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就是色彩,然后很传神。油画创作中的意象创造是造型与写意的完美结合,艺术的使命不是复制自然对象,而是表现内心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画家面对物象时,由于某种审美因素而激发出表达的冲动,常以粗犷的线条、简练奔放的笔触、鲜明的色彩,运用多姿多彩的技法,体现主观情感,带来动人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艺术含蕴。例如吴冠中的油画就是以线性结构作为构成画面的主体,同时借鉴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把油画与水墨进行结合。
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画的画:简笔画、印刷画、彩笔画。
1、画一些比较简单的简笔画、印刷画、彩笔画,能够帮助小朋友正确认识形状和颜色,还能锻炼小朋友的握笔姿势。在画画的过程中认识各种事物,对于纠正写字握笔还是有一定帮助。
2、一开始从简单的几何形状开始画起,在画面中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构成,然后依次的在这些几何形状中添加内容。还可以画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简单的图案,各种形态的动物、植物、生物、太阳、月亮、星星和昆虫等。
3、循序渐进,依据儿童常看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开始进行分析,解构其中人物的基本组成形状,之后教小朋友画画。有条件可以教授国画。
小学生画画技巧:
观察:尤其是从小学习绘画的,观察是很重要,绘画又称“猴子画法”,要想把一个人或者物画得像就必须学会观察。
临摹:让他们根据儿童画大量临摹,并且慢慢尝试画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画。
多画线条:“线条”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绘画表现形式,也是表达画者主观情感的主要手段,线条能够准确的表现自然物体的特征和轮廓,也能充分地表达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判断,正像人类早期的绘画一样,儿童画也是以线条为主要特征的。
片名:至爱梵高/致梵高的爱 / 探索梵高的生与死
导演:多洛塔科别拉 / 休韦尔什曼
类型:剧情/动画/传记
片长:95分钟
上映时间:2017-06-18(上海**节)
剧情简介:2015年是梵高的125年诞辰,为了纪念梵高,英国著名的**工作室BreakThru Films和Trademark Films从2012年开始筹拍一部动画**,通过动画师手绘的120幅梵高画作,试图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与死亡之谜,它是世界影史首部全手绘油画风格的动画长片。
花儿通过绽放来展现美丽,树木孕育饱含希望的果实,小蝌蚪畅游溪底庆贺新生……世间万物自我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语言并非唯一。梵高在他最后一封信中告诉弟弟西奥,有些话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事实上,除了绘画,我再无其他表达的方法了。正是这句话牵动了多洛塔科别拉,她希望用梵高的艺术形式讲述他的内心世界。这部**是由优秀的动画人献给梵高的一封情书。
来源:散文网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整部**的预算只有550万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体欧洲特色动画长片的平均水平。东拼西凑的资金由40%的预售,40%的私募股权,15%的政府资金(波兰**学院、英国税务信贷、媒体,弗罗茨瓦夫市政府)组成,还有5%来自Break Thru工作室。在这样的预算情况下,投入使用的技术却非常惊人,那就是油画动画(PAWS),这样“复古”又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在商业投资人的眼中,绝对是笔赔钱的买卖。
在制作时间上,影视圈从来没有硬性的规定。撇开纪录片不谈,2014年的那部文艺片《少年时代》就足足拍了12年,但梵高老人家的125周年诞辰俨然已经过了,为了使**如期发行,**制片人最终别无选择,只能在短时间内雇用更多的人。幸运的是,招聘宣传片播放量超过2亿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和动画师。
来源:Break Thru官网
虽然并不能为大家报销差旅费,但仍然有很多人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地飞来,试图成为这部独特制作中的一分子。这些动画师虽然都是有经验的油画家,但他们却没有设计动画的相关工作经历。因此,一方面,他们要学习怎样让静态的油画更加具有动态感,另一方面,他们要舍弃掉自身的个性化绘画风格,而是不断向梵高的作画风格靠拢。为此,大部分的画家都要在格但斯克进行为期三天的测试,随后接受长约三周的训练课程。
临摹一副作品也许并不难,但要模仿作者的风格进行再创作,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作为一名影响后人巨大的艺术家,我们也许早就从小学课本中知道了梵高的《星空》和《吃土豆的人》,唏嘘于他悲惨的身世,但对于内行来讲,他的艺术感官和绘画手法才是真正令人惊叹不已之处。动画师团队需要习其精髓,方能大展拳脚。
来源:搜狐文化
不同人生阶段的遭遇,影响了梵高对世界的看法,并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风格。梵高的绘画流派可以总结为: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
