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明太祖死了,皇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元璋60时,太子朱标死了),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大街小巷谣言,说几位藩王串通一起,准备造反。建文帝马上把心腹大臣齐泰和老师黄子澄找来,商量对策。
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的兵力最强大,野心也最大,应该先把燕王的权力削掉。黄子澄认为燕王是早有准备,还是应该从其他的藩王下手。建立帝认为可行,于是就开始削藩了。
公元1399年,北方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师出为国靖难,诛杀奸臣公开率大军南下。1402年,朱棣的军队攻陷了南京城,然后一场大火建文帝就不知所终了。朱棣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明成祖。
朱棣希望仕林领袖之美称的方孝孺为自己撰写继位的诏书,而方孝孺则明确的表示拒绝了,并破口大骂朱棣是篡位的乱臣贼子。朱棣当时大怒:孤要诛九族,何入?方孝孺正义凛然道:十族何妨?
不料,朱棣真的在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一族学生,而方孝孺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被诛杀十族的两个人之一,同时方孝孺也因为对建立帝的忠贞而得以名垂青史。
据说朱棣在诛杀方孝孺之后不禁叹道:不意世间有忠臣如此,于是密秘的让方孝孺以及家人的尸体收拾后并安葬。不过此事正史书上没有记载。
民间很多人认为方孝孺是个忠于建文帝的大忠臣,但是也有一部人认为他是个读书不知道变通的人,都变成愚孝的人了,天下是朱家的管他谁做皇帝呢。
明朝历代帝王,即便算上最后那几位常年风雨飘摇,被清军追得无处可跑的南明帝王。唯一一位执政生涯里被半路叛乱篡权成功的,也只有明惠帝朱允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文帝。
对于这位悲催皇帝,明朝当时很多臣子百姓,哪怕面对胜利者朱棣的高压,依然对他表达了深切缅怀:除了被朱棣事后残酷清算,遭到暴虐灭族的齐泰方孝孺等重臣外,还有如礼部右侍郎黄观和翰林修撰黄英这样,在朱棣篡位登基的前夜傲然自尽,留绝命诗表达忠诚。特别是黄观,他的殉难,在民间传说里同样被传成神话。他与妻子投水而死的地方,被传说成血影石,据说每到阴雨天英魂就在石头上显灵。对这样大逆不道的传言,明朝 也一直宽容,从未严打。一些籍籍无名的草根小卒,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忠诚:朱棣军中的小兵储福,拒绝接受出征任务,在朱棣登基后绝食而死。金川卫看门小兵龚诩,朱棣打下南京后就大哭外逃,宁可回家也不为大明效力。明朝官员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他从永乐年间起一直种田到善终,当地官民对他十分尊重,敬称他节山先生。
如此深切缅怀,最重要原因,是建文帝代表了正统皇帝,法统自然得到尊重。但同样也有另一个原因:悲催的建文帝,登基后的许多表现,也给了臣民们期待。他出名的仁慈感动了许多臣子,而他不顾朱元璋的祖制,强力推行的建文新政,好些内容更开一代新风,也被胜利者朱棣继承了下来。
下落不明且获得深切缅怀的建文帝朱允桑在民间文艺中,也总被善良的作者,安排好美满的结局。武侠片《永乐英雄儿女》里,朱允刹坏平安活到满头白发,还修炼成江湖老大,更和晚年朱棣化解恩怨,亲切会面。在那场热情攀谈中,借朱棣之口,编剧向朱允商岢隽艘桓龉壑谂笥咽分关心的问题:倘若没有靖难之役,你平安当皇帝,能不能当的比我(朱棣)好!
