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由于唐后期由于宦官势力膨胀,侵蚀了外朝宰相为首的文武大臣的势力,引发了所谓“南衙北司之争”。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属机构之一即枢机房,枢机房的职责是专掌朝廷机要大事,但一旦有机事,皇帝即派遣身边的宦官往枢机房传达,这样一来,便于外朝宰相与居于内宫的皇帝之间信息不断。后来,随着宦官势力的扩张,他们开始插手枢机之事。安史之乱后,由于各项制度均遭到严重破坏,宦官承担开始承受表奏、出纳王命,李辅国甚至因此被称为立皇帝。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以“中官董秀掌枢密用事”,这是置宦官知枢密之始:“枢密之任,宰相主之,未始他付。其后宠任宦人,始以枢密归之内侍。”从此,直到唐朝灭亡,都由宦官担任枢密使之职。
由于宦官是皇帝的身边人,深受皇帝的信任,枢密使便凭借这种便利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参预朝政,权力得到极速扩张,地位迅速上升,甚至可与外朝宰相相匹敌,和宰相等外臣直接与皇帝延英奏议。到了唐代后期,这些权阉甚至直接废立皇帝。
永贞元年(805),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一大目的就是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军权、削弱宦官势力。可惜的是,由于用人不当,遭到宦官的反击,顺宗因此被迫退位,改革派被贬。史称“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太和九年,南衙北司之争再次激烈爆发。是时宦官仇士良专权,文宗“外虽包容,内不能堪”。宰相李训与凤翔节度使郑注“谋欲中外协势以诛宦官”。他们以左金吾衙门后院石榴树上夜有甘露为名,诱使“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企图借机设伏尽杀宦官。却因所伏甲兵暴露,仇士良等宦官挟持文宗还宫,并派禁军大肆屠杀朝官。李训、郑注以及大批朝臣举族被诛,朝中几乎为之—空。史称“甘露之变”。此后,宦官气焰更为嚣张,“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于,下视宰相,陵暴朝土如草芥。”
直至唐末,南衙北司之争始终没有平息。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朝中宦官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相继专权,宰相崔胤与韩全诲之间爆发了唐末最后一场南衙北司之争。争斗中,双方各自结交藩镇以为外援。崔胤勾结了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宦官集团勾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天复元年,崔胤请尽诛宦官,密谋泄露,韩全诲等与凤翔兵将控制了京城,崔胤密招朱全忠。朱全忠发兵直扑长安,韩全诲等宦官挟持昭宗出奔凤翔。“是时京师无天子,行在无宰相”。天复三年(903年)年初,李茂贞在朱全忠的围攻下力不能支,被迫求和并诛杀韩全诲等人,而在长安的宦官也被朱全忠、崔胤屠杀。
自天复三年之后,宦官长期专权的局面虽然宣告结束,但唐王朝也随之而亡。宦官集团覆亡的次年,朱全忠弑杀昭宗,另立哀帝。又三年后,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哀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11月,唐朝的都城长安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们关闭城门,发动禁卫军在城内进行大规模搜捕,先后杀死一千六百多人。这些被杀的人不是平民,而是朝廷各省部官员以及金吾吏卒,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这就是唐朝后期著名的“甘露之变‘,这场政变是由宦官领导,禁卫军执行的一场政变。政变之后,“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时任皇帝唐文宗彻底成为宦官手里的玩物,朝廷一切军政大权皆由宦官做主,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这时,唐朝宦官专权达到了巅峰。
唐朝宦官危害为中国历史之最
在中国封建朝代中,如果皇帝受到外朝文官集团的权力威胁,就会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同朝廷官员对抗,这就是宦官专权。唐朝因为实行三省六部制度,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可为宰相,这样就分散了文官集团的权力,从而使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同时唐朝的宦官的势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总之,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中的寄生虫,是和这个制度共生共荣的。
皇权愈强,宦官势力越小;皇权愈弱,宦官势力愈强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逐渐衰弱,以此相映衬的是唐朝后期宦官势力的日渐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帝的人身安全。为了重振朝纲,加强中央政府在藩镇中的微信,唐朝历代有作为的皇帝都试图发动剪灭宦官势力的行动,虽然也获得一些成功,但由于宦官集团是和君主专权共生共荣的,依然无法彻底消除宦官专权的局面。此后宦官专权愈演愈烈,使得唐朝政治极端腐败,民生愈发虚弱,让唐王朝在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唐朝宦官崛起唐王朝宦官势力由弱小逐渐走上强大,到唐后期时,这股依附于皇权的恶势力,已经深入到政治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对它所依附的皇权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使得唐王朝成为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朝代(因为只有唐朝宦官是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专制下的必然产物,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个怪胎。早在东汉后期,宦官势力便和外戚势力一起,长期占据东汉最高统治的地位。开启了第一次宦官时代。
