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是什么呢?

普世价值是什么呢?,第1张

普世价值,也叫普适价值,它是指已经存在的,以自律、平等、博爱为基础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西方国家把民主、自由、人权等奉为超阶级、超国家、超时空的“普世价值”,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普世价值”从西方文化传统中来。“普世”一词源于西方基督教,基于对世界本体追问的自然哲学是西方文明“普世主义”最重要的基因。“普世价值”以及用来描述“普世价值”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核心价值,孕育于古希腊罗马文化。

主要内容

1、民主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的过程是听取每个人意见,目的是找到最大公约数,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即公共利益办。而且,一旦找到最大公约数,少数就要服从多数,不能再自行其是,从而让制度发挥出最大效能。

2、人权普世价值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仅仅拥有人的身体和思想意识,还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人,你必须拥有你应该拥有的一切基本权利,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人。

人权应该包括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且这些应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不可被剥夺、不可授让的基本人权。

3、人性人性就是客观认识人的两面性,认识人的本性。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故人性善恶并存。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4、公平、正义、自由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它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消灭特权,追求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5篇

《头脑特工队》是通过一个小女孩茉莉的头脑特工队来反映人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喜怒哀乐和恐惧,对人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每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用处,人们不应该压制它们,而是应该理性看待并处理好。那么你知道《头脑特工队》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头脑特工队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1

《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情绪,我们如何被情绪挟持,我们为何会遗忘,甚至包括为什么听了一首滑板鞋你就会一直在脑子里摩擦摩擦。

这个成长的过程不再限于Riley克服了种种不适面对新生活,也不限于父母们看过后释怀了孩子终将变成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离自己而去的现实。

这个成长更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后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其一,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是Joy坐镇中央,带着“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制作团队是让Joy和Fear一起飞出了总部结伴冒险,然而后来却发现故事顺不下去——他们想让Joy在这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做一些从前不会去做的事,但Fear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Sadness能够给Joy上这么一课。

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Joy一样,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人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也无法度过,而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却能帮你满血复活重新再战。于是最后我们终将走过Joy的路,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是Sadness将你引向光明。

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人成长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场大病,有人从乡村搬进城市。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当我们突然看到纷繁芜杂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变成阳光下飞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个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夹缝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样,Joy离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争我抢,于是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经的小天使死哪了这好像是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对于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五个情绪小人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一个能卖萌的大白。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但那并不对。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有时候我们用彻底忘记来告别,有时候我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然而这正是人生。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2

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影片却给人带来无尽的欢笑与心酸,然而,这种喜剧却与周星驰的有很大不同,周氏喜剧主要是靠无厘头语言来取得喜剧效果,而卓别林的却完全凭靠滑稽性的动作和情节取胜(也许这与当时**还处于默片时代有关系)。喜欢卓别林扮演的小人物角色,在那一个个小人物身上,闪现着的却是人性的光辉和普世的价值与情感。面对生存的困境,他会竭尽办法坚强地与命运抗争;面对心爱女人的赏脸,他宁愿出去帮人扫雪挣钱以备除夕夜的晚餐,甚至在满心期待的时刻会幻想美好的宴会,(这种心情我相信只要恋爱过的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幻想。)

影片虽不长,仅有一小时十分钟,但影片却给人留下了众多经典搞笑的场景,诸如两个人争枪却把枪口始终对着另一个人的场面,又如带着狗跳舞、用叉子和面包作跳舞状的那几段,以及最后在小木屋里惊险的场面等等,看着看着,不禁让人捧腹大笑。

但影片不像一般的纯粹搞笑片,它在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的同时,也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产生一种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同情。例如,在饥饿困扰的时候,吉姆由于神志不清所产生的幻觉,把卓别林当作鸡,想杀了他来填补饥饿。当看到这一场景时,不禁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也许那种幻觉根本就不是由于神志不清,而是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性潜意识中的一种求生的本能。我又不禁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三年贫困时期曾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幕幕人吃人的惨景。我们并不能去责备谁,当人的生存都成问题时,道德又有何用也许这就是人的求生本能所致。正如今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时,范美忠老师在那种非常时刻做出了有违社会公认的所谓“道德”的举动,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国内一片骂声如潮,也有不少人为其辩护。对此我只能用一句话,也许这也是他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求生本能的缘固吧,在那种非常时刻,我们无权要求他做出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3

