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敢随便调侃贾母,为何不敢和薛宝钗开玩笑?

王熙凤敢随便调侃贾母,为何不敢和薛宝钗开玩笑?,第1张

被贾母称为“破落户”的凤姐,是一个言谈极爽利之人,善于察言观色,常常以诙谐而幽默的言辞来随机应变。就连宝玉也称赞,“若是单是会说话的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也正因为如此,凤姐也不是随处发“好人牌”,处处充当别人的“开心果”。在小说中,凤姐敢和贾母、黛玉等人开玩笑,却与自己的表妹薛宝钗言谈极少,更别提什么调侃与揶揄了。

这其中,不外乎有以下原因:

首先,对于凤姐来说,百事“利”为先,开玩笑也是为了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与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生性爽朗,喜欢善于言谈之人。凤姐敢和贾母开玩笑,也是因为摸清了贾母的脾气,哄贾母开心。贾母开心了,自然也就能维护好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获取到更多的利益。

黛玉作为贾母心肝上的人,其重要性与宝玉不相上下。凤姐亲近黛玉,既是为了讨好贾母,也是为了讨好宝玉。

林妹妹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凤姐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则把黛玉捧上了天,二则说到了贾母的心坎上。

其次,宝钗的性格与凤姐截然相反,不适宜开玩笑。

凤姐,是贾母口中的“破落户”,是众人眼中的“凤辣子”,性情极其爽利,办事极为稳妥。也正因如如此,凤姐能颇得贾母欢心。而宝钗,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性情与凤姐截然相反。在凤姐看来,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一个规矩人。

这样一个喜欢明哲保身的稳妥人,怎么会喜欢开玩笑呢。而黛玉,看似敏感多疑,骨子里却是一个爽快之人,与凤姐一样拥有真性情。妙玉看不在眼里的刘姥姥,黛玉则揶揄她为“母蝗虫”,引得哄堂大笑。

黛玉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不会像宝钗那样,把自己束缚在封建礼法之内。凤姐大字不识几个,文墨不通,却喜欢打趣黛玉,黛玉从来也不会介意。倘若不是同样性格爽快之人,黛玉的那张嘴何曾饶过谁,正如宝钗所言:“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最后,凤姐与王夫人的相处模式,也影响了她与宝钗相处的亲疏远近。

在小说中,凤姐喜欢讨好贾母,与贾母开玩笑,但与自己的姑母王夫人相处的时候,却恪守本分,言辞谨慎。而王夫人作为一个“佞佛”之人,做事也规矩稳妥,一向不苟言笑。很多时候,读者感觉不到王夫人的温情,甚至还不如薛姨妈慈祥,能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总结:

总之,凤姐与宝钗,道不同,不相为谋。宝钗在贾府的地位,不值得凤姐以开玩笑的方式来百般讨好,自己无法从中获得实际的利益。而黛玉的性情,更令凤姐喜欢,愿意与之亲近。黛玉的纯真,可以一眼望穿;黛玉的娇弱,凤姐也心甘情愿去呵护。 而宝钗,过于滴水不漏,纵使有血缘关系也很难让凤姐有亲近之感。

夜查大观园,薛宝钗做了一件事后,为何王熙凤和王夫人都害怕了

小涵读书

夜查大观园是红楼梦里一件极重要的事情。经此一事,大观园里的许多人和事的走向都发生了变化。而在期间,薛宝钗的举动最为蹊跷。当天晚上夜查,王熙凤心有顾忌,唯独她所住的蘅芜院未骚扰。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薛宝钗第二天便告知李纨,自己要搬出去同母亲薛姨妈做伴。

对待薛宝钗此举,李纨和尤氏相对一笑。因为此时薛宝钗被王夫人钦点参与管理,所以李纨还是劝她,回到薛姨妈处忙活一两天后,再重新搬回来,免得自己落了不好的名声。薛宝钗含糊搪塞了过去。贾探春到来后,得知薛宝钗要搬走后,毫不客气地嘲讽说:“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尤氏打圆场说,怎么撵起亲戚来,贾探春干脆把话破,说出了“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面对贾探春的嘲笑,薛宝钗干脆不接话茬。事后果真搬了出去。