唐朝前期,鉴于东汉末年宦官干政的历史教训,对宦官限制非常严厉,宦官只是“门阁守御”,“庭内扫除”“廪食而已”,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前期一系列政治动乱,导致朝廷中的功臣宰相势力大为增加,而为了削弱外朝的功臣宰相势力,扩大内朝势力,开始任用身边亲信宦官预政领军。特别是到了后期,重用亲信宦官高力士,使其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不仅对其高官厚禄,而且将不少国家大事交给其处理,并授权高力士,一般政事可以自行处理,不必报知,使高力士权倾朝野。虽然高力士是个贤宦(“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史纲评要》),但他开了唐朝宦官掌权的先河,给后世宦官专权起了榜样作用。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现象越来越严重,唐朝皇帝因为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开始对武将妄加猜疑,宦官则大受宠信,开始内掌军队,外监诸将,其权力从内廷向外朝逐步延伸,从间接向皇帝进言干预朝政到直接把持军政要职,最终形成了专权格局。
到了德宗时期,由于泾原兵变中相对于文臣武将的冷眼旁观,只有宦官在关键时刻守护着他,德宗便让宦官直接统率禁军,并设立了管理禁军的左右神策军中尉,专以宦官充任。宦官掌握禁军由此成为定例(贼平之后,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当兵权被宦官牢牢掌控之后,宦官便有了权力上的独立性,借助兵权,宦官可以左右政局,甚至废立皇帝。
宦官掌握了军权,就相当于控制了皇帝性命
宦官在掌握军权后,势力逐渐走向鼎盛。几乎所有宦官都参与朝政,广泛深人到当时政治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而且对皇帝制定的国事不仅指手画脚,在涉及到自身的政策还要横加干涉。在唐顺宗期间的二王变法中由于触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宦官集团不仅发动了二王八司马事件,还逼迫唐顺宗退位,另立更为信任他们的唐宪宗,好更有效的掌握权力。
到了唐文宗登基的时候,虽然自身是由宦官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但唐文宗更加亲信文官集团,对于宦官专权十分不满。便联合朝堂上对宦官专权不满的大臣,意图发动一场政变,彻底消灭宦官。但由于计划泄露,准备不充分,导致宦官反过来发动政变,剪除了对宦官不满的大臣,并囚禁了皇帝。
甘露之变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厅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宰相李训忙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观。于是,文宗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员先行探看。官员们回奏称疑似甘露。唐文宗又命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带领其他宦官再行察看。
可惜,等仇士良等宦官刚到左金吾,就发现神情紧张的韩约和 “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仇士良忙率众宦官退至含元殿,并借口暴乱挟持文宗入内宫。
李训见大事不妙,一面以100缗钱赏赐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攀舆高呼“陛下不可入宫”。金吾卫士数十人和京兆府、御史台吏卒约五百人登殿奋击,杀死宦官数十人。李训抽出匕首要啥仇士良,但此时宦官已将李训打倒在地,抬着李昂进入宣政门,将宫门关闭,朝臣一时惊散。李训见事不济,已经清楚消灭宦官的计划已经失败,急忙化妆出宫。由于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李昂召见。
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内宫后,红了眼的仇士良立即以皇帝名义派遣神策军五百人,从北,东,西三面,向大明宫南部朝官衙门发动反攻,逢人即杀,没有逃出去的官员被杀死六七百人。接着,神策军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大索,又杀死千余人(“横尸流血,狼藉涂地”)。
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先后被捕杀。心狠手辣的仇士良不仅杀了数以千计的官员吏卒,还把主事者的族人不论远近,一并诛灭。经过宦官丧心病狂的大屠杀,大唐朝臣几乎为之一空,唐朝皇权彻底掌握在宦官手上。这就是彻底改写大唐历史的“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唐朝灭亡才作罢。
唐朝宦官专权危害有唐一代的宦官专权,给社会带来种种危害。宦官内部的小分化与火并,更加剧了朝政的腐败。而宦官监军与掌军,在客观上,又加速了唐王朝在与藩镇斗争中的彻底失败。
一:宦官专权干政,使得唐朝政治日趋腐败。由于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而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宦官便怂恿皇帝过上过着骄奢*逸的腐朽生活。大宦官仇士良专权20余载,最后总结出的专权经验就是引导皇帝贪玩游乐,不务正事,不让他闲暇下来,惑其心志最为关键,诱其享乐最不可废,使其昏昏最为我用。使得皇帝的一切都在宦官的掌握之中。想想看,一国之君的皇帝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政治还能好起来吗!
