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人类温饱之源泉;城市,文明进步之标志。
农村羡慕城市:出行便利,的士三轮遍地是;交通发达,空中地下皆桥梁;经济发展,公司企业随处见;食宿不愁,饭馆酒店处处有;休闲逛街,如同旅游跑世界;养身健体,健身器材在身边;夜光通明,灯火照亮不眠城……
城市羡慕农村:食生态蔬菜,饮山涧清泉;住农家小院,吸清新空气;走田间小路,游翠林清山。昼与田地庄稼相伴,夜与鸡鸭牛犬相眠。可避城市之喧嚣,空气之污浊,人车之拥挤,工作之繁杂,世态之炎凉……
农村人羡慕城市人,但习惯不了城市人的生活,太过繁忙,太过喧嚣,夏冬昼夜开空调,穿街过巷不安全……
城市人羡慕农村人,但习惯不了人畜共处,夏有蚊蝇叮咬,冬有柴火溅身……
农村与城市,要相互适应,要在发展中共用,在共用中和谐,在和谐中共建,在建设中推进,在推进中发展。城乡统筹,缩小差距,从前农村包围城市是自愿,现在城市支援农村靠自觉。
现在农村还很贫穷,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要坚持科学发展,做好城乡统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势在必行。农村要积极配合,主动出击,城市要全力支援,以城带乡,真心回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实现城乡文明共用!
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不再满足于务农而进城务工,因国内户籍制度的制约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批进城务工群体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进而衍生出一批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我国人口基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人口流动加速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结果,同时这也是我国基于基本国情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现象。笔者从中共周口市共青团委2011年统计数据发现,2011年底,周口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共计6760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223%,父母双方皆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超过留守儿童总人数的一半,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633%,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多方面的生活照顾,情感教育与呵护,致使其在情感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不少留守儿童由此产生了不良心理、情绪与行为。
一、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危害
致使周口市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情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情感教育,当前,周口市情感教育普遍存在问题,笔者通过访谈与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缺乏正常、完整的家庭教育
父母外出务工,即缺位影响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由于缺乏父母的无微不至的亲情关爱与呵护,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将自己生活、学习以及感情方面的困惑与困难倾诉于父母,长此以往,有的留守儿童会从心底里不理解与接受爱,更不知如何给予他人关爱,进而出现冷漠等非正常情感。对于所有儿童而言,家庭所给予的安全感与稳定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有利于儿童应对周遭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同时还能够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情感。有专家指出,幸福、健全、和睦的家庭能够为儿童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全方面健康发展。
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的外出使得其在家庭完全感受不到安全感与稳定感,进而致使起感情相当脆弱。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为电话,但联系的效果与频率差异相当大。对留守儿童的补偿,父母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回家时,为降低心中对孩子的内疚,不断从物质生活上满足其需求;二是基于留守儿童必要的学习与生活费用;三是通过电话来关注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满足其生活与学习基本需求。不难发现,第三种方式下的留守儿童学习不仅很好,同时情感的形成也非常正常,而前两者则较易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
2、父母以外的人抚养孩子,难尽教育管理责任
通过调查发现,周口市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已经年迈的祖辈,这一现象,是该地区留守儿童产生情感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祖辈作为临时监护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勤勤恳恳务农人员。对于他们而言,只要确保儿童安全,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可以算作是尽责,完全忽视了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培养与发展,未能够重视儿童成长的情感需求。对于教育责任的履行,这些祖辈本因在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忙于农作,根本没有精力去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此外,由于晚年缺乏子女的关爱与照顾,很多老年人出现孤独等消极情感,这些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正常情感的形成,同时还会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模仿。如笔者在对多家进行访谈中发现,很多祖辈不理解、不懂得何谓情感教育。因此笔者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感情不能用祖孙情所替代。
3、学校与家庭情感教育脱节
学校在对待农村留守学生方面,周口市一些学校采取分班制,即将所有的留守学生单独编班;甚至有的学校领导与教师出现一些歧视言行与行为,教师不能与学生父母与临时监护人进行有效沟通。如有的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看不起留守学生,将其作为安置在教室最后,学习上欺负留守学生,此外应试教育也进一步增添了学生学习负担等,作为教育方,不仅不能从教育上帮助留守学生形成正常的情感,同时还给留守学生带来各种消极影响与心理负面情绪。
4、社会上某些不良因素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出现问题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法制的不健全以及基本国情等因素造成社会存在各种负面情况,如城市居民歧视外来务工人员等。此外,社会多种违法行为与安全事故等事件的频发,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恐惧感与不安全感。很多留守儿童在得不到父母情感的呵护与教育情况下将情感投注于其他消极方面,如虚拟网络等,最终致使留守儿童由于情感的缺失走向崎岖。
5、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容易造成的危害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的形成,二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由于情感教育存在问题,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正常的情感,使得其在情感方面的生活过于孤独与空虚,由于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带来正常的情感教育,留守儿童只能将情感寄托于消极事物与行为,如上网,打架等。由于情感问题的存在,留守儿童不能正常的与其他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在加上个别学校与老师的“特殊对待”,很多留守儿童产生厌学、调皮捣蛋等行为或情绪。生活上,由于父母的缺位,以及临时监护人的疏忽照顾,使得其日常生活过于枯燥无味,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来慰藉情感的缺失。
二、解决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1、社会方面
