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硝烟以外的抗争与反思
简·奥斯丁出生于史蒂汶顿郊区,在这里她从十几岁就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这个安宁的小村庄为她提供了早期的创作灵感与写作素材,远离城市的喧嚣,闹市的烦扰,都汇的耀眼与冕红。乡村的朴素与自然给予了她最真实的眼睛,洞察英国乡村的方方面面,深入透析社会本质。奥斯丁自己曾写到:“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我的作品好比方方的二英寸大小的象牙小品……我不能写一篇传奇,正如我不能写一篇史诗,我决不能坐下来写一部严肃的传奇;……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就是我自己的老样子干下去……”①。奥斯丁的作品多取景于英国乡村,而正如她自己所言,作品大多是描写乡村的生活,平静而优雅,没有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没有激烈冲突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教区的宁静,乡村里的漫步、野餐、聚会、婚姻、互访等生活小事,奥斯丁通过这些细小的琐事,展现了英国社会的文化与其中内涵。
英国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曾经说过:“诗人,和哲学家、画家、雕塑家及音乐家一样,在某个意义上是创造者,然而在另一个意义上他们也是时代的产物。即使最超拔的人也不能逃脱这一从属关系”, 但是,人们通常不认为奥斯丁是一位时代的作家,认为她的创作脱离了当时英法战争的大环境,维多利亚和爱德华②时代的人们指责简·奥斯丁的作品从未提及到法国革命或拿破仑战争,认为战争的引入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小说家所不得不做的事情,而到了20世纪,批评家则将这一指责现代化,对她的创作遗漏了工业革命而表示遗憾。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简·奥斯丁虽然没有把战争当作主题引入作品,但不可否认,她作为乡绅阶级的艺术家出现在读者面前,在她的作品当中,处处体现出她所肩负的时代责任。新的世纪有着新的开始,新兴的力量与观点,不断地改变着原有的观念与思想,当18世纪迈向19世纪之际,多少世纪以来的英国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起着改变,带着对新世纪浓厚的兴趣而又矛盾的情感,奥斯丁警觉地洞察着这些变化。
奥斯丁早期创作阶段,正是英国短暂的革命热潮高昂的年头,英国达到了起飞进入经济阶段自我维持持续发展的阶段,由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战争中的胜利,英国获得了制海权,并在海外贸易中大大领先,财富与权利的改变,使得新思潮进入原有的乡绅阶层,经济地位的转变,促进了体制的改革,乡绅阶层的自我形象空前地加强。在奥斯丁崭露头角的时候,也正是乡绅阶层的权力,影响和声望最鼎盛的阶段,在地方上,小市镇和乡村不可避免地被这一阶层所控制。在1795—1798年间,国内反革命情绪高涨,奥斯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的影响,在小说结构上沿用了以为旧制度辩护的思想逻辑为基础,反对代表激进思想的个人情感。事实上,“情感”作为了当时反社会和实际上不仁慈行为的托词,而奥斯丁始终捍卫了原有的乡绅阶级形象,对于“情感”作出了温和的讽刺。早期作品《理智与情感》通过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的婚姻故事来强调理智的重要性,姐姐埃莉诺重视理性,在婚姻的选择上,一直克制自我的情感,理智的判断力成为了其魅力所在。相比之下,妹妹玛丽安开始追求的则只是情感的满足,当冲动的行为带来严重的伤害后,终于明白了理智的重要,意识到听任情感的愚蠢。在小说中,奥斯丁并没有对这种听任个人情感的个人主义表示出深恶痛绝,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对此作出了温和的讽刺。
显然,长期生活在英国乡村的奥斯丁,受到到传统的英国文化影响,在处理婚姻恋爱的问题上,依然顺承传统的道德观念,更确切来说,早期的奥斯丁用旧式的乡绅阶层的婚恋观来构建了她的小说世界,作品更多地属于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十八世纪文学传统,其女性的纤细使她的嘲讽幽默而不至于过分辛辣。理性主义使她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采用更多的客观描绘,使读者始终处在看台上以观众的身份去感受她建构的理性世界。在世纪交替之际,英国乡村文化也顺应革命的浪潮变动,而奥斯丁在此风云莫测的时代,坚持了她理想中的完美世界,可以说,奥斯丁没有被动地接受文化变迁的洗礼,她思考,她回望,她相信绅士的传统是不变更的真理,也是最完美的婚姻的基石。
在旧式体制中,英国乡村是一个以拥有土地的乡绅为领袖的紧密社会群体,乡绅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必须履行自身的职责,即当时盛行的“济贫法”。虽然在革命浪潮带来的经济转型后,这种体制已发生根本的改变,在繁荣的十八世纪,处在社会上层的乡绅阶层对贫困人群已经置之不理,但在奥斯丁的世界里,依然推崇旧式乡绅所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成为了乡绅阶级中完美的典型,他遵循乡绅阶级所规定的门第制度,婚姻与恋爱都必须讲求社会地位的相当,而且保持了作为乡绅所拥有的风度,在得知威洛比的卑劣行径后,依然施以帮助。虽然,在今天看来当中所强调的门第观念是陈腐落后的,但在小说里也并没有明显的讽刺,相反,奥斯丁在此问题上依然接受了传统的观念,按照旧式的乡绅阶级归属划分,决定条件不是金钱,而是出身,因此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接受达西的求婚后,凯瑟琳夫人前来阻挠的时候,伊丽莎白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我跟你外甥结婚,并没有背弃自己的出身。