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生到初二初三成绩就下滑?

为什么女生到初二初三成绩就下滑?,第1张

大家都有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习上男生早期看似调皮,但有后劲儿,女生早期看似省心,好教育,但后劲不如男生。

为什么呢?最近的几个事件让我开始明白这一说法背后的道理。

第一个事件是我所单独辅导过的一个初三的女生,这个女孩很漂亮也很懂事,她妈妈给我发微信说孩子的数学成绩最近又不太好,原因是她有了早恋的倾向,而女生一旦开始在这方面动心思,就会把整个人都投入进去,必然影响了学习,让我和她谈谈。

第二件事是我和一位老教师聊天,她是初二一名班主任,老教师说,别看现在一班的成绩不如二班,但从学生比例来说,一班男生多,二班女生多,整体上还是一班有后劲儿,我当时不是很理解。

第三件事是昨天在我的课堂上有两个调皮捣蛋的男生,在课堂上做出各种搞怪的样子,引得几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大笑,而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全班前几名的女生也被他们吸引,全程都在腼腆地捂嘴笑。我当时很生气,这么好的女孩子不认真听课,却把心思用来看这几个捣蛋鬼。后来其他老师告诉我这个女孩学习基础虽然不错,但是从初一开始就差点和班级里一个成绩倒数的男生处男女朋友,因为老师找她谈话,这件事才被扼杀在萌芽里。

女生到了初二初三正好处在15岁16岁的花季,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情窦初开。这个时段女生对异性的关注爱慕开始萌芽滋长。开始产生强烈的求偶倾向。他们会花很多心思让自己变得漂亮出众,也会在周围的男生中物色自己所爱慕的偶像。

而恰恰这个阶段就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课业量剧烈增多的一个时段。初二成绩达到8门,初三增加了物理的难度和化学。这么大的课业量,需要很多的时间去理解、演算和背诵。

而情窦初开的女生,(这里指的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不是说所有的女生。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些女生的定力很强,或者有些女生童心保持的时间比较长,在感情上面开发的比其他人略晚一些),这些情窦初开的十五六岁的姑娘,他们一旦开始在感情上动心思就会占用大量的心理精力,而这种情况又是老师和家长特别担心的。

我认为大可不必,她们只是做了一个正常人在正确的年龄段该思考的问题而已。恰恰相反,该做出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女人本身就是感情的动物,他们把爱和情感看作自己的生命,一旦产生了爱情,就会飞蛾扑火一样的把精力都投入进去。这样的心理发展必然影响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学习。

而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恰恰忽略了女生十五六岁这个阶段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一味地把大量学业任务压在全体学生上,而缺乏对女孩子情感发展和恋爱观的教育引导,而错过了女人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是的,搞英语教育这么多年,我们都知道语言教育的黄金时期是三四岁,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人的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正是青春期。这不得不说是教育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关怀的一面。

教育的发展应该跟着人的发育来走,而不是完全按照科学的逻辑去安排课业任务,把课业当做体力劳动任务一样,压在学生身上。现在的教育课程设计仅仅注重了学科和思维的发育,却没有关注到与人的成长至关密切的情感发育。我们的学生,像一群计件工人一样,不停的写、算、背,把学习变成了量的积累。

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女生十五六岁,开始关注外表美和异性的这个阶段,给女生安排一些美育的课程、礼仪的课程,在恋爱中如何让自己保持健康心理的课程?又比如,教女生如何正常的发展自己的情感,以及经营恋爱和家庭的课程?这些课题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不重要吗?这不是每一个男人和女人在人生中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吗?

如果我们的教育有了这样的人文关怀,也就不至于让孩子们在初高中阶段偷偷的暗恋了,就不至于让班主任老师面对早恋问题束手无策了,也不至于让每个父母因为孩子到了初中阶段由于恋爱导致学习下降而愁眉不展了。

因为每个少女都要情窦初开,没有了情窦初开,人类怎么繁衍后代?我认为女生在初二初三把心思放在恋爱上,是一个正常女人发育中的正常心理,而不是孩子分心了、变坏了、被诱惑了,凡是这样说的,他们没有把人放在一个正常的范畴来理解,没有尊重人的客观发展规律。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有情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有情的众生。我认为那些不食人间烟火,一味的背诵数理化政史地生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认为那些到一定年龄开始发育性心理,开始对异性感兴趣,愿意让自己在爱情中变美的男人和女人,他们是可爱的人。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就不这样认为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就要扳起面孔呢?把这些正常的人的事儿变成洪水猛兽呢?这样的教育与封建社会那些不近人情的老先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不能关注和尊重人的理性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这5个字,难道不包括人的情感发育吗?一个人的情感在一生中如此的重要,难道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关注一下吗?一边倒地说女生到了初二初三不行了,这么多的女生都不行了,那么教育需不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你的课程设计不对了?