薛宝钗这一做法,没想到竟然先后让王熙凤和王夫人都害怕起来。两人的具体表现是这样的。

王熙凤在带队夜查大观园,查完怡红院后,王熙凤心思灵动,对王善保家的说:“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熙凤之所以这样,表面上看是碍于面子,实质是内心对薛宝钗有所顾虑。因为第二天她莫名其妙地病倒了,身体十分软弱,起来发晕,甚至根本起不了床。太医诊治是心气不足,虚火乘脾,由忧劳所伤。按正常道理,她夜查时,幸运地抓住了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儿司棋的把柄,报了邢夫人利用绣春囊让自己难堪的仇,应该心里高兴才对,为何反而忧虑呢?

答案在王夫人身上才真正有所体现。当王夫人得知薛宝钗搬出去住时,私下里对王熙凤这样说:“姨妈究竟没甚大病,不过还是咳嗽腰疼,年年是如此的。他这去必有缘故,敢是有人得罪了他不成?那孩子心重,亲戚们住一场,别得罪了人,反不好了。”王夫人说得很清楚,害怕得罪了薛宝钗。

王夫人和王熙凤为何害怕得罪这门亲戚呢?原因其实出在贾元春身上。夜查大观园里,贾探春气愤之余,说出了江南甄家被抄之事。甄家与贾府乃是世交,夜查大观园之前,甄家被抓治罪的消息就已经传到贾府,但在这种情况下,王夫人竟然还帮助他们私藏钱财,这其实说明一个问题,贾元春已经受到甄家之事牵连,虽然还未治罪,但是在宫中已经失宠了。这种事情贾探春能知道,薛宝钗自然也能知道。借夜查大观园之事,顺理成章的搬离是非之地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她的此举却让王熙凤和王夫人有所担心。三人之间本来有着非同一般的血亲关系。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王家的人;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也王夫人的关系也极为亲密。贾元春受宠,薛宝钗事事替王夫人着想。金钏儿死后,她不仅前去好言相劝,还急王夫人之所急,将自己的两件衣服送给金钏儿裹用。王熙凤病倒,荣国府需要有人管家,王夫人大胆启用薛宝钗,双方处得相当融洽。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从贾元春省亲之事之后,薛家就成了贾府最大的“金主”,不断地为贾府提供真金白银。

贾元春省亲,贾府修建大观园。省亲当晚贾元春刚进去就暗叹奢靡太过;省亲结束,她又再三叮嘱以后不可如此奢靡。但是入宫后不久就食言,让贾政把省亲当晚的诗词镌刻到大观园的石头上。贾元春为何如此反复,因为薛家给予了财力上的支援,这也是贾元春为何利用赏赐端年节礼,暗示金玉良缘的真正原因。

但是贾元春因为甄家被抄而失宠后,薛宝钗搬离大观园这个举动意味着贾府没有了最大的经济支撑,这才是王夫人和王熙凤所担心的。冷子兴在演说荣国府里就已经明确说出,贾府里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虽然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但是这种情况却因贾元春封妃而得到了延迟,贾元春受宠后,大家争相献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她失宠之后,大家马上各自争逃,想尽办法同她撇清关系。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其实上层建筑时刻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薛宝钗搬离大观园,本质上就是一种逃离行为。失去了这个薛家的输血,贾府富贵生活难以支撑,这才是王夫人和王熙凤非常害怕的根本原因。

作者:大愚小孩

在《红楼梦》三十四回,薛蟠和宝钗吵架,因为自己不占理吵不过宝钗,因而用“宝钗时常护着宝玉”之言来刺激宝钗,不仅惹哭了宝钗,而且气的宝钗哭了一夜。实际上宝钗哭的不是薛蟠说话没轻重,而是自己无奈的身世。宝钗无奈的身世就在于:

第一、宝钗样貌出众,才情不输于人,却嫁不了如意郎君

《红楼梦》中的宝钗是她所处时代女子的典范,其原因就在于宝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正是当时所有女性的所思所想与所期所盼。因此自懂事起宝钗就自我规范,力求做一个人人称赞的贤德女子。经过多年的自我努力,宝钗做到了。

这样努力、事事尽力做到尽善尽美的宝钗,并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希望能有人赏识,即:自己凭实力嫁个如意郎君。宝钗并不在乎感情,所以她的如意郎君自然除了品貌不凡外,才情不凡,还得出身高贵。

因此,初到贾府,虽然宝玉玉树临风,颇有才情,对女孩温柔体贴,但是宝钗一心想着进宫,并不曾把宝玉放在眼里。可是命运不由人,宝钗落选了。

落选后的宝钗很快就要及笄了,她的婚事自然也得重视起来。可是放眼观去,京城虽然勋贵云集,可是以薛家的家世而言,能攀得起的几乎没有。于是薛家把所有心思放在了宝玉身上。

从《红楼梦》宝钗对宝玉的评价“富贵闲人”、“无事忙”以及宝钗时不时规劝宝玉读书上进就可以知道,宝钗实际不喜欢宝玉这类无心与仕途经济的“富贵闲公子”,可是她的出身决定了她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是宝钗关于身世的第一大无奈。

第二、宝钗力求事事做到尽善尽美,却总是摆不脱哥哥薛蟠的惹是生非

读《红楼梦》我们不禁要问?既然贾母不同意“金玉良缘”,为何不替宝钗另外张罗一门好亲事?这恐怕与宝钗的哥哥薛蟠有关。

《红楼梦》第四回介绍薛家的时候,作者借门子之口写道:“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

而薛蟠在准备带妹妹上进选秀之际,能为了一个丫鬟就随便把人打死,可见薛蟠“呆霸王”之称名不虚传。进了京的薛蟠,依然是日日斗鸡走狗,眠花宿柳,惹是生非。有这样一个哥哥,但凡有点门第的人家,谁肯和薛家联姻?

正因为如此,所以薛蟠到了成婚的年纪,一直在议亲,可是最终都没有成,最后娶了与薛蟠“相当”的夏金桂。薛蟠可以娶了与自家相当的夏金桂,可是宝钗没有办法高嫁或者平嫁,只能低嫁。可是以宝钗的志向以及薛家的处境,自然是不愿意让宝钗低嫁。于是宝玉成了薛家唯一的、最好的选择。

因此宝钗在贾府处处留心,自己过生日,无论是戏文还是食物,都揣度贾母的喜好。在王夫人遇到麻烦,也是第一时间替王夫人想办法解决。在宝玉挨打后,及时送药及时探视。

可是宝钗的努力,总是摆脱不了哥哥薛蟠的惹是生非。宝钗自己在贾母和王夫人处努力表现,可是薛蟠总是“拆台”。

在《红楼梦》三十四回,得知宝玉挨打可能和薛蟠有关后,宝钗不惜当着宝玉的面替哥哥薛蟠极力辩护,并极力告诫袭人关于宝玉挨打的“(与薛蟠有关的)内情”不必让王夫人和贾母知道。因为倘若让王夫人和贾母知道宝玉挨打和薛蟠有关,那么宝钗之前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因此回家后,宝钗也极力劝母亲和哥哥,此事就此打住,不宜再伸张。可是薛蟠一看众人都护着宝玉,于是气不打一处来,因此口不择言和宝钗吵了起来,说宝钗护着宝玉。

真如薛蟠所言,宝钗护着宝玉吗?显然不是。事实上,是宝钗护着薛蟠和薛家,因此才不想让事情在闹大。因为如果众人真的认定宝玉挨打和薛蟠有关的话,薛家怎么好意思再在贾府住下去?所以关于宝玉挨打,无论与薛蟠有无关系,都不宜再争吵。

