内阁名单公布,副首相和健康部长、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打破了传统。
一、英国政府新内阁名单公布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正式提名伊丽莎白·特拉斯为英国新任首相,特拉斯则宣布了其内阁成员。
特蕾丝·科菲当选为副首相和健康部长;夸西·科沃滕当选为财政部长;詹姆斯·克莱弗利当选为新的外交部长;苏拉·布雷弗曼当选为内务部长。这四个人的任命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白人男子进入“四大内阁”
这也摆脱了英国过去几十年来一直由白人男子把持内阁要职的传统。
二、打破了传统的任命加纳裔的夸西·科沃滕成为英国第一个黑人财政部长,科沃滕正面对着英国不断高涨的通胀和缓慢的经济增长。英国中央银行之前曾预言,经济会出现五个季度的衰退。
克莱弗利成为英国第一个黑人外交部长,她是中东和北非国务大臣,欧洲和北美问题国务大臣。他和特拉斯在外交上有密切的关系,在担任外交部长后,他预计会继续支持乌克兰,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布雷弗曼是个印度血统的内务部长,只有科菲是个白人,他是特拉斯的好朋友,他是副总理和卫生部长。
这四个职位分别由英国政府最主要的四位部长组成,特拉斯也都委任了少数裔,这是英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白人男子担任四大要职的情况。另外,温蒂·莫顿当选为保守党的新领袖,同时也是保守党的第一个女性党魁。
从这一点上来说,英国的政治圈里,女人的地位很高,大英帝国的大部分权力都在女人的掌控之中,这对于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改变。
2008年,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与来自西安的中国女留学生露西亚(Lucia Guo)一见钟情,两人2009年喜结良缘。目前他们的孩子是5岁的杰克(Jack),3岁的安娜(Anna),以及2014年7月出生的埃莉诺。
可能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原因太忙,相同的消息看着太多有点麻木,所以不太了解英国最近的情势,现在英国的局势非常的危险,而他们能做的事情却不多,所以甭管女王复工能不能激励英国人,他们现在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了。
01、秋冬将至,英国将迎来第2波大规模的疫情爆发。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应该到处都充满着欢声笑语和丰收的喜悦,但今年所有人应该都笑不出来了。在夏季的影响下,逐渐消失的梦魇要随着秋季的到来回来了。
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因为温度降低,英国将迎来第2波大规模的疫情爆发。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挑战,如果这一波没有做好,不但之前的防疫成果会被冲击,而且会造成更加大的人员伤亡,英国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了,他们必须做点什么。
02、英国能打的牌寥寥无几。现在英国手上的牌寥寥无几,他们能做的事情很少,因为一开始没有抄中国的作业,现在就算想抄也抄不了了,局势已经不一样了。
他们能做的无非是储备各种医疗物资,尽可能的调动医疗资源,在经济方面尽量补偿一下因疫情失去工作的人们让他们乖乖听话,除此以外,基本上他们做不了什么。
但这些事情和什么都没做有什么区别吗?区别真的不大,基本上是躺平认命了,毕竟他们是全世界第1个宣称要全民免疫的国家,他们的局势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了。
03、危机时刻,女王归来。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女王归来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我希望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希望英国人民真的会因为女王的归来感到振奋,受到鼓舞,积极的度过这波疫情。
毕竟小说和故事里面都是这样写的,王者面临危险重新归来,鼓舞士气团结人心,然后像一家人一样度过所有困难。
不过也有点可悲,英国的局势已经糜烂到需要靠这种小说**剧本的情节来鼓舞人心的地步了,何其可笑?
