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大清朝296年的 历史 中,有那么一个人,他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豪,但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他。
他就是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
一提到和珅,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就会想起王刚老师塑造的角色形象, 一个笑面狡诈、低头哈腰、胸无点墨的矮小老头。
这个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和珅真正的形象不被大众所知。
马未都老师研究和珅多年,他发现和珅并不只是贪官,很多人都不晓得他有多厉害。
在 历史 上,贴着瞩目的大贪官标签的和珅,还是一名才识过人的“好官”。
2
年少的和珅在失去双亲后,生活艰苦,尝遍世间人情冷暖。
不愿向命运妥协的他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在满清贵族子弟聚集的咸安宫中,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刻苦地学习汉文化和各类古籍,深得教书先生的喜爱,他经常翻阅《春秋》《诗经》等书籍,熟读四书五经,天资甚高。
这些集百家之精华的知识,让和珅在乾隆帝面前大放异彩,帮助他抓住命运中的机遇。
在参加科举失败后,和珅幸运地继承了祖父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入宫成为侍卫。
一次,乾隆帝在接到要犯脱逃的边关战报后,大为震怒,并吼了一句: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面对皇帝的怒火,当时在御书房的奴才们个个都不敢吱声。
只有地位卑微的和珅踏出一步,行礼作揖,沉稳地应答道:“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乾隆皇帝对这个白皙俊美、谈吐得体的少年侍卫感到惊奇,继续用《季氏将伐颛臾》里的内容来考验他。
结果,和珅对答如流,让乾隆帝非常开心,立即把和珅调到皇帝专属的仪仗队里当贴身侍从。
当了皇帝的贴身侍从并不能让和珅满足,他还想当更大的官,于是他费尽心力地去观察和研究乾隆帝的言行和喜恶。
他发现乾隆帝酷爱诗词后,用心钻研诗词歌赋,在这个领域达成不小的成就,后期由和珅的侄儿编就的诗集《嘉乐堂诗集》,清晰展现了和珅高水平的诗词造诣。
他为了迎合皇帝的书法爱好,并刻意去练习、摹仿乾隆帝的书法笔迹。在他的刻苦练习下,他笔下的字迹和乾隆帝的御笔非常相似,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2005年,和珅的书法《积学明理》在北京翰海拍卖,最终以660万元的价格被书法爱好者拿下收藏。
除此以外,和珅还熟练掌握了满语、汉语、蒙古语、藏语四种语言,这样的人对于乾隆帝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精英。
和珅的学识才干太符合乾隆帝的喜好,所以他一直都把和珅当作心腹也不是一个奇怪的事情。
3
而和珅从一个小小的三等侍卫,攀登到身兼多个要职、权势比肩宰相的高位,并不是光靠嘴巴讨好皇帝、油嘴滑舌就行的,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
皇帝身边的近臣可不是什么轻松富贵的身份,反而一不小心就变成脑袋落地。
和珅的口才和文采水平都很高超,同时他的办事能力也相当了得。
当时官场上下大大小小地贪墨腐朽现象频频出现。
乾隆派遣和珅去着手处理那些的贪官案件,其中对和珅影响最大的案件就属李侍尧的巨贪案。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南按察使兼云贵总督 李侍尧 被同僚举报其私吞官银,和珅以及其他几个大臣被乾隆任命去处理这起案件。
云南当地官员和李侍尧相互勾结,官官相护,导致案件迟迟没有进展。 和珅却想了个办法打开局面。
他运用巧计抓住了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再严刑逼供得到李侍尧的贪财罪证。凭借着手里的贪墨证据,和珅顺势打破李侍尧及其党羽的关系网,把巨贪案的涉事官员都投入到大理寺的牢房里等待审判。
凭借着这件大功劳,和珅从户部侍郎升级到尚书,再到御前大臣,官跃几级,升迁之路非常顺利。
除了在朝堂内大展身手,和珅在外交事务上的表现也非常亮眼。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以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为由,英邦来使马嘎尔尼率领外交团队来朝拜访。和珅作为清朝首席外交代表,有礼有节地接待了外方来使,并运用外语和英使马噶尔尼进行流畅的交谈,充分展现了大国重臣的涵养和优雅礼仪,被英方使者连连称赞。
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朝廷会定期与番邦诸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文书通信和面谈。其他官员读不懂、处理不了的番邦事务,只有和珅能大包大揽,并且办事行文都非常准确周到,让乾隆帝龙心大悦,赏赐不断。
等到了乾隆帝的垂暮之时,他的思想以及说话表达已经不清不楚了,在上朝时和珅被特令站在乾隆的身边,转达他的指令。
那段最后的岁月,和珅位极人臣之巅,形同摄政王,被无数人在暗地里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
4
身为“二皇帝”的和珅,自然是可以“贪财刮膏”。
而这样的和珅对于乾隆来说是一名“好官”,但是仅仅是对他而言的“好官”。
然而他的一部分钱可是在乾隆帝的默许下发展起来的。
乾隆帝到了中老年时期,开始挥霍无度、尽情享乐,即使国库空虚也没能阻止他铺张浪费的奢靡作风。
国库无银,皇帝又爱大摆筵席,怎么办呢?