可是作为哥哥的薛蟠自己连累了妹妹宝钗不说,还动不动就拿刀动杖的,非得把小事闹到不可收拾才罢了。宝钗与他讲理,他不占理就口不择言胡乱说一通,也不顾惜妹妹的名声。有这样一个哥哥,宝钗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这个世界上,但凡聪明又有能力的人,谁肯居于人下,宝钗亦是如此。可是出身不好,哥哥不争气,她只好“屈就”宝玉。可是哥哥仍然不理解她的难处,还处处给她惹麻烦,还要在口头上与她争长短,宝钗怎能不委屈。为了母亲安心,宝钗的委屈也只好咽进肚子里变成眼泪。

以上就是宝钗和薛蟠吵架后,哭了一整夜的主要原因。

薛宝钗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之一,是和林黛玉并列金钗之首的女子之一,由此可见原著作者曹雪芹对其的钟爱程度。接下来我们就简单回顾一下那些和薛宝钗有关的主要事件,重温经典名场面。

01 宝钗入贾府

相比于黛玉进贾府的浓墨重彩的种种描述,关于宝钗入住贾府的情形,作者可谓是惜字如金,对宝钗形容尤其吝啬。然而薛家在荣国府安顿下来一下,作者的一段正面描述却是对宝钗不吝溢美之词。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为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份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

从第三人的视角来看,宝钗果然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少女形象,关键人家还平易近人极得人心,而这恰恰正是林妹妹的短板,也为黛玉以后处处为难宝钗埋下了伏笔。

02 宝钗细说冷香丸

宝钗先天性带有热毒,请大夫吃药一直不见效果,后来还是一个癞头和尚给了一个海上方压制热毒,方才缓解了病情。

而这份药方需要按节气配药,能不能配的成全靠天意,即便如此至少也得需要三年的时光,其间的繁琐更是一言难尽。可巧的是,等十年都未必能凑得全的诸如应季花蕊、雨、露、雪水等竟然在一两年间就得了,冷香丸的配制成功果然就是天意。

那冷香丸的香气凉森森甜丝丝,就连对脂粉香水颇有研究的贾宝玉都对其倾倒不已。

03 宝钗细赏通灵玉

金玉良缘红楼梦,通灵玉在书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通灵宝玉长什么模样,自然逃不过与宝玉有感情纠葛的女子的眼睛,读者必然也只能通过她们的眼睛看到它才算名正言顺。

宝钗微恙,宝玉前去探望,宝钗得以细赏此玉。

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04 一字之师

宝玉奉元妃之命作诗,大费神思,起草“绿玉春犹卷”一句时,被宝钗看到,便趁众人不理会时,提醒宝玉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让他将“玉”改成“蜡”,并指出出处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

(宝玉)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以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

05 宝钗说戏

不得不说薛宝钗果然是宝藏女孩,总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带给你。宝钗生日宴上听戏环节,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遭宝玉埋汰。被宝钗反驳“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并将戏中《寄生草》的曲子讲给宝玉。宝玉被折服,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然后,毫无意外又被刻薄的林黛玉讽刺了一把。

06 宝钗扑蝶

宝钗是非常端庄大方的女孩儿,但是也有着少女天真烂漫天性的一面,滴翠亭扑蝶就是一个非常经典唯美画面。

(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翩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07 宝钗羞笼红麝串

元妃赏赐贾府众人,所赏之物唯有宝玉和宝钗的一模一样,这用意自然是再明显不过了。

偏巧宝玉这个没心没肺的上赶着要瞧瞧宝钗的红麝串子,

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退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08 宝钗发怒

宝钗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温婉大方有涵养,可是这也不代表人家没脾气。

宝玉是习惯了在黛玉那儿做小服帖的人,说话一向小心翼翼,生怕黛玉多心。可是,那一日,也不知哪根筋不对了,也许是欺负宝钗大度吧,竟然也拿宝钗的丰腴说事,

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得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得意,也想趁势取笑,眼见宝钗来者不善,便转移话题问宝钗听了什么戏,