梵高的创作初期大多包括纽恩南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受到学院派的影响,梵高早期注重还原熟悉的乡村景色和劳动生活,色彩表现为灰暗色调。1886年,他与弟弟一起来到巴黎。受到当时法国当代艺术运动与浮世绘风格的影响,梵高被印象派画中那种奇妙热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开始改变原有的画法,以极大的狂热投身于印象派绘画色彩的表现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实验中去。
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思潮更迭动荡的时代,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寻求变革,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追求光色,更多强调通过作品抒发自我感受和主观情感。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应运而生。
来源:豆瓣**
梵高也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个人风格越发鲜明:在选色方面多用明亮的原色和撞色;线条上则以点代线、以线代面,用具有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拉起画面动态感。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而梵高把所描绘的对象,则当作表现自己热烈激动的主观感情的媒介、当作表现自己独特艺术手法的媒介,以表达他的主观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艺术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对事物的形体塑造上的方法,发展到更加独立于传统之外的地步。
来源:新浪博客
梵高是位才思泉涌而多产的画家,他的一生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其中有35幅自画像和11幅向日葵。相近的创作主体也反映了他的人生主线。导演科别拉解释,梵高向观众分享的更多是身边熟悉的东西,从花草(《向日葵》)到鞋子(《一双旧鞋子》),屋子(《阿尔勒卧室》)到咖啡馆(《夜间咖啡馆》)……人和物组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创造出故事板。
当然,这其中的难题也不少。考虑到**情节,原画的一些内容需要改变,或从白天到晚上,或从春天到秋天。韦尔什曼强调说,虽然这部**的画面与原始画面保持接近,但它们并不是忠实的副本。“它们也不可能是,”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静态单一图像和动态艺术形式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重新设计了他的画作以适应**作品,尽可能的忠实于它们,但我需要努力让这些画作适应**的这种形式。”除此之外,梵高的画布比例是133:1,不适合**放映屏幕,这就需要重新调整设计画面。《钢琴旁的玛格丽特》则需要添加左右部分到原画中去。
来源:豆瓣**
早期**胶片上的每一格镜头,就是一副静止的画面。它是**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形成了运动的假象。高的帧率可以得到更流畅、更逼真的动画。每秒钟帧数 (fps)愈多,所显示的动作就会愈流畅。为了丰富和校正情节,主创搜集资料、阅读书籍,在不断了解梵高后,又一次次重新定义对其的认知,最终绘制出65000多帧、898个镜头的画作,这当中不含被废弃的3000多帧情节。想想都是一项巨大的工作量!
遗憾的是,这些画最后只剩下1000幅。在完成每一帧的绘画后,动画师不得不用铲子移除完整的绘画。因此,只有一小部分手绘绘画架幸存下来。目前,随着**的发行,将会有200幅画被展览,其他800幅画则在线销售。
来源:《至爱梵高》官网
许多人质疑这种创作手法是一种奢侈的浪费。但换个角度思考:也许是有着相同命运,梵高的艺术在其生前的时代同样不被理解,但透过画布,后人感受到了这个男人对真善美和自由的极度渴望。因此谁又能说《至爱梵高》不是和他本人一样,具有超前当下的艺术价值呢?油画是一门传统艺术,在当今快节奏发展社会,如何让这一门古老学科重新焕发生命力,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课题。在这一方面,《至爱梵高》也许找到了一条出路。
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最后再为你推荐一部油画动画短片。那就是俄罗斯动画大师亚历山大彼德洛夫在1999年执导的《老人与海》。这部玻璃画动画在2000年获得第72届奥斯卡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53届英国**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在创作中,他用指尖沾着油彩在玻璃板表面进行动画制作的。利用玻璃的不同层面进行制作,拍摄同一个镜头时,他往往在一层画面上制作人物,同时在另外一层画面上制作背景,灯光逐层透过玻璃拍摄完第一祯画面后,再通过对玻璃上的湿油彩进行调整来拍摄下一祯画面。历时3年,近30000次操作无一失误,堪称奇迹。
来源:新浪博客
如果你能通过**也爱上油画艺术,那么这些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水彩画创作不只是某种景物的复制,还是作画者情感世界表达的一种特别方式,每一幅水彩画作品中都包含作画者的情感,每一件艺术品背后都带有作画者心灵以及美与情感的交融。随着水彩画的不断融合、借鉴、继承,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水彩画中的情感表达,与之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足以说明水彩画中注入情感的重要性。
(一)取景
水彩画创作的第一步,便是选择景物,所以在绘画之前,作画者应当确定入画的景物,并重点凸显景物的光色与景物的内容。景物的不同以及景物观察角度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操作过程中,作画者通常会将主观喜好和感受融入其中[7]。作画者确定好入画的景物后,便可以进入取景环节,与选景相比,取景更侧重于景物的“看”,需要作画者对景物展开与之相关的判断与观察。取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局部、纵向与横向,局部取景主要注重以小见大;纵向取景主要注重高远;横向取景主要注重开阔性。