和珅就提出了一个制度——议罪银制度,这个制度虽然加深了官员的腐败程度,但是这个制度确实不声不响地填补了皇帝的金库。
另外,和珅还想出了不少歪门邪道的办法,四处搜刮钱财来满足乾隆帝的高额花销。
所以乾隆帝心底清楚和珅这个人的巨贪德行,却离不开他敛财的本事。
然而光靠贪墨敛财,和珅的财富是不会达到这种程度的。
和珅其实是一个很出色的商人,经商理财的水平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他亲自设计商业版图,在全国各地开设多家商铺、当铺、钱庄,多次收购破落商家的土地再进行二次买卖,并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等企业达成商业合作。 对于所有能赚钱的行业,无论合法还是非法,他都有涉及。
所以当他的家被查抄时,官员们才会发现无数珍宝,屋内和地窖藏有白银数几千万两,墙壁和私人库房藏有黄金三万二千余两,全国各地的房契地契。
如果和珅对自己的财产没有进行过精打细算,怎么可能能有高达十几亿两白银的财富呢?要知道这笔钱几乎超过了大清十五年来的收入总和。
也正是这无与伦比的财富,让如今的人提到和珅,第一反应就是他的贪。
5
古话说得好: 商人重利,才子多情。
和珅这么一个家大业大、风流倜傥的能人大概很喜欢流连于各处的温柔乡吧?
然而并不是如此。
和珅的发妻是 冯英廉的孙女冯霁雯 ,自结亲以来,两人琴瑟和鸣,情比金坚,连和珅纳妾都要妻子点头同意后才可以进行。
和珅这一生就娶了一个妻子和三个妾室,后院稳定和谐,女人们把家里家外都整理得井井有条,让和珅无后顾之忧地去官场上拼搏。
和珅不但与妻妾感情甚好,对儿女们也是关爱有加。他一直都亲自培养长子成为出色的继承者;他也细心教育女儿们成为知书达礼、才华横溢的大家闺秀;他还为遗憾离世的次子写下悼亡挽词,一直挂念。
在和珅的心里,家人和财富权势一样重要。
随着时间流逝,和珅在大清朝的权力场里爬得越来越高,且地位越来越稳固。
乾隆帝对和珅非常的信任和宠爱,并让自己最疼爱的十公主与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结为夫妻。
这一场联姻让和珅的权力和势力直达顶峰,他不再只是一个臣子,还成为了皇亲贵族。
物极必反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和珅的贪念,随着乾隆皇帝的离世,走到了尽头。
“五十年来幻梦真”,这是和珅写下的绝命诗的第一句,可见和珅他知道这一生他在做什么,他犯下了多少的罪名,他的生命早已摇摇欲坠。
果然乾隆一去,备受压制的嘉庆帝立即行动起来,用多年来收集的证据向天下公告和珅的罪行,迅速出兵把这个大贪官捉拿入狱。
和珅在安排好自己的妻儿家妾后,自挂白绫,悬梁赴死,给自己波澜壮阔的命运画上一个句号。
嘉庆在看到和珅这首绝命诗时,说了一句“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
嘉庆的意思是纵然和珅才艺过人,但没有用在正途,百因必有果,善恶终有报。
如果和珅能够控制自己的贪欲,把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也许他会成为一位 历史 上受人敬仰的能人异士吧。
乾隆与和珅的初遇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和绅是在乾隆中后叶、“适百里路而半九十”、精力不逮、政治倦怠的情况下粉墨登场的。关于他们之间的缘分,有一个很浪漫的传说。话说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见一位他父亲的妃子。此妃面容姣艳,正对镜梳妆,生性风流的乾隆(那时还叫弘历)便和她开了一个玩笑,从后面用双手蒙住她双眼。妃子以为是皇上,便用梳子在他的额头上敲了一下。不幸的是这一幕恰被皇后看见,误以为妃子戏弄皇子,便赐死了这位美貌的妃子。乾隆心中有愧,便染朱于指,印于已死妃子颈上,约于二十年后相见。
二十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乾隆遇见了和绅,瞬间就产生贾宝玉初遇林黛玉时那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发现其颈间指痕宛然,很重感情的乾隆便对他“一见钟情”,从此信任有加。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其辞,但总归事出有因,也足见和绅的不平凡。
还有,在这之前,大小金川之战不断,这很令乾隆帝头疼。而一遇见和绅,嘿,怪了,居然捷报频传,清水教徒等很快便剿尽了。于是迷信思想挺重的乾隆帝便认定和绅为其命中的一颗福星。
如何“征服”乾隆
然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另一个还要愿挨呢!和绅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再说乾隆帝还没有糊涂到仅凭一个面善就对他无所顾忌了吧!关键还得靠和绅自己。和绅虽然面目清朗,但还不足以“以色悦龙颜”,虽然有一些才情,但皇帝身边像刘墉、纪昀、阿贵那样的能人俯拾即是,他那点小儿科还不足以“以才邀眷顾”。
暧昧君臣:揭秘乾隆与和珅是怎样相互“玩弄”的