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09 宝黛和解

黛玉向来认为宝钗藏奸,听不得别人说宝钗的好,一厢情愿地把宝钗当做自己的假想敌来对待,真正经历过宝钗的引导之后,才不由得对宝钗生出了感激之心。

起因在于黛玉从宝玉那里看到了一些《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杂书,作为贵族少女,这类书籍绝对是不可触碰的,黛玉却有失检点,在行酒令的时候随口说了出来。宝钗有心,事后语重心长教导黛玉“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捡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黛玉感念宝钗的好,自此打开心扉,接受了宝钗的友情。

10 宝钗大婚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宝玉失去通灵玉之后,变得疯疯傻傻,神志不清,众人明明知道宝玉爱的是林黛玉,却瞒天过海,在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的安排下,谎称给他娶的姑娘是林黛玉,当红盖头揭下的那一刻,宝玉看到的美人儿却是薛宝钗。就在大婚之夜,苦绛珠林黛玉婚归离恨天。

可怜薛宝钗在婚姻上也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她嫁给贾宝玉亦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她听母亲说已经应承了她和宝玉的婚事,先是低头不语,后便垂泪,想必心中必是不乐意的,却不得不顺从母命。“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晚景凄凉,始终代替不了宝玉心中的那抹白月光。

王夫人第一次针对林黛玉,是私自换掉了给林黛玉看病的太医,贾母知道以后马上把太医又换了回来。第二次是王夫人拒绝喝林黛玉奉的茶,贾母非常不高兴,就反过来去指责薛宝钗。

王夫人在红楼梦里面算是一个比较隐忍的角色,她虽然受过很多委屈,但是都只能默默承受。比如说,她的丈夫爱上了她身边的丫鬟,后来将其纳为了姨娘,也就是后来的赵姨娘。王夫人身为正室夫人,不能直接表示反对,只能默默的将心事藏在心里。

后来贾母又非常溺爱自己的女儿贾敏,到了宫中大选的时候,贾母因为舍不得让女儿进宫,就让王夫人的女儿元春进了宫。王夫人虽然万般不舍,但是仍然遵从了婆母的命令。

正是因为这件事情,使得王夫人非常的看不上林黛玉,所以她才会两次刁难林黛玉。

第一,给林黛玉换太医生

林黛玉的身体不好,所以贾母给她安排了一个王姓的太医诊治。可是王夫人却未经贾母批准,就私自给林黛玉换了一个姓鲍的太医。贾母知道以后,又直将王太医给换了回来。

第二,王夫人拒绝林黛玉奉茶

在红楼梦第28回的时候,贾母带着刘姥姥去大观园里面游玩。她们一行人走到了潇湘馆,于是就进去坐了一会儿。

由于王夫人是长辈,所以林黛玉就毕恭毕敬地给王夫人端过来茶水,可是王夫人却没有喝,这件事情让林黛玉感到非常尴尬。

贾母看到以后,就让身为长辈的王夫人亲自张罗着给林黛玉换窗纱。不仅如此,贾母从潇湘馆出来以后还特意跑到薛宝钗的住处坐了一会儿,直接斥责薛宝钗不该将房间装饰得如此素净,贾母的话让薛宝钗感到很难堪。

而贾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贾母打击薛宝钗就等于是在打击王夫人。

总结:王夫人私自换掉了林黛玉的医生,贾母知道以后又马上换了回来。王夫人拒绝喝林黛玉奉的茶,让林黛玉很尴尬,于是贾母就指挥王夫人给林黛玉换窗纱,还直接批评薛宝钗,让王夫人感到很尴尬。

副标题:金钏儿死后,为什么穿着薛宝钗的衣服入殓?此事越想越不简单

金钏儿突然投井死了,引起轩然大波。薛宝钗一听见消息,知道王夫人难免伤心,马上就过去开导姨娘。

宝钗过去时王夫人正在那垂泪。有了宝钗在旁,王夫人多少将情绪倾吐一二。毕竟活生生的丫头因为她与儿子的过失没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王夫人的眼泪还是有几分真心的。

