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雪山旅游攻略

梅里雪山旅游攻略,第1张

梅里雪山也是一座从未被攀登者征服的高峰,但是这里“日照金山”的美景总是孜孜不倦的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观光者前来观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梅里雪山之上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吧!

梅里雪山海拔多少米

梅里雪山又称太子雪山,是藏区八大神山之一,其著名的“日照金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难得一见的胜景。其海拔6740米的主峰至今仍是未被征服的“处女峰”,也是唯一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观赏梅里雪山的最佳时间是10月至次年5月,这段时间看到主峰及其他山峰的概率最高。

梅里雪山简介

梅里雪山属于横断山脉,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西藏的察隅县交界处,距离昆明849公里。梅里雪山属于怒山山脉中段,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梅里雪山北与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连接,相传共有山峰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位於东经986°,北纬284°,海拔6740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山峰。

在藏文经卷中,梅里雪山的13座高峰,均被奉为“修行于太子宫殿的神仙”,特别是主峰卡瓦格博,被一些人尊奉为“藏地八大神山之首”。

梅里雪山的风景

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瓦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卡瓦格博峰下,冰斗、冰川连绵,犹如玉龙伸延,冰雪耀眼夺目,是世界稀有的海洋性现代冰川。山下的取登贡寺、衮玛顶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民都要前来朝拜,有浓郁的藏族习俗,是人们登临探险的旅游圣地。

雪山景观

雪山观景有几个地方比较理想,一是214国道下了白茫雪山,可以看到了梅里雪山全景,但公路狭窄,不宜久留。二是雾农顶观景台,从中甸方向进入德钦的214国道上,离德钦县城约15km,建有13座白塔,地势开阔,颇为壮观。三是飞来寺烧香台,飞来寺村位于德钦往西藏的214国道上,离德钦县城约11km,当地藏民及过往行人均在此烧香祈_,此乃观日出日落之佳境。现在飞来寺烧香台已经成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旅游地,餐饮食宿酒吧都有,绝大部分游客都住在这里,观日出日落,去雨崩和明永也最为方便

观赏指南

交通

班车

1、从香格里拉县城每天有班车发往德钦,车费67元左右,车程约5-6小时

2、从德钦到飞来寺、西当温泉的班车不定时,详询德钦县客运站0887-8413322

包车

1、从德钦可乘坐出租车前往飞来寺,单程车费约30元;德钦-明永冰川,单程约150元,往返约200元;德钦-西当村,单程约180元

2、飞来寺有去往西当村的小面包车,可约人拼车前往,具体价格可与司机协调。谨记要和司机谈好价格,注意事先要把目的地和行程线路确认清楚,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门票

套票:套票一150人民币/套票二228人民币/套票三230人民币;梅里雪山雨崩门票:55人民币(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开放时间

07:00-16:00(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玛雅雪山也叫马牙雪山 不过甘肃也有一座马牙雪山

玛雅雪山藏语称:“阿尼嘎卓”,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城西部,距天祝县城35公里处,年均气温-65℃,终年积雪不化。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 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白藏语称“伦布什则”,意为最高的须弥山,海拔4447米。”马牙雪山因形似马的牙齿,终年积雪而得名,古人有诗赞曰:“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玉为胎”。

马牙雪山藏语称阿尼嘎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西部,距天祝县城西部35公里处,年均气温-65摄氏度,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本地人称白嘎达山。 主峰白尕达,藏语称伦布什则,意为最高的须弥山,海拔4447米。

阿尼玛卿雪山属于果洛藏族自治州高山奇峡的著名景点。

雄伟壮丽的阿尼玛卿雪山也称积石山或玛积雪山,它坐落在青海省的东南部,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部的雪山乡。阿尼玛卿雪山是雪域高原上的一座著名雪山,在藏语中意为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它和西藏的冈仁波钦、云南的梅里雪山、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四大神山。

阿尼玛卿雪山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它作为雪豹的繁殖栖息地,早已被国际动物学界所关注,已有许多国外的科学家同我国科学家合作,将这里作为雪豹行为生态的研究基地。阿尼玛卿雪山处处都有宝,这里的花间草地上、林间灌木丛中生长着冬虫夏草、当归、大黄、贝母、蘑菇和蕨麻等几十种珍贵药材。

现在阿尼玛卿雪山已经成了理想的登山场地,是初级登山者的最佳训练营地之一。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环山一周会碰上许多神奇的自然景象,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旅游。在转山的过程中阿尼玛卿雪山主峰玛卿岗日峰随着角度的变化,一次又一次以新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可以说是一步一景。晨光中雪山被金光照耀,白里见红,红中见白,雄浑壮丽,庄重宁静,神奇动人。你只有站在山旁,用心灵去感悟它的灵、光、色,才能有情景交融之感。待到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冰川融水汇成的溪流从山脚下流过,荒山、绿地、雪峰在阳光下又显得充满了粗犷的生机与活力。夕阳西下之时,余晖将雪山映得金光灿灿,立刻变成了一座傲立于世的金山,雄浑阳刚。夜幕下,在神山侧旁野营只能望见它黑黑的巨影映在繁星之下,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统一。

   先增一家终年在冰川雪原上以放牧为生,因为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分到一块最高的牧场,离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主峰只有五六百米的距离。 在青海黄河源头玛多县采访期间,我碰到了难得下山采办生活必须品的党员先增。先增生性豪爽,两句话说完,就把我当作朋友,一定要我喝他随身携带的青稞酒。我随后知道,先增一家终年在冰川雪原上以放牧为生,因为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分到一块最高的牧场,离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主峰只有五六百米的距离。我绞尽脑汁地推测先增一家的生活方式,竟令先增十分感动,力邀我去他家看看。

山的信徒

先增赶着他的马先回家打点,两天后我照着他告诉我的路线,向着阿尼玛卿进发。吉普车出了玛多,经过花石峡折转东去,翻过几座山脊,远处铺着白雪的山峰猝然耸立在我面前。阿尼玛卿在藏文中意为“活佛座前的最高侍者”,作为黄河源头最大的山,历来被藏族同胞视为神山,每年都有大批朝圣者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去虔诚朝拜。远远望去,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阳光灿烂,闪着银光的雪峰宛若水晶玉石雕塑,令人一见便忘却尘俗烦恼。

雪山看似就在前面,谁知车子转了几个小时,总是可望而不可及,幸好沿途的风光叫人看了十分愉快。这时正值夏季,沿途长满了黄黄绿绿的小草,间衬着红黄蓝白的小花,倒像是铺了一层花毯。牧羊人赶着羊群行在花毯上,但见一条长长的白色队伍在一望无际的黄绿草地上移动,人和羊好像天地一沙鸥,渺小得很。