他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门当户对。”③甚至在后期较为成熟的作品《爱玛》当中,门当户对依然成为完美婚姻的必要组成要素,这表明作者的认为在中产阶级社会中,爱情和婚姻是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联系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奥斯丁目睹了乡绅阶层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新贵族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乡绅阶层,这一切的改变都影响了奥斯丁晚年创作风格的新变。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在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可谓独树一帜:它张扬“情感”优于“理性”,塑造理想化的女主人公,表现出对土地贵族的失望,运用了新的叙事文体。比起好评如潮的《傲慢与偏见》、《爱玛》等作品,《劝导》则不能迎来评论界的一片呼声,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健康原因……她肯定要作修改”④。的确奥斯丁在《劝导》当中大胆地走出了原来的写作模式,颠倒了“理智”与“情感”的地位,“情感”在《劝导》当中显然是经过了奥斯丁的精心锤炼,以绝对的优势抵制了理性的元素,“情感”第一次在奥斯丁的作品当中充当了主角。可以看到在《劝导》之前创作的五部小说在主题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描述“理性”如何历尽曲折、制约了“情感”,使主人公有了美满的婚姻。《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不顾家人的反对放纵自己的情感,终究在缺失理性的情感当中饱尝爱情的苦果,遭到了爱人的抛弃,最终在听从埃利诺理性的劝导后,走上了幸福的道路;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偏见与达西的傲慢每每阻挠了他们美好的爱情,终以双方的理性认识,跨越了傲慢与偏见的障碍,才体检到理性的珍贵,爱情的温馨;《诺桑觉寺》中,凯瑟琳从虚无缥缈的哥特式小说世界中醒悟过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而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理智造就了深沉谨慎的范妮,情感让玛丽热情而奔放,在最终的庄园女主人争夺战当中,还是让理性成为了主旋律;《爱玛》的女主人公一厢情愿的撮合给别人和自己的婚恋都带来障碍,待到醒悟后才发现幸福就在身边。这些作品无一不证明“理性”比“情感”更重要,这也就是奥斯丁一直以来的风格。但《劝导》写的则是女主人公由“理性”向“感情”转变而后获得幸福的过程。女主人公安妮年轻的时候听从罗塞尔夫人的“理性”的劝导,忍痛割舍了和平民文特沃斯的热烈恋爱,理性的决定没有为安妮带来任何的幸福感,反而给她带来长达八年的思念和痛苦,险些断送了青春。八年后,安妮与文特沃斯再度相遇,“情感”终于无法再压抑,安妮坚决排除了“理性”的误导,同文特沃思恢复交往,重燃旧情,终于迎来幸福的婚姻。《劝导》成为奥斯丁第一部表现“情感”优于“理性”的小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劝导》当中奥斯丁所描写的“情感”也只能称之为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倾向,这种浪漫的色彩还带有浓重的理性印记,“情感”跨越“理智”也只不过是在传统的范围当中,并不大胆,也不放肆,这与反传统的拜伦式浪漫主义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奥斯丁在长期的理性主义写作后的一个过渡,还称不上是转型,但“情感”第一次被奥斯丁置于优于理性的地位,表明她在观念上有了重大变化。她已经把理性作家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1709—1784)从至高无上的宝座上请下来,第一次让考柏(William Cowper,1731—1800)扬眉吐气地统摄作品基调。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说过:“在《劝导》中既有特殊的美,也有特殊的枯燥。这种枯燥往往是在两个创作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的特征。”奥期丁显然在《劝导》中表现出了这种“过渡阶段”的新特征。可惜,由于作家早逝,这种新倾向未及充分发展就中止了。
2、“情感”与“理智”碰撞下的女性塑造
人们认为,十八世纪的启蒙理性思想促成了第一场女权运动的浪潮,如果一个社会中的道德和社交行为成为讨论的重大议题,那么作为一位高举理性旗帜的女性作家就有必要参与到这场辩论当中。因此,简·奥斯丁也肩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加入其中,通过笔下的人物探讨妇女的地位,其中涉及女性教育、婚姻、道德自主与家庭权威的问题。奥斯丁更是在其作品中多次塑造理性女性形象,由此阐述女性应被看成与男性有同样道德的完全理性的人。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至上的社会中来观察,在那个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女性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顺从男人,所谓的法律规定等。因此,奥斯丁笔下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爱玛那个独断独行的父亲,如何想法设法要让自己的女儿嫁个有钱人的伊丽莎白的母亲,还有一大批拥有社会身份地位的青年才俊,虽然处在社会的上层,却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当然少不了的是那些受到良好教育,却又不能正确控制自己情感与理性平衡的绅士与淑女,而其中又以女性作为着力点,奥斯丁在年轻的时候就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探讨她们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显示奥斯丁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
