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孩子生命中最早的男性榜样,能够对孩子的价值观、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父亲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角色:
亲情之父 在孩子幼年阶段,父亲首先要扮演的角色是亲情之父。他们需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爱和关注,给孩子营造安全、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这种父亲应该多陪孩子玩耍、交流、给予温暖的拥抱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健康的情感基础。
学习之父 在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后,父亲还应该扮演学习之父的角色。他们需要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这种父亲应该和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协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和探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榜样之父 在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后,父亲应该扮演更多的榜样之父的角色。这种父亲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展示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时,父亲应该与孩子开展更多的深入交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帮助孩子形成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人格。
朋友之父 在孩子成年后,父亲还应该扮演朋友之父的角色。这种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和孩子建立更加平等和信任的关系。父亲应该在生活中支持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和可靠的伙伴。
总之,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需要扮演以下角色:
保护者:父亲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他需要保护孩子免受外界的伤害,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榜样:父亲的行为和态度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他需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
导师:父亲应该成为孩子的导师,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教导孩子掌握生活和学习中的基本技能。
朋友: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父亲需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同伴: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父亲需要成为孩子的同伴,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帮助孩子适应社会的变化。
总之,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而且这些角色是相互交织和互相支持的。父亲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角色,帮助孩子顺利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周子写的牵挂表达了一种关爱之情。它是世间美好的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世间因为有了这份牵挂才美丽,生命也因了这份牵挂而精彩呢。
一天清晨,从梦中醒来惊出了一身冷汗。梦境历历,如在眼前——天空飘着细雨,我回老家去,父亲说头痛得厉害。我吓坏了,忙用摩托车带他去医院,并且一路上默默祈祷……但愿这只是一个梦,父亲肯定不会有事!
之所以会做这个梦,是因为父亲当时刚下岗在家,心情郁闷。那几日,小弟要结婚,家中正在装修房子。父亲平日就爱喝两口,加上心中不舒畅和麻烦事,借酒浇愁也是在所难免。而父亲的高血压,又每每让我放心不下。
醒来后,仍然心有余悸。把梦中的事告诉妻子,妻笑我心也太小了,会有什么事话虽这么说,还是忐忑不安。早饭后,马上往家中打了个电话,正是父亲接的,听到父亲的声音,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支吾了几句,放下电话,心里格外轻松。
事后想是否如妻所说,自己的心未免太小太细了呢整日牵挂这,牵挂那的,是否太女人气了呢转念一想,不觉哑然失笑,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心小又有何妨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让你牵挂,或者知道有人在牵挂着自己,不同样是一种幸福吗
我想起去年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天格外冷。因为放了寒假,睡了个懒觉,快到9点了,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父亲。父亲搓着手,劈头就问,怎么没人接电话。我说电话在客厅里,卧室门又关得严实,睡得死没听到。父亲缓缓地说,电话半天没人接,担心你们怕是煤气中毒,就赶过来看看,没事就好。说完就走了。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睛一片朦胧。
这就是牵挂。它是干渴中的一汪清泉,冬日里的一轮暖阳,滋润、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是世间美好的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世间因为有了这份牵挂才美丽,生命也因了这份牵挂而精彩呢。
乌申斯基——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学家
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维奇·乌申斯基(KoHCTahTMH JMNTPNeBNU YIIINHCKNN,1823------1870),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奠基人。他著作在当时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乌申斯基于1823年2月19日诞生于俄国的土拉城,在其父母的小庄园里度过了童年。184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次年被任命为捷米多夫高等法律学校的代理教授,但由于拒绝执行教育部关于送审讲授提纲的要求而被免职。教学工作一度中断后,他不是不在内政部谋了个职员的小差使。
1854年,被任命为加特钦斯克孤儿院的教师,不久又被任命为该院的学监。在此斯间,他在《教育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论教育书籍的益处》、《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学校的三个要素》等重要文章,一时名声远扬,成为著名的教育理论家。1859年,他改任斯莫尔尼女子学院学监。该校是一 所专为贵族女子设立的极端保守的寄宿学校,教育教学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他不顾校长和反动教师的反对,彻底改革了学校的生活制度和教学措施,并增设了两年师范班,成为俄国第一所培养女教师的学校,为未来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1869年,在任学监期间同时又担任了《教育部公报的编辑》。他一改过去的编辑方针,致力研究教育上的重大问题,发表了《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师范学校章程草案》等论文,还为低年级学生编写了俄语课本《儿童世界》(上、下册)。他的进步活动引起了当局的仇恨,1862年被解职,并被遣送出国,开发始了长达五年的流放生涯。但是,他没有倒下,在国外利用各种机会,研究了许多国家的教育,编写了一部供小学一、二、三年级使用的教科书《祖国语言》及其教学法指南,完成了他的名著《人是教育的对象》前两卷的编写,又为第三卷搜集了素材。
1867年,他返回俄国,身患重病,仍著述不辍。1870年12月22 日,因肺病爆发,不治逝世,终年47岁。
二、主要教育思想及观点
