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伤的歌曲

贝多芬悲伤的歌曲,第1张

在人类音乐史上,古往今来,产生了数不尽的天才音乐家。他们象群星升起,构成了音乐的星空。我们仰望星空,总会发现有少数几颗星星格外明亮,放射出永恒的光芒。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

贝多芬于1770 年出生于德国波恩,比海顿小38 岁,比莫扎特小14 岁。贝多芬的父亲也是音乐家,但却没有莫扎特父亲那么高的修养。当父亲发现小贝多芬的音乐天资时,只想把孩子训练成莫扎特式的神童,早早为他赚钱,以满足他酗酒的恶习。所以,小贝多芬受到的是不合人情的、甚至是残暴的“教育”。直到12 岁才遇到一位真正的老师叫聂费的,给了他必要的知识。

贝多芬终生都感激他。13 岁时贝多芬就从事音乐工作,同时坚持学习。其中巴赫、韩德尔对他的影响最大。钢琴演奏与作曲才能的迅速成长,使他渴望到维也纳去拜访莫扎特为师。在维也纳,莫扎特听了这位17 岁青年的即兴演奏后说:“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可惜,没多久,贝多芬因母亲去世返回了波恩。1792 年又在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师生之间很快就发现性格相

异,没有形成持久的教学关系。除性格外,也不能忘记,海顿是确立古典音乐时期的,可贝多芬却是要结束这一时期的。但他们终生互相敬重。

三十岁前,贝多芬的听觉已有病兆。三十岁后不断加重,后来完全失去了听觉能力。对音乐家来说,没有比这更致命的打击了。他几度要自杀,甚至写下遗言。但他经过痛苦、剧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以非凡的勇气、超人的毅力,战胜了命运无情的打击,伟大的艺术使命感打消了死亡的念头,他要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全部献给继续为神圣的音乐艺术。他的许多重要作品

都写于耳聋之后。当我们从他那无限壮美的音乐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的享受时,不能不为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献身精神而感动。

贝多芬的晚年相当困苦,在贫困之中于1827 年逝世于维也纳。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丰富的音乐创作。他的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等等,至今并将永远回响在世界各国的音乐厅里。

贝多芬的钢琴曲,中国听众并不陌生,起码写于1810 年的《献给爱丽丝》(又称《致爱丽丝》)早已家喻户晓。据音乐研究家说,此曲本来是题献给他的学生特雷泽·玛尔法蒂的,在出版时误将特雷泽写成爱丽丝了,以讹传讹,才有今天的名字。不过,这个误会对我们欣赏这首可爱、美丽的小曲,没有丝毫影响。这属于贝多芬的小品。他的小品、舞曲、回旋曲、特别是变

奏曲,还有很多。其中一首《G 大调小步舞曲》也是大家熟悉的,曲调是:

这类作品大都情绪较为单一,反映着某种心境或生活情趣。唯有少数变奏曲,带有一定戏剧性的因素。真正代表贝多芬钢琴曲的最高成就的、在钢琴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还是他的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

自1795 年到1822 年的27 年间,贝多芬一共写了32 首钢琴奏鸣曲,几乎伴随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这些奏鸣曲,沿着海顿、莫扎特开辟的道路,将这种曲体的潜在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至,容纳了贝多芬心中那激奋奔腾的情感和他对社会、历史、大自然的百般思索、千般感受。钢琴这件乐器,

也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威力,真正成为乐器之国的“帝王”。于是,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旧约全书”相呼应,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则被喻为“新约全书”,成为钢琴艺术中的又一部经典。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顺序,对其中的几部作品略为赏析。

第1 号,《f 小调奏鸣曲》,写于1795 年,题献给海顿,是“32 首”的

第一首。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第一主题:

简明,跳跃,表情严肃。第二主题:

圆滑下降的线条在最后一音突然扬起,F 音说出了心中的痛苦。

两个主题互相对比,在发展部中交替展开。整个结构简洁、严谨。虽然还有海顿、莫扎特的影响,但作为“第一首”,已经是出手不凡,初步展现了贝多芬的个性特征。

第二乐章,F 大调,慢板。优美的旋律,已初露贝多芬式沉思的神态:

第三乐章,f 小调,名为小步舞曲,实际上并无“舞”曲的轻松。

第四乐章,非常快的f 小调,一开始,左手三连音的激流和右手果断的节奏,就迎面扑来:

除了中间段对比的A 大调歌唱性旋律外,疾速的三连音和果断的节奏交织不断,始终保持着紧张、激动的情绪。

那时代的一个音乐评论家听过贝多芬的演奏后写过这样的印象:“我听了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的可爱的贝多芬的演奏我发觉他在试图打开完全独特的道路。”贝多芬24 岁写的这首奏鸣曲,可以验证那位评论家的印象。

几年后的1798 年,贝多芬发表了第5 号《c 小调奏鸣曲》,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性质与前一首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相似:

符点节奏产生出更大的向上的冲力,与后面的“叹息”音调构成更鲜明的对照。

第二乐章也是如歌般、沉思性的。

整部作品的戏剧性较之“f 小调”更为浓重,故有“小悲怆奏鸣曲”之称呼。他的正式的“悲怆奏鸣曲”是写于1798—1799 年间的第8 号《c 小调奏鸣曲》。

该曲题献给一位叫李希诺夫的酷爱音乐的公爵。这首奏鸣曲不仅完全走出了海顿、莫扎特的影子,是贝多芬早期钢琴曲的代表作,而且也属于他全部作品中最杰出的那部分。全曲分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三个乐章之前先有一个沉缓、长大的引子,音乐一开始,浓重的小调中、低音区的主三和弦就紧紧地扣住了听者的心:

慢速的符点加深了沉重感;密集的不协和音响表达着内心的痛苦;强弱对比有如百思不得其解的发问。紧接着,音乐好象不停地追问下去,但一直没有解决,最后化为一串自上而下的半音阶,停留在一个不稳定的音上,还是一个问号,这不断的探究式的疑问,产生出高度紧张与期待的心情,为后

面的三个乐章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一乐章,快板,左手的震音有如时近时远的雷声,烘托着右手上行断奏的双音,当右手冲到一个高点时开始下降,这时左手反而上升,形成震撼人心的动势:

第二主题,低音的短句与紧接的高音扩展性回应,形成对话式进行,好象内心紧张的思索与争辩,只写出曲调是这样:

第二乐章,慢板。音乐的性质与前面谈过的“f 小调”、“小悲怆”的第二乐章相近。但这里的第二乐章在深度、展开的幅度上,都超过前两个第二乐章。主题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的深情、凝重,抒情中总是带着巨人的气度,只列出旋律是:

研究过贝多芬手稿的人发现,这个曲调经过了多次修改。修改的过程主要是不断删除多余的部分,最后才形成了这精练的、每个音都包含了无穷意蕴的旋律。贝多芬的许多主题都是这样磨炼出来的。

第三乐章又回到

c 小调,快板、回旋曲式,流畅、亲切的曲调,分解和弦的伴奏,增加了不少轻松感。有人甚至认为是明朗的。不过我觉得这毕竟是小调式的音调,好象内心深处的苦楚并未洗净,朋友们不妨仔细品味一下,到底是什么情绪?