不是所有唐朝皇帝都有唐太宗一样有着雄才大略
二:当宦官集团掌握了军权后,不仅朝堂大权在手,而为了使自身权力最大化,宦官往往会废立那些意图削弱或消灭宦官集团的皇帝,换一个代表宦官集团利益的皇帝。从唐穆宗以后到唐亡,8个皇帝之中,有7个是由宦官拥立的,让宦官集团达到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局面。而宦官集团每次废立皇帝之际,都会引发朝堂大地震,不是兵刃相见,血流盈廷,就是密行诡计,众不可测。因为宦官专权带来长时间的政治动乱,导致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严重削弱,更加促进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宦官专权使得藩镇割据问题在中央方面得不到解决
三:宦官集团大权在握的时候,中央政府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势力与之相抗衡,导致宦官集团愈来愈骄纵不法,连朝堂都玩于股掌之上,而像什么徇私受贿,贪赃枉法,祸害百姓都算得上少见多怪了。例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老人卖炭,可是却遭到宦官为首的宫市的人的勒索,白白奉送了一车烧炭而分文未收,而有名的五坊便由内廷宦官宣徽院管理,而这些五坊使恃仗着供奉皇帝的权威横暴市井、为非作歹、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当时百姓都蔑称为五坊小儿。宦官集团的所作所为在唐后期的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又加剧了唐王朝吏治的腐败,损害中央政府的微信。
四:宦官集团在因为大权在握,便很容易和朝堂上的文官集团产生对抗,使得唐朝政治愈发混乱。由于宦官专权愈演愈烈,朝廷大事基本上都由宦官说了算,这样就使得文官集团大权旁落。不甘心被宦官抢夺权力的文官集团便会组成一个联盟共同对抗宦官。两个集团为了争权夺利,完全置国家生死存亡于不顾,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在藩镇割据本就受到削弱的中央政府更加虚弱不堪。
总之,唐朝宦官专权虽然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尤其由宦官监军统军,使得藩镇节度使不敢过于放肆,有利于维护唐王朝后期名义上的统一,但由于权力分割不合理,使得中央与中央,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也使得唐王朝中央政府没有真正的实力去消灭藩镇割据的局面。最后,直到节度使朱温发动白马驿事件,尽诛宫中宦官,基本消灭了宦官势力。而唐王朝也随着宦官势力的覆灭而结束了形式上的统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统治后期,社会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天宝年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并使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越来越有名无实,成为大唐帝国盛衰易势、治乱更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使大唐王朝从如日中天的巅峰上一下跌入谷底,从此犹如残阳晚照,江河日下,大唐帝国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
1.渔阳鼙鼓动地来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之中,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严重对立;朝廷内部的朝官、宦官、外戚、宗室之间尔虞我诈,朝政日非;边疆的战争之中,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内轻外重军事格局的形成,使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陷害边境的节度使。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唐玄宗听了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政治舞台的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的混血胡人,他的父亲是康姓胡人,母亲是突厥巫师,后来其母改嫁给突厥安延偃,他便随继父姓了安氏。长大后,由于他学会了多种胡族语言,便在边境上当了一名互市牙郎,即做生意的经纪人。后来,安禄山投奔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硅部下当兵。安禄山骁勇过人,熟谙山川形势,每次出击,都能以少胜多,擒获不少契丹人,后因功擢为偏将。其后更是所向披靡,并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安禄山对上司惯于溜须拍马,逢迎谄媚,就连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也在唐玄宗面前说他的好话。唐玄宗听了,认为安禄山是个人才,提拔他当了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安禄山深知,要取得皇帝的信任,最要紧的是必须显示出忠心,过分聪明,锋芒毕露,往往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因此,他故意装痴卖傻,在玄宗面前装出一副憨直的假象,外若痴直,内实狡黠。有一次见皇太子,他故意不下拜行礼,左右的人都责备他。他却装成一副傻样子问皇帝:我是不识礼节的人,所以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玄宗说:我死了以后,就把皇位传给他。安禄山仿佛恍然大悟似的说:我真是愚蠢,只知道有皇上,却不知有太子,真是该死!这才给太子叩头。他装出一副诚恳的样子对玄宗说:我受到陛下您过多的恩宠,又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回报,就希望在陛下您需要的时候代您去死吧!由于他憨厚的样子,又伪装得特别像,竟然使玄宗感动不已