塑造理性的女性,首先涉及的是女子教育问题,接受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在旧式的英国传统中,女子教育是受到很多的束缚的,女子并没有机会获得与男子同等地位的教育,这个时期的许多女子要是想获得教育,就只有由家人或请家庭教师,更或是由母亲直接承担教育的责任。奥斯丁笔下的理性女性同样也体现了这一要求,接受教育是改变自身素质的唯一出路,奥斯丁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无论在早期作品《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还是后期的《曼德菲德庄园》《劝导》等,最后能够认识自身超越自我的都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们都是乡绅阶层的淑女,但良好的教育却不是幸福的全部基础,奥斯丁在作品中也明确了这一观点,财产是女性幸福的建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个坚实的物质基础,无所谓有幸福的婚姻,当然,奥斯丁笔下的强调的是乡绅阶层的幸福婚姻,淑女们要成就一段美好姻缘,还必须有金钱作为后盾,即使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没有经济的实力,单靠个人能力也不能找到一条好的出路,婚姻成为了淑女们通往美好世界的唯一选择。在《爱玛》中有这样一段话:“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⑤显然,在奥斯丁看来,缺少经济上的支持而又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在社会地位上,依然处于劣势。
理性作为奥斯丁塑造女性形象的关键词,在她的小说中有着深刻地反映,对于当时以赞美情感为主流文学内容,奥斯丁始终坚守着理性的阵地,而对文学中经常出现有着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的人物表现,她却抱着相反的态度,奥斯丁对一味赞美情感有着不同的意见,在她笔下情感支配的人物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惩罚,而这种惩罚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英国早期旧制度的思想逻辑为基础的,以《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为例,多情的玛丽安相信情感,但情感却仍然作为一种危险的反动行为,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因此,一味信任自己的心不能给玛丽安本人带来任何好处,“情感”这一要素作为英国前一扩张时期中的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此时在这个反动时期则被人作为是自我中心的唯我主义,因此,奥斯丁将其视作反社会的元素掺入塑造女性形象当中,事实上,奥斯丁并没有让“情感”成为主人公玛丽安本质上依附的东西,故事的最后, 玛丽安听从了姐姐埃莉诺的劝导,作出了理性的选择,走上了幸福的道路。可以说,奥斯丁所塑造的仍然是善良的士绅阶层的淑女,从而鲜明的表达了她对士绅阶层抱有的希望与忠心。与“情感”相对比的,是埃莉诺所代表的正面信条,埃莉诺始终被用心地设置在理性的行为圈当中,某种程度上是一直与玛丽安的“情感”作对比,奥斯丁的这种安排,更容易让我们感觉到,埃利诺所承受的痛苦更甚于玛丽安,在埃利诺的情感世界当中“理智”与“情感”相互的碰撞,虽然“理智”始终占据了上风,但“情感”的威力也不是说一时片刻可以抹煞掉的,两者的对抗在反复地折磨着埃利诺,而她终究用强大的意志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理性的范围,当然埃莉诺也有冲动的时候,这样的刻画更让埃利诺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的冲动存在着善意的保护,尤其在处理与她妹妹玛丽安和母亲的问题上。另一方面也在更高的社会层次上,在奥斯丁心中这种社会观念总是和士绅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高贵的社会责任,至于完全的“情感”支配的人物在她笔下则是庸俗的表现。