(一)论教育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乌申斯基教育体系的基础。他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肉体。在《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一文中,大胆批评沙皇政府照搬普鲁士的教育是十分慌谬的。他指出:“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理论上,并没有一切民族共同的国民教育制度。”“唯有一种众人所共有的天赋性向,教育可以永远地指望于它,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民族性。”“当教育与民族性结合时,就得到人们充满生气和感情强烈的反映与合作。”所以在教育制度上每一个民族都应该自力更生,“唯有民族的教育,才是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有生命力的工具。”(1)
乌申斯基强调的民族性教育包括:(1)深信俄罗斯民族有强大的创造力量;(2)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对新生一代进行义务教育;(4)运用民族语进行教育。此外,他把宗教和家长制也认定为民族性内容,这是他教育思想消极的一面。(2)但乌申斯基重视教育的民族性,有其历史进步意义。
(二)论教育目的和德育、劳动教育
关于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目的确定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他看来,教育不过是形成人的和谐发展的有目的的过程。他把培养人的个性放在重要地位,要求培养爱祖国、爱劳动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丰富的感情,成为社会的利益而生存的。追求真理,诚实、善良和人道的,把全人类的利益、自己民族的和自己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的人,这就是乌申斯提出的教育总目标。
关于德育。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的多。”(3)他反对旧式学校所用的棍棒纪律,主张德育的方法人以下几方面:(1)通过教学进行德育;(2)教师本身的榜样;(3)说服;(4)机智地对待学生;(5)预防;(6)奖励和惩罚。
3.关于劳动教育。他强调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并且乐意和善于劳动。在《论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一文中指出:“教育不仅应当发展人的理智,传授他一定范围的知识,还应该在他身上燃起对认真劳动的渴望,没有这种渴望,他的生活就不可能是可尊敬的,也不可能是幸福的。”同时,他把学生的学习也视作一种劳动,坚决反对娱乐式和游戏式的教学。
(三)论教学
乌申斯基认为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学问。
关于教学过程。他认为教学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和过程,也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很好地领导”,学生要“很地学习”(严肃而艰巨的智力劳动),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他再三强调心理学和生理学地教学的科学基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的了解人”。(4)在《人是教育的对象》部著作里,他按照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观点,详细地研究了人的心理,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特别是研究了注意、记忆、想象和意志等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奠定了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倡的教学原则要主有:
直观性原则。“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5)因此必须给儿童进行直观教学,儿童越小,就越要注意直观教学。
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要求教师上课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防止呆读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连贯性原则。他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连贯,他说:“塞满了零星的、无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象里面一切都摆得毫无秩序的一个仓库,在这里连主人自己也什么东西也找不到。”
巩固性原则。认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练习和复习,特别是复习,应经常复习,在学习开始后就不断复习。
3、关于课堂教学与教科书
他主张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在上课时集体方式要与个别方式相结合,这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是一大发展。
此外,他很重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认为教科书是“优良的教学基础”,不能草率行事,并身体力行,为初等学校亲自编写了两种出色的教科书,即《祖国语言》(共三册)、《儿童世界》(共两册),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四)论教师的作用及培养
乌申斯基对教师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无论有什么样的规程和教学大纲,无论学校设有什么样的机构,不管有考虑得多么周密的方法,也不能代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7)他明确提出,教师不仅进行教学,同时也在进行教育;要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教师,而且也是一个教育者。要求教师热爱儿童,对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并且熟悉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教育的技能技巧,把自己的智慧和全部心灵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在《师范学校草案》中,乌申斯基详细制订了培养国民教师的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见习、实习制度等。
三、简要评价
乌申斯基从30岁起,就潜心钻研教育学和教育问题,不论是身处逆境,还是身患重病都矢志不移,坚忍不拔。他无限热爱教育事业,注意研究本民族教育的特点,提倡民族性教育,可以说他毕生都在为自己的祖国服务,为自己祖国的富强和文明而辛勤的劳动。他在俄国社会民主运动和教育改革时期,积极从事教育实践,大胆进行教育理论探索,提出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为俄国初等学校编写的教科书,使用达五十年之久,对教育目的、学校德育及劳动教育作了精辟论述,在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他对教师的作用和要求以及拟定的师资培养计划,在俄国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乌申斯基不愧为俄国杰出的教育家,俄国教育学的宗匠,俄国教育科学之父。
1946年1月,原苏联为了隆重纪念乌申斯基逝世75周年,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许多学校以乌申斯基的名字来命名,建立了乌申斯基纪念碑,设立了乌申斯基奖学金,制定了乌申斯基奖章来奖励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乌申斯基在哲学思想方面,主要是个唯心主义者并且是个虔诚的正教徒。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宗教思想乃至宗法观念的影响,这是我们借鉴时需要辨认的。
乌申斯基(1824-1870)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学家。
20岁时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两年后获硕士学位,并任雅罗斯拉夫专科学校的代理教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很多贡献。主张教育理论应该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教育的成规惯例之中。在教育过程中十分强调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民族性作为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而就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注意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并指导教师注意利用这些规律。还对俄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有《人是教育的对象》、《儿童世界》、《祖国语言》以及《论教育著作的益处》等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