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阅读-从苏格拉底到萨特,人在理智与情感间漂泊

共修阅读-从苏格拉底到萨特,人在理智与情感间漂泊,第1张

大家好,我是徐英瑾。欢迎收听这个节目,我们继续导论的部分。

我们将如何展开我们的工具箱呢?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哲学家自己的人生来展开他们的思想,并以此为纲要展开我们的内容。

这些哲学家分为10组。这10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这是第一组。第二是亚里士多德,第三是犬儒学派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学派。第四是马基雅维利,第五是休谟,第六是康德,第七是黑格尔,八是叔本华。第九是尼采,第十是萨特。他们的思想就已经概括了各种面对人生困惑的哲学的解决方案。

先来看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所面对的古代雅典社会,虽然在技术方面是不能与今日同日而语的,但是他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却为当今社会所分享,讲穿了也就是这么一些问题。

很多人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就完全被几个大V牵着鼻子走。所谓的民意就是靠刷流量,不是靠刷智商。当时的所谓的大V,也就是对于古希腊人而言,就是所谓的“智者”。“智者”不是今天所说的有智慧的人,是当时的一个专门的术语,是指一群拿了钱帮人洗地的文人。

苏格拉底与其学生柏拉图是觉得当时雅典的老百姓的道德生活是如此之堕落,因此就需要一套系统的理智上的拯救方案,以便帮大家带出愚昧,来摆脱大V们的影响。他们开出的药方就是用真诚的辩论来揭露公共议题本身的理性根据。 凡是理性上无法接受的事情,就一概不理。

结果这样的做法反而惹怒了雅典市民。苏格拉底就比较倒霉,被愤怒的雅典市民判处了死刑,最后只能喝了毒芹汁了,了却自己的一生。柏拉图本人也曾去过叙拉古,叙拉古在今天的西西里岛。他希望能够用理性拯救那里的人的生活,但也不是很成功。

有人就会觉得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实在是太倔强了,凡事都要叫出一个理来,不碰个头破血流那才怪。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就决定给他们的理想主义打一个折扣,往后退一步。

他认为人生的幸福并不仅仅在于讲理,讲理是好事,但更高妙的境界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你的理想。 即使实现一半,也要比一点都不实现要来得好。 (亚里士多德)

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你就要解决做好事所面对的各种细节问题,这就逼着你要对现实做一些妥协 。亚里士多德认为妥协没什么丢人的,关键是要合乎中道。 这个中道多多少少有一点我们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的意思,但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人就是做事能够合乎分寸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如果能够做成这一点,你的人生也会很幸福。

所以如果我们 用四个字来概括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的话,这四个字就是理想至上。 而 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求中道或者是求中庸。 我也会花费一点时间来讨论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好了,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生哲学走到亚里士多德这一步已经向现实妥协一大步了。既然有人妥协第一步就有人妥协第二步了,如果再往下妥协下去,就是所谓的犬儒学派了。

犬儒学派所面临的这个社会是晚期希腊的社会,和今天的社会有点像,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当中变动不拘,各种各样的大事,一天到晚刷屏。如果当时也有手机的话。

面对如此处境 犬儒学派的创始人第欧根尼 所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他如果用今天的语言来阐述他的思想,那就是退出微信,关掉手机,学习李子柒上山砍柴,不问世事,不为世俗名望与财富所累,一日三餐饱食暖衣就好,与自然其一就好,自己开心就好。

所以如果把犬儒的立场与亚里士多德的立场做一番比较的话,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就是要与现实斗争,这一点不要放弃。但是在和现实斗争的时候,可以对理想的打一个小折扣,也就是说打折的理想还是理想。

犬儒的人生哲学是什么呢?你不要和现实斗争了,你要做的事情是蔑视现实,这个现实我看不起,我要上山过着自己的修道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

所以他们的人生哲学的立场就可以称之为一种道德冷漠, 请注意这样的立场很容易就蜕变成另外一种立场。 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大是大非完全无动于衷。 早期的犬儒,还有一种面对权贵的那种文人的风骨。但是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卷入现实的这种复杂的纠葛之中,就很容易变成一种无动于衷的没心没肺的人。