这是回旋曲式的主部。在插部中,音乐曾进入E 大调、A 大调,紧张度大为减少,然而只是过渡的、暂时的。主部的形象占有主导地位。

这部作品“悲怆”的名称,是贝多芬亲自选定的,这是他首次为自己的奏鸣曲命名。从这里看出他已开始注意音乐的标题性,预示了浪漫派音乐时期标题音乐的兴起。

《悲怆奏鸣曲》的出现,标志着古典钢琴奏鸣曲已经进入完全成熟的高峰期。高峰期的作品不止这一部,下面谈另一首同样伟大的作品,这就是《月光奏鸣曲》。

按贝多芬奏鸣曲的顺序,这是第14 号,#c 小调,题赠给他的一位女学生,写作于1801 年,已经是19 世纪了。

关于“月光”这曲名,流传过很多美丽的传说,这里不去重复。今天我们确知,“月光”不是贝多芬取的名字。贝多芬自己注明的文字是“幻想风的奏鸣曲”。有趣的是,一百多年来,人们还是喜欢用“月光”这个并非贝多芬的本意,而且似乎也不够准确的名字,反倒不用“幻想奏鸣曲”这本来应有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固然,叫得太久已经无法更改了,有这个因素在内。可是我想,可能是由于“月光”与“幻想”,还是有点联系的。就是说,两个字眼都有浪漫的色彩。“幻想风”,给了我们想象的自由,“月光”也是幻想的理想对象。音乐本身(尤其前两个乐章)是非常美丽的,“月光”(及其相关故事:月光闪耀的湖面;月夜下的盲人姑娘等等)也是美丽的。

是不是这些直接、间接的联系,使得人们宁愿使用“月光”这“不该有”的名称?

幻想风格的原意,首先是指第一乐章。通常,多乐章的奏鸣套曲的第一乐章都是奏鸣曲式快板。这部作品却一反常规,将奏鸣曲式快板都放到末乐章。第一乐章反倒用了慢板,自由性的曲体。如同贝多芬的许多慢板一样,

音乐也是凝神静思。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沉重感。在清淡的三连音徐缓的伴奏下,简洁的曲调很有超脱的韵味,也许这就是幻想风格吧:

第二乐章,小快板,D 大调。李斯特形容这一乐章是“两个深渊间的一朵花”。也有人说象娇嫩的正在打开的却又感到腼腆的一朵花,总之,十分可爱:

第二乐章是向第三乐章的过渡。第三乐章,急快板,#c 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的迅猛、暴烈,非常罕见。有人说这是“夜晚狂野的暴风雨”,有人说是“富有炽热表情的杰作”,也有人说是“燃烧着的岩流”。的确,是猛烈的冲击和暴发:

第二主题,音调悲痛,但这是刚毅者的悲痛——这就是贝多芬,痛苦时也是强者:

第二主题本身有重大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这里有第三、甚至第四主题。这也说明贝多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两个主题的对比。

当奏鸣曲第一部分结束后,音乐毫无间歇地直接转入展开性的中间部分,这不仅在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中没有,即便在贝多芬自己此前的作品中也没有。这也说明情感的波涛是何等汹涌,已经冲毁了传统曲式中各部分间常存在的间隔。

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尾奏十分庞大。这显然也是由于情感的激浪奔泻而下,无法在该结束的时刻按章结束,于是,先是第一主题再现,引导出滚滚而来的减七和弦,这是高度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接着是第二主题在低音区的再现,十六分音符交给了右手,然后引导出上下翻腾的琶音浪潮,经过自上而下的华彩句,音乐在两个长长的低音上暂时停歇下来。但这并不是结束,左手的低音十六分音符好似隆隆雷声又一次自远而近,再次暴发出势不可挡的琶音,音乐才有力地结束。将尾奏扩展为这么大艺术分量的部分,前所未有。

戏剧性、悲怆性、顽强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动力,象一条耀眼的红线,连结着贝多芬的一些钢琴曲。下面要说的“暴风雨”,也是这一条线上的作品。

这是第17 号钢琴奏鸣曲,d 小调,写作于1801-1802 年,也是题赠给她的一位女学生。当时有人问贝多芬这部作品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说:

“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暴风雨奏鸣曲》的名字由此而来。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莎翁晚期剧本,描写了一个海岛上发生的故事:那里盛行巫术,统治该岛的大公被篡夺了权利,于是他装扮成一个巫术师活动,最终他又夺回了他的政权。剧本的主题思想是主张和解。那么,贝多芬的奏鸣曲与这个故事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许多研究家都感兴趣而又都没有一致说法的问题。既然贝多芬让人们去读《暴风雨》,这说明两者一定有某种