安禄山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那肥胖的肚子,据说更衣时需有人扶着肚子才能把腰带系上。而且,他的肚子与他的年龄一起增长,晚益肥。但圆滚滚的安禄山却可称为一个舞蹈家。当时跳胡旋舞最好的,一是,一是安禄山。杨贵妃跳舞的话那肯定是美不胜收,而安禄山偌大个肚子,在旁人看来能够起舞已经是十分了得,可又有谁想得到,人家舞技是很精湛的呢,居然能旋转如风——不过想想也有道理,他的质量大,转动惯性就大,因此肥胖倒成了他旋转的有利条件,不过前提是,他在舞跳完之前没有转晕,不至于一头栽倒在地。想来安禄山那么肥胖,又年事已高,高血压大概是逃不掉的关于这方面我们也不必替他担心太多,反正他是否一头栽倒在舞台上不关我们的事。有一次,玄宗曾问他:你肚子为什么这样大安禄山笑嘻嘻地回答:因为装着一颗忠诚于皇帝的赤心啊!玄宗听了非常高兴。玄宗要他与杨贵妃兄妹结成兄弟姐妹关系,可他硬要认杨贵妃为干娘,史传他与杨贵妃有种种暧昧关系,但玄宗从来不疑,反而更加信任有加
凭借朝廷对他的极度信任,安禄山开始在范阳积极扩充实力。他用失意的汉族文痞严庆、高尚做谋士,对投降的或俘虏的少数民族战士,亲自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进行交谈,安慰拉拢,使他们为自己效力。他又挑选8000名壮士作为主力。天宝九年,为了进一步收买人心,培植心腹,提拔奚、契丹、九姓、同罗等族人,升为将军者500人,升为中郎将者2000余人。次年,又以胡将32人代替汉将,使他所统帅的军队的将领基本都姓胡了。他还积极屯积粮草,饲养战马,使军队的数量和实力超过了唐中央所在地军队的数量与实力
对于安禄山的种种不轨行为,朝廷内部不是没有人察觉。还在安禄山早年之时,宰相张九龄、太子李亨等人,都曾提醒玄宗,安禄山可能要谋反。但玄宗不信,凡安禄山所提出的一切要求,包括充实军需兵马的要求,都予以答应和满足。而当时朝中的几位权臣,如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各怀鬼胎,与安禄山既相利用,又相猜疑防备。安禄山在其中,充分利用这种矛盾斗争的空隙,争取时间,做好反叛的准备。加之杨国忠后来为了证实自己预言的正确,采取了一些逼反的行动,更使安禄山下定决心,并获得了师出有名的口实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他率兵15万,号称20万,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浩浩荡荡,挥军南下。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
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大体分为3个阶段,唐朝3代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平息下去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它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安史之乱后,中国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形成,中央王朝已无力控制地方和捍卫边防,人民大量南移。这标志着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开始南移
2.牛李党争唐宪宗元和三年的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考试,已种下了牛李党争的祸根。穆宗长庆元年的进士科考试舞弊案,则正式拉开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的序幕
唐穆宗长庆元年,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任翰林学士。这年又举行进士考试,正好李宗闵有个亲戚应考,被选中了。而没考中的人就趁机告发跟李宗闵有关系的主考徇私舞弊
在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的证实下,不但主考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恨透了李德裕。同样出身科举的牛僧孺,自然同情李宗闵,此后,李宗闵、牛僧孺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世族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开始了长达40年,几乎与唐朝命运相始终的党争
唐文宗太和三年,走了宦官门路的李宗闵终于做了宰相。在唐文宗面前,李宗闵多次推荐牛僧孺,称赞牛僧孺有政治才干,不宜久任外官。第二年,牛僧孺被朝廷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在这以后,李牛二人援引同党,尽逐李党。对于李德裕,他们更是极力打击。李德裕在浙西观察使任上8年,成绩斐然。唐文宗将他调入京师,欲委以宰相。四朝元老裴度也认为李德裕有才干,极力举荐。但李、牛二人共同排斥李德裕,将李德裕赶到西J11出任节度使