举一些例子来说,大家都知道汉娜·阿伦特,汉娜·阿伦特就是写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那个著名的女哲学家,她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平庸的恶”。就是说有一些纳粹集中营的看守,以自己仅仅在执行命令的借口来为自己屠杀犹太人的行为做开脱。这样的一种开脱的态度是不是与犬儒主义的态度有一种类似的共同之处呢?这又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毫无疑问的是, 犬儒主义的思想就代表着理想激情的全面消退, 它不仅是打折扣,是消退了。这种思想如果蔓延开来,就可能会带来人类社会建设激情的全面退化了,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这么有佛性。

如果有一些人他的确有很强的成功欲望,但同时他又受到了犬儒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于道德理想的热情不是那么高,很强的成功欲和淡泊的道德感情,两者之间的结合,又会催生出什么新的思想呢?这就引出了我这里要介绍的第四组人生哲学立场,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

什么是马基雅维利主义呢? 这当然是和意大利哲学家亚马基雅维利有关了, 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你有啥人生目标,想啥就去追求啥,只要做成就可以,不用太去关心道德问题。 做成的事情,自动有人帮助你进行辩护。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这个特点,就是道德冷漠加功利层面上的热情。

就这一点而言,它和犬儒是略有区别,因为犬儒就是纯粹的道德冷漠,但它没有功利层面上的热情。但是世界上的人总是林林总总的, 马基雅维利主义是属于比较自私、心肠很硬的那种人 ,但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人是软心肠的。

看到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么冷酷,就有一些人要通过一种主张温情的人生哲学与之对抗, 这就是休谟的道德同情主义。 休谟的思想也是我这里要介绍的第五种人生哲学的态度。他的这个思想一言以蔽之,就 是人生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根据你自己的道德情感来指引你。

休谟是非常看重情感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构建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种情感就是同情, 别人处在痛苦之中你同情他,这就会使得你感受到他的处境,他同情你,他也会感受到你的,这就导致了一种正面的人际关系的建设。

这种建设就是指,你让他好受,就是让你自己好受,你的人生要幸福,就是要设法让那些被你同情的人也幸福。

按照休谟的人生哲学,离开别人的这样一种幸福感的自我利益追求是没有意义的。在休谟以前,虽然也有不少哲学家也讨论到情感的地位,但从来没有人像休谟那样那么重视情感。

情感这个东西是非常非常的流逝易变的,就在爱情中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和突然不喜欢一个人,是突然产生和突然消去的感觉。

所以有些哲学家就觉得,休谟你一天到晚说情感,太主观随意了,比如夫妻之间感情总会消退的,不能够因为我对你的感觉今天少了一点了就离婚了,这不像玩一样吗。

所以很多哲学家就要主张再往理性的再退一步,但是如果完全恢复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立场上,就显得比较复古了。就好像犬儒这个阶段休谟这个阶段没有经过了,于是就有哲学家又搞了一个高版本的折中的 人生哲学,叫装作有理想主义,以区别于真正的理想主义。

就是我们要说到的 第六组哲学家康德,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人生哲学的思想就是这样, 理想这东西它是不是虚幻,其实我是不知道的,他很诚实说我不知道,但是装作理想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否则天下会大乱,个体的人生也不会幸福的。

康德所面临的这个社会已经是近代社会了,它已经完全走出中世纪了,虽然还没有工业革命,但是那个时候牛顿物理学已经普及了,科学的思维已经渗入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科学的进步完全也可以通过它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后果来为自己辩护。

但是道德这东西并不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更加的稳固。相反的,已经看到黑火药战争带来巨大破坏的康德,非常担心人类历史的未来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有更大的冲突,把许多个别小老百姓的幸福全部摧毁。他是梦想人类能够实现永久和平的。

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种人生哲学,既能够对得起自己的梦想,也能够随顺今天这个复杂的现实世界呢? 康德的构建人生哲学的方法是这样,他先找到一种大家都同意的人生的最佳理想状态。请注意是否能够达到这种状态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大家都同意这是最佳的。

比如说世界上没有战争,再反推出哪些因素是构成这些状态的逻辑前提。这种哲学的构造方法,我们就称之为先验哲学的方法。

先验哲学是有一定的逻辑说服力的,但它又有一定的虚伪性。因为理论的提出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所提出的这个理想也好,梦想也罢,是不是真的。所以它会被那些更加实诚的哲学家找到漏洞,别人也会攻击它。