内维尔·张伯伦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
早期生平
张伯伦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政治世家,他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翰市长、内阁殖民大臣,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曾担任英国邮政总长、财政大臣、印度事务大臣、掌玺大臣、保守党领袖、外交大臣等。
张伯伦父亲的前妻只生下奥斯汀后即去世,张伯伦亲生母亲在他6岁时也去世,所以张伯伦从小非常内向,不愿意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后来他开始对植物学和鸟类感兴趣,他也热爱音乐和文学,以后在关键时刻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晚年也喜好钓鱼。
大学他就读于伯明翰大学的前身玛松科学学院,他是英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不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毕业的首相之一。(另一位是1846年至1852年担任首相的,爱丁堡大学毕业的约翰·罗素爵士)。
张伯伦学习的是冶金学,但毕业后到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890年他们家财政状况不景气,他和兄长奥斯汀到南美安德罗斯岛经营菠萝麻种植园,但没有成功,1896年种植园倒闭,他回到英国。
回国后他的事业到很顺利,他先后在伯明翰几家工厂担任经理,经营金属制造业,逐渐有了名气,成为一位成功的经理。
开始从政
1911年,他被选为伯明翰市议会议员,并担任市政计划委员会主席,同年他结婚。1915年他成为伯明翰市长,在他的努力下,促使成立了伯明翰交响乐团和市银行,1916年他被再次选举为市长。
1916年12月,新首相劳合·乔治邀请张伯伦去伦敦担任新政府的国民兵役总监,为军工企业招募劳力,但他的成绩不佳,劳合乔治非常不满意。1917年,张伯伦辞职,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们俩人始终互相排斥。
张伯伦决定参加议会竞选,1918年被选为下议员,当时他49岁,虽然当时他的兄长已经是保守党领袖,但他拒绝参加劳合·乔治的政府,只是作为一名议员。
1922年,博纳·劳担任新首相,任命张伯伦担任邮政总长。
1923年,他被任命为卫生大臣。4个月后,鲍德温担任首相,他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
1924年,保守党赢得大选,在新政府中,张伯伦又担任卫生大臣,在任期间,他成功的促使通过了21项法律。
1930年张伯伦担任了一年保守党领袖,但很快鲍德温卷土重来,占据保守党领袖位置达7年,丘吉尔辞职后,张伯伦成为鲍德温的当然继承人。
1931年,首相麦克唐纳解散工党政府,重新改组组成各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张伯伦又被任命为卫生大臣。
同年很快进行了议会选举,议会选举后张伯伦第二次担任财政大臣。
张伯伦一直担任财政大臣到1937年,1935年鲍德温担任首相后,张伯伦仍然留任,他在任期间是内阁中最活跃的大臣,1934年,他就可以宣布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伟大的新希望”正在开始。但因为从1935年英国重新开始加强战备,财政状况的增长又变缓。
现在张伯伦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压力,温斯顿·丘吉尔批评他不重视加强国防开支,而工党则称他为战争贩子。张伯伦采取了一种被称为“合理化”的政策,在当时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由政府购买陈旧的工厂和矿山,令其倒闭,使得新工厂有条件成立。由于这项政策,到了1938年,英国已经具有用世界上最新技术装备的工厂,有生产最新式武器的能力。
首相任期
1936年爱德华八世因为非要和美国寡妇结婚而被迫退位,乔治六世继位,鲍德温决定退休,由张伯伦接替,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正式成为英国首相。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张伯伦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保守党人,他一直不喜欢用“保守主义”着个词,而经常宣称自己是“联合主义”。他是一位一神教信仰者,甚至不信仰主张三位一体的英国国教圣公会,他是第一位正式承认不信仰国教的英国首相。
张伯伦虽然领导一个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但在内阁组成中他从不考虑各党的平衡,而是依照自己的观点任用大臣,只任用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甚至直接任用没有党派政治经验的人。
对内政策
张伯伦在国内政策中主张改革,1937年通过《工厂法》,规定最长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环境标准,改善工作条件;1938年通过《住房法》,为改善棚户区和住房拥挤区域提供补助,控制经济住房房租;1937年通过《体育训练法》,鼓励体育训练和健康饮食,为人民提供义务体检;1938年通过《煤炭法》允许不同工业联合;1938年通过《带薪假日法》,为一千一百万工人提供了带薪休假。
当时由于大量国外廉价食品进口,英国国内许多土地荒芜,农民协会要求对进口食品采取保护性关税,张伯伦拒绝,引起许多农民不满。
