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潜能》的作者安东尼.罗宾,同时也是国际励志大师,在TED有一场很成功的演讲,该场演讲在TED网站上创造了超过一千两百万观看次数,值得一看。
安东尼.罗宾在演讲中说道:「你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是什么驱使你,直至今日之斯,而非十年前的样子?还是你不停在重复相同的模式?因为我相信 在内心启动驱策的无形力量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 我在这里,因为我相信情感是生命之力 在这里的所有人都有伟大的心智 你知道吗?我们大部份的人都有伟大的心智,对吧? 其他方面我不清楚,但是我们都知道如何思考,借由我们的心智,我们能将任何事物合理化。」
TED是科技(Technology)、娱乐(Entertain-ment)和设计(Design)的缩写,是一个致力于传播激动人心的想法的非盈利性组织。
作者杰瑞米多诺万通过对海量的TED演讲视频进行内容和结构剖析,提取出了一套“优秀公众演讲”的系统模型。通过学习这样一套模型,我们能够系统地掌握公开演讲的设计方法。更进一步,它能够为“如何真切地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这样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全文分为两部分,分别从演讲内容和演讲现场两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剖析。
演讲的目的是给予,是通过演讲的形式将自己强烈想要分享的观点传播出去,从这种意义上讲,即使观众中只有一个人在心灵和思想上被触动了,那这也是一场成功的演讲。
所以在确定演讲主题的时候,首先就是它应该是你“熟悉与热爱的话题”;而后,你需要从这些话题中提取出那个最迫不及待想要和大家分享的观点;最后,你需要为怎样便捷有效地实施这个观点制定出一套行动导向。
确定了演讲主题和观点后,接下来需要做就是为讲稿添加论点,填充论据。如果说观点是脊柱,那论点就是肋骨,而论据便是血肉。
添加论点时,推荐的做法是用“清晰的逻辑”推进观点的展开。这就需要我们应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式组织论点和论据。 归纳推理 是通过一组特定的事件、趋势或观察来证明一个一般性结论——就是那个值得传播的观点。与之相反, 演绎推理 是通过将范围逐步缩小,从一个一般性结论中得出一个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
除此之外,在为论点提供论据时,你需要找到故事与观点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将论点和论据完美结合,让你的演讲和谐、完备、统一。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作者提出了5要素演讲提纲。在提纲中,演讲者从导论开始(第1步),然后进入A部分。A部分以论据开始(第2步),之后提出论点(第3步)。论点是理性的见解或解释,是从事例角度得出的。然后,在B和C两部分重复这样的模式,在论据和论点之间按步骤切换。最后,演讲者以结论(第8步)收尾。
以西蒙·斯涅克关于黄金圈法则TED演讲为例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为了让观众能更好的共情,让演讲更具感染力,你需要有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来支撑你的观点。故事的内容可以是你想要给年轻时的自己上的一堂课,也可以是你人生中的某个决定性时刻,亦或是你克服自身弱点的过程。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供了最基础的故事讲述模式——“英雄之旅”。基本来说,它遵守下图所示的模式。
确定了主题、讲稿和故事之后,你还需要把握演讲过程中的口号、开场白、过渡与结尾。
一句好的口号能够充分代表值得传播的观点,短小精悍,以行动为中心,并且合辙押韵。在演讲中通过重复口号来加深观众的印象,进而促进你的观点传播。另外,开场是观众“注意力的最高峰”,一方面,你需要根据“会场氛围”随机应变,调整开场氛围;一方面,你需要通过好的开场方式来建立观众的兴趣。此外,你还需要用“过渡”为演讲承上启下,用结尾表达“清晰的中心思想”。
想象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时候你在私下场合和朋友们高谈阔论时,总是才思泉涌妙语连珠;但到了形式稍微正式一些,人数多了些的场合,那些汹涌的观点和词语突然一下都消失了,你开始变得面红耳赤小动作不断,好像连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口了。我们都清楚,这并不是因为你的观点消失了,而是因为场景变化后,由于缺少准备和技巧,尝尝一些小的扰动就会让我们措手不及,显得笨拙和手忙脚乱。
所以,只拥有了打动人心的演讲内容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技巧来把控演讲现场。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从三个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总结,作者归纳了“愤怒、厌恶、恐惧、快乐、喜爱和悲伤”六种情绪,在演讲时,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情绪调用观众的想象,从启发观众进行反思。