落日前我和向导赶到雪山乡,在这里借宿一个晚上。车子不能再前进了,我们换了马匹,向着阿尼玛卿主峰玛卿岗日进发。我们骑着马,沿着曲木河溯流而上,半小时后,来到“曲爱那”神地。“曲爱那”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流白水的河”,原因是从雪山上流下的水,里边含石灰岩的成分,河水总泛着乳白的颜色,十分安静。此时只见三三两两的牧民围绕着用石块堆砌而成的正方形石堆,顶礼膜拜。原来,这插着白色经幡的石堆,是藏民们堆起来的,称为“俄博”,它代表山神的官邸,自然也就成了藏族的祭神台。转山的规则是这样:在祭神台前拜祭后,绕山一周,以示虔诚。我们在这里遇见藏民格札,为了消灾祈福,他领着80岁的老母亲、他的妻子和四个儿女,用牦牛驮着酥油、青稞炒面等生活用品,由祭神台开始转山。老李说转山一圈一般需要一个星期,但虔诚的藏民往往一步一拜地绕山而走,像格扎拖家携口,就足足走了35天,才绕完一圈回到祭神台。听他这么一说,我不禁暗暗咋舌:身处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天寒地冻,80岁的老太太怎样去度过这30多天?假如没有笃深的信仰,看来是很难做到的。

阿尼玛卿山一带的藏民,至今仍保持着崇山拜石的古风遗俗,他们相信阿尼玛卿山神是位居藏地21山神中的第四山神,也是开天辟地的90位造化神之一,地位非常尊崇。像增多这样的藏地党员,也常常转山,因为心理有佛,并不把独处雪峰之下,每日放牧营生当作一件痛苦的事。

告别格札一家,我们摇晃在马背上,离雪山越近,空气越稀薄,胸闷、头涨、呼吸困难的症状陆续出现,连马儿也喘着粗气。

过了一道又一道山谷,就在转弯处的山崖上,一块青黑色的摩天巨石矗立在我们面前。巨石前又是一座祭神台,阵阵烟雾从台上袅袅升起,一股烧焦的酥油和青稞的香味扑鼻而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凑上前去一看,只见藏民们口中念念有词,将厚厚的酥油涂在石壁上。高高的石壁上,一粒一粒金**的青稞麦排列成藏文的形状,在酥油脂层间,露出一颗颗红、黄、蓝、绿晶莹发光的“石头”,走近一看才发现,那根本不是石头,而是真的珍珠、玛瑙和玉石!我看得目瞪口呆,藏民将这么珍贵的东西千里迢迢地带来,作为祭品献上,可见他们对山神的虔诚。

高原雪牧

翻过层层山巅,走了整整一天,黄昏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主峰脚下,此时,海拔已经达到5800-6000米。只见白色的雪地之上蠕动着一大群金**的绵羊,那景象跟途中见过的青黄草地白绵羊大异其趣,增多家的黑色大帐立在旁边。这里离阿尼玛卿6282米的主峰已是近在咫尺。

主人先增一家五口就在这带山区逐水草而居。我们来到时天色已黑,先增担心我们路上出事,一直站在帐篷外等我们。一见到我们,女主人格珠便过来牵马扶镫,请我们下马,然后由男主人引领着进入帐篷。按照藏人的规矩,我们分男左女右席地而坐。

原先在外面冷得直哆嗦,一走进帐篷,身上渐渐暖和起来。格珠递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在我们面前摆满了糌粑、曲拉和酸奶。骑了10多小时的马,我的嘴唇早已发干,肚子“咕噜”作响,这时嚼着糌粑,喝着奶茶,觉得味道格外香甜。

肚子有了底,我才注意到先增的女儿卓玛在旁边扶柱掩面,不时闪开指缝偷偷看着我这个陌生客人。我一边逗着她说话,一边看着炉膛,炉膛里烧着的牛粪不时迸发出点点火苗,大肚子水壶“嗒嗒”地喷着热气,大家慢慢熟络起来。

不久,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煮好了,格珠将鲜嫩的羊尾放在我面前,上面插着一把银光闪闪的藏刀。用羊尾宴客是藏族的最高礼遇,我急忙连声道谢,按规矩切开羊尾,割下一块嚼起来,倍觉酥嫩柔滑,肥而不腻。宴罢,先增站起来,左手端着酒碗,右手提起酒瓶,轻摆着右臂,左右旋转着身子,用沙哑而高昂的声音唱起藏歌,频频向我劝酒。藏人习惯“对酒当歌”,我平时虽然不喝酒,却实在抵挡不了先增如火的盛情,不断仰头饮酒。先增的家人颇欣赏我的入乡随俗,老少替着先增,轮流上场劝酒。我在歌声、酒碗碰撞声中不知道喝了多少酒,酒精刺激得我说不出话来,只会拿着酒碗“哈哈”地笑。最后连碗也拿不住了,模模糊糊中觉得被人扶到旁边厚厚的地毯上,酣然入睡。

酒实在是对付苦寒的利器,夜里我虽隐隐听到牛羊声和夹杂着人的喝骂声,眼皮沉得就是醒不过来。第二天清晨,我在睡梦中被敲打帐篷的“咚咚”声惊醒,睁眼一看,才发现帐篷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赶忙穿衣赶到帐外看个究竟,原来格珠正在打扫篷顶的积雪,阿尼玛卿海拔高,天气像小孩子的脸。积雪倘不清理,便会压倒帐篷。

回到帐篷里,格珠递上一杯热奶茶。我边喝边跟她聊天,问她昨天晚上发生什么事。“几只狼下山叼羊,幸亏发现得早,拿棍子赶了半天。”格珠一副云淡风清的神气,丝毫不把几只狼看在眼里。后来我才知道雪山上虽然常有野狼出没,但它们一般不来骚扰牧民,只是大雪纷飞,它们迫于生存,实在找不到食物的时候才会打牧民羊的主意。格珠不过30多岁,长年累月地劳作却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纪老很多。她每天天未亮就必须到一里外的冰川处背回融化的冰水,然后挤奶、生火、烧奶茶。温饱问题解决了,劳作的艰苦、生活环境的恶劣他们就不放在心上,一家人总是和和乐乐。

喝完奶茶,偶然望向帐外,我呆住了,雪已经下得很大!入目是白茫茫一片,再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牛羊一个个被埋在雪堆里,先增一家赶上前去先给牛羊解开了绳索,出发前,先增帮我穿上防寒衣,戴上防雪帽,特别嘱咐我戴上墨镜,以防雪盲。我把照相器材包好放进相机包,外面套上防雨布,先增抢先将包挎在肩上,走出帐篷,哄起牛羊,开始了一天的放牧。

先增和他的大儿子赶着400多头羊、100多头牦牛走在路上,羊儿的颜色和天地间的白色混在一处,看得我眼睛直发晕。除了大衣外,我还加上一件羽绒背心,仍然冻得直打哆嗦,雪风混着雪粒打在脸上阵阵作痛。先增跟昨晚一样,只穿一件藏袍,谈笑自若。我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走着,不知什么时候,靴子里被灌进的雪弄湿了。先增见我走得太辛苦,便拉过一头牦牛让我骑上,可在牦牛背上也不见得舒服到哪里去。我心里只是疑惑:大雪纷飞,到底能让牛、羊去吃什么?