王夫人的善后不可谓不优厚。赏了五十两银子是很大一笔钱,足足抵得上金钏儿四年多的“月钱”。

贾家赏赐奴才的丧葬费规格,家里人二十两,外头买得四十两。王夫人拿出五十两应该是她自己的私房,贾家官中会另有赏赐。单论抚恤金十足优厚,却也无法抵偿金钏儿的命。

这里最要注意的是王夫人还要找两件姐妹们的新衣服给金钏儿去装裹,代表要厚葬她。

古人认为死者为重,人死了要办得热闹、风光、隆重,逝者才会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好日子。王夫人厚葬金钏儿是为消除业障,与贾珍为秦可卿举办的隆重奢华葬礼一样,与赎罪有关。

古人葬礼装裹,衣服一定要体面,老人家甚至在活着时,都提前自己预备“后事”。

后文有一个细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走的时候鸳鸯给了她两套别人送给贾母没穿的衣服。其实就等于是给刘姥姥日后“装裹”。贾母的衣服,有钱也没地方买。古人最重视这些。

王夫人要拿女儿、晚辈的衣服赏赐给金钏儿装裹,就是给她“脸面”,算作“女儿”规格。也是她赎罪的一种方式,作为主子如此做是她最大的“让步”。

不过,给衣服这件事,最终的走向却细思极恐。皆因这两件衣服背后,有着虚实两层意思,影响都非常大。

王夫人要给金钏儿两件衣服,晚辈谁也不会说什么。但你看她先入为主的对薛宝钗说了林黛玉的两点反应。

第一,她说林黛玉身体不好,做生日的两件衣服给死人穿的话,不吉利。

既然不吉利就不要说。林黛玉身体不好,不能把新衣服给死了的金钏儿穿,她都认为不好,还讲出来干嘛?

第二,她将不好“借”衣服,说成林黛玉“素日是个多心的”。先不提林黛玉会不会愿意,直接扣上“多心”的帽子,就是说林黛玉小心眼,就算拿出来,一定也是违心。她不能用林黛玉的衣服,原因是林黛玉不大气、不懂事、小心眼!

你看,王夫人在“死人”这件事上,都先入为主给林黛玉乱扣帽子。可见她心中对黛玉的“成见”有多深。

林黛玉“多心”,是呼应“送宫花”一回,林黛玉不满意“宫花”最后一个给了自己。“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读《红楼梦》千万不要囫囵看过,有些情节多想一下就会发现自有连贯,非常有意思。

王夫人认定林黛玉“多心”,不会心甘情愿给衣服,如果从“送宫花”这件事去考量,就知道周瑞家的回去一定向王夫人告状了。也就懂了林黛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含义。

林黛玉初来贾家时,王夫人对她很不错。何以慢慢地越来越差?除了她对宝黛姻缘不满意之外,她了解林黛玉的途径,都是身边这些小人“口角”,有周瑞家的等人说林黛玉的坏话,又怎么可能好得了。

另外,王夫人说林黛玉的衣服,也有暗示薛宝钗的意思。你要有衣服能不能拿出来。

薛宝钗当然能意会王夫人的意思,主动说新做了两套衣服还没穿,愿意给金钏儿,了了王夫人的心事。

你看,同样一个问题对待钗黛,王夫人愿意给薛宝钗机会表现,却坚决不给林黛玉机会,就是她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林黛玉,她不看好!

王夫人由金钏儿之死拉扯到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是她的心中所想。算是作者的明写,而明写以外还有虚写。

金钏儿死后,不是抓紧做两件好衣服,而是要用别人现成衣服。主要原因是来不及。

古代横死的年轻人不能久放。尤其淹死的又是大夏天,王夫人也不允许放太久。

要是现做衣服,只能很马虎地赶制,“心意不诚敬”。而主子**的衣服,都是花了大功夫做的,当然就更好。

但是,既然说了活人衣服给死人穿,被认为不吉利。曹雪芹就一定在其中隐笔写了一些内容,伏笔日后。

先说林黛玉,王夫人拒绝了林黛玉的衣服。从后文她提升玉钏儿,给了二两银子月钱,以及贾政说看好两个丫头要给贾宝玉和贾环做妾看。他们后续还有对金钏儿之死的补偿。就是让玉钏儿代替姐姐给贾宝玉做妾。