是啊,假如朱棣没造反,朱允赡芊竦备龊没实郏
一,朱允傻哪芰
一个皇帝的成功,各种因素有很多,但关键一条,就是个人能力。皇帝的能力是什么?朱元璋认为是四个字:仁明果决。确切说,就是仁慈,明白,果敢,决断。朱元璋就是这四条能力的集大成者,而且以这四个字为标准,努力培养接班人。最早培养的是太子朱标。培养过程更煞费苦心:组建了最强的教师团队,包括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几乎囊括当时大明朝军事政治文化的所有精英。还整合充足教育资源,专门建了大本堂(皇家图书馆)。教育过程更严格:除了要认真读书外,还要召集臣子开研讨会,更要广泛实习,不是基层考察,就是列席参加国事会议,后来还要帮朱元璋批奏折,且还要拿出独立意见来。堪称德智体全面培养。朱元璋本人的考核更严格,经常和儿子讨论治国得失。有时候为考验儿子,甚至故意抬杠。
一件案子怎么判,一桩国事怎么处理,故意和儿子别扭,鼓励儿子和自己争。好几次闹得父子红脸,相关官员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到抓狂。但这样的苦心没白费。朱标一直照着朱元璋期待的样子成长:性格宽厚,为人仁慈,但做事有担当,认定正确便不动摇,遇到不同意见,哪怕朱元璋发飙也敢争。是个外柔内刚的典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茁壮成长的朱标却突然英年早逝。而后经过一番权衡,其子朱允沙闪嘶侍孙。虽然这娃年纪小,长的难看。但朱元璋有信心,照着他爹的培养流程再来一遍,管保出品明君。但这一培养,就差大了:先是教学团队不同。比起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四位大神人物,朱允商上的老师,包括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号称读书人种子,品质堪称模范,但不论是徐达啸傲沙场的能耐,还是李善长事无巨细处理妥帖的本事,刘伯温运筹帷幄的智慧,宋濂学富五车的博学,这几位都差的远,更遑论教人。
朱元璋本人的考察也有问题,虽然跟对儿子一样,也教育孙子学习处理国事。但身为爷爷隔辈亲,对孙儿从来慈祥无比,就是狠不起来。而且啥事都是手把手教,基本没让他放手做过。等于一直带着朱允勺呗贰H绻拿种树比教育,朱标这棵树,可谓营养(教师资源)充足,过程(培养方式)得当,堪称科学栽培的典范。至于朱允桑看似过程一样,但营养水平就差个档次,更一直窝在温室里,直到朱元璋驾崩,还是棵没经过风雨的小苗。最关键一条,却是朱允杀救说男愿癫罹唷
朱允珊透盖字毂瓯龋好些地方很相同,比如对老师很敬重,对长辈很孝顺,对臣子很宽厚。都是大臣最盼望的仁君类型。但骨子里的东西就差远了,朱标外表仁慈,内心却坚定刚强,换成朱允桑这条恰恰相反,内心总比外表还软。先天差距摆在这,后天教育又不给力。于是仁明果决四字要求,朱允勺疃嘁簿偷谝惶跽幢撸其他三条完全不靠边。
等到继位称帝,对决朱棣,这能力的差距,便暴露无遗。不客气说,他输给朱棣,除了朱棣能耐强外,也实在因为他太弱。十分弱的一条,就是他的犹豫:登基后朱棣进京,可以扣押朱棣的机会,他犹豫着没做,后来朱棣又派俩儿子进京,可以软禁俩位世子挟制朱棣,他还是犹豫着没做。多少次可以提前扼杀靖难之役的机会,就在他的犹豫中错过。比犹豫更弱的,却是他的用人。说到这条,好些后人都埋怨朱元璋,说老朱杀功臣杀了大半辈子,人才全杀光,闹得朱棣造反的时候,亲孙子朱允晌奕丝捎谩5这埋怨,真是冤枉了朱元璋。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大多数不是骄横不法,就是贪赃枉法。
真正老老实实尽忠保国的,比如李文忠徐达汤和都是善终。而且好多人忽略的是,朱元璋留给朱允傻模是一个文武人才济济的强大团队。
这团队有多强大?就说留下的开国功臣,郭英和耿炳文,都是明朝开国战争中的大神级人物,一个能攻一个能守。水平比朱棣强不强不好说,但配上朝廷强大的军事资源,打起来只强不弱。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同样是继承其父能耐的军事人才。文官里更有强人,卓敬就是眼光卓越的战略家,当初朱允梢削藩,他提出不要硬削,可以用养老的名义,把朱棣从边境藩镇迁到内地,既不伤和气又解除他武装。朱允删醯锰麻烦,果断表示不干。他不干,但朱棣干,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也要削藩,就照着卓敬的法子来,北部边境手握重兵的各路藩王,不动声色轻松全削平。