那么,和绅又是怎样从一个小小的侍卫青云直上到一个位尊权重的军机大臣、大学士的呢那么他“征服”皇帝的杀手锏又是什么呢可以概括为三点:无良知,无德信,无忠贞。如果说善于揣度圣心的深重心机是其得皇恩的根由,精通蒙汉满的才情是他步入内阁的敲门砖,那么敢于给圣人暗献美姬的*巧则是其博得信赖的直接手段。就这样,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很快便粘在一起了,炸弹都轰不开。
我们都知道,说到和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贪!他在一步步得宠后,那丑恶的真面目便暴露出来了,而他的贪欲也随着官职的升迁和被信赖的加深而日益膨胀。乾隆四十五年,和绅创建议罪银制度,借事罚银,少则千两,多则数十万不等,而这些银两很多都饱入他的私囊了。和绅最后到底贪了多少财产呢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答案。有人做了保守估计,他的家财折合成银两不下八亿,相当于清政府二十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如果用来赔甲午庚子中的两次赔款还有余矣。
乾隆帝毕竟不是一个昏君,他对自己廷下的种种贪污现象难道没有耳闻吗不,他比谁都洞彻。他开始的时候,在惩贪方面的确下了一番工夫,他上任时即说:“若视朕之宽而一任属官欺蒙,百蔽丛生,激朕将有来不得不严之势,恐非汝大员及天下臣民之福,汝等可明知朕意。”足见其惩贪之决心。在随后的“南河亏空案”、“两淮盐引案”、“甘肃捐监冒赈案”、“闽省亏空案”等一系列贪污案件中,他可谓大刀阔斧,而且气势磅礴:“此等劣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国家设官分职,均宜洁公奉己,廉隅自励,恣饱欲壑,置民疾不问,此等不力,何以肃吏治而儆百官”可是憾一叶难以震大树,戒贪却屡禁不止,连他本人都喟叹道:“各省督抚中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察吏非不得,而贪墨未息;锄恶非不力,而纵逸尚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首先是执行的问题。很多时候,他并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例如他有一个宠臣李侍尧,收受贿银三万余两,乾隆却亲自为他开脱,说其“历任封疆,在总督中最为出色,是以简用大学士,数十年来受朕倚用深思”。当然他对和绅的“特殊恩典”也不例外。弹劾和绅的大臣不是没有,但大多是落了个自讨没趣。乾隆四十五年,御史曹锡宝奏了和绅一本,结果乾隆帝本人不仅积极地为和绅宠护,还断曹诬告。这便更增加了和绅的嚣张气焰,使其贪婪的魔爪不仅有恃无恐,还明目张胆起来,甚至对进献给皇上的贡品也不放过。再说乾隆帝本人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家伙,凡百官被籍没收缴的家产,一律归内务府所有。
暧昧君臣:揭秘乾隆与和珅是怎样相互“玩弄”的
试想,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个老板,自己尚不能以身作则,谈何教育员工呢乾隆在中后期的统治中,可能是对各种贪案已经麻木了吧,“不为己甚”,再也没有昔日的激情了,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实不愿兴大狱”。因为贪官太多了,野火烧不尽,连他都束手无策了,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
就这样,上面的不作为,似乎让和绅的行贪“师出有名”,而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位,又为他的行贪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
另外,晚年以后的乾隆,早以不是先前那个踌躇满志、誓要带子民们共创一片美好江山的好皇帝了。他本人就是一个虚伪的家伙,和和绅在一起,只会让他身上仅有的一点君子气也消失殆尽。他一方面劝谕百官:“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为奢靡之是戒。”另一方面又穷奢极欲,逢年节、寿诞、南巡、东巡等,讲极了排场。这时的清政府GTP已大不如前了,乾隆又死要面子,没钱,咋办这不打紧,有权就是有钱嘛。他也开始更加无节制地挥霍公款了,甚至明文摊派。
成为皇亲国戚
羊毛出在羊身上,到头来受伤最深的还是老百姓。在这方面,和绅又是一个难得的敛钱能才,凭着他能言善变的口才和马首是瞻的奉献精神,不仅把圣上服侍得服服帖帖,龙颜大悦,而且还绝不肯亏待自己,来个一石二鸟。而这时的战事又风起云涌,西北有白莲,东南有舰盗,皇帝本来就够日理万机了,不仅要忙着对付外忧,还要忙着去全国巡游,忙着和他的和爱卿寻花问柳于大街小巷,至于贪污受贿这些已经无足轻重的家务事,他已无暇顾及了,且由着他去吧!只是可怜天下苍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仅得的一点微薄收获,也不足以填补百官及圣上那欲望的无底洞啊!