首先我自初中起就已经是卓别林的忠实影迷了,那五部**中最喜欢的还是《淘金记》,虽然另外四部也都是很优秀的**,但是我对卓别林最有激情,所以还是决定写《淘金记》。首先我最早看到《淘金记》是在我读初二的时候,也就是我成为卓别林影迷的那段时间。当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CCTV音乐频道的”经典”栏目,当时这个栏目有一个专题叫做“卓别林**音乐之旅”,是这个栏目让我真正开始了解了卓别林的**。然后一天晚上这个栏目终于放到《淘金记》了,由于节目时间有限,它只放了一些片段,比如著名的吃皮鞋和面包舞等片段。我那天晚上看到面包舞完全被震惊了,觉得实在是太有想象力,太有创意了,而且卓别林的表演也是那么的自如。我当晚就十分开心,以至于第二天早上我还专门看了重播再看一遍卓别林是怎么表演面包舞的。以上就是我对《淘金记》最早的接触。

后来到了高中,家里办网了,有条件了,当时最开始办网的一个月就狂下载以前看过的好**,其中当然少不了卓别林的作品,于是当然也下了《淘金记》,才终于完整地看了这部**,才总算是真正地能说自己看过了。完整看过以后,我印象最深最喜欢的有三个段落:第一个当然是永垂不朽的面包舞,第二个是面包舞过后他发现自己在新年夜被人抛弃了那段,第三个则是房子在雪山边缘的紧张段落。大多数人谈到《淘金记》可能都会谈到吃皮鞋那段,但是我个人对吃皮鞋这段并没有多大感觉,我并不觉得在冰天雪地里两个人饿的不行只好吃皮鞋有多好笑,不过卓别林的表演还是的确精湛到位的。然后我想着重说一下在雪山边缘的紧张段落,很奇怪的'是,人们谈到《淘金记》时,似乎不怎么经常谈到这一段落。我在许多好莱坞现代动作片中都仍然能看出《淘金记》里这段的影子。我们看看卓别林是如何铺陈紧张感和悬念的。首先希区柯克有一种理论是,让观众知道**中角色所不知道的事情,从而让观众就有了紧张感。在《淘金记》这段中,卓别林用的其实就是手法,当时才只是1925年,那时的希区柯克还远没有像后来那样是那么出名的大师,所以我个人感觉卓别林当年能拍这场戏是挺超前的。他让观众知道房子已经位于悬崖的边缘了,但是**中的人不知道,观众就已经为**中的人而担心紧张了。然后更戏剧性的是,当主角想要打开门往外面看的时候,门竟然卡住了开不了,然后主角只好去撞门,而观众知道门外面就是悬空的,所以就愈发紧张了,这种营造紧张感的手法即便是在今天看,我个人认为都是极其有效的,而且现在的很多**让观众紧张的桥段本质上也是换汤不换药的。然后后面房子越来越倾斜,主角用头顶着壮汉希望他能爬出去,这样的画面很具有视觉冲击力,现在的动作片想要营造的效果,其实在本质上和《淘金记》这段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然后再简要说说面包舞过后他发现自己在新年夜被人抛弃了那段。其实要问我个人看法的话,《淘金记》显然不是卓别林最经典的作品。我最欣赏卓别林的地方就在于,他作为导演能够平衡悲喜剧的巨大天赋。相比于卓别林其他的成熟作品,《淘金记》悲剧的成分要少很多,而且最后也是个幸福圆满的完美结局。尽管如此,淘金记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经典的惆怅瞬间。面包舞过后他发现自己在新年夜被人抛弃了那段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别人都在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时候,只留下他一人在小木屋中独自惆怅。我认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瞬间,卓别林的喜剧才远远地胜过了同时代的其他**人的喜剧。

最后再说说卓别林这个人的看法。卓别林给我的感觉是越了解这个越会发现他对**所作的贡献真是巨大。他是个天才,一部**他能够同时胜任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配乐等职位。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为了**一丝不苟。毫无疑问卓别林是个值得敬佩的伟大**人。最后再提一下,卓别林是伟大的导演、伟大的演员,同时在配乐方面,他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配乐家,因为我本人本身就是非常关注**配乐的一个影迷,最早了解卓别林也是通过