如果说康德的哲学是某种退化版本的柏拉图主义的话, 那么很可能就会有某种其他版本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向它发起挑战,这就牵涉到了我们要说的第七种人生哲学立场,黑格尔主义。

如果说康德的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装作有理想的话,黑格尔的思想就是对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解释。 这到底什么意思呢?与亚里士多德一样, 黑格尔也认为理想必须在现实中兑现自己。

不过与康德不同的是,黑格尔认为理想就是实在的,不是虚拟的,你不用装作理想存在的样子,它们就在那里,有一个最伟大的理想叫绝对精神。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有绝对精神,我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上班打卡,每一次扫微信买东西都是绝对精神在某个侧面的体现,所以世俗生活自有其理想性和神圣性,做小事与做大事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有人说这种人生哲学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它就是赋予了每一件小事以神圣的意义。但这种人生哲学有它的用处,它能够对各种人生哲学提供总的解释。 用黑格尔的话说,实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实在的,每一件存在的事情或者实在的事情,它都能够提供合理化服务,进行合理化解释。

但希特勒要算计消灭犹太人,这怎么说呢?黑格尔的意思说,我可没有说奥斯维辛是值得鼓励的。

所以黑格尔的人生哲学其实就是个超级大火锅,啥东西都能煮。但它也有一些坏处,坏处是什么呢?它对偶然性的现象没有办法很好的理解,都把偶然性解释成必然性的某种体现。这样偶然性自身的独立地位也就消失了。

而在德语世界的理论里面, 对于黑格尔的人生哲学进行严厉批评的乃是叔本华 ,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到的第七组哲学家。

黑格尔的人生哲学概括一下就是这么一句话,你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遭遇都是一个伟大的计划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要惊慌失措, 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就是这么一句话,根本就没有黑格尔所说的伟大的精神计划,我来告诉你宇宙的真相是什么,它是一个大大的生存意志,这个生存意志是不知道它自己有什么计划的。

不过叔本华也不主张大家因为这一点而惊慌失措,整个宇宙是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的,整个历史是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的,我们好害怕,不要害怕。他会反问你,你为什么会惊慌?为什么会害怕呢?这是因为你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会失败。但是叔本华告诉你,你认为所有人生目标的满足就会那让你心安和幸福吗?我恰恰告诉你事情不是这样,因为目标的满足会带来更大的空虚,所以实现目标比目标失败更可怕。

所以叔本华人生哲学的要义,也就是要教导大家,不要在乎那些虚妄的目标,守住你自己的内心。 如果用更简洁的两个字来概括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话,这两个核心的字就是悲剧。他终于看到了人生搏斗最终是一场无意义的悲剧。

很明显叔本华的思想是把犬儒的思想全面的升华和系统化了,这种叔本华式的犬儒的佛系思想,当然也会遭遇到一种奋发有为的思想与之对抗, 这是我们一直看到的一个套路,任何一种思想都会遭遇到一种与之不同的思想,对其进行反驳和对抗。

怎么样既能够对抗叔本华,又能够继承叔本华思想当中的精髓呢?这就引出了我们要提到的第八组哲学家,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尼采, 尼采的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态度,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的是什么呢?就是超人立法。

这个超人立法的思想又可以分解为很多很多的小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就是上帝已死,上帝指就是道德标准的绝对性的规范 ,已经死掉了,没有上帝,没有黑格尔所说的庞大的历史的终极目的,全是扯淡。理想主义失效了。这个观点其实多多少少叔本华也会赞同。

第二个观点就是视角主义。 视角是什么意思?就看这个问题的角度,perspective,什么意思呢?看一个粉笔盒子,你从什么角度来看粉笔盒,粉笔盒就是怎样的。我们要决定过怎样的人生,也要站在我们的视角去看问题。

第三个因素,就是主人道德,主人道德是和奴隶道德不一样的。 主人道德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生的标准的核心词就是好和坏,什么东西对我是好的,什么东西对我是坏的,而不是从善恶的角度来区分,用善和恶的角度来区分,就说明你是个loser,你是个奴隶,你是奴隶道德,真正的主人不讨论善恶,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就是superman,就是超人。