那应该怎么表达情绪呢?这就需要语言技巧与非语言技巧完美配合。语言方面你可以考虑生动的修辞、对话式的沟通互动、幽默诙谐的故事、包含热情又切换恰当的语音语气语速来拉进与观众的距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非语言技巧方面,你还需要注意站姿、手势、表情、眼神。总而言之,任何你能够用来调动情绪的方法,都需要得到协调使用。
演讲时,辅助工具并非是必须的,伟大的演讲者会卸下伪装,忘掉一切规则,用简单真实的语言进行演讲。而演讲时,任何可能成为你与观众之间屏障的东西,不管是物理的还是情感的,都应当去掉。
所以,幻灯片、视频、道具等有可能会分散演讲者注意力的工具,在使用时一定要小心而谨慎。核心原则就是在尽可能的发挥它们对演讲主题服务的同时,也必须要小心地防止它们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到了这里,所有演讲过程中的事项都已经得到了完整考虑。但事情还没有结束,还有一些细节值得关注。比如穿着要和你的角色定位匹配,主持人对于你的介绍词,饱满的热情,充分的彩排和训练,对于最坏情况的备份和考虑(比如忘词和舞台失误)等等任何可能对演讲产生影响的因素。
如果能完整实施上述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很大概率上会做出一场好的演讲。但我们可能没有做演讲的需求,那本书能带给我们什么?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的收获。
作者的分析对象是演讲,面对这个对象,作者将它分为核心功能(演讲内容)和运行环境(演讲现场)。核心功能的重点是价值,所以整个章节都在围绕如何寻找一个值得分享的演讲主题,如何让演讲内容足够精彩。运行环境的重点是如何让核心功能完美的万无一失呈现给观众,所以整个演讲的环境和流程就成了重点分析的因素。这种“内容+场景”的思考过程能够有效搭建出研究对象的完整系统架构,是一种可参考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上一期分享的时候,对于怎样对游记类书籍进行分享,我也纠结了好久,后来发现裕辅的旅行故事和“英雄之旅”模式完全契合,甚至有点诡异,裕辅遇到的第一次危险在全书中的位置都靠近黄金分割点附近。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我套用“英雄之旅”模式,很顺利就完成了《不去会死:环游世界九万五千里的自行车单骑之旅》的分享。
读完本书后,在一次部门的讨论会上我突然发现,自己在紧张的时候一发言就咂嘴,之前没觉得有什么的事情突然觉得特别刺耳,这是一个明显的口头禅现象。后来,我开始在每日看板中增加了“说话时不咂嘴”的检查项,差不多有两三个月的努力后,这个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想咂嘴时候,我都用一小段时间的沉默来替代。但事情还没有结束,我发现在讨论激烈的时候,“不是”、“但是”这两个口头禅又变成了突显现象,现在这两个词又成了我每天自查打卡的检视点。
“守破离”这三个词是在《敏捷革命》里学到的,它是指日本剑道学习中的三种境界。在“守”的境界中,你懂得所有规则与动作,不断重复动作;在“破”的境界中,你在完全熟悉有关动作之后开始学着创新;在“离”的境界中,你可以摆脱形式的束缚,算是真正掌握了要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以创新。
本书中作者也一直强调技法和规则都只是辅助,伟大的演讲者会卸下伪装,忘掉一切规则,用简单真实的语言进行演讲。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我的最后一个感悟就是学习和应用技巧规则的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重视本末,不要被规则束缚。
注:文中图表均来自《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
很短暂的一个小演讲,只有7分半,虎背熊腰的德国老哥全程还有些紧张,但是讲的内容我很感兴趣。他的主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的“The power of words”。
speaker一上来用多种语言说了几个词语,比如希腊语的“Lachesism”,意为“渴望灾难”;波兰语的“Jouska”,代表脑中无法停止的不断出现的对话等。(老哥还说了一个普通话的词,表示完全没听懂。。)诸如此类的词语在他们各自的语言文化中表达了一定的情感,然而这种情感可能在其他的语言中没有完全替代的单词。
这个概念其实不难理解,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文化,文化又包含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涵盖范围不同的语言。一直记得多年前在一档央视的一群全球名校的高材生用中文辩论的节目里,有一个美国学生提到,在英语中,没有“孝顺”这个概念,也没有天生的相应的词语。而在网络词典上翻译孝顺,找到最贴切的表示是“filial piety”,直译是“子女的忠诚”,而且下面给出的例句明显都有很强的中国文化色彩。另有一朋友在澳洲读书,他说澳洲的土著智商极低,在语言上就有很大的反映,土著语言没有“左右”相关的词语,他们的文化概念中也没有“左右”之分。(很好奇他们靠啥指引自己的方向感?)