奥斯丁被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家们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不仅是因为她的小说有天衣无缝的结构和精湛的刻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的小说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士绅阶层的淑女形象,她开创了描写日常生活小说,奠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傲慢与偏见》是她最受欢迎的小说,后人提到这位现实主义小说家,自然会想到这部只描写三、四户乡村田园人家生活的作品。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用小题材展现了大世界,她通过《傲慢与偏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机智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她聪明善良,具有良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与男士同等的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这是当时旧式体制下英国妇女所缺少的才能,可以说,伊丽莎白并不是当时社会公认的淑女典范,在奥斯丁生活的年代,社会对淑女的要求是跟女性的才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女性的敏锐与机智是不能作为衡量的标准,奥斯丁故意在《傲慢与偏见》中让女主人公把才艺放下,因此,她对钢琴舞蹈并不精通,社交并不是她的强项,这样的伊丽莎白似乎也刚具有特殊的魅力,脱离了原有的淑女标准,更加富有个性,可以说,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是奥斯丁心中的理想淑女。在伊丽莎白的形象塑造中,奥斯丁把“理智”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她认为女性也具有与男性同等的理性思维。而且认为妇女和男性一样智力发达,有一样的理性的出发点。她把达西作为聪明人来描写,向伊莉莎白学到东西,一如后面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一样,这事实上象征了奥斯丁对女性智力的信心,有力的反对了性别歧视,重新塑造了妇女的形象,也让后来的作家有所借鉴。
在后期奥斯丁的创作《劝导》中,与前几部作品却大相径庭。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和海军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却嫌温特沃思出身低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安妮出于谨慎,听从了教母的劝导,忍痛与心上人分手。八年后,温特沃思休役回乡,安妮意识到了当年的错误,两人历尽曲折而重归于好,喜结良缘。与玛丽安、爱德蒙、爱玛正好相反,安妮是弃谨慎而求浪漫。这表现了她对早年炽热恋情的渴望,对未来的满怀喜悦和信心,是有充分理由的,而过去的谨小慎微似乎成了胡作非为的对上帝的亵读,年轻时候被迫采取了谨慎小心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染上了浪漫色彩。奥斯丁在此第一次对“情感”一词给予肯定,这与她前期对情感的贬抑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劝导》对“情感”作主导的浪漫爱情的神奇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安妮由于过于理智而经受了整整八年的痛苦,在这八年中,她香消色退,瘦弱不堪,早早地失去了青春的艳丽。然而在心上人回来后,她的容颜因爱情的滋润而迅速恢复了昔日的风彩,在莱姆受到了堂兄埃利奥特先生的倾慕,连她那认为美貌仅次于爵位的虚荣的父亲也觉得她变得更白净、更娇嫩了。在此,奥斯丁热情地歌颂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情感”,塑造出一个青春活力,情感优于理智的安妮,难怪有人说《劝导》是一部关于“青春风彩的失去与回归的故事”。
3、绅士与淑女的婚姻
奥斯丁的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以婚姻为主,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是奥斯丁所有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她的早期习作的范围。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这是奥斯丁在艺术上自觉的选择——以小见大,在平凡中见真实。在《傲慢与偏见》中,更是开篇就以婚姻为起点进行故事的陈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每个完美婚姻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关系,其中又以经济关系为主。那么在研究故事中探讨的妇女问题时,就无可避免地牵涉到其中,事实上,奥斯丁始终是把婚姻问题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尤其是经济关系,因此奥斯丁创作的故事始终都以社会现实作为基础。
人们常常笼统地认为奥斯丁专门描写爱情与婚姻,其实她首先和主要写婚姻问题,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这里所说的婚姻,显然不涉及感情,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因此可以说,与作者的宣称相反,所谓“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根本不是什么“举世公认”的“真理”,而只是班纳特太太的一厢情愿。我们也可以说,在《傲慢与偏见》中,真正的“举世公认的真理”,不是“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而是“没有财产的妇女需要嫁有财产的丈夫”,这里涉及士绅阶层的婚姻问题。在当时旧式体制的英国社会,士绅阶层的淑女即使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丰厚财产,除了结婚就没有别的出路,但从《傲慢与偏见》的整个描写来看,奥斯丁还不是单纯探索妇女的婚姻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极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的社会条件下的婚姻关系。