这么多的牛人,朱允刹皇遣挥茫就是用不好。朱棣刚开始造反,朱允上扰闪斯⒈文出战,刚把朱棣打的叫苦连天,朱允扇聪哟虻穆,果断换上传说中的名将李景隆,然后战局果断逆转,几十万人被朱棣十几万人打的稀里哗啦。最后朱棣兵临南京,也是这李景隆吃里扒外打开城门,提前把朱允沙雎簟
而朱允缮肀咦钜览档募肝晃某迹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出名的有学问却也出名的蠢,当初削藩的时候,这几位放着实力强大的朱棣不削,专挑没实力的乱削,既惹了众怒,还给了朱棣充足的战争准备时间。后来战争开打,更是败笔连连,齐泰身为国防部长,朱允晌仕战略规划,他回答说我们是天子之师堂堂正正,不用规划也能赢。黄子澄推荐了草包李景隆,本来还是相持的战局立刻大败涂地。这样几位只适合文化工作,军国大事眼高手低的角色,朱允扇创油沸湃蔚轿病H舨皇侨人最后壮烈殉难,真和朱棣派来潜伏的差不多。
而比起用人水平来,朱允勺羁膳碌乃刂剩却是不分时机的瞎指挥。
削藩的时候,主次不明。要对朱棣动手,没做好准备就下狠手,反而被朱棣反戈一击。后来开打后,没打几下就临阵换帅,任由草包李景隆败事。后来朱棣决死一扑,率军长驱直入长江,好在明军反应迅速,在徐辉祖等人的指挥下,顺利将朱棣合围。可偏偏朱允捎窒怪富樱下令前线军队撤回保卫南京,最后一次可以全歼朱棣的机会,就这样无情错过。而后朱棣死里逃生,攻克南京,大局再难挽回。就能力说,他唯一值得表扬的,就是仁慈。开打前反复叮嘱,前线将士千万不能伤害我叔叔。结果几次朱棣吃了大亏的仗,没这叮嘱保护,十条命都搭上了。是朱允傻娜蚀扔胗薮溃最后成就了永乐大帝的霸业。
二,传说中很美好的建文新政能力有问题的建文帝朱允桑如果说人生还有什么亮色的话。那就是在与叔叔掐架的三年里,他一直不遗余力,在做另一项勇敢的改革:建文新政。
所谓建文新政,就是对朱元璋执政三十年时期,一些过激弊政的强力纠正。虽然这项改革运动,给了朱棣破坏祖制的口实。但在当时很多人眼里,他还是深得人心。具体说来,确实有几件好事。首先是他本人以身作则,改变朱元璋苛刻臣下的作风,对大臣十分宽厚,鼓励臣子直言进谏,每次召对都如春风般温馨。满朝文武从此心情放松,工作起来轻松愉快。然后就是一些政策调整,最让群臣欢迎的,就是 朱元璋在位时期的各类冤假错案,赦免大批正在服刑的官员。他在位三年干决心最大,成果也最大的,也正是这条。在他的皇恩浩荡下,建文年间监狱里的犯人,竟比洪武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二。
这条说是好事也不为过,但朱允筛傻木鲂奶大,手段太温柔,蒙冤的大臣们重见天日了,好些罪有应得的贪污犯也逃出生天了。比如有个叫刘观的,洪武年间因贪腐下狱,朱允缮咸ê缶透 。从此顺利洗白,继续官运亨通,终于进化成明朝宣德年间名满天下的巨贪。与之对应的,是抬高文官们的地位,六部的尚书都成了正一品。坚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条本身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关键看谁来做,以朱允傻挠萌搜酃猓重用的文官,都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人称秀才朝廷。
这群秀才学问高能,治国却是低能,外加又是他们把持大权,秀才选秀才,上上下下都是秀才,真正能治国安邦的人才,比如前面提到的卓敬等人,基本都被边缘化。靖难之役三年里,朱允砂鼙实出,秀才朝廷为此做出了极大贡献。而他朝中好些不入流的干部,却都被朱棣重用,最典型的,便是后来支撑起永乐盛世财政大局的杰出经济学家夏元吉。
除此之外还有减税,大规模削减江南赋税。这条老百姓最得利,可也要看时机,前方打的如火如荼,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他在后方搞减税,减到最后只能派人四处跑出去筹粮草。面对朱棣的最大优势——战争资源,却被朱允勺苑衔涔Α3了上面这些看上去很美好的事之外,建文新政,还有一件让后人看起来很惊悚的事:恢复奴隶制王朝周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事按照当时官方说法讲,叫恢复周礼。首先是在方孝孺的建议下,参考《周礼》的规定,重新定官名,把好些官职的名称,都改成周朝的叫法。以至于后人研究这段史料,看到当时明朝臣子的官职称呼,都难免一头雾水,还以为穿越到周朝了。