张伯伦还建议成立奶制品垄断区,让奶制品企业控制价格,政府逐渐取消对牛奶、黄油、奶酪的补贴,但没有被通过。他的政府还曾经主张更为激进的改革,包括废除鞭刑;改革审判体系;将义务教育体系延长到15岁;建立医疗保险和家庭补贴等,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政府变更而没有成功。
对外政策
张伯伦在位时,爱尔兰希望独立,制订了一部新宪法,只承认英王为最高元首,其他完全独立。英国政府承认这种改变,只是公开宣称爱尔兰英联邦成员的地位没有改变。张伯伦考虑到当时欧洲的局势,希望一旦发生战争,爱尔兰不会加入到和英国敌对的一方,因此作出许多让步。爱尔兰希望在北爱尔兰问题上,英国保持中立,但北爱尔兰选举出自己的议会,强烈反对加入爱尔兰,因此爱尔兰没有能够统一。但是爱尔兰和英国在二战中还是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张伯伦和爱尔兰第一任总统德瓦勒拉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在当时英爱达成的协议中,爱尔兰收回了英国控制的三个港口,但赔付英国一千万英镑。这个协议招致了英国国内的一些反对,尤其是来自丘吉尔,但保守党多数没有支持丘吉尔,后来的评论认为这个协议为在战时爱尔兰支持英国铺平了道路。
张伯伦政府最受争议的政策是1939年发布的关于巴勒斯坦殖民地的白皮书,由于英国政府1917年的政策,允许犹太人以购买巴勒斯坦土地方式回归,但白皮书宣称已经有450,000犹太人定居到巴勒斯坦,今后要控制这种趋势,以限制购买土地的方式控制今后五年内只允许 75,000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这个白皮书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议员甚至内阁成员反对这项政策。战争发生后这项政策没有能够通过执行。
绥靖政策
张伯伦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极端希望以任何代价在欧洲维持和平,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张伯伦是受传统欧洲政治体系教育的人,他的政治对手都承认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的思路与时代不合,因此他不顾自己内部的反对,尤其来自丘吉尔的反对,力图和希特勒达成和平,他自己称之为执行一个“绥靖政策”。
第一次危机是纳粹德国暗杀奥地利总统,吞并奥地利,张伯伦政府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为此保持沉默。第二次当德国进攻捷克苏台德区,宣称保护当地的德裔居民。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协定,允许德国对苏台德区的占领,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回国后,在机场张伯伦就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
1939年3月,希特勒的军队入侵整个捷克,张伯伦感到被欺骗,断然放弃绥靖政策。宣称如果纳粹进攻波兰,英国将给予武装支援。
对于无视纳粹德国的崛起,从鲍德温政府应该承担许多责任,但历史上张伯伦是最受谴责的,实际上当时他的和平观念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他倍受谴责主要也因为他个人的顽固、不接受不同意见的特性,他解除所有不同意他对外政策的内阁成员职务。他认为自己作为英国领导的责任就是维持欧洲的和平,他觉得最好的方法是用善意对待德国,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一厢情愿地以为作为领导的人必然会讲道理,所以希特勒也应该是一位讲道理的人。不过没有人能指出,如果英国当时不实行绥靖政策,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当时法国不愿意发动战争,苏联和德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意大利加入了轴心国,美国保持其中立主义,英国在欧洲主要列强中当时实际上没有同盟者。
张伯伦在战争爆发前有一个绰号:“我爱柏林先生”,他的宣战被称为“电话战争”,因为一直维持到希特勒进攻荷兰时英国才真正进入战争。但在此期间他下令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和空军的更新,这一切对于后来的英国保卫战还是起了关键性作用。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但张伯伦政府并没有立即宣战,因为法国只有防御没有进攻的意图,张伯伦只是宣称如果德国在两天内撤出波兰,英国将协助他们举行谈判,他受到议会的极大压力,保守党议员领袖警告他如果再不宣战,政府将会垮台,在取得法国同意和英国步调一致的允诺后,直到9月3日,英国才正式宣战。
宣战后张伯伦重新改组政府,邀请丘吉尔入阁担任海军大臣。
战争开始的头八个月被称为“电话战争”,因为没有任何交战行动,这期间主要冲突发生在海上,丘吉尔的作用开始显露出。苏联入侵波兰和芬兰,引起要求对苏联宣战的呼声,但张伯伦认为只有对德国的战争结束才有可能,所以英国始终没有对苏联作出任何表示。
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联军前往帮助挪威,但失败了,不得不撤回。
5月7日挪威陷落,一位议员在议会发言引用了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时的宣言:“你们在这里坐的时间太长了,没有干出任何好事,走吧,让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们,滚!”