经济基础成为了完美婚姻的必要成分,可以说,奥斯丁笔下是一个以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生存世界,绕过围绕婚姻关系的描写,透过表层描写会客,喝茶,跳舞,聊天等社交世界,揭开外层,看到的就是一组组以数字构成的世界,无论在哪部作品中都可以找一大堆代表金钱的数字,如《理智与情感》中,第一章就交待了达什伍德先生拥有七千磅的家产,而他留给他三个姑娘每人一千磅,以表示他对她们的慈爱。在《傲慢与偏见》里也有相似的描写,班纳特先生拥有年进两千磅的地产,班纳特夫人拥有四千磅的嫁妆,而五位班纳特**只能从母亲方面得到年息四厘的一千磅存款。后期作品《爱玛》依然没有脱离金钱与婚姻的关系,在《诺桑觉寺》中更是说到:“不管那些传奇故事里怎么说,没有钱这东西是不行的”。历来英国小说在描写妇女婚姻方面的小说枚不胜举,但像奥斯丁那样直接从经济关系揭示妇女地位的作品就并不多见,奥斯丁透彻地从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本质出发,探讨了十八到十九世纪英国妇女在社会阶级地位上的变化。
在奥斯丁看来,最理想的婚姻莫过于理智与情感的结合,二者之中,理智应该是占据上风的,这从她前几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来。《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姐埃莉诺审慎理智,把感情埋藏在心底,妹妹玛丽安则一味放纵自己的情感。结果埃莉诺和自己所爱的人终成眷属,而玛丽安被恋人抛弃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放纵情感的错误而嫁给了有钱有势却毫无浪漫色彩的中年人布兰敦上校。另外一部作品《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奥斯丁最具光彩、最机智明快的作品。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不受钱财的诱惑而先后拒绝了俗不可耐的柯林斯以及傲慢的达西,达西则克服了理智上对伊丽莎白家中其他成员的不屑而屈服于对伊丽莎白的爱情,因而这被认为是一部爱情浪漫的经典之作。故事里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婚姻与金钱的关系,吉英与彬格莱、达西与伊丽莎白、韦翰与丽迪雅、柯林斯牧师与夏绿蒂·卢卡斯……夏绿蒂和丽迪雅代表两种极端,前者只追求“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后者却纯粹出于性的冲动,完全不顾后果。班纳特先生拥有年进两千镑的地产,班纳特太太嫁给他时有四千镑的嫁妆,班纳特家五位**结婚时每人只能从母亲方面得到“年息四厘的一千镑存款”。彬格莱有十万镑遗产,每年进项在四五千镑;彬格莱**有两万镑嫁妆。达西先生有年进一万镑的财产,他的妹妹乔治安娜有三万镑的嫁妆。韦翰与丽迪雅私奔后,至少向达西敲诈到一万镑才肯正式娶她……当然,还有那个使班纳特太太无限愤慨的遗嘱“附加条款”,就是它决定了班纳特家五个女儿的命运,可以说,在《傲慢与偏见》作者用透辟的眼光向人们表明,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利益的结合。柯林斯牧师与夏绿蒂的婚姻是个典型,作者通过不同类型的婚姻关系把资产阶级婚姻从经济实质到礼仪形式都进行了透彻的揭露。奥斯丁的其他两部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更是强调了理性对幸福婚姻的重要性。前者的男主人公爱德蒙最终放弃了活泼浪漫的玛丽而选择了审慎理智的范妮,后者的女主人公爱玛在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意识到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是正确的婚姻,因而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和门第相当的奈特利结成伴侣。
第一名:榕树。榕树作为网络中的最早文学网络,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综合影响力,榕树可以排在第一,在万千文学青年心里,它就是一座文学圣殿,几乎所有的网络写手都在那里发过作品,他留给网民的记忆是其他任何网站都无法取代的。时至今日,榕树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的代名词了。
第二名:起点。论人气,论知名度,起点都应当排在前三甲。大陆玄幻作品,尽出于起点。在玄幻写手中,起点与幻剑一样,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圣殿。许多流传于网络的玄幻作品,都是最先发在起点。因此,要想看到最新的玄幻作品,最好还是去起点。
第三名:猫扑。说到猫扑,很多网友都不会陌生。网络上有许多流传甚广的幽默的网文,大多是出自猫扑。在猫扑,你会流连忘返,因为那么搞笑的帖子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帖子都有。许多帖子可以让你捧腹大笑不已。在国内网络上,论幽默论搞笑,没有网站可以比得上猫扑。因此,猫扑排在第三,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了。特别是在出了一个“比我聪明的没我漂亮,比我漂亮的没我聪明”的小天女后,猫扑更是名震网络,几有不知猫扑不称网友之势。
第四名:天涯。天涯也是网络上最有知名度的网站,几乎每一个网民都听过天涯的名字。有很多网民感叹说:天涯的水太深入,一不小心就被淹死。的确,天涯藏着许多的高人,有很多其他网站的精英和名人都曾在天涯驻足过,并且留下了文字,只是我们有很多人没注意到罢了。可以说,天涯是一个小型社会,君子与小人共处一室,绅士与流氓兼有。换句话来说,天涯就是一个江湖,在这个江湖里,很多人留连忘返,这又吸引了更多的网友前来。
第五名:清韵。说人气,清韵的人气并不是很旺,为什么清韵也能排在前五名呢?