还有,如果我们认为和绅仅具有以上那些伎俩,那可太冤枉他这只老狐狸了。他在用冷水慢慢煮乾隆这只青蛙时,也不忘给自己织一张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人际关系网。他让自己的儿子丰申殷德娶了乾隆帝最疼爱的女儿和孝公主,并将其女嫁给康熙帝的曾孙贝勒永均,将其侄女嫁给了乾隆的孙子质郡王绵庆。这样,和绅已不仅是乾隆的得力秘书,最亲密的搭档,而且还皇亲国戚了。这一张王牌实在打的妙,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此我和绅即使犯了欺君之罪了,你皇帝老儿能把我怎样你去灭我九族吧,sorry,拿你连你自己都一起灭了不得吧! “于是,弘历跟和绅这两个满州肥佬,密切合作,倾所有的力量把清王朝的根基凿空,把大黑暗召回。”(柏杨语)
企图拉新皇帝下水
可是,树大招风,和绅毕竟引起公愤了呀,这一点皇帝能不知道吗他知道,他们现在已经是血脉相连了,他没办法,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也只好装糊涂。对于这个很棘手的问题,他还是颇有远见的,应验了两百年后邓小平那句话:“这个问题(指台湾问题)我们这辈解决不了,我们可以留给我们的后代、后后代来解决嘛!”就这样,他便将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嘉庆。要说明一点的是,乾隆在把大印正式交给嘉庆前,做了四年大清历史上仅有的太上皇。
暧昧君臣:揭秘乾隆与和珅是怎样相互“玩弄”的
在这四年里,和绅也太不识抬举了,他丝毫不知道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这个大道理,还以他那老手段企图拉新皇帝下水。可嘉庆根本不吃他这套,他与和绅势不两立,并且已经对和绅恨入骨髓了恨不得立马将其碎尸万段。可惜他的翅膀还没有丰满,他要忍。他在这期间暗暗收集证据,拔掉他的一些爪牙。于是等他一旦实权在握,也不顾老子还尸骨未寒,立马宣布了和绅的二十条罪状,并用了“丧尽天良”、“蠹国病民”、“贪黩放荡”、“丧心病狂”、“无父无君”等极其经典的形容词。
至于抄他的家,“和绅一倒,嘉庆吃饱”这是后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的够燎原了。可怜的和绅,他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会同前辈梁师成、蔡京、魏忠贤等一样,生前飞扬跋扈,最后竟沦为权位更迭中政治上的牺牲品。悲矣!哀矣!后半生已没有什么作为的乾隆帝,死后没有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什么,权且把和绅作为最大的一场馈赠吧,这样,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和珅,原名善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清史稿》等书载称,和珅“少贫无籍”,即贫穷低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历史实际相差太远。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额峪,与同一姓氏的清开国元勋私毅公额亦都同居一地。英额峪离清太祖努尔哈赤居住的赫图阿拉不远,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鸾及其子达古山巴颜等弟兄子侄,皆投归太祖,此后不少人担任文官武将。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纳,行伍出身,在太宗时从征,“过北京,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轻车都尉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职,相当于官阶正三品。尼雅哈纳之孙阿哈硕色袭祖世职后,又兼任佐领,并于和通泊征准阵亡,被追赠一云骑尉(官阶正五品)。尼雅哈纳的曾孙也就是噶哈察鸾的九世孙常保(和珅的父亲),袭曾祖父的三等轻车都尉和阿哈硕色的一云骑尉世职,并在八旗军内任职,当上了副都统。副都统,官阶正二品,是军界高级将领,每年俸银155两、米155石,还有养廉银500两。从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纳起,到父亲常保,皆是有世职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员副都统,怎能说他是出身低微,“家贫无籍”!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多岁后进入皇宫西华门内的咸安宫官学读书,“少小闻诗达礼”。由于与继母的关系不好,少年时期他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是,他18岁与官阶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的孙女结婚,20岁时又袭了高祖父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处境就显著地好了。因为,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白银160两,还有80石米,比巡抚、布政使的俸银还多一点。和珅有了这笔可观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世职给和珅带来政治上的更大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捷径,使他于乾隆三十七年,即22岁时,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并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粘杆处,即尚虞备用处。清朝制度,“选八旗大员子弟之獧(juàn)捷者为执事人”,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粘杆处三等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就有了与皇帝回奏、回答的机会,从而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史籍载称,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随驾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sì)出于柙’之语”,扈从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却立即对答说:“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乾隆听后很高兴,问和珅:“读过《论语》?”和珅说,读过。“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十分赞赏,“自是恩礼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临机应变,博得了皇上的欢心,青云直上,立即于闰十月迁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升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都统。此后,他不断升迁,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
