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中,“理性”和“逻辑”的方式并不是一定会带来最佳结果。爱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体验,牵涉到许多因素,如情感、心理、社会和文化等。
许多人认为,爱情无法完全用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爱情常常是由瞬间的感觉、冲动的决定和情感上的体验所驱动。虽然理性和逻辑的考虑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在爱情中过度依赖理性和逻辑可能会忽略情感上的体验和需要,从而可能导致关系出现问题。
在处理爱情时,寻求情感和逻辑之间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学术研究和我所提及的观点普遍认为,在爱情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沟通和信任,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和观点,以及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和边界,这些都是明智的做法。
总之,在处理爱情时,完全依赖理性和逻辑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在关系中,情感和逻辑之间需要达到平衡,同时关注彼此的情感需求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和边界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精彩的小说都取决于人物的个性特点。如何才能抓住人物的个性呐?可以是思想的个性,也可以是民族的个性,而这都不是人物个性的焦点,人物个性的焦点是情感的个性,亦即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
教师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时,应该从人物的独特情感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开始。情感有它独特的逻辑性,不过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的改变它。
比如说《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人物并不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身上表现得最突出的并不是情感,而是理性和智慧。
凡是他的理智如何强大的地方在艺术上都不是十分成功的。
相反诸葛亮理性与情感矛盾的地方,如挥泪斩马谡就比七擒孟获要动人多了。
把智慧强调但到绝对的程度,就可能影响人的情感,削弱形象的感染力。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特别称赞的形象是关云长。这是因为,他的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
“华容道释放曹操”就是最动人的情节。
这个精彩情节和生动人物的呈现,取决于让人物进入这种自我失控的情感逻辑中,矛盾激烈的程度,是使人物获得自己的个性生命的关键。
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以理性逻辑代替情感逻辑。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偏重于社会经验的传达,文化知识的教授。而真正的情感逻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实用的,因而很容易被忽略、被忘却;又由于情感的逻辑性与理性的科学性相矛盾,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受压抑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真正的美育上升到情感上来是不容易的。
然而,对于艺术家,尤其是小说家来说,他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别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不让它被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时刻保持理性与情感的矛盾,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美感。
其实这又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必备的素质,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此分析,看来中规中矩,理性务实的人一般做不了艺术家。而真正的艺术家,包括作家,都要一颗敏感的心灵,在艺术创作中,情感逻辑能占上风,理性逻辑能推动辅助。这也就能理解,富有艺术气息的人总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象和气质,这就是情感逻辑塑造出来的人物个性。
小说中人物的情感逻辑并不孤立。它潜藏在人物和人物的关系中。
情感逻辑不同于理性逻辑,就在于人物在有一点上着迷。这种着迷就是人物情感的某种执迷不悟。
小说中的人物越是执迷不悟,越是生动。
分析越是抓住了执迷不悟,就越可能深刻。
以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为例。他着迷于把一切客观上的不利和挫折变成主观上的有利和自豪。鲁迅把这种着迷点叫做“精神胜利”。
阿Q的这种情感逻辑,其执迷不悟的程度越是强烈,他的情感逻辑与现实越矛盾,性格特征就越是鲜明。
不善于抓住这种表面的执迷不悟之处,不善于捕获矛盾尖锐的美点,就不可能抓住艺术的奥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