我慢慢地感受着这雪上一家人的生活场景,生活在都市的人又何曾见过这样如同纵横在天地之间的牧场?这时先增走到我身边打断我的遐想,提醒我应该戴上墨镜防雪盲。可我生来爱激动,拍起照片来,什么都忘了,眼镜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见。先增忙喊住了牛羊,带我从原路返回,寻找眼镜。折腾了半个多小时,眼镜也没找到。先增偎近宽慰我说:“雪里难找,晴天雪化了,保准能找到。”说话间,他将自己戴的墨镜摘下给我戴上,又随即从藏袍里掏出一块白纱布,蒙住了自己的双眼。

雪又渐渐小了,先增一声唿哨,牛羊顿时都站住了,纷纷用嘴巴推开积雪,地上露出的湿漉漉的青草便成了它们的美味食物。高原上的动物自有适应大自然的生存能力。每年的6、7、8三个月是高原青草生长最茂盛的季节,也是牧民最繁忙的时候,牧民赶着牛羊从山下(低海拔)逐步向山上(高海拔)进发,从一个山头搬到另一个山头,寻找最嫩绿的草场 ;到8月底9月初,山上气温下降,逐渐寒冷,青草变黄枯萎,牧民们又赶着牛羊从山上往山下转场,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流动的游牧生活,因此,他们的家又被称为“骑在牦牛背上”的家。先增的祖祖辈辈,也一直在雪峰间和草原上繁衍生息。

先增的汉话说得很好,平时除了放牧之外,偶尔也给国内外登山队当向导。他在放牧的空闲时间,常给我讲这里的传说故事和藏民习俗。在我看来,先增他们的生活相当单调艰苦,但他们却很知足。据说以前有一个藏女嫁给了一个苏州男人,被带到城里,可是过了一个月后,妇女便回来了,她根本过不惯城里的生活,闷得慌,反而想念雪山和草甸。

大约是太阳下山的时间,放牧结束了。我浑身冻得发疼,迫不及待地冲进帐篷脱去湿漉漉的鞋子在火边烘烤,无意间却发觉先增的脸色不大好看,心里好生纳闷,只得悄悄向卓玛打听。我才知道藏民出于对神山的崇敬,认为在火塘边烤鞋会发出阵阵臭味,亵渎神灵。我吃了一惊,忙向先增道歉,不知者不罪,他立刻也就释然了。

我们在外放牧的10个小时根本不曾吃过东西,由于常在草原活动,我倒也习惯草原上两顿饭,那些奶制品、牛羊肉和炒面粉都很顶饿。

深入冰川腹地

第4天雪停了,是个好天。天空格外的蓝,地上的积雪已经消融,露出盈盈绿草(绿草在高山牧场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远处的山峰轮廓清晰明朗,跟前3天白茫茫一片的情景大不相同。

怀着愉快的心情,我们骑上马匹,向着“喇嘛拜佛”的冰川腹地出发。

马儿跑得很欢,不多时,我们便闯入一个石群区――兀立着的巨石延至山边,完全是一派人迹罕至的景象。耳畔传来轰轰的流水声,环顾四周却是雪与冰的天地,我凝神静气地仔细循声倾听,才发现流水声原来是地底冰层运动或雪中潜流发出的声音。

“雪莲!雪莲啊!”石缝间露出了**花瓣的雪莲,我们高兴得叫了起来,在这极冷的天地间,那缕缕清香,分外地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穿过一条冰河,爬上一座陡峭的山崖,钻进一座7、8米高的冰洞里,向外望去,一根根冰挂在洞口从上垂下来,形成一层天然的冰帘,透过冰帘又可看见澄蓝的天空,阳光将冰挂幻化出七彩的颜色。这也是格珠每日取水的地方。从冰洞出来,穿过一个冰缝,一幅“天然冰雕画”赫然呈现眼前,冰雕的形状千姿百态:一座座挺立的冰塔林耸入蔚蓝的晴空,亦有条条连着云彩的水晶峰峦。听增多说,老的冰川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也不化,新的冰川又形成。而我现在见到的冰川不过是阿尼玛卿冰川的冰山一角。很多国内外知名的登山家为了寻找阿尼玛卿的冰川之美或是登上玛卿岗日,便永远地沉睡在这里。

我们在冰崖中左穿右插,玩得不亦乐乎,但亦气喘得要命,忽见一个藏民孤零零地朝着山上走去,他的神情肃穆,从我们身旁走过竟望也不望我们一眼。听说他是前往高处的冰川朝拜山神的信徒,我忽然理解了藏民那种发自内心的信仰。

  1985年,摄影师郑云峰在青海黄河源头采访时,认识了藏民“先增”一家。离海拔6000多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主峰只有五六百米的一方土地,是***员“先增”的牧场,那里放牧着他的400多只羊和100多头牦牛。在那和遍地冰雪的“夏季”,郑云峰拍下了“先增”雪牧的大量照片,并以《放牧冰雪高原阿尼玛卿》为题,发表在2004年第11期的《文明》杂志上……

白驹过隙,20年后的2006年8月,已经60多岁的郑云峰再次来到阿尼玛卿雪山脚下。他想看看20多年前结识的老朋友“先增”,看看他的牧场、帐篷、牛羊和儿女们,看看壮丽无比的神山阿尼玛卿,看看鬼斧神工的冰川……“一切都变成什么样了呢”

“先增”原来是“先加”

一直到20年以后,我才弄明白,我要找的老朋友叫“先加”而不是“先增”。在乡政府的小招待所里,乡里的干部听完我的描述,又仔细看过我在20年前为“先增”所拍的照片,然后肯定地说,这个人叫先加,先增是翻译错了。

这个乡名叫雪山乡。20多年前,我从玛沁县出发去找先加时,就在这里住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雪山大队寻找先加。这段路程并不太远,但在20年前我独自去阿尼玛卿雪山的时候,道路十分艰难,只能骑马前去。现在,一条简易的公路替代了当年的杂草滩涂,吉普车可以安然通过,马背上五六个小时的路程,汽车一个多小时便走完了。