speaker接下来提到,他意识到语言当中用来表达情感的词语是匮乏的,因此他自己编写了一本《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 sorrows》,一本专门用来创造词语来表达我们内心一些奇怪的、怪癖的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比如他提到一个词“sonder”,用来表达这个世界除了你自己是主角,其他所有人都是配角,而在这个词被提出后,在网上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很多人跟他说这个词语终于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其实我们仔细审视(reflect on,今天伟哥恋恋有词视频刚看到这里~)创造新词这一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词语本身真的是没有意义的,我记得高中上英语课,由于我的英语学得很好,每次考完试老师讲完卷子一些同学有不会单词的意思就会跑过来问我,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几次几个人在问完了某个单词的意思之后,突然来了一句“他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啊?”——WTF?我怎么知道他为什么是这个意思?这又不是数学公式,哪有什么道理可言?Monday叫星期一就叫星期一,你背下来就行了,就算你追究到了他的来源,一些希腊神话的故事什么的,那那些“根词”的意思又是从哪来的呢?学过计算机的同学知道,递归总要有个结束的地方,不然就陷入无限循环,同样道理语言也是这样,就算一些单词有他本身来源,可能一些是拉丁文,一些是古代传说故事,但它最根部的那个word的意思,就是人赋予它的。词语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编码,由人类来为他们创造生命。
就像开头提到的,语言是文化的抽象,而文化是世界某个局部地区人们整个生活的抽象,而生活不单单有情感,还有思想,所以语言亦是思想的载体。今年寒假上映的《降临》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其中外星人的“圆圈字”不仅包含着情感,数学公式,思想等等,还包含着对未来的预知!而女主一连串的“回忆”的过程,也正是同步于她对外星语言不断学习的过程。
其实从某个角度看,语言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因为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要思考行动决策,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对某门语言的掌握之上的。进一步说,我们用言语来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语言反过来也会进一步丰富我们的世界。
Creating a life that reflects your values and satisfies your soul is a rare achievementTo invent your own life's meaning is not easy,but it's still allowed,and I think you'll be happier for the trouble
文/桐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90后、00后中间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空巢青年的浪潮。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手机的依赖性逐渐增加,社交生活也慢慢减少。大多数年轻人选择远离家乡,亲人,朋友,一个人独自在外地打拼,向来都是报喜不报忧,长期缺乏情感寄托,社交生活更别提了。
最近心理学家苏珊 · 平克在TED演讲中提到《社交生活可能是长寿的秘籍》。根据之前的研究发现女性的寿命要长于男性寿命,在2015年《柳叶刀》杂志发布了一篇文章,经济发达的国家男性的死亡率是女性的两倍。但是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男性与女性的寿命没有区别。
于是苏珊 · 平克在该地区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地区的环境进行了调查。首先是从基因方面,发现基因只占了25%,剩下的75%由生活习惯占领。长寿村的居住环境,家家户户都紧挨着,构成了当地独特的风格。
随着我们进入了工业革命,首要顾虑发生了改变。而现在,社会孤立成为了公共健康的主要风险。
Julianne Holt-lunstad是杨百翰大学的一名研究员,她对大多数中年人进行了长达七年的观察。将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锻炼、婚姻状况、多久去一次医院以及是否吸烟饮酒等记录下来,七年之后,调查还健在的人们,根据他们的实际状况,得出了结论。
其中发现注射疫苗相比锻炼更有益于长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社会融合,它指的是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会与多少人打交道。其次是,你最亲密的人和是否吸烟/戒烟。由此可以看出社交活动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从神经科学来看,马里兰大学的神经科学家Elizabeth Redcay研究表明,面对面互动交流中,人脑中会产生活动,从而引起多巴胺的分泌,促使压力减小。
因此,社交活动对长寿具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在演讲结束之后,主持问:是否通过视频也可以达到此类效果。苏珊 · 平克则表示还在研究当中,未来的某一天可能就会实现。
“TED”由“科技”、“娱乐”以及“设计”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这三个广泛的领域共同塑造着我们的未来。第二次接触这个名词,但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由宋中展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次高质量的演讲技巧的讲述,受益匪浅。
遵循着黄金圈法则,通常我们在做一件事时,都会先关注具体该怎么做,忽略了本来的目的,这往往会导致结果与想法有所差距。运用黄金圈法则WHY(为什么),对主题有一个深入的思考;HOW(如何实现)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WHAT(结果)演讲的结尾要与想要演讲的目的相一致。就基本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演讲的框架,才能在掌握大意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讲出来。
一般我们在演讲时要遵循一个原则:成功且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感情。感情是我们演讲的利器,成功的带动观众的听觉使我们的故事更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演讲有四个必要的主线: 1用身体表演故事 2用语言升华灵魂 3用情感表达生命 4用生命链接场域
我们要记住我们是一个演讲者。你并不是一个演员,但同样可以给演讲添加色彩。我的老师说:“你的力量就是你的活力,但是想想交响乐吧,它开始缓慢轻柔,然后渐渐增强,变化让事情更具影响力。”一成不变是演讲的最大敌人,站在台上,适时移动,严肃又不失幽默,时而激昂,时而缓慢,让你的演讲色彩斑斓!
