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三十计小象
吴庆坻 〔清代〕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清朝诗人作诗尤爱用典,这首也是如此。
首联前一句用“虎头食肉”之典,古人认为虎头这种相貌特征是荣华富贵之相,这里诗人说自己虽有虎头之相,但无富贵之命。“书剑”代指学业事业,海天之秋,则是一幅凄凉之况,三十年依旧一事无成。
颔联又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句的黄祖,是三国时期的江夏太守,那时候人们都看重名士,一般不会杀有名气的读书人,但黄祖却把名士祢衡给杀了。所以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没有遇到这样粗暴的武夫,或许其中也有自比名士的意义。
后一句则是很明显自比马周了,马周十分受唐太宗李世民赏识,有“四请马周”的美谈,当然是李世民派人去的。马周入朝之后,节节高升,官至中书令、太子右庶子,代理礼部尚书,不过早年他却非常窘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颈联则是直抒胸臆,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命中注定不能封侯拜相。这里也用到了一个典故,汉代李广百战而不能封侯,恨道:岂吾相不当侯邪?难道我这个相貌天生不能封侯吗?言外之意是自己已经有了封侯的功绩,但没有封侯的结果,这是外界因素,而不是自身因素。
尾联则是想起自己少年曾立下的大志,上文已经释义。整首诗就是一首典型怀才不遇的情感,是作者落榜之后的愤懑,诗人也是在光绪十二年中的进士,已经近三十岁了。
没有,《金陵道中》是一首描写行役羁旅苦情的佳作。开头两句巧妙地化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创造的意象,“瘦马驮诗天一涯”指作者自己,“倦鸟呼愁村数家”是景物。由我及物,物也有了倦意和愁感。作者从萍踪逆旅的主题,引申到时光易逝的感叹上:“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青春不再,满头青丝,变成如霜白发。柳花无意,诗人有情,无限感慨蕴于诗底。小令仅有四句,却有两层意思,又层层进递,气脉相连,耐人咀嚼,促人憬悟。
《寻陆鸿渐不遇》是唐代诗僧皎然的作品。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吐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层次分明,音调和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一五。下面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唐永德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陆羽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倒装句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诗的原文是这样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在这首五律中,诗人通过描述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题目"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戴天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时生活的地方;"不遇",就是没有见到的意思。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打开诗章,我们立即被那优美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吸引住了,一下子就被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是一幅山乡早行图。原来,青年诗人李白很早就启程赶路了,这时,大地还在黎明的晨曦中酣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只有潺潺流淌的溪水在不停地歌唱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犬吠;在依稀可辨的山路上,诗人迈着轻捷的步子,走着,走着,不觉天已渐渐大亮了,只见路边桃花那红扑扑的脸上,挂着一颗颗明净清亮的露珠,在灿烂的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鲜嫩浓艳,逗人喜爱。一个多么美妙的山乡之晨啊--清新恬静,生机盎然! 这里,"犬吠水声中"是写天亮之前的耳中所闻。这时,除了朦胧的路影而外,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对环境的感受只能依靠听觉了。 "桃花带露浓"是写天亮之后的目中所见。这时,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当然是以视觉为先。诗人左右一瞧,原来,一路走来,有桃花夹道相送。这里,诗人在明写悦目赏心的视觉所见的同时,应该说,还暗写了馨入肺腑的嗅觉所闻;因为既然路旁桃花盛开,想必沿途一定芳香扑鼻、花气袭人了。 这一联不仅交代了诗人出发的时间是能见度极低的黎明辰光,访友的季节是桃花开放的阳春三月;而且初步地透露了诗人与道士之间友情的深厚,自然地表明了此刻趱程赶路心情的愉快。如此早行,固然可能与路程较远有关,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访友情切的原因吧。 诗人怀着高兴而急切的心情,时而奋力攀登、翻山越岭,时而脚底生风、大步流星。然而当他走进山里、快到道士住处的时候,面前却呈现了出乎意料的景象:"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远远望去,林莽深处,麋鹿时时出现,欢蹦乱跳,追逐嬉戏;来到道士宅前溪边,虽然日影水中倒映,时间已经中午,可是既不见道士出来迎接,也听不到道士惯常的钟声。 这两句就其相互关系看,属因果句。"时见鹿"是果,"不闻钟"是因;正因为"不闻钟",所以才"时见鹿"。诗人先用视觉交代结果,后以听觉追述原因,把这两句先后倒置,不仅是为了照顾韵律,而且也是为了符合人们白天察知环境一般都是目在耳前的规律。 虽然这两句所写的景物不同--一句是说树林深处时有麋鹿出现,一句是说中午时分不闻钟声传来--但是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暗示道士不在家,尽管"树深时见鹿"尚属猜测,"溪午不闻钟"已经坐实。