为什么和珅会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宠信和委以大权,成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为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诸葛孔明再生吗?不是。不错,和珅确实精明能干,敏捷异常,善于临机应变,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记忆力特别好,还精通满文汉文,会蒙文和藏文,有处理政务的一定能力,但离真正的善理国政的名相和指挥三军克敌制胜的名帅,还相距甚远。论才学,和珅仅系一个名落孙山的小小文生,谈不上才华横溢,一代才子。谈治政,不管是破除旧的陈规积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还是除大奸,荐大贤,他都没有大的建树。讲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与阿桂奉旨统军征剿甘肃苏四十三起义,阿桂正在督办河工,和珅先到军前,欲于阿桂到来之前扑灭起义,建立殊功,分兵四路进击,却失败了,勇将总兵图钦保阵亡。和珅不仅没有奏报自已指挥不当以致失利的过错,还隐瞒了图钦保捐躯之事,并颠倒是非,弹劾勇将海兰察、额森特的先战取胜是导致清军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严厉斥责,将其降三级留任。阿桂赶到军营后,问失利之因,和珅诿过于“将帅傲慢”,不听调度。阿桂“令将帅于次日晨集辕前”。“每呼一将入,辄命和坐其侧”,阿桂“有所调拨,及命屯戍处,其人辄应如响,如是者数,和坐上甚恚(huì)愤”。阿桂“问和云,诸将初不见其慢,尚方剑不知诛谁之头耶”。和珅“战栗无人色”。阿桂即命和珅离开军营,回到京师。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无甚建树,也无武功,资历又浅,还不是科举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学士、军机大臣中,相当长时间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杰、福康安等,皆系多年军国重臣,论军功、政绩、资历、门第、威望、才干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强。尤其是阿桂,文武双全,军功政绩皆有,是当时众所公认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帅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军机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学士,在四十六年至嘉庆二年去世之前,连任16年首席大学士和领班军机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后,特别是五十一年以后,在宠任和委以大权上,这四位大学士没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现这种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错爱了和珅。
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这在乾隆四十六年废除“名粮”,增补绿营兵额,给武职养廉银上,表现得非常清楚。这时,乾隆乾隆八十大寿时以国库充盈,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与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300万两。乾隆帝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300万两,绰绰有余。著大学士会同九卿科道详议。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批准大学士九卿等的复议,每年增支军费银300万两。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他便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
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员索取贿银。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不向和珅纳银献宝,不是和珅亲友,是很难当上官的,从而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政以贿成”,祸国殃民的严重局面。以乾隆最关心的河工而言,就败坏得不像个样子。史称:“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后,河防日见疏懈。其任河帅者,皆出其私门,先以巨万纳其帑库,然后许之任视事,故皆利水患充斥,借以侵蚀国帑”,“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楼诸决口,其患尤倍于昔,良可嗟叹”。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当首屈一指,他的确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关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财产,确实数目是难以知晓了,但从他被嘉庆帝亲政后勒令自尽和抄没家产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庆帝下谕宣布,革和珅职,下狱问罪,抄没家产。正月十一日,嘉庆下谕,定了和珅20条大罪,其中讲道和珅的财产有:夹墙私库有金32000余两,地窖内埋藏银300余万两。另外,档案记载,和珅还有取租之地1260余顷、取租之房1000余间,以及大量珠宝玉器衣服书籍等等,数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于私人的笔记和野史,更把抄没和珅的家产说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说,抄没清单所列106号中的25号,即折算成银2�2亿余两。有的说,赤金元宝100个,每个重1000两,估银150万两,赤金580万两,估银8700万两,元宝银940万两,白银583万两,苏元银315万两,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7000万两,地亩8000余顷,估银800万两。和珅确实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
在清朝,和珅这个历史人物,除了是个有名的贪官之外,还是当时的朝堂重臣,也是乾隆帝比较宠信的一个官员。而在清朝的皇帝中,与和珅相关的皇帝有两位,一个是乾隆帝,还有一个就是嘉庆帝,这两位皇帝可以说是和珅人生中最关键的两个人。
和珅与这两位皇帝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乾隆帝在世的时候,和珅做事很硬气?而乾隆帝驾崩后,和珅面对嘉庆帝又为什么会畏惧呢?