CCTV音乐频道的节目,所以我深知卓别林在音乐领域的造诣有多高。《淘金记》的配上了旁白版的新配乐也是卓别林自己创作的,为我们留下来了历久弥新的**配乐。无论是面包舞音乐的调皮轻快,还是爱情主题的优美与恢宏兼备,都成为了**配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4

自从第一次看了他的《淘金记》之后,我就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探索他。他的个子原来是那么小小的,那个时代的**和画面加上他夸张的表演使他看起来似乎并不像一个真的人而像一个卡通片里的形象,但他的表演除了夸张又很逼真,又使我不得不相信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淘金记》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最好笑的,卓别林在和美丽的乔琪亚跳舞时裤带松了老是往下掉,他是跳一下又掳一下裤子,屁股也只好一撅一撅的,让人忍俊不禁,后来他趁乔琪亚和同伴交谈的短暂空隙赶紧在旁边扯了根绳子当作腰带系起来,没想到这一系不要紧,居然牵出一条大狗跟着他们团团转。卓别林的喜剧节奏非常快,看他的**,你的神经一直是紧绷的,因为你不知道下面又会发生什么更夸张有趣的事情,直到最后才为完满而来之不易的故事结局而满心欢喜。

另一个地方就是他在美梦中在自己心爱的姑娘面前表演跳舞的那一段。无疑,卓别林的对的感情是最真挚的也是最动人的。他叉起两个馍馍,当作一双鞋子,就在桌子上表演起小人跳舞来。简简单单的工具,就在他的手下变得妙趣横生,我想,这就是一个喜剧大师的“功夫”。成功者的背后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我,迫切地想了解他的背后。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5

**的主人公莱莉是一个11岁的女孩。她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在她的大脑中有乐、忧、厌、怒、怕这五种情绪,分别代表着五个小人。这五个小人各司其职,但唯独忧忧“无用”,没有人知道她能干什么,忧忧自已也想让莱莉开心,但她自已很难保持正面情绪。

这部**的主题就是接纳自已的负面情绪。我们不可能任何时候都会充满阳光,都能用笑容来解决问题。我们希望欢乐,抵触悲伤。对那些消极情绪嗤之以鼻,但很多时候是“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试问,有谁的成功不历经坎坷谁在人生之路上没有哭过、怕过、怒过、厌过哭过,我们深刻铭记教训,同一道坎儿,不会再跌第二次;怕过,人心都有恐惧,它使我们未雨绸缪;怒过,那是一种发泄,同时也警告他人我是有底线的;厌过,世间百态,我们不可能都去欣然接受,人是有个性的。

我们不可能一种情绪打天下。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惧、爱、恶;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缺一不可。为什么莱莉的核心记忆球最后是彩色的而不是单纯的快乐呢因为她笑过,哭过,得到过,失去过。这情绪五味杂陈,这才是人生真正该有的样子。失去过,方能明白得到的可贵,悲伤过才能了解快乐的真谛!

无论快乐与否,都不要抛弃。愿我们的人生能如彩虹一样多姿多彩!人生的本味是什么我想从你饱含真情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很多。很高兴你能用如此冷静成熟的心态去认识自我,很高兴你能抱着慈爱悲悯之心看待人生,真心为你加油!

自清末东西方文化和传统大规模接触以来,中国思想家的工作就是探索它们之间的差异和普遍性,一些外国友人如罗素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虽然他不是中国知识和问题的专家,但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了解了《中国问题》年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也领略了中国文化的诱惑力和魅力。

在儒家思想中认识到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物是不同的,但物也是有情的”。但是儒家从来没有否定过文化的普遍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儒家思想承认文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文化多样性和共识之间的关系。说“天下大同,殊途同归。”宋代的明道学者说:“一分不同。”这种思维肯定了有“我们”,有“共同的世界”,有“他者”,有他者的“不同世界”。两个世界的关系,按照《周易系辞传下》的说法是“万物共长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儒家传统和资源如何贡献给当代中国人和世界,取决于我们的深入观察和观点。在儒家思想和理论中,它具有某种内在的普遍性。其中之一就是它的仁爱精神。如果说尊重他人的意愿是一种普世价值,那么儒家的“仁”精神就有这样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你想挺得住别人,却又想达到别人”恰恰体现了这一方面。