后文贾宝玉祭奠水仙庵时,也是以妾礼。

金钏儿之死,代表王夫人在拒绝林黛玉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同时,也体现出林黛玉日后死亡的背后,有王夫人以及王家人的因素在其中。

林黛玉的过生日的衣服被“设定”为丧服,乐极生悲,金钏儿没穿上,自然只有自己穿了。怎么想都不好。

再说薛宝钗。前文讲到金钏儿说“金簪子掉进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时,已经说明除了影射金钏儿投井自尽外,还伏笔在对薛宝钗人生的影射。

薛宝钗提供两件衣服给金钏儿装裹,是借金钏儿之死,对照薛宝钗美好青春的“葬送”。

薛宝钗出场不过十二三岁,就稳重周到,随时就分。细看薛宝钗会发现她自来成熟,仿佛不是少年人。

作者通过金钏儿之死穿着薛宝钗的衣服,暗示宝钗的青春像金钏儿一样夭折被“埋葬”了。

金钏儿之死源于贾宝玉。薛宝钗的人生“葬礼”也就源于金玉良姻。

薛家图谋金玉良姻,是牺牲薛宝钗为薛家和王家牟利。薛宝钗的个人意愿并不重要。

后文宝钗在《柳絮词》中说“好风凭借力,随我上青云”,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只是一个被束缚的灵魂对自由的渴望。就像林黛玉《葬花吟》中说“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一个意思。

薛宝钗的人生从谋划金玉良姻的一刻,就被注定了。后文刘姥姥见到的那个雪洞陈设的房间,就是薛宝钗婚后守活寡的象征。贾母说不吉利不是无的放矢。

金钏儿、玉钏儿被设定为贾宝玉的妾,预示金玉良姻必成,却以悲剧收尾。金钏儿、玉钏儿这对“金玉”,终究失其一。

闲言少叙,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

贾宝玉犯了那么大错,王夫人不过才数落几句。这等教育,岂有不遗祸的道理?作者此时有意写宝钗明白了“七八分”,是替贾府流言和薛宝钗“投机”作掩饰。

贾宝玉此时后悔,才是他的灾难开始,也是他活该遭受的劫难。不过咱们按下贾宝玉的劫难不说,先要回头表一下史湘云的小插曲。这个长歌当哭的女孩子,才十五岁就被叔叔许配给人,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动之下重罚,金钏儿含羞忍辱自杀。此时的王夫人心情沮丧不安,薛宝钗第一时间去劝导宽慰,让姨妈的心情渐渐平和。她是怎样做到的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事的过程中容易出错,管人的过程中也会出错。而且,管人过程中出错对相关人员有直接的影响,严重的可能造成他人心理失衡、逆反报复,甚至引发自杀、杀人之类的严重后果,这类事件媒体多有报道。一旦发生了严重事件,出事者及其身边人需要及时的关爱和心理疏导,无心出错而导致恶果的人,亦不可忽视,需要去劝导他们,以免再起波澜。

因为自己的管理行为不当引发严重事件了,此时的当事人心理很脆弱很复杂。“为什么会这样”的迷茫,“我只是说说他”的委屈,“你可把我给害了”的怨恨,“早知这样就不管了”的后悔,“这下子惨了”的惶恐,“以后怎么办”的忧愁,等等,交织在一起,无力自拔。此时,走近他们、帮他们疏导心理,很有必要,实属不易。