那些在社会上需要花几万元去学的礼仪课程,女性课程,让女人幸福和美,经营好自己的恋爱和家庭的课程,为什么不能放在学校里让我们全民受益呢?这难道不是教育一个最大的缺口吗?

上述的情感教育对男生来说也是需要的,但与女生不同的是,男人的青春期普遍来的比较晚,他们会在学业的路上比女生再向前多走几年,才会产生情感类的问题,可是其实就每个个体而言,不管男女,也都存在着早晚的差异,有些男生也会较早的面对情感问题。尤其是一些早期抚养不足的男生和女生,他们的情感之门开启的会比同龄人早一些。而且不要忘了,青春期也是修复早期抚养缺失的黄金时期,早期抚养的不足带来的问题会在青春期集中爆发,是治愈的最佳时期。

学校应该把辅导学生情感发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责任。教育就是让人身心和谐发展。人的情感和谐,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又是至关重要的。关注新闻报道中的社会事件,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因为恋爱婚姻的不和谐所导致的,甚至有大量的命案都是由于人没有处理好恋爱和婚姻家庭关系导致的。面对这样的事件,难道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该有所作为吗?除了把教科书不停的往学生脑子里塞塞塞,我们的学校是不是应该承担这样的让社会和谐稳定的,让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呢?

不止在男女关系这一项上,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世界给予男性的积极情感比女性多很多。这才是“女性看起来比男性有更多的情感需求”这一表象背后的原因。

多数普通男性的体验是这样的:

1 能感受到母亲对自己有控制,但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母亲的深刻的情感(存在不符合此条的母子关系,但占比不大,多数男性在叙述自己的母亲、奶奶或姥姥时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的关爱甚至偏爱);

2 虽然父子之间的交流不多,但社会文化背景及各种文艺作品都会让儿子有一种隐形的确认,那就是,“我继承了父亲的姓氏与财产,虽然他不直接说爱我,但我知道他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所以即使儿子很少与父亲沟通,他也会从整个文化环境获得一种作为男人的安全感,会认为自己与父亲“本来就是一体的”。

3 一些比自己小的女性会对自己表达崇拜,对于许多成年男性来说,只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一定的权威性,获得来自少女的喜欢和兴趣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去学习与性别差异有关的知识;

4 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女性会自然地多讨好男性、多表达共情;

多数普通女性的体验是这样的:

11 (主要由母亲传递的)生育焦虑。所有女性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如果25岁后生育,身体恢复更困难;如果35岁以后生育,各式危及生命的风险将与日俱增;如果到了50岁,将永久地失去生育能力”,选择早婚早育的人未来可能后悔,选择不育的人未来也可能后悔,无论如何,年龄焦虑伴随女性一生。而相对来说,因为男性终生都有生育能力,在年龄增长后会因为财富及知识经验的增加而拥有更加的性吸引力,所以男性在年龄方面的焦虑要远远小于女性。同样是由生育焦虑带来的问题是,女性因为生育成本太高,一旦拥有子女之后将很难下定决心抛弃,但男性随时可以重新找一个年龄姑娘重新创造后代,所以单亲父亲的比例远远小于单亲母亲,这导致女性在选择“孩子爹”时需要顾虑的因素也更多,因为“有人与我共同抚育孩子”需要以伴侣“忠诚”及“能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为前提,而“忠诚”与雄性的生物本能是相悖的,而女性的这种“高期待”这被许多男性认为是“要求太高”甚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12 被母亲显性或隐性地嫉妒(许多母亲会评判女儿的外貌与衣着。一种常见的状况是,当女儿慢慢展现出女性魅力时,如果偶尔出门穿得太过性感,母亲会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这样“不雅”);

13 被年长的女性排斥,因为年长的女性更容易感受到年龄焦虑;

14 被同龄人嫉妒、排斥(近年流行的宫斗剧又加剧了女性之间的敌意,导致许多女性甚至会产生一种“女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互欣赏与支持”的错觉);

2 虽然女人也会从父亲那里获得一些关爱,但因为女性在整体上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与自然演化导致的生物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环境逼迫女性讨好他人有关),所以整体来说,女儿在父亲那里获得的情感支持比儿子在母亲那里获得的情感支持要小得多。

3 发现获得男性认同的成本太高,即使暂时因为外貌或性格等任何原因与某位男性进入亲密关系,也难以提防男人因为“雄性动物的本能”而随时喜新厌旧,所以为了维护亲密关系,女性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会投入越来越大的成本,直到各种失落感将自己吞没;

4 被各式男性进行外貌与性格的审视与评价,一般学校、办公室都会有类似“班花”、“系花”、“院花”的评比,外貌姣好的女性表面上获得了赞誉,但更多的是被物化的痛苦以及更大的被其他女性暗枪伤害的可能,外貌平凡的女性则在多数场合都明显能感受到忽视与打压;

