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最后能放过二虎和玉儿呢?

为什么朱元璋最后能放过二虎和玉儿呢?,第1张

其实朱元璋并没有放过二虎和玉儿,这对小夫妻最后还是被吴凤的手下给杀死了,只是当时没有拍这个镜头而已。表面上看朱元璋是让二虎和玉儿带着孩子走了,但是背后朱元璋却让吴凤带着人跟了上去。而且从当时吴凤对身边的人说:你们俩,下去。这意思也就是让那两个人去杀二虎和玉儿,所以最终朱元璋并没有放过这两个人。至于为什么朱元璋非要杀害二虎和玉儿,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二虎和玉儿跟着朱元璋以及马皇后的时间太久了,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秘密太多了。虽然说玉儿一直在照顾着马皇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二虎却是朱元璋的心腹,朱元璋很多不方便亲自动手的事情都是交代二虎去完成的。所以说,二虎跟着朱元璋那么多年知道朱元璋的脏事肯定也非常的多,朱元璋觉得不杀掉他俩的话可能那些脏事会被泄露出去。

第二个原因就是二虎得罪的人太多了,朱元璋杀掉他们既能免除他们被仇家追杀,也能让他们死得更为体面一点。虽然说很多人的死伤都是朱元璋下令办的,但很多时候都是二虎亲自带队去抓捕或者杀害的。那些人不敢对朱元璋下手,但是他们知道二虎和玉儿离开皇宫后肯定会对他们展开报复。所以朱元璋杀掉他们也算是能挽回点政治影响,避免他们被仇家侮辱。

第三个原因就是当年的大虎也算因为朱元璋而死的,朱元璋害怕有朝一日二虎会为大虎报仇。虽然说当年小明王的死是胡惟庸暗示大虎那样干的,但是朱元璋为了消除影响还是让大虎死了。虽然后来二虎又跟着朱元璋那么多年,但是朱元璋和二虎都知道大虎是怎么死的。因为朱元璋害怕二虎会为大虎报仇,所以也要把他杀掉。

朱元璋杀了这么多功臣,为何没人反抗?朱元璋杀尽功臣就是为了防止功臣谋反,所以真正有能力造反的,都已经被朱元璋杀掉了,另外,朱元璋手上有锦衣卫,这些势力遍布各个地方,也许今天说了造反,一会就传到朱元璋的耳中,接下来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造反。

所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功臣共同的宿命吧。皇帝开始给了他们开国功臣的封号和待遇,但有几个能活得安详晚年。往往是以默许有的罪名被处死助人全家。越是有底层爬上地位的皇帝,做事越是狠毒,其中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当属朱元璋做得最狠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明初四大案。就是朱元璋一人著称,这几次大惊喜,可是把朝中几乎所有的权臣勋贵都杀了个干净。像朱元璋这样大肆屠杀功臣,难道不怕失了民心导致造反了,皇武三年朱元璋大丰开国工程。

直接封了六公28侯,其中有李善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等等。刚开始,朱元璋还和他们称兄道弟,但很快朱元璋杀掉德庆侯廖永忠,后来又杀了冯胜。跟着李善长也未能幸免,还有周德兴,蓝玉富,有德等,一共有70多位开国工程被他们杀掉,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胡惟庸案是名初四大人之一,胡惟庸是最后一任中枢省丞相,从他以后再无丞相。

朱元璋不仅清洗他的一干余党,就连丞相这个职位也被他废除。朱元璋朱砂诛杀胡惟庸是理所应当,因为胡惟庸的确仗着自己身的宠幸,逐渐嚣张跋扈,甚至还有了其他妻子。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做出任何计划,朱元璋就已经看出苗头不对,朱元璋立马下令朱砂,胡惟庸完全不给反应机会。因虎党而受株连至死,或以死而追夺绝味的开国功臣,有理擅长。南雄猴赵拥行,央猴郑玉春,永嘉猴诸亮组,宁静猴等一共21猴。

蓝玉一案亦是如此,他是明朝的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履历战功,原本蓝玉是站在太子珠标的阵营。可惜朱标早亡,以蓝月为首的五人集团被朱元璋忌讳。生怕他们以后夺了黄孙,朱以文的权,所以蓝月以谋反罪被杀,可是否真的有谋反一罪那就两说了。当初朱元璋收集难遇的罪行写了一本书。可若蓝玉真的有谋反罪行,根本就不用写书,多此一举。