首先,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其治本之策应当着手于留守儿童的产生。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户籍机制,打破城乡壁垒,为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提供合理的待遇,保障流动农民合法权益,这不仅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前提,同时也是遏制留守儿童产生的最有效措施。但当前国内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诸多体制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造成留守儿童不减反增。
其次,进一步推进“农民子弟”学校建设力度。至20实际90年代起,我国各大城市开始专门针对低收入的农民子女,为其建设专门的学校,以便让其子女享受最基本的教育。然而,从这类学校建设基础设施情况来看,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校园基础设施差,师资水平落后等,因此国家、政府与社会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此类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只有保证农民工的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产生问题。
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亟待传承乡土教育理念,积极实践创新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浅析论文篇一《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初探》
摘 要: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是从人生起点开始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亟待传承乡土教育理念,积极实践创新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要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在日常教学方案中充分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营造有乡土风味的园区环境,还要尊重外来人口和少数民族,正确客观对待外来文化。
关键词:乡土教育;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94-02
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身边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乡土之爱是自我与家庭、亲友、邻里之爱的延伸,也是社会、国家、世界和人类之爱的基础。从人生起点开始进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知识,融入乡土之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它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一、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
1、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
当代中国的人口特色是独子化、少子化、大流动迁徙。中西部青壮年大量流入东部沿海城市务工,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进城。教育公平化制度大力推行,学前教育不受户籍制度限制,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据2010年人口普查,在浙江省温州市912万人常住人口中,来自市外的流入人口284万人,其中省外流入272万人,以江西、贵州、安徽、湖北、四川为多。省外户籍的学前儿童占全市学前儿童的四分之一。全市少数民族种类51个、人数3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19万人,土家族、苗族取代畲族、回族,成为全市两大少数民族。
2、崇洋媚外思潮冲击着本土文化
全球化和开放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国际文化的学习交流正在加速前进。一方面是人们感叹小孩子都不会说方言了,另一方面是英语教育如火如荼,以国际品牌加盟的英语早教班每小时收费150-300元,洋节、洋快餐遍地开花,与孩子们频频亲密接触,这些导致了部分家长不知不觉地将乡土文化丢弃了。
3、农业及农耕文明的衰落
传统乡土文化基于对土地的热爱,人们讴歌着“大地是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而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种地不挣钱,种地脏、累、穷,社会缺乏对农民这个传统职业的尊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仅是儿童的问题,很多家长、教师也是如此。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现代城市生活快节奏、高压力,家长忙于工作、事业,栖息大自然的诗意浪漫的文化生活氛围不浓,城市一些居住小区缺乏地域环境特色,缺乏社区群体生活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凝聚力。
二、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学家都提倡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最初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费希特对民族主义教育的觉醒与倡导。早期乡土教育受自然主义的影响,主要是以儿童生活的直观对象——家乡故土为空间认识出发点,引导儿童了解生存的周边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20世纪以来,随着乡土意义的深化与扩展,乡土教育延为民族整体性文化教育。美国教育家村威认为,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写道,人类在出生后,有人类特有的“精神胚胎”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非常喜爱,不管那里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也会感觉到从其他地方无法找到快乐。”“心理的这种吸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促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社会秩序、气候等条件。”“今天,我们必须把儿童看作联系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明水平的纽带。婴儿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如果我们想引入新的思想,改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在自然特征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就必须以儿童作为工具,成年人则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真的想广泛传播文明的火炬,就必须借助儿童来完成这一使命。”
新文化运动以来,陈独秀、费孝通、徐特立等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乡土教育和强调乡土教材的重要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程”、“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都是乡土教育思想的光辉展现。潘光旦先生看来,造成国人自我迷失的精神危机,其根源在于“根”的教育缺失。爱国之道,始于一乡;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天下。正视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辨析乡土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继往开来、传承发扬前辈教育学家的理论思想,积极探索实践“土得掉渣”的新课程。
三、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
乡土教育从娃娃抓起,必须是一种包含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模式,除了培养乡土意识之外,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以下整理几点笔者在幼儿园一线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
幼儿园可以按照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的时序,结合地方传统美食、节日活动,构建有韵律节奏的乡土文化教育。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春季开园时,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设计制作元宵花灯,装饰教学楼。清明节时,让孩子们捣绵菜,动手做清明饼。端午节,学唱《龙舟竞渡》的歌曲,学习敲鼓打锣等民间乐器,用五色线编织彩蛋袋子、粽子状的香囊。除了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还可以教一些应时的古代诗词或者方言童谣、民歌,如乐清民歌《对鸟》、温州童谣《叮叮当》。