联系;但也都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故事去与每个音符对号入座。我们还是先对音乐概要地了解一下。

乐曲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

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 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bB 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 拍的16 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 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

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1805 年,贝多芬发表了两首奏鸣曲,第19 号《g 小调奏鸣曲》和第20号《G 大调奏鸣曲》。据研究,这两部作品写作的实际年代约在1795—1798年间,都是两乐章的钢琴技巧浅易的作,因而都被编入《小奏鸣曲集》,为广大钢琴初学者所熟悉和喜爱,这里只提示一下《G 大调奏鸣曲》的开头,G 大调:

钢琴技巧的浅易不等于艺术的贫乏,相反,两首作品有丰富的情感,任何成年人弹起来,也都会爱不释手的。在贝多芬已经写了一系列“重型”作品后,仍然出版它们,并编入奏鸣曲系列之中,足见贝多芬毫不小看它们。

这时期另一部“重型”作品是第21 号《 C 大调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完成于1803—1804年间。由于题赠给非常敬重他的才能,从精神到物质都给了他长期巨大援助的华尔德斯坦伯爵,此曲又以《华尔德斯坦奏鸣曲》而闻名。

这部“重型”作品,并不是“悲怆”类的“重”,相反,这里一扫沉闷、悲愤、哀伤等等压抑的浓雾;而是畅快、开阔、爽朗的晴空,有人说这是部“洁白的奏鸣曲”所以,不知什么人为这部作品起了个“黎明”的别名。说这部作品“重”,是它宏大的篇幅,交响诗般丰富的色彩,空前辉煌的钢琴技巧。

这部作品只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生气勃勃的快板,第一主题:

这清爽的“沙沙声”很自然地使人想起早晨万物苏醒的音响。高音好象小鸟的欢鸣。后来还有小鸟的合唱,大地热闹起来。调性、力度不断变化,有如闪耀不定的阳光。

第二主题用了那个时期不寻常的调性,三度关系的E大调(C与E相距三度)。欢悦的曲调与和声同步进行,产生管风琴的音色,也可以想象成大自然的风在歌唱,表现出在美丽自然中的陶醉:

两个主题都得到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发展后,才有力地结束。

这首奏鸣曲虽然只有两个乐章,但在第二乐章前面有一个较长的引奏,慢板,F大调。这个片断已经超出了一般引子的分量,具有独立的艺术内容,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独立的乐章。对这段音乐的理解,有的说它犹如“天使的微笑忽然被乌云遮住一样”;有的说表现了神秘的、非现实的气氛;有的说是对黎明的期待,等等,总之,是幽深、静谧的,这将使未来乐章更为光

艳夺目。

末乐章是个结构宏大的回旋曲。稍快板,C 大调。人们这样形容这个乐章:“宽阔无边的原野,洒满了阳光好象一个夏日,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够的!”主要主题的旋律有德国民歌风格,在温暖的C大调分解三和弦的伴奏下,在清彻的高音区妩媚、愉快地唱出来,一幅晴空万里的画面油然而生:

这个主题经过一段发展后,右手出现了长时间的高音D上明亮的颤音,然后在这个持续颤音上的更高的高音区,极其明亮地奏出主要旋律,与此同时,左手奏出上行连音的32分符和下行跳音的16分音符音阶,这是喜悦的激动。这样,音乐形成了三个层次立体上的结合:中低音区是快速音阶,中高音区是颤音,更高音区是主旋律。三个层次的交相辉映,形成了无比灿烂、艳丽

的交响画面:

从演奏技巧上讲,这个织体是个技术困难的段落。但是,由于那无比光辉美妙的艺术形象的感召,钢琴家们都乐于克服演奏技巧的困难。

回旋曲的主要部分重复多次,每次重复之间又都插入新的对比的音乐。

当主要部分最后一次出现时,音乐转入极快板,情绪进入高潮,最后辉煌、宏伟地结束。

贝多芬是在承受着命运的致命打击下,写出这样没有一丝阴云的音乐的,他的人格是多么伟大!他超凡的意志又是多么坚毅!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大自然中的欣喜、陶醉。他暂时抛开了所有的不幸,只感受生活中的光明和美好。然而个人的不幸,社会的黑暗毕竟是无法摆脱的。下面我们要谈的另一部奏鸣曲,贝多芬又回到了对命运的思索和抗争之中,这就是著名的《热情奏鸣曲》。