乾隆帝在世,和珅有人“罩”着和珅能够在朝堂上平步青云,离不开乾隆帝的赏识和恩宠,在乾隆帝时期,如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政府里的重要职务,差不多被和珅担任一遍,这个时候的和珅,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而在乾隆帝禅位之后,嘉庆帝即位,但是嘉庆帝这个时候没有实权,实权还是在他老爹乾隆帝的手中,而作为乾隆帝宠信的和珅,在嘉庆帝即位之后,很清楚朝堂局势是什么样的,也清楚谁有实权,所以,和珅在嘉庆帝的朝堂上,反而是十分硬气,有时候嘉庆帝反而还要看和珅的脸色,而和珅在当时也有着“二皇帝”之称,可见权力之大。
和珅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怎么把嘉庆帝放在眼里,为什么,有大佬罩着他啊,有乾隆帝给和珅撑腰,嘉庆帝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和珅又怎么会把他当回事儿呢。乾隆帝驾崩,嘉庆帝掌权,和珅没了靠山正所谓“苍天饶过谁”,和珅在乾隆帝驾崩之后,好日子也结束了。而这个时候的嘉庆帝终于可以成为一个实质上的皇帝了,皇权在手的嘉庆帝在掌权时,心情绝对是不错的。
而和珅在嘉庆帝掌权之后,就比较慌了,可能他自己也意识到气氛的不一样了,毕竟乾隆帝驾崩了,和珅没了靠山,而嘉庆帝容忍了和珅这么长时间,在掌权之后,绝对会对和珅做出严肃处理的。
乾隆帝在世,和珅是“二皇帝”,乾隆帝驾崩了,和珅就什么都不是了,可以也就是这个时候,和珅意识到了,坐在龙椅上的嘉庆帝,是个皇帝,他和珅再厉害也就是皇权之下的一个大臣,所以他对嘉庆帝有了畏惧心理,毕竟和珅对自己之前不把嘉庆帝当回事儿的情况,还是有着清晰认识的,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处理自己的嘉庆帝,和珅畏惧也是正常的。
而和珅最后的结果,也说明了,他的畏惧是对的,因为嘉庆帝确实对和珅进行果断处理,直接就是革职、抄家、赐死。
和刘墉、纪晓岚是一个时期的人物。他比刘墉小二十五岁,比纪晓岚
小二十岁。
和珅
和珅(乾隆十五年(1750年) -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纽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宠臣,以巨贪而出名。他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他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清初随清帝入关,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
生平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生。少贫好学,仪表俊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三十七年授三等的侍卫,四十年升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三月入军机。以善伺上意得宠幸,史书:“高宗(指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擅政20余年,升迁47次,权倾朝野,百官争相谄附。公然勒索纳贿,又排斥异己,致使吏治败坏,官场充斥小人。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未几,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贪银8亿两,当时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相等于当时清政府15年至20年的岁入。把钱财塞在他家的屋梁上。史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廷议凌迟,改赐和珅狱中自尽。其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
贪污
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2001年,曾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他也是十八世纪首富
虽然贪污是他的最大的过错,但他的才华还是应该得到承认。有人将他与刘墉和纪晓岚并列为清乾隆时期三大中堂。其实刘墉和纪晓岚均未入军机处, 所以根本不能称为宰相或中堂。
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因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
乾隆三十四年,20岁的和珅继承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第二年,参加顺天府科举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不过,没有功名的和珅,后来却因颇有才学主管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23岁的和坤被任命为三等侍卫(正五品),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仕途转折
皇帝的侍卫很多,但为什么和珅会得到乾隆的赏识?