经过李德裕的经营,西川的形势有了显著的好转,吐蕃、南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吐蕃的维州守将悉怛谋举城投降,沦丧40年的维州城又重归大唐。但当政宰相牛僧孺嫉妒李德裕的功高,居然命令李德裕拒绝受降,将维州归还吐蕃,战略要地维州又被拱手送还吐蕃,李德裕被气得半死
因为李德裕在西川政绩卓著,太和六年,李德裕再次入朝廷担任兵部尚书。李宗闵惟恐李德裕做宰相,竭力阻止。这时,朝中党争激烈,李宗闵、杨虞卿等结为朋党,干扰朝政,引起文宗的极度厌恶。不久,李宗闵被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由李德裕代为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但牛僧孺依旧在朝中为官,牛李二党各怀私利,党同伐异,争斗不绝
在李德裕为相期间,北破回鹘,安定边陲;决策制胜,平定叛镇;尽绝佛教,反对其蠹政害民,取得了一系列政绩。对于朋党,李德裕绝于附会,门无宾客,一时间朝政大为清明。李德裕办事专断,也遭到不少朝臣的怨恨。会昌六年三月,武宗病故,宣宗即立。李德裕失势,被贬为崖州司户。牛僧孺、李宗闵再度为相,牛李党争以牛党大胜而告终
封建时代的朋党之争,并非唐朝仅有。但像牛李党争如此持久、激烈,却不多见。这与当时皇权的消长直接有关,与宦官的专权和利用交织一起,从而在权力的角逐游戏中,加速着唐王朝衰亡的步伐
3.宦官专权与甘露之变与牛、李朋党之争相映衬的,是唐朝后期宦官势力的日渐膨胀。宦官,是中国封建专制下的必然产物,并非唐朝的特产。早在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后期,宦官势力的发展,曾达到史无前例的地步。魏晋时期,随着豪强政治的发展,士族高门领袖与皇族共同执掌朝政,外朝扩大,内廷缩小。在豪强势力制约下,宦官小社会也随着内廷职责的缩小而迅速萎缩,在政治舞台上基本上处于配角地位。虽然时蜀国的黄皓,北魏时的宗爱、刘腾等宦官也曾得势一时,但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是宦官势力消沉的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王朝的重建与发展,宦官势力也逐渐浮升起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宦官势力走向鼎盛。几乎所有宦官都参与朝政,广泛深入到当时政治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如大批宦官进入政府,担任诸司使职;掌握宫中全部机要,出纳王命;干预吏选,监视外朝官员;掌握书院、国子监等本是封建士大夫涉足的领域。至于出使、宣诏,此时更是家常便饭了。尤为严重的是,由于朝中文武大权基本落入宦官手中,皇帝也成为宦官手中的玩物和幕后操纵的傀儡。宪宗以后,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余皇帝,无一不是由宦官废立。皇帝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结纵容宦官。如宦官杨复恭以拥立昭宗有功,自称定策国老,骂昭宗为负心门生,昭宗也无可奈何
甘露之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有志于重振朝纲的唐文宗登基后,决心摆脱天子受制于家奴的局面。鉴于当时朝臣们忙于朋党之争,他先是选择了没有参加朋党的宋申锡,可惜未获成功。之后他又在宦官营垒中寻找帮手,消灭了专权的大宦官王守澄。他指使李训、郑注等人,准备在诱使宦官观看朝露之时全歼宦官,不幸被宦官发觉,反遭惨败,这就是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一场失败的反击。反击之所以失败,表明在这之前的宦官势力已到了难以消除的程度。反击失败之后,宦官势力加速膨胀。纵观有唐一代,宦官为祸之烈,超过了秦汉时期
有唐一代的宦官专权,给社会带来种种危害。宦官内部的分化与火并,更加剧了朝政的腐败。而宦官监军与掌军,在客观上,又加速了唐王朝在与藩镇斗争中的彻底失败。唐朝宦官为害之烈是空前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与其他朝代相似的方面,又有唐朝独特的某些方面。归根结蒂,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不治之症
曾侍奉过6个皇帝的大宦官仇士良,专权20余年,皇帝有时虽对他飞扬跋扈不满,但却不愿将他除掉。史称仇士良有术自恃,恩礼不衰。这个术是什么呢在仇士良告老还乡之际,曾地向同僚传授了这个术:不可让皇上闲着。皇上闲了就要看书,接见儒臣,就会采纳他们的意见,智深而虑远。如果这样,我们这些人恩宠就会薄了,权力也小了。你们今后要想尽办法弄钱财,蓄养猎鹰好马,每天让皇上玩弄声色犬马,使他高高兴兴而不想闲着。这样,他必然会排斥儒学之士,无心政事,凡事全听我们的,我们的恩宠和权力还会跑到哪儿去呢仇士良这番话,道出了宦官专权干政的诀窍与经验。的确,皇帝的荒*腐败与政治黑暗,导致宦官势力膨胀;而在宦官的推波助澜下,又加速了皇帝的腐败与政治的黑暗。这就是其中的因果关系。
唐朝黄豆是怎么进到曹操的墓里?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关于曹操墓真伪的争论,风波再起。9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魏晋史博士、颠覆曹操墓作者张国安先生称,他在研究安阳方面公布的西高穴大墓出土石牌证据时,无意中发现,有块石牌上刻着黄豆二升的字样,还有块石牌上刻着竹簪五千枚。黄豆这一称呼,是在唐朝以后才出现的,汉魏时期只用大豆一语。张先生不无幽默地说,先是千年后的翡翠跑到曹操的嘴里,现在又是唐朝的黄豆玩时空穿越,埋进了曹操墓。还有那个竹簪五千枚,难道曹操生前是篾匠,墓里怎么出现这么多的竹簪?