这是得到一致公认的最伟大的钢琴独奏曲。

假如我们把杰出的钢琴作品系列比喻为喜玛拉雅山,那么《热情》就是珠穆朗玛峰。据贝多芬的学生回忆,贝多芬自己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钢琴曲。读者朋友们一定听说过,列宁听了《热情》后感叹道:“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热情》更好,我准备每天听她,令人惊异的、超人的音乐。我甚至骄傲地,也许是天真地想:看,人们可以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啊!”

在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笔下,曾这样描写过听《热情》的心情:音乐一开始“我就感觉到那种呆怔,那种寒意,和一瞬间抓住心灵的喜悦,使人感到甜蜜的惊恐。这时美突然侵入了内心,我自始至终纹丝不动,我不想也不敢喘气。”

《热情》的艺术形象是这样丰满而又深遂,语言实在难以描述。而且,音乐的感染力是这么强烈,以至于研究家们一听音乐就被激动,简直难以进行头脑冷静的分析。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形容得到人们的赞同,他说《热情》是“在花岗石河道里的火焰的急流”。“花岗石的河道”,是指高度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火焰的急流”是指燃烧的热情。就是说,《热情》

是理智与情感高度完美的结合。

《热情》的排号是第23 号《f 小调奏鸣曲》,写于1804—1806 年间。题赠给另一位他的终生好友,无限崇拜他的天才的伯爵。1807 年出版。据说在一个场合,由于拿破仑称帝,贝多芬绝为法国将校演奏,离席冒雨而去,致使随身携带的《热情》谱稿被雨水淋湿多处。“热情”这名字则是后来德国的一位出版商所加,一直受到肯定和沿用。可见,出版商们虽然是为扩大

销路而为无标题乐曲取名,但有时也能起出得到音乐行家赞同的好名字来。

《热情》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f 小调,12/8 拍,奏鸣曲式,快板。第一主题是这样开始的:

开头是两手相距16 度之遥弱奏的同音,产生辽阔、深远的联想。小调带来悲剧气氛。先是向下,然后转而向上,凝重的情绪开始动荡起来,紧接着是右手颤音,带着警觉的神情。仅这几小节已经预示了场面广阔的搏斗。随后音乐在高半音的bG 大调上模仿,向前推进了一步,突然被低音区的“命运动机”打断,这弱奏的四个音,足以带来不祥的、阴森森的感觉:

音乐力度很弱,但紧张度在增强,终于,自上而下的强奏分解减七和弦,沿着曲线倾泻下来。由此,仿佛远景开始拉近,潜在的开始显露。经过一段充满戏剧性色彩的过渡,第二主题出现了:

这个曲调非常富于抒情性。雄浑低音伴奏的衬托,使人感到这是具有宽阔胸怀的巨人的歌唱。

这两个主题以及将它们连结起来的音乐材料,展示出宏伟背景中的对比和矛盾冲突,是一种具有历史感的戏剧性,为后面波澜壮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音乐发展到高潮后,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但力度越来越弱,最后消失在一个极弱的主和弦的延长之中。音乐沉寂了。但让人感到这是硝烟并未散去的战场的寂静。在寂静之中,深沉思索的第二乐章开始了。

第二乐章,D 大调,2/4 拍,行板,变奏曲式。主题用音简练,文学上不是讲字字千钧吗,这里真是音音千钧,音乐庄严:

这里主题的第一乐句,上方旋律声部只用了两个音!整个主题由带反复的四句组成。在变奏中通过节奏、织体的改变,音乐渐渐流动、活跃起来。音乐转向高音区,明亮、华丽的光辉渐渐升起,扩展开来,听众被带进了一个美丽、光明的境界。随着一串流向下方的32 分音符音阶,音乐又回到乐章开始的庄严沉思的主题。但是当主题最后结束时,落在了极不稳定的减七和弦上,紧张的气氛骤然而起,音乐顿时转入暴风雨般的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f 小调,2/4 拍,快板,奏鸣曲式。乐章一开始就宣告了斗争的猛烈,这是不协和的七和弦在强有力的节奏上的敲击。

这是引奏,最初引导出片断的十六分音符,很快就汇合成一片的连成十六分音符,第一主题也是十六分音符:

对比的第二主题同样保持十六分音符的律动。总之,时而单层,时而双层,上下翻滚,川流不息的十六分音符,有如搏斗的旋风,席卷着情感世界各个角落,让你透不过气来。只是在展开部的末尾,才有几处停歇。然而那并不是斗争的停止,更猛烈的风暴随后就到。到了尾奏,转入更快的速度,斗争的激流汹涌澎湃,如火如荼,音乐进入白热化的高潮。最后,音乐坚定有力的结束,表现出不可战胜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热情》将贝多芬的钢琴曲推上了历史性高峰,欧洲古典钢琴音乐也达到了它的高峰。自《热情》之后,贝多芬又写了九首奏鸣曲,最后一首写于1821 年。贝多芬的全部奏鸣曲,一方面遵循古典传统,同时在不断地突破古典音乐的规范。他后期的奏鸣曲,就更有创新的性质。随着他于1827 年逝世,古典音乐时代也结束了。但浪漫派钢琴音乐并不是在他逝世那一天开始的,

因为早在贝多芬生前,已经由他本人打开了浪漫派音乐的大门。

你好!第一首: 《容易受伤的女人》 王菲 黑夜里不敢点灯 是谁让我越陷越深 让我深爱过的人 越来越陌生 第二首: 《独角戏》 许茹芸 故事如果注定悲剧 何苦给我美丽 演出相聚和别离 第三首: 《哭砂 》 黄莺莺 风吹来的砂采纳一下,谢谢!