简易公路沿着白水河蜿蜒前行,河水依然淙淙流淌,但我感觉到白水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年前的河水清澈见底,鱼儿、石头、沙砾清晰可见,现在却污浊不堪。源头尚且浑浊如此,下游更何以堪放眼望去。远处的雪峰已经露出了褐色的山体岩石,只有山巅还顶着耀眼的白雪,而我上次来时,它们通体都裹着厚厚的冰雪,在阳光下宛若水晶玉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阿尼玛卿雪山的积雪正在加速融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雪水冲刷,泥沙俱下,流下来的便是这泥汤般的浊水了。

乡干部对这段路程很熟,一个小时后,车停下来,到了。山脚下,一座很新的5间砖瓦房出现在我们面前,看样子建成没几年,这房子让我觉得十分惊讶。

屋门没锁,但家里没人。乡干部说,这是先加的“冬窝子”,每年冬天他们才住在这里,现在是夏季,他们一家一定是在山上的牧场里。我在屋子里环视一周,心想先加的日子一定是富起来了。屋子里摆着彩色电视,29寸的,有微波天线,有三辆摩托车,一间屋子里堆满了羊毛,而另一间屋子里是成堆的青稞和青稞面。

先加的牧场在山上,海拔大约5800米,离阿尼玛卿雪山6282米的主峰玛卿岗日近在咫尺。阿尼玛卿在藏语中意为“活佛座前的最高侍者”,作为黄河源头最大的山,被藏民们视为神山,每年都有大批朝圣者前往朝拜。20年前,我就曾见到一些朝圣者在天寒地冻的冰雪之域虔诚转山。先加也常常转山。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上山,这条路当年我走过,依稀可以辨出方向。这里汽车已经无能为力,只能步行。一路之上,我不时拿出20年前所拍摄的照片,刻意与眼前的风景加以对照,但却很难一一对应起来。一个小时后,我们艰难地翻过了两道山岗,先加的牧场出现在眼前。正是夏末秋初时候,牧草已经开始转黄,天空湛蓝深远,阳光温和地照在身上,头晕胸闷的高原反应似乎也减轻了。

帐篷还和20年前一样,只是旁边多了几间毛坯房。离帐篷还有很远,我就大喊:“先加,先加!”

随着一阵狗叫声,一个女人从帐篷里走出来,有点疑惑地看着我们。那是先加的妻子格珠,一头灰白的头发。20年前,她风华正茂,头发乌黑,但现在我很难把眼前的格珠和20年前的格珠联系起来。

走近了,格珠还是不敢认,20年的光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我笑着说:“我是郑云峰啊!20年前,我在你们的帐篷里住了10多天呢……”格珠终于想起来了,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

先加正在远处放牧牛羊,听见狗叫声,知道有人来,便向回走。他带着和格珠一样的疑惑神情与我对视了一会儿,努力在脑海中搜索着我的形象,然后忽然就想了起来,跑过来和我抱在一起。

那天,我们坐在帐篷里,喝刚刚煮好的奶茶,听先加讲这些年的经历。先加的两个儿子都已长成壮实的大小伙子,他们杀了一只羊,做了血肠和烤羊肉。羊肉的味道很好,与我在平原上所吃的羊肉大不相同。

牧场之变

主人先加的头发已经花白,但他依然强壮,与20年前的照片对比,变化似乎并不大。

但他的牧场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十年前,政府鼓励牧民贷款养牲畜,造就了当地畜牧业的一个黄金时期。在阿尼玛卿雪山下,许多人家都贷款养牛羊,一时间,牛羊满山坡。最多的时候,先加一家曾经有过几百头牛和几百只羊。牧量众多的牛羊很快就改善了藏民们的生活,富裕的牧民不仅买了彩电、摩托车,还盖了砖瓦房。冬天的时候,他们就离开帐篷,住进崭新温暖的“冬窝子”里。

先加也富了起来,他们盖; 房子,买了彩电和摩托车,先加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先后结了婚,而且也都生了孩子。20年前,他们和我在帐篷里聊天的时候,对“北京”“天安门”还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当时的国家形势了。但现在,他们不仅知道的东西很多,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显然,电视打开了他们的视野,塞给他们一个完全不同于雪域高原的世界。

在经济利益的带动下,牛羊越来越多,人口随之增加,但弊端也很快就显现出来。20多年前我初来时,这里牛羊很少,湿地成片,水草丰美,是一处天然的优良牧场。但一味地过度放牧,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速,湿地大面积减少,草场迅速退化……牛羊逐渐变得不肥壮了,数量也慢慢地减少。

先加说:“四五年前,牛羊就开始减少了。人们变富了,但是牧场不好了。”

牧场的确正在恶化。在先加的牧场上,我看到青草稀疏,四处裸露着地表,有些地方已经沙化,当年肥美的草场如今已经满目疮痍。

对,是满目疮痍,因为草场上不仅有沙化裸露的地表,还有无数的老鼠洞。在先加的帐篷附近,我数了一下,一平方米内竟有26个鼠洞。最近10年时间里,鼠兔改变了草原的土壤结构,深层钙积土被破坏,破坏的浮土继而破坏植物生长和水土保持,形成“黑土型”草地,最终结果就是加速草原沙漠化进程。更为严重的是,鼠疫虽未爆发,但隐患却始终存在。

过去转场的时候,随便找块平整的地方,就可以搭帐篷。但现在却要先平鼠洞,否则帐篷搭不好。先加说:“这在过去从来没有过。”

先加的遭遇完全可以视作黄河源头玛多县遭遇的缩影。藏语“玛多”,意指“黄河上游”。这个曾经富甲一方的全国首富县,如今却有“现代楼兰”之称。上世纪70年代,玛多县以拥有67万头牲畜享有黄河源头首富县的美誉。但好景不长,到了2003年,全县人均收入 不足1700元,成为全国十大贫困县之一。这一头一尾的沧桑巨变,令人扼腕叹息,原因何在当年,政府提出“突破百万畜牧…向草原要肉要奶”的宏大目标,以吸引邻县数百劳动力来玛多放牧。为此,玛多给出了令人惊讶的优惠条件――无偿提供牛羊、划分草场。很快,牛羊数量迅速飙升,仅仅几年时间,人口不足1万的玛多县,牲畜总数达到了79万头!过度放牧的恶劣后果随即显现――昔日肥美的草场日渐枯瘦沙化。当地牧民说,20年前,5亩草场喂一只羊;10年前,30亩草场喂一只羊;如今,千亩草场喂一只羊。小草刚露头就被饥不择食的牛羊吃掉了。生物链遭到破坏,牧民为保护牛羊,不得已开始打鹰打狼,但这又为老鼠创造了生机……

玛多之变,是否也预示了先加牧场的未来呢

消逝的冰川

第二天一早,格珠就带着孙子出门了。她背着一个很大的塑料水桶,小孙子手里拿着一个水盆。

我问先加:“他们干吗去了”