2、在日常教学方案中充分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常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实际上,乡土教育资源和素材是随手拈来的。比如幼儿园内种植的洋紫荆(又名羊蹄甲)叶形如心、花色鲜艳,可以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写生画画。三月底四月初,收拾樟树的叶子,让孩子们观察落叶、新叶、老叶的丰富多样的颜色,樟树的花及树枝纹路,师法樟树叶子,画水彩画、手指画,用樟树枝叶制作时钟表盘。给孩子们讲解瓯越古村落建筑、家具、瓷器、瓯绣、染布,以及蓝色百缬布中出现的传统戏剧纹饰,让孩子们再开展艺术创作。可以收集整理制作以江心屿、瓯江、东海海鲜、蒲扇等主题的展、文化知识卡片等教具。可以用香螺壳、辣螺壳、花蛤壳、钉螺壳等食材做计数、串线教具。让孩子们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美的事物、询问地名来历及变迁,分享叙述回老家、爷爷家、外婆家等的所见所闻、各地的风情习俗。
3、营造有乡土风味的园区环境
设计最忌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因此,在建筑外观、室内装饰、家具、用具(竹编篮子等)、绿化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营造地方特色、乡土风味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不一定要设立乡土民俗馆,摆放已经很不实用的民俗物件:石磨、捣臼、扇稻谷的风车、纺织布机、斗笠、蓑衣等等,但可以编辑整理乡土教材资源书刊,老师们人手一册,粘贴悬挂本地剪纸、绣花、风景摄影、诗歌书画,摆放一些民间乐器、工艺美术品。每年植树节前后,安排亲子活动,种植乡土树种参与幼儿园改造。安排春播、夏播、秋播,种植本地主要农作物。如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4月中下旬播种蒲瓜、豇豆、茄子,同时做好植物观察记录。由各幼儿园提出申请、落实种植地及日常保护责任,有关部门免费提供乡土濒危珍稀保护植物及栽培指导。
4、尊重外来人口和少数民族,正确客观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大融合、多元文化是势不可挡的主流,孩子们需要广博且包含整个世界的教学题材。文化的多样性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提供富有创造力的原动力,它影响着他们所铸造的关系、所做的关于职业和个人的判断,以及所处理的社会事务,因而对文化的差异感到舒畅。全球社会多元文化教育的新颖之处在于承认对于人们尊重的承诺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乡土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的一套,不能一味排外,更不能表现为一种地方观念、狭隘和内向性,甚至大民族主义占优势的倾向。班级中有父母在法国、西班牙的孩子,可以请家长协助,择时来园介绍欧洲文明,跳一跳西班牙舞蹈。同理如贵州、云南等地少数民族文化,可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利用特有的家长资源。不能让留守子女、异乡子女对于他们接触到另一种乡土文化产生陌生恐惧、或鄙视、或自卑的心理。可以结合六一节汇演、每月一次的世界之旅等载体开展学习交流。乡土文化教育要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只有在和谐共生、比较竞争中,才会更好地发现乡土文化的魅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玛利亚蒙台梭利 有吸引力的心灵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 裴娣娜 教育创新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浅析论文
农村学前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平稳快速发展。
然而农村学前教育在环境设备、师资、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新教学理念普及。
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切实行动,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整顿
一、农村学前教育概况
1、背景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从概念上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在多次讲话中将教育摆在战略高度上加以强调。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之基,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更多城市家长愿意孩子尽早入园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然而农村学前教育却在教育环境、方式、设施等方面相对落后。
在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俨然成为我国绚丽的腾飞协奏曲中颇为不和谐的音符。
2、农村学前教育现存问题 农村一般较偏远,生活环境差,幼儿园常由自家院落或废旧房舍稍加粉刷改造而成,选址无合理考究,卫生处理粗略草率。
教学设备陈旧简陋,玩具品种单一,室外仅有简单松散的娱乐器械,缺乏防护装置。
卫生消毒工作不够完善,幼儿伙食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未受过正规的培训,水平有限,因待遇较差,其责任心也大打折扣。
相应地,在教学方法上也问题百出,打骂似乎是家常便饭,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教授内容错误频出,更有盲目模仿小学教育模式之倾向。
二、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笔者认为农村的幼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并未起到教育所应起到的效果。
因此,笔者走访了当地农村一些幼儿园,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以期揭示农村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改善的有效方法,呼吁社会更多关注农村幼儿的'生活。
2、调查对象和方法 积极融入幼儿生活。
一、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孩子的课堂和游戏圈,关注他们在园活动及对幼儿园生活的情感态度。
(1)问卷调查幼儿家长,了解家长对孩子上幼儿园的态度及对孩子今后发展的期望。
(2)对附近村民走访调查,询问幼儿园的运营情况,入园离园的状况等。
3、结果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50多位家长中,42%左右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是因没空陪孩子;12%出现盲目跟风。
村民也表示,附近幼儿园条件简陋不说,更经常能听到孩子的哭声和老师的训斥声明显地,农村幼教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幼儿园简陋的环境对孩子的安全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其次,幼儿天真烂漫,不良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这些都和农村较为落后的经济状况及思想意识分不开。
三、农村学前教育展望
1、提倡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 政府应带头设立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经费体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还应制定相应政策,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考核地方人民教育工作的标准,将幼儿园列入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加大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
此外,决策组织要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遵循法定程序,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社会各界应鼓励慈善捐助和经济投资,推动农村幼教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加大整顿力度提升教师素质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她认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许多方面由环境决定,儿童需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的发展。