没有去过一年一度的 TED 大会或 TEDGlobal 这样的子会议。不过有幸参与了去年4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 TEDxSummit 2012,是首届 TED 官方组织的 TEDx 组织者大会,可以理解为 TEDx 界的 WWDC。为期一周的大会期间有两场 TED Talk 分别作为开幕式和闭幕式,也算是 TED 现场了。TED 官方组织的大会自然气氛浓郁。TED 策展人 Chris Anderson 和TEDx 官方负责人 Lara Stein 悉数到场。当然更重要的是与会者都是世界各地的 TEDx 爱好者组织者,可以联想铁杆球迷们到现场看世界杯的气氛。由于 TED 这一纽带的关系,所有人都十分快熟融洽。TED Talk 的核心自然是演讲嘉宾。除了从世界范围内精挑细选以外,官方的 TED Talk 十分注重预演和彩排。往往在嘉宾演讲的前一个月就已经完成了数次演练以确保演讲的质量。这一点是大部分 TEDx 活动无法做到的。嘉宾所属领域的平衡也十分用心,既符合 TED 新思想的基调,又涉及不同行业不同文化。总而言之 TED Talks 嘉宾的质量上乘,不仅内容新颖启发,演讲技巧也都相当纯熟,因而经常会出现下图中观众长时间起立鼓掌的情形。整个大会期间可谓是高频度的信息冲击,的确不辜Ideas Worth Spreading的口号。TED 之所以流行起来很大因素是它的所有视频都公开在网上,因而对现场的录制,导播,舞台等都有较高要求。TEDxSummit 2012 期间的现场还获得了半岛电视台的技术支持,效果很赞。前面提到主会场是一个全部可回收再利用的临时穹顶建筑,会场内的异形大屏幕耳目一新,而演讲者影像与 Slides 的切换也十分自然,加上出色的舞台光影设置与声效,极大地提升了现场体验。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是由很多不同故事交织而成的。但是,囿于知识体系的局限,我们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她2009年的TED演讲中,尼日利亚女作家Chimamanda Adichie用一连串的亲身经历和周遭的小故事,告诉听众,单一故事如何局限了她本人和其他人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分享了她如何去寻找尼日利亚的文化之音,同时也告诫人们:对于一个国家、一种文化、一个个体,如果我们只听取单一的故事,我们必将产生极大的偏见和误会。
关于单一故事的危害,Adichie的演讲已经论述的很清楚。大家可以在下文找到鱼老师的概括,也可以点击原文直接到TED的页面收看这个演讲。目前这个演讲的点击率已经过千万,TED页面上也能找到44种语言的文字版本。
现在,鱼老师向单就这个演讲的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与大家切磋一下。
清晰的观点
在一个演讲中,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一个值得传播的观点。“单一故事有极大危害”就是Adichie所要传达的观点。
这个观点似乎并无新意。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管中窥豹——老祖宗们对这个话题早有精辟总结。但是,Adichie通过严谨的构思、强烈的带入感、和生动的生活经历,充分调动了听众的生命体验,陪着她一起走完了一段旅程,并且在旅程之后,开始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并且, 在她的演讲中, Adichie不断在每一个部分结束的时候, 都把观众拉回到这个观点上来。
严谨的构思
就像Jeremey Donovan在他的《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一书中所概括的:“观点是脊柱,论点是肋骨,论据是血肉。”Adichie的演讲,脊柱挺拔,肋骨结实,血肉丰满。
Adichie在一开头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单一故事具有极大的危害。之后,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通过归纳演绎的方式,用丰富的论据支撑了这一部分的论点。
第一部分由三段亲身经历作为论据,支撑Adichie的论点:单一的故事可能造成我们的狭隘以及对人的不公正看法。
