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mate9拍照功能怎么用

华为手机mate9拍照功能怎么用,第1张

首先说一下华为mate9的拍照。二代徕卡双摄。有人说,mate9摄像头是索尼的,徕卡是贴牌,没什么用,那么我想说你真的不懂。在这里不多作解释,大家知道用徕卡双摄能拍出别人拍不出来的照片就可以了。之前我用的是P9 plus,我身边的很多摄影的朋友都换成了P9系列手机,手机照样能出大片,在他们手里,P9拍出的照片简直美哭。mate9出来之后毫不犹豫的就入手了,虽然从预定到收到将近30天,但是还是满满的惊喜。

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刚入手mate9的小白,拍出的照片为什么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其实不是手机问题,是自己对摄影没有系统的了解。旅游时,站在景点名字旁,啪啪几张,那不叫摄影;看到一朵小花,挺漂亮的,随便拍下来,那也不叫摄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实摄影是带着情感的,就是一幅,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很重要。确定好要表达的主旨,下一步就是构图了,构图就是怎样让你表达的主旨以更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不难理解吧,同样是拍一样东西,有的时候换个构图方式,就会显得非常棒。例如这个。

阳光明媚,我打算拍下路边的这种景观植物,然后随便了一张,貌似效果不太好,但是当我换个角度,会如何呢?

换个角度,因为被拍摄物体色彩艳丽,距离未超过2米,用大光圈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拍照准备:mate9

摄影上有个理论叫做摄影眼,就是无论看到什么,你的第一感觉就把眼前的景象分解,然后判断出怎么把眼前的景象更好的拍摄出来。摄影眼是一种能看到可拍之处的观察能力,同一个景,经过你内心看到的,会不同于旁人看到的,把那些你内心看到的景拍出来,便是您独到之处。

一般我遇到可拍的东西,就会想,大家如果拍摄眼前的景物,会是怎样拍?我怎么去找一个不同的构图方式区别于大家而显得很有特色呢?当然这需要创意。有人说最好的构图就是打破构图方式。我可能属于这一类人吧。但是,构图准则,不要轻易打破,因为那是摄影界的前辈辛苦总结下来的,前期还是要培养自己的构图能力。即按照特定的构图准则,去拍摄自己想拍的东西。

发表这个教程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让大家彻底的玩转mate9的徕卡双摄。另外,因大家都不是摄影高手,只是单纯的拍片分享,所以拍的不好也不要介意,本文章中的照片以讲解为主。大家多多包涵。

如果要拍出好看的照片,那么先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手机:mate9。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殆。不了解自己的手机,就相当战场上不会用枪。那么mate9的相机有哪些玄机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1,徕卡模式。

所谓徕卡模式分为两档,鲜艳和柔和模式,一般我都会调成鲜艳,鲜艳模式拍出的照片颜色极其讨好眼睛,这就是这个相机最大的亮点。徕卡味的照片,有德味,大家称之为德毒。

调出方式:相机界面顶部点击那个彩色方块选择鲜艳模式。

很多朋友都问,你照片左下角那个徕卡水印标怎么弄的,其实很简单,相机界面左划调出设置,徕卡水印选择即可。对于照片要不要用水印,我持保留意见。

不得不说mate9打开相机设置真的挺丰富,各种参数跟单反似的,那么这些拍照模式你真的会用吗?从左向右滑动,便会出现满满一页的拍照模式,有黑白相机、美肤相机、全景、夜景、流光快门、录像、HDR、美肤录像、延时摄影、慢动作、水印、有声照片、还能下载各种模式,简直像打开了一个百宝箱。

黑白相机:适合人文摄影,街拍,建筑,老城,胡同等等,也比较适合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拍摄。徕卡的黑白并不是单纯的剔除色彩,而是经过润色的黑白。

超级夜景和流光快门:其实这两个模式都是模拟的相机的长曝光。通过稳定手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拍出不同效果的照片。

超级夜景和流光快门模式必须要保持手机稳定,所以三脚架是必须的。

此图为自动模式拍摄的夜景,我们可以看到。

此图为超级夜景拍摄:

可以看到,超级夜景模式拍摄的景物更加通透美观,水面的倒影虚化说明是长曝光形成的。所以说喜欢记录大城市夜景的小伙伴,一定要试试超级夜景。

同样的,流光快门有4个长曝光模式,车水马龙,光辉涂鸦,绚丽星轨,丝绢流水。

同样他们都需要稳定手机,手机轻微的晃动都会使画面糊掉。

车水马龙就是夜间拍摄车流,站在高楼之上,整个城市尽收眼底,那么这个时候拍摄车流是最好的,因为条件有限,这张只负责展示一下。图中的线条就是车辆驶过的痕迹。

光辉涂鸦,绚丽星轨,丝绢流水这个因为没机会去外面拍摄,所以找了之前我用其他手机拍摄的。注意,拍摄星轨的时候一定要找个参照物,构图很重要,我拍的只是介绍用。光绘涂鸦:

丝绢流水:

绚丽星轨:(这张并不绚丽)星轨一定找一个黑暗的地方去拍,不能有杂光进入镜头。

第二个要讲的就是mate9的拍照pro。也就是所谓的专业模式。专业模式由来单反相机。很多吧友对专业模式望而却步,其实掌握了这几点,什么专业模式都是小菜一叠。打开方式,上划相机界面下方的pro按钮即可开启专业模式。

了解专业相机参数

1:测光模式

测光模式有三种,分别为矩阵测光、中心重点测光点测光(由左向右)三种模式。

矩阵测光:相机会自动将取景画面分割为若干个测光区域,每个区域经过各自独立测光后,所得的曝光值在相机内进行平均处理,得出一个总的平均值,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整体画面的正确曝光。

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传统测光方式,大约重视画面中央约2/3的位置,这种测光方式的优点就是比较容易控制效果。

点测光:主要就是拍摄画面中心极小甚至为点的区域进行测光,区域面积约占画面幅面的25%,在这一区域内的测光和曝光数值是非常准确的。缺点就是如果测画面中的亮点,就会大部分区域会曝光不足,而如果测暗点,就会出现较多位置曝光过度的现象。所以,使用点测光模式进行测光时,测光点的选择很重要。

一脸蒙逼对不对。我保证大家也不懂。测光是啥玩意?通俗的说,点测光就是对画面中的中心点或者其它对焦点进行局部测光,而不管画面其它区域是否曝光准确。中央重点测光就是针对整个画面分区域测光再平均一下。简单的理解就是测光掌管整张照片的明暗分布,中央重点测光,照片明暗均匀。 而点测光更适合拍摄舞台上的演员,也就是以演员为测光点,拍出的照片是以演员的亮度为基准的,而不是演员周围的黑幕。

如果你懂了,留个言。总之,这个我一般都不调的,默认的重点测光就可以,因为很少遇到特殊场景。

2:快门时间与感光度

S代表快门时间:分母越大越清晰,分母小点的运动轨迹会连成线。也就是说分母越大,快门时间就越小,拍出的照片速度就越快,但是因为拍照速度快,可能会导致进光亮不足,画面会显得很暗。分母越大,之后变成1,2,3那就代表快门时间是1秒,2秒,3秒,拍照时间越来越慢,那就会使照片进光亮陡增,甚者过爆,其实长曝光就是调整快门时间越大越好,适合拍夜景,记得用三脚架。像超级夜景啥的就是基于这个直接给你弄了个现成的按钮。

ISO表感光度:数字越小,感光度越低,反之越高(正比)。感光度低拍的画面清晰,感光度高拍的画面有很多噪点。一般相机拍夜景的时候,没有三脚架,要保证照片不糊,就要锁定高速快门,按照快门的介绍,高速快门会导致进光亮不足,拍出的画面很暗,那这个时候,调高感光度即可使画面变亮,大家可以测试下。但是这样会牺牲画质。我建议大家学些专业模式的时候多实地操作,多多对比下。

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快门时间适合拍摄的对应场景(相机场景同样适用手机):

1/1000秒以上:适合长焦抓拍速度较快的运动,比如说飞机起飞、100米赛跑等等高速运动。

1/250秒:适合拍摄一般速度的运动,例如拍摄500米跑步的人、蛙泳等等。

1/60秒:很难用手拍摄,容易发抖,不容易保持稳定,只限于光线条件不好的环境使用。

1/15秒以下:建议使用固定三脚架架设相机进行拍摄,否则非常容易抖动,新手一般建议使用三脚架加稳。

3:曝光补偿

EV代表曝光补偿,就是如果你觉得画面亮就调低数值,暗就调高数值,这个跟拍照对焦界面那个滑动调节亮度的是一样的。也是最经常用的。

有时候拍出来的相片,会出现过暗或过曝的状况,这时候大家可以使用曝光补偿来纠正曝光状况。基本操作如下:如果拍出来的相片太暗,那么就应该增加曝光补偿值 (+EV),如果拍出来过曝,则应该减少曝光补偿 (-EV)。

4:对焦方式(AF)

AF表对焦模式,支持自动单次对焦、自动连续对焦、手动对焦三种模式。默认为自动连续对焦。在自动连续对焦模式下,长按该图标,可开启对焦锁。

自动单次对焦(AF-S):比较适合用于拍摄静止的拍摄对象,或运动幅度较小的景物。

自动连续对焦(AF-C):多用于拍摄运动中的物体,连续追焦进行拍摄。

手动对焦(MF):手动调节对焦方式,类似与单反的镜头缩伸差不多,这样对焦点就完全可以由你自己来控制了。

其实这个对焦方式在手机上用处不大。因为一般我对焦都会用手指点一下焦点。虽然不常用,但是特殊情况还是很给力的,比如抓拍高速运动的物体,可以用自动连续对焦(AF-C),这样就能追踪焦点,无需手动点击。

5:白平衡(AWB)