《庸庵笔记》记载:某日乾隆要外出,仓促中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或一说“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 ),乾隆责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欤?。这是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责问“是谁的过错?”。众侍卫都吓得不敢出声,只有和珅应声说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也!”意为“执掌此事的难辞其咎!”这句答话,正好也是《四书》中对上句话的注解“岂非典守者之过邪?”被作了巧妙的变通,用在这个场合,显得自然贴切。 乾隆大喜马上将他升了职。
另一说法是,某日乾隆在轿中背诵《论语》,忘了下文,和珅顺口背了出来,乾隆很是欢喜。总之,年轻的和珅英俊潇洒,又颇有才学,可能在某一偶然的机遇中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从此时来运转,飞黄腾达。
乾隆四十年闰十月,26岁的和珅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正月,授户部左侍郎,三月授军机大臣,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
短短半年,和珅从一名普通的侍卫,进入清王朝权力的最高层,成为乾隆皇帝的亲信宠臣。
乾隆十分喜爱和珅,在野史中还有一种记载。
当乾隆还是宝亲王的时候,有一次去到太后宫中,见一女子,袅袅婷婷,有如西施再世。宝亲王一下子魂儿出窍了,禁不住轻轻地从后面走过去,抚摸那女人温润如玉的脖子。那女人以为是哪个小太监,转身一掌打来,却被紧紧攥住。那女人定睛一看,见是年轻风流的宝亲王,浑身一软,宝亲王乘势将她揽在怀中。这个女人就是雍正皇帝的爱妃马佳氏。此后宝亲王时常找机会去后宫与她见面。一日,二人正在后宫调笑,不想被皇后钮祜禄氏看见,硬说是皇妃马佳氏调戏宝亲王,下了一道懿旨,要将马佳氏在月华门下勒死。等宝亲王赶到月华门时,马佳氏已气息奄奄,一见宝亲王赶来,马佳氏顿时滚下两行热泪。宝亲王心如刀绞,欲哭不能放声,说道:“是我害了你!你我今生无缘,但愿你来生能和我相聚。”说罢,咬破中指,把那鲜血往马佳氏的额上一点,说道:“来生相逢,以此为记了。”
和珅被传额上也有一如此印记,又和珅像貌俊秀,举止合度,颇似当年的马佳氏。更传言和珅出生之年,正好是马佳氏死去之年。乾隆更确信“和珅莫不是马佳氏转世?”这位风流皇上,想要把欠马佳氏的情,一古脑地还到和珅身上,造就了和珅一生的荣华富贵。
云南查案
《和珅列传》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岁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
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
随后,和珅又向皇帝报告说,云南的行政管理混乱,许多州县都出现亏空,需要彻底清理整顿,这一报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赞许。
当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后,又进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顿云南的盐务、钱法和边防事务的具体意见,都得到乾隆的肯定。
云南的案子和珅办得很出色,确实表现了他的才华,所以和珅在回京的途中,就被提升为户部尚书。
结亲皇家
时隔一个月,乾隆给和珅6岁的儿子赐名丰绅殷德,又将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许配给丰绅殷德,两人于乾隆五十四年结婚。
这门亲事,既给和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又使和珅在政治上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和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即使做错了什么事,也不会受到处分。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苏四十三造反,和珅受命与大学士阿桂一起督军镇压。前方将帅本来快要取胜,但和珅先到一步就瞎指挥,竟然转胜为败,致使总兵图钦保被打死。
乾隆知道情况后,命令和珅马上回京。和珅回京后,不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兼任了兵部尚书。
据史料记载,和珅从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直至他获罪前后的29年中,重要的封官就有47次之多。
乾隆四十一年,27岁的和珅被授予军机大臣。3年后,领班军机大臣于敏中去世,英武殿大学士阿桂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当年在军机处任职的还有大学士王杰、尚书董诰和福长安。阿桂、王杰、董诰都讨厌和珅,结果就出现了五位大臣每天不在一起办公的奇特现象。
为此,御史钱沣专门上了一道奏折,请皇上下令恢复军机大臣在一起办公的规定,这一奏折矛头指向和珅,乾隆承认奏折所反映的情况是对的,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乾隆知道阿桂与和珅不和,常常让阿桂在外领兵或查阅工程、办理案件,军机处的实权自然就落在和珅的手中。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曾听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多才多艺
和珅究竟是凭借什么功夫,讨得乾隆皇帝如此欢心呢?