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师需培养创新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较高道德和文化水平等。
政府应鼓励幼师的专业教育,培养其专业特长和全新教学方法,加强园本培训工作,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倡导新型幼教理念及方式 倡导寓教于乐,摒弃小学化成人化教育。
结合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树立合理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
创造丰富的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如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探索富有特色的游戏和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家长会,使家长认识到挖掘孩子的潜力需适时适当的教育。
发放幼教知识资料,设置家长开放日,让更多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
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本。
儿童是社会之希望,关注儿童就是关注社会发展,学前教育的发展希望和困难同在。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使其顺应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的关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推新,必将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相信,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2
[2] [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35~42
[3] 李季湄 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6
据报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千百年来,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乡村振兴同时还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千百年来,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乡土文化呈现新趋势,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 乡村文化振兴,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地方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同时,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风气蔓延。农村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要在红白喜事、结婚彩礼这些“关键小事”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不良习气蔓延。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1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给出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四)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5670%,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4124%,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 、的 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三)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3%,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449%和524%。”[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唐斌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2007
[3]杨东平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2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情况却不容乐观。无论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的管理,都因为经济水平以及地区上的差异与城市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农村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在当前应该要加强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村学子未来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提供帮助。
1、农村学校管理问题概述
11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现状来看,其管理理念还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这种理念是极为落后的,对于农村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毫无帮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当中,是相当教条的,着重统一而忽视个性,重视服从而忽略交流,重形式更甚于内容。这样一来,不仅会造成学校的管理十分呆板沉闷,同时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也毫无帮助。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质量,就必须要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理念。
12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从目前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也是阻碍农村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农村学校的管理过程当中,大多是依靠着生硬刻板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为被动,同时也是处于一个被检查者的位置。学校根据教学任务对教师的教案书写、课堂授课甚至是布置作业的多少与次数都会进行详细的检查。这样一来,就会大大打击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让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进行教学,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13缺乏有效的管理
缺乏有效的管理是当前农村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从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情况来看,却极为缺乏这种指导。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善,对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从笔者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当前有许多农村学校虽然要求了教师提交工作计划,但是对于教师所提交的工作计划并不重视,只是注重形式上的工作计划而已。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与指导大大缺失,造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低效和低质。
14缺乏创新意识