第二天投票时有40位原来支持政府的议员投了反对票,虽然政府最终赢得了信任投票,但是张伯伦很清楚自己也该下台了,他希望自己下台后能组成一个保守党政府,但议会强烈要求仍然组成联合政府。当时有两个可能的人选:丘吉尔和哈利法克斯伯爵,但哈利法克斯伯爵认为自己作为上院议员领导政府不合适。张伯伦想要求工党组成联合政府,询问工党是否同意,问题是:工党是否同意参加由他自己领导的政府?如果不同意,是否同意参加由其他人领导的政府?工党领导答应第二天给予答复。
第二天,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工党答复说同意参加联合政府,但不同意由张伯伦领导。1940年5月10日,张伯伦向国王递交辞呈,正式推荐丘吉尔继任。
晚年
张伯伦辞去首相职务后,仍然是保守党领袖。虽然工党和自由党怂恿丘吉尔从政府中开除张伯伦,但他为了团结张伯伦的支持者,仍然想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但受到工党和自由党的反对,最后任命他为枢密院院长。
张伯伦继续忠实地执行自己的工作,并为政府提供许多有益的咨询。1940年,德国提出和英国议和的条件,几乎引起政府的分裂,丘吉尔成功地说服张伯伦和他站在一起,反对议和。
张伯伦仍然受到保守党议员的拥护,丘吉尔只受到工党和自由党议员的拥护,张伯伦怕这种现象会削弱政府,在各种场合鼓励保守党议员支持丘吉尔。
但媒体一直不希望张伯伦继续在政府任职,攻击张伯伦,张伯伦希望丘吉尔能压制媒体的攻击,他一直认为丘吉尔只是一个战时临时政府,希望战后他可以重新回来掌权。但7月份,他患上胃癌,作了手术。9月份,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继续工作,9月30日他辞去政府和保守党领袖职务,回汉普郡养病,但经过国王和丘吉尔的特批,国家各种文件仍然送他阅批,使他能了解国家的局势。11月9日,他在汉普郡去世,享年71岁。
1941年4月15日张伯伦的房产以84,013英镑的价格买掉。
影响
张伯伦是英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政治家,大量文献叙述了他的欧洲政策,他成为二战时期的重要人物。
大量著作批评他的慕尼黑协定是鼓励纳粹,说他是一个“罪人”,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认为只有自己是保守党的主战派,张伯伦违背了保守党的一贯政策。
但是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政策是合理的,张伯伦的政策是保守党政策的合理延续。
张伯伦的失败的外交政策掩盖了他的成功的国内政策,社会历史学家认为他的政策使英国逐渐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
参考资料:
2014年4月23日上午,英国卫生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一行8人到北大六院记忆障碍与诊疗中心参观访问,并与陆林院长、于欣教授就我国痴呆诊治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交谈。
在陆林和于欣的陪同下,亨特一行先到王华丽教授的门诊了解对痴呆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向家属了解照料痴呆患者的负担。王华丽就北大六院痴呆诊治情况作了介绍。接下来,他们来到北大六院记忆障碍与诊疗中心的测查室,观摩神经认知测评员对痴呆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评,于欣就北大六院记忆障碍与诊疗中心的工作和发展作了介绍。
随后,亨特一行与陆林和于欣进行了深入地座谈。陆林就北大六院历史、特色诊疗科室进行了介绍,于欣就北大六院痴呆服务与研究现况、痴呆家属联谊会进行了介绍。亨特对北大六院痴呆诊治与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双方就我国痴呆诊治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应对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于欣提到我国目前有痴呆患者近1000万,但相应医疗资源较匮乏。公众对痴呆的认识较少,因此应加大对痴呆防治知识的宣传,提供公众知晓度。双方一致认为,加强对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等的预防与治疗,提高老年人群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水平及开展适宜的认知训练等,对改善老年人群的认知、预防老年痴呆有重要作用。于欣提到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和社会变迁较大,人群流动性增大,老年人群移至新的生活环境后,对之前的社会纽带、熟悉的场景记忆会有不同程度的丧失,这一状况对老年人群认知的保持有不利影响。亨特表示英国也面临这一问题。于欣还提到面对我国痴呆防治的严峻现状,我国尚未将痴呆防治纳入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亨特表示在英国从整体上看对精神卫生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但是由于英国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早,在痴呆防治方面已经制定了国家战略。