先加答:“去背水。”

“到哪儿背水”

“两公里以外。枯水季要到三公里以外。”

我听得呆了。以前先加的帐篷附近就有小河沟,走上百十米,就可以舀到水了,牛羊渴了,可以随时过去饮水……可是现在呢

我拿出《文明》杂志,请先加带我到20年前去过的地方去看看。先加看着摇头:“湿地没了,冰川小了,好多地方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人类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终于改变了亿万年如斯的神山的容颜。

来雪山乡的路上,我已经看到了浑浊的白水河,以及远方雪山上升的雪线,但心里仍然抱着希望――冰川应该还是那样壮丽吧

先加带我去看冰川。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角度,我目测后感觉比20年前的冰川小多了。冰川融化后,露出了褐色的裸岩。与20年前的照片一对比,这一片片的褐色显得格外刺眼。

阿尼玛卿冰川占黄河源头冰川总面积的96%。夏季。融化冰川是黄河的主要补给。随着垒球气候的变暖,冰川平均每年融化57米。山体下部的冰川首先融化,上部的冰川失去支撑之后,很容易发生冰崩。2004年3月18日,阿尼玛卿雪山南坡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冰崩,2640多公顷草场顷刻间变成巨型露天煤矿。目击者描述,当时的情景好像火山爆发,喷出的黑色岩石、砾石覆盖了草场。

这场雪崩离先加的草场不太远,翻过山就能看到。

我问先加:“将来冰川没了,你的孙子喝什么”

先加说:“别说将来,现在不就是守着水塔到远处背水喝”

气候变暖、过度放牧,无序开发,这三大灾难导致40年间,中国冰川面积平均“缩水”7%,目前冰川年融水径流量相当于黄河。高山积雪减少90%,以致影响域内50%的河流干涸,没有断流的则流量下降50%,地下水位10年间下降了5米。

未来呢有专家认为,未来25年内,青藏高原温度将上升14摄氏度。这看似不起眼的“14摄氏度”意味着黄河源区水量在十几年内将减少50%,到时候面临水荒的将是整个流域。更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西北部冰川将消失一半以上,尤其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将导致中国和南亚40%的人面临水荒。

对这些新闻和数据,先加并没有概念,他知道的是:政府这两年在号召退耕还草。这就意味着,他的家很可能要迁徙,要离开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先加不知道这叫“生态移民”,但他知道政府已经在规划这件事了。

他一直在担忧。担忧什么可以说得很大――比如留恋牧场、留恋神山、留恋神鹰飞翔的地方,留恋祖先生活的草原;也可以说得很小――不能放牧了,该做什么呢大儿子想开出租,先加自己想做点小生意……可是这些他们能适应么

儿女们都长大了,生活也变好了,但是他们却可能会离开这个地方。

雪域高原的牧人,离开了草原、牛羊和神山……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会怎样。

先加说:“也许你下次再来时,我已经不在这里了。”

许多事情先加弄不明白。他希望孙子们能弄明白。如今,他的孙子已经开始读书了,乡里有可以住宿的学校。 “如果以后搬迁了,也要一直读书。”

神山永恒

许多事物都变化了,但也有不变的。

先加依然对着镜子拔胡须。20年前,我看见先加用夹子拔胡须,就送给他一个剃须刀,当时先加把玩手中,并没有尝试。20年后,面对我的疑惑,先加拿出剃须刀解释:“用不惯……”

先加还是会带着儿子们走五六里路,去20年前的煨桑台朝拜山神,还是用酥油将黄蜜腊、红珊瑚、绿松石粘在山石上,他们心中的神山上……

先加还是不停地告诫外乡人:“不要乱丢垃圾,不要弄脏圣水。圣水没了,一切生物就都没了。”

永恒的神山阿尼玛卿,一定在高处俯视着这一切。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云南梅里雪山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云南梅里雪山导游词1

 梅里雪山又称为太子雪山,当地的藏民视为神山。它位于德钦县东北约10公里的横断山满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梅里”系藏语药王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药王山”。梅里雪山冰峰接踵,雪峦绵绵。在数以百计的峰群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就有27座,5000米以上的20座,6000米以上6座。卡瓦格博和其周围的雪峰,有“太子十三峰”之称。虽然称为“十三峰”,但是语意是取“十三”这个在藏语里的吉祥数,其实不是准确的十三个雪峰,而是较多山峰的统称。那耸立在群峰之上的卡瓦格博峰海拔

 6740米,为云南第一高峰,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腹心地带,是整个梅里雪山景区的核心。卡瓦格博,是藏语:“白色雪山”的意思,当地藏民称之为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觐圣地,传说是宁玛派分支伽(qie)居巴的保护神。白色,在笃信佛教的藏民心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卡瓦格博峰自然可以引申为“神圣的雪山”。传说卡瓦格博原来是九头十八臂的凶煞神,后来被莲花大师点化,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的格萨尔的守护神,成为胜乐宝轮圣山极乐世界的象征和多、康、岭(青海、甘肃、西藏及川滇藏地区)众生绕匝朝拜的胜地,为藏区八大神山之一。

 这些雪峰中,比较有名的有面茨姆峰、吉娃仁安峰、布迥松阶吾学峰、玛兵扎拉旺堆峰、粗归腊卡峰、说拉赞归面布峰。其中线条优美,气质若兰,恰似亭亭玉立的女性的面茨姆峰,传说是卡瓦格博的爱妻,意思是:大海神女,位于卡瓦格博峰南侧。又有人传说面茨姆为玉龙雪山之女,虽然为卡瓦格博之妻,却心念家乡,面向家乡。雪峰总有云雾缭绕,人们称其为面茨姆含羞而罩上的面纱。吉娃仁安峰意思是“五佛之冠”,是并列排立的五个扁平而尖削的山峰,位于面茨姆峰北侧,海拔5770。5米。而传说为卡瓦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的布迥松阶吾学峰,则位于五佛冠峰与卡瓦格博峰之间。卡瓦格博东北方向的守护神就是指玛兵扎拉旺堆峰,又称“无敌降魔战神”(将军峰)。粗腊卡意为圆湖上方的山峰,位于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太子十三峰早被尊奉为藏传佛教的神灵,故有《卡瓦格博颂语》和《卡瓦格博尼语》在民间传诵。在梅里雪山还流传着噶举派第二祖师噶玛拨希曾在此传教的故事。至今神山下的老年人还背诵得朗朗上口的《绒赞山神卡瓦格博颂》,便是这位大师留下的经文。

 站在雪山面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祈祷,卡瓦格博神秘傲慢,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雪山的真面目,有时候任您千呼万唤,它就是不给面子。在晴空下一览无余的机遇并不是常有的,许多时候,云就罩在雪峰之顶,或系挂于山腰,使其呈现朦胧神秘的形象。这种飘渺的景象使太子十三峰愈发的神奇。