所以朱元璋也是预感弥彰,其他朝臣其实心知肚明,这也是封建制度下最大的悲哀。朱元璋懂得防患于未然,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针对要任何对皇室有威胁的力量,而且很有矛盾。获得腹黑血脂精髓。先是朱砂文臣用母将拿下阳线,汪广阳,胡维拥这些没有兵权,毫无反击之力的臣子,接着在对付母将。得到武将反应过来,朱元璋是想大惊喜的时候已经迟了,朱元璋手中的权力足够驻杀他们。况且,除了有些功臣,不甘心天下百姓,可是不愿意看到有人造反。

好不容易赶走了蠢蠢批动,屡屡挑衅的蒙古人,天下初定,如今再引起战乱,那可不是迷心所笑的。明智之人在自然看得出,以目前的情况不适合盗版,除非明朝皇帝抱怨无道惹得天下人怨。而且,在朱元璋,朱棣这样的皇帝带领下的明朝仅因为东城等一系列情报机构,大臣们的一言一行都被监督。大臣们生怕了哪里做的不对,直接就是砍头打嘴,更别提生出造反心思。

恐怕白天想了想无意间脱口而出,晚上就被稀里糊涂的暗杀了。就这养朱元璋先后杀了10万人,但始终没有一个人敢起兵造反。一个个被杀了,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朱元璋根本不给他们团结反抗的机会。在绝对的高压下,人人只求下一个被杀的不是自己,哪里还敢管别人的先生。在极端的霸权之下,人心能懦弱和自私,只会被放大数百倍,所以造反就越难实现。

“朱元璋”何许人也?此乃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是也。朱元璋出身贫农,曾做过乞丐,后来逐步入军发展,最终一朝“黄袍加身”。那些年,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30人历经了朱元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最后剩下的4人,他们是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

要知道这34人可都有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金牌”,可是为什么其他30人被杀了,剩下的这4人有什么能耐,能“躲过一劫”呢?

NO1 汤和——何许人也?乃明朝开国名将,著名军事家!身为朱元璋老乡的他,芳年26加入郭子兴起义军,追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军功赫赫,官至统军元帅!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汤和又西征北战,屡建战功。

汤和是个越老越恭敬谨慎的人,还是个读过不少史书的人,在看过太多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刀剑相向的故事后,就找了个机会直接找了朱元璋“告老还乡”,朱高兴极了,立即大肆赏赐。最终在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得以善终。

NO2 沐英——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也是朱元璋的养子,八岁就被朱元璋收留。他年少从军,开国洪武三年,即被授予“镇国将军”,为了朱爸爸南征北战,最终平定云南并镇守云南,也因战果累累而常受朱元璋赏赐。

不得不说,沐英不辞辛劳、兢兢业业、重情重义,他的一生有两次大悲:一次是因为皇后亦养母马皇后病逝,因过渡悲伤而咯血;一次是因为皇太子朱标去世,悲痛欲绝,最后因病英年早逝,年仅48岁。所以,沐英没被杀一部分是朱元璋养子的关系,另一部分其实就是因为他自己死的早啊,没熬到被杀!

NO3 郭英——人称“郭四”,也是朱元璋老乡,更是明朝功勋将领。郭英一生身经百战,擒斩获俘人马一十七万余,遍体鳞伤,但却不是因为患病而亡,不得不说也是位“战神”!

郭英为人忠诚朴实,在开国后,更是南征北战。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郭英前往讨伐结果无功而返。在朱棣即位后,随即被罢官还乡。最终,郭英在永乐元年死于家中,享年六十七岁。

NO4 耿炳文——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功臣。早年承袭父职,曾任总兵都元帅,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在朱元璋去世后,耿炳文率兵讨伐起兵叛乱的燕王,最终兵败真定。有一说耿炳文当下就殉国了,又有一说是在朱棣即位后畏罪自杀了。

但为什么耿炳文躲过一劫呢?他其实仅仅是个将才,而非大帅之才,换言之,他并不会对皇位有什么威胁,所以没有被杀。但不管怎么说,耿炳文总算是熬死了朱元璋,但最终也未能善终,略为可惜。

所以,陪“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34大将,被他杀了30人,最终还剩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4人

不得不说,建国后的朱元璋就变了,变得和历史上的多数开国皇帝一样了,不仅不念兄弟们打江山时的抛头颅洒热血,还大肆杀戮功臣,将不少功臣满门抄斩,真是又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了一回!不得不说朱元璋就是现代版“渣男”的典型代表!