第二部分,通过换位思考和历史故事,引导听众来到了第二个观点:单一故事的形成,往往与权力有关,而这又限制了人们的认知。
在第三个部分,通过分享自己幸福与冲突相伴相生的童年生活、身处困境却一直努力的非洲人的成功案例,以及她目前所做的、帮助非洲人民读写讲故事的公益活动,Adichie引导观众来到了她的第三个观点:改变单一故事的方法,就是培育多样性的故事。故事,可以击毁一个民族的尊严;故事,同样也可以修复那些被击毁的尊严。
结尾部分,Adichie用十个设问句引发听众的思考,再一次调这一观点,并展现了一幅这一观点所带来的画面:“当我们拒绝单一故事,当我们认识到,这世上已经没有关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单一故事,我们将重获天堂。”。
强烈的带入感
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Adichie很善于把观众和听众的情绪带动起来。
Adichie显然很了解数字和细节的力量。在她的演讲中,精确地提到了2岁、4岁、8岁、19岁这样一些数字,同时也会尽量使用每一个案例中人物的名字,将她所要设置的场景清晰化,让观众有更强的带入感。
在她的故事中,Adichie也是用了大量生动的、丰富的、描述性的词汇,让观众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鲜明的画面。比如Adichie描述自己童年笔下的人物,他们有“白色的皮肤,蓝色的眼睛,他们在雪地里面玩耍;他们吃苹果;他们因为太阳出来儿欣喜;他们都在喝GingerBeer”。一个尼日利亚女孩的笔下世界也成功地出现在观众的脑海,观众席开始有了笑声。
说到笑声,Adichie也很善于安排幽默元素。在她18分钟的演讲当中,观众共发出了十次笑声。虽然不算高频,但是就这样一个话题而言,也是浓淡相宜的。
这些笑点里有出人意料的幽默元素。比如一个尼日利亚女孩在描绘了白皮肤蓝眼睛的人物在喝GingerBeer;可是事实上,她根本不知道GingerBeer是什么;她提到,当室友满心期待等她分享她每天所听的“部落音乐”的时候,她却只能拿出来玛丽亚凯莉的磁带,让室友大失所望;她讲到有一天她去电视台,一个女性读者突然拉住她,跟她说不喜欢她的小说但是不喜欢这个小说的结尾,所以她一定要写个续集,并且喋喋不休地教她怎么写。
Adichie也用到了情感释放的幽默元素。当一个美国青年跟她说,太可悲了,尼日利亚男人都跟你书中的父亲角色一样,都是施暴者。Adichie告诉他,我最近在读一本叫做《美国神经病》的小说,我很遗憾,美国青年怎么都是连环杀手。
笑声让观众感到轻松,轻松感让观众更容易喜欢上演讲者;当观众喜欢上这个演讲者,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他/她的观点。
在结尾处的排比也是Adichie演讲的一大亮点。通过一连串的十个设问句和尼日利亚人在各行各业的的成功案例,Adichie建立了一种强有力的节奏感,如同海浪一般,一波一波,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最高潮,带到了她希望他们所看到的画面里。
在18分钟的演讲中,Adichie也善用了停顿、改变语速这样的一些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帮助观众吸收理解前面的信息,同时自然而然地过度到后面的内容。
鱼老师的吹毛求疵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那就是Adichie的肢体语言。在整个18分钟演讲过程中,Adichie完全没有离开过讲台后面的区域;大多数时候,她双手也放在讲台上;尤其在开始的部分,她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虽然Adichie会注意与观众有眼神的交流,但是每次她低头看讲稿,观众聆听的节奏难免会被打乱,注意力也有些分散。相反的,在演讲中,适当的改变位置、使用手势,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集中注意,聚焦重点。
巴特,瑕不掩瑜。这是一个从观点到结构,从语言到情感带入都算上品的演讲。而且,18分钟里,Adichie绝对没有出现过“嗯”、“呃”、“你知道”、“有些”这一类的口头禅。听一个这样声音优美流畅,节奏起伏有序的演讲,实在是耳朵和大脑的共同享受。
这个演讲被播放一千多万次,而且其中三次是鱼老师贡献的。 你说它值不值得看呢?