但是讲到这一步,我们对于超人的人生还是有一点小模糊。不过有一点几乎是肯定的,既然我们很多人都不理解尼采所说的超人是什么,十有八九我们就不是超人了,我们十有八九就是凡人了。

凡人在上帝已死的前提下,该怎么确立自己的安生立命之本呢?这就牵涉到了我们要提到的第十组人生哲学立场,这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命意无非就三个字,靠自己。

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这种理论是和决定论相对的。所谓的决定论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就是我们世界上所做的任何的人生决策,前面都有一个前提性的视线把你给定死了。

比如你是觉得你要去考北京**学院,要做个演员是你的自由选择,但实际上你就出生在一个与影视业相关的家庭环境里,从小你受到了耳闻目染,就决定了你很可能就走这条道路,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意志,这就叫决定论。

自由意志论则是相反的,你的确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来选择了考北京**学院,即使你的爸妈是演员,但是你做出选择这件事情和你爸妈还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仍然存在一种可能性。你对**没有什么兴趣,你去做别的行当了。

萨特认为人真有这样的自由,他的确也承认上帝已经死了,这点和尼采一样, 因此承认没有绝对的人生标准,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 但是他并不认为在个体之间有一个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一个区分。

毋宁说萨特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承担责任,为自己一切负责,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他所做的一切负责, 自由在萨特那里并非某种纯然的褒义词,而还是带着某种悲剧色彩的,这就意味着你无依无靠,啥都得靠自己。

他有一句名言就是他人就是地狱。对于萨特的思想的阐述,我想结合萨特的一些戏剧的作品来进行,因为萨特本身是一个在文学方面极有造诣的思想家,同时我也想谈一谈萨特与他的一个同时代的文学类的哲学家加缪之间的思想纠葛。

我们现在就来总结一下这十个章节之间的一个大致的观点,我们这个节目一共分十个章节。实际上我们要讲这么多的哲学家的不同的人生哲学,这个排列的次序就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有点像的。

我并不是说讲到萨特为止,人生哲学的这个故事也就终结了,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人类的人生的发展过程,每一个个体的人生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冲突。你先有一种很简单的价值观,然后发现这种简单的价值观没办法应对现实,所以你要找股相反的力量,然后你变成个折中的价值观,但这个折中的价值观本身又会分裂,蜕变成不同的类型,然后螺旋式的上升,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我要给大家提供的这十套人生哲学的方法,本身到底哪一套好、哪一套坏,我并不想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当然我会不时的流露出我对某一些人生态度的偏好,这是无法避免。但我是主张,我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在这样的一个人生哲学的不同的思想方法的选择当中,找到一款最适合你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找到一套系统化的,为你自己的人生选择进行辩护的方案,这样你自己就能活得明明白白的。

请注意,最后人生哲学的这个目的,与其说是让大家活得幸福,还不如说是给大家的人生选择提供一套哲学辩护,而大家是因为得到了这些哲学辩护的指导以后,才觉得自己的人生选择会通向幸福。幸福不是一个现成的事物,幸福是需要哲学解释的,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哲学解释。

但是正因为现在有很多人他感受不到幸福,如果能够通过得到一种哲学解释的方式,自己变得更加的幸福,我自己也认为我是在为整个社会整体的幸福,多多少少做出一个贡献。比如有不同的人,从我的思维的工具箱里面,获得了不同的人生哲学的指导,然后在不同的方向得到了幸福,实际上是有利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多样化发展。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录制这个节目对我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我已经说过了,在我们的学院哲学的整个课程表里面,并没有人生哲学这样一个固定的哲学分支,它有,但它非常边缘化。

思考题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他们的10组哲学家思想概括了各种面对人生困惑的哲学的解决方案。利用今日介绍的10组哲学家思想解释,有的人则会说不要那么的犟,因为世上本没有绝对的是非,何为是,何为非,必须结合到具体的语境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而做人也要灵活一点,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利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人不能没有原则,要坚持对的东西,即便是为此付出代价也要在所不惜,所以道德至上,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可行,这一点亚里士多德也是在这个思想范畴,这个不能超过道德的范畴,解脱道德的约束;

    犬儒主义哲学思想对于何为是,何为非并不在乎,在乎的是脱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如同一句歌词,关掉了手机管他谁是谁,不要去例会是是与非非。所以这种讨论对犬儒主义来说没有意义,道德冷漠,有一种这世界与我何干的感觉!