我听过的最悲伤的歌是

《 离歌 》《god is a girl 》 还有

欠你的幸福---陈诗慧 <强烈推荐---一首很冷门的歌,却很耐听很伤感哦>

谢谢爱---sister garden <花样少男插曲>

一个人的星光---许静岚 <这首歌似乎苏永康也有唱过,但是这首更好听哦,很伤感>

终点---关心妍 <建议大家听听剧场版,真的很感人>

孤单心事---蓝又时 <蓝又时的声音很耐听,不会那么做作,也是伤感之作哦>

曾经太年轻---蓝又时 <蓝又时又一经典伤感作品,很好听,不用我多介绍>

你的香气---claire <海豚爱上猫的主题曲,节奏轻快又不失忧伤,我很喜欢它的歌词哦>

远行---李慧珍 <这首歌会让人一直静静地听下去,声音很舒服>

我不想忘记你---claire <又一伤感歌曲啊,失恋的人可以听听啊,好听>

说爱我---梁一贞 <战神主题曲,曾经有段时间很迷这首歌,不错>

我们的纪念---李雅薇 <放羊的星星主题曲,有一次心情不好听这首歌就哭了>

原谅---张玉华 <一个人静静地听静静地唱,然后静静地流泪>

路人---江美琪 <小美的声音大家都知道,很干净,她的歌我最喜欢这首了>

不哭了---许慧欣 <很轻很静很伤的一首歌>

放不下---龚诗嘉 <节奏相对其他的会较快,但不失特别的伤感味道>

心墙---baefong 〈这首我个人很喜欢〉

洛丽塔---卓亚君 〈友友的推荐,伴奏是献给艾丽丝,很舒服的一首歌〉

你要离开一些时候---阿桑 <龚诗嘉也有唱过,两个人的声音都很有磁性>

远远在一起 再一次拥有 - 龚诗嘉 〈她的歌很好听哦〉

流浪地图---萧贺硕 <这首歌好象孙燕姿也有唱,但是还是她唱的好听>

现在才明白---萧贺硕 <喜欢这首歌的歌词,当然旋律也很好听>

雨不停歇---萧贺硕 <真的发现她的歌很好听,强烈推荐啊!>

我爱你---萧贺硕 <不多介绍了,就是好听>

动听---王恩琦 <不是很喜欢她的声音,但是这首歌确实好听>

爱情走过以后---罗美玲 <更喜欢这首歌前面部分,很好听>

一直在找一个人---冯玮君 <就喜欢这样的声音,一听这首歌就很喜欢了>

我可以---蔡旻佑 我想要说---蔡旻佑 城外---蔡旻佑 〈不错的一个新人,好听!〉

迦南美地---刘耕宏 <强烈推荐,很好听!>

用心听 再说 除此之外 piano---范逸臣 〈他的歌都很好听,在这里就推荐几首特别喜欢的〉

我一直都在---林稷安&程于伦 〈不错的歌,听听〉

回旋梯---张简 〈不是伤感的歌,但节奏感很强,很好听〉

紫外线---蔡诗芸 〈一样不伤感,但是很好听〉

有你很快乐---蔡诗芸 〈声音很有磁性,不错的歌〉

想你,零点零一分---张靓颖 〈很有实力的歌手,很有难度的一首歌,好听〉

我们说好的——张靓颖 〈推荐,好听!〉

错过---蔡诗芸 〈听听啊,不错不错〉

交叉口---林凡 〈大家应该听过林凡的一个人生活,这首歌也不错哦〉

陌生人 双栖动物 ture love---蔡健雅 〈实力是很强的,歌很好听〉

你叫什么名字---李慧珍 张靓颖 〈两个高手合唱的,不会让你失望的〉

中间---王蓝茵 陈威全 〈不错的一首情歌对唱,特别是歌词,很多人会喜欢〉

黑白配 没那么爱她 到不了---范玮琪 〈范范的歌很多人都听过,真的值得一听〉

爱一直闪亮---罗美玲 〈挺早的歌,但是很好听啊〉

寻找李慧珍---李慧珍 <很好听啊,虽然歌词不喜欢,不过真的很好听>

涂鸦---纪敏佳 〈没啥人气的超女,这首歌却很棒!〉

施文斌---忘不了 〈特别喜欢副歌啊,很好听,一直很喜欢这首歌〉

爱笑的眼睛---徐若瑄 〈虽然不是很喜欢她,但这首歌确实很好听〉

你的风衣---张语倢 <很特别的声音,好听啊!>

张智成—末日之恋 伤心换日线 爱情树 〈很有才啊他,很喜欢他的歌〉

缺席 缓冲 无缘---周旭风 <挺好听的,不过不是很耐听,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盒子里的猫---袁耀发 <更喜欢他的”再见萤火虫”和”亲爱的你在哪里”,不过比较老了>