  许多男性觉得自己在男女关系上需要承担的物质压力太大,但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父权社会对女性生存空间的压缩(典型如一些研究生导致直白地说“只招男生”、许多就业岗位只招男性、同工不同酬),一些人将“男女约会总让男人买单”解读成是“怪女性太势利、太物质”,其实是对女性自我认知资源的进一步侵害。解决问题的途径决不是拿古代三从四德的观念再来教育女性忍耐,而是应该正视性别差异,将女性擅长的情感、家庭劳动以及与后勤等方面的付出进行正确估价。

  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平分/私吞”问题,说的是两个人在争夺一份礼物,如果一个人选择“私吞”策略,而另一个人选择“平分”策略,则该礼物就会被选择私吞的人占有,如果两人都选择“私吞”,则每个人都得不到礼物。这个博弈的均衡点就是在多次博弈的情况下,一般选择平分,但如果一方选择了“私吞”,另一方在下次也立刻选择“私吞”,即“以牙还牙”是稳赚不赔的选择。但这个博弈论的假设是参与者都是完全的理性人,即不认为自私有什么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在情感上是那个永远选平分的,即使对方屡屡背叛自己、不断侵占自己的个人利益、伤害自己的尊严。因为女性打小被接受了太多“女人应该不对世界抱有期待”的观念的灌输,以及上述种种物质及情感上的不公正对待,导致许多女人竟然认为期待“公平”都算“期待太高”。

  男人女人都想找“爱听我讲话的人”做伴侣,为了实现这个同样的目的,女人竟然需要付出远高于男性的成本,以至于,对于许多许多女性来说,只要一个男性对自己付出一丁点儿的理解与共情,就愿意以自己的一切来回报他——连这也同样会被认为是“期待太高”。

青春期女孩恋爱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青春期女孩身体的成长和性的成熟带来的性意识的萌发。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性的问题感到特别新鲜和好奇,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渴望并愿意接触异性,并会把这种渴望付诸为行动,从而出现恋爱行为。

第二,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为所在的环境里大多数人都谈恋爱,如果自己不那样做就会变成异类,这时候就会出现模仿性质和从众性质的恋爱行为。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所在的环境强烈反对恋爱行为,青春期女孩为了和成年人对抗所进行的一种逆反性的恋爱行为。

第三,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电视、书籍和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青春期女孩很早就开始接触一些情情爱爱的东西,对于媒体上所描述的成年人的情感他们虽然似懂非懂,但是那些海誓山盟、花前月下的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使他们过早地涉足了他们本不应涉足的东西。

对青春期女孩恋爱心理的心理疏导策略

正面引导,积极面对。性成熟带来的对性的好奇和探究,是引发青春期生恋爱的重要的心理条件,因此,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性教育,打破性的神秘感。因为主观强行禁止或者指责,青春期生对性的好奇心被不正常地强化了,觉得性更神秘了,并对性有一种不安的罪恶感,这将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性教育引导的要点是把性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认识,要运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两性问题上的社会责任和后果,培养与异性相处时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正确面对和处理青春期出现的性心理问题。除此以外,还要进行恰当的情感教育。感情生活是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会在同性中生根发芽,也会在异性中开花结果。我们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有对朋友、同学的友情;有对老师、长辈的敬爱之情;还有对异性的爱恋之情。在青春期萌动的时期,少男少女们在一起,难免会对彼此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爱意和憧憬,但毕竟未经世事的青春期生对爱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在爱的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担的。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们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并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感情。

丰富校园生活,转移视线。青春期阶段正是学生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的时期,他们爱闹、爱玩,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和宣泄。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总是被束缚在单调、枯燥的学习之中,当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需要都受到抑制的时候,他们就会寻求别的途径去宣泄,这时,就有可能出现青春期生的恋爱行为。因此,除了要加强对青春期的情感教育、性教育外,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有价值地宣泄自己的精力,有意义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从而把他们的精力、兴致和心思都引向活动和竞争中。这样,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就不会引起学生思想和情绪上很大的波动,单纯的性欲望也会被丰富多彩的活动所替代和补偿。这不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使学生间的交往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

1 社会角色和期望:在很多社会中,女性被期望更加情感细腻、善解人意,而男性则被期望更加理性和坚强。这种社会期望可能导致女性更容易产生情感依赖和投入,因此更容易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产生情感。

2 社会化和教育:女性通常受到更多强调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和教育。这可能使她们更擅长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并且更容易产生情感依恋。

3 生理因素:研究表明,女性在处理情感和社交关系方面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使女性更容易在相处时间增加时产生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解释只是可能的因素之一,而且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产生情感,也不是所有的男性都不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背景和个性,因此情感的发展会因人而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31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