    马基雅维利哲学思想可以解释主张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只要是对我有利的,不管是否违背道德,那么我都去做。休谟的哲学思想与此相反,休谟则讲要从他人角度出发,同情别人(我理解为这种同情跟现在我们大众所知道同情不是一个意思),才能真正获得快乐获得幸福,所以休谟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主张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黑格尔哲学思想则赞同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黑格尔的著名哲学思想:存在即是合理。叔本华思想是犬儒主义的升华,主张则要尊崇自己的内心。

     尼采的超人立法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来解释这句话还有点儿难度,下一步针对每种哲学思想来解释文稿中既有的答案,以更深入的理解记忆。

    

    

    

萧红简介,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出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萧红乳名荣华,原名叫做张乃莹,笔名除了萧红外还有悄吟、田娣等。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画照

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封建地主大家庭,萧红自幼便没有了母亲。萧红有着新时代女性勇敢斗争的品质。1925年,只有十四岁的萧红便在呼兰县第一次参与学生活动,在萧红小学毕业后,父亲阻挠萧红继续接受教育,萧红被迫辍学在家萧红简介,经过一年顽强的斗争,萧红再次取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在萧红二十一岁那年,她结识了萧军。翌年,她便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弃儿》。萧红的才气得到了文学泰斗鲁迅的赏识,在1935年,鲁迅鼎力支持萧红发表长篇小说《生死场》,从此萧红在30年代的文坛上便有了一定的地位与影响力。后来萧红在1936年到了日本,先后创作了散文《孤独的生活》与组诗《砂粒》等。这是萧红最为高产的几年。1940年,当时二十九岁的萧红与端木蕻良相识,随端木抵达香港生活,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与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不幸的是,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香港由于肺结核与气管扩张去世。

从萧红简介中了解到,萧红的创作生涯虽然不到十年,但是她留下的作品将近百万字,萧红的作品深受读者们的喜爱,而且在文学史上对于后来的作家还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萧红的婚姻

萧红从理论上来讲,萧红的婚姻是有两段的,但是因为她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可以说她是经历了两段半婚姻。因为她的第一段感情,只是一个关于婚姻的半成品,并没有真正的明媒正娶,连一张结婚证明都没有。

来源于网络

萧红的第一段感情谈的曲曲折折,更像是她在现实打击下的屈服。他本来是她的未婚夫,她看不上他,就逃了。在她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出现了,她就跟了他。后来,他让她怀孕了,却不管她了。而她,已经成了家乡的笑柄,再也没有脸回去。

下面就是第一段婚姻。在萧红怀着别的男人孩子的时候,有一个男人告诉她说我娶你。萧红喜欢这个男人,因为他有才,她觉得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而这个男人身上有一种北方男人的担当,那是萧红需要的安全感。“小小红军”,从此,她是红,他是军。最好的时候那么好,最差的时候,翻脸不认人,公说公有理,不知道到底是谁出轨,谁是先背叛的那一个。到了最后,也只能说一句只是性格不合。

最后一段婚姻,是大诗人端木蕻良。他可以写很深情的情诗,可以知道很多的历史典故,可是他还是像个孩子一样。他的性格中有懦弱的成分,需要女人的保护。萧红虽然母性情怀很多,可是有时候脆弱极了就会想起萧军。当初端木为了她的病四处借钱,她想要见到自己的丈夫都见不到,很可怜。

萧红的孩子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一生的感情经历不像文学上的创作一样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萧红的孩子的出生注定也吸引着当时文坛的关注。

萧红画照

萧红的第一个孩子,是她与汪恩甲所生。不过等到孩子待产的时候,萧红已经遇到了萧军,可怜的小女儿在哈尔滨出生,后来被送给了医院看门的老头。孩子跟着看门人搬家,后来便也无处可寻。第二个孩子是萧红与萧军爱情的结晶。不过与上一个孩子相似的是,萧红还没将孩子生下来就遇到了端木蕻良,并与他结婚。在萧红的流浪生涯中,萧红独自在汉口、重庆、江津辗转往复。最终在江津诞下一子。不过据王泽生说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