------------我是不华丽的分割线-----------
单一故事的危险性 (The danger or thesingle stories)
Chimamanda Adichie |TED Global 2009
Adichie出生在东尼日利亚的一个大学校园,大概受到父母的影响,她很小就开始阅读和书写。但是,由于她所读的都是英美的儿童故事书,所以她笔下的人物也都是白皮肤蓝眼睛,他们在雪地里玩耍,吃着苹果,讨论着太阳出来时的天气是多么的美妙;她笔下的人物很喜欢和姜汁啤酒(GingerBeer)。(观众的笑声)
事实上,那个时候Adichie从来没有离开过尼日利亚。尼日利亚从不下雪,尼日利亚吃的是芒果,尼日利亚人从来不需要为了太阳出来而感到欣喜,事实她自己当时也不知道GingerBeer到底是什么。(笑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个的故事面前,我们非常容易受到影响,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尤其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Adichie所能够读到的这些故事,让她以为,故事里,就一定要有外国人,去做那些她无法亲身体验到的事情。直到她开始接触到一些有限的、关于非洲的书籍之后,她的认知开始发生了变化;她对文学的概念也产生了本质变化。她开始意识到,像她这样有着巧克力肤色和无法梳成马尾辫的小卷发的姑娘,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于是,她开始写她熟悉的一切。
Adichie的第一个故事告诉观众,接触非洲文学作品,帮助她了解到:书籍并非只有一面。
Adichi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家里的一个为帮佣Fide。 8岁的Adichi从父母那里听到的信息,全部是关于Fide家里有多么的贫穷,并且时不时地分享食物和旧衣服给Fide家,所以Adichie对Fide的认知就只有一个字“穷”,并且对他们充满了怜悯。当Adichie和父母去Fide家的村庄拜访的时候,她为Fide的哥哥编制的精美篮子所震惊了。因为她的脑海里只有Fide家很穷着个认知,她从未想过Fide家里的人可以做出如此精美的物品,或者说,任何物品。
Adichie的第三个故事讲了她19岁到美国读大学的时候,她的美国室友对她流利的英语而感到震惊,对于她日常所听的“部落音乐”居然是玛丽亚凯莉感到失望(笑声),甚至认为她不应该会使用电炉子。这让Adichie意识到,由于脑海中用关于非洲的单一故事,她的室友在认识她之前,就已经对她充满了怜悯。在室友的单一故事里,非洲充满了灾难,不可能跟她自己有任何类似的经历,也不可能跟她有平等的交流。
Adichie在非洲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非洲人,而当她到了美国之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非洲人,并且不介意被当作“非洲人”,虽然她还是不知道纳米比亚在哪里。她也逐渐开始理解室友当初的反应,因为室友从小所读的故事里,非洲有着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动物,以及一群莫名其妙的人进行着毫无意义的战争,跟饥饿和艾滋病作斗争,无法为自己辩护,并且等待一位仁慈的白种人前来救赎。室友所看待非洲的态度,恰如Adichie童年时看待Fide一家人的态度。甚至Adichie的一位教授,都曾批评她笔下的非洲中产阶级不受饥饿困扰、受过高等教育、会开车这些事实不是“真实的非洲”。
让一群一人被不停地、一遍一遍地听且只听到同一个故事,他们就会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单一故事的形成,而这往往也是跟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权利往往决定这些故事如何被讲述、由谁来讲述、何时被讲述、有多少角度来讲述,都取决于权利。权利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某人的故事,更是关于某人的决定性故事。讲印第安人的弓箭,却闭口不谈英国人的炮舰;将非洲今日的失败,却不提殖民者瓜分非洲的过程,这恰恰是“历史从来都是为王侯将相作家谱”的完美注脚。这些单一的故事,造成了人们单一的认知。
Adichie又把故事拉回到自己。很多人认为作家都有个悲惨的童年,她于是开始想,是不是也要编造一些父母虐待自己的故事(笑声)。但是,她认为的童年很幸福,充满爱与欢笑。但是,事实上,她的祖父死在难民营里,她的表哥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夭折,她的父母经常拿不到工资,而牛奶也是限量供应的。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活在政治恐惧感里。但是,在Adichie看来恰恰是这一切让她成为了今天的她。如果她只关注那些负面的故事,她也就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美好因素,也就简化了她的人生。
单一故事会产生刻板的形象。而刻板形象的问题并不是这一形象不真实;其问题在于:这一形象不完整。它们把单一故事变成了唯一故事。更重要的是,单一故事往往剥夺了人们的尊严。单一故事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让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也就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Adichie后来用一连串的十个设问句和尼日利亚人在各行各业的的成功案例把演讲带入了高潮。尽管面对失败的基础设施和失败的政府,Adichie也感到很头疼;但是她更多地看到了当地人民坚忍不拔的努力,所以她也致力于帮助尼日利亚人阅读和书写,更重要的是讲故事。故事很重要;多重性的故事更加重要。故事,可以击毁一个民族的尊严;故事,同样也可以修复那些被击毁的尊严。
Adichie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了她的演讲:
“当我们拒绝单一故事,当我们认识到,这世上已经没有关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单一故事,我们将重获天堂。”
“英语像是一块伟大的海绵,融合了许多种语言,但它也有缺憾。希腊语中有一个词叫lachesism,意思是渴望灾难,比如你在海平面上看到雷雨,为暴风雨的到来而欢呼雀跃。波兰语中有一个词叫jouska,它代表着你脑海中不断出现且无法停止的假象对话。”John Koenig花7年时间编撰了一本字典,名为《晦涩情感词语字典》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TED英文演讲:用新词改变世界,欢迎借鉴参考。
演讲者:John Koenig
中英对照翻译
Today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meaning of words, how we define them and how they, almost as revenge,define us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单词的含义,我们是如何定义它们的,反过来它们又是如何,像复仇一般的 定义了我们。英语语言就像是一块华丽的吸水海绵,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a magnificent sponge I love the English language I'm glad that I speak it But for all that, it has a lot of holes In Greek, there's a word, "lachesism" which is the hunger for disaster You know, when you see a thunderstorm on the horizon and you just find yourself rooting for the storm
我喜爱英语,很高兴我会说英语,但是,它依然有很多缺陷。在希腊语中有一个词,“Lachesism",意思是对灾难的渴求,就像是当你看到远方地平线的雷雨,发现自己已对风暴做好了一切准备。
In Mandarin, they have a word "yù yī" -- I'm not pronouncing that correctly -- which means the longing to feel intensely again the way you did when you were a kid In Polish, they have a word "jouska" which is the kind of hypothetical conversation that you compulsively play out in your head And finally, in German, of course in German, they have a word called "zielschmerz" which is the dread of getting what you want