原因就是清韵的定位非常鲜明,坚持文学本色,做一个纯粹的文学网站。在清韵,聚集了一大批网络写手。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各路高人。而且清韵的气氛也很好。在那里,完全只有心平气和的交流,看到的只有高手论剑,偶尔也能看到高手坐而论道。这对于新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高的学习提高机会。因此凡是新网友,一律都要去清韵看看,那的确是一个好地方。
无可讳言,清韵的水平相当高,差不多和榕树相当。特别是它的武侠,几乎代表了大陆武侠的最高水平。清韵能做到这一步,的确很不容易,值得赞一个。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在清韵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广告,看到的只有文学作品,而且其页面设计也非常简洁大方,看起来很舒服。在这里,不得不为清韵的苦心赞一个,网络中如果多一些这样的网站,那将是网络文学的幸事。
第六名:红初添香。红袖"这个名字,带着婉约的气息,让人立刻想起古代书生夜读,夜阑人寂,有佳人白衣胜雪研磨添香,这是古代士子心中最最不沾烟火气的美。
红袖创立于1999年,原本是一个个人网站,元老除了今天的站长孙鹏,还有他当时的四个网友。原本只是个人浓厚的兴趣,想不到却慢慢地做出了点名气,叫"红袖添香"是五个人谁的主意,今天已不可考证,只记得当初是为了办出鲜明的女性特色来,后来,这种概念渐渐地模糊起来,红袖成了纯粹的原创文学网站。
人世几番变化,今天,当年的五个人只剩下孙鹏和disha还在坚持。网站的80多位志愿编辑,则都是网站的网友,分散在各地,无偿地为红袖服务,就是为了不让这一片净土沦陷。从1999年7月到今年5月,红袖在没有任何资金援助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了近5年。5月,红袖终于找到了同盟,双方以成立公司的形式合作,由对方出资30万,双方各占50%的股份。
对于红袖,我也要赞一个,因为红袖和清韵的情况差不多,也是纯粹以文学为立身根本,似乎和清韵一样,红袖也不想走上商业化道路。
第七名,晋江。晋江是晋江电信局所发展起来的,当时只有五个管理者在努力操持。后来几经变更,现在的管理层已经是第三度换血了。
晋江的发展和清韵有相似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晋江和清韵一样,走得也是综合文学的路子,但是清韵是以武侠见长,代表了大陆武侠文学的最高成就。而晋江则是以言情见长,代表着大陆言情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晋江走出了不少的写手,像明晓溪、藤、飞天红猪等都是先在晋江发表作品,然后再出版作品的。这里不得不提及,晋江的出版机会也很发达,居出各大网站之冠。如果网友们在晋江发过帖的话,一定还记得出版有ABCD四个级别吧?可以这样说,如果是得到读者认可的作品,只要发在晋江,一般都有出版的机会。就这一点而论,晋江要比清韵做得好,因为在晋江,写手有了出版的保证,作品质量自然更有保障了。
晋江作品的文风大多是华丽的,连回帖都是华丽的。在晋江呆的时候,常看见这样的回帖“大人好华丽的文字阿”“一篇华丽的文字又要出来了”,实在有趣。
第八名:汉网。说起来,汉网是一个奇怪的网站,因为它宣扬大汉族极端主义,我也时常去那里玩,有时候也不免被其中的文字激发起血性。在汉网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几乎每一个帖子都要来这么一句话。对此,也不能有太多的非议,毕竟他们也是出于一片爱国之心。
在汉网中,提到的最多就是卫青、陈汤、李世民、冉闵、岳飞、袁崇焕等这些中华民族英雄,讨论最多的朝代就是汉朝和唐朝,最痛恨的朝代就是清朝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汉服也是汉网最先提出来的,记得汉网有过不少的帖子传遍网络,像“遥想我伟大汉人当年”“千古第一英雄冉闵”等文章都是很有爱国激情的文章,不可不读。
作为中华民族子孙,还是有必要去一下汉网,了解一下我们民族伟大的过去。只有了解了我们民族辉煌的过去,才能充分建立起我们的自信心。如果有网友是一位爱国愤青的话,建议不妨去汉网看一下。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与汉网对立的满网则经常有贬低汉人的帖子出现,汉满之争也成为网络上的焦点。
第九名:西祠。西祠和榕树一样,也是将自己定位在文学综合网站上了。但是西祠一直是榕树的追赶者。曾经与朋友谈论,文学论道也就榕树、红袖、西祠、清韵可道,其他的不足为人道也。
其实西祠与榕树、红袖的写手资源是共享的,有很多文章基本上是贴遍三家的。换句话来说,西祠与榕树、红袖形成了一个网络文学圈子,他们三家与清韵共同代表了网络文学。他们的发展历史就是整个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他们的发展趋势就是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是西祠的发展比起榕树和红袖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为西祠没有吸引到足够多的写手,榕树是以综合文学见长,红袖是以女性文学见长,清韵是以武侠见长,晋江是以言情见长,西祠又是以什么见长呢?