 梅里雪山不仅有太子十三峰,还有雪山群所特有的各种雪域奇观。卡瓦格博峰下,冰川遍布,其中,明永恰、斯恰冰川如两条银鳞玉甲长龙,从海拔六千多米处往下延伸,消失在2660米的密林之中,是世界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其中的明永恰冰川可谓最壮观的冰川。此冰川从海拔5500米的地方下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森林地带,长达8公里,宽至五百多米,面积有73。5平方公里。此冰川号称世界上少有的低纬度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冰川附近有始建于1233年的太子庙,和建于1736年~1796年间的莲花寺,传说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驻足之处,至今香火旺盛,转经者络绎不绝。山下的取登贡寺、衮玛顶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庙宇。每年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民都要前来朝拜,有浓郁的藏族习俗,是人们登临探险的旅游胜地。

 卡瓦格博峰南侧,还有从悬崖倾泻而下的雨崩瀑布,在夏季尤为神奇壮观。因为是雪水,从雪峰中倾泻,所以色纯气清;阳光照射,水蒸腾若云雾,水雾又将阳光映衬为彩虹。雨崩瀑布的水,在朝山者心中也是神圣的,他们潜心受其淋洒,

 求得吉祥如意,梅里雪山的冰川冰瀑令人心醉,这里的高山湖泊,茂密森林、奇花异木和各种野生动也是雪域特有的自然之宝。高山湖泊清澄明镜,在各个雪峰之间的山涧凹地、林海中星罗棋布,且神秘莫测,若有人高呼,就有“呼风唤雨”的效应,所以路人几乎都敛声静气,不愿触怒神灵。完好、丰富的森林则是藏民们以佛心护持而未遭破坏的佛境。

 在滇藏川青等地的藏族人民的意识里,不朝拜梅里雪山,死后就没有好归宿。所以,朝山转经者络绎不绝,虔诚的甚至匍匐前进。每年秋末冬初,成百上千藏民牵羊扶杖,口念佛经绕山焚香转经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太子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瓦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20世纪90年代,梅里雪山引来众多科学探险者和登山健儿。从1902~1996年,先后有英美日中等登山者攀登雪山,均未能登顶。这些登山者和探险者使梅里雪山在世界上闻名遐迩,更增添了许多的神秘感。

 如今,公路已经修到了梅里雪山脚下,交通便利,所有到德钦旅游的客人都有机会投入神山的怀抱,去领略它那独特、迷人的风采。站在梅里雪山的面前,您只需轻轻的告诉它:我来了!不一定要去转经,去朝拜,去征服所谓的雪山之巅,只要到了,心领了,感悟了,那也算是修成正果了。

云南梅里雪山导游词2

各位朋友:

 今天由我带领各位去领略梅里雪山的魅力。

 梅里雪山概况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西北边与西藏自治区为邻,处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中心地带,全州面积23 870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维西、德钦三个县,其中州府所在地在香格里拉县。

 梅里雪山位于德钦县东北约1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它是云南最壮观的雪山山群,数百里绵延的雪岭雪峰,占去德钦县345%的面积。

 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梅里”是藏语“药王”的意思,故又称“药王山”,这里盛产虫草、贝母、麝香等药材。

 梅里雪山冰峰接踵,雪峦绵亘,海拔4 000米以上的有27座,5 000米以上的有20座,6 000米以上的有6座。卡格博和周围诸峰有“太子十三峰”之称。

 卡格博峰

 卡格博峰,海拔6 740米,为云南第一高峰,是整个梅里雪山景区的核心。

 卡格博,藏语是“白色雪山”,当地藏民称为“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朝觐圣地。传说卡格博原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大师点化,皈依佛教,受居士戒,做了千佛之子格萨尔的守护神,称为胜乐宝轮圣山极乐世界的象征和藏、川、青、甘等地众生朝拜的圣地,为藏区八大神山之一。

 太子十三峰

 在太子十三峰诸峰中较为著名的有面茨姆峰、吉娃仁安峰、布迥松阶吾学峰、玛兵扎拉旺堆峰、粗归腊卡峰、说拉赞归面布峰等。

 面茨姆峰,线条优美,气质若兰,恰似亭亭玉立的女性,传说是卡格博的爱妻,意为“大海神女”,位于卡格博峰南侧。又传说她为玉龙雪山之女,虽为卡格博之妻,却心念家乡,面向家乡。雪山总有云雾缭绕,人们称其为面茨姆含羞而带的面纱。

 意为“五佛之冠”的吉娃仁安峰,是并列的五个扁平而尖削的山峰,位于面茨姆峰北侧,海拔5 7705米。

 布迥松阶吾学峰,传说为卡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位于五佛冠峰与卡格博峰之间。

 卡格博东北方向的守护神就是玛兵扎拉旺堆峰,又称“无敌降魔战神”(将军峰)。

 粗归腊卡,意为园湖上方的山峰,位于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

 太子十三峰早被尊为藏传佛教的神灵,故有《卡格博颂于》(经书)和《卡格博尼语》(朝圣指南)在民间传诵。在梅里雪山还流传着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祖师噶玛拔希曾在此传教的故事。相传至今神山下的老年人还背诵得朗朗上口的《绒赞山神卡格博颂》便是这位大师留下的经文。

云南梅里雪山导游词3

 各位朋友,今天就由我带领在场的各位去领略梅里雪山的独特魅力。

一、梅里雪山概况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之西北部,西北边与西藏自治区相邻,处于世界级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中心地带,全州面积约为23869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维西、德钦三个县,其中州府所在地在著名的香格里拉县。

 梅里雪山位于德钦县东北约1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它是云南最壮观的雪山山群,数百里绵延的雪岭雪峰,占去德钦县345%的面积。

 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梅里”是藏语“药王”的意思,故又称“药王山”,这里盛产虫草、贝母、麝香等药材。

 梅里雪山冰峰接踵,雪峦绵亘,海拔4 000米以上的有27座,5 000米以上的有20座,6 000米以上的有6座。卡格博和周围诸峰有“太子十三峰”之称。

二、卡格博峰

 卡格博峰,海拔6 740米,为云南第一高峰,是整个梅里雪山景区的核心。

 卡格博,藏语是“白色雪山”,当地藏民称为“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朝觐圣地。传说卡格博原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大师点化,皈依佛教,受居士戒,做了千佛之子格萨尔的守护神,称为胜乐宝轮圣山极乐世界的象征和藏、川、青、甘等地众生朝拜的圣地,为藏区八大神山之一。