(二)观察
不同的景物、建筑物在水彩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比如作画者选择的绘画主体为自然风景,那么就需要突出景物的特点,而建筑物只是作为辅助作用的存在;如果选择建筑物作为绘画主体,那么就需要让自然环境起到辅助作用。在对自然风景进行水彩画创作时,作画者可以将天空、云朵、山峰、水流作为创作重点,同时也能够将意境与气韵表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体现水彩画主题,作画者必须认真观察入画的建筑物或者景物,首先在内心要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与感受,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善于发现感动点。在总体印象与感受形成方面,不管是春天里的草长莺飞,还是湖边的湖光水色,抑或者是山川河流、鸟语花香,作画者都能将其作为切入点传达自己的情感世界,使得客观景色与主观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作画者感受到的融合创作灵感与感受都能够为水彩画的情感世界表达奠定基础,而作画者在这个感受与观察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对水彩画创作形成整体的印象与感受。在发现感动点方面,作画者不需要将看到的景物都表现出来,需要对所选景物进行取舍,同时做到有抑有扬。
山水画是借描写自然景物以表达作者感情的创作形式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思想感情是主观认识,山水画是客观世界的景与主观世界的情统一结合的产物如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中所提到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些四季的神态、表情,都是“天”与“人”的融合统一,是人化的自然,旨在凭借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寄托人的主观情感写景是为了“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如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中所提到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些四季的神态、表情,都是“天”与“人”的融合统一,是人化的自然,旨在凭借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寄托人的主观情感。写景是为了“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意与景汇,景与情通,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线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具象,更是创作者心境、思想态度的载体。线条造型多样,或平滑舒缓,或急促垂直,或停顿转折,都是创作者不同心境的体现。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关注主体自身的情感态度,通过线条形式,在艺术创作中进行体现。中国画的艺术性不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而在于其中情感的独特性,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怀。
(一) 中国画中的线条
中国画的创作讲求形神兼备,在刻画事物外形的过程中,要抓住客观事物的神韵,并结合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将主体的思想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所以,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线条的运用就具有个性化的情感色彩,利用线条将内心的情感物化,并通过不同的线条形式表现出来,或平滑,或婉转,或曲折,或舒缓,或浓墨重彩,都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体验。中国画中的线条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审美,旨在与观赏者形成共鸣。
(二) 线是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
不同的创作者对线条形式的呈现是不相同的,同一个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解读,都来自于主体自身独特的创作思维和情感态度。主体从自身主观感受出发,利用线条在画面中的布局形式来传达自身的思想情感,每一个画家都有着不同的心得体会,从而形成了中国画的丰富意境。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线条对客观事物的质感进行描绘,在形态的表现上贴近现实,更能使观赏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 线是创作者自身个性的彰显
每一个创作者都是独立且特别的个体,个性更是大不相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表现的主观感受会更鲜明,容易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这都是创作者个性的体现。在用线条进行表现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同一片海,有的人看到的是广阔与豪迈,是积极向上的心情,有的人看到的是未知和危险,充满了低沉的气息。在进行创作时,线条的表现形式肯定不同,创作者的心境直接决定了线条的形态和走向,即使同一个画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心境不同,所创作出来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线条的描绘更是不同,从而使得中国画形式丰富,内涵深刻,充满人文气息。