我对考古,对历史并不熟悉,只是闲着无事时会略略地关注一下各路专家们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当然这也是一种享受,如看大片一般,总有新奇之处让你莫名的感慨。
曹操墓是真是假,给专家们一折腾,让本没主见,本对专家从内心折服的我一头雾水。但我至少明白一点,水火不相容的两派专家,总有一方为假,而且时间会还曹操一个清白,当然也会还专家们一个清白。只是如今势成骑虎,事涉科学、道德、良心、官帽、利益,谁也无法退让了。这是一出闹剧、悲剧、喜剧还是正剧,如今又有谁能说得清。对于我等小民而言,不知是喜还是悲,对于专家官员们想必也是如此。
前几日安阳汇聚了一百多位国内权威的考古专家,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曹操墓为真,似乎是可以为曹操墓盖棺定论了。我想,是应该相信这一百多位专家的。为了咱专家的声誉,即使曹操墓为假,咱们也假戏真做,牺牲我一个,幸福众专家,就让曹操再作一回贡献吧。否则,这戏真的难以收场。
安阳方面也早已放出话来,不管这墓是真是假,不影响其商业开发,而且门票价早已定好,只等着各路人马掏皮夹子了。如今有一百多位权威专家的助阵,更可大张旗鼓心安理得地折腾曹操他老人家了。事已至此,不管是黑道白道,只有一条道走到底了。
反曹派似乎声势渐息,那个姓闫的被人揭了老底,自身假处多多,还有什么资格再质疑魏武王?挺曹派貌似抓住了反曹派的命门,是可以得意一阵子了。但我始终认为,质疑曹墓真假,重要的是证据,与手握证据的人身份的高贵还是低贱、真实抑或虚假并无必然之关联。就如那一百多位专家,假如他们弄个漏洞百出的假证据,因了他们的身份,就可以瞒天过海了吗?同样不能。
再说回到黄豆。一百多名专家难道对于这小小的黄豆都熟视无睹了,还是根本就是无睹,或是被什么东西障了目?我到是为这些专家们乱凑热闹觉得有些遗憾的。一不注意,就有被刻在耻辱柱上的危险,何必呢。季羡林老先生有一句名言: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专家们,即使你们不说或不愿说真话,但我也希望你们能守住道德的底线,假话全不说。
西方有句俗语,一根稻草压跨了一匹骆驼。这颗小小的不经意间蹦进曹操墓的黄豆,或许也有压跨骆驼的稻草之效,最终压出了曹操墓的真象。结果如何,尽可拭目以待。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神策军”和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唐朝的“第二次官宦时代”。在这里我就先大体说说神策军和第二次宦官时代,各位朋友不要着急,请耐心往下看。
一,神策军。神策军原为大唐西北地区的戍边部队,由盛唐名将哥舒翰建立,神策军成立后,多次参与对内平叛和对外的战争,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开始走向没落,公元763年吐蕃进犯并攻入长安,唐代宗出逃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由于神策军拥戴护卫皇帝有功,唐代宗便将其改编为禁军,由皇帝亲自掌管。
此后神策军作为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又多次参与平定了各地藩镇的叛乱。公元783年泾原镇士兵发动兵变,围攻长安,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史称“泾原兵变”,兵变期间神策军再次化身为皇帝的救星,出击平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唐德宗回到长安后发现朝中的满朝文武逃的逃,降的降,唯有宦官无一人叛变,于是唐德宗下令将神策军交于宦官掌管,不再信任大臣,从此宦官集团开始正式掌握兵权,将守卫皇宫的禁军-神策军牢牢抓在手中。
第二次宦官时代。指的是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到公元903年朱温诛杀宦官这段长达近150年的宦官掌权干政的时期,唐朝初年由于朝廷不断的对外用兵,大唐版图不断扩大,为了巩固新开辟的疆土,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唐朝政府在边境上设立了十个藩镇(类似北魏时期的六镇),其最高长官称为“节度使”,起初节度使只有军权,但到了后来节度使逐渐掌握了辖区内的财政权和行政权,甚至节度使也成了世袭制,中央对地方节度使的控制越来越弱,藩镇也逐渐成了与中央政府对立的独立王国,中央与藩镇的矛盾越来越大。
终于在公元755年,积聚多年的矛盾爆发,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由于各地节度使对中央政府阳奉阴违,加之在这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只有宦官们对皇帝不离不弃,甚至有拥戴之功(如李辅国拥立唐肃宗,唐代宗),皇帝开始倚重宦官,甚至朝廷中出现了与朝官系统(南衙)对立的宦官集团(北司),宦官开始干预国政,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宦官时代开始。