AWB表示白平衡,阳光下的白色是怎样 日光灯下的白色又是怎样?就是把当时的色温输入相机之中,简单的说就是告诉相机,这个时候什么叫做白色。

经常看一些评测说XX手机拍出的照片白平衡准确,意思就是颜色真实,接近所看即所拍的颜色。我觉得开了鲜艳模式的mate9的白平衡一定不准确。。。。知道为啥了吧。其实在手机上没多大用。

在这里跟大家说下mate9的现在存在的一个拍照不好的地方,后期会优化。自动模式的曝光过度。例如你拍夜景,特黑,拍出来的照片却是亮的一比,我很反感这个设定。晚上就是晚上,真正的好的拍照手机并不是你拍的夜景亮就说明你你的相机好。这个设定最早出现在三星S系列上,夜晚拍照真亮,手机小白就说,哇,三星手机拍照真好啊,把夜晚拍成白天那叫好?!!!!那么怎么避免过爆呢,很简单,拍照的时候把专业相机划出来,然后拍就可以了。对的,就划出来,不需要任何修改参数,就这么简单。

墙裂建议大家多用专业模式,哪怕就是调个EV。其实我拍最多的就是调整这个曝光补偿,调好之后就是固定数值,相比拍照界面的滑动的曝光补偿,这个比较好用,不会因为改变焦点而重新调整。

现在本人属于循环一百遍不拔耳机的情况(即使是iphone的蓝牙耳机我也不拔)。Eason该首歌本该是女生唱,胖子觉得好就问,可不可以要我来唱,于是就有了歌词中的'少年'一说,这么一想,再结合最近哥哥生日,或许本就是一歌双关。但是相对于我等未满30疑惑颇多的人来说,这首歌,却是我近四年来听过的医生最婉转,却能在情感爆发时又一气呵成的气势,夹杂着一屑无可奈何。和小克的上一词作《张氏情歌》港式民谣不同。这首歌是太有港味儿的抒情曲作,副歌前的每三个字隔段的钢琴降调,直到最后「再没留恋谁的脸」所有乐器一齐突出气氛。只能说→小克+周国贤是在林夕后最适合跟eason合作的音乐大师。但叙事和小克作的张氏情歌如出一辙,从当年痴狂嗯猜名胡闹到了令年四季的自己始终雪藏于茧中→想必是经历了人生中重要的感情才会如此「侘寂」“「物哀」”。而 这物 哀就哀在因为记忆不好,mv中的美好的树叶鲜花的颜色都fade了不知道多少个色度…但是腐烂的玫瑰花和肮脏的虫茧却颜色如此墨度溃烂。而这物 哀就哀在水的倒影里的男孩只能一晃而过,人们确也仅记得那是个要打伞的过云雨午后。而这物 哀就哀在窗前的窗花还有两个,却连敲门也无心亦无意了吧…毕竟长街风景已变。而这lyric vedio确也是何其「侘寂」,是的侘寂在那飞过小孤燕的山顶,几张躺椅,被雨滴润湿,未有人在坐,因此泪也就穿心穿肺哪一点了。侘寂在新干线电车上看着车下转瞬即逝的雪,对面有两辆车里的人在打招呼,然而你这趟旅行是意为何来,也许只是看雪,也许是想拿下心中的箭吧同时这也是个那么「幽玄」的歌,幽就幽在最后的完美延时摄影终于照亮第二年春天的日本某座小城的清晨,主人公终于可以等丘比特再次放出一箭了,歌中的人终于再也变成了一只白色的蝴蝶。末尾时eason并不是在叹气,而是闭着嘴微笑时鼻中隔呼出的气息,这似曾相识的场景,我只在<秒速五厘米>第三章终末见到过,贵树最后扬起下巴微笑,该是和医生同样这一吐气的演绎。

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故宫,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具有人文风味的纪录片。很高兴,这次能有幸看到《故宫》,自觉收益匪浅。

一座单纯的建筑是不会给人带来什么感觉的,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人事变迁才能焕发出它的光辉来。纪录片《故宫》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别点,整个纪录片分成十二集,分别从紫禁城的肇建,建筑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度,紫禁城的文物来全

面介绍。一口气看完十二集是不实际和不可取的。每集里的人文底蕴是需要沉淀的。这里不仅是个建筑群,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居住过十几位皇帝,这里曾经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

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比如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的确,看完故宫,也许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利用电脑特技重塑当年的情景。《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

很佩服创作故宫的电视工作者们,她们要拍摄的不仅是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同时,纪录片与新闻不同,它展示的不只是结果。

对于那些无法拍摄到的珍贵历史和失之交臂的重要事件,除了通过采访、口述的方式去追寻,另一种方式就是“真实再现”又称“情景再现”。这样不仅使事情经过变得完整,还可以使故事的讲述节奏起伏,留有余味。真实再现要借鉴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电视散文的写意手段,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渲染氛围,调动观众的情感参与。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故宫的印象只不过是从那些讲述清朝故事的戏剧中获得,什么养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来历。现在通过《故宫》,让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也知道了明清两代社会大致是个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第一集里讲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让我这个现代人心虚不已。当然,我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给紫禁城带来的灾难而感到痛心。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故宫这样雄伟的建筑就是劳动的结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0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