不过凭着人气,西祠还能排进十大,以后能不能排进十大,谁也不知道。
第十名就难以排出了,现在心中的候选名单就有铁血、幻剑、龙空、碧海银沙、西陆、水木清华、中青在线、强国论坛、凯迪等,均是难分伯仲啊~~~
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张捷德裔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承继了西方人类文化哲学创始人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符号学的理论体系,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二十世纪中叶,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曾经风靡一时,并且占据了当时西方美学理论的统治地位,尽管到了六十、七十年代有所衰落,但迄今为止,在研究现代美学理论方面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对于我们的艺术创造实践,也同样值得研究和借鉴。但在朗格的艺术符号论中,也掺杂着许多荒谬和错误的观点,有些甚至是唯心主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本文仅仅结合个人专业上的艺术体验,对朗格的艺术符号论作些粗略的例证,虽属自抒鄙见,也权作存商求正而已,至于朗格许多错误的观点不再作详细的讨论。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苏珊·朗格的思想实质,我们必须了解其思想来源,那就是对卡西尔的符号论哲学的研究。卡西尔的著作被誉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学术总结",他把康德"经验的规律性和逻辑结构"中的"静态"思想发展为"动态"思想,由此认为: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的精神活动,如寓言、神话、艺术和科学、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种种经验,概念作用不过是符号的一种特殊的运用。符号同时连接了意识的流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文化指向,是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体。朗格接受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她的主要贡献是对不同的符号加以确定,从而给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打下了更为清晰的印记。朗格的艺术理论是其整个符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她以符号行为这样一个人类特有的基本活动为支点,详细地解析了艺术活动的各介方面;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对艺术现象这种无比绚丽多彩、无比神奇美妙的人类活动的展示,进一步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但朗格又片面地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提供并维持这种基本的幻象,使其明显地脱离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且明晰地表达出它的形式,直至使它准确无误地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又如"符号不是反应客观世界,而是构成客观世界"。这些都体现了朗格所存在的唯心思想,她颠倒了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真实关系,错误地认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在于符号的制造、精神的内省和意识的抽象,并将符号的含义远远超离了一般语义学相对概念的狭窄范围,而进入了整个人类文化更为广泛的使用之中。当然,科学思维不同于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在某一个前提下看问题,才能够使我们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在艺术领域里,一件有意味的作品的诞生,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切心理体验的结果,其表现出来的语言图式都是艺术家情感外化的结果。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人们用自己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景致入微观照之后的理想化境界转化为笔下具体的艺术形象时,必需经历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理知)的文化转换过程。个体的情感活动转换为具体的艺术图式时,不仅仅融入了个人的语言、符号、形式,同时也投射出了画家独立的人格精神魅力。而写意性较强的水墨山水画创作,更需要画家具备一种"意象"性笔墨思维,即从自然界的表象中抽取最为本质的东西,在内容要素无法掩盖其心里情感理念时,被最纯粹地表现在画面上,从而使其作品成为超离物象的一般存在价值,所以,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朗格认为"意象"是 "即从实际的、因果的秩序中抽取出来,仅为感知而存在的某种东西,是艺术家的创造"(《情感与形式》第57页第二部分:符号的创造,第八章:表象)。实际上"意象"是一种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它既入理又含情。写意山水画的意象表现形式,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也注重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给人以画外的精神联想,而并非单纯的客观描摹。它旨在通过精炼●永的笔墨语言和符号样式来表达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念和思想,抒发个性,寄托襟怀。而"意象妙得"又是建立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真实而又概括地观察和把握之后,才得以因景生意,因意立法,而赋予灵活多变的笔墨形式和符号语言。这种 "独得于象外"而超于自然的以意命笔、借笔达意的手法,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取向。在这里,自然界的繁杂景象己被去掉枝叶,只剩下那些己让心象迹化了的精神本质。"语言能使我们认识到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周围事物同我们自身的关系,而艺术则使我们认识到主观现实、情感和情绪。"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过程。"(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66页)语言绝非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既然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人类的符号能力,就必然创造出服务于情感表现的另一种符号,因此,艺术应运而生。宋人郭若虚曾说"画乃心印",它"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堵"。自然山川的千变万化,给画家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 "有感而发"所建立起来的艺术形象就成了一种情感符号,笔墨仅仅是寄托和传达情感的样式。唐人符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认为张躁的创作是"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所谓"在灵府"的"物",意味着"得于心"的"物",是画家融于内心世界的自然美,通过毫端而宣泄出来,只有这样的"物",才是 "应于"画家的"手"的。与此同时,张躁并不排斥客观的"物" 或自然美,相反地他以频繁地接触自然来丰富自己的"心源",以生成主观的对象来进行造化。"单有形式而无情感,或单有情感而无形式,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所谓"默与神会",是指由心物契合来达到物为心用,情景交融的目的。王维《辋川图》中的那些山、谷。云、水的种种情景,乃是借以传达其"出尘"之意的,也就是说,王维不仅仅歌颂辋川之美,更重要的还在于用笔墨语言写出辋川之美来托出他所自命“一尘不染”的心境。这种以意寄物,落墨写心的意象表现手法,是个人情感理想化后的形式语言的再现。在此,笔墨也就成了其中一者充当另一者的符号意义。"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部溶为一种经验,即溶成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直觉。"(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32页)在艺术创作中显而易见包含着较为突出的情感因素,情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艺术的生命,而这种情感上的"心境"是靠与此相吻合的"语境"来传递的,这也就印证了符号活动的实质含义。所以,艺术符号与其表现的情感内容是不能分开的,只有把人类语言思维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统一起来,再通过直观符号形式和推论符号形式,才能解释艺术符号的抽象意义。但艺术绝对不能等同于一个符号体系,符号只是反应客观世界的一种社会意识活动,而绝不是构成客观世界的本能行为。也可以说艺术符号是构成情感再现的必要因素和途径。南朝宋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这样说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昧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余)画象布色,构兹云岭。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己;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段话反映了山水画家具有一定的主观思想感情,由此出发去接触自然,探索与这主观愿望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描绘;通过这种借物写心的过程,追求画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畅神"的目的。其"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中包含了人类精神自我完满的祟高理想,而营造这样的"大境界",其前提也是需要经过人类情感的"内营"之后,才能实现笔下由符号语言构筑起的"丘堑",而艺术符号本身是单一和苍白的,只有注入画家的情感之后,才能获取符号的生命意义。所谓"胸中有丘堑,笔底见云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自然表象的存在,就不会有画家情感冲动后的意象表现。所以,情感是人以客观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朗格通过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的理论依据,给艺术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无不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但艺术的定义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艺术的真理只有在艺术家各自的艺术创造实践中才能得以证实。