但是目前对于萧红的第二个孩子,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定论。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第二个孩子也被送人了。因为当时萧红的朋友中有人曾经见过那个孩子,而且萧红自己的回忆录中也谈到第二个孩子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所以大家更倾向于是萧红不愿意提及那段往事而说孩子夭折了,事实上是被送人了这一种说法。

萧红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是在她身边长大的,我们可以说萧红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萧红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同时也是一个失败的女人。萧红的孩子们在出生那一刻,拥有这样一个情感漂泊的母亲,就注定着是一个悲剧。

萧红怎么死的

萧红出生于1911年的黑龙江萧红简介,卒于1942年的香港。萧红短暂的三十一年的生涯为什么结束的这么仓促呢萧红怎么死的萧红去世的时候身边都有谁的陪伴呢

来源于网络

萧红随端木蕻良迁居香港后,身体状况便一日不如一日。但是当时的萧红并不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她认为那样会影响自己的创作。1941年,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回国的途中经过香港,特地到香港九龙看望生病中的萧红,后来在史沫特莱的建议下,萧红才到玛丽医院做了系统的全面的检查,萧红被确诊为肺结核。1941年,萧红在医院打空气针接受治疗,但是她觉得自己在医院受到了冷遇,于是就回到了家中养病。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等地处境十分危险,于是端木蕻良和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到香港接受治疗,萧红住进了思豪酒店。

1942年,日军占领了香港,萧红被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但是由于庸医的误诊,萧红的喉管被割错了。这样致使萧红不能正常进食,身体更加的羸弱。后来一月十五号,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又将萧红送进了玛丽医院。翌日,萧红的精神稍微恢复了一些,她写下了表达不甘就此死去的只言片语。但是不幸的是,二十一日医院再次被日军占领,萧红不得不拖着病重的身体奔波到临时医院。

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战火纷飞中与世长辞,享年31岁。这就是萧红怎么死的始末。

漂泊的人歌曲意思是描述北漂一族的心声与梦想《漂泊的人》是袁东方自己创作的一首民谣歌曲,她从读书到现在工作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多年,为坚持自己梦想而漂泊奋斗,这首作品也是真情流露表现在这个城市生活的状态,其实这种状态也是大多数北漂一族有所共鸣之处,有时候她想停下来看看自己生长的这个地方,听听这座城市的呼吸,歌曲的配器里重头到尾若影若现持续着一个噪音,也象喻意孤单的心情,简约特别的鼓音色将情绪带动了起来,录音的时候,歌手似乎也久久不能平静,被自己多年想宣泄的情绪所感动,她孤独的哽咽的声音也让大家引发出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邓丽君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在匆忙的几十年里,邓丽君一直在漂泊,不仅有成千上万的崇拜者,也经历过孤独的深夜哭泣。但她仍然是最美丽的邓丽君,这首歌的传奇世界将永无止境。邓丽君的童年非常的清贫,而且生活中经常搬家。在很小的时候她对唱歌的天赋就逐渐表现出来了。

很多时候母亲会让她主动表演。六岁的时候就随着爸爸一起在军乐队中唱歌。十岁的时候在黄梅调歌唱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十三岁在唱片公司中一举成名。因为生活清贫,邓丽君只能辍学唱歌,也算是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歌唱事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邓丽君在马来西亚遇见了商人林振发,两人坠入爱河。

但是现实非常的残酷,邓丽君在结束马来西亚的演唱之后去了日本发展,并因此成名。却也不得不与林振发分手。在邓丽君的事业巅峰时期,林振发心脏病突发离世。临死之前,林振发与邓丽君没能见一面。邓丽君因此而消沉。后来,二十六岁的邓丽君,因为办理了一张假护照而被日本驱逐,演绎事业因此受损。

之后邓丽君去美国学习,并因此认识了成龙,但很快两人因为性格不合而分手。邓丽君最后一位伴侣是法国人保罗,两人非常的幸福快乐。但是最终邓丽君突发哮喘离世,她的离世十分突然,很多人都受到了打击。邓丽君一生辗转各地,却没有停下脚步,最后终于在死后落叶归根。

《绝句二首其二》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绝句二首·其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碧绿的江水把乌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是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呢?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乌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48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