英国卫生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一行的来访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更深刻体会到痴呆防治与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国内痴呆诊治与研究的领军团队,六院应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积极开展我国痴呆诊治服务技术与研究,推动我国痴呆防治政策建设,从而为更多痴呆患者和家属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英国驻华大使馆及北大六院党院办相关工作人员陪同参观。
参考消息网1月14日报道过去,国民保健署经常被誉为英国的骄傲。每个生活在英国的人都能享受它的医疗服务,而无需支付全额费用。
而如今,英国皇家急诊医学院副院长伊恩·希金森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国民保健署的急诊部门正面临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时期之一。”
英格兰西北部的全科医生埃米莉·鲍尔对国民保健署的现状作出了令人沮丧的评估。她告诉记者:“我认为国民保健署不仅陷入了危机,它经历了危机,现在已彻底崩溃。”
▲2020年,英国伦敦温布利球场打出标语,感谢英国国民保健署为抗击新冠疫情所做的努力。图/新华社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国民保健署的管理者指出,冬季新冠肺炎和流感病例激增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雪上加霜的是,在这个艰难的冬季,英国医院和救护人员发起了罕见的罢工行动,其中护士是百年来首次罢工。在英国通胀飙升之际,护士要求提高工资。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卫生部门***越来越担心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国民保健署会受到累积影响。
英国首相苏纳克7日在与卫生部门负责人举行紧急会谈时呼吁,采取“大胆和激进的”行动,改革处于危机中的国家医疗体系。但是要改革这一积弊多年的体系却异常艰难。此前,英国历任首相都承诺要修复破败的社会护理系统,但这一系统仍然完全运转失灵。
首先,英国投资医保系统所需要的资金很难到位。据英国《卫报》报道,在疫情暴发前,英国的相关开支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导致国民保健署摇摇欲坠、准备不足。
其次,英国国民保健署和社会护理体系的问题不只关乎钱,也是文化问题、政治问题和结构性问题。改革常常因为狭隘的政治争论和分歧受阻。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政党一贯拒绝团结起来决定最佳前进道路,反而为了让自己的党派占上风而否决对方的主张。具体例子包括,工党在2010年大选前提出的社会护理计划,还有其他计划在2017年被特雷莎·梅和保守党抛弃。保守党将工党的计划称为“死亡税”,而梅的政策则被称为“痴呆税”。
曾担任卫生大臣的保守党议员丹·波尔特说:“改革医疗保健体系很难。这是10年的项目,但英国的选举周期只有5年。改革很难实现,是因为任何关于改革的争论总是要利用政治。”工党政客拒绝与保守党合作解决社会护理问题,他们会私下承认,如果这样做,就失去可以说是自己最有力的政治牌——能在国民保健署和社会护理方面攻击保守党。
波尔特还指出英国医疗和社会护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目前,这一体系由太多各自运转的部分组成,每部分都要保住自己的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试图把更多商业规则引入该体系的遗留问题。
由于改革的代价和复杂程度让政客们畏缩不前,为社会护理寻求资金解决方案的努力往往就这样遭遇无休止的拖延。
延伸阅读:
中国一邻国对北约军队敞开大门多家外媒警告:危险
岸田文雄和苏纳克
120年前为对付同一个国家宣布结盟的两国,近日又历史性地走到了一起。其中一个是英国,另一个,是中国的邻国日本。
这一回,两国又有大动作,英日首相签了一项据媒体形容是“世纪协议”的军事协议,允许彼此在对方领土驻军。而促成协议签署背后,另一个西方大国的身影,悄然浮现
英日两国这一动作,究竟意味着什么?至少,不少国际媒体读出了两个字:危险!