在中文里,有一个词叫“yù yī ” —— 不好意思,我发音不准—— 意思是希望再次强烈体会到当你还是个孩子时的感觉。在波兰语里,他们有一个词叫“Jouska", 形容一种假想的对话,在自己的脑海里被迫上演。最后,在德语里,当然,是德语。他们有一个词叫做“Zielschmerz”,意思是害怕得到你想要的。
Finally fulfilling a lifelong dream I'm German myself, so I know exactly what that feels like
虽然最后实现了你毕生的梦想。我自己是个德国人,所以很了解那是什么感觉。
Now, I'm not sure if I would use any of these words as I go about my day, but I'm really glad they exist But the only reason they exist is because I made them up
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不确定我会不会用这些词,但是我对这些单词的存在感到高兴。仅仅因为,我编造了它们。
I am the author of "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 Sorrows," which I've been writing for the last seven years And the whole mission of the project is to find holes in the language of emotion and try to fill them so that we have a way of talking about all those human peccadilloes and quirks of the human condition that we all feel but may not think to talk about because we don't have the words to do it
我是《自造词典》的创始人,(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Sorrows) 这是我在过去七年里所编写的东西。整个计划的目标,是为了找到语言情感里的漏洞,去填补它们,如此我们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去讨论人类情感里的种种小缺失,那种我们常常能感受,却无法去形容的概念,因为我们没有适合的词去表达。
And about halfway through this project, I defined "sonder," the idea that we all think of ourselves as the main character and everyone else is just extras But in reality, we're all the main character, and you yourself are an extra in someone else's story
在我的计划进行了一半的时候,我创造了一个词“Sonder”,这个点子是关于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世间的主角,其他人都是临时演员。但是在现实中,你认为自己是主角,可是你在其他人的故事中却只是个配角罢了。
And so as soon as I published that, I got a lot of response from people saying, "Thank you for giving voice to something I had felt all my life but there was no word for that" So it made them feel less alone That's the power of words, to make us feel less alone
当我发表了这一想法时,很多人来告诉我,“谢谢你,你为我一生都感觉到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词去表达的感觉下了定义。” 这使得他们不再那么孤单。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不再孤独。
And it was not long after that that I started to notice sonder being used earnestly in conversations online,and not long after I actually noticed it, I caught it next to me in an actual conversation in person There is no stranger feeling than making up a word and then seeing it take on a mind of its own I don't have a word for that yet, but I will
在那不久以后,我开始注意到Sonder这个词,很多人真的已经开始在 网络交谈中使用了,就在我注意到这个没多久,我就发现这个词已经用在我身边人与人直接的交谈中了。没有什么感觉比 自己造了一个单词,然后发现它被所有人 所接受更奇怪了。现在还没有能形容这种感觉的词,但我会造一个出来的。
I'm working on it
我已经在想了。
I started to think about what makes words real, because a lot of people ask me, the most common thing I got from people is, "Well, are these words made up I don't really understand" And I didn't really know what to tell them because once sonder started to take off, who am I to say what words are real and what aren't
我开始想,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单词具象化,因为很多人问过我,我也最常听到的提问是,“好吧,这些单词是造出来的我真的不明白。” 我也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因为一旦sonder开始流行起来,我又该跟谁说哪些单词是真实的,哪些不是
And so I sort of felt like Steve Jobs, who described his epiphany as when he realized that most of us, as we go through the day, we just try to avoid bouncing against the walls too much and just sort of get on with thingsBut once you realize that people -- that this world was built by people no smarter than you, then you can reach out and touch those walls and even put your hand through them and realize that you have the power to change it
我有点感觉像是乔布斯在描述他的顿悟,当他意识到,我们中的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在为了避免给自己制造太多的麻烦,只是希望一切都顺利。但是一旦你了解到那些人—— 了解到这个世界是由并不比 你聪明多少的人所建立的,那么你就会试着去跨越这些高墙,甚至会用手去推翻它们,你就会意识到,原来你也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And when people ask me, "Are these words real" I had a variety of answers that I tried out Some of them made sense Some of them didn't But one of them I tried out was, "Well, a word is real if you want it to be real" The way that this path is real because people wanted it to be there
当人们问我,“这些单词是真的吗” 我曾经准备了很多答案。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却行不通。但是我的一个答案是,“单词唯有你想要它是真的时候,它才会变成真的。” 这条路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人们都想要它存在。