 三、太子十三峰

 在太子十三峰诸峰中较为著名的有面茨姆峰、吉娃仁安峰、布迥松阶吾学峰、玛兵扎拉旺堆峰、粗归腊卡峰、说拉赞归面布峰等。

 面茨姆峰,线条优美,气质若兰,恰似亭亭玉立的女性,传说是卡格博的爱妻,意为“大海神女”,位于卡格博峰南侧。又传说她为玉龙雪山之女,虽为卡格博之妻,却心念家乡,面向家乡。雪山总有云雾缭绕,人们称其为面茨姆含羞而带的面纱。

 意为“五佛之冠”的吉娃仁安峰,是并列的五个扁平而尖削的山峰,位于面茨姆峰北侧,海拔5 7705米。

 布迥松阶吾学峰,传说为卡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位于五佛冠峰与卡格博峰之间。

 卡格博东北方向的守护神就是玛兵扎拉旺堆峰,又称“无敌降魔战神”(将军峰)。

 粗归腊卡,意为园湖上方的山峰,位于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

 太子十三峰早被尊为藏传佛教的神灵,故有《卡格博颂于》(经书)和《卡格博尼语》(朝圣指南)在民间传诵。在梅里雪山还流传着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祖师噶玛拔希曾在此传教的故事。相传至今神山下的老年人还背诵得朗朗上口的《绒赞山神卡格博颂》便是这位大师留下的经文。

云南梅里雪山导游词4

 太子雪山主峰卡瓦格博,藏语“白色雪山”之意,俗称“雪山之神”。传说原是九头十八臂的凶恶煞神,后被莲花生大师教化,受居士戒,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领乃制敌宝珠雄师大王格萨尔麾下一员神将,从此统领边地,福荫雪域。卡瓦格博神像常常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他身骑白马,手持长剑,威风凛凛,俨然一位保护神。

 卡瓦格博和其周围诸峰,虽称“十三峰”,但语意是取“十三”这个藏语里的吉祥数,其实不是准确的十三个雪峰,而是较多山峰的统称。诸峰中较有名的有面茨姆峰、吉娃仁安峰、布迥松阶吾学峰、玛兵扎拉旺堆峰、粗

 归腊卡峰、说拉赞归面布峰。其中线条优美的面茨姆峰,意为大海神女,位于卡瓦格博峰南侧。传说中,此峰为卡瓦格博峰之妻。卡瓦格博随格萨尔王远征恶罗海国,恶罗海国想蒙蔽他们,将面茨姆假意许配给卡瓦格博,不料卡瓦格博与面茨姆互相倾心,永不分离。又有人传说面茨姆为玉龙雪山之女,虽为卡瓦格博之妻,却心念家乡,面向家乡。雪峰总有云雾缭绕,人们称其为面茨姆含羞而罩的面纱。意为“五佛之冠”的吉娃仁安峰,是并列排立的五个扁平而尖削的山峰,位于面茨姆峰北侧,海拔57705米。而传说为卡瓦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儿子的布迥松阶吾学峰,则位于五佛冠峰与卡瓦格博峰之间。卡瓦格博东北方向的守护神就指玛兵扎拉旺堆峰,又称“无敌降魔战神”(将军峰)。粗归腊卡意为圆湖上方的山峰,位于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

 四大冰川

 梅里雪山共有明永,斯农,纽巴和浓松四条大冰川,属世界稀有的低纬、低温(零下5℃)、低海拔(2700米)的现代冰川,其中最长最大的冰川,是明永冰川。明永冰川从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往下呈弧形一直铺展到2600m的原始森林地带,绵延117千米,平均宽度500米,面积为13平方千米,年融水量232亿立方米,是我国纬度最南冰舌下延最低的`现代冰川。每当骄阳当空雪山温度上升,冰川受热融化,成百上千巨大的冰体轰然崩塌下移,响声如雷,地震山摇,令人心惊魄动。

 然而21世纪初,由于全球变暖和游客过多,明永冰川融化速度加剧,正在以每年50米左右的速度后退。这种状况令当地居民及专家们担忧。

云南梅里雪山导游词5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瓦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卡瓦格博峰下,冰斗、冰川连绵,犹如玉龙伸延,冰雪耀眼夺目,是世界稀有的海洋性现代冰川。山下的取登贡寺、衮玛顶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民都要前来朝拜,有浓郁的藏族习俗,是人们登临探险的旅游圣地。

 梅里雪山是云南最壮观的雪山山群,数百里冗立绵延的雪岭雪峰,占去德钦县345%的面积。迪庆藏族人民在梅里雪山脚下留下了世世代代的生存痕迹,也将深厚的文化意蕴赋予了梅里雪山。梅里雪山不仅有太子十三蜂,还有雪山群所特有的各种雪域奇观。卡瓦格博峰下,冰川、冰碛遍布,其中的明永恰冰川可谓最壮观的冰川。此冰川从海拔5500米的地方下延至海拔2700米的森林地带,长达8公里,宽至500多米,面积有735平方公里。此冰川号称世界上少有的低纬度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丽江葵花宝典里描述,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落更是保存完好的原始藏族村落,值得一去。

 卡瓦格博峰的南侧,还有从千米悬崖倾泻而下的雨崩瀑布,在夏季尤为神奇壮观。因其为雪水,从雪峰中倾泻,故而色纯气清;阳光照射,水蒸腾若云雾,水雾又将阳光映衬为彩虹。雨崩瀑布的水,在朝山者心中也是神圣的,他们潜心受其淋洒,求得吉祥之意。雪山的高山湖泊、茂密森林、奇花异木和各种野生动物也是雪域特有的自然之宝。高山湖泊清澄明静,在各个雪蜂之间的山涧凹地、林海中星罗棋布,且神秘莫测,若有人高呼,就有“呼风唤雨”的效应,故而路过的人几乎都敛声静气,不愿触怒神灵,完好、丰富的森林则是藏民们以佛心护持而未遭破坏的佛境。

云南梅里雪山导游词6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滇藏边界上的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是横断山系中一座景色秀丽的雪峰。澜沧江和怒江分东西两侧从山脚下流过。顺河谷而上的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常使这里气候变化莫测。雪峰直指蓝天,碧水深切峡谷。四周浓郁的原始森林,林外绿茵上的羊群如白云点缀。当地藏民称它是"雪山之神"。盛产虫草、雪莲、贝母等,确有几分神奇。[1]

 梅里雪山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是一座北南走向的庞大雪山群体,北段称梅里雪山,中段称太子雪山,南段称碧罗雪山,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便有13座,称“太子十三峰”。主峰海拔6740米,东经986°,北纬284°。

 梅里雪山属于横断山脉,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西藏的察隅县交界处,距离昆明849公里。梅里雪山属于怒山山脉中段,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梅里雪山北与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连接。梅里雪山的主峰东经986°,北纬284°,海拔6740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山峰。