好了,介绍完神策军和第二次官宦时代,我们再来看甘露之变,甘露之变是唐文宗时期不满宦官干政,自己为宦官所制而发动的一场旨在诛杀宦官集团的军事行动。公元835年,宰相李训指使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报朝廷“左金吾卫后院有甘露降临”,然后李训假装去查看并向唐文宗奏报此事可能有假,唐文宗借机命宦官仇士良等人率领诸宦官前去一辩真伪,而李训则提前在左金吾卫后院安排好甲兵,准备将仇士良等宦官一网打尽,可是由于仇士良提前发现埋伏的甲兵,再加上李训等人准备不足,计划没有成功,其结果是仇士良挟持唐文宗逃走,并指使神策军诛杀了包括李训等朝中大臣在内的一千多人,从此之后宦官集团成为朝廷中唯一掌握大权的集团,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掌握在宦官手中,史称“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其实在李训埋伏甲兵预谋刺杀仇士良之前,本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一举歼灭宦官,那就是借参加宦官王士澄葬礼之机,由凤翔节度使郑注奏请唐文宗准许其带领亲军以护卫葬礼现场,并由唐文宗下令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到场为王士澄守葬,届时,由郑注率领的亲军伺机诛杀所有宦官。本来这个计划是唐文宗,李训,郑注三人共同商议并定下来的,但是由于李训怕事成之后郑注功劳太大,难免会在朝廷上压倒自己,为了争功李训重新策划了诛杀宦官的行动,于是便有了甘露降临这一说,并提前发动诛杀宦官的军事行动。
那么结合以上所说,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为什么甘露之变会失败,一,李训心胸狭隘,求功心切,准备不足,破绽百出。二,从唐文宗到李训都没有真正的掌握军队,尤其是禁军,前面说过皇宫中的禁军也就是神策军一直掌握在宦官手中,没有这支部队的支持,是很难成功搬倒宦官集团的。
其实说来说去甘露之变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就是唐文宗一方没有军权,如果他们能调动一支部队的话,即便仇士良提前跑了,他们还是有机会派兵进行追杀,夺回主动权的。所以正因为没有兵权,在仇士良跑了之后,李训等大臣也是知道放虎归山,顿时作鸟兽散,连一点补救的措施都没有,任凭仇士良的反扑。
还有就是唐文宗为什么能轻而易举的毒杀王文澄,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王文澄是李训,郑注二人向唐文宗献计毒杀的,而李训和郑注又都是王文澄提拔上来的,属于王文澄的心腹,被自己的心腹所设计确实难以防备。二,王文澄与当时的另一个大宦官仇士良素有矛盾,所以唐文宗在打压王文澄并毒杀他的时候,仇士良不仅不阻止反而很高兴,因此王文澄才会被轻而易举的杀掉。
其实从唐朝中期进入宦官时代后,宦官掌权进入权力核心并掌握了神策军,这就相当于把皇帝捏在手里可以随便处置一般,即便是后来大有作为的唐宣宗上位也只能尽力压制宦官的权力而不能做到彻底解决,这也是唐朝藩镇制度影响下产生的政治的畸形发展。地方大权在各节度使手中,中央政权在宦官手中,就算是唐太宗复活也无济于事,而这种局面直到公元903年朱温诛杀宦官,尽灭宦官集团才结束,当然了伴随着宦官集团灭亡的还有大唐帝国的灭亡,大唐的皇帝们和宦官斗了一百多年,最后全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所灭,想一想可笑又可悲。
仇士良和王守澄都是唐文宗时宦官,王守澄由穆宗和敬宗宠幸得居高位,唐文宗即位后,对王守澄为首的宦官很不满,而同为宦官的仇士良和王守澄一向不和,文宗决定借宦官之力打击宦官,以毒攻毒
公元834年,文宗得了中风,王守澄推荐一个叫郑注的医生给皇帝治病。病治好了,郑注也得到信任。郑注有个朋友叫李训,本是进士,后被流放,郑注把李训推荐给文宗,封了官。文宗就与郑、李商议清除宦官的办法,先封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明升暗调,夺去了王守澄的兵权,而把仇士良封为左神策中尉,掌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王守澄失去了禁军兵权,不久被派一使者毒死在家里
除掉王守澄,文宗、郑、李想趁机把专权跋扈的宦官一网打尽。李训、郑注二人并不完全齐心协力。当郑注前去凤翔准备去了,而李训与宰相舒元舆合谋改变了事先定好的计划
公元835年11月的一天,文宗到紫宸殿视朝,百官参拜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卫中庭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里降下甘露。这被认为是国家的祥兆,李训和舒元舆率百官向皇帝祝贺,并劝皇帝去看看,文宗就带百官到左金吾卫旁边的含元殿。文宗要李训先去看看是否真有其事。李训去后回来说:甘露不一定是真的,不可立即宣布。李训建议再派仇士良等宦官去仔细观察