对于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来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然而,从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状况来看,创新意识的缺乏却让人心惊。大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工作当中都只是依靠以往的形式和规章制度来进行,导致学校的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脱节,不仅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同样也十分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15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之所以农村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一直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农村学校中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不仅仅针对的是教师,同时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对于教师,学校更加重视的量级的工作,比如说发表论文的数量、课题研究的数量以及辅导学生作品获奖的数量等。而对于质的工作,却极为忽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部分教师为了追求量而产生的投机行为。从而使得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显著提高。除此之外,针对于学生,在城市学校开始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时,农村学校依然是以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这样一来就十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16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
一直以来,在农村学校当中,管理手段的应用都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状况,首先是因为农村学校无论是在资金、师资力量上都与城市学校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样一来,就导致农村学校对先进管理手段认识上的匮乏。其次,即便学校管理者认识到先进管理手段给学校所带来的好处,但是由于经济、师资、所处地区等客观上的因素,导致学校无法将先进的管理手段应用到学校管理当中,从而对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2、加强和改善农村学校管理的实践探索
21农村学校管理的强化方法
要想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现状,加强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那么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一来,才能让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更有目的,同时根据学校实际的情况,以及教师、学生的意见来改善学校的管理工作,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管理。其次,还有一点就是学校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工作。这是因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对学校的管理,还是对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最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展示机会,无论是公开课还是优质课评选,这样都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让教师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22农村学校管理中陶行知管理思想的应用
要想将陶行知管理思想更好地应用在农村学校管理当中,那么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以校长为代表,多方参与的科学民主学校管理机制。这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校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进行分离,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出现,这样一来才更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听从多方的声音,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质量。其次,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管理工作的现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政策,帮助学校提高管理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能够让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更好地发展。第三,学校一定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通过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让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根据规章制度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以此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最后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合理使用办学经费,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农村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地区经济水平的问题,导致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农村学校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经费用在刀刃上,以此来提高办学效益,这样才能为学生与教师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3、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方式解读
31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要想提高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在农村学校当中,由于资金的匮乏以及师资力量的缺少,导致农村教师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十分稀少。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一定要加强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学校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开发信息中心,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一来就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3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最为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反对任何教学过程中形式化、教条化以及传统化的教学方式。要多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更加和谐、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学校一定要提高教师的质量,可以开展不同的交流会或者是座谈会,让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提高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后,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者还需要组织不同的教研活动,对当前农村小学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构,这样才能更加详实地掌握农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尽快改善当前的状况,才能让农村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需要对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入手,改善管理现状,并且将陶行知管理思想应用到其中。除此之外,还需要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的提升,根据这一问题则可以采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当前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农村学子创造更加明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保全,殷中木,赵孟桃浅谈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4(2)
[2]向威宇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9):00264-00264
[3]刘彦红浅谈农村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中文信息,2016(5)