朱元璋如此残忍、冷血无情,无怪乎后世对他有着极大的负面评价,纵然他也有无数的丰功伟绩,但这就让他在历史洪流中留下了巨大污点。他本可名垂青史,但却成为具有极大争议的人物,实在是可惜!

所以,做人,还是不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不然不仅会断了自己未来的路,甚至会给自己、给自己的后代带来很负面的评价!做人嘛,知恩图报、知足常乐就好,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这句话没有太大的犯讳。之所以引朱元璋生气,原因有两点:

  (1)外邦献珍禽,朱元璋本想臣下作诗来歌颂自己“万邦来朝”的天威,宋濂的话太过于杀风景。

  (2)朱元璋的心胸不够开阔,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斥。

  这两点原因要结合事情的本身来看:

  一次,朱元璋与宋濂玩曹植“七步成诗”的游戏,他先出题咏鹰,命宋濂走七步作成,七步诗成,但宋濂诗中有“自古戒禽荒”之句,其意为“自古以沉溺于田猎为戒”。

  时人多以为宋濂以此获罪。

  (洪武四年,有外邦呈海东青珍禽,朱元璋命群臣献诗,宋濂有“自古戒禽荒”语(大意为“自古以沉溺于田猎为戒”),唐肃亦呈一绝句,有“词臣不敢志归谏,却忆当年魏郑公”语,上不怿而起。)

朱元璋奇谈:陈友谅逼死一个元朝忠臣,是个罪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友谅与朱元璋之争的历史意义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之争,两者颇为相似。比如在秦江外江业主论坛之战中项羽比刘邦还大;论抗元的功过,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然而,陈友谅的形象和影响力都远不及项羽这和清朝官方编明史有关系。胜负是一个原因,刻意打压陈友谅是一定的。明史年关于陈友谅的记载大多是负面的,说他是男猜,所以被政治控制,也就是说他精于政治,冷酷无情。这也是现在的文艺影视作品丑化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竟只有一个司马迁。项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司马迁的辉煌是与他分不开的。而陈友谅被贬低,失去了本来面目和应有的历史地位。

陈友谅出身贫寒。他从小就看到很多官员欺压百姓的事情,对官员恨之入骨。他每次带领起义军攻克一个地方,最擅长的就是煮贪官。这种酷刑吓坏了官员。至今,在他的出生地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蒸人反驳,沸人锅,狗不开心,我开心!这里的狗指的是贪官。

陈友谅坚定地站在反袁运动的最前沿。1358年,直接指挥安庆战役。当时镇守安庆的是余阙。此人被元朝任命为淮西副都督兼元帅。后因镇守安庆有功,升任淮南某省左丞,并被记二等功。朱元璋不敢讨伐余阙,说此人是忠臣。如果所有大臣都像余阙那样,元朝就不会乱了。

然而,陈友谅敢于啃这块硬骨头。为了进攻安庆,他三次失利,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两军在大漠大陆交战,余阙亲自领兵,冒着箭雨冲进阵中,连斩陈友谅等十三位将军。经过七年的战斗,陈友谅兵败,最后拿下安庆城,余雀挥刀自刎,沉于清水塘。他的妻妾都下井而死,因此获得了充满忠义的好名声。陈友谅反而在抗元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一个忠诚的罪人。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表彰了余阙等元朝烈士。但元朝被贬谪的官员或曾在元朝任职的文武官员受到极大侮辱或被杀。

明朝的姜异魁尧山堂外纪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元顺帝有一只宠物大象,它非常擅长跳舞。元顺帝逃走后,朱元璋把大象带到南京,在一次宴会上请大象跳舞。大象死活不肯跳,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大象。元朝有一个大臣,名叫苏伟,是翰林的编辑兼礼部尚书。朱明王朝灭亡后,朱元璋实际上在苏伟挂了两张牌,左边是危险,右边是形象。

中国古代,皇帝和臣子们之间表面和谐,但暗地里也会斗勇斗智。一个懂权术的皇帝除了会驾驭臣子之术,在与臣子交锋的过程中要把主动权牢牢控制在手里,才不会被大臣们玩弄于股掌。

