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之前我们应该先知道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以及安禄山造反前是什么现状。安禄山之所以选择造反是因为不得不反,准确来说安禄山造反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
史料中记载的安禄山其实是一个很会拍马屁的人,但是也和现在的阿谀奉承不大一样,当时的安禄山,可以说将这一套应用到了极致,而唐玄宗和杨贵妃更是吃这一套,所以才能连连晋升,成为当代皇帝的眼中的红人。安禄山能在唐玄宗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壮大,不仅仅在逢迎媚上功夫出众,而且他在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中也是游刃有余,他和朝中大臣多数都十分交好,即使有人弹劾安禄山,有很多的大臣是为安禄山辩护。在为人处事上安禄山无疑是很成功,正是这些作为前提安禄山才能够日益壮大威胁到朝廷。以下几点便是安禄山为何能造反因由:
其一安禄山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个节度使,手下的戎行二十多万人,自己的三个节度使辖区内的军事、行政和财政都能够操控,他拥有造反的前提条件,所谓树大招风这些在朝廷中不知道被人弹劾多少回,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唐玄宗能容得下他,不见得未来的皇帝不拿他开刀!其实就算安禄山尽了愚忠交了兵权不做这枭雄,他也难独善其身,还有就是他舍得么,他的属下舍得么,安禄山不反会有人代替安禄山继续造反,这就是藩镇割据的弊端。
其二当时唐朝能够操控的戎行中,能够抗衡安禄山的实际上只要朔方手下的戎行,但朔方节度使并不彻底被唐玄宗所信赖,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赖水平还逾越对朔方的信赖。安禄山就缺少了一个羁绊自己的对手,朝廷就缺少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
其三安禄山和朝廷的许多人臣关系密切,对朝廷的实力、结构、兵力分布了如指掌。安禄山知道朝廷实际并没有多少实力,真实战斗力比较强的戎行都不在可操控的范围内,除了朔方军和陇右军近一点。其他的都排不上用场。安禄山做到知己知彼,于是才会造反大行其道!
其四唐玄宗对自己的帝王权术十分的自信,觉得自己乾刚独断无人能反。尤其觉得是安禄山不会反,也反不了。
其五唐玄宗中期委任李林甫为相,把主角玩弄于股掌之中,安禄山对李林甫尚有忌惮之心。但是换为后来以裙带关系成为宰相杨国忠,安禄山很会对付,杨国忠只是知道安禄山一方独大很危险,但是束手无策,朝中没有人能牵制安禄山,无可奈何之下杨国忠选择硬来,事实自己没那本事!
安禄山就目前现状有点骑虎难下,安禄山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只要这股势力威胁到了朝廷势必不会被容忍。既然无法独善其身,那就只能率先反抗或有胜算。或许安禄山真的不想造反,身在其位或者身不由己!
确切的说,安史之乱中唐廷和叛军打了七年零两个月。说起来很有意思,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去世了,之后的叛军又接连换了三个领导,而且都是暴力夺权,可以说叛军内部一直处在内乱中,但就是这样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乱却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大唐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
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统兵近十五万,虽然并不是全部都听从安禄山的,但也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安禄山还招募了一些其他的兵员,安禄山当时对外宣称的是有兵20万,浩浩荡荡南下。而唐玄宗直到一周之后才真正相信那个憨厚滑稽的安禄山反了,于是赶紧调兵遣将,但并不怎么顺利,安禄山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并在潼关几乎全歼哥舒翰的20万大军。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并没有积极组织反抗,反而是偷偷摸摸的带着杨贵妃、太子等人在几千名禁卫军的护送下往杨国忠的老家四川逃跑。唐玄宗一跑,长安就也成了叛军的了。之后就发生了马嵬兵变。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对大唐的未来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兵变之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背向而行。唐玄宗继续他的逃亡,而李亨北上灵武决定收复失地。七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然后召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商讨收复失地的计划。
当时的大唐可以说从上到下是背着耻辱在艰难的前行,而且特别的有力量。郭子仪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职开始收复失地,尤其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确实给唐廷带来了好消息,叛军的凝聚力下降,而且安庆绪也没有什么军事能力。这一年,郭李二人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两京也已经收复,安庆绪狼狈的带着千余人逃回了邺城。
这是大唐彻底平定叛乱的第一个机会,而且不久史思明也带着8万人马降唐,如果这个时候大唐继续攻打安庆绪,并且对史思明做合理的安排的话,安史之乱很可能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平叛却成了次要的,最主要的变成了回到长安,然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而且长期征战很可能已经导致粮草无继。
唐军开始了休整,而安庆绪则利用这个时间来重新调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复叛。等到758年的八月,唐军才再次开始平叛,这个时候的叛军也早已恢复了元气。
但这个时候的大唐君臣关系却并不融洽,一旦回到京师,唐肃宗的神经不再紧绷,他不再信任武将,而且身边还围绕着权势滔天的宦官。当再次出兵的时候,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安庆绪,但却不设元帅,反而让宦官鱼朝恩监军。最初还比较顺利,当围困邺城的时候,安庆绪求助于史思明,史思明领兵救援。
期间鱼朝恩拒绝李光弼的正确建议,放弃了再次攻灭叛军的机会,而且最终唐军败给了史思明。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自立。史思明的军事能力甚至强于安禄山,成为大唐的劲敌。而郭子仪被宦官鱼朝恩构陷而失去了兵权,只能待在京城这个皇帝看得见的地方,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成为副元帅继续平叛,但是君臣相疑、宦官把持朝政已经成为主旋律,这让唐军平叛之路越走越艰难。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史朝义对于叛军的掌控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与唐军的对战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这个时候平定叛乱依旧是有可能的,但是李光弼也遭到了构陷。762年,唐肃宗病重,大唐陷入内乱,李辅国收拾了张皇后一党,唐肃宗气绝身亡。唐代宗接过平叛的担子,然后任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兵攻打史朝义,并最终逼得史朝义兵败自杀。
叛军大量投降,仆固怀恩上表请求让他们官复原职,唐代宗急于结束战乱,并且想安抚人心,于是同意了仆固怀恩的请求。安史之乱就以这种形式被压了下来。这之后,吐蕃攻进长安、仆固怀恩反叛等等让大唐继续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更远的未来,河朔三镇成为大唐新的大问题。
爽,天生我材必有用。
安禄山反叛唐明皇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安禄山的实力太大了,当时自己兼任了三个地方的节度使,手上的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多万,在自己管辖的区域,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所以说,当时安禄山的实力可以说是最强大的了。
第二个理由就是唐朝的部队太弱了,当时整个唐朝,能够和安禄山抗衡的只有朔方节度使,但是唐玄宗对这个节度使并不是非常的信任,甚至还比不上安禄山,所以安禄山更加有造反的理由了。
第三个理由就是当时安禄山和唐朝的朝廷大臣关系非常的好,对于当时唐朝的情况非常的了解,想要拿下唐朝,自己需要投入多少的兵力,可以说是一清二楚,如果打起仗了,根本就没有部队能够救唐朝。
第四个理由唐玄宗这个人,他对自己的帝王权术非常的自信,在他的眼里,安禄山只是一颗棋子,但是安禄山并没有这样想,自然救会想着如何造反了,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
最后一个理由就是在战术上的优势,如果安禄山能够快速的控制华北和华中地区,那么就可以切断朝廷和江南之间的联系,这样朝廷就失去了援助,但是自己没有想到,安禄山在河南陷入了苦战,最后惨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