[4]阿不力米提司马义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教育,2016(5):00066-00066
[5]魏学龙浅析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00267-00267
[6]管建宏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人间,2015,188(29):105-105
[7]麦麦提吐逊阿布都热依木浅谈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与义务教育教学质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
;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社区发展是联合国倡导的通过建设社区、繁荣社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解决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新方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社区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教育浅析论文篇一《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素养》
内容提要本文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结合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实践,在阐明社区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指明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并针对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村社区 教育 现状 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周仁理,南京市浦口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兼南京市浦口区社区培训学院主任;教育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教育。
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20世纪90年代初,民政部下发《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知》,我国的社区教育随之展开。最早在上海和天津两城市开展,相继又在其他一些城市得到推广和发展。而后,又从城市推向农村,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目前兴起的社区教育并不是西方的舶来物,而是出于科学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和农村社区的基本内容
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培养、发展和教育,通过对居民个人潜能的发掘,能达到以社区为单元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共同进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目的。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社区发展是联合国倡导的通过建设社区、繁荣社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解决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新方法。
农村社区教育是以人人接受教育、人人参与教育为宗旨的农村社区公众终身教育,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社区教育在类别上包括该区域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教育对象则是从幼儿到老年的社区全体居民,是一个大教育系统概念。
二、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果
经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至2009年底,浦口区初步构建了区、街道(镇)、村(居委会)三级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管理、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在引领社区教育工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初步形成了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良好生态氛围。
(二)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尚存在不少问题
1 农村社区教育缺乏协调有效的管理体制。社区教育处于多头领导,多头管理,隶属关系不明的状态。浦口社区教育委员会与委员会中的各相关部门及街道都处于平级地位,对各成员单位不具有领导职能,这就使其作用大打折扣。由于社区教育由教育局下属的镇街教委会主管,而教育卫生又是由镇街政府的文教卫副镇长或街道副主任主管,以致工作人员接受多头管理,隶属关系不清晰,工作相互推诿。
2 教育培训各自为政,缺少整合和协调。农村社区教育的培训管理大多控制在行业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象比较突出。如财政局的培训对象为会计从业人员、劳动局的培训对象是新增劳动力、下岗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人员等。部门间缺乏横向联系和沟通,导致争抢社区教育资源,部分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培训,不少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缺少责任心,管理粗放,效果不理想。
3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镇街成人教育中心校按规定应有2-3人的人员编制,根据2009年10月浦口区职社科的统计,仅有社区教育管理人员28人,教师53人,而且大多兼职,显然远不能适应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另外,社区教育师资来源复杂,加上进修、职称等问题不能落实,师资队伍不稳定。
4 地方性培训教材缺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教材体系应当适应农村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而实际上,农村适用技术教育、人文知识与科学常识教育、道德法律教育、卫生保健常识教育等涉及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提高的乡土教材几乎没有。
5 农村社区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区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二是社会捐助;三是自身积累。目前政府投人仅占农村社区教育资金的20%左右,浦口区财政按每人每年1元落实社区教育经费,但拨款人数还是按原区域53万人拨付,孰不知2010人口普查浦口区常住人口已是71万,况且很多镇街都没有落实配套资金。因缺少必要的经费,社区教育举步维艰,普遍存在功能老化和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相当部分农村社区没有文化馆和体育馆等设施,致使农村社区教育无法正常进行。
6 农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不强。农民群众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政府安排好的社区教育,比如法制教育和扫盲教育等,而对急需的专业技术教育,还不能主动要求和参与。另外,许多乡、村两级科技推广组织被迫解散,人员被迫离职转移,外出进
三、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改进措施
借鉴国内外社区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浦口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一)健全社区教育管理系统
建立社区教育管理协同机制。镇街、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社区教育组织、实施和协调者,应统一编制全镇年度社区教育培训计划,结合本街道的特点组织、安排本街道具体的活动计划,对辖区内各社区(居委会)的社区教育活动进行目标管理、指导和推进,并纳入年度一体化考核。形成主管牵头,统筹运行机制。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区政府和各委办局的目标管理,并作为对一把手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换届后,要及时调整人员,即时召开新一届工作会议,分解落实 工作计划 ,协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二)完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