仁本质上是普遍的同情,提倡包容,关爱万物。儒家一直把“求己”和“不待人”作为修身的中心,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儒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有机整体的世界观,教导人类要学会与万物相处,像自然一样善待他人。儒家“仁”中的孝的层次,主要是指出一个人实践仁的出发点和起点,并没有把它缩小到仅仅是孝。

再比如,儒家总是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人的道德意识和人格上,从来不以出身和身份来衡量人的优越性。儒家的人性论主要是人性平等,赋予所有人共同的人性。人和圣人的区别只在于学与不学的问题。

儒家思想中没有印度的种姓意识,古希腊也没有奴隶观念。儒家的“礼”虽然重在区分人与人之间事务的“不同”,其礼中很多规定了“区别对待”,但不能说是主张人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在现代社会的很多礼仪活动中,人们不是被区别对待的吗?

总而言之,儒家的理论和思想一般倾向于普遍性和可通约性,而不是特殊性和差异性。055年到79000年的一段话可以代表儒家的这种思维:“天地万物为一人,谓之大同。所有的眼耳口鼻,所有的五谷寒热,都是不同的。然后一切准备就绪。倾万物于天,圣人观之以见其类。”

不同的文化和传统是自有的,但同时又是开放的,包容的,可以互相分享的。在不同文明、传统和文化共存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理性真诚的沟通和深入的对话。

中国没有主流文化、没有善恶共识、没有道德底线、没有普世价值,就是一个没文化、没理念、没精神、没思想的社会。怎么办?在价值观层面上很难达成共识,得从根上梳理,在本体论上下功夫。 这个根是什么?就是人究竟追求什么?人追求名、利、权,要自由、民主、平等,向往这个主义、那个社会,最终是为什么?就是为了追求幸福。 幸福来自物质层面,就是吃、喝、玩、乐;情感层面就是亲情、爱情、友谊;精神层面就是理想、信仰。物质的幸福是短暂的,情感的幸福是持久的,精神的幸福是永恒的。人应该追求物质的幸福,也应该追求情感的幸福,更应该追求精神的幸福。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鼓励、引导人们从追求物质的幸福,升华到追求情感的幸福、追求精神的幸福。 为此,一个人、一个社会,既要承认、保障爱自己,也要鼓励、引导爱他人,更要鼓励、引导爱大家。 所以,自由主义的爱自己,传统文化的爱他人,社会主义的爱大家,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相互兼容,不应该互相对立。树立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的主流价值观,并不排斥一个人偏爱自己、偏爱他人、偏爱大家。这就是“对所有群体、所有个人都有益,同时对所有群体、所有个人都无害”的普世价值观。

清华大学彭凯平

爱是一种复合情绪

1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

2 情绪是感情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情境作用的过程

3  情景性,机动性,暂时性

4  情感具有稳定的,持续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5 情绪的功能:

- 激发心理能量

- 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 人际交流的工具和手段

          - 连接群体的纽带

情绪的心理学研究

James-Lange 情绪理论 (William James / Carl Georg Lange )

人类的情绪,是对外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应。

詹姆斯—兰格理论:基本观点是,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不同观点认为, 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相同的神经生理变化

坎农—巴德理论 Cannon-Bard Theory  (Walter Cannon / Philip Bard )

刺激—大脑—情绪—内脏—骨骼—躯体前端

认知判断

外在刺激—生理反应—认知评估—情绪体验

沙赫特—辛格实验

同样的生理反应,如果评价不一样,情绪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实验的目的:1当人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时,人们是否会体验情绪状态呢?

                      2 环境事件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呢?