答:不是,苏疆萌不是诗人。根据网络搜索,苏疆萌是一位中国著名的演员,曾出演过《择天记》、《楚乔传》等热门剧集。他曾获得过多项演技大奖,但他并不是诗人。如果想要成为诗人,首先要学习诗歌的基本知识,比如诗歌的结构、诗歌的表达方式、诗歌的写作技巧等。其次,要多读诗歌,从中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诗意思维。最后,要多写诗,不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个人小贴士:写诗时,要多思考,多欣赏,多探索,多体会,多收获,多感悟,多提炼,多总结,多积累,多创新,多突破,多挖掘,多深入,多持续,多持久,多持之以恒,才能慢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咸”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绝千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禾农)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京”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古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儿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
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链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浒”,“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曰“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喟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Fichte),作玛志尼(Mazzini),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烂调,“蹉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憎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吾友胡先(马肃)先生一词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么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衾”,“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么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烂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朋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曰: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饣豆)(饣丁)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义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聩’、‘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呻吟’、‘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聩”,……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弩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千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 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此非“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 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 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 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谓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
(子)用典之工者 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1)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观,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璧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人羊叔子?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士文有“未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钅且)■,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狼虎在堂室,徙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 用典之拙者,大抵皆懒惰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之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木巳)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言“阳关三叠”,“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艹专)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艹专)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艹专)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下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骈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末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人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浒”、“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交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几有一“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Dante〕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Luther〕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一年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迨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几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结论
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晷,又不得就国中先生长者质疑问难,其所主张容有矫枉过正之处。然此八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一一有研究之价值。故草成此论,以为海内外留心此问题者作一草案。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原载1917年1月1日 “新青年”2卷5号)
葱哥爱蒜妹,男,天涯情感版块牛人,以《销售十年,淌过我生命河的女人》一小说获天涯官方加V认证。为人低调,心思细腻、情感丰富。
2011年1月5日,作者注册了天涯ID,也正是这一日,作者首次在天涯论坛“情感天地”的情感文学栏目发表《销售十年,淌过我生命河的女人》,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怀抱梦想的年轻人在广州这个大都市中挥洒汗水,努力拼搏的爱恨情愁。
作者有一颗细腻的心,文字生动,场面感强,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小说中多个细节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表露无遗,让无数读者跟随着作者的情感波澜起伏和动情揪心。作者将他多年来对生活的两大感悟,职业与感情的思考,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特别是作者崇尚真性情的世俗追求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自省自醒精神,让无数读者为之折服。目前该帖尚未完稿。
词语:山林文学
注音:shān lín wén xué
释义:1泛指封建时代以描述山林景物为主的讲求骈偶格律、堆砌典故词藻、内容晦涩的文学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