修订完善2010年出台的一系列浦口区社区教育管理规范文件,并下达实施,纳入区和镇街工作一体化目标考核之中。各镇街社区教育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定期讨论、审定年度 教学计划 、硬件建设、教育管理、重大活动等事项。按有关文件精神,在履行相应手续后加挂社区教育委员会牌子,负责全镇街的社区教育相关培训业务,并对市(村)民学校进行业务指导,从而加快农村社区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三)整合和建设社区教育资源
借助南京市跨江发展战略的推进,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一大管理系统、两条运行网络、三项基地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工作。
1 完善三级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网络
浦口区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为日常机构,具体布置、落实全区社区教育的任务。各镇街建立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各村(社区)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村(社区)内各类文化教育培训活动。
形成浦口区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居委(村)社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体系。街镇社区教育中心应成为三级运行网络中的主体,将原有各条线、部门的教育机构以及文化中心、社保中心、服务中心、图书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中有关教育培训的部分纳入社区教育中心的活动范围,逐步形成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协同运作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2 加强社区教育载体建设
社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行知基地的基础上,再投资新建生活体验中心、科普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农事实践中心等六大功能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省内示范、南京窗口”的江苏省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社区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在计算机实训基地被评为“江苏省计算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南京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被立项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其内涵建设。
社区学习教育基地建设。建设百余所家学习教育基地:如求雨山书法创作培训基地、王荷波纪念馆、泰山街道历史文化展览馆、汤泉街道瓦殿村、盘城葡萄园等,初步形成涵盖层次广泛、蕴含内容丰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学习教育基地体系。
3 开放学校教育资源
盘活社区教育资源,试行区内各类文化、体育资源、学校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互动。构建以区社区教育学院、街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居委会市民学校、基地为载体的30分钟、20分钟和10分钟社区教育资源圈。
(四)提升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运行效益
统筹领导,整合力量。在现有教育事业编制中进行调剂,组建一支社区教育专职队伍;把有一技之长的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党员等组建成兼职教师人才库;建立志愿者登记建库制度,形成常态化管理;成立讲师团,定期开展青少年教育和市民教育活动。
合理规划,制度引领。建立社区教师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岗后进修制度,享受在校教师的同等待遇。社区教育负责人定期参加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干部岗位培训。健全各级种类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
明确职责,注重实效。每一位社区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要认真履行各自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能结合各乡镇、街道、居(村)委会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社区教育和青少年保护工作。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也要根据聘任条件,严格选拔,并明确责任,保证教育质量。
(五)加强社区教育基础建设
编写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读本。为体现社区教育中心服务“三农”,促进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导向,落实富民、兴镇、强区的宗旨,积极探索新型农民培训新内容、新模式、新机制,向社区居民推介浦口历史沉淀,领略浦口历史风采,与区档案局、地方志办联手,收集编撰社区教育系列读本。含有浦口元素的乡土草根读本课程应该成为各社区教育中心的一张名片。
不断开发社区培训课程。社区教育要重视社区课程开发,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在企业、校园、社区、村组、家庭五个层面开展文化、职业技能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活动。
采取宣传激励措施,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率。通过政策调控、费用资助、积分奖励、就业引导等激励措施,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搭建社区教育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学习资源库。浦口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于2009年9月开始实施,初步形成了以浦口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各镇街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职责分明、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三级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络体系。在组织分工上,浦口社区培训学院为区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与运作主体,建立了管理数字化学习中心网络平台,可以发布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可以组织和传输社区教育资源;营造了一个良好数字化学习社区环境。另外还构建并开通了浦口社区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浦口社区教育网,开辟了人文修养、保健养生、今日理财、亲子教育、健康饮食、职业技能、浦口特色课程、老年大学、学历教育等九大栏目,共计360套学习资源库。社区居民就能够有自主选择网上学习的权利和便捷工具。
(六)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我区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现阶段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培育学习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标准、考核指标、管理手册,由个别试点到全面推广,指导各单位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规模。
发挥城市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城市社区教育在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示范,从社会发展趋势看,农村社区教育将趋向于城市化,最终实现与城市社区教育的融合。因此,在现阶段应充分利用和借鉴城市社区教育的经验,发挥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提升居民素养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晓波上海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
[2] 胡晓松当代社区教育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社区教育浅析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