而大臣们与皇帝打交道则会想方设法的自保,毕竟伴君如伴虎,稍微不慎触怒龙颜,脑袋就要搬家。所以为臣之道都要揣摩皇帝的心思,与皇帝打交道,大臣们都会慎之又慎。

都说清官不怕死,事实上也不尽然,《洪武大案》里面的情节告诉我们,清官遇到事情也会想方设法全力自保。既能替老百姓把事情办了,又让皇帝找不到理由杀自己,但自保的手段却不见得有多光明正大,也是利用他人的手段来自保。

上一篇我们说到朱元璋微服私访把一船的贪官给端了。这件事是因民间风言风语所引起的重视,看来民间传闻并非都是空穴来风,于是朱元璋决定恢复风闻言事制度。何为风闻言事?就是民间所传闻但又毫无根据的一些事情,如果一旦深挖,传闻很有可能会变为现实,花船一案就是很好的例子。

既然皇帝已经恢复风闻言事,郑士元就站出来说了民间一个传闻,把朱元璋弄得左右为难。据他说民间早有传闻安徽定远知县朱桓违法乱纪、情形严重,在当地已经引起极大的民愤,但事情没有根据,只是传闻。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言一出,大臣们纷纷指责郑士元扑风捉影信口开河。一个定远知县也不过是九品芝麻官,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大臣们的维护呢?原来朱桓的父亲朱六九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也不是战场上的救命恩人。朱元璋小时候父母病死没有地方安葬,是朱六九家里给了朱元璋一块地方安葬父母。朱元璋登基后为了报答朱六九,给了他一个皇亲国戚的身份。朱元璋尊朱六九为六哥,而朱六九与朱元璋聊天却直呼朱重八。估计大明王朝也只有朱六九敢这样称呼朱元璋了,朱元璋也觉得这样称呼亲切,看来朱元璋已经把朱六九当作自己的亲哥哥了。

但无奈朱六九唯一的儿子朱桓是个纨绔子弟,占着自己是皇亲国戚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被朱元璋贬到定远县做一个小小的知县。朱元璋是希望他能够吸取教训有所作为,日后也好提拔。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最终还是改不了吃屎。朱桓借着给皇帝修行宫的名义加大重税收,由于定远县税收高于别的县,导致定远物价上涨,行业萧条。苛捐杂税弄得定远老百姓怨声载道,但因为他是皇亲国戚,没有人敢告他,这就更让朱桓有恃无恐。朱桓手下吴金德等人更是以皇亲名义在民间到处敲诈勒索,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朱桓还很好色,看到县里好看的姑娘总要想方设法强行发生关系。清风茶馆的老板买了一个丫鬟,朱桓看丫鬟长得漂亮,对茶馆老板威逼利诱,最后把丫鬟强奸了。

朱桓甚至连自己手下的妻子也不放过,他看到自己手下副巡检张仪的妻子长得如花似玉,便到张仪家把人家老婆抢到府上强奸,导致张仪的老婆自杀身亡。

可以说朱桓在定远县作威作福恶果累累。

郑士元当着朝臣的面说皇侄朱桓有可能存在生活作风问题,朱元璋惊讶片刻后也只好派郑士元和韩宜可到定远把问题查清楚。

到了定远县经过明察暗访,郑士元和韩宜可很快掌握了朱桓所有的罪行,并呈报给了皇上。朱元璋这才意识到事情重大,于是便亲自来定远县查访,果然事情与郑士元所说吻合。朱元璋和郑士元他们赶往张仪家中时,恰遇张仪的妻子自杀身亡。怒不可遏的朱元璋立马来到县衙,把朱桓抓了。

抓了朱桓,朱元璋立马把包袱帅给了郑士元和韩宜可,自己回中都去了。走前甩下一句话:“接下来的事情你们知道该怎么办了吧?”意思是朱桓的案件你们看着办吧。

郑士元和韩宜可这时候才真正感觉到事情很棘手。朱桓犯下的是死罪,朱六九又是皇帝的六哥,杀朱桓等于杀皇亲国戚,皇上能高兴吗?如果不杀,自己清官的名誉将会受损,老百姓也会不高兴。如果给朱桓定死罪,估计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皇帝哪天算账,自己脑袋照样得搬家。怎么办?两人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不知死活的人撞在枪口上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这个人就是商人陈冬志。陈冬志是受朱六九的委托给朱桓当说客来了,而陈冬志自己说是为了郑士元好才来的。