 在松赞干布时期,相传卡瓦格博曾是当地一座无恶不作的妖山,密宗祖师莲花生大师历经八大劫难,驱除各般苦痛,最终收服了卡瓦格博山神。从此受居士戒,改邪归正,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格萨尔麾下一员剽悍的神将,也成为了千佛之子岭尕制敌宝珠雄狮大王格萨尔的守护神,称为胜乐宝轮圣山极乐世界的象征,多、康、岭(青海、甘肃、西藏及川滇藏区)众生绕匝朝拜的胜地。

 卡瓦格博雄居八大神山之首,统领另七大神山,225中神山以及各小山神,维护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藏族认为,每一座高山的山神统领一方自然,而卡瓦格博则统领整个自然界之所有。在卡瓦格博山下,你不能谈论一切细微之处的美丽,因为对任何出自自然的微瑕之美的言语称赞都仅仅赞美了卡瓦格博山神统领的整个自然界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这些都是对卡瓦格博山神的不敬,也是对广博而和谐的自然的不敬。当驴子们在卡瓦格博山间旅行时,藏族同胞的这一禁忌最好还是要予以尊敬的。

 梅里雪山在藏文经卷中,太子雪山的13座将近6000m或以上的高峰,均被奉为“修行于太子宫殿的神仙”,特别是主峰卡格博,被尊奉为“藏传佛教的八大神山之首”。

 藏区流传的指南经引人入佛境:“卡瓦格博外形如八座佛光赫弈的佛塔,内似千佛簇拥集会诵经。具佛缘的千佛聚于顶上,成千上万个勇猛空行盘旋于四方。这神奇而令人向往的吉祥圣地,有缘人拜祭时,会出现无限奇迹。带罪身朝拜,则殊难酬己愿。”

 在指南经中,对外转路线沿途所有景物,皆依佛教的内容作指引和解说,因此,所有景物都成了佛的印迹灵物。据佛教之说法,佛性的有缘之人都可在转经时得如意妙果,护佑今生来世。转经路上可见诸多玛尼堆群,刻写堆集了朝拜者的朝佛心愿。

 在拉萨甚至有这样的传说:登上布达拉宫便可在东南方向的五彩云层之中看到卡瓦格博的身影,可见其颠之高,其辉之远。

 在藏语言习惯中,卡瓦格博是太子雪山主峰、山神及整座太子雪山概念的三位一体的称呼,自古以来受藏民崇拜。在藏民的心中,卡瓦格博峰是他们保护神的居住地。当地人认为:人类一旦登上峰顶,神便会离开他们而去。缺少了神的佑护,灾难将会降临。

云南梅里雪山导游词7

 位于距昆明市东100公里的路南县境内。该县是我国岩溶地貌(也称喀斯特地貌)比较集中的地区,全县共有石林面积400平方公里。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其中石林的像生石,数量多,景观价值高,举世罕见。石林遍布着上百个黑色大森林一般的巨石群。有的独立成景,有的纵横交错,连成一片,占地数十亩,上百亩不等。只见奇石拔地而起,参差峥嵘,千姿百态,巧夺天工,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石林的主要游览区李子箐石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游览面积约1200亩。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园几个部分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区内单体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处。乃古石林位于“石林”以北13公里处,也叫新石林或摩寨石林,占地5000多亩,新辟游路6公里多。与“石林”相比,这里又是另外一种特色和风格。进入乃古石林,只见黑森森的一片怪石如大海怒涛冲天而起,气势磅礴,又像壁垒森严的古代战场,令人思绪万千。景区内还有神奇瑰丽的地下溶洞,人们称之为地下天宫或水晶宫,属地下岩溶地貌。长湖位于路南县城东15公里的维则村旁,系岩溶湖泊。湖长3公里,宽仅300米,故名。湖中有蓬莱岛,湖底布满参差错落的石笋、石柱。长湖深藏在圭山的怀抱里,故又称“藏湖”。芝云洞位于石林之西北约5公里处,又叫紫云洞,由大,小芝云洞,大乾洞、猪耳朵洞组成,总面积约255平方公里,它是岩溶地貌的地下奇观之一。奇风洞位于李子箐石林东北5公里处。它由间歇喷风洞、虹吸泉和暗河三部分组成。每年8至于11月,会时有大风从大小数十厘米的喷风洞吹出,安静的大地顿时呼呼风响,尘土飞扬,并伴有隆隆的流水声。2、3分钟后,一切复原,数分钟后又再次喷风。雨季间隔15至30分钟喷一次风,旱季约隔一小时。

 路南石林是一处有着坚硬石灰岩床的区域。它经地壳运动抬升,断裂后,部分岩石被水溶解、冲刷而形成。这一大片石林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东南约120千米处,面积约5平方千米。

 有些岩石确实酷似树木,但其他的则像刀、鸟、兽、蘑菇、庙宇和山、许多岩石都有名称,便如莲花峰、大叠水瀑布、狮子亭和凤凰灵仪等。有些则形成为开然桥和拱门。最矮的石柱约有一个人那么高,最高的达30米-----相当于8层楼的高度。

 岩石之间有水池和过道,有些还有树和灌木。附近遍布着红色、粉红色和紫色的杜鹃花和山茶花。

 每年6月,住在该区的彝族人都要举行一次火把节。在一个跳舞节目中,由两个男子扮成的一只老虎威胁着采水果的女人,男人们手拿干草叉把它赶走。

 2005年1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兴文石林,位于四川南部宜宾市兴文县城南30公里处,方圆15公里,地上地下均系由石灰岩构成,分为石海、石林、溶洞三部分。其喀斯特地形地貌与同属喀斯特地形的云南石林有所不同。

 兴文石林,“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态,神奇绝世,也许是景观本身不能与路南石林、芦笛岩、七星岩齐名;也许道路、装饰太差;也许宣传不够,故游人知之不多。

 全县石林七处,占地40平方公里,其中一个乡即达14平方公里,被誉为“石海洞乡”。拔地而起的石林,有的像巨大的蘑菇;有的像炽热的火炬;有的像携手游玩的情侣;有的像窃窃私语的夫妻。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风景画。

 兴文县有大小溶洞一百多个,尤以“天泉洞”最壮观,它一奇、广、深为特点。洞口大厅,宽60米,高30米,面积远远超过一个足球场,可容万人以上。洞口分五层,是近两百万年来地克发生的五次间歇性抬升,从洞口顶最高处至最地处阴河面相差180米,是洞穴考察和地质研究的好去处。洞内景观万千,妙不可言。

 蜀南竹海天泉洞后洞口是一个巨大的漏斗,上部份是90度的悬崖绝壁,如刀削斧劈。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漏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96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