实验设计:1为了使受试者处于同样的生理唤醒状态;研究者对受试者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一种新维生素化合物 (称为 Suproxin) 对视觉敏感度的效果;而实验注射的是 肾上腺素

                  2 为受试者分为 3组;

                        组一:心悸,手颤抖,发烧

                        组二:仅身上发抖,手脚嘛

                        组三:不做任何解释

实验结论: 大脑对来自环境中的刺激,自身的生理反应加以认知评估,而其结果会使人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达尔文的情绪进化理论

保罗·艾克曼 Paul· Ekman

艾克曼基本情绪理论:人类的情绪都是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出来的,可以由同样的心理的因素所激发。

艾克曼的跨文化研究:人类对基本情绪的表现,认识和辨别是基本一致的。比如 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

    1不同文化的人,对基本情绪的辨别,有非常高的相同性和一致性。(相同的工业化国家)

    2 对人类的各种情绪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和认同感。                                (巴布亚新几内亚)

    3 (美国人对巴布亚新几内亚)

    4 (美国人和日本人观看同样的**)

人类的基本情绪体验是相同的

人类的情绪是进化的产物

艾克曼提出 面部表情反馈假设

A 保持一种面部表情能够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B 不同的面部表情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推论:不仅情绪可以决定表情,表情也可以决定情绪

知识小结:

第一,情绪是基于进化的普遍的身心反应

第二,情绪表达、情绪评价,情绪的生理反应,以及再认他人的面部表情,都存在着普世的一致性。

第三,这些普遍的情绪过程,对我们的适应、反应和应对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情绪的文化差异

1情绪价值理论

2情绪表现规则:是从小学习培养的行为方式

    1衰减情绪反应

  2 放大情绪反应

  3 综合情绪反应

  4 限定情绪反应

  5 掩饰情绪反应

3 辩证情绪差异

    悲喜交加

情绪智力 :1感受情绪的能力

                    2控制管理情绪的能力

                    3利用情绪的能力

                    4对情绪意义理解的能力

情绪管理

情绪感受

情绪利用

情绪理解

提香 Duchenne 人类真实的微笑有一些可以看出来的明显的特点

情绪识别

如何提高情商:1 了解情绪意义与价值

                          2管理和控制情绪

                          3 观察理解他人

                          4正确分析解决问题

                          5 富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央视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观后感(通用5篇)

 身处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不再有、也不愿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静静品味文字的魅力和力量。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让观众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感觉,下面我整理一些央视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观后感,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央视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观后感 篇1

 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新节目《朗读者》,更新了三期,看得一发不可收拾。个人觉得《朗读者》的现实意义要胜过《诗词大会》和《见字如面》的。

 暂且不比较其制作和文化底蕴嘉宾阵容,单说对普通国民的文化影响,《朗读者》的热播带起的新一轮全民看书热潮,让看书成为一件时尚的事情,重新找回大家对读书对文字的热情,这太有意义了。

 有人说这节目更像董卿访谈录 ,我反而觉得正是董卿和每位朗读者的对话这个环节让整个节目异常加分。节目最动人的是每篇朗读的文字背后的所蕴含的情感故事。每一篇朗读文章,都有与之相关的朗读人的谈话和背景介绍。

 朗读者,重点除了朗读,意义更在“者”。这些人里有德艺双馨的表演工作者,有演员,有模特,有作家,有编剧,有翻译家,有医生,更有普通人。

 就好像你读书 一定要先了解作者,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才能更懂得他文字的内涵和他要表达的意义。

 听朗读也一样,为什么他们选这篇不同的文字之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就像奶奶对于徐静蕾,父亲对于郑渊洁 ,女儿对于张梓琳一样。

 有人在这节目中看到了董卿的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人在这节目里看到了走心的文字体验和节目制作。我觉得在这个节目里更带给了我们很多阅读的选择。

 看看朗读者们朗读的书目和提到的作家,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好书读了。

央视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观后感 篇2

 《朗读者》在CCTV-1黄金档首播,一档纯文化节目,受到意料之外的全民关注。节目首播后,各方好评不断,豆瓣评分高达95,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书也上了当当的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朗读者》是董卿作为制作人的首秀。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仿佛是董卿走下春晚舞台的一个转身,让观众领受到了她规矩之外的别样风采,温婉庄重包裹的是一股强烈的个性,一瞬间鲜活起来。这也同样是《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 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

 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央视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观后感 篇3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著名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朗读者》的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说她说服刘震云来参加这个节目,是因为两个真诚的人最真诚的交流,“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要传递的价值,文字的背后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表达。所以,也会有平凡人带着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舞台。四川成都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这对夫妻被邀请参加《朗读者》的录制,他们用共同走过的26年人生路,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

央视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观后感 篇4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央视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观后感 篇5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9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