“120年来最重要防务协议”
当地时间1月11日,英国伦敦,到访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英国首相苏纳克举行会谈,双方签署防务协议《互惠准入协定》。
外媒注意到,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与欧洲国家签署的首个也是最重要的防务协议。两国上次签这类协议,可要追溯到1902年。
这项协议主要为“推进日本自卫队和英军部队的联合训练,让部队顺畅往来”,其中提到双方允许彼此驻军,英军可驻扎在日本领土,日军也可驻扎英国,双方还允许“在任何一国受到任何攻击时,进行联合防御”。外媒指出,这类似于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签署的协议。
日本、英国签署“意义重大的”防务协议。来源: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截图
英国政府认为,这项协议能有助于巩固对“印太地区”的承诺,让英日军队能“计划和展开规模更大、更复杂的军演及军事部署”。
为加强防务合作,两国之前已缔结可交换机密信息的《情报保护协定》、融通物资和劳务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等。
两国签协议,好处都有啥?
2023年开始不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展开任内首次欧美行,马不停蹄访问了法国、意大利、英国。这三国中,也只有英国首相苏纳克,与岸田签了这么一份防务协议。
千里迢迢到欧洲,岸田必定精心筹划,要有“成果”,那么为什么日本要与英国签协议?
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被要求将军事力量仅限于防御,军事方面完全依赖于美国。目前,超5万美军驻在日本,美军士兵时常惹祸触犯众怒,然而日本政府不仅接受驻军,还根据驻日美军费用分摊协定交巨额“保护费”。据报道,从2022年开始的5年内,日本共将承担约10550亿日元费用,年均比上年增100亿日元左右。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日本军方***越来越意识到,对华盛顿的长期依赖使日本在发展军事技术方面处于弱势。于是,该国决定与美国“最亲密盟友”英国加强武器和军事技术合作,这种合作不会遭到美国反对。
日本的确不是一般的国家,近年来在军事上的动向愈发值得警惕,一个北约国家军队还不够,还再来一个北约国家
英国能捞到的好处就更多了,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文章给出了英国的三个目标:
一,英日签署防御协议,符合英国退出欧盟后“全球英国”愿景所表达的新英国军事学说。
在这个愿景中,英国找到了一张名为“太平洋转移战略”的防御牌。与日本在太平洋开展军事合作之前,英、美、澳大利亚达成“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旨在建造核潜艇以监视太平洋,“并形成对中国在该地区行动的威慑武器”。
AUKUS协议将允许英国在太平洋获得军事基地,并将其海军和核舰队调往日本港口。
二,日本决定在未来五年内将其军事预算提高到3150亿美元,增长57%,这是一项“令英国着迷的预算”。因此,英国急于与日本军队达成巨额交易。
三,未来四年内,英国著名的“台风”战机将退役,英国为此拨款超20亿英镑预算,与日本、意大利共同研发全球最新型飞机,需借助日本制造技术。
英国军方称,该项目将能够制造出世界上已知最新、最快、最强大战机,分析指出,也许这就是英、日寻求“确保制空权的原因”。因为“面对中国,空军对日本而言非常重要”。至于伦敦,是为了维持“战机在俄罗斯面前的优势地位”。
英国广播公司也点明,英、日、意联袂研发第六代战机,瞄准“印太地区”意味十足。
瞄准“印太”,能力却被质疑
实际上提到“印太地区”就知道,日英签协议幕后,少不了一个国家的推动——持续主导“印太战略”的美国。
别忘了,岸田到访的这些G7国家还有“双重身份”,它们同时都是北约成员国。
“让世界上排名第五的英军和世界上排名第八的日本军队联手,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这项协议就不可能签署”,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如是分析。
美国引着G7国家和北约成员国共同到“印太地区”搅浑水,日本进入角色主动配合上演“团结”戏码,又是互相驻军,又是协防合作,对更多北约军队敞开大门,这剧情不要太好猜。
日本共同社更直白地指出,日英这一动作,旨在着眼于“中国的崛起”,深化安保合作。
不过,对于英日防务合作,英国《泰晤士报》质疑起了自己的国家,认为鉴于“美国是威慑中国的担保人”,数十或数百名英国士兵和军事装备的存在,是否有能力改变日本“对抗中国”的局面?
“有关国家开展防务合作,应当有利于增进各国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不应制造假想敌,更不应将集团对抗的旧思维引入到亚太地区。”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
“亚太是和平发展的高地,不是地缘博弈的竞技场。中国是各国合作的伙伴,不是任何国家的挑战。”汪文斌强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