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山中问答》是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李白的《山中问答》是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第1张

李白的诗往往给人一种深沉之感,这也正是他作品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而他的这种深沉,也正是由于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为此也令他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山中问答》这首诗是李白所有诗词中少见的一首深沉,却又豁达的作品,短短四句,就将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展现出来。

桃花流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古绝,是诗人隐居时闲情逸致的描写,但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早年间的李白,人生理想伟大也遥远,可唐玄宗当他为小丑,这也让他不得志,有才情,无用处。得不到重用,他不上仕途,李白也过上隐居山林的闲逸生活。但是离开了长安,对于李白来说又是痛苦的开始,毕竟如此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他是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可是现实却丝毫没有给他一点点的善意。

这首《山中问答》虽然同样没有高超的表现手法,可是那一份豁达的人生态度却又是令人感动,从而也令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李白的很多作品都很是抒情,也很是唯美,而这首诗通篇的孤独,却也是李白真性情的一种体现。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他那份诗仙的气度,和与众不同的人生观。

文章山林之城是从哪四方面来描写山林之城表达了作者喜爱的感情。作者比喻群山像带着面纱的少女,揭开层层洁白的面纱,脸颊飞起了一抹淡淡的红晕,脱去白纱,换上了淡淡的橘黄的缀着珍珠的衣裙。那珍珠太小了,又太多了,有的地方是亮晶晶的一片,折射着一抹阳光,闪动着美丽的光泽。不由自主地注目凝望,看着看着,群山已悄然无声地穿上了深绿色的长裙,霞光围绕着美丽的身躯,为镀上了一圈金色的光。文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晨雾之中作者的所触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无比喜爱的思想感情。

《山中访友》的写作目的是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孤寂,同时也向世人表达了作者对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在文章中呼吁人们要热爱大自然,做好环保。

《山中访友》主要内容是“我”去山中访问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大自然中的一切朋友,心情十分愉快。表现了作者对山中的一切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作者简介:李汉荣,1958年生,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余首,散文2000余篇,中短小说30余篇。

扩展资料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句子解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

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作者对“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喜悦的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德高望重”多用来形容受尊敬的老者,但作者用它来称呼老桥,让我们感受到了桥的年代之久远。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参考资料:

-山中访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05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