怎么办?名著里面寻答案!且看薛宝钗怎样劝导造成恶果的姨妈王夫人。

事件起源于《红楼梦》第三十回,贾宝玉与伺候母亲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调情嬉戏,引来王夫人的愤怒。王夫人冲动之下打了金钏儿一记耳光,辱骂了她一通,还一定要把她驱赶出门。这对一家子都是贾府的奴仆、在王夫人身边伺候了十来年的金钏儿来说,被赶出贾府就见不得人。苦苦相求未果后,金钏儿含羞忍辱地在大观园里跳井自杀了。第三十二回中,薛宝钗在大观园里与袭人聊天时,得知金钏儿跳井自杀了的信息,还听说“前日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抹泪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知道此事与姨妈王夫人有直接关系,不可叹息了事。

信息确定之后,薛宝钗立刻赶赴王夫人的住处。——第一时间行动,不拖延。

到了王夫人的住处后,薛宝钗观察环境,看到王夫人独自一人坐着垂泪。她明白,王夫人已经知道了金钏儿自杀之事,正在为此而忧愁、后悔,心理很复杂。因为不知道王夫人是否愿意与她谈此事,薛宝钗没有先开口,只是静静地在旁边坐着陪伴。——靠近,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以示理解和关心,但不唐突开口,以免触犯对方的心灵雷区。

寒暄一句后,王夫人点头叹道:“你可知道一件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儿的投井?这也奇了。”当王夫人主动谈到金钏儿投井自杀事件时,薛宝钗也顺势提出问题。——不回避难题,先向当事人询问事由,为劝导做好铺垫。

随后,王夫人虚实各半地说出金钏儿投井自杀的缘由和心情,“我一时生气,打了他两下子,撵了下去。”“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薛宝钗听了之后,知道其中有虚的有实,没有再问,顺着王夫人的说辞和心情进行劝导。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首先用一声叹息表示自己对此事的发生有不爽的同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同情心。然后第一句话就给姨娘一个很有高度的肯定,品德和行为态度上的肯定。这是性质上的肯定,价值非凡,对方能够感受到一个大大的理解,进而摆脱过分的自责。“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接着的是一段自我推测,把恶性事件演绎成事故,把姨妈的事件源头责任大幅度降低,给姨妈很好的心理解放。“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回到原位,强调恶性事件的责任应该由她本人担当,并以出事的丫鬟心理素质素养不高为理由,以此帮助姨妈解开心理包袱。

王夫人点头叹道:“虽然如此,到底我心里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看到自己的劝导起作用了,薛宝钗没有就此打住,提出务实的补救措施建议,多一些经济补偿,仪式上隆重一些,让对方和亲人更有体面。

随后,得知王夫人想送金钏儿一套新衣服做寿衣、一时不好解决,薛宝钗主动提出,自己新做了2套衣服,身材相当,正好可以拿来给金钏儿做寿衣。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帮人帮到底!薛宝钗的劝解疏导没有停留在心理层面和建议,在事物层面也尽自己的一份力,从细节上帮对方尽快释放心理上的负担,尽快恢复正常的心态。

至此,一次及时有效的劝导完成了,王夫人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在关注这个案例的同时,笔者也听到看到一些朋友对薛宝钗处理这件事的批判。主要是指责她缺乏对金钏儿的同情心,因为她编撰了金钏儿失足的说辞,还指责金钏儿“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对此,应该怎么看待呢?

其实,对薛宝钗的此番言论,笔者也很反感,但是应该明白这番话语的情境和目的。这是她与姨妈的私房话,目的是让她姨妈的心理负担轻一些,不是在公开场合的狂言。正如律师在法庭上为罪犯辩护时说一些指责受害者的话、不等于律师就同情罪犯不同情受害者,薛宝钗宽慰姨妈,不等于她对金钏儿就无情。根据《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言谈举止,可以想象,假如薛宝钗在金钏儿跳井自杀前知道金钏儿被王夫人辱骂打脸并驱赶、有痛不欲生之感,很可能会赶着去劝导金钏儿。《红楼梦》里就会有一段薛宝钗帮助金钏儿继续生活的精彩篇章,而不是劝导王夫人的这段了。有道是:无心之错酿恶果,关注劝导不可拖;情理并重把话说,亡羊补牢求祥和。更所谓:四大名著营养多,就事论事勿右左;文理并举可斟酌,学以致用有硕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08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