■一意识和潜意识 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而所谓潜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的。意识是内心里的推理和思考,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但潜意识不会思考和推理,它只会本能地对基本情绪做出反应。如果将人的心里比作一棵树,那么露出泥土我们见的到的,感觉的到的树枝树叶乃至果实是意识而藏在泥土之下我们看不到的,感觉不到的那个错综复杂的根叫做潜意识, 泥土之上会长什么样的枝叶,结什么样的果基本取决于泥土之下的种或根。 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或者称为下意识。 同时,弗洛伊德把潜意识(无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潜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潜意识的思维、潜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弗洛伊德甚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潜意识的精神过程,心理学应该是潜意识(无意识)内容的科学。 潜意识是人类原始思想,包括遗传,童年的经历, 过去深刻的回忆和创伤等。潜意识本性是活跃的,不安分守已的,在意识薄弱时,潜意识便闯进意识的领域。 二绘画史与潜意识 谈到潜意识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我们认为潜意识在西洋画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后期油画中。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儒佛文化始终讲的是“谦和,含蓄,忍让,内敛”等,特别在情感方面是要求克制人的深层本质意识即潜意识的。比如前些年,中国男人的爱情老被形容为“保温瓶”--内热外冷,所以说中国民族文化多少是一种带有压抑色彩的文化,潜意识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当然是存在的,但是显然在西洋画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 另外,从艺术发展进程可看到强调近代油画的理由。总结出"生物进化论"的西方人,却没有总结"艺术进化论",但他们的作品的演变,展示了这方面的发展。艺术史进程的情况是复杂的,在一个时代之中,甚至在同一个潮流之内,有"前卫"也有"后卫",总是会有许多种不同的风格在同时发展,互相影响。艺术风格的更替也不会象电脑产业中"奔腾"淘汰"486","WINDOWS"淘汰"DOS" 那么简单明了。 艺术家通过绘画表达意识,便会有个绘画作为传达媒介的表达能力与表达范围、艺术的手段与目的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存在。艺术手段发展不成熟,艺术意识就无法被表达清楚,艺术意识是随着表达媒介的逐渐成熟而得以被充分传达与展开的,而当意识或潜意识超越了此手段所能传达的范围,便会出现意识或潜意识被传达得迷糊不清或残缺不全的情况。我们再以这个关系来考察西方艺术史,便会得出这样一条线索:十三、十四世纪之前,西方油画家们挣扎着如实描绘自然界,以图驾驭绘画这个工具,这是油画的萌芽、雏形阶段,再现自然的愿望显得困难;;十五、十六世纪,画家们已能很好地掌握绘画技巧,已具备了完整的造型能力,但并不很熟练,工作仍很拘谨,这是油画的发展阶段;到十七世纪,油画达到了它的成熟阶段,这便是巴洛克时期。在这个时期,画家的技巧娴熟完美,艺术的手段与画家的理念达至完美的和谐。 而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绘画已经进入了我们所界定的“现代艺术”范畴,绘画技巧已降到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绘画的形式。画什么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怎么画。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思想界各种学说的兴起,给已被照相术搞得不知所措的画家们注入了新的兴奋剂。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虽然还在摹仿自然,但它已经逐渐抛弃了自然的外表,而有目的的去深究自然的内核;塞尚、凡高、高更则逐渐走出印象派的趣味,更多地去表达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看法;毕加索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则是他大脑思维能力从有意识至无意识渐变的外在写照。我们可以从至上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野兽派、抽象主义、行动画派等众多繁杂的艺术现象中清楚的看到这样一根主线,即;绘画题材逐渐萎缩,客观世界已不再是画家们关心的主题,他们关注的是自己主观的内心情感。这样一来,失去摹仿对象的绘画,不得不从画家内心世界寻找灵感,“寻找自我”成了画家的口号。与写实绘画不同的是,现代派作品具有某种“不完全表达性”,画面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明确的表达意图,模棱两可、辞不达意,使看惯了写实绘画的人十分茫然。我们了解到,这正是艺术家的潜意识在画面上的自然流露。(俄罗斯现代艺术家康定斯基感叹只有音乐完全摆脱了摹仿,是最纯粹的艺术方式。而绘画,或多或少总要受到现实因素的干扰。)纵观西方绘画的发展,总的框架是形式上由写实到写意的演变、具象朝抽象发展,而思维方法上就是意识转变为潜意识这一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