和珅并非后人传说的那样不学无术。相反,他还是很有才干的。据《和珅列传》记载,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
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和珅之死
乾隆帝在位时间与其祖父康熙一样长,他本可超过祖父,因为不愿对祖父不恭,便在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决定年底传位给皇十五子颐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正式传位仪式于次年元旦在太和殿隆重举行。乾隆帝当了三年的太上皇。
乾隆末年吏治腐败,贪官之首便是皇帝最宠信的和珅。但和珅持权拭大,忘记太上皇年事已高,他该为自己预备退路。早在乾隆帝有意选颐琰继位时,和珅早早打探到这一消息,在宣布此事的头一天送给颐琰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对此事劳苦功高。乾隆帝退居幕后,和珅专权更甚,嘉庆帝有什么事反而要托和珅转告父亲,嘉庆帝的老师朱硅由两广总督升任大学士,嘉庆皇帝写诗祝贺,没想到和珅向太上皇告一状,说嘉庆帝在向下属“市恩”,结果朱硅降为安徽巡抚,嘉庆帝也因此得罪了父亲。嘉庆帝隐忍不发,表面上更重视和珅。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弘历驾崩。次日,嘉庆帝命和珅与户部尚书福长安轮流看守殡殿,不得擅自出入,实施软禁。接着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命令着实查办围剿白莲教不力者及幕后庇护之人。当天就有大臣领会到皇帝的意图,于是弹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断送到嘉庆帝手中。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狱。
嘉庆帝本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也是和珅媳妇的和孝公主的求情,并且参考了董诰、刘墉诸大臣的建议,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为避免政坛风波,嘉庆帝宣布对能弃恶从善和珅余党一律免于追究。
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价值二亿二千三百万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有些珍品比皇宫甚之。
民间谚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福长安不仅东窗事发前与和珅狼狈为奸,而且事发后对抗审判、一个字都没有揭发和珅的罪行。
(福长安像)
永琰对他是很不满意的。
朝中众大臣共议福长安朋党死罪,念及到傅家对自己母亲的恩情,永琰改判他斩监侯。虽然福长安死罪得免,但在气头上的嘉庆仍要他活罪难饶,就派人牵着他来到和珅行刑的地方,必须跪着看、跪着反省。
福长安此时内心是喜悦的,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一关算是过了。
有清至嘉庆朝,皇权赫赫。所谓的天心难猜、天威难测,绝对是一众血淋淋事实的高度总结。虽然说“斩监侯”有点象现在的死刑缓期执行,但由斩监侯改判为斩立决、也只在皇帝的两可之间。例如乾隆朝的勒尔谨,弘历一生气,就由监侯变立决了。
福长安听闻斩监侯而喜,想必他是有底气的,那么,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有两点。
(永琰像)
第一点,缘于他对永琰的了解。
永琰这位皇帝,是乾隆的十五子,出自令妃。
永琰对乾隆,其实没有什么好感。
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退位后还不放权,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那么,乾隆当太上皇,永琰应该做二皇帝吧?!不是的,二皇帝是和珅,永琰只能算三皇帝。有点憋屈哈。
弘历在生前,多次叮嘱永琰不可杀和珅,强调和珅是代他行孝。然而,弘历未过头七,永琰就迫不及待地下了和珅的手,然后从快从重地消灭了和珅。这种搞法,明显是一抒胸中郁结之气的泄愤。表面上看,他一腔怒火泄到了和珅头上,往深层剖析,是向入土的弘历示威。
其实,弘历、永琰父子的龌龊远不止此。例如弘历选定永琰为太子后的乾隆三十八年,在祀天大典上,乾隆默默祷告: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这表明,弘历立永琰,是事出无奈,并非本心认可。同样,永琰敬弘历,也是屈服于对皇权的威压,并非出自子敬父的天性。
反观永琰待令妃,却受其潜移默化影响甚多。令妃的身世在正史上记载颇为简略,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令妃的生活简朴、为人谦和、行事低调。同时,永琰几乎完全继承了她的这种品格。令妃的性格养成,跟她的生活环境有关。但永琰贵为皇子,其优越的生活环境、高贵的地位,正常状态下,他不可能具有这些贴有平民化标签的性格。然而,因为出自于本心的对母亲的尊重和认同,他全盘继承了令妃的这些优秀品格。
以上,永琰爱令妃,爱屋及乌,必会善待傅家的子嗣。
还有,就是永琰是一位比较宽仁的皇帝。例如前面说到的和珅案,永琰不深挖、不株连、不大张杀伐。还有,永琰对乾隆搞出来的一系列的血腥文字狱,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乾隆朝的《字贯》王锡侯案,永琰看后连连叹气;徐述䕫的《一柱楼诗》案,永琰确认是冤案。所以,他平反冤狱,引得朝廷上下一时欢欣点赞。
基于永琰的宽仁,福长安预判自己会受到宽大的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