我们知道,鹿是胆小怕人的动物,因此远处"时见鹿",就意味着周围不见人了。这就让人不能不产生道士可能不在家的疑虑了,然而这毕竟是估计。诗人心里嘀咕着继续前行,随着道士住处的越来越近,疑虑终于被证实了。他来到门前院外,侧耳细听,毫无动静,悄然无声--道士确实外出了。 需要指出的是,"树深时见鹿"一句,除了暗示道士可能不在家而外,还从侧面写出了道士为人的高雅--因为,传说鹿是仙人的坐骑,汉乐府《长歌行》中就有"仙人骑白鹿"的句子,诗人后来的游仙诗中也有这种说法;所以,鹿经常出没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居住的场所了--从而反映了诗人对道友的敬重。 看来,这一趟白跑了!不过,可能道士只是暂时外出,不久就回,也未可知。因此,何不一旁等待片刻,且作休息。单人独处舍外,酷爱自然的诗人,这时似乎忘却了急欲见友的心情,兴味浓烈地察看起道士住处的环境来了:"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只见宅前院后,野竹遍生,葱茏茂密,蓬勃上长,竟冲破了缭绕山腰的青色的云气;远处,山色苍碧,一缕清泉像白练似地从峰顶倒挂下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 这里,诗人写"野竹"竟能"分青霭",不是说竹子长得其高无比,而是说它生长的地方很高;由此可见道士居处地势的耸拔,因而视野开阔,连远处飞泻而下的山泉也历历在目。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野竹分青霭",由于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飞泉挂碧峰",由于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道士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自然说明他很喜欢这里的景色;诗人这样谱写入诗,也正说明他很欣赏这里的风光:两人情趣如此相投,可见他们审美观的一致。 这里有一个问题:诗人拜访道士,就这首诗来看,已经不是初次登门;既然以前来过,为什么对道士住宅周围的景色还像初来乍到一样觉得新鲜有趣而大书特书呢?这是因为,以前来访,有主人热情迎接,随时陪伴左右,坐而论道,畅叙情怀,可能没有对环境风光细致地观看,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这次不巧撞锁,踟躇门外,细加体察,才仿佛有了新的发现,好像对朋友又有了新的了解。因此,记述这次访问,这一点又怎能不写入诗篇呢? 尽管这里的优美景色使诗人忘情和陶醉,然而欣赏风光毕竟不是此行的目的,所以,当他一想到友人不在,久候未归,心情便又黯然了:"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山野地方,人迹稀少,向谁去打听道士的去向呢?诗人万般无奈,怅然若失,只能倚松长叹,心中的愁苦是不难想象的。 专程访友,不期未遇,谁人不愁?然而,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这个"不遇"之愁,为什么诗人没有写在来到之初,而要写在饱览了环境美景之后呢?这是因为:第一,初到伊始,发现访友扑空固然也不免扫兴,但这还不是当时最主要的精神活动,那时最主要的精神活动是感到惊诧和觉得意外;而且,在诗人的心目中,当时还存在道士可能马上回来的一线希望。第二,如果说诗人访友是为了向对方诉说衷肠,与对方交流思想,那么,通过观察环境有了新的发现,对朋友更加了解了,就一定有更多的话急欲一吐了,而这时道友偏偏迟迟不归,这怎能不叫人愈加焦急烦恼呢?第三,诗人刚刚来的时候,已经中午时分,后来又观赏了一番风光,自然就是下午了;从黎明到现在,已经好几个时辰了,加之又走了大半天山路,身体疲劳,饥肠辘辘,此时愁情当然就非初到之时可比了。第四,由于"无人知所去",既不知道士前往何处,更不知他何时归来,那么,诗人是应该继续倚松等待,还是即早返回、改日再访,就更是举棋难定了;而这,又怎能不让人犯愁呢?可见,最后把"愁"点出,不单单是尾联破题、卒章显志的结构所要求的;更主要的,这是诗人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笔饱墨浓,酣畅淋漓,极其自然。 "愁倚两三松",这一句除了其中的"两三松"对道士的住处环境又顺便补写了一笔而外,再一次以象征的手法暗写道士品格的坚毅,更主要的,使诗人访友不遇之愁形象化了,让我们从他一会儿凭着这一棵树翘首寻望,一会儿又靠着另一棵树唉声埋怨的焦躁不安和急切难耐的形状中,想见其内心活动的剧烈和胸中愁情的浓重。如果说,诗人单用"愁"来描写自己的心情还嫌概括而抽象的话,那么用"愁倚两三松"来描写就显得生动而具体了。因为前者只能让人在心里体会,后者还可让人于目中看见。 到这里,主题已经揭示无遗,诗篇也就自然结束。 人们常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诗也一样。这首五律,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四十个字,却写得时起时伏,饶有情趣。"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欢愉之情,又风吹云散;"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不觉又意外地得到了慰藉;"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终于又陷入无限惆怅之中。诗情的发展,既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又在诗歌情理之中。满怀热望进山访友,谁知道士外出不在;转而一想,诗题明明写着"不遇",相左本是意料中事。既然不遇,接下来就该写如何失望和扫兴了,可是诗人又兴味盎然地欣赏起环境美景来了;然而如上所析,确又不无道理。正当读者十分惬意地流连风光的时候,不料"愁"字又猝然亮出……诗人运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为了衬托访友不遇情绪的惆怅,首先尽情渲染出发访友兴致的高昂;正因为有早行欢畅情绪的遥相对照,所以格外显出候友不归的感情沮丧。然而由扬而抑,感情又不是直线下降,这中间不仅有转折和过渡,而且还有暂时的回升。因此,诗篇波澜曲折,十分引人入胜。
1、夜晚酒醉无法入睡,只好起来把灯挑亮看看宝剑;待到拂晓我从梦中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2、有雄心壮志,念念不忘报国。
3、全词描写了将士分食烤牛肉、军中演奏雄壮悲凉的军歌、点兵布阵、战马驰骋和万箭齐发的战斗生活场景。
4、时刻不忘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词人。
5、抒发了空有雄心壮志,然报国无门,只是虚度光阴的感叹与无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