而比起一头雾水来,下面的事更叫人一头冷汗:朱允删够棺急富指粗艹的井田制。这事他不但多次召集臣子讨论,还引起了倡导者方孝孺与其他大臣的吵架。而且据一些笔记说法,他甚至打算在打败朱棣后,就全国推广这个美好的土地制度。如果参考历史的话,自从周朝灭亡后,历代封建王朝里,上一个积极恢复井田制,力图把中国带回到奴隶制王朝的伟大人物,便是新朝的王莽。而王莽的下场,是国破身灭。放在十五世纪的大明朝,资本主义萌芽都开始生长了,却要往井田制开倒车,后果可想而知。就这个意义说,朱棣逆袭成功,真心是个好事。
导读:牵连九族是非常严重的罪行,普通人不会轻易得到这个惩罚。然而在明朝,方孝孺却是这样的待遇。有什么故事?让我们看一看。
所谓“九族”,一般指“父第四族,母第三族,妻第二族”。其中,“第四族”指:父母、兄弟、姐妹、儿子;已婚阿姨和她的儿子;已婚的姐妹和侄子;已婚的女儿和孙子。“母亲家庭三”指:祖父家庭;祖母的娘家;阿姨和她的儿子。“妻家二”指:岳父家;婆婆的娘家。
武九年,20岁的方孝孺带着自己写的如何建立生计一文杂诫来到宋濂身边,拜宋濂为师。宋濂多年未见如此好文章,欣然收方孝孺为徒。
相传,有一次元璋设宴,宋濂参加,毛命宋濂写一篇灵芝甘露论的短文,明早交。宋濂回家告诉方孝孺这件事后,因为酒席上喝多了,一直睡到天亮。
准备上朝时,宋濂才想起灵芝甘露论,大惊失色。方孝孺自信地对宋濂说:“老师,不要慌。我为我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不知道有没有可能?请老师敲定。”宋濂看完很满意。他不加修改,直接呈送毛。毛看后觉得这篇文章与宋濂的文笔不同,便问:“这是学士写的吗?”宋濂只好如实说:“这是我徒弟方孝儒的笔迹。”毛听了这话,非常高兴,说:“这辈子我比你强。”
吴十五年,26岁的方孝孺来到南京,经东葛大学士吴申推荐,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看到他端庄的举止和渊博的知识,明太祖称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方孝孺对仁义教化的坚持,与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政治理念相去甚远。朱元璋知道,用了不如不用。他只是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有才能、正直的人,但现在不是用他的时候。让他更成熟一点,以后帮你。”所以他礼貌地对待他,并送他回家。
对于方孝孺来说,太可惜了,他太有才了,用不上。十年后,他隐居家中,潜心著书,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写过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多部作品。还写了大量的诗。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再次推荐后,才让他做了汉中的政学教授,成为九品进士。
后来,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拒绝加入。因为姚事先问过,所以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关进了监狱。其实,朱棣也有意借方孝孺的威望来吸引人心,所以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多次派人下狱要方孝孺投降,希望他给即位的新皇帝写诏书,方孝孺坚决拒绝。朱棣派萧儒的学生廖勇和廖明去劝说他们,但遭到了萧儒的斥责。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护送方孝孺到了寺庙,方孝孺和悲痛欲绝的戴孝一起走进了大厅。
小茹拿起笔,写下“颜贼篡位”几个字,然后把笔扔在地上,边哭边咒骂,“死就是死!圣旨绝不能写。”朱棣大怒,警告说:“你不怕灭九族吗?”“灭十族呢?”“好!”朱棣恶毒地说:“我要消灭你的十个家族。”
当年6月25日,也就是朱棣登基的第八天,在南京聚宝门,在方孝孺面前,朱棣将“十族”一一斩杀。杀光所有人,问方孝儒有没有清醒过来。当方孝孺看到弟弟方孝友因为自己的牵连即将被斩首时,悲痛欲绝,泪流满面。
最后方晓茹被杀的时候,方晓茹虐待他。朱棣首先下令将方孝孺的嘴割成两只耳朵,并割掉他的舌头,然后判处他一年监禁。去世前,年仅46岁的方孝孺曾隆重登场,并创作了一首绝命词。
谁知道为什么天要塌了?
奸臣不得不为国家打算;
忠诚,愤怒,血泪!
为了被杀,我能要求什么?
唉,唉,我不管!
清初历史学家顾应台叹道:“真可惜!秦律暴,罪只三族;汉朝的法律很强,但只有五种情况世人都说天道好,但人命重到可以灭绝!”
就这样,方孝孺被灭门,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得罪皇帝的人都没有好结果。方孝孺也是皇帝的仇人,所以得到了这么惨的下场。
朱元璋在去世之前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在皇位还没坐稳的时候就开始削藩,于是遭到各地藩王的反击。其中燕王朱棣实力最强,他从北京起兵南下靖难,最终经过四年的时间坐上龙椅。至于朱允炆,不知所终。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即便得来的过程很不光彩,朱棣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得到的皇位,自然希望有当世大儒替他正名。他看中的当世大儒就是方孝孺。
被皇帝赏识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可惜这个皇帝来路不正,自己又深受先皇恩典,实在是迈不过去心中这道坎。于是方孝孺坚决不为朱棣办事。朱棣是谁?既然能起兵造反,还摆不平你一个小小文人。他可不是宋朝的皇帝,士大夫当面讽刺都可以。于是朱棣怒了,说你不照办就诛九族。方孝孺也怒了,就是诛十族也不当你的走狗。于是历史上最惨的诛十族出现了。
我一点也不喜欢方孝孺,不是不喜欢他的才华,不喜欢他的忠心,不喜欢他的气节,而是不喜欢他过于刚硬的话语。方孝孺是朱允炆看重的人,他拒绝朱棣的橄榄枝也是应该的,因为朱允炆对他真的很照顾。若是在老主子下落不明的前提下立刻接受新主子赐予的职位,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么?尤其这个新主子还是老主子悲惨命运的缔造者。所以我们要先为方孝孺的骨气点赞。
可是方孝孺不接受的朱棣的橄榄枝,不完成朱棣派给他的任务,为什么要激怒他呢?方孝孺不可能不知道帝王一怒浮尸千里,可他还是在诏书上写下“燕王篡位”四个字。他知道写下这四个字的后果,可他还是这么做了。我认为这就是方孝孺的错。他可以为朱允炆守身如玉,可以为朱允炆牺牲生命,因为朱允炆器重他,因为朱允炆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可是方孝孺的家人有什么错,为什么要为他的固执买单。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海宁人。他是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门生,是当时的大儒。他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献王特聘为世子之师,并为其读书处题额“正学”,时人遂尊称其为“方正学”。
明建文帝即位后,将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讲学士之职。建文帝年纪尚轻,缺乏治国治军的本领。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师,更受到百般信赖和倚重,“国家大事,辄以咨之”。方孝儒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们王权过大,拥兵为患,就采用齐秦、黄子澄的削藩建议,但遭到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诸王的反对。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
朱棣在攻下南京后,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儒反对朱棣篡权,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复劝说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依然还是不屈服,他说“好,我写!”他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字“燕贼篡位”。
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来从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并将他投入监狱。见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门内凌迟处死。
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儒鲜血所溅而成。古代帝王处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闹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门外斩首,在午门内杀人是没有先例的。由此可见朱棣对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儒在就义前,作绝命赋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呜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处死方孝儒后,仍不解心头之恨,下令灭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门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处死,行刑就达7日之久。
我们需要讲一下这个致命的对话,而致命对话只有两个人在说,无数的人在听,两个人分别是朱棣和方孝孺。朱棣站在朝堂之上,看着下方的方孝孺问道,你臣服我吗?
方孝孺听了之后,抬起头望着朱棣,你为什么当皇帝?
朱棣说靖难之役打了4年,打着打着就把朱允炆给打死了,这也没有办法,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朱允炆死了,我就得上。
方孝孺说:朱允炆死了,难道就没有孩子活着吗?为什么朱允炆的孩子不当皇帝,你要来当皇帝?
这个时候朱棣脸色难看,并且直接说道,如果你要是不臣服我,我就灭你三族。
方孝孺也气赶气的说道:灭我三族,你就是灭我十族又如何?
于是华夏历史上第1个灭十族的惨案就此诞生,而这个惨案的诞生源自于两个人:方孝孺和朱棣。
朱棣的残忍
熟读历史的我们不难发现,朱棣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残忍,仅仅是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比较残忍。无论是其他藩王还是对于自己的子民,对于朝中的官员,都有着很大的宽容性,除了两点之外。
第一点:一旦涉及到朱允炆,那么朱棣就会异常残忍并且异常血腥,比如后宫当中有一些嫔妃因此丧命。
第二点:就是涉及到自己皇权的正统性的时候,朱棣也会撸起袖子加油干,你要是不服他,他就会搞你。
其实说到底这一点很简单也很好理解,无非就是一个皇权的争夺,而在这个皇权的争夺当中,很多人都杀红了眼,朱棣也不例外。按照《明史纪事本末》和《明史》的记载,方孝孺被杀前,明成祖的首要心腹姚广孝就劝告明成祖要善待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杀人有时候只是一时冲动,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这明显是朱棣被方孝孺毁了脸面,最后冲动的结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