陈冬志说郑士元抓了朱桓是大祸临头。郑士元故作惊讶,问何以如此?陈冬志说,皇帝为什么不在定远停留?主要是皇帝不想杀朱桓,才把球踢给郑士元。如果把案件查得越清楚,皇上就越难办。

接下来陈冬志让郑士元把握两种分寸∶一、在查朱桓过错时适可而止,不要搞得皇上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的程度;二、要把握好皇上的心思,不要给皇上出难题。既能帮皇帝惩处腐败,又不至于伤及伤及皇亲国戚的性命,把握好尺寸必会受到皇上重用。

郑士元听了连连点头,接下来陈冬志给一个建议:舍卒保车,顺水人情。

顺水人情:一、要在案卷中强调朱桓动因是好的,只是好心办坏事;二、要强调朱桓是受了别人的怂恿,一时糊涂所致。三、朱桓已经退回了大量赃物决心痛改前非。

舍卒保车:皇帝只对朱桓下不了手,对于其他案犯杀起来都不会眨眼睛。能记在他人头上的案件就要记在他人头上,要尽量让朱桓减轻罪过,给皇帝一个台阶下,这样才能皆大欢喜。

陈冬志说完这些,自己的大祸也来临了,原来郑士元早已让韩宜可躲在门后把陈冬志的话一五一十的记录下来,并且以“受案犯委托受案犯求情,借陈词厉害威胁本官”的罪名将陈冬志抓了起来。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郑士元竟然把陈冬志的话记录下来拿给自己看。

那么郑士元为什么要把陈冬志的话记录下来拿给朱元璋看呢?一、郑士元怕,他怕像陈冬志所说,一旦定朱桓死罪,皇帝日后会报复自己,而陈冬志那番话也有可能是皇帝想要说的。二、他怕朱元璋对待朱桓的事情上只是做做样子,并非真心要杀朱桓。把陈冬志的话给朱元璋看,就等于明摆着告诉老朱:“陈冬志所说的这些也是我所担心的,怎么处置朱桓你看着办吧。朱桓是死定了,如果你日后杀我,就是借朱桓的案件报复我。”所以他要利用陈冬志的话来自保,不管陈冬志是真的为了郑士元而来还是给朱桓当说客而来,都成为眼前这个清官所利用的一颗棋子。

看了记录的朱元璋也是左右为难,他是真的不想杀朱桓,杀了朱桓朱,该怎么向朱六九交代?他可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如果不杀,朝臣们会说自己反贪只是做做样子,更会被郑士元他们笑话。就像他之前说的,清官有时候比贪官更难对付,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为被动。

一代名将蓝玉之所以惨遭凌迟,是因为他功高震主,而且后来为人又太过高调了,不知道收敛,对朱元璋也不是很讲礼数,后来朱元璋处死他的时候也是非常的不服,他还大骂朱元璋王八蛋,说朱元璋不近人情。

蓝玉案是发生在明朝时期的一个重大案件,当时对明朝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而蓝玉是明朝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将军,只要是他在战场上,战争就会胜利,蓝玉履历战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甚至还有点权倾朝野的趋势,后来又抓住了蒙古首领,立下了大功,被封为太子太傅,他的权力也到达了一个顶峰。从那个时候起,蓝玉就开始有一些骄傲自满,甚至在朱元璋的面前也不是特别的遵从礼数,而他的种种行为,都为后期的蓝玉案,奠定了基础。

后来,蓝玉越来越不知道收敛,也越来越不尊重朱元璋,而朱元璋终于对蓝玉忍无可忍了,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朱元璋用谋反的罪名诛杀了蓝玉,包括所有和蓝玉有关联的大臣,当时牵连的人真的是非常多,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多个人,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案件了,而且又因为蓝玉是一个重要的大将,所以这个案件震惊了朝野。

蓝玉在被处死的时候,还非常的不服,大声骂朱元璋是王八蛋,说他不近人情,后来李善长训斥他,说他是一个悍将,如果自己是朱元璋,也会处死蓝玉,本身蓝玉就功高震主,而他自己又不知道收敛太过高调,所以才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707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