事先李训已在左金事吾卫的院里帐幔后面埋伏了几百名金吾卫将士。韩约领着仇士良等太监,离开含元殿来到金吾卫,韩约由于紧张竟汗流不止,引起仇士良的怀疑,这时风吹帐幔,掀起一角,露出埋伏的将士,仇士良大喊一声不好,退回!太监们纷纷退回含元殿,有一些太监抓过一乘轿子,把皇帝塞进轿子,踢开殿后的屏风,抬着皇帝便走,到宣政殿,关上殿门,仇士良立召神策军。金吾卫的将士追皇上没追上,只杀死了几个太监,李训此计没杀掉仇士良等人,却使皇帝被太监抢走。太监掌握了皇帝,可以任意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仇士良已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以失败告终,掌握了朝中大权的仇士良,知道文宗也参与这次谋杀宦官的政变,心中怀恨,常对文宗无理,文宗也无可奈何。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副使率军队以搜捕盗贼为名,大肆杀戮金吾卒,死者甚众,可谓横尸流血,狼藉涂地。宰相舒元舆便装单骑出逃,被禁兵追擒,七十岁宰相王涯也被逮入狱,屈打成招,一家全被逮捕。禁军借机烧杀掠夺,京城的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抢劫,整个京城一时血雨腥风,人人自危
文宗上朝,见百官缺许多人,就问宰相为何不来上朝?王涯为何不来上朝?仇士良奏曰:王涯谋反。然后呈上王涯自供书,文帝不信,就问左仆射令狐楚:是王涯的手迹吗?令狐楚看后答曰:是的。后来令狐楚密奏皇帝说:王涯谋反一事,未必可信。仇士良知道后大为恼火,从此排挤令狐楚
事败后李训出逃,被擒斩首。几天后,王涯、贾、郭行馀、王一同被斩,仇士良令百官临观,他们的家属完全被杀,婴女也不例外,后来又杀了韩约、郑注。自此,仇士良等各进阶迁官有差,自是天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四宰相在甘露之变被杀后,郑覃、李石拜相,仇士良总把自己凌驾在两相之上,两相欲奏事,常常遭仇士良斥责。朝纲混乱,李石也时常与仇士良抗争,以图振举朝纲,强皇权,甚至敢反问仇士良:训、注为乱首,但不知训、注始因何人得进?仇士良对李石恨之入骨,又无法公开除掉他,就采取暗杀手段
公元838年正月,李石骑马上朝,中途遭到刺客射杀,马受惊后驮其回府,不料府门外也埋伏着刺客,刺客挥刀来砍李石,砍断马尾,李石幸免。文宗知道后大惊,命神策遣兵护卫李石,并下诏追捕刺客,未得。百官惊惧,甚至有人不敢上朝了。为了免遭杀身之祸,李石向文宗上表请求辞去相位,文宗无奈,只好让李石挂相衔出任荆南节度使,这时朝中再没有一个敢直面仇士良的人了
公元840年文宗病死,他诏令敬宗子太子李成美继位,仇士良因为太子不是他立的,就杀了太子,另立文宗弟李炎为皇帝,即唐武宗,年号会昌。因武宗是自己立的,仇士良更加猖獗,竟对武宗指手划脚,凡武宗所宠的人,无论乐工,还是内侍,皆诛杀贬谪。武宗刚毅果断,喜怒不行于色,对于仇士良采取内实嫌之,阳示尊宠的办法,接着任用李德裕为相来排斥仇士良
仇士良已感觉出自己被武宗疏远,于是就用鼓动禁军闹事的阴谋妄图挤走李德裕,夺回自己的地位
公元842年10月,李德裕起草赦书,减禁军衣粮及马刍粟,便鼓动禁军哗变,围攻李德裕,借此铲除他。李德裕看穿了仇士良的阴谋,急速求见武宗,武宗大怒,立即派人对神策军宣旨: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尔渠敢是?于是风波平息,仇士良未得逞,至此后,仇士良日夜不安,自知作恶多端,说不定那天就大祸临头。不久,武宗就把他削为内侍监,知省事
843年,他请求告老还乡,太监送他走,他还对党羽们传授驾驶皇帝的经验:不要让天子闲着,应该常常以奢靡来掩住他的耳目,使他沉溺于宴乐中,没工夫管别的事情,然后我辈才能得志。千万不要让他读书,不让他接近读书人,否则,他就会知道前朝的兴亡,内心有所忧惧,便要疏斥我辈了
武宗并没有放过他,第二年,削去他的官爵,抄了他的家,仅留下他一条性命,不久,仇士良病死
身为宦臣的仇士良,一生弄权干政,在宫中侍奉六主,拥立二帝,专权二十多年,大肆杀戮朝臣,凌驾于天子朝臣之上,可谓恶贯满盈
仇士良贪暴的二十余年,正是唐中央皇权削弱之时。他乘皇帝无能,大臣争权之机,渐渐地控制了皇帝,掌握了大权。二十余年中,他参与朝政,干扰国事,上挟天子,下凌宰相,生杀予夺,一任他好恶。他的阴谋奸佞所以能得逞,一方面在于他掌握禁军,不断地在左右神策军中树立党羽,排除异己,使得禁军唯他是听;另一方面,还在于他弄权有术,老谋深算。宦官本是皇帝的内侍、家奴,常年周旋于皇室、内廷之间,侍奉于皇帝左右,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接近最高统治者的条件。在专制Z的封建皇权时代,在皇帝昏庸无能的时代,宦官的是非好恶,往往能左右至高无上的皇帝,误国害民,更不用说像仇士良这样蓄意弄权干政的阴谋家了。仇士良用事的目的就是让皇帝腐化堕落,不问政事,以利于攫取"恩泽权力",达到"万机在我"的最终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