It happens on college campuses all the time It's called a "desire path"
这种路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我叫它“渴望之路“。
But then I decided, what people are really asking when they're asking if a word is real, they're really asking,"Well, how many brains will this give me access to" Because I think that's a lot of how we look at languageA word is essentially a key that gets us into certain people's heads And if it gets us into one brain, it's not really worth it, not really worth knowing Two brains, eh, it depends on who it is A million brains, OK, now we're talking And so a real word is one that gets you access to as many brains as you can That's what makes it worth knowing
但是之后,当他们问 这个单词是否是真的,他们其实是在问,“好吧,通过这个单词我又能读懂几个人的内心呢” 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语言的。单词的本质就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人们内心的钥匙。如果这把钥匙只能走进你一个人心里,这真的不值得,也没什么必要存在。如果能读懂两个人,嗯,这要看另一个是谁。如果能走进千千万万的内心,很好,这就是我们现在对话的意义。所以一个真实存在的单词,能帮助你了解很多人。这就是一个单词的意义。
Incidentally, the realest word of all by this measure is this[OK]
顺便一提,用这种方式获得的最真实的一个词是:O K
That's it The realest word we have That is the closest thing we have to a master key That's the most commonly understood word in the world,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The problem with that is, no one seems to know what those two letters stand for
就是这个。这是我们最真实的单词。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单词。同时也是这个世界上 被最多人所熟知的词,无论你来自哪里,问题是,没人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母。
Which is kind of weird, right I mean, it could be a misspelling of "all correct," I guess, or "old kinderhook"No one really seems to know, but the fact that it doesn't matter says something about how we add meaning to words The meaning is not in the words themselves We're the ones that pour ourselves into it
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我猜它可能是 “All Correct”(都对)的错误拼写,或者是“Old Kinderhook”的错误拼写。似乎没人知道为什么,但是这都无所谓了,这说明了我们是如何 给词语赋予含义的。单词的含义不在于单词本身,而是在于那些赋予单词意义的人们。
And I think, when we're all searching for meaning in our lives, and 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I think words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at And I think if you're looking for the meaning of something, the dictionary is a decent place to start It brings a sense of order to a very chaotic universe Our view of things is so limited that we have to come up with patterns and shorthands and try to figure out a way to interpret itand be able to get on with our day We need words to contain us, to define ourselves
而且我觉得,我们都在 寻找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寻找生活的意义时,我觉得单词和我们寻找的东西息息相关。我觉得你在寻找某些东西的含义时,字典是一个开始寻找的好地方。字典为混沌的宇宙带去了一丝秩序。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十分有限,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想出 一些规律或者速记的方法,去尝试寻找该词的解释,让我们的生活得以继续。我们需要单词来蕴含自己,来定义我们自己。
I think a lot of us feel boxed in by how we use these words We forget that words are made up It's not just my words All words are made up, but not all of them mean something We're all just sort of trapped in our own lexicons that don't necessarily correlate with people who aren't already like us, and so I think I feel us drifting apart a little more every year, the more seriously we take words
我觉得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感觉,被我们所用的词汇所束缚了,我们忘了所有的单词都是编造出来的,不光光是我用的词,所有的词都是编造出来的,但不是所有的词都有含义。我们只是有点被困在自己的字典里,而我们的字典和其他人的字典并不全都一样,所以我觉得每一年我们都在变得疏远,我们对用词也越来越认真。
Because remember, words are not real They don't have meaning We do
但是请记住,单词不是真的。它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们含义。
And I'd like to leave you with a reading from one of my favorite philosophers, Bill Watterson, who created "Calvin and Hobbes" He said, "Creating a life that reflects your values and satisfies your soul is a rare achievement To invent your own life's meaning is not easy, but it is still allowed, and I think you'll be happier for the trouble"
最后我想跟各位分享一段我最喜欢的一位哲学家,比尔·沃特森在《凯文的幻虎世界》中说的,“创造一个能反应你的价值,并充实你的灵魂的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去创造你自己生活的意义 不容易,但仍值得你去尝试,并且我觉得你会因自找麻烦变得更快乐。“
Thank you(Applaus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