你不懂---路嘉欣 <这首歌挺耐听的,越听越有感觉>

一个人的抒情歌---韩雪 <挺抒情的一首歌,之前挺喜欢的>

靠岸 主题曲---林宇中 <挺有实力的一个歌手啊,歌也很好听啊,有自己的特色!>

我谁也不怪---sweety <她们其他好歌大家可能都有听过,推荐这首,比较冷门点>

微笑眼泪---梁一贞 <声音挺舒服的,很干净,这首歌也挺有味道的>

大声说爱我---amini <她很多歌都不错,只是风格都一样,最喜欢这首!>

静静的---庾澄庆 <这首歌大家应该挺熟悉的,>

说你爱我---SHE <这首歌挺好听的>

何润东--黑色翅膀 <很久没出唱片的他,这首歌没让我们失望>

深呼吸---宇恒 <听这首歌很有感触>

白色羽毛---芮恩 <周杰伦写的歌,再加上她很R&B的声音,不错哦>

夏天的风 离不开他 - 温岚 <前者是R&B风格的,后者伤感哈>

遇到 听见---方雅贤 <还不错还不错,某某电视原声带>

只要你快乐---汪佩蓉 <很有实力的歌手啊>

不说---丁文琪 <我们还要当多久的朋友,你不说我也不能说...>

错了再错---张栋梁 <很普通的旋律,却很伤感>

感情线---tension <很好听的声音,很好听的旋律>

回到慢歌---金莎 <适合静静聆听>

我比想象中爱你---JS

我会好好过---李玖哲 <声音很棒哦.我会好好过,等你再爱我...>

恋之风景---林嘉欣 <一般吧,没啥高潮,不过整体还行>

地狱天使---温岚 <挺伤感的,不过不耐听就是>

幸福---许慧欣 <不错不错,以前听的,再听一样有感觉>

拥抱的问号---袁泉 <反正就是挺好听的>

1躺在你的衣柜里 这首歌是绮贞的。绮贞对「躺在你的衣柜」的创作概念是希望用意象的画面来呈现爱情,所以歌词里用毛衣代表爱情,用送毛衣代表身体的接触或性。绮贞不想太局限每个人的想象空间,所以很多人听完这首歌有人觉得悲伤,有人觉的有失恋的感觉,有人喜欢歌曲中强烈节奏的部份,任何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因为爱情的狂喜不见得是甜蜜的色彩,也有可能是深沉的、黑暗的,因为爱情是由许多的伤痛组合成的。

2静静的生活 还是绮贞。旋转以后静静生活,垫起脚尖静静生活。这个就是我现在用的状态了。我们的音乐正被爱情充斥着,谁会真正思考生活呢?静静的生活 仍然是白痴生活,四个字的生活始终还是要生活的。

3填字游戏 喜欢郭敬明的孩子们应该都是知道的。这是音乐小说《迷藏》里的一首歌。我们不断的从孤独中走出,投入人群,却无助的发现,寂寞仍在背后,它从未远离 。

4dying in the sun 来自The Cranberries (小红莓)庸懒而无助,压抑而颓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仿佛在向世界救助,却又是那样的无能为力,那样的绝望,飘渺虚无,犹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5Zombie 还是The Cranberries (小红莓)的

主唱Dolores O'Riordan那具有力量和忧伤的双重性格的嗓音在之上两首歌里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话外:

说到小红莓,可能有朋友会喜欢never grow old,恩恩,那首歌,个人觉得还是比不上我推荐的这两首的。有一点点欠扁了,那就先说表扁我哈!

6as i moved on 来自丹麦乐队blue foundation。不一样的trip hop。这是一首充满迷幻色彩的歌曲,缓缓地吟唱引发出一种迷离的氛围,时躁时缓的饶舌,正是乐队的魅力所在。曲调不一定会为大家所喜欢,但是意境却很奇特,极具穿透力。之前一段时间狂喜欢,老哥说的,女主唱的声音和我的声音有得一比,都是有点懒懒地,然后很是任性。恩呢,其实本人唱那个唱得很不错的哦。

7i cry 来自有理知花,不用解释,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日本女人。但是,很难以想象的是,那个日本女人,可以把一首英文歌唱得如此纯粹。

8天空 说到这首歌应该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了。不管是jolin的版本还是元未觉醒,都是有点伤伤的,恩,这首歌,朋友们都知道,一直是我的k歌的保留曲目的。

9倒带 说了天空就不得不说说jolin的倒带了。不算特别喜欢,但是绝得值得一提。之前一个朋友和他的女朋友分手之前他的女朋友就说你去听倒带吧,听了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然后,在那之后,我和某人吵架那一段时间,他对我说,你是不是也想叫我去听倒带了?

10never understand

11唤醒沉睡的你

以上两首歌都是来自成都地下摇滚乐队——阿修罗的。相信我们川大的孩子们对这个乐队的名字都不会陌生。因为阿修罗么,首任主唱是我们艺术学院一个老师的哦!这两首歌,说实话,算是轻摇滚的了,恩呢,歌词还是蛮有意思的。尤其